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四个小孩子人物形象分析(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莫雷特
——《走一步,再走一步》四个小孩子的人物形象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感人肺腑却充满理性认知的文章。文中讲述的是作者亨利小时候与伙伴们一起去爬悬崖,由于胆子小而被困悬崖,上不去下不来,直到天黑了,小伙伴杰利才带着作者的父亲来找,作者在父亲的鼓励和指导下,一步一步地爬下悬崖脱离险境的情景。每每读到亨利爬下悬崖的那段话,不禁为亨利在这里收获了自信、勇气、成就感而感叹。亨利爬悬崖的经过及情绪变化恰恰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共鸣,每个人小时候都曾面对害怕事物却都曾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去克服害怕,战胜自我。
纵观读完这篇文章的人们感受,作者发现一个独特的现象。即:大部分读者喜欢和欣赏作者的父亲,认为父亲睿智、教子有方,注重培养儿子的独立精神,注重“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或者喜欢杰利的有情有义,认为其在危难之时没有抛弃同伴自我逃生,而是叫来作者的父亲帮作者解脱困境;却对文中的内德等四个小孩子的行为颇有微词。导致大部分读者对内德感觉不好的原因在于文中描述了内德等人在作者哀求无法爬上悬崖顶时嘲笑作者,甚至在最后无情地独自抛下作者一个人在悬崖上离开危险地带。大部分读者均认为内德他们没有同情心,不会协助别人,缺乏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乐,少了些人情味,是文中批评的对象。但是通过细细地研读文本,作者却发现这群孩子具备了勇敢活泼、富有冒险精神、说做就做毫不拖泥带水、崇尚自立自理,为了达到目的敢于舍弃等品质。
这群小孩在炎热的夏天里玩厌了弹子游戏,就想着去爬很久都没去爬过的悬崖,完全不顾天气的酷热,毫不犹豫地朝着一座悬崖飞跑而去。这显示出他们说做就做、不拖泥带水不犹豫。他们的年龄大概与作者差不多大,8 岁左右甚至更小的时候就敢于挑战一堵高约二十米高、垂直的峭壁,壁面有许多凸出来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明显具有冒险精神。通过文中细腻和率真、秉着的描写,将这群幼小的少年喜玩爱闹、活泼贪玩、敢于探险、无所畏惧、说做就做、勇往直前、毫无心机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作者不禁想起了自己与儿时小伙伴们一起去水里抓鱼、爬树摘水果的童年趣事,完全把父母的叮咛抛在脑后。其中的率性、童真是多么的珍贵,就连作者当时都很希望能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尽管自身从小有病,妈妈一直训诫作者不要冒险,却无法抑制作者对内德这群小朋友勇敢活泼、用于挑战精神的热切憧憬。
入去探讨和思考。仅从后面的内德等小伙伴“无情”地抛弃作者这个情节进而认为这群小孩无情无义,缺乏人情味,是欠妥的。把身体不好的作者扔在悬崖上,从个人自身角度看,作者觉得从当时的情景来看也是情有可原。去爬悬崖是作者自己的选择,这四个小孩子并没有要求作者和他们一起去爬悬崖;而他们也有自己的任务就是爬过悬崖,如果他们都去协助作者了,有可能,他们全都会被困在悬崖上,天黑了也不能下来。从更深层次地分析美国的国情来看,这群孩子的这些行为正是孩子们独立意识、独立精神的体现。美国是个非常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崇尚独立精神的国度。在小孩还未成年时,孩子就要
为家里做家务或者为邻居亲戚割草、送报纸等赚零花钱;到了成年,小孩就得离开父母去过独立支配经济的生活,要靠自己挣钱来养活自己,否则将被整个社会看不起。举个简单的例子比较一下:在中国一群朋友一起出去吃饭,抢着买单的那个人一定被大家认为是很慷慨大方的,很受大家的喜欢;但在美国,倘若一个中国留美研究生初到美国为美国同学抢付车费则得到的回报可能就是“绝交”了,由于这让美国同学感觉被看扁,让他误认为是没水平养活自己。从出生开始,小孩子就直接地或者潜移默化地接受这种独立教育,所以文中的小孩子们看不起胆小没有水平爬上悬崖的同伴而不顾不管地离开正是美国人独立精神在小孩子们身上的平常折射。就连作者最要好的朋友杰利也这样劝作者:“来吧,别做胆小鬼”,可见杰利当初一直都是希望作者能勇敢一些、再勇敢一些的。文中作者的父亲在得知作者被困在悬崖上的时候,也仅仅拿了一把手电筒镇定地指导作者自己下了悬崖,作者的父亲以他的独立精神初步培养了儿子的独立人格。而亨利也从“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过程,印上了自己人生一步一步成长的轨迹,成为正视困难、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接受挑战的英雄,在二战期间,亨利驾驶侦察机孤身闯入敌营圆满地完成了侦查任务。正所谓“不经历风雨,焉能见彩虹”!
在许多情况下,由于每个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感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作品,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然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篇文章正是在读的过程中充分让作者深深体会和感悟到社会人文环境对人的品格的塑造和影响。
文章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标准是非常契合的。这也是笔者着力从人文角度思考这篇文章的意义所在。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