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劳动教育下其它学科如何教学(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论 在 劳动 教育下 其它学科 如何 教 学 龙岗小学——向红雷 劳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劳动是指人类所有的创造过程,如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狭义的劳动指体力劳动。当我们认真体会劳动的过程时,不难发现:无论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都只是参照了劳动过程中重复使用的身体部位的不同,最终的结果依然是受大脑支配而由身体的各个部位协同完成的。因此,任何的劳动都应包含智力与体力两个方面,狭义劳动教育也是智力学科与体能学科的结合体。如何在狭义的劳动教育过程中融合其它学科相关知识,也就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一、 体育方面 体育学科的教学 从事纯体力劳动行业对身体素质有明确的要求,如餐饮行业要求从业人员健康状况良好;搬运工人需要有充沛的体力;电子产品装配工人需要有灵活的双手等等。这些要求就与体育学科产生了直接的联系。于是在体育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加强学生体能训练,如耐久跑、仰卧起坐等项目,使之具有耐力与力量外,还应该注重身体柔韧性的训练,如跳绳、坐体位前屈等项目,使身体更加灵活。与此同时,体育健康课也至关重要,必须要让学生具备应对体力劳动中可能对身体健康产生的危害,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二、智育方面 劳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尤其是在科技日益发达的时代里,多数纯
体力劳动已逐渐为机械取代,未来的劳动方式都将沿脑力劳动方向发展,如环卫工种将被自动清洁车代替;搬运工种早已被叉车、货车等取代;农村传统的耕种方式也被各种大型、小型机器替换,人的作用由纯体力劳作转型为操控机器。于是各类智力学科知识在新时代的劳动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要想拥有劳动的机会,掌握智力学科知识就成了首要条件。
(一)语文学科 语文学科是其它学科的基础。在劳动过程中的任务读取、工作交流、资料分析整理等都与语文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就要求语文学科应紧紧围绕生字、词语等基础知识教学,保证学生能看得懂劳动对象的信息;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保证表述清晰;培养学生基本的资料收集整理能力,保证资料规范与详实。
(二)科学学科 不同的劳动对象对科学的依赖程度不同,某些简单的搬运劳动可以不涉及科学知识而仅仅认为是体力劳动,但也有纯体力的劳动涉及科学知识,比如用木棍撬石头运用了杠杆原理,将木头垫在石头下使之移动方便又用了圆柱体可以减小摩擦力原理。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并不重在获得知识,而在于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研究思维、研究方法和记录方式。
基于严谨科学态度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其重要性,如做某个实验时通过增加与减少合理的数量让学生感知其中差异,并说明随意更改所产生的危害,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研究必
须严谨,避免达不到探索目的甚至带来人身伤害。科学思维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提问与求证两种思维。善于发现科学问题并表述清晰,又能提出假设并制定出解决策略。研究方法的培养又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常用的实验法,通过实验验证假设并不断求真。记录方式的培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需求采用合适的记录法,如表格、图片、实验报告等。
(三)数学学科 数学学科也是劳动的基础。常见的运用在于计算工期、工人数量,投入、产出等。如完成某一项劳动需要耗时多少,需要多少人完成,成本多少收益多少。随着劳动层次越高,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就越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范例让学生感受其在劳动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扎实基础为劳动提供方便。
(四)信息技术 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是新时代劳动的重要辅佐。一方面信息技术能为我们的劳动提供一系列理论支撑或强有力的经验分享;另一方面能够协助人们操控机器,实现自动化,如数控车床等。除此之外,信息技术还是团队合作的基础,人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寻找到有益的团队,促进劳动过程顺利化,成果丰硕化。
(五)劳技学科 劳技学科对劳动教育起着最直接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使学生熟练掌握常用劳动技能,充分认识各种劳动工具的用法,为学生提供参与课堂劳动实践的机会,为将来的各种劳动打下坚实的基
础。
三、德育方面 劳动是创造美好社会的唯一方式,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方式。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是提升学生劳动技能的内在动力。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劳动教育最有力的驱动者。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基本上涵盖了科学、爱国、环保等方面。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情况与课时内容情况,加强劳动光荣等情操的培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报效祖国的热潮;加强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地球家园等情怀。
国家要求学生应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也强调了劳动在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事实上,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处于劳动状态,因此,所有学科的教育都是与劳动教育息息相关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把握学科主要特点与国家要求外,也抓住与劳动教育相关的知识、技能、情感进行综合性教育。
我们应该看到劳动教育对其它学科教育成果的检验作用,利用劳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优缺点调整自己的教学,以期将学生真正培养为“爱劳动”、“善劳动”的新时代的有用之才。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