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苏熠
内容摘要:王安石诗词译介是宋韵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王安石诗词译介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既是对宋代诗词译介的补充与完善,也是对宋韵文化对外发展的宣传与推广。当前王安石诗词虽然备受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但其国际传播影响平淡,本文从译介与传播的角度总结王安石诗词译介的研究现状,以《空鸟迹:王安石诗词中英本》为蓝本分析王安石诗词的译介特点,梳理王安石诗词译介和国际传播中所存在的问题,探索王安石诗词的国际传播策略,以期推进宋韵文化更好更快地走出去。
关键词:王安石诗词译介 国际传播 宋韵文化 《空鸟迹:王安石诗词中英本》
2020年9月,浙江省明确提出“宋韵文化”。2021年8月,省委文化工作会议提出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强调“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宋韵文化特指两宋文化中优秀的文明素养、内在精神和传延至今的文化价值,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在新时代受到社会和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宋代诗词是宋韵文化的精华,同时宋朝时期群英荟萃,人才辈出,其中王安石凭借敏锐的政治素养和深厚的文學功底,在北宋的政坛和文坛上产生了无可替代的重要影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就文学而言,王安石以散文家著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词创作方面,王安石擅长绝句和八行律诗,他的创作题材多样,多为应景而作,诗中所蕴含的意象特征尤为突出。通过对《临川先生文集》与《王荆文公诗笺注》进行统计发现,王安石现存诗词共有一千六百五十二首,可见其诗词创作热情。梁启超在《王安石传》中高度评价他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顾即以文学论,则荆公于中国数千年文学史中,固已占最高之位置矣”。
当前,王安石研究已经成为中西学界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王安石在国家政治上的变法主张、改革方案等政治形象已十分丰满,而对于宋韵文化中对王安石诗词的译介与国际传播的相关研究却十分有限。本文从译介与传播视角下,梳理宋韵文化中王安石诗词译介的研究现状、特点剖析、传播阻碍等内容,尝试探索相应的国际传播策略,构建王安石的文学形象,最终形成王安石诗词译介有效传播模式,推动宋韵文化的国际传播。
一.王安石诗词概况
宋代诗词文人众多,但唯有王安石的诗词“学杜得其瘦硬”,风格遒劲有力,创作自成一家。王安石既写有气势雄浑的作品,也不乏清新婉约之作。王安石的诗词特点与其人生经历有着紧密的关联,前期王安石仕途通达,备受赏识,诗词中多表达自身的政治主张和见解,同时注重在内容上反映社会问题,描绘民生疾苦,在《感事》、《郊行》、《兼并》、《收盐》等诗词中,王安石对于遭受苦难和压迫的百姓表露出同情,这体现了王安石的“以民为本”的儒家思想。
后期王安石在政治、经济、教育、社会和军事上的改革遭到全盘推翻,加之痛失爱子,备受打击,因此在诗词内容创作上更关注写景抒怀,他的诗词更多显现出“顺其自然”的道家思想,同时开始拟寒山诗进行诗歌创作,形成了禅佛之心,《拟寒山拾得二十首(其十一)》、《孤城》、《登宝公塔》、《寄李道人》等诗词均能展现王安石对禅佛的信念。
二.国内外王安石诗词译介状况
1.国内王安石诗词译介状况
国内学者对王安石的研究成果丰富,多数聚焦于王安石新政、变法、诗歌研究等方面,对王安石诗词的译介多是以选译或收录王安石诗词译文为主要形式。但有关王安石诗词译介研究的数量较少,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更为稀少。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维普等论文平台输入关键词“王安石诗词译介”、“王安石诗词翻译”、“王安石诗词英译”、“王安石诗词英译研究”等内容,并未找到相关的文章,因此在王安石诗词译介领域的相关研究中,仍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
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在宋词古诗英译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其中在《宋词三百首》、《宋元明清诗选》、《中国古诗精品三百首》等著作中翻译并收录了王安石一些脍炙人口的诗词。2008年,卓振英教授所著的《英译宋词集萃》收录了王安石的词作《桂枝香·登临送目》。刘国善,王治江,徐树娟等人共同编译的《历代诗词曲英译赏析》,收录了王安石的作品《明妃曲(之一)》和《桂枝香·金陵怀古》。除此以外,赵彦春、尹绍东、姚育言、谢艳明、郭著章、傅惠生、华满元、华先发等国内译者也对王安石的重点诗词进行编译,将中英译文收录进自己的图书作品中。
2.国外王安石诗词译介状况
自法国汉学家杜赫德首先将王安石介绍到欧洲,西方对于王安石的研究便层出不穷。但相比于王安石及其政治成就的丰硕成果,王安石文学译介及相关研究,尤其是诗词译介较为缺乏。起初,国外学界对王安石的研究更多偏向其政治变革和思想变化,而对王安石诗词译介的研究较为稀少,1884年,英国著名汉学家翟理斯所著的《古文选珍》中翻译了《夜直》一诗,开启了王安石诗词译介的研究之路。1993年,克拉拉·M·甘霖(Clara M. Candlin) 出版了The Herald Wind:
Translations of Sung Dynasty Poems, Lyrics and Songs(《风信集:宋代诗词歌选译》),这是英语世界首次大规模的译介唐宋词的尝试,在这部译作中,译者共选译13首宋诗,这些宋诗的作者共8人,其中就包括王安石。2003年,美国汉学家、翻译学家赤松(Red Pine)翻译出版中国古典诗歌集Poems of the Masters:
Chinese Classic Anthology of Tang and Sung Dynasties Verse(《千家诗:中国唐宋古典诗歌》),选译王安石《春夜》、《元旦》、《北山》、《书湖阴先生壁》诗4首。2005年,美国汉学家戴维·亨顿(David Hinton)在其作品Mountain Home:
The Wilderness Poetry of Ancient China(《以山为家:中国古代的隐逸诗》)中选译了王安石的10首诗歌,其中包括《书湖阴先生壁》、《江上》、《中年》、《离蒋山》等。
进入21世纪以来,王安石仍然深受学界、出版界关注,王安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经学、变法、思想等不同维度,其中,王安石海外译介的文学研究,包括诗词译介引起众多国内学者和汉学家的兴趣。2015年,戴维·亨顿出版The Late Poems of Wang An-shih(《王安石晚年所作诗歌》),谈到王安石诗词创作后期的诗风,蕴含了深厚的儒道思想,并细致地分析了这些思想在诗词中的体现。2019年加拿大汉学家王健(Jan W.Walls)及其夫人李盈(Yvonne L.Walls)共同撰写的Birds Tracks in the Air(《空鸟迹:王安石诗词中英本》)印刷出版,书中系统梳理了王安石的生平和政治事业,阐述了诗词风格并对译者编译策略所产生的影响。全书共有130首诗词的译文,这些诗词根据王安石所关心的事物和他觉悟的程度进行分组,具有强烈的系统性和条理性。2021年,圣母大学(Notre Dame University)副教授杨小山(Xiaoshan Yang)的作品Wang Anshi and Song Poetic Culture(《王安石與宋诗词文化》)出版发行,书中主要关注王安石诗词创作的六大问题,包括系统理解了王安石创作的诗词与其处于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联。
三.王安石诗词的译介特点
由于诗词自身具有语言高度凝练、节奏韵律强烈、讲求押韵美感的特点,翻译诗词时不仅要理解原诗还要做到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不仅要内容简洁,更要传达原诗的意境和隐喻特征,因此诗歌翻译难度过高。翻译诗词的译者需要具备高于普通译者的翻译素质,深谙诗学,精通双语,广博的学科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翻译变通能力。王安石诗词译介的作者多为国内翻译家和汉学家,不同的文化背景、语言能力、对王安石诗词的理解程度以及诗词翻译策略,使得译出的作品风格各异。
汉学家王健和李盈夫妇创作的《空鸟迹:王安石诗词中英本》中共翻译130首王安石的诗词,他们翻译诗词的目的是“用流畅的英文再造王安石创作时中文和地理文化环境中的诗意”,王安石的诗词多用韵脚,通常是偶数行押韵,全诗用同一韵,两位译者在处理译文时,分为两种情况,其一,译者采用头韵或内部押韵的处理方式,将原诗中相关的意象或概念进行连接,其二,译者在诗中后面几行使用韵脚,以加强结束感,实现原诗中的视觉感和韵律感。这两种关于韵律的翻译方式在王安石的《西风》一诗中都有所运用,诗中最后两句及对应译文展示如下:
时节忽如此,重令壮心惊。
谅无同忧人,樽酒安可倾。
The seasons change so suddenly,
the strongest heart is stunned,
and with no one to share their sorrows with mine,
why even bother to pour the wine?
前一句,作者使用头韵“the”,保持句式的整齐和韵律感,后一句“mine”和“wine”使用尾韵,形成句子结束时的“圆满”之感。译诗,并非在全诗中用韵脚就能符合原诗内在韵律,根据原文的押韵特点进行翻译,符合“音美”的特点,不必“为韵而韵”。
译者选取的130首诗词,更着重于构筑王安石诗词中的意境再现,能够让读者阅读赏析译文时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体会王安石千年前的心情境遇。通过英文表达形成原诗中所具有的“力量感”和“感染力”,是翻译王安石诗词的难点。译者在翻译王安石的《夏夜舟中颇凉因有所感》时,第一句中采用了“dreading”、“longing for”动名词来表达王安石在闷热天气中的烦躁心情,第三句中以“weary bones”、“a sad heart”做主语,以隐喻的方式传达王安石的身体和心理状况,最后一句又转换“I”做主语,发泄自身的失望和痛苦。以下是《夏夜舟中颇凉因有所感》这首诗的中英文对照:
扁舟畏朝热,望夜倚桅樯。
日共火云退,风兼水气凉。
未秋轻病骨,微曙浣愁肠。
坚我江湖意,滔滔兴不忘。
Dreading the heat of the day in a boat,
I lean on the mast, longing for the night.
As the sun and burning clouds withdraw
Breeze and river mist turn cold.
Weary bones find relief before the coming of fall,
And a sad heart is bathed in the light of dawn.
I now have the will to face the waters ahead,
And this overflowing joy I will never forget.
在形式上,中文诗词多保持整齐的句式,字数、排列都有严格的规定,五言绝句、七言律诗等都是遵循这种规则而成,英译中诗时,再现原句的“形式美”难度较大,许渊冲先生曾谈到,英译中诗“最好自然是‘三美具备在三者不能兼顾的时候,可以不传达原文的‘形美,但要尽可能在传达‘意美的前提下传达原诗的‘音美”。在《空鸟迹:王安石诗词中英本》中,作者译诗并未完全遵循中文诗长短的形式,但书中的诗词译文的排列方式能够呈现出诗词的“形美”之韵感。以《登飞来峰》的原文和译文进行展示: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A thousand-yard high pagoda
stands on Flew-in Peak.
Legend says at cocks crow
you can see to the very sunrise.
四.王安石诗词译介的问题及国际传播策略
作者通过收集整理王安石诗词的英译版本,进一步分析对比,能够发现王安石诗词的英译作品有以下四个问题:一是数量不足,各种的诗词英译书籍中收录王安石的诗词翻译作品十分零散,最少的只有一篇,最多也只有十篇,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研究趋势;
二是题材单一,很多书籍中收录的诗词多为王安石脍炙人口的内容,比如诗歌多收录《元日》、《梅花》、《登飞来峰》、《泊船瓜洲》等,词曲多收录《桂枝香·金陵怀古》、《君难托》;
三是多为编译后的收录作品,并未对王安石诗词英译作品进行翻译策略分析;
四是目前国内外有关王安石诗词英译并未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和平台,未形成固定的国际学术会议。
王安石诗词译介存在的各种问题亟待解决,国际传播途径有待拓展。首先,当前缺乏官方认可的代表性译作,翻译质量备受争议,增加了国外受众的阅读障碍。国内外诗词翻譯专家是王安石诗词国际传播的主力军。高质量产出王安石诗词多语种翻译作品,是国际传播的首要途径。不同的文化载体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方式,优秀作品的国际输出能够促进文化对外传播交流,因此高质量的王安石诗词译文应成为对外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其次,针对国外受众的语言、宗教、习俗、文化接受程度等各方面内容,选择适合大众欣赏的诗词作品进行海外推广,除了传统的图书印刷之外,充分利用各种海外媒体平台,创新王安石诗词传播形式并形成王安石诗词的辨识度,以达到文化输出的目的。最后,文化传播贯穿国内国外两个方面,既要做好国内的宣传和传承工作,顾及市民和在华外籍人士的接受度,也要构建国外的传播体系,根据科学的规划,对外输出合适的文化内容。建立诗词研究基地并搭建王安石诗词国际传播“专门通道”,运用仿真模拟技术设置王安石诗词所反映的真实场景,以吸引国外受众去亲身体验王安石诗词中的情景,于无形中拓展国外受众的范围,实现王安石诗词的“破圈”传播。
王安石诗词是宋韵文化的精髓内容,研究王安石诗词译介对于进一步传播宋韵文化内涵具有深远的意义。当前国内外学界对于王安石诗词译介的研究在质量和数量上都还有待加深,针对目前王安石诗词译介与传播所存在的现实问题,本文从提高诗词译介质量、创新诗词传播形式和贯穿国内外传播体系三方面阐述传播策略,以望进一步促进王安石诗词在国际上的传播与知名度,同时有利于宋韵文化的对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健,李盈.空鸟迹:王安石诗词中英本[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9.
[2]王文强,唐晓东.英译唐宋词集的嚆矢——克拉拉·甘霖《风信集》研究[J].外国语文研究,2020(05):81-92.
[3]辛红娟,蒋梦缘.西方汉学研究视域中的王安石形象[N].宁波日报,2022-11-10(A8).
[4]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4.
[5]张呈忠.近三百年来西方学者眼中的王安石[J].史学理论研究,2016(04):133-141.
[6]张晓凤.王安石诗歌意象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国际传播 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必然性决策与信息(2016年12期)2017-01-14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必然性决策与信息(2016年12期)2017-01-14新时期长征精神国际传播要素分析今传媒(2016年10期)2016-11-22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6年10期)2016-11-14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