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燕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问题情境创设已成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广泛应用的教学方法.对这一教学方法应用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创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思路,还能显著提升教学质量.文章首先从教师的问题情境创设认知、创设方式以及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三个方面出发,提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随后,以这些问题为导向,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建议:正确认识问题情境教学的价值、优化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方式以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生成过程.这些建议旨在为初中数学教师提供一些实用的教学参考,以期推动初中数学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
问题情境;
问题意识
引 言
以落实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核心目标,问题情境创设已逐渐成为初中数学教学中广泛采用的教学方法.在应用这一教学方法时,教师需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主题,为学生精心创设出合适的问题情境,通过多元化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然而,通过“推门听课”的方式发现,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存在“无效”和“低能”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对问题情境创设的认知不足、创设方式单一以及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忽视等方面.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该教学方法的有效应用,也严重制约了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如何突破这些问题已成为当前初中数学研究和思考的重点.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问题
(一)教师问题情境创设认知不准
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认知深刻影响着其应用效果.在初中数学有效问题情境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存在对问题情境创设认知不准确的问题.具体而言,一方面,他们缺乏对教学方法的全面价值认知,仅仅将有效问题情境创设视为“过渡新知”的手段,忽视了其在激发学生兴趣、深化知识理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由于部分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内涵和应用环节了解不足,导致他们仅在新课导入环节应用问题情境,形成了问题情境仅用于“新知过渡”的片面认识,从而影响了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整体教学效果.
(二)教师问题情境创设方式单一
教学方式对于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起着关键作用.然而,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存在“无效”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他们过于依赖单一的创设方式.具体来说,这些教师往往将问题情境的创设局限于“新课导入”环节,并且大多采用多媒体导入等固定模式.虽然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要求,但长期使用同样的方法进行问题创设容易使学生感到疲劳,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体验.
(三)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不受重视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过程中,新课标明确指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并强调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在有效问题情境教学中,“问题”作为该教学方法的核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在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时过于依赖教师提问的方式,未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获取知识.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他们往往习惯于主导教学过程,而缺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行为.同时,教师也未能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究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一)正确认识问题情境教学价值
1.正视问题情境教学价值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模式已由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然而,目前初中数学有效问题情境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首要问题是教师缺乏有效问题情境教学的意识,仍沿用惯性思维和教学经验.为了推进有效问题情境教学的应用,初中数学教师应正视问题情境的教学价值.具体而言,初中数学有效问题情境的价值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它能够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本质,从而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第二,有效问题情境教学有助于学生构建整体知识体系,通过情境设置,使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间的联系和规律,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网络.
2.正视问题情境应用环节
初中数学在应用有效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关键在于数学教师需对有效问题情境有深入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通过对有效问题情境概念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它是一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方式,它体现了“生本思想”,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体验.同时,有效问题情境教学也是一种集情境呈现和问题驱动的开放性教学模式.基于此,为了有效促进有效问题情境的应用,初中数学教师可结合该教学方法的内涵与本质,构建一套应用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这套体系将有效问题情境贯穿于发现与提问、思考与探究、问题解决、迁移应用四个主要环节.具体而言,在“发现与提问”环节,应用有效问题情境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自主探究情境中的问题;
在“思考与探究”环节,有效问题情境的应用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够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与核心;
在“问题解决”环节,有效问题情境的运用旨在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而在“迁移应用”环节,则旨在帮助学生实现数学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培养他们将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相互融合,以及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二)优化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方式
1.用背景材料创设,落实以趣激学
随着初中数学教材的持续更新和完善,教材中融入了大量的数学史等材料,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效问题情境教学的应用中,教师不仅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数学史等背景材料进行教学,还可以引入课外资料来增强教学效果.以初中数学中的“图形与几何”板块为例,这一板块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要求学生具备出色的空间想象力和数形推理能力.然而,由于该板块涉及大量的公式定理、几何性质和数学概念,部分初中学生容易出现记忆混乱和知识混淆的情况,比如混淆菱形与正方形的性质,或者对直角三角形与锐角三角形的定理模糊不清.并且,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许多初中数学教师对于“图形与几何”的公式定理和数学概念教学方式较为刻板,难以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热情.为了有效改善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利用背景资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以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的“勾股定理”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新课导入环节,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的背景材料.例如,讲述“相传在2500多年以前,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朋友家玩耍时,不经意间发现朋友家地砖图案中的直角三角形三边似乎存在着某种数量关系(如图2所示)……”这样的故事.通过生动的故事介绍勾股定理的由来,既完成了教学主题的铺垫,又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用生活经验创设,引发探究欲望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了教师需要积极为学生提供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遵循这一指导原则,在初中数学有效问题情境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他们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应有意识地发现、挖掘学生生活中的教学元素,将实际生活与数学教学紧密结合,创造出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引导学生代入自身角色,激发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同时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解直角三角形”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雷雨天”情境来创设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展示一则新闻报道:“夏季雷暴时节来临,某市遭遇了一场罕见的雷暴强风天气.强风过后,多棵树木被吹断,倒伏在主干道上,影响了市民的正常出行.现需紧急调用合适的运输车辆来清理这些树木.”随后提出问题:“已知目前一棵倒伏的树木,其树身离地面高度为3m,树身与地面的夹角为30°,那么环卫部门的工作人员会选择多长的运输车辆?为什么选择这种长度的车辆?”在这个问题情境中,教师通过新闻报道将问题置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然后引导学生将自己代入到“环卫部门工作人员”的角色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3.用教学活动创设,培养实践精神
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局限于单一的生活化情境,还包括探究性问题情境.这类问题情境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促使他们主动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初中数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符合教学目标的问题,并合理安排教学活动,以吸引学生动手实践、动脑思考.
以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学为例,教师可在教学中创设出如下探究性问题情境:如图3所示,作线段AB,过中点作AB垂直平分线L,在L上取点P1,P2……,分别连接点A,点B与各点,你能发现怎样的规律?
在该项探究活动中,以探究活动最终问题为导向,利用转化思想,通过连接各点,将图形绘制成平面图形,并通过分别连接点A,点B与P1,P2……初步得出“距离相等”这一结论.而后教师可提出“能否用已学的知识证明该结论?”在问题的引导下,同学们结合“全等三角形”的知识点以及轴对称性质进行了证明.如在结合“全等三角形”知识点进行证明时,同学通过绘图(如图4)并给出以下证明方案:
而在结合轴对称性质的知识点证明中,部分同学表示,由于点C是线段AB的中点,将线段AB沿直线L对折,若PA与PB重合,那么它们的长度必然相等.
在解决上述探究性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参与探究性活动,不仅完成了对全等三角形、轴对称性质等知识点的应用,还将这些知识迁移至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中.这样的过程不仅促进了知识的迁移应用,还实现了对学生个体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鼓励学生参与知识生成过程
1.用问题情境铺垫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对学习内容产生的质疑和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能够有效促使个体积极思考,不断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然而,根据前文所述,当前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利用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做法,导致许多初中学生缺乏这种宝贵的意识.为了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并帮助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利用有效的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培养问题意识.以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物,如电动伸缩门、升降架、伸缩晾衣架、菱形耳坠、平行四边形纽扣等,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实物的四边和四角等特征,增强他们对平行四边形的感性认知.随后,教师可以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教具,指导学生进行拆解、围绕顶点旋转等操作,以分析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鼓励学生在此过程中自行提出问题.例如,当部分学生手握平行四边形的斜对角并将它拉成长方形时,他们可能会提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与长方形面积公式有关联吗?”或者,当其他学生通过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形状时,他们可能会提出“改变形状后的平行四边形对角还相等吗?相邻角之间又有什么关系?我们是否可以通过长方形的图形特征来推导?”等问题.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学生能够结合已知的知识产生认知冲突,进而形成问题意识,并主动提出疑问.
2.用知识生长点促成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的培养与促成,除了需要建构有效的问题情境,还需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针对性地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提出的问题.仍以上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为例,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观察后提出上述两类问题,为了验证学生的猜想,教师可利用Flash动画情境展示,清晰地展示平行四边形在变形过程中角、边的变化,进而引导学生结合之前所学的“长方形面积”等知识内容,解决第一类问题.对于第二类问题,教师同样可以利用Flash动画的动态展示,在平行四边形旋转过程中,通过定格、放大角的度数变化,引导学生分析相邻角、对角的变化及关系.同时,结合第一类问题的解决过程,帮助学生认识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相似性,从而解决第二类问题.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学生不仅能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还能培养质疑、思考的能力,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进一步促进问题意识的发展.
结 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至关重要.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深入探索问题情境创设的认知、方式以及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等方面,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文章以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内容为例,针对这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优化建议,旨在为广大初中数学教师提供工作思路和教学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倩倩.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探讨[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3(11):73-74.
[2]刘子璇,祝丽萍.初中数学教学重难点确定与难点突破[J].内江科技,2023(9):130-131.
[3]束浩东,陈清华,郑雪静.中考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路径探析[J].数学通报,2023(3):35-41.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问题情境初中数学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