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感悟---浅谈生本教育课堂中实施【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感
悟
——浅析“生本教育”在课堂中的实施 摘要: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育模式不断涌现,作为一名教师,积极的投身到教育改革的洪流中,找到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育教学模式,何等重要,我们需要不断的感悟,不断地思考。
关键词:课改
感悟
生本教育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突出与改变
思考与发展 从事初三化学教学多年。尽管初三面临中考,压力大,任务重,即要成绩,还要升学率。水平的培养没谁看得见,分数高低才是关键。尤其复习中总有讲不完的东西,恨不得把这45 分钟无限延长。但这并没有让我举足不前,接受新教学理念的我,不满足于知识的单向传授,总是想方设法创设学习氛围,让学生能自己探究的知识就让学生自己探究,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并实行交流,让他们尽可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并从中获得成功感,我与大部分学生有了双向交流,学生也有了合作式的探究学习了。但是我常常由于害怕时间不够用,完不成教学任务,学生的中考成绩会受影响,从而缩减学生讨论的时间,而且许多时候学生的实验探究方案由于会让学生多走弯路,耗时多而被我直接否决掉,大多时间我会直接让学生按我的设计方案和问题实行探究和讨论,所以,新的教学模式,对我来说,并没有真正在课堂中实践。我还是感觉自己一直游离在课程改革的边缘。
但是,有一节课,却让我发生了彻底改变……
那是一节新课——《溶液的酸碱性》。依照惯例,我滔滔不绝,绘声绘色,从生活中酸味物质到学生实验的“溶液中加酚酞和石蕊显示不同颜色的结果得出溶液酸碱性的结论”,再到溶液酸碱性在我们生活和实践中的应用。……,多少年了,总是这个套,轻车熟路,很顺畅,很得意,学生们既参与了实验,也在我定的时间内实行了讨论,还归纳出了结论。我心里觉着这节课非常成功。
但是,当我问“一个人极度饥饿时最好吃碱性食品还是酸性食品?”同学们都齐声回答“碱性食品”。我心理正为我这节课如此成功暗自得意时,不知谁冒了一句:“老师,您刚才给我们介绍了胃液里的酸是盐酸,而我们实验室里也有盐酸,拿来实验一下哪些食品会让其酸度降低,不就解决问题了吗?”这个下,课堂可炸锅了:“我也在想,饿了就吃食物啊,为什么还分什么食品呢?”“对,实践出真知”“什么样的药品能够用来治疗胃酸过多呢?我奶奶就有这老毛病”……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打乱了我的教学计划,我也不能再按设计的步骤实行。有的还提到能够吃鸡蛋壳来治疗胃酸过多,天哪,这些“活宝”懂得还真不少,我太低估他们了。看来,他们对自己“胃”的问题兴趣甚浓,再不刻意引导,课堂肯定乱下去。不能乱,得想办法。我灵机一动:你们不是爱讨论、爱实验吗?干脆,就让你们试试合作探究吧。我赶紧出了几个小讨论题: 1.如何证明一个人是处于饥饿还是非饥饿状态? 2.如何在没有食品的情况下,证明饥饿状态下的人最好吃碱性食品?
3.设计证明鸡蛋壳能用来治疗胃酸过多的实验方案?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自然分成几个小组实行探究设计;并按要求选了组长,由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并记录整理探究报告提要,然后共同交流探究成果。这下,课堂活起来了,组长俨然是一个负责任的小老师,组织得有模有样,表面看来很乱,实际井然有序,他们被“问题”牵引、凝聚,看似协作却在竞争,看似较量却在分享,一切都围绕解决“问题”而自然而然地展开,正是在合作中每个人都转变成了真正的自主探究学习者。这种状态用一句时髦话说就是,学生成了课堂的真正主人。
事实证明,学生的设计方案非常有效,整个活动热火朝天却井井有条,之前最担心安全问题,也没有出现任何纰漏,这节课的效果,远远超出我的想像,不但圆满完成了当堂教学任务,而且还把后面相关酸的性质,酸碱中和反应的知识由学生自己就解决了,而且学生还主动提出按他们设计的方案到实验室实行实验验证。也是我从教多年来第一次上化学连堂课,同样也是我感觉最轻松的两节课。以前,都是我课前查阅、整理资料、认真准备好实验用品。然后再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来讲,他们再按部就班实行实验,总来说之,总是我在忙,他们仅仅等着吃我喂的东西, 哪怕不合胃口。这节课,我尝到了“生本教育”的甜头。课堂本来就是学生的,完全能够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去发挥,去创造。只要准确引导,能更有效且轻松自如地上课,何乐而不为?
开弓没有回头箭,从此,我跨入了“生本教育”的大门,真正融入了课改的洪流中。每节课前,我提前把课堂上将要解决的问题由课代表转给同学们,让他们自己去做课前准备。课堂上,我对疑难问题实行点拨,指导他们深入理解、升华理解。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理解到,只要你做到:“四突出”“三转变”“四个基本流序”,那么,你就已经开始了“生本教育”历程。
“四突出”—— 突出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完全安全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 突出学习:整个教学过程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质疑和探究; 突出合作,4-6 人的小组学习是最大特色; 突出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三转变” —— 变教师灌输式教为学生自主的学,使学生获得学习的动力; 变“听懂了”为“学懂了”,变“学会了”为“会学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变“他律”为“自律”,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潜能。
“四个基本流序” —— 课前预习或前置性作业(教师指导下的自学); 小组合作学习,4-6 人小组交流讨论;
班级交流,有小组代表交流,也有需爱上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互动; 教师引导点拨,教师在倾听的基础上颠簸,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
按“生本教育”模式,进行教学实验一段时间以后,我惊喜地发现,我的学生们进步了,查资料的水平提高了,动手能力更强了,很多学生的学习态度认真了,尤其那些厌学的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迅速查找出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学习,学习变得有效率了,也获得了成就感,一方面化学学科的整体成绩进步很快,另一方面在协作中班级气氛也变得融洽了。
当然,在实施“生本教育”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倍感教师的责任重大,也在引发我无限的思考:
思考一,探究活动要有充分的准备。探究的话题若想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在充分提供大量实验事实的前提下,交由学生讨论,这样才会培养学生科学的化学探究精神。所谓“孤证不立”,意即没有相当真实的资料,所讨论的化学问题是不能轻易下结论的。所以要广泛的获取资料和收集实验证据,强化化学意识。
思考二,要做有效的指导。学生在学习中有感而生疑发问,这是非常积极的学习动机。讨论展开之前,应该给学生做细致、全面的指导,避免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产生茫然之感。比如,从何途径准备材料用品,准备什么类型的材料用品,如何用好材料用品,这都需要让学生自明。
思考三,要提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兴趣是获得知识的最大动力,而有效的设问是引发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问题引不起大家的兴趣,那所谓的探究也就有了空架子的危险。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就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药引子”。同时,创设良好的民主氛围,也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思考四,要有及时的教育行为跟进。发言准备、集体讨论、课后作业、课堂点评这几个环节,老师应该尽心尽力地了解掌握并给予指导。尤其课堂点评,这是讨论最终出结论的环节。“底下千根线,上面一根针”,学生的观点、见解不会十分准确,老师最终的总结可以及时澄清偏颇的认识,以确保各种观点不背离课堂主旨。
思考五,教师更要适时充电。我深深感到在新课程不断推进的今天,曾有的认知的确急需更新和加强了。“吾生有涯而知无涯”,学生们 对讨论表现出的非同寻常的热情与关注激励了我,这促使我更加积极地学习和思考。
课堂是点燃学生思想火种的地方,老师就是要作“火把”,将学生思想的“火种 ”燃烧得更旺一些!莫要说“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但却能改变我的课堂”,而要说“课堂就是世界,改变课堂就是改变世界”。是啊,即使改变课堂的能力有限, 但只要我们不断的感悟,不断地思考。能做改变,为什么不去做呢?我庆幸,我已走在新课程这条路上。
参考文献:《人民教育》 “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2008 年 21 期刊
《新课程理论培训教程》 德阳市师培中心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