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专题21,传统文化-冲刺2020年高考作文素材精优汇(全文)

专题21,传统文化-冲刺2020年高考作文素材精优汇(全文)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06-11 11:12:04 推荐访问: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专题21,传统文化-冲刺2020年高考作文素材精优汇(全文),供大家参考。

专题21,传统文化-冲刺2020年高考作文素材精优汇(全文)

 

 题 专题 21

 传统文化 【话题引路】

 在五千多年悠久历史中,中华民族培育和发展出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的力量是无形的,更是无穷的。在当前国家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这种文化的内在生命力。

 【传统文化优质时评】

 这是一篇超级赞的时评文,很多段落都可以直接写入你的高考作文,文采斐然、情绪饱满。

 抗疫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新冠疫情时期,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展开了一场气壮山河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处处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气质。

 知止后定

 以民为本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高度重视,积极行动,坚持全国一盘棋,提出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总目标。

 《大学》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即对目标、原则有非常清晰的认识,明确自己的行为宗旨是什么。永远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正因如此,我们才能在这场疫情防控斗争中营造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舆论氛围。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要赢得民心民意,必须永远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勇者不惧

 一体之仁

 医务工作者是此次疫情防治的中坚力量,当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竭尽全力守护生命,奋战在抗疫最前线。孔子说,“勇者不惧”。“知死不辟”是“勇者”的品质。抗疫一线医务工作者的一句“不计报酬,无论生死”,令人动容。“见义不为,无勇也”,勇者还必须要有浩然正气,做正义之事。抗疫中的医务工作者,每天身披厚厚的防护服,汗流浃背,守护病人,克服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为的是患者能够早日康复,为的是疫情能够早日控制,为的是人民生活早日恢复常态。常怀恻隐之心,有不畏生死之品,有践行正义之行,奋战 在抗疫一线的白衣天使是真正的“勇者”。

 在湖北疫情最严重之时,全国各地的“勇者”火线驰援。虽然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甚至彼此都不知道对方是谁,但是依然能够有条不紊地密切合作,这体现了中华传统“和”文化的力量。“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因为“和”可以铸就同心圆,推动事物的发展,凝心聚力以克敌制胜。荀子说:“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医务工作者在抗疫斗争中密切配合、和谐一致,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展现了中国精神的强大凝聚力。

 医者仁心,“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一体之仁”是仁 者追求的至高境界,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一体之仁”的内涵包括“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的思想,这也正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今天,疫情防控不仅是中国的事,更是世界的事,为祖国疫情防控工作作出巨大贡献的医务人员闻令而动,逆行远征,驰援意大利、塞尔维亚、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国,奋战于国外抗疫第一线,向世界分享防疫经验,为他国战胜疫情提供帮助,以实际行动承担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和担当,彰显大国风范。

 万众一心

 守望相助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抗疫战场上真正的英雄。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上下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全面落实各项防疫措施。党员干部坚守岗位,奋力构筑防疫坚固防线;人民群众居家隔离,自觉配合疫情防控工作。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全国一盘棋共同应对疫情。墨子提倡“尚同”,主张“上同而不下比”,如果上下不统一、意见不同,就会出现“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其人数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的局面,从而“相交非”,这样则“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今天,我们的抗疫斗争能够取得阶段性胜利,关键就在于人民群众拥护党的领导,听党指挥,统一行动,正所谓“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一场阻击战、总体战,更是一场人民战争。全国上下协同抗疫。人们以看似“无为”的方式居留在家,是为了更好的“有为”,“静”是为了更好的“动”,安心居家是为了能够尽早战胜疫情,复工复产,回归正常。当然,“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人们戴口罩、勤洗手、勤消毒、常测温等,不断提高自我防护能力,配合防疫工作,其实就是积极“有为”。“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全民战疫期间,广大人民群众捐款捐物,各地“搬家式”的支援展现了具有英雄底色的中国人民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铸就了中国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中国人民在抗疫斗争中展现了伟大的团结精神,彰显了强大的中国力量。

 【传统文化 化 2020 高考 作文原创】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连日来,海南从报纸到互联网,都被海口 6 旬老伯自创上联自掏腰包 5.5 万元征文“燃爆”了,人们纷纷惊叹这位 64 岁村民的才华横溢,以及大手笔征联讴歌抗疫英举。不少才识之士纷纷留言响应,并附上下联,一时间在海南传为佳话。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对联是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千百年来,无论文人学者,还是帝王将相,无不对对联情有独钟,并以此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其应用之广泛令人惊叹。如今,海口老伯重金征联,短短几天便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才识之士云集响应,应声喝彩者更是众多。可以说,这一活动很大程度上重新唤起了人们对对联这一艺术形式的热情,也让我们看到了人们内心对传统文化的欣赏和认同。

 (开篇简洁引材料并亮出中心论点。)

 当然,看热闹,更要看门道。海口老伯重金征联,目的既是为了致敬抗疫英雄,更是为了普及传统文化。

 (分析了材料中老伯的两个目的。)

 作为楹联爱好者,海口老伯王平其实已不是第一次重金征联了, 早在 2016 年 9 月,老伯便自掏腰包 8.7万向社会征集下联,也曾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对于海口老伯接连重金征联的壮举,我们必须点赞,正是他的热心之举,不停地唤起了我们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对于这样的行为,不仅值得提倡,而且希望能够在社会更多地开展。更进一步说,重金征联不仅是一场狂欢,更应该了解其背后真意,那就是人们对传统文化回归的渴望与期盼。

 (增加材料外的新闻背景,进一步肯定老伯的行为以及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从应征对联的内容来看,很多名家的点评或许值得深思。两位楹联学会大咖摘取了 5 幅下联,充分肯定了参与者的奇思妙想,但也指出了应联存在多处出律、对仗不工、严重合掌、意境不佳等不足之处。但瑕不掩瑜,这也没有阻挡参与者的热情。

 (指出尽管材料中老伯的对联不甚规范,但不影响这个事件对传统文化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中外社会文化交往日益紧密,国外文化思潮在我国较为广泛地传播,人们对于诸多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已有所生疏,这必须引|起人们的思考和重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期望,通过海口老伯重金征联等一系列文化活动,能够唤醒更多人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加坚定和增强我们的民族文化自信。

 ( ( 结合当下国情,提出希望和呼吁。) )

 【传统文化实事链接】

 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中的存在感

 “00 后”大学生真的远离了传统文化和经典名著?大学生最喜欢看哪些书?西南大学图书馆发布了2019 年度大学生借阅图书大数据。数据显示,入围借阅量最大的前 100 部图书中,大多是世界或中国经典名著,传统文化占比也相当高,一些网络流行的文化图书反而不那么受欢迎。

 经典人文社科持续走热

 《围城》仍是榜首 今年,西南大学图书馆发布了 2019 年全年借阅最热门的 100 本图书排行榜。钱钟书先生的经典小说《围城》和 2017 年、2018 年一样,继续受到读者吹捧,以全年借阅 5334 人次高居榜首。

 第二名至第十名的依次是:挪威座机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全年借阅 4248 人次;法国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全年借阅 3776 人次;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全年借阅 3751 人次;黄仁宇先生《万历十五年》,全年借阅 3676 人次;曹雪芹的《红楼梦》,全年借阅 3517 人次;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幸福之路》,全年借阅 3057 人次;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全年借阅 3024 人次;傅雷先生的《傅雷家书》,全年借阅 3014 人次;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全年借阅 2834 人次。

 “这十本书是清一色的人文社科类经典著作。”曾长期关注大学生阅读现象的西南大学新闻传播学教师、作家郑劲松说,自启动大数据对年度阅读状态分析以来,人文社科经典继续受到大学生读者青睐,这已是常态。

 “今年的借阅量前十强图书都接近 3000 人次,远大于往年。”学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学校加大图书资料投入,基于人文社科图书受欢迎的程度,学校增加购置这些上榜图书的复本量,以保障读者能够借阅,最热门的图书,最多复本可达 100 以上。

  “ “00 后”大学生更亲近经典名著与传统文化

 《围城》能够连续三年进入年度借阅量榜首,在郑劲松看来,这本书早已享誉世界,钱钟书深刻而幽默的笔触,令读者神往。这本书讲述的是民国时期,特别是抗战内迁的高校大学校园生活,所揭示的爱情与婚姻、人生的困局与命运,容易让进入大学之后的青年人产生共鸣与共情。

 另外,在西南大学图书馆这份年度借阅量前 100 强图书榜上,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发现大多是耳熟能详的中外经典著作,其中,文学类占比 80%以上,而且多为西方文学名著,如:《简爱》《茶花女》《呼啸山庄》《悲惨世界》《安娜卡列尼娜》《教父》《十日谈》《麦田里的守望者》《包法利夫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海边的卡夫卡》《傲慢与偏见》等。

 中国文学上榜的有《四世同堂》《红玫瑰与白玫瑰》《平凡的世界》《狼图腾》《林海雪原》《尘埃落定》《许三观卖血记》《穆斯林的葬礼》《陈忠实小说自选集》等十余本。

 另外还有《毛泽东传》《名人传》《乔伊斯传》等中外名人传记,以及《史记》《中国哲学史》《国史大纲》《中国思想史》《西方美学史》等史学著作,《国富论》《理想国》《时间简史》《人论》《物种起源》等哲学著作,也不乏《地狱的十九层》《梦里落花知多少》《左手倒影,右手年华》《天使总是笨女孩》等早期网络文学精品。

 “不难看出,有人说‘00 后’大学生远离传统和经典,可能是误判。”郑劲松分析认为,近年来,亲近经典和传统文化,体现了西南大学良好学风的转变。

 另外,西南大学从 2013 级开始,学校设立了名著阅读的学分,每届新生入校,学校就列出 100 部人文与科技经典名作,由学生选读,并配套开展知名专家的导读课程,随后还进行统一的测试,测试合格就能获得 2 个学分,有力地推动了大学生阅读经典。

 疫情背景下,大学生该读什么书?

 怎样通过读书来认识疫情,认识科学,提振信心?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精品课程《经典导读与欣赏》主讲教师董小玉教授推荐:哈佛大学科学史系教授查尔斯·罗森伯格的《阐释疫病》;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的《人类简史》《今日简史》《未来简史》三部曲;法国作家加缪的小说《鼠疫》;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美国学者帕慕克的《大流感:历史上最致命瘟疫的史诗》;以及音乐史学者李晶的《思索死亡的精神之旅》。

 董小玉教授勉励大学生,阅读这些充满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图书,去了解、认识病毒,认识人类,认识世界的本源,也正确认识自己,科学、理性地看待疫情,能够消除对病毒的恐惧,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战。

推荐内容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