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松 董国珍
(1.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2.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三门峡 472000;
3.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学报编辑部,河南 郑州 451450)
2023 年6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中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三门峡位于豫晋陕三省交界处, 有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包括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虢国文化、大禹文化、空相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及老子《道德经》为代表的道家文化等。其中,老子《道德经》文化不仅是三门峡地区的重要文化源泉,而且对整个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一些重大场合的讲话中曾多次引用《道德经》中的名言警句。例如,他用“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2]来阐述实干兴邦的治国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3]因此,要大力传承和弘扬作为三门峡地域特色文化重要代表的老子《道德经》文化,将蕴含其中的思想精华与三门峡地域文化特色深度融合,打造文化名城,在担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命的基础上,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三门峡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文化支撑和精神力量。
老子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一位卓有影响的思想家,也是我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所著《道德经》是中国哲学与文学的经典之作,内容博大精深、意境深远,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和中华儿女的精神气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4]故一般认为,三门峡灵宝函谷关为老子著《道德经》之地。长期以来,众多研究者对老子《道德经》文化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国学大师林语堂《老子的智慧》对老子思想十分推崇,认为“在孔子的名声远播西方之前,西方少数的批评家和学者,早已研究过老子,并推崇备至”[5]。他还认为老子的《道德经》只有上智的学者才能真正读懂,“那些上智的学者,从初读《道德经》讥笑老子转为研究老子而成今日的哲学先驱,同时,老子还成了他们终生的朋友”[5]。鸿飞扬在其著作《老子的答案:道德经告诉你企业长青的奥秘》中,认为老子的思想并非消极保守,也不是逃避现实,“一部《道德经》,看似‘出世’,实质讲的全是‘入世’‘经世’的大学问,它不仅启迪世人如何治国、治军,也告诉世人如何治己、治心”[6]。李永壮在《道德经与领导力》一书中,将《道德经》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结合东西方的领导理论与实践经验,认为老子的“无为”“善为下”的政治观和“守柔”“居后不争”“寡欲”的价值观都是现代高级领导者提升领导力的重要指引。[7]姚淦铭在著作《老子智慧》中,从政治经济、人际交往、养生处世、军事管理、生活艺术等方面讲解老子大智慧。[8]高兴梅在《道德经在德国的传播和接受》一文中提出老子《道德经》自18 世纪传入德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文明受到怀疑,逐渐转向从东方文化中寻求治愈西方各种弊端和腐朽的灵丹妙药,而崇尚宁静和谐、自然无为的道家精神引起他们的共鸣,逐渐成为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发展。[9]李阎在《由〈道德经〉探析老子幸福观及启示》一文中提出老子的幸福观是“知足长足”,实现途径是“道常无为”,其中“福祸倚伏”是基本状态,以“致虚守静”通达幸福境界。老子幸福观启示我们通过“不妄分别,知足长足”找到人生幸福的支点,做到“顺乎自然,为所当为”获取幸福的智慧,要懂得“化繁为简,返璞归真”,把握衡量幸福的“尺子”[10]。白利霞在《试论老子〈道德经〉中的生命观》一文中从生命观的角度挖掘道德经的价值,人与自然命运休戚与共,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要珍惜人类自己的生命,也要学会善待动物的生命,人类才能可持续发展。[11]李军法在《老子的社会治理思想及其对学校管理的启发》一文中认为老子所强调的“无为”的社会治理思想,对现代学校管理也具有多方面的启发,启迪学校管理者在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中,应当顺应“自然”,遵循规律,摒弃急功近利,以“无为”而有为的理念辅助学生健康成长。[12]卞建宁在《地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一文中提出,老子《道德经》文化可以滋养心灵,进而产生潜移默化的文化育人效能。[13]杨静在《三门峡地区道教文化旅游开发研究》一文中提出,充分发掘和利用以老子《道德经》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可以加快三门峡经济的建设步伐,促进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不断提高。[14]杨健在《全域旅游视角下的三门峡旅游开发战略分析》一文中认为,加强对《道德经》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宣传,可以带动三门峡其他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升三门峡文化知名度,促进当地文旅经济的发展。[15]
综上所述,目前学界已经充分认识到老子《道德经》的诸多思想价值,特别是对促进三门峡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因此,进一步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文化资源,对推动三门峡文化强市战略的深入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老子《道德经》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哲学理念、道德教育、民本思想等文化资源,对当今社会人们立德修身、为人处世以及社会治理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云:“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老子认为,“道”是万物存在的根源和依据,潜藏于天地之间,蓄养万物、赋之以形、器之成己,却又不向万物索取,自恃有功而主宰万物,这本身就是一种超绝万物而调配万物有序发展的大德。概言之,老子之“道”就是宇宙变化的自然规律,而按照客观规律行为处世就符合“德”的要求。“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意指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道德经·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眼中的水是道德制高点的象征,即水是最大的善,故最接近于道。水,可以柔和至静,可以汹涌澎湃,可以因地赋形,千变万化,刚柔并济,因此能够流经千里,汇聚大海。但是,水始终不变的秉性就是无私的奉献精神,不计利害得失滋养万物却从不索取任何回报。这种“奉献”和“不争”的智慧故能成其大,看似无为而实则无不为。上善若水的人生智慧,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显得至关重要。人们身处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要善于学习水的“大善”和“柔性”智慧,学会居善地,心善渊,以无私的奉献精神获得社会和他人的尊重,以柔性智慧化解生活中的冲突矛盾,从而达到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目的。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道德经·第十二章》又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这些观点表现老子提倡生活节俭、反对铺张浪费的生活态度。老子并不排斥人的自然欲望的合理满足,而是反对在满足人基本生活需求之外而追求过度的奢侈享受。这样不仅浪费资源,同时也不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勤俭节约、杜绝浪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也提倡节俭,温良恭俭让是儒家倡导的道德规范。《论语·八佾》曰:“礼,与其奢也,宁俭。”但儒家所说的俭,主要着眼于为人处世的具体态度,而老子所说的“俭”,则是“治人事天”的根本原则,具有更高的地位和价值。同时,老子所说的慈与孔子所说的慈也大有不同。慈的基本含义是爱。孔子倡导的“仁”主要是爱人,特别是爱自己的亲人。《中庸》云:“仁者,人也,亲亲为大”[16],更强调家庭亲人之间的爱。老子说的“慈爱”的范围更广,包括爱所有之人、爱人世间的生灵万物等。老子所说的“天道无亲”、庄子所说的“大仁不仁”“至人无亲”等都是这种思想的反映。可以说,这种不仁之仁、无亲之亲是对世俗“仁”的价值的超越,从而成就更高层次的慈爱。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与儒家文化倡导的“以人为中心”和西方资本主义“以资本利益为中心”的观点不同,将崇尚自然置于人、天、地乃至于道之上。这种朴素原始的生态文明思想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长期以来,人们对大自然缺乏敬畏之心,一味巧取豪夺,为满足口腹之欲,大肆捕杀野生动物,结果在获得短暂利益之后,造成水土流失、河流污染、雾霾天气以及重大疫情等不良后果,严重危害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人民的生命安全。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17]新时代,我们党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生态文明建设还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充分彰显了党和国家对生态保护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态文明理念的借鉴吸收。老子提倡的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强调“物无贵贱”“万物为一”的平等思想,为我们今天客观地认识自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导。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云:“圣人无恒心,以百姓之心为心。”《道德经·第六十六章》又云:“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故天下乐推而不厌。”这些经典论述集中体现了老子的民本观。告诫为政者要想维护长久统治,首先要爱护老百姓,在人民面前要以谦卑的姿态,虚怀若谷,虚心纳谏,不与民争利,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老子认为为政者应遵循天道来对待黎民百姓,反对对百姓过度使用严刑峻法,认为这种做法就如“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反而不利于民心归聚、社会稳定。《道德经·第七十七章》还提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我们实施的“精准扶贫”便是通过对贫困地区和人群的大力帮扶,减小贫富差距,让百姓都能过上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天下大同的远大目标,这正是老子倡导的“天道”在当代社会的具体生动实践。
老子生活于春秋末期,彼时,周王室衰微,诸侯并起,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即将进入战火纷纷的战国时期。但是,在诸侯为争夺霸权而激烈竞争的特殊时期,老子却反复强调不争无为的哲学理念。如“不尚贤,使民不争”“水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人之道,为而不争”等。与儒家倡导的“经世济用”哲学思想相比,老子的不争思想虽有明哲保身的意味,却对处理人际关系以及个人的修身养性有着重要的思想价值。《道德经·第三十六章》云:“将欲取之,必固予之。”可见,老子强调的不争思想并非让人无欲无求、忙忙碌碌而无所得。从深层来看,这是一种大智若愚的洞见思维,是对宇宙中囊括天地人运行之道的深刻把握。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大多数人都以“争”处理生活和工作的问题,然而却在现实中引发了诸多矛盾,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也给社会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客观而言,老子所提倡的“无为而治”“不争哲学”并非完全消极的处世哲学,而是通过不争的高级智慧来达到“莫能与之争”“不争而胜”出奇制胜的效果。这一“不争无为”的处世观是对入世与出世两种处世观的调和与平衡,与儒家强调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修身思想亦有相通之处。
《道德经·第二章》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意为当人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丑的概念也就自然产生了。当人知道善是什么的时候,恶的观念也就自然生成了。王弼释之为:“美者,人心之所进乐也;
恶者,人心之所恶疾也。美恶犹喜怒也,善不善犹是非也。喜怒同根,是非同门,故不可得而偏举也。此六者,皆陈自然,不可偏举之。”[18]可见,老子眼中的“美”与“善”并非以世俗之人的标准来进行评判,而是以婴孩一般的赤子之心来关照世界才能达到至真至纯的真善美之境。因此,老子反对人为造作地美化自己或教人行善,倡导圣人应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和影响他人,才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对于何为“美”、何为“丑”、何为“善”、何为“恶”,自古以来就是人们争论不休的焦点。从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来看,美之为美,不仅在于外表之美,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心灵之美、知礼仪、讲礼貌等道德品质。善之为善,不仅仅是局限于对自己和家人好的小善,而是更强调积小善以成大德。最大的善就是要将小我融入大我,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挺膺担当,不懈奋斗。当前,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要吸收老子哲学中蕴含的辩证思想,明是非、知荣辱、辨美丑,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文明风尚。
《道德经·第十八章》云:“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慈孝;
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在这里绝非贬低仁义、智慧,而是从更深层次去探讨仁义、智慧、孝慈的本源。在老子看来,所谓仁义、孝顺、忠诚、诚信等一些我们倡导的核心价值理念应是我固有的本心良善,而非在外界道德和法律约束之下的被动行善,即荀子反对的伪善。《尚书·大禹谟》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19]人心难以把握,道心又幽暗精微。只有让内心回归无善无恶心之本体,始终保持一颗纯粹而专一的心去明善去恶,才能形成最为深沉持久且最真实的仁爱之心,达到行善皆由本心而无其他功利之心的真人境界。因此,老子反对“自是故彰”“自矜故长”的做法,倡导“君子盛德,容貌若愚”“不自见故明”的处世哲学。
老子的辩证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统一体。老子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如《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深层规律进行了精辟涵括,即天地人都是按照一定的运行规律互相依存、相生相成。其中,“道”是自然万物运行规律的基本法则。“道”就是宇宙和自然界的无形无象但又客观存在的终极本源。“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根本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自然而然”的规律。另一方面,老子认为矛盾双方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会相互转化。《道德经·第五十八章》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认为任何事物一经诞生都有向反方向运动变化的必然趋势。随着矛盾双方的不断发展运动,事物会自然地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同时,他还认为矛盾双方是并存的,而且是一起发展演变的。即矛盾的一方面存在的同时就已经包含着对立的另一面。如“福”存在的同时就已经潜藏着“祸”的因素。当量变发生质变的时候,福与祸就必然会发生转化。矛盾相互转化的这一发展规律虽然无法抗拒,但是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并为人所运用的。因此,《道德经·第四十章》云:“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认为事物的相互转化是自然存在的“道”在发挥作用。同时,提出“弱”的方式来延缓和推迟矛盾双方转化进程。这与他强调的“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的哲学理念也是相吻合的。除此之外,老子在《道德经》中还强调“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等辩证哲学理念,阐释了万事万物相互依存、互相转化的矛盾运行规律,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自然辩证观。
弘扬《道德经》文化,不仅要深入研究和挖掘其中的思想精华,更重要的是要将其融入人民群众的精神血脉之中,成为推动三门峡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文化力量。马克思曾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0]因此,要多措并举、统筹推进老子《道德经》文化的教育和宣传工作,真正将《道德经》文化资源转化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深厚力量。
《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言,但其思想内涵却博大精深,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思想、兵家思想、民本思想、生态文明思想等。学界虽然已经对其内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总体来看,对老子《道德经》文化的研究呈现“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现象。无论从著作、文章来看,还是从网络讲解传播《道德经》的视频来看,三门峡本地学者对老子《道德经》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均较为薄弱。作为《道德经》文化的诞生地,三门峡学者应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要求和三门峡文化强市战略的规划部署,进一步深入挖掘和阐释其中的思想价值,着力推出一批弘扬《道德经》文化的本地专家学者和文化名人,通过报告讲座和网络传播等形式,在不断扩大《道德经》文化影响力的同时,提升三门峡文化名城的美誉度。具体而言,可以成立老子《道德经》研究会,吸纳本地区乃至全国有关专家学者通过到灵宝函谷关实践调研、举办学术研讨会等形式加强研究、深入交流,不断提升对《道德经》文化的再认识,也为加强《道德经》文化宣传教育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高校和文化研究机构要加强对地域文化的深入研究,讲好三门峡文化故事,为三门峡文化强市建设贡献力量。
第一,要抓好学校课堂教育。在中小学和大学课堂中,可以通过开设通识课、选修课以及讲座和报告会等形式,加强青少年的《道德经》文化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自身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授方式让同学们深刻且准确地理解《道德经》的文化内涵。例如,对中小学学生而言,要侧重以讲故事的方式,让同学们了解《道德经》文化的由来以及与函谷关、老子有关的“紫气东来”“鸡鸣狗盗”“公孙白马”“夸父追日”等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同时,根据中小学生理解力不足、记忆力强的特点,可以酌情精选《道德经》中的名言名句让学生熟读背诵,在潜移默化之中增强青少年对《道德经》的整体感知能力。对于大学生而言,要侧重对其中蕴含的哲学理念、思想价值、人文精神进行深刻解读,同时既要将晦涩难懂的哲学话语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生活话语,还要注重将老子的文化思想、处世哲学与青年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相结合,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为人处世能力,进而加强自身修养,提升道德境界。第二,要抓好学校活动教育。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以文化人的育人功能,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校园文化的精神陶冶功能。例如,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情景剧表演、观看影视剧、读书心得交流会、“探秘函谷关,研学道德经”实践教育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道德经》文化的深入理解。
近年来,新媒体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做好《道德经》文化宣传工作提供了契机。第一,官方融媒体要做好《道德经》文化宣传工作。有关部门宣传工作者要及时跟进、宣传报道灵宝函谷关开展的《道德经》文化有关纪念活动,利用抖音、微信、今日头条等新媒体矩阵,形成全媒体协同发力、同步宣传的强大合力。同时,还要在文化资源梳理的基础上,制作高质量的老子《道德经》文化宣传片,并发动公众人物和本地市民,利用全媒体、旅游推介、文化交流等传播方式,广泛宣传推广老子《道德经》文化品牌。第二,精心制作优质网络文化产品。在新媒体时代,要积极尝试用网络语言、短视频、微电影、影视剧等创新表达形式,对有关老子出关历史背景、《道德经》文化内涵进行生动展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创新表达,更容易被群众接受并广泛传播。另外,围绕老子《道德经》文化主题,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并踊跃打卡,进一步扩大宣传覆盖面。
第一,三门峡各企事业单位、学校要将老子《道德经》文化主动融入日常学习教育以及国庆、元旦等节庆活动之中。用老子《道德经》智慧提升思想境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外,各单位要将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景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研学基地,并联合创新开展弘扬《道德经》文化活动,真正让《道德经》文化活起来,融入市民的精神血脉,并转化为推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和推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文化力量。有关部门可以组织群众和青少年到函谷关开展诵读《道德经》活动,以隆重盛大的仪式和激情澎湃的朗诵等形式激发群众对《道德经》的热爱之情。第二,要围绕老子《道德经》文化主题,在老子诞辰纪念日、黄河文化旅游节、春节等重要节点,举办《道德经》文化艺术节和老子纪念活动,将《道德经》文化与诗歌朗诵、书法、绘画、歌舞表演等文艺形式相结合,以新颖别致的艺术形式吸引国内外、社会各界以及当地群众积极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不断扩大老子《道德经》文化的影响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丰富群众内心世界的精神养料,也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文化与经济是彼此成就、相互促进的关系。做好文化产业可以带动文旅经济的发展,而城市经济的发展又可以进一步投资文化产业,形成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当前,三门峡正深入推进全域旅游,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要高度重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第一,要依托老子《道德经》文化资源,将老子文化融入函谷关老子文化养生园建设、灵宝特色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之中,打造集高端民宿、休闲体验、旅游商业等为一体、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爆点旅游项目,进一步提升函谷关“道德小镇”知名度,有力推动乡村振兴。第二,以老子《道德经》文化为依托,进一步提升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函谷关旅游景区要创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吸引广大群众踊跃参与。最后,函谷关旅游景区要通过加快数字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不断提升景区的文化影响力和游客的体验感,推动智慧文旅实现跨越式发展,有效拉动文旅消费。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景区周边文化旅游配套服务,大力发展星级饭店、非标准住宿、精品民宿设施互补的住宿服务体系,推进经济发展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努力建设文化底蕴深厚、服务设施一流、活动体验性强的全国知名旅游景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新时代,做好文化传承工作就必须从优秀传统经典作品中汲取精神滋养。老子《道德经》被誉为“东方智慧的结晶”,不仅是三门峡地域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人类文明璀璨的文化瑰宝。因此,我们不仅要传承好这份历史悠久、思想深邃的精神财富,更要结合时代要求和地域特色,深入挖掘《道德经》中蕴含的丰富思想内涵,推动传统文化“用”起来、“活”起来,使其成为推动三门峡文化强市战略的助推器和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进一步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有效提升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
猜你喜欢 三门峡道德经老子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IEEE/CAA Journal of Automatica Sinica(2023年3期)2023-03-27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6期)2022-08-25河南三门峡西周墓出土器物黄河·黄土·黄种人(华夏文明)(2021年8期)2021-12-23《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年13期)2021-01-14云虚拟机实例建模方法研究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年4期)2021-01-13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1期)2019-06-27文物普查——三门峡虢国博物馆在行动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6年2期)2016-05-17智者老子儿童故事画报(2016年2期)2016-04-18《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语文知识(2015年9期)2015-02-28浅谈三门峡库区安全运行管理河南科技(2014年3期)2014-02-27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