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2分)20世纪后半期人类逐渐意识到环境污染所带来的严重危害并开始对人类的发展方式进行反思与之相伴的便是相关着作和论述的不断出现下列哪本着作被称为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标志性着作
A.《增长的极限》
B.《寂静的春天》
C.《我们共同的未来》
D.《只有一个地球》
2、【单选题】(2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于1972年6月5日-16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包括中国在内的113个国家1300多名代表参加这是世界各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坐在一起讨论环境问题以及人类对于环境权利与义务的大会。
下列哪项不属于此次会议的讨论成果
A.签署气候变化协定
B.将每年的6月5日作为“世界环境日”将每年的6月5日作为“世界环境日"C.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D.通过了划时代的历史性文献《人类环境宣言》
3、【单选题】(2分)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关于环境保护的32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在我国于何时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被确定为国
A.1972B.1975C.1974D.19734、【单选题】(2分)……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以上论述出自党的A.十八大报告
B.十六大报告
C.十七大报告
D.十五大报告
5、【单选题】(2分)2015年9月25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正式拉开帷幕会议正式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这一包括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69项具体目标的纲领性文件将推动世界在今后15年内实现3个史无前例的非凡创举,下列哪项不属于3个创举内容
A.战胜不平等和不公正
B.遏制气候变化。
C.消除极端贫困
D.减少局地冲突与战争
第二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2分)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A.里约热内卢
B.斯德哥尔摩
C.约翰内斯堡
2、【单选题】(2分)下列哪项不是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特征
A.全球性
B.长期性
C.公共性
D.综合性
3、【单选题】(2分)2015年12月12日《巴黎协定》通过明确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安排承诺将全球平
A.4℃,3℃
B.2℃,1℃
C.2℃,1.5℃
4、【单选题】(2分)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
A.美丽中国
B.和谐中国
C.富强中国
5、【多选题】(2分)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原则包括。
A.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B.国际合作原则
C.平等互利原则
D.国家环境主权原则
6、【多选题】(2分)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要机制包括。
A.国际环境条约与协定
B.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机构
C.国际环境会议
D.经济技术援助
7、【多选题】(2分)
A.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B.2015年《巴黎协定》
C.2010年《名古屋议定书》
D.2001年《斯德哥尔摩公约》
E.1997年《京都议定书》
8、【判断题】(2分)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特征影响范围跨越国境不同生态环境问题常常高度关联容易产生连锁反应因此单个主权国家不需要为全球生态环境问题负责。
A.对
B.错
9、【判断题】(2分)的主权的同时确保不损害他国和国际公有地区的环境的义务。
A.对
B.错
10、【判断题】(2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全人类第一个以条约形式要求承担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义务的执行性文件。
A.对
B.错
第三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2分)环境史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史的跨学科研究它通过考察历史上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彼此影响为当今环境问题查找“病史”、“病根”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文明提供过往经验。最早提出和使用“环境史”这一术语的是
A.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
B.美国历史学家R·纳什
C.美国历史学家唐纳德·沃斯特
D.美国作家蕾切尔·卡逊
2、【单选题】(2分)……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象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以上着名论断和警告出自
A.
B.
C.
D.
3、【单选题】(2分)农业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与自然关系演变方向从此人们主动干预和积极参与动、植物的生命过程并不断开始改造水土环境以谋取生活资料而不再完全仰赖于大自然的直接恩赐。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____A.200000年前
B.10000年前
C.300年前
D.5000年前
4、【单选题】(2分)中国最早有系统的自然资源管理、保护制度出现于:A.清朝中期
B.宋元时期
C.隋唐时期
D.先秦时期
5、【单选题】(2分)
在漫长历史上中华民族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环境经验和生态智慧。中国许多土地已经耕种了数千年而没有发生严重的地力衰竭直接得益于
A.天、地、生、人整体统一的自然—社会观
B.“化恶为美”“变废为宝”和“相资以利用”的农作施肥和循环经济理念
C.“护生”“爱物”的生态伦理
D.“取用有节”“以时禁发”的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观
第四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2分)柴静主创的《穹顶之下》主要谈论是
A.如何理解雾霾这一环境问题。
B.记者如何报道环境问题。
C.雾霾对孩子健康的影响。
D.雾霾这一环境问题的危害、成因和对策。
2、【单选题】(2分)在一般截止到1949年的疫病统计数据中瘟疫频度最高的是哪个时期
A.明清时期
B.金元时期
C.魏晋时期
D.民国时期
3、【单选题】(2分)欧洲19世纪上下水道建设和细菌学说的出现与下列什么事件直接有关
A.19世纪末香港鼠疫的大流行
B.1820年以降的霍乱大流行
C.伦敦泰晤士河的污染
D.1840年代英国《公共卫生法案》的颁布
4、【多选题】(2分)对人类历史造成重大影响世界公认的烈性传染病有
A.鼠疫
B.艾滋病
C.霍乱
D.天花
5、【多选题】(2分)20世纪中国以清洁为基本诉求的公共卫生运动主要有
A.1950年代以降的爱国卫生运动
B.南京国民政府倡导的城市卫生运动大会
C.1930年的新生活运动
D.基督教青年会发动的卫生运动
6、【多选题】(2分)鼠疫直接刺激和推动了中国公共卫生机构的创设和卫生行政的发展是因为
A.中国社会面对民族危机在追求强国保种的过程中将卫生视为科学、文明和进步的象征而颇为自觉加以追求。
B.瘟疫特别是鼠疫本身具有刺激和推动公共卫生发展的功能。
C.中国社会已经普遍意识到公共卫生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
D.西方列强势力不断以卫生防疫为理由侵蚀中国的主权和利益。
7、【多选题】(2分)当今中国社会对艾滋病的恐惧和歧视源于
A.河南艾滋村的存在。
B.艾滋病致命且尚无十分有效的治疗办法。
C.国家对艾滋病防控不力。
D.艾滋病的污名化。
8、【判断题】(2分)最初引起柴静关注雾霾问题是因为2013年她出差途中嗓子不舒服总是咳嗽。
A.对
B.错
9、【判断题】(2分)天花、鼠疫和霍乱等烈性、急性传染病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城市居民的主要死亡病因。
A.对
B.错
10、【判断题】(2分)一般认为1820年前后的嘉道大疫是真性霍乱首次在中国大范围流行。
A.对
B.错
11、【判断题】(2分)1911年4月3日至4月2811个国家参加的万国鼠疫研究会是在清末中国政府成功扑灭举世瞩目的东北肺鼠疫大流行的背景下召开的。
A.对
B.错
12、【判断题】(2分)中国的血吸虫被称为日本血吸虫是因为它主要在日本流行。
A.对
B.错
13、【判断题】(2分)公共卫生建设重心和政策推动很大程度上往往表现为回应社会的重大关切甚至出于当权者自身的政治需要。
A.对
B.错
第五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2分)18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历史上先后发生了三次工业革命其中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了“电气化时代”促使交通迅速发展世界各国的交流更为频繁起到主要的能源是。
A.石油
B.核能
C.煤炭
D.木炭
2、【单选题】(2分)下列能源中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
A.太阳能
B.生物质能
C.石油
D.风能
3、【单选题】(2分)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按消费量划分依次为。
A.石油、生物质能、煤炭、天然气、太阳能
B.太阳能、石油、煤炭、核能、水电
C.石油、煤炭、风能、核能、生物质能
D.煤炭、石油、水电、天然气、核能
4、【单选题】(2分)下列属于二次能源的是。
A.电力
B.煤层气
C.石油
D.太阳能
5、【单选题】(2分)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措施和任务包括节约资源和调整能源结构等。国家实施的能源发展战略。
A.开发为主合理利用
B.开发与节约并举把开发放在首位
C.利用为主加强开发
D.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
6、【单选题】(2分)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是。
A.十八大
B.十六大
C.十七大
D.十五大
7、【单选题】(2分)CarbonFootprint”碳足迹的计算包括一切用于电力、建设、运输等方面的能源以及我们所使用的消耗品。一般情况下排放的二氧化碳越多碳足迹就越大。以下做法可以减小“碳足迹”的是。
A.以私家车出行代替公共交通工具
B.将生活垃圾进行焚烧处理
C.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
D.大量使用煤、石油等燃料
8、【单选题】(2分)“生物乙醇”是一种清洁能源传统生产主要以甘蔗、玉米、薯类为原料目
A.缓解“与人争粮”的矛盾
B.降低原料成本
C.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D.综合利用资源
9、【单选题】(2分)太阳能电池已为人们所熟悉。现在的太阳能电池其能量转化效率在百分之十几左右如果想获得较大的电功率就需要昂贵的投资、巨大的装置、占用巨大的面积或空间带来推广的难度。因此唯有在提高其能量转化率上下功夫以拓展其应用范围。由上可以推出。
A.太阳能电池面积越大其能量转化率就越高
B.缺乏投资是太阳能电池难以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
C.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化率越高其所需面积就越小
D.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化率越高获得的电功率就越大
10、【单选题】(2分)锂离子电池是一种新型的绿色环保储能电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放电时电子由负极经外电路移向正极再由正极经电解质溶液移向负极
B.放电时电子由负极经外电路移向正极电池内部电解质溶液是离子传导
C.充电时正极材料得到电子
D.充电时负极材料失去电子
第六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2分)臭氧层存在于
A.平流层
B.对流层
C.热层
D.逃逸层
2、【单选题】(2分)CO2为温室气体主要是因为它吸收:A.可见光
B.地表的长波辐射
C.电磁波
D.紫外光
3、【多选题】(2分)天然土壤颗粒的主要成分包括
A.重金属
B.矿物
C.有机质
D.金属氧化物
4、【多选题】(2分)含重金属废水处理的主要技术包括
A.膜分离
B.活性污泥法
C.离子交换树脂
D.沉淀
5、【多选题】(2分)富营养化水体的主要特征是
A.营养元素超标
B.鱼类增多
C.水体发臭
D.藻类疯长
6、【多选题】(2分)下面哪些化合物属于含卤素化合物
A.氯代乙酸
B.邻苯二甲酸酯
C.多氯联苯
D.多环芳烃
7、【单选题】(2分)氟利昂的一个主要危害是
A.破坏臭氧层
B.污染雨水
C.形成酸雨
D.形成雾霾
8、【单选题】(2分)有机磷农药替代有机氯农药的原因是
A.便宜
B.促进植物增长
C.毒性低
D.容易降解
9、【多选题】(2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筛选原则包括
A.可全球传播
B.高毒性
C.高持久性
D.高生物富集性
10、【多选题】(2分)植物修复技术的主要机理包括
A.根际微生物降解
B.植物吸收
C.植物代谢
D.植物蒸腾
11、【多选题】(2分)修复中常用的氧化剂包括
A.Fenton氧化
B.高锰酸盐
C.臭氧
D.重铬酸盐
12、【多选题】(2分)生物炭技术被认为是可以解决下述问题
A.杀灭害虫
B.促进作物增长
C.碳的增汇减排
D.改善土壤肥力
第七章单元测试
1、【判断题】(2分)化学是理科学科与哲学、艺术、历史没有关系。
A.对
B.错
2、【判断题】(2分)日常生活方面的不断进步都是以化学和化学创造出的新物质为基础的。
A.对
B.错
3、【单选题】(2分),遗我泉客珠。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与下面哪个成语记录了一个化学反应的变化。
A.水滴石穿
B.杯水车薪
C.石破天惊
D.腐草为萤
4、【多选题】(2分)以下哪些书籍是与四大发明火药相关的A.《天工开物》
B.《炸药化学与制造》
C.《火工药剂学》
D.《磁化学与材料合成》
5、【单选题】(2分)《天工开物》作者是
A.宋应星
B.李时珍
C.孙思邈
D.沈括
第八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2分)经典人口转变理论关于人口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为
A.率。
B.率。
C.亡率。
D.率。
2、【单选题】(2分)人类文明不同阶段对应的人口数量变化。
A.工业文明时期与人口数量缓慢增加
B.原始阶段与人口数量快速增加
C.农业文明时期与人口数量快速增加
D.工业文明时期与人口数量快速增加
3、【单选题】(2分)
A.2022年14.5亿人口。
B.2029年14.5亿人口。
C.2022年14.2亿人口。
D.2029年14.2亿人口。
4、【单选题】(2分)2015A.73亿总人口其中农村人口61亿人口城市人口13亿人口。
B.73亿总人口其中城市人口61亿人口农村人口13亿人口。
C.73亿总人口其中发达国家61亿人口发展中国家13亿人口。
D.73亿总人口其中发展中国家61亿人口发达国家13亿人口。
5、【单选题】(2分)到本世纪之中期全球人口规模将持续增加
A.人口数量在2015年的基础上到2050年再增加1/3B.人口数量在2015年的基础上到2050年再增加1/4C.人口数量在2015年的基础上到2050年再增加1/2D.人口数量在2015年的基础上到2050年再增加1倍
6、【多选题】(2分)人类社会关于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认知现代观念。
A.人类是自然整体的一部分人要服从和尊重自然。
B.人是自然的主人要征服自然和战胜自然。
C.资源环境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D.人类要节约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
7、【多选题】(2分)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包括
A.大规模流动人口与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
B.劳动力人口规模庞大。
C.不可逆转的人口老龄化趋势。
D.保持低生育率水平与人口规模巨大。
8、【多选题】(2分)中国目前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A.城市空气质量年平均72%以上天数为“优”和“良”。
B.生态环境等级“较差”和“差”的县占全国约30%。
C.不易饮用的5类水和被污染的劣5类水占全国水体30%以上。
D.优等耕地和高等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约30%。
9、【多选题】(2分)从现在到本世纪末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有
A.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B.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C.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D.实现基本小康水平。
10、【多选题】(2分)中国人口、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关系的“三个不会根本改变”
A.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
B.人口对资源消费需求扩大的趋势不会根本改变。
C.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
D.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
第九章单元测试
1、【多选题】(2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设计原则中3RA.高效化
B.减量化
C.再利用
D.资源化
2、【多选题】(2分)
A.新的生产观
B.新的价值观
C.新的消费观
D.新的经济观
3、【多选题】(2分)
A.有利于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B.有利于缓解我国资源约束矛盾
C.有利于推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D.有利于推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4、【多选题】(2分)
A.企业
B.公众
C.外资
D.政府
5、【单选题】(2分)
A.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
B.消费主体尽可能多次的、多种形式的使用已经购买的产品
C.减少进入社会循环系统的物质流量
第十章单元测试
1、【判断题】(2分)全球变暖是客观事实。
A.对
B.错
2、【判断题】(2分)热岛效应对全球温度的估算没有影响。
A.对
B.错
3、【判断题】(2分)温室气体不一定导致升温。
A.对
B.错
4、【判断题】(2分)控制大气升温的地球工程存在生态风险。
A.对
B.错
5、【判断题】(2分)气溶胶对温度的作用是明确的。
A.对
B.错
6、【单选题】(2分)
A.甲烷
B.水汽
C.二氧化碳
7、【单选题】(2分)
A.生活得更好
B.无影响
C.不能生存
8、【单选题】(2分)
A.美国
B.英国
C.中国
9、【多选题】(2分)
目前的主要新A.核能
B.页岩气
C.风能
D.太阳能
E.煤制油
10、【多选题】(2分)工业源CO2A.花岗岩
B.海洋
C.湿地
D.森林
E.大气
第十一章单元测试
1、【多选题】(2分)可持续发展的意涵按照布兰特兰报告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同时又不能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因此可以归纳为两个主要方面分别是和。
A.持续发展
B.三位一体
C.代际公平
D.共同发展
2、【判断题】(2分)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A.对
B.错
3、【单选题】(2分)
A.加快建设经济功能区
B.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C.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D.推动低碳循环发展
E.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
F.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4、【多选题】(2分)我国环境法律体系主要包括、环境保护基本法、、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保护规范、以及国际环境条约中的环境保护规范等。
A.宪法
B.环境保护单行法
C.民法
D.环境标准
5、【判断题】(2分)保护优先原则的广义理解是指在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时要把环境保护放在较优先的位置予以考虑和对待。
A.对
B.错
6、【多选题】(2分)从学理的角度看预防原则可以分为
和两种情况。
A.技术预防
B.风险预防
C.损害预防
D.污染预防
7、【单选题】(2分)
A.治理主体的多元性
B.治理手段的多样性
C.治理机制的综合性
D.治理渠道的广泛性
8、【多选题】(2分)
A.决策权
B.监督权
C.参与权
D.环境知情权
9、【多选题】(2分)
A.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B.生态红线保护制度
C.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D.排污收费制度
10、【单选题】(2分)2014A.新环保法加大了政府的环保责任
B.降低环境违法成本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C.规定了重点区域、流域的联合防治协调机制
D.新环保法实现了对环保主体的全覆盖
11、【单选题】(2分)新环保法第59条规定了“按日计罚”2560条规定了“限产、63A.规定了重点区域、流域的联合防治协调机制
B.加大了政府的环保责任
C.加大了污染企业的环境违法成本
D.实现了对环保主体的全覆盖
12、【单选题】(2分)2016年针对当前污染环境犯罪的特点两高再一次出台司法解释其中将“违法减少防治污染设施运行支出万元以上”“违法所得万元以上”规定为“严重污染环境”的情形。
A.50,30B.100,30C.50,50D.100,5013、【判断题】(2分)基于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跨区域的特点新环保法规定应当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保护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防治的措施。
A.对
B.错
第十二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2分)
A.治水
B.学会用火
C.制造工具
D.驯养动物
2、【单选题】(2分)
A.游牧业
B.采集业
C.渔业
D.农业
3、【单选题】(2分)
A.农村
B.牧村
C.林村
D.渔村
4、【单选题】(2分)
A.山涧水库
B.南北运河
C.拦河大坝
D.护岸大堤
5、【判断题】(2分)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生态问题区别只在于轻重之间。
A.对
B.错
毛概考试重点简答题
毛概考试重点简答题
1、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一)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四)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饿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科学内涵的核心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其具体内涵概括为三句话: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同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它们在立场、观点和方法上,在基本原理上,是完全一致的。毛泽东思想又是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的具体化、民族化。
②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的关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句话说明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而且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思想。凡是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思想、观点,即使是毛泽东提出的,也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也就是说,应该把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个人的思想相区别,特别是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相区别。
③毛泽东思想是党的集体智慧结晶。一方面,毛泽东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另一方面,毛泽东思想凝聚着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
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内容那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政策和策略理论、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党的建设理论。
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2)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及其发展规律,而不是从主观想象和本本出发,并且努力排除在时间和认识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2)理论联系实际,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既要反对从书本出发,靠照搬照抄马克思列宁主义词句解决问题教条主义;又要反对从狭隘经验出发,轻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满足于一得之功见的经验主义。
(3)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核心,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没有思想的解放,观念的创新,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同时,解放思想也不是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不是主观的随心所欲,而
必须从实际出发。
(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必然要求。我们是不是做到了实事求是,是不是达到了真理性的认识,判断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必须有解放思想的精神和勇气,敢于抛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以实践的发展来推进理论的发展。
总之,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发展中国二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我们应对前进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
二、几点基本内容之间的关系: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贯彻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贯彻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检验标准和目的。在一定意义上,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内涵的三个基本观点。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和意义?(1)、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近代中国内部没有起码的民主,外部没有民族的独立,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中国革命不能像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那样,走合法的、不流血的议会斗争的道路,也不能像法国巴黎公社和俄国十月社会之一革命那样,走先在城市发动武装起义,占领城市,然后进攻农村,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而只能走相反的路,即先在农村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发展革命武装,积蓄革命力量,等待时机成熟时,以革命的农村包围反动统治阶级占据的城市,夺取城市,夺取革命在全国的胜利。
(2)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农民占去昂人口的绝大多数,而工人阶级又少,因此不可能向资本主义国家那样,有
一个本身强大的无产阶级作为革命的主力,从而依靠无产阶级本身的力量就足以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起义并取得胜利,把革命推向全国。而在中国,无产阶级人数少,单单依靠他们不可能占领中心城市。中国革命的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农民是中国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因此,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深入农村,发动武装农民,建立农村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确立起革命力量的深厚基础,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3)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中国革命的敌人控制着中国经济文化政治命脉,控制着中国中性能城市和交通要道,建立起自己强大的武装力量。所以,弱小的革命想在城市取得斗争的胜利是非常困难的。而广大农村则是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地方,这就是中国革命力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可能。因此,中国革命只能在农村集聚力量,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理,才能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历史意义:
(1)实现了我党工作有城市相农村的重点转移。这样不仅有效的保存了革命力量,而且大大发展了革命力量。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彻底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即:由于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无民主自由,外无民族组独立,决定了中国革命形势只能是武装夺取政权的暴力革命;由于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农业大国,强大的敌人长期占据城市,落后的农村是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地方,加上中国人口大多数是农民,所以,中国革命的中心不能放在城市,只能放在农村,中国革命只能走你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的实践证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唯一的正确道路。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4)冲破了党内教条主义的束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在20实际30年代前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同党内盛行把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倾向作斗争,成功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这既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关会典范,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现实意义: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产生、发展、实现自始自终都贯穿了一条基本的红线,即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相结合,因而取得了革命胜利。我们现在建设社会主义也需如此,也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照搬他国经验,把马列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5、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社会性质是什么?如何理解。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发展的过渡性社会,具有过渡性质。特征如下:
(1)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社会。
(2)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
(3)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4)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6、毛泽东寡欲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
(1)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2)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它们具有“又相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3)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毛泽东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解决途径的对比中阐明这一观点。他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它的解决不需要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采取剧烈的阶级斗争的方式,它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4)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毛泽东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7、怎样全面准确把握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书: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这一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一下两个方面:
(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也是他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具有更高概括性范畴的重要原因。
(2)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小平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
意义:(1)把我们队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2)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3)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为实践中创造
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和这一理论的现实意义?(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2)它包括两层既相对区别、又紧密联系的基本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省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科学的回答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一个具有根本性意义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这一发展的新论断。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帮助我们防止“左”的和右的错误,坚定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9、改革开放的性质和目的(1)改革开放的性质,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他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的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2)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
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表明,通过这场伟大革命的洗礼,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前进的潮流,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我们党昂首哭不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10、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关系?一、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是一脉相承的。(1)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即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2)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省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肯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及实践的正确和成功,并不是说它没有缺点和偏差,今天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既是对这些缺点和偏差,更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实践的深化和发展。(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农业合作化理论与实践的创造性发展。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的经营方式。创造了联产计酬的按劳分配好形式。(2)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发展,是对所有制结构认识的深化和发展(3)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是对公有制形式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三、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根本性质相同。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追求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而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允许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试图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意义,从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建设社会主义。
四、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二者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尽管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度,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70年代末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两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五、两者的区别: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
主义社会的`过渡,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二者存在明显区别。
11、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的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只有坚定不移的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但是稳定是相对的,不能因为改革有风险就不改革或者在改革中裹足不前,否则会导致更加严重、更加剧烈的社会不稳定;也不能因为在发展种可能出现协调不平衡而不致力于发展。一名词,需要统观全局,精心谋划,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但是改革和发展也不能不顾及社会稳定的内在要求。改革的单子要大,步子要稳;要加快发展,但是要注意协调发展。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精心处理稳定同改革、发展的关系,着眼于“为之与未有,治之于未乱”,既是化解矛盾,排除不安定因素,一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身后基础。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所以,要做到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为此,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工作路线,要坚持给人民群众以看得见的实际利益的工作原
则,要坚持以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工作重点。
1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其确立的依据?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射而回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加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改革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同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是不同的,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公有制经济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中是否占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条件下的并存,而过渡时期则是以私有制占绝对优势条件下的并存。
客观依据:(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本质上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是国家对社会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2)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是多层次的、不平衡的,要求有多种所有制与之相适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本身的发展也是不成熟的,这也要求我们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服务。
13、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的议会制度存在哪些根本的不同调?(1)必须充分认识人民代表大会与西方议会的本质区别。根据我国现行选举法,县乡人大代表是按选区直接选举产生的,县级以上人大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按照选举单位组成代表团参加代表大会。我们人民代表大会没有议会党团,也不以界别开展活动。而西方议会的议席往往是各个政党、各个利益集团、各种社会势力政治分赃的结果,由此在议会内部分为不同议会党团,每个党团的背后都站着供养它的利益集团,议员们为了各自党派的私利而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2)必须充分认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一府两院”的关系与西方
国家国家机关间关系的本质区别。人大行使立法权、监督权、重大事项决定权以及其他重要权力,各级政府行使行政管理权和行政执法权,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行使司法权。人大根据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愿,通过制定法律、作出决议,决定国家大政方针,并监督和支持“一府两院”依法执行、公正司法,保障各国家机关协调有效地开展工作,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虽然个国家机关分工不同、职责不同,但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各自职权范围内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宪法法律,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我们的整体还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常实行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独立,分别由议会、政府和法院把持。有时候这三个机构由一个政党控制,有时候由不同政党分别控制。它们经常以牺牲民众的利益为代价争吵不休、互相扯皮。
(3)必须充分认识人民代表与西方议会议员的本质区别。我们的人大代表是由人民选举产生,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全国人大代表来自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人口再少的民族也至少有一名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而西方国家的议员则是国民党某派的代表,而往往集中在少数党派,议员的分布范围狭小。我们的人大代表作为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人员,个人不能代表国家权力机关直接去处理问题,而是通过会议等方式依法集体行使职权,各级人大常委会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各级人大常委会办事机构是代表的集体参谋助手和服务班子。
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则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关系: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1)坚持马克思主义
的领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2)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3)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4)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大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所以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哪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15、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任何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一方面,它不同于封建式的田园牧歌,也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更不是现代资本主义式的福利社会。另一方面,它也不同于未来的过程中与和谐社会,而是迈向未来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阶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的一个治国理想又是一种治国方略、治国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结果。
二、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这四者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持,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来建设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敏、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三、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是相互包容、相辅相成的。作为社会建设的过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这一要求的进一步展开和丰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现实的重大任务。同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建设和谐社会长期奋斗。
16、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是: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醋精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6)必须坚持在当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17、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独立自主是马克
思主义的重要原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宝贵经验之一。中国共产党人将这一基本原则运用于国际外交领域,将它发展为正确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外交原则和方针,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独立自主,就是坚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依靠自己的力量,同任何国家友好相处,不容许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尊严和主权。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始终不渝的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符合宗旨和原则,高度的概括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国家主权平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在心的历史条件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该得到认真遵循和切实履行。
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原则。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有着坚实的政治基础。在新形势下,中国同冠达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关切增多,在颓废东国际秩序向公正合理方向发展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和目标。
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各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是和整个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整体相联系的;各个国家只有把本国的事情搞好了,才能更好的支持其他国家的发展,为履行国际义务做出自己的贡献。在处理国际事务和对外关系时,既要坚决维护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在设计我国主权、领土的完整、和平和国家利益、国家安全问题上绝不妥协退让,同时又要注意维护世界和平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把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前途与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前途紧密结合起来。
18、理解共产党既是无产阶级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
族的先锋队?(1)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人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同只能过过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始终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它的历史命运是也是同全体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紧密关联的。共产党为完成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而奋斗,就是为工人阶级的利益而奋斗,同时也就是为全体人民和整个民族而奋斗。中国共产党从登上历史舞台开始,就同时肩负着消灭阶级压迫很实现双重使命。1936年召开的瓦窑堡会议就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前民族的先锋队。党成立80多年来,全心全意地站在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解放与发展的最前列,用不懈的努力,宣传、动员和组织群众,领导人民群众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一个有一个的伟大胜利。
(2)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实质在于把人民赋予的权利用来为人民服务,其执政使命归结到一点,就是要把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及集中体现这种根本利益的国家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当如果不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去自觉实现这个要求,就会有丧失执政资格的危险。同时,党是作为全体人民和整个民族的效忠代表长期执政的,除了国家宪法所指称的敌对势力和犯罪分子以外,所有属于人民范畴的社会成员都是党执政的社会群众基础,党都要主动与之保持密切联系。
(3)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把我给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中国共产党要真正担负起这一从高的历史使命,就要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拓民族振兴的新思路和新境界;就要以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政治胆识和胸襟,大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又积极主动地利用和借鉴当今世界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就要高举共同理想的旗帜,把整个民族的力量空前凝聚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一切积极因素;就要把全民族各个阶层优秀分子积极吸纳到党内来,是自己真正成为中华民族赖以振兴的脊梁。中国共产党越是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飞先锋队,就越是能够为民族振兴建功立业。
19、坚持党的领导为什么必须改善党的领导?(1)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当今世界,形势复杂,竞争激烈。只有改善党的领导,党才能更好的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团结和带领人民实现神会注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以利于世界民族之林。
(2)从国内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党的领导方式、工作方法和具体制度不加改进和完善,党就难以适应新的要求。党长期以来形成一套好的领导制度、方法及优良的工作作风,都是应该继承和继续发扬的,担忧的必然要随着任务、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进、补充和更新。如果墨守陈规,不思进取,势必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党的领导和战斗力必然会受到削弱。
(3)从自身状况来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肩负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党内存在着思想不纯、作风不纯、组织不纯的现象,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损害了党的战斗力;在当的领导工作方面,一些党的组织不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领导工作涣散软弱,治党不严,一些领导班子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不够,某些消极因素和腐坏现象在党内滋长蔓延;在当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的领带制度方面也都存在着不相适应的问题。所有这些,都需要通过改善党的领导加以解决。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