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福建省厦门市第六中学高三(最后冲刺)生物试卷含解析.docx,供大家参考。
高考生物期末测试卷必考(重点基础题)含解析
注意事项:
1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 6 6 小题,每小题 6 6 分,共 6 36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1 . 身体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是导致皮肤衰老的“ 元凶” 。自由基会破坏胶原蛋白,使皮肤得不到足够的营养供应,从而造成皮肤组织活力下降、失去弹性、产生皱纹,出现皮肤老化、肤色暗沉等现象。某些抗氧化剂能清除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可以延缓细胞衰老。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内自由基的产生均与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有关 B .自由基攻击磷脂并产生自由基的过程存在负反馈调节 C .细胞衰老过程中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可能与自由基有关 D .DNA 的结构稳定,自由基不会导致基因结构发生改变 2 2 . 下列有关生物学活动的叙述 中,正确的是(
)
A .在“DNA 分子模型制作” 活动中,需将多个脱氧核苷酸反向排列组成单链 B .“ 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 活动中,两个桶中的小球数量必须相同 C .探究封闭环境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可以不使用比浊法计数 D .用紫色洋葱鳞片叶不同部位的外表皮观察到的细胞质壁分离程度相同 3 3 . 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 .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 .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 在乙地火山岩上 D .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4 4 . 下表各选项中,符合“M- 定能推理得出 N 结论” 的是(
)
选项 M N A 花药离体培养 植株体细胞内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B 马和驴可以交配并繁殖后代 马和驴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C 人体发生缩手反射时 存在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转化
D 孟德尔假说“ 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F 2 现 中出现 3 :1 的性状分离比 A .A B .B C .C D .D 5 5 .于 下列关于 HIV 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HIV 的蛋白质不能进人宿主细胞 B .HIV 的外层脂类膜来自宿主细胞 C .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检测出 HIV D .感染 HIV 后一般要经过很长的潜伏期才发病 6 6 . 有关“ 低温诱导大蒜根尖细胞染色体加倍” 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
A .可能出现三倍体细胞 B .多倍体细胞形成的比例常达 100% C .多倍体细胞形成过程无完整的细胞周期 D .多倍体形成过程增加了非同源染色体重组的机会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 4 4 小题
7 7 .(9 9 分)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是能导致人体患病的为数不多的几种大肠杆菌中的一种,人体感染该种大肠杆菌后的主要症状是出血性腹泻,感染严重者可出现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HUS) ,危及生命。该大肠杆菌在血平板(培养基中添加适量血液)上生长时,可破坏菌落周围的红细胞,使其褪色,从而形成透明圈。下图为从被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污染的食物中分离和提纯该大肠杆菌的操作流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 (1 )肉汤培养基可为培养的微生物提供的营养成分包括____ 。
( (2 )以上操作中在血平板上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 ;第一次接种操作前和整 个接种操作结束后均需要对接种工具进行灼烧灭菌,其目的分别是 ___ 和____ 。
( (3 )为了进一步研究该大肠杆菌的抗原性,常利用 ___ 法分离其蛋白质,若甲蛋白质比乙蛋白质后洗脱出来,则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是____ 。在装填凝胶柱时,不得有气泡产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8 8 .(0 10 分)
科学家发现一生态系统遭到某外来物种入侵,随即开展了轻度、中度、重度入侵区的群落植物多样性调查,结果如图甲,同时对轻度入侵区的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乙[ 注: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 (hm 2 ·a )]。
。
请回答:
(1 )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 ,其随入侵程度的增加而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入侵区植物物种数变化较小。
( (2 )该入侵物种能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其它植物生长发育,同时能引起昆虫和动物拒食。入侵物种与本地植物之间构成___________ 关系,由此说明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 (3 )研究发现:黑麦草能抑制该入侵物种的生长。为了解其抑制机制,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 用完全营养液培养黑麦草幼苗一段时间。
② 取— 定量培养过黑麦草的 营养液,加入用于培养该入侵物种幼苗的完全营养液中作为实验组,对照组加入等量的该入侵物种幼苗的完全营养液。
③ 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段时间,观察并比较两组入侵物种幼苗的生长情况。
由以上实验步骤可知,该实验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4 )在研究能量流动时,可通过___________ 法调查初级消费者田鼠种群密度,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9 .(0 10 分)
光呼吸是所有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在有光照和高氧低二氧 化碳情况下发生的生化过程,过程中消耗了氧气,生成了二氧化碳。
( (1 )图中的 Rubisco 存在于真核细胞的________ (具体场所),1 分子 RuBP 与 与 O 2 成 结合,形成 1 分子“C-C-C”和 和 1 分 分子 子“C-C” ,“C-C-C” 还原时需要提供的光反应产物是________ ,“C-C”________ (“ 参与” 或“ 未参与”)
)RuBP 的再生. ( (2 )大气中 CO 2 /O 2 值升高时,光反应速率将________ 。离开卡尔文循环的糖,在叶绿体内可与________ 相互转化。
( (3 )将某健壮植株放置于密闭小室中,在适宜光照和温的 度下培养一段时间,直至小室内的 O 2 浓度达到平衡。此时,O 2 浓度将比密闭前要________ ,RuBP 的含量比密闭前要________ ,后者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0 10 分)图 研究人员设计出如图 1 所示的组合型生态浮床,并开展对受到生活污水污染的池塘水净化的实验,研究中设置了四组实验:组合型生态浮床植物对照组(仅等量美人蕉)、基质对照组(仅等量球形塑料填料)和空白对照组,图 图 2 是本实验测得的水体总磷量变化。
请回答:
( (1 )实验开始前,浮床所用的球形塑料填料先要进行灭菌处理,再置于待治理的池塘水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14d (每两天换水一次),直到填料表面形成微生物菌膜。选用池塘水的作用是_________ ,固定的微生物大多数属于生态系统的 的_________ (成分)。
( (2 )生态浮床上美人蕉旺盛生长的根系有较强的泌氧能力,能为填料表面微生物提供适宜微环境,美人蕉与填料表面微生物之间存在________ 关系。美人蕉既能净化水体又有观赏价值,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 价值。
( (3 )图 2 实验结果说明组合型生态浮床对总磷量去除率较高,主要原因是通过美人蕉和微生物吸收磷并同化为自身的_________ 等生物大分子,在生态系统中这些磷元素可能的去向有_________ 。在浮床种植植物的根部增加填料固定微生物,对水体磷去除具有_________ 作用,有效地提高了水体生态修复效率。
( (4 )在将组合型生态浮床投入池塘进行污水治理过程中,常常会再向池塘中投入一定量的滤食性鱼类(如鲢鱼)和滤食性底栖生物(如河蚌)等,一方面可以完善池塘生态系统的_________ ,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另一方 面通过总 定期捕获这些生物,降低生态系统总 N 、P 含量。
11 .(5 15 分)2020 年春节将至,武汉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经检测发现这场肺炎是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起.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出现的症状类似非典,感染者会出现急性、严重呼吸道疾病,伴有发热、咳嗽、气短及呼吸困难,严重的病例会出现肾功能衰竭和死亡,请问答下列问题:
( (1 )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内,首先要突破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人人都有,也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因此叫做_______ 免疫.其中第二道防线是由体液中的_______ (如溶菌酶 )和_______ 组成。
( (2 )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内寄生在宿主细胞中,_______ 能识别被寄生的寄主细胞,并与之密切接触,而使其裂解
死亡,新型冠状病毒被释放出来,而后会被_______ 免疫产生的_______ 所凝集,使之失去浸染能力,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 (3 )人体呼吸中枢位于_______ ,从细胞的生命历程来说,被感染的宿主细胞的消除过程称为_______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 6 6 小题,每小题 6 6 分,共 6 36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1、 、C 【解析】
家 细胞衰老的自由基学说是美国科学家 Harman 1955 年提出的,核心内容有三条:
( (1 )衰老是由自由基对细胞成分的有害进攻造成的,细胞进行各种氧化反应容易产生自由基,辐射以及有害物质入侵也会刺激细胞产生自由基。
( (2 )自由基攻击磷脂分子时,又能产生自由基,从而攻击别的分子,引发雪崩式反应; ( (3 )自由基还会攻击 DNA ,可能引起基因突变,也可攻击蛋白质,使蛋白质活性下降,致使细胞衰老。
【详解】
A 、细胞进行氧化反应也会产生自由基,A 错误; B 、自由基攻击磷脂并产生自由基的过程存在正反馈调节,B 错误; C 、自 由基会攻击蛋白质,故细胞衰老过程中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可能与自由基有关,C 正确; D 、自由基会攻击 DNA 从而导致基因结构发生改变,D 错误。
选 故选 C 。
2 2、 、C 【解析】
1 、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 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 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 、C-G )。
2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用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 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
3 、质壁分离发生的条件:(1 )细胞保持活性;(2 )成熟的植物细胞,即具有大液泡和细胞壁;(3 )细胞液浓度要小于
外界溶液浓度。用洋葱鳞茎表皮为材料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看到的现象是:液泡体积变小,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细胞液颜色加深。
【详解】
A 、DNA 是两条链反向平行构成的双螺旋结构,DNA 每条单链上的脱氧核糖核苷酸的排列方向相同,因此在 DNA 分 分子模型制作实验中,将多个脱氧核苷酸同方向排列组成单链,A 错误; B 、模拟性状分离比的实验中,每个小桶中两种彩球的数量相 同,但两个桶中的小球数量不一定相同,B 错误; C 、探究封闭环境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可以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C 正确; D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一定都相同,用相同浓度的外界溶液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时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D 错误。
选 故选 C 。
3 3、 、A 【解析】
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甲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植被彻底消失,乙地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详解】
A 、由以上分析可知:甲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 错误; B 、无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若没有外力干扰,都可演替到森林阶段,B 正确; C 、初生演替要依次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C 正确; D 、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加,D 正确。
故选:A 。
4 4、 、C 【解析】
1. 判断一个个体是单倍体还是几倍体的关键是看该个体是由什么发育来的。若该个体是由未受精的配子直接发育来的,则为单倍体;若该个体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体细胞含 有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
2. 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实现 3 :1 的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是:F 1 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F 2 不同的基因型的个体的存活率相等;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3. 反射的完成离不开完整的反射弧,在反射弧中兴奋的传递是单向进行的,在神经纤维上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时,信号发生转变,由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
4. 生殖隔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不能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的现象。
【详解】
A 、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是单倍体植株,其体细胞中不一定只有一个染色体组成,如四倍体的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有 倍体细胞中含有 2 个染色体组,A 错误; B 、马和驴可以交配并繁殖后代,但是后代骡不可育,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B 错误; C 、人体发生缩手反射时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在经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时发生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的转变,C 正确; D 、孟德尔假说“ 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得 ,不一定使得 F 2 现 中出现 3 :1 的性状分离比,且 F 2 现 中出现 3:
:1 的性状分离比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 F 1 形成的配子数目 相等且生活力相同、子代数量足够多、不同基因型个体的存活率相同等,D 错误。
选 故选 C 。
5 5、 、A 【解析】
关于“ 艾滋病” ,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 (1 )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
( (2 )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 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 T 淋巴细胞结合,破坏 T 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 (3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