石 定 芳
(西南大学 教务处,重庆 400715)
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希望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1]。教育家精神的提出,不仅是教育强国建设目标下锻造强国之师的内在要求,也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兴国必先强师,教师队伍建设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性支撑力量。为此,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号召广大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2]。党和政府在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上持续出台“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强师计划”“优师计划”“国优计划”等专门政策,以期到2035年,培养造就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为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大先生”的核心精神品质,也是未来教育家型教师在教师教书育人能力上的高度凝练与内在升华[3],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必须高度弘扬和培育的内在精神品质。师范教育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亟须将涵育教育家精神与高校人才培养相结合,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师范生培养视域,从而引导学生形成追求卓越的思想自觉,为打造未来教育家型教师厚植教育情怀、强化教书育人能力。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学生选择师范类专业的考量不再是追求教师理想,而是趋于教师编制的体制内生活。激励和引导学生坚定从教信念、树立教育理想,亟须教育家精神的引领,以更持久的内在动力推动教师形成自我驱动。因此,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师范生的培养视域,剖析师范生培养中教育家精神的培养现状,探索师范生培养中教育家精神的特质要求、结构特性与未来进路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未来一段时间教育发展的核心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持续推进教师教育体系的高质量建设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应有之义。为此,国家必须从现有的师范教育寻找突破口,持续推进高质量教师培养,以期培养更多的未来“教育家”和“大先生”。如“强师计划”指出,要培养造就一批引领教育改革发展、辐射带动区域教师素质能力提升的教育家[4];“优师计划”指出,要注重榜样引领,帮助师范生坚定从教初心,到欠发达地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做振兴乡村教育的“大先生”[5]。“教育家”和“大先生”的培养理念为推进师范生教育家精神的培养指明了新方向。然而,在当前的师范教育体系中,教育家精神的培养还存在培养目标模糊化、培养内容零散化、培养方式单一化等问题,教育家精神尚未真正进入师范生的培养体系内。
教育家是指“在教育思想、理论或实践上有创见、有贡献、有影响的杰出人物”[6],最早是被梁启超先生在其《南海康先生传》中用来称赞康有为的,教育成就和教育影响是区别教育家与普通教师的关键[7]。在教育家身上表现出的教育情感、教育态度、教育观念等精神特质成为教育家永存于世、追求教育生命之善的教育家精神,对教育家的教育行为和职业操守有重要影响。由于教育家对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我国教育工作者以教育家为对象,开展了诸多研究。但是,大多数教研都将“教育家”视为一种个人荣誉或精神符号。学者们对教育家精神的总结和凝练更多用于对现有教师队伍建设的激励,在高等教育领域中,仅少数研究将教育家精神与教师教育相联系。具体到师范生培养领域,高校还未对教育家精神的培养给予足够重视。具体表现为,高校对师范生精神层面的塑造更多指向师德师风和教育情怀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师范生教育家精神的培养目标还呈现模糊化的状态。造成这种模糊化状态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前师范生教育家精神的培养目标还不清晰。换言之,在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进行阐释之前,学界对师范生应该在教育家精神的培养上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性特质尚未达成共识。如有的研究者认为教育家精神的目标内涵是对学生具有无私的爱、坚定的教育目标、反思和批判精神以及创新精神[8];有的研究者认为教育家精神的精神内涵是大爱精神、实干精神和创新精神[9]。不同的研究者由于观察的视角不同,总结出来的教育家精神内涵也不尽相同。由此观之,虽然学界已经对教育家精神进行探索性总结,但尚未在师范生的培养体系中形成共识性的目标要素。同时,高校也未将教育家精神的培养纳入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中,由此导致师范生教育家精神的培养目标模糊化。
师范类高校和师范类专业是培养未来教育家的“母体”,为基础教育领域输送了大批优秀教师,部分教师体现出了对于卓越教师和未来教育家角色的胜任力。然而,由于师范生教育家精神的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化,高校对于具备未来教育家型教师潜质的师范生培养体系建构关注还不够[10]13。由此,导致高校对于师范生教育家精神培养的内容体系建构不足,教育家精神的培养内容散落在各个培养环节中。一方面,学界对教育家精神的研究呈现多重视角,使教育家精神的内容要素呈现多样化特征,高校尚未建构明确化和体系化的教育家精神培养内容。例如,有的研究者认为,教育家精神的内容要素由悲天悯人的教育情怀、热爱教育的真挚情感、开明包容的教育态度以及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构成[11];还有的研究者对未来教育家型教师的精神特质做了总结,认为教育家精神属于未来教育家型教师特质体系上层,需要长期精神养成,具体内容要素包括教育情怀、教育思想、改革创新与立德树人等属类[10]。另一方面,高校对于师范生教育家精神的培养内容关注不够,未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专门的课程或专门的授课内容对师范生进行教育家精神的系统化培养。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师范生培养体系中没有开设专门的教育家精神培养课程,教师多将该部分的授课内容融入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多是“撒胡椒面”一般,在“师德规范”和“教育情怀”等培养环节中零散地附带一些与教育家精神有关的内容碎片,而缺乏明确化系统化的教育家精神内容体系。
在师范生培养视域中融入教育家精神,可以帮助师范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和发展观。可见,教育家精神的培养和师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一样重要。然而,在实际的人才培养中,对于某种精神的培养方式大多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讲授法,即直接在课堂中讲授某种精神。具体表现为,教师先向学生阐释这种精神的重要意义与精神内涵,再通过具体的教学片段加以展示,从而增强学生对这种精神的认识。例如,有的研究者指出,可以深入研究近代国家凋亡之际涌现出的如吴玉章、成仿吾、李达、陈望道等红色教育家们“教育救国”的精神,将这些精神整体策划,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宝贵教学资源,主动传达给学生[12]。这种精神培养方式多以高校所在地本土性的教育家故事原型为主,通过精神传承和情感共鸣,激励学生主动汲取优秀教育家的精神力量。另一种是间接融入法,即在某些教学单元中间接地融入精神培养内容。具体表现为,教师在讲授某项具体的教学知识时,引入某种精神的代表性人物,将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质融入具体的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中国近代教育史中关于大众教育事业与理论时,一定会讲授陶行知发起的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师范教育等教育行动[13]。在课堂中将陶行知的典型事迹和伟大贡献融入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在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中,让学生体会到陶行知这样的教育家身上闪耀的精神光辉,从而形成直达心底的精神崇拜,以此在学生心中激发并生成未来教育家的种子。综合两种方法来看,教育家精神的培养主要是以挖掘教育家精神内核为主,通过知识点链接教育史,以教育家的故事和精神感染学生。虽然教师能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变革课堂,但不可否认的是,现有教育家精神的培养仍然采取说教和宣讲的方式进行。在这种单一化的培养方式下,学生的学习以被动接受和模仿学习为主,主动思考、应用实践较少,使教育家精神的培养难以取得深层次的效果。
教育家精神是通过教育实践的主体--教师群体,在无数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凝练、升华形成的共同信仰和内在精神力量,是教师精神品质的价值指引,具有鲜明特征。弘扬和培育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也应成为新时代师范生培养的重要目标。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不同时期的教育家具有不同的精神品质,在新时代师范生的培养视域中融入的教育家精神既要传承我国历代教育家一脉相承的精神品质,也应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同时,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特质要求是对其性质或状态的塑造过程,体现着事物原有形态或性质的演化,包含着事物构成要素的更替及基本内涵的重建[14]。因此,从“化”的角度对新时代教育家精神进行特征描画,能进一步识别师范生教育家精神的培养要点,助力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人格心理学,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15]。可见,要使某种事物人格化必须赋予其人的行为属性和社会属性。而某种精神的人格化,即是指人的某种精神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形象,这种精神的形象是一种具象的、社会化的精神形象。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人格化就是把当代人民教育家应该具备的精神内核具体化、形象化和社会化,从而赋予教育家精神具体的社会形象。唯有具象化和形象化的教育家精神,才能引导广大教师对照具体的精神形象找到奋斗的目标和方向,让教书育人的初心使命内化为行动自觉。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要在教育改革的洪流中砥砺前行,必须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撑。只有将教育家精神人格化,才能使教育家精神具象化,使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具备诠释和传播的载体,让广大教师明确应该践行什么样的教育家精神。所以,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新时代师范生培养的新视域必须首先将教育家精神人格化,明确教育家精神所代表的具体社会形象和精神形象。这是因为,教育家精神不是一个筐,不是什么都能往里装。这种精神一定是超越教育家个体本身的存在,是高于个体教育家一般事迹的精神集合。因此,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人格化应与中国精神密切相关,使其蕴含中国历代教育先贤和当代人民教育家血液中流淌的精神基因,将其凝聚为历代中国教育家精神的一个人格化标识和中国化精神的一个典型表现。
精神的力量需要实践的载体。要想在现实社会中发挥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就必须不间断地对该精神进行时代解读。否则,这种精神就会因为僵化教条而失去现实生命力和社会影响力。教育家精神不是静态凝固的,而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和推移在不断更新变化、与时俱进的。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教育家,都不是原封不动地模仿先贤圣人的事迹去做,也不是固步自封地照搬先贤圣人的言论去说。教育家精神应成为新时代教师群体不断践行的精神力量,要让这种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还需要不断推进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化。就本质而言,当代的人民教育家就是诠释和传播教育家精神的载体。只有在教育家精神中融入当下鲜活的时代元素,才能让教师实现自我与人民教育家的社会化和生活化对接,才能推动教育家精神最广泛地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深入人才培养一线。因此,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化就是把教育家精神与当前时代的发展和时代的特征结合起来,使之能适应新时代教师教育发展的需要,回应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时代课题。实践在发展,时代在变化,进入新时代新征程,教育现代化需要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引领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不断赋予教育家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让教育家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师范生培养视域,引领新时代教师教育,在新时代的教师队伍建设实践中绽放新的光芒。
从词源层面来看,“中国”一词不仅是一个地理空间的范畴,更是文明的象征,“中华文明”是“中国”的核心要义[16]。了解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根植于中华大地的文化土壤,把握中国的国情需求和实践需要是“中国化”的基本遵循。由此可见,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中国化必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和中国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相结合。这种结合既要融合我国历代教育先贤身上的优秀教育理念,也要紧密结合新时代中国教育国情对人民教育家的理想追求。质言之,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中国化就是其与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结合的过程,其结合的深度决定了新时代教育家精神中国化的发展程度。对我国历代教育家身上展现出的精神品质进行考究可以发现,教育家的教育情感始终与民族责任、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交织在一起。例如,孔子、孟子、董仲舒等古代教育家提出的“仁爱”“圣化”等教育精神侧重于巩固君王统治、求得社会稳定;蔡元培、陶行知等民国时期的教育家提出“生活教育”“平民教育”等教育精神侧重于改变社会现状、探索救国法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家精神侧重于肃清封建思想、探索国家发展路径[17]。因此,新时代的教育家精神只有立足中国传统教育家思想,在继承我国传统教育家精神基因的基础上,融入更加丰富的国家发展内涵,适应新的发展格局,以高质量教育体系建构为基本遵循,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教育现代化建设筑牢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编织了当代中国教育家精神图谱[1],为建构新时代师范生教育家精神培养的内容结构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师范生培养视域中融入新时代教育家精神,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师范生人才培养教育行动的根基。在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阐释里,教育作为一项社会行动,其社会学生产要取决于政治学和经济学[18],并最终指向价值维度上的人的发展。所以,政治、经济、价值三重维度成为社会学家们解释社会行为发生机理的重要分析框架[19]。借鉴社会学在政治、经济和价值的三维分析理路,高等教育中的人才培养作为教育中最核心、最基本的行动,亦是对传统“三维”结构的适应[20]。由此观之,习近平总书记阐释的教育家精神同样可以用传统“三维”结构进行分析,新时代师范生教育家精神的培养和塑造同样也需要以“三维”结构逻辑为遵循,在政治维度、经济维度和价值维度上进行重塑。基于政治、经济、价值三个维度,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在结构维度上可以划分为“三个维度、六大方面”。如图1所示。
图1 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三维结构
按照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图谱,教育家精神首先包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和“言为则士、行为示范的道德情操”。其中,“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本质上是教育家“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爱国精神的体现;“言为则士、行为示范的道德情操”本质上是教育家“胸怀天下、成就大我”奉献精神的表现。这两种精神特质体现了教育家在政治维度上的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表征着教育家的国家性、民族性和政治性,回答了“教育家是为谁培养”的问题。爱国与奉献是教育家精神的灵魂所在,爱国是奉献的价值基础,奉献是爱国的外在表现。教育家精神在政治维度上的结构属性体现了教育家浓烈的爱国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价值目标,是教育家践行教育使命最真实、最核心的精神动力,也是教育家对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这种精神最外在的体现就是教育家们以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己任躬耕教育,心系家国、兼济天下,以期通过教育促进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进步。因此,新时代的教育家精神应首先体现政治维度上的国家性和民族性,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为使命,加快实现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将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师范生培养的视域,应在政治维度上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情怀,激发学生的教育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地承担教育的职责和使命。一方面,教育家精神的政治属性能引导学生对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进行目标检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通过教育家精神的培养,能引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审视教育任务、个人发展、家国命运和时代使命之间的关系,自发地生成学习动力,以期通过教育促进国家富强、社会发展、民族振兴以及个人成长。另一方面,教育家精神的政治属性能与学生的教育情感产生联结,帮助学生更好地生成角色认同。实践是理论产生的源泉,也是情感生成的渠道。教育家精神正是从教育家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凝练出来的,蕴含着教育家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育的价值理解。通过教育家精神的熏陶,能让学生不断反思自己在未来职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形成角色认同,以此实现对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等教育情感的扎根。
按照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图谱,教育家精神其次涵盖“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和“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其中,“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要求教师具备扎实学识和过硬本领,以实干精神启智润心、传道授业,促进学生生命成长;“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要求教师做躬身不辍的创新之师,以终身学习来提升教师职业生命的质量。这两种精神特质体现了教育家精神在经济维度上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实干精神与创新精神,表征着教育家的实践性、社会性和发展性,回答了“教育家怎么做的问题”。实干与创新是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实干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实干的目标。教育家精神在经济维度上的结构属性体现了教育家积极应对社会变革、主动寻求个体发展、不断提升教育质量的发展观,是教育家践行教育使命、应对教育挑战、提升个体能力的外部动能。教育家精神在经济上的发展属性能促使教育家生成教育改革与教育创新的实践力,以实干家的品质和创新性思维主动应对教育发展中的难题,成为攻克教育实践问题的探索者、引领者和改革者。因此,新时代教育家精神也应体现经济维度上的实践性和发展性,它能激励广大教师不断反思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教育难题,通过教育实践和教育创新切入现行教育改革深水区中的重难点问题,从而扩大教育影响力,获得教育成就感。
将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师范生培养的视域,应在经济维度上培养师范生的教育实践力与教学创新力,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主动反思教育问题,以实干精神创造性地解决教育现实问题。一方面,教育家精神的经济属性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投身教育实践。教育家精神本质上属于一种教育实践精神,在教育家精神的引领下,能促使学生形成踏实肯干、求真务实的教育实践观,主动地将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观点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由此,学生才能以教育家精神为纲领,以教育实践为准绳,知行合一,在未来的教师职业生涯中,积极地、能动地开展教育活动。另一方面,教育家精神的经济属性能培育学生的教学反思力,促使学生开展教学创新,在实践中获得专业成长。教育家能在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反思、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主张和教育思想[21],这个过程也是教育家的创新精神不断凝练和升华的过程。通过教育家创新精神的熏陶,能鼓励师范生在教学实习实训等实践训练环节中潜心探究教育问题,不断完善自身的理论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按照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图谱,教育家精神还应具有“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和“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其中,“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要求教师拥有博大的教育情怀,用仁爱之心浇开学生的生命之花;“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要求教师以“大我”情怀和“人文”方法去育化学生生命,体现了教育家精神的最高境界。这两种精神特质体现了教育家精神在价值维度上的仁爱之心与育人理想,表征着教育家的教育理想以及对教育的终极追求,回答了“教育家是做什么的”问题。仁爱之心与育人理想是教育家精神的动力源泉,仁爱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实现育人目标的充分条件,育人是教育家仁爱表达与代际传承的具体表现。教育家精神在价值维度上的结构属性体现了教育家仁爱至善的教育情怀和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教育家群体精神的高度凝练和升华,亦是教师教育的终极理想。教育家精神在价值上的育人属性能促使教育家在教书育人活动中,不断探寻教育规律,始终坚守求真向善的教育真理,成为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实践者。因此,新时代教育家精神还应体现价值维度上的理想性和育人性,始终坚守仁爱之心和育人根本,做好“经师”和“人师”,做学生灵魂塑造、人格健全、人性成长的引路人[22]。
将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师范生培养的视域,应在价值维度上培养师范生的仁爱之心与育人志向,促使学生超越功利、物欲和世俗追求,不断探索教育的本真。一方面,教育家精神的价值属性能促使学生生成仁爱高尚的教育情怀,在未来的教育事业中始终热爱自己的学生。仁爱有宽容、慈爱和爱护之意,是孔子认为的理想人格,也是师爱的最高境界。将教育家精神的仁爱之心注入师范生的培养目标,能促使他们在未来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平等地对待自己的每一位学生,始终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自己的教育追求,享受“育英才”带来的精神享受和价值满足[23],从而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另一方面,教育家精神的价值属性能促使学生始终坚守育人为本的教育初心,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力。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家精神的价值引领能促使学生在面对复杂环境的时候,始终具有明确的判断力,明白自身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教育使命,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了强大的精神谱系。这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历程表明,精神上的力量能激发更深沉、更持久的内在动力,实现人在推动个体和社会发展中的自我驱动。因此,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和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将这一精神力量纳入师范生的培养视域。在新时代高校师范生的培养视域中,明确以教育家精神为导向,从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等方面,涵养师范生的教育情怀,为培养未来教育家型教师厚植根基。
教育家是教师职业发展的终极理想,是教师队伍中的“领头雁”和“排头兵”,成为教育家是每个教师职业生涯中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和目标[24]。古往今来,教育家多是由于对社会、国家或民族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教师,从而被国家或政党赋予其荣誉称号。然而,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能成为教育家的教师只有极少数,教育家精神更多是一种精神象征和荣誉体系,其作用更多停留于对教师的精神激励,学校也缺乏对这一精神的主动培育。因此,为加快促进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在现有师范生培养视域中融入教育家精神,鼓励师范生追求卓越,使教育家精神从精神象征走向师范生的实质培育[17],从而整体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一方面,国家层面要从教育家精神的群体培育角度入手,使教育家精神人格化、时代化和中国化,不断宣传和弘扬教育家精神,形成当代教育家精神的社会共识。在教育家精神的弘扬过程中,既要遵循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也要传承中国优秀教育传统、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引导社会各界不断深化对教育家的认识,使教育家精神成为每个未来教师通过自身努力都能达到的精神境地。同时,国家要加强教育家精神群体培育的政策引导,将具象的教育家精神作为卓越教师和未来教育家型教师的基本品质,增强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范生培养视域的政策牵引力。另一方面,高校层面要主动将教育家精神纳入师范生的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结构和实习实训等各个环节中,明确教育家精神的培育目标。高校要结合国家层面对教育家精神的政策性阐释,融入本土化的教育家精神内容,用教育家精神浇灌学生的教育情怀和教育理想,引导学生树立教育家的远大理想,潜心深耕教育实践。
师范生是未来教育家型教师的后备军,是输出高质量教师的重要渠道,师范生的培养是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高校作为师范生培养的主体力量,是培养未来教育家型教师的主力。高校应积极响应高质量教师教育和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要求,进一步把握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明确教育家的核心精神要素,在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大力开展教育家精神培育,为未来教育家型教师的培育建好“蓄水池”。然而,教育家精神不是一个随便什么都能往里填装的箩筐,对师范生教育家精神的培育也不是大水漫灌式地、所有精神都面面俱到地进行培养。相反,对师范生教育家精神的培育应该聚焦教育家的核心精神品质,将教育家的核心素养凝练成系统化、结构化的培养内容,融入师范生培养的全过程。一方面,学界要加强对教育家精神内核的系统研究,在当前教育家精神谱系基础上不断细化各项精神的培育内容,以便国家层面对师范生教育家精神的具体培育内容进行体系化建构。除了学界的研究外,社会各界都应加大对教育家精神核心内容的理解和传扬,加快促成教育家精神从国家层面走向高校人才培养一线,从而更好地指导高校开展师范生教育家精神的培育。另一方面,高校要关注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明确应该构建什么样的培养内容才能支撑教育家的核心精神。教育家精神是未来教育家型教师所具备的综合性、典型性和超越性特质,不是仅靠一门课程或几次教学实践就能让学生获得精神层面的提升。因此,高校要瞄准教育家的核心素养,围绕教育家的核心精神构建师范生培养的内容体系,将培养内容融入课堂、环境、文化、制度等整个师范生培养的体系中。
新时代的教育家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它能跨越时空的阻隔,成为无数教师砥砺奋进、不忘初心的不竭动力。所以,教育家精神应该是我国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和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中永远高举、不断呼唤的一种精神力量。只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停歇,教育家精神就永远不该也不能消退。所以,通过什么样的培养路径,将教育家精神镌刻入高校师范生的价值体系,成为新时代师范教育的重要命题。然而,目前学校对于学生某种精神的培养和塑造多采取单一化的说教和宣讲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由授课老师单向地对学生进行传授,学生在被动式的填鸭灌输方式下,容易对课堂形成枯燥无味的认知,从而降低思考的主动性。因此,教育家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师范生培养的视域,还要探索多样化的培养路径,让学生积极地汲取教育家精神魅力,主动地践行教育家精神内涵。一方面,高校应促进课堂教学方式创新,增强教育家精神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主动践行教育家精神,加强教学方式改革和创新,适当引入案例教学和情境教学,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融入案例分析和游戏活动中。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方式创新中,应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增强师生互动,挖掘学生对于教育家精神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对于教育家精神的理解和求知志趣。另一方面,高校要创新课堂之外的教育实践,搭建多样化的教学平台,拓宽师范生汲取教育家精神的渠道。具体而言,高校可通过朋辈式、情景式、养成式等教育实践路径加强师范生教育家精神的培育。如搭建教育家引领平台,举办教育家与师范生面对面交流活动;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和学科文化,营造教育家精神的培育氛围等。
猜你喜欢 教育家师范生精神 教育家与儿童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年1期)2022-03-09虎虎生威见精神文萃报·周二版(2022年5期)2022-02-18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14期)2021-04-13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拿出精神学苑创造·A版(2018年7期)2018-08-07津派教育家成长未来教育家(2017年11期)2018-01-16为什么现在要说“新教育家”时代人物(新教育家)(2017年12期)2017-12-18教育家留学(2017年5期)2017-03-29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3期)2016-07-10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