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编初中历史八下,第19课《社会生活变迁》同步练测,供大家参考。
部编初中历史八下 第 19 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步练测 1.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总量不断增长,消费结构不断优化,生活新气象不断涌现。下列对改革开放后社会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人们凭政府发放的布票、粮票购买生活用品
B.绿色食品等概念深入人心
C.人们不仅追求好吃而且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D.开私家车出去旅游的人越来越多
2.如下图,旅游时拍个照片发个朋友圈,购物付款时扫一扫二维码,目前微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便捷的交流方式源于(
)
A.航天技术的进步
B.网络技术的发展
C.新材料技术的应用
D.生物技术的突破
3.“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方,可推迟到七周岁入学。”这一规定出自
A.《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4.“跳槽”、“炒鱿鱼”、“人才招聘会”等流行语突出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A.失业率居高不下
B.就业观念的变化
C.综合国力的提升
D.医保制度的变化
5.2004 年他被评为“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早在 1973 年,他就已经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他是(
)
A.邓稼先
B.钱学森
C.杨振宁
D.袁隆平
6.2006 年 4 月,以千龙网、新浪网、搜狐网等 100 余家单位联合倡导的文明办网之风在全国迅速传播,很快掀起了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的潮流。我国有关部门也制定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这些做法其客观因素是(
)
A.青少年上网的人太多
B.多数上网人的语言、行为不文明
C.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健康的内容,也有不健康的内容
D.青少年要以学业为主
7.从粮票、布票的交换,到现金交易、刷卡消费、网上银行,再到现在的手机支付,消费方式变得越来越便捷,不带钱包就能走遍天下。支付方式的改变,折射出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见证了一个大国的崛起。李同学准备就此写一篇小论文,下列题目最为恰当的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B.《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发展机遇》
D.《支付创新改变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8.下列顺口溜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的有
①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②当今百姓爱吃怪,生活胃口一再改;农民大棚种野菜,商城专把活鱼卖
③白手打起两层楼,高档家电样样全;妻儿外出有私车,吃喝穿戴属一流
④早晚喝菜粥,中午吃个米糠窝窝头,一天三顿难见油
A.②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9.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新中国的消费变迀,决定这一变迀的根本因素是
A.消费习惯
B.互联网普及
C.经济发展
D.智能手机使用
10.到 2010 年底,中国的铁路运营里程居世界第几位(
)
A.第一位
B.第二位
C.第三位 D.第四位
11.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下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显著变化表明
A.人们健康水平在下降
B.肉鱼禽蛋得到充分保证
C.牛奶面包代替稀饭馒头
D.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12.改革开放前,人们买粮食要凭粮票,主要是因为当时:
A.人口多,耕地少
B.政府控制城镇人口规模
C.政府提倡节约粮食 D.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改革前后两个样,以前衣着蓝灰黄。购物凭票限数量,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是奢望。食物匮乏缺营养,居住多为土坯
房。如今生活变了样,衣着多彩又多样。电视电脑电冰箱,饮食搭配讲营养。住进楼房讲宽敞,摩托汽车跑四方。
请完成:
(1)从歌谣中找出衣、食、住、行、用的变化。
(2)改革开放前为什么会出现“购物凭票限数量”的现象?说出这一现象消失的原因。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 世纪 50 年代前的中国城市街头
20 世纪 90 年代的中国城市街头
材料二 1978-2007 年我国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 6.7m2增加到27.1m2 ,城市建成区面积由 1981 年的 7438km 2 扩展到 2005 年的 32520.7km 2 。我国城市人口也从 1980 年的 19.6%快速跃到 2005 年的 40.5%。
材料三 1978 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 3624.1 亿元。2006 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已经超过法国和英国。2007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246619 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172534 亿元。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 1.53 万亿美元。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指出 20 世纪 70 年代后我国城市的发展变化。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城市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
(3)请你联系生活实际,举一例说明家乡所在城镇的发展成就。
15.2018 年是我国改革开放 40 周年。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由此,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请你以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迁”为题,写一篇 80—120 字的小短文。(要求: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16.物质生活的变化主要反映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这些变化描绘出了历史发展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央政务院于 1953 年 10 月发布命令:粮食实行计划供应,凭证定量购买,粮票出现了。这一时期,除了购粮需要粮票外,其它生活必需品,如油、布、糕点等同样需要凭票证购买,甚至在重大节日还出现了节日补助票……
材料二
李大妈说:
“改革开放前是发愁吃不饱、菜品种也少得可怜,白菜、和土豆可以说是主要品种了。现在我每天都不知道该吃点什么!要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反映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变化的“四大件”
时期
“四大件”
20 世纪 50—70 年代
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
20 世纪 80—90 年代
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人们物质生活中的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
(2)材料二中李大妈所说的改革开放前后“吃”的问题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历史知识,简要分析“四大件”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
(4)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新的高档消费品层出不穷,新“四大件”的说法又落伍了。经济发达地区,电脑、手机、私车、别墅等也进入了老百姓的生活中。对于新“四大件”的落伍,你有何感受?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由于人们经济条件的好转以及假期的延长,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除乘火车外,乘坐飞机也不是件稀罕事了,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也越来越多。
材料三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购买了家用汽车。汽车的不断增多,使城市道路更加拥挤。为了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政府除加大路网建设外,还大力建设城市环线、高架公路,并发展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进一步加快交通工具科技
研制的步伐,高速列车开始在广(州)深(圳)铁路上奔驰。2003 年,在上海,我国第一列磁悬浮列车投入商业运营。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指出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们的交通发生了什么变化。
(2)据材料二、三,说明我们的交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原因。
(3)请你联系生活实际,举一例家乡所在城镇的交通发展的成就。
参考答案 1-12.ABCBD CBBCB DD
13.(1)衣:从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到衣着丰富多彩;食:从食物匮乏缺营养到饮食搭配讲营养;住:从居住土坯房到住进宽敞的楼房;行:从自行车到摩托车、汽车跑四方;用:从三转一响到电视、电脑、电冰箱。
(2)在计划经济时代,物资严重匮乏,为缓和供应的紧张,保持物价的稳定,国家对生产和供应加以控制,所以“购物凭票限数量”。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物资丰富起来,购物的各种票证也相继取消了。
14.(1)材料一:城市面貌由落后到现代;交通、运输工具发生巨大变革(自行车、人力车被各种汽车取代;马路上的人流变为车流)。(2 分,每点 1 分,其它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
材料二:居民居住面积增加;城市建筑规模迅速扩大;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2 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2)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实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的增加;工业和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市场经济和商品贸易的发展。(2 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3)例:郑州地铁 1 号线通车运营,为市内交通提供了便利;郑州 CBD商务区已成为郑州市崭新的城市名片。(1 分,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它答案也可。)
15.提示:可以从社会保障、教育发展、环境变化、医疗卫生、体育发展、家庭收入、饮食变化、交通方式等方面人手。
16.(1)凭票证定量购买生活用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2)改革开放前是发愁吃不饱;改革开放后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3)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
(4)说明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伴随而来的是科技也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富起来的人引导了新时尚。
17.(1)私人汽车增多;交通条件改善;交通工具种类增多等。(2)改革开放的推动;科技发展;政府重视等。
(3)郑州地铁 1 号线、2 号线、9 号线通车运营;郑州高架桥越来越多;高速铁路通车运营等。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