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阅读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阅读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4-09-27 18:48:01 推荐访问: 口北 怀古 赤壁

鲍绵娜

摘 要 苏轼和辛弃疾向来被视为豪放派词人之代表,二人的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列于诗词单元,两首词虽有豪放色彩,但更有不同之处,从写景笔墨、情感质地和人生态度三方面对两首词进行比较阅读。

关键词 写景笔墨  情感质地  人生态度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选取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都是豪放风格的典范。教师教学用书中明确指出:“教授本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下篇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可用豪放的风格来概括这两篇作品,不宜用豪放派一词来简单概括苏轼和辛弃疾的词作。”[1]可见,这两首宋词虽同为豪放风格,但更有不同之处,笔者将从写景笔墨、情感质地和人生态度三方面展开对两首词的比较阅读。

一、写景笔墨:多和少、实与虚的对照

两首词同为怀古题材,都采用了“写景—怀古—自伤”的模式。但对比两首词即知,苏词写景的容量大, 占据了词的上半阕,而辛词写景不过是上阕中的寥寥几笔。

苏轼从登临赤壁看到“大江东去”起笔,自然联想到历史的长河如同这大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而后用“人道是”宕开一笔,解决了真假赤壁的问题。接下来的三句可谓写景的浓墨重彩处,将其打散来看,两个形容词“乱”字写山石的嶙峋峥嵘,“惊”字从其繁体字形“驚”更可见波涛之汹涌澎湃。三个动词,“穿”字写山石陡峭有力,“拍”字让人联想到江水与壁石相击的声势壮大, 而“卷”字更极写江水流动之迅急。名词“千堆雪”则写出了起伏之狂澜的色彩。这三句可谓字字皆实,每一字都有壁立千钧之势,将人带入到壮美的赤壁之景中。

随后,苏轼用“江山如画”自然做结。

辛弃疾写景之语只有寥寥三笔。他登北固亭,用“千古江山”起笔,与“大江东去”相比,一虚一实不言而喻。“江山”一与“千古”两字对接,与其说“千古江山”是眼前之景,不如说是辛弃疾的心中之境。第二笔“舞榭歌台”以名词出之,其今样貌非得与后半句的感慨“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相连,由英雄流风遗韵不再联想起“舞榭歌台”的残破衰败。第三笔“斜阳草树,寻常巷陌”,这八字给人不甚凄凉之感,然意犹未尽处,紧接以“人道寄奴曾住”,眼前实景自然落入到一派历史的苍茫中去了。

由此可见,同是写景,苏轼和辛弃疾的这两篇词中,一则笔墨之多而实,一则恰是少而虚。

二、情感质地:冷和热、淡与浓的对照

苏轼和辛弃疾为何在写景的笔墨上呈现如上所述的差异?顾随先生对辛弃疾写景有这样的评价:“辛不能写景,感情太热烈,说着说着自己就进去了……情注入景,诗中尚有老杜、魏武,词中无人能及。他感情丰富,力量充足,他哪有心情去写景。写景之心要恬淡、安闲, 稼轩之感情、力量,都使他闲不住。”[2]顾随先生指出,不只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大凡是辛词,总是有情注入景的特点。按着顾随先生的说法,笔者也不免狗尾续貂,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千古江山”是景,“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情;
“舞榭歌台”是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是情;
“斜阳草数,寻草巷陌”是景,“人道寄奴曾住”是情。而他“情注入景”的特点自然与他感情之热切浓烈大有关联。

众所周知,辛弃疾毕生愤恨在于不能率兵抗敌、恢复中原。写作此词时,他以66岁的高龄被再度起用,然把持朝政的韩侂胄只不过用草率北伐来捞取政治资本,而辛弃疾对于用兵一事,向来是擘画周详、准备谨慎。所以当他出守镇江登北固亭时,一腔热切浓烈的情感——历史的无情、人事的变迁、国事的忧心、自身的无奈——自然喷薄而出,以致“情注入景”或者说是“情”压倒了“景”,“景”只是“情”的陪衬了。

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于元丰五年(1082),距离乌台诗案他被贬黄州已然过去了三年,此时的苏东坡对于人生的这一重创情感开始冷却,多了一份余裕来观照自然。以他当时的词作名篇来看,无论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还是《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都有关于景物描写的绝妙好词,更遑论前后《赤壁赋》中的无边风月了。

三、人生态度:入而能出的超旷与往而不返的缠绵

苏辛二人同是处在人生困境,同样以怀古词来抒发人生怀抱,两首词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写景笔墨和情感质地,根底在二人不同的人生态度。缪钺论诗曾有此见解:“吾国古人之诗,或出于《庄》,或出于《骚》。盖诗以情为主, 故诗人皆深于哀乐;
然同为深于哀乐,而又有两种殊异之方式,一为入而能出,一为往而不返。入而能出者超旷,往而不返者缠绵。”若以此观照苏辛,不难发现苏轼恰为入而能出,而辛弃疾正是往而不返。

苏轼入而能出的超旷不只表现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在他其余作品中也构成了一种谱系化的存在。当然,这种旷达自是经过了一番心灵的挣扎,在他的作品中往往表现为两个声音的对话。《赤壁赋》中的主客对话实为两个自我的对话。《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也体现着一种自我说服,“何妨”是不如,是自我说服,“谁怕”的潜台词是别怕,是自我安慰。而《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中用一个问句反诘,一个感叹强调,恰是旷达一面的胜出。可以看到,苏轼惯会以理遣情,而这样的人生态度正是一种入而能出的超旷,表现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是迷惘、 激愤为彻悟、旷达所代替。

与苏轼入而能出的超旷相对应,辛弃疾可谓是往而不返的缠绵。辛弃疾词中常常有一股郁结之气,这恰是他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不凡和一生三仕三已的不幸相冲撞的结果。

正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的收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一句“凭谁问 ”写尽了 65岁高龄的辛弃疾怀才不遇的悲凉和壮志难酬的愤慨。他临终前“还大呼‘杀贼 数声而止 ”。辛弃疾正是用“傍素波,干青云 ”的气概写词,并且叼住人生牢牢不放,表现在词作中就是“天远难穷休久望,楼高欲下还重倚 ”, 即使有如苏轼一般以理遣情,毕竟“天远难穷”,但“楼高难下”,所以只能“重倚”。王鹏运曾说:“词家苏、辛并称,其实辛犹人境也,苏其殆仙乎! ”此言得之。欲进不能、欲退不忍的双重激荡使他有着一腔往而不返的缠绵。

缪钺先生说:“苏、辛词颇为论者所重,然而真正理解苏、辛词却也并不容易,仅仅以所谓‘豪放 推崇他们,实在是皮相之论。”两首词有同有异,而更需细加把握的是同中之异,如此才不会以“豪放 ”一概而论,也才能真正地开启和文本对话、和苏辛对话的旅程。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必修(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87.

[2]顾随讲,叶嘉莹笔记,顾之京整理.顾随诗词讲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24.

猜你喜欢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态度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1期)2022-02-16世界观(二)新少年(2018年9期)2018-09-28也谈《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否豪放语文周报·教研版(2017年40期)2017-11-06《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探究课外语文·下(2017年7期)2017-09-01懂得放弃知音海外版(上半月)(2017年7期)2017-07-20人生态度——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点新课程研究(2016年2期)2016-12-01论伊拉斯谟诗选刊(2015年9期)2015-11-18基于教师角色转换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教学河南教育·职成教(2015年1期)2015-03-26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启发式阅读文学教育下半月(2014年12期)2014-12-02评论是一种人生态度——从徐兆荣著《实用新闻评论写作教程》谈评论工作体会中国记者(2014年2期)2014-03-01

推荐内容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