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形势下大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讨,供大家参考。
新形势下大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讨
王俊波 1
翟瑞
冯春
辛勇
摘要:在我国大力发展和建立精神文明时期,本文从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角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思考,并从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模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发模式、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模式等方面分别探讨了大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关键词:新趋势 ; 大学生 ; 发展性 ; 心理健康教育
在当今物质文明日益发达的时代,人们寻求发展,追求幸福,希望获得尊重。1992 年度美国心理咨询协会的主题口号是 “多样化——— 发展——— 尊严”。2010 年,温家宝总理总结了他的四点政治愿望,第一点就是要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这些观点都表明人们的高级心理需要,以及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主观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1] ,而心理发展是追求心理健康,实现人生幸福的必要途径。心理发展是一个积极的概念,正如积极心理学所主张的观点:心理学要以人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机能等为出发点,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 [2] 。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心理学研究趋势都提示我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心理发展”应该成为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本文拟从以下三个角度分别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主题。
一、大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1、心理健康的发展标准 有研究者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总结为的两个关注点 [3] ,一个是生存标准, 它反映了个体对社会的良好适应,这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处于一般心理健康水平的人,虽然没有心理疾患,也满足了自己的大部分需求,但他们仍常感到厌 烦、不满。他们很少有十分高兴的体验和压倒一切的热情,也不会表现出强烈的奋斗或献身精神。另一个为发展标准,它反映了个体对高层次需要的追求,是个 体不断发掘自身潜能,促进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标准。作为大学生仅达到生存标准的心理
作者简介:王俊波(1956-),男,西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光电子技术。
健康水平是不够的,也是无法胜任未来社会激烈的竞争。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重视发展性标准,也是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顺应当前国际国内的新形势,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获得幸福感和尊严的重要方式。
2、关注个体与社会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视野相对狭窄,涉及较多的是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忽视了大学生群体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心理学的研究已证实: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具有预测作用。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两个层面:(1)个体心理发展规律与社会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关注个体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又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大学生在当前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2)个体心理成长与服务社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同时,还应该给予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学会感恩,服务社会。
3、可持续性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是不断发展的个体,王滔等人 [4] (2003)对全国三座城市 13 所高校 254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研究发现:大学四个年级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变化趋势呈倒“U”型,每个年级都面临不同的任务,面临不同的心理问题。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是动态发展的,具有持续性和连续性,其教育效果必须具有终身性。可持续性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现在:第一,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上体现可持续性。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大学四年为一个阶段为学生服务,兼顾各个年级,体现连续性和纵向性;其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方法上应该“以问题为中心”,重点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注重大学生潜能的开发,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大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本文以目的一手段、显性一隐性两个纬度为大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划分了功能模式、研发模式和环境模式等三个子模式,三个子模式各有功能,各有特点,相互补充、相互协作,服务于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功能模式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发挥好“功能模式”才能达到目的,而功能模式是心理健康教育最常用的、最直接作用于大学生的模式。因此,该模式属于目的
和显性维度。本文将从内容和课程两方面分别阐述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模式。
1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非常多,涉及到大学生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但本文认为在课程设计上应侧重开设符合时代特点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要的课程内容。
首先是个体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心理学家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显示大学生处于成年早期(18~25 岁),面临的主要发展性问题是“亲密对孤独的冲突”。处于此阶段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问题上十分敏感。研究发现:孤独感是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并已成为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5] 。因此,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关注大学生的人际和情感问题,但关注点不能仅局限于矫正性层面,还应该探讨发展性层面的问题,如帮助大学生提升其在爱情和人际关系中的幸福感,引导学生学会在关系中获得尊重,发展健全自我。
其次是当前社会发展中个体面临的问题。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数据,全国高校毕业生从 2000 年到 2011 年总规模扩大增加了近六倍。2009 年末的数据显示,我国登记失业人数首次突破 900 万,达 915 万人。可见,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在当前社会形势下,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不能仅停留在职业教育和就业分析上,应该以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为主要目标,也就是目前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可雇用性”,可雇佣性是一种能力,它不仅包含与获得工作相关的因素和为工作进行准备的因素,还包含了应对职业环境变化所需要的通用性技能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等。如何将可雇用性教育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成为目前的主要研究趋势,也是高校心理学研究者需要深入思考和探讨的内容。
2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制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应该体现“素质——发展——自我成长”三大主题。本文设计以下三种课程形式来体现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题。
(1)认知性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这种课程主要以课堂的形式呈现,改变传
统的教授形式,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认知性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是探究和建构式的,课程可以通过“主题探讨——知识导入——思考、澄清与分享”三个环节进行。通过营造认知的氛围,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认知主体,学会思考,学会成长。
(2)活动性心理素质拓展课程。这种课程属于实践环节,可以通过两种形式开展,一种是以大学生为对象开展团体活动,如团体素质拓展、朋辈教育、心理剧等活动;另一种是大学生作为主体设计团体活动,以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为对象开展相关心理素质拓展活动。这种课程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学以自用,将知识转变为技能,提高心理学素养;另一方面也能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使其具有同理心,懂得回馈社会、服务社会。
(3)辅导性心理素质培训课程。这种课程带有矫正和辅导的特点,主要通过团体辅导的形式开展。辅导性心理素质培训是以服务多数人为对象,以重发展、重预防为辅导目标,以关注大学生心理素质、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为主要内容。
(二)研发模式 研发模式属于手段、隐性维度,它是为更有效、更科学地开展功能模式做科研工作的。当前,我国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将重点放在教学、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要求不高。但在西方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培养的研究化取向逐渐成为一种新趋势,如在培训期间要求完成课题研究、论文写作等;在实践工作中进行评价、发展新模式和技术内容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创造性和研究性备受重视 [6] 。西方高校对研发的重视也为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丰富的实证资料、创新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技术。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科研紧密结合。本文主要从研发的内容来探讨研模式。
1、研究内容的现实性和具体化 当前,我们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科研工作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关系等三个方面。存在研究领域狭窄、研究内容不够深入等问题 [7] 。在对国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研情况的分析中,我们发现的其研究内容非常具体且切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例如研究了大一学生的思乡问题 [8] ;研究预测法律专业大学生调节能力的相关因子 [9] ;
考察某种运动(如太极拳)对大学生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影响 [10] ;国外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研究内容的本土化 文化取向心理学已成为当前心理学研究领域继“人本主义取向”后的“第四力量”。我国的心理学研究也呈现本土化的趋势,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土化取向也应该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研究应该关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文化与大学生心理的关系。二是跨文化的研究。可以通过研究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引进、吸收与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同时,推陈出新,树立自己的风格与特色,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体现国家和民族的心理特征,从而加强中国化或本土化研究进程。
3、研究内容的导向性和可操作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研发的内容既要宏观又要微观,既要有理论的导向性作用又要有可操作性。对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和教育模式的研发是实现导向性和可操作性的主要方式。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者研究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模式”
[11] 、
本体—载体双赢”
[12] 、“整合心理教育模式”
[13] 等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发应该符合时代需要,与时俱进,研发出具有导向性和可操作性的教育模式。
(三)环境模式 环境模式属于手段、隐性维度,它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平台和社会支持;它是学校教育向社会教育的延伸,也是通过各方力量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所构建良好的环境。本文认为环境模式包括学校、家庭、社会三个部分,但环境模式不是静态的,而是由这三个部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动态系统。
首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家庭要为学校提供学生成长发展的信息,以便学校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成长发展史;家庭要配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学校处理相关问题;学校通过为家长们提供咨询、培训、保健等服务,间接地促进大学生发展;学校还应引导学生学会处理家庭问题,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其次,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第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与社会各
界进行交流沟通,以获得各方积极支持。如,教育行政部门、大众媒体、舆论等;第二,学校也应该给学生更多社会实践的活动,引导学生回馈社会,为学生进入社会工作做好准备。第三,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并不一定要直接针对大学生本人,可以着重于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因素进行干预,通过改变大学生周围人的观念来改善其所处的心理环境,以预防和缓解各种心理问题,国外学者将这种方式称为“环境干预” [14] ,如麻省理工学院的心理咨询专家专门在学生宿舍设点接待学生,力图打破心理问题的神秘感,同时避免治疗时间被延误。哈佛大学在学生宿舍驻派的心理健康教师又叫“健康家庭教师”,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刘芳,李维青,买跃霞.
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4):470-473. [2]郑祥专.地方高校大学生积极人格发展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2009 (6): 69-74. [3]李媛.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发展标准[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7):43-44. [4] 王滔,张大均,
陈建文.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特点研究[J].心理科学,2003(5):847-850.
[5] 陈雪峰,时勘.
孤独感与领悟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5):534-536 [6] 姚本先,刘世清.
欧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趋势及启示[J].
课程·教材·教法,2004(12):86-90. [7] 姚本先,陆璐.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
心理科学,2007(2):
485-488. [8] Urani, Maria A·et al. Homesickness in Socially Anxious First Year College Students [J].College Student Journal, 2003;(3):392. [9] Beth Spenciner Rosenthal, Arleen Cedeno Schreiner. Prevalence of Psychological Symptoms amo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an Ethnically Diverse Urban Public College [ J]. 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Health, 2000;(4):12. [10] Beverly J, Volicer et al. Depression and Alcohol Abuse in Asthmatic College
Students [J]. The Nurse Practitioner, 2006;(2):49. [11]
葛宝岳,宋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4):25-27. [12] 李志国,宋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体—载体双赢”模式探讨.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5(5):15-16. [13]
陈旭,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探析[J].教育研究,2002;(1):71~75. [14] J·Robert, et al. Integrated services for children and families: opportunities for psycho-logical practice [M]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1997;93.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