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备考复习历史阶段特征(范文推荐)

2023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备考复习历史阶段特征(范文推荐)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06-12 09:42:14 推荐访问: 202 2020 2020-0216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备考复习历史阶段特征(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备考复习历史阶段特征(范文推荐)

 

 2023 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备考复习 历史阶段特征

 一.古代中国(0 1840 年以前)

 1. 先秦 是指秦统一前的历史时期 ,是 华夏族的形成和中华文明 奠基时期 。

 ①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和鼎盛(西周)和瓦解(春秋)、封建社会的确立(战国)时期; ②总体特征:政治大变革、经济大发展、文化大繁荣、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国家趋向统一 (1)政治上:社会制度不断进步。从原始民主制到奴隶制国家机器建立,从分封制、宗法制再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形成。

 (2)经济上:从集体农耕(井田制)到小农经济(封建经济)的形成:①农业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开始确立,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所有制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或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或农耕经济或封建经济)逐渐形成。

 ②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铁犁、牛耕),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兴盛起来,集政治、经济、商业和文化功能于一体的封建城市兴起。

 ③重农抑商政策和观念开始形成。经济格局上以中原为中心。

 (3)思想文化上:①甲骨文出现,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奠定了基础。

 ②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儒、道、法等主要思想流派均已出现,并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③具有中华民族特点和底蕴的文学艺术(如现实主义的《诗经》、浪漫主义的《离骚》)和传统科技(如天文历法和中医学)起步奠基。

 (4)民族关系:①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战客观上加强了华夏族和其他各族的接触,促进了民族融合,产生华夏认同观念,华夏族主干开始形成,多元一体。

 ②国家渐趋统一,为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创造了条件 2. 秦汉时期 (公元前 221 —— 公元 220)

 ):①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期阶段。②是我国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③为了巩固封建政权和国家的统一,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统治者着手建立起了一套统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这有利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维护。④是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1)政治上,①统一局面的形成(秦灭六国)和巩固(秦统一文字度量衡;汉武帝大一统)。②从分封制、宗法制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三公九卿和郡县)(汉:内外朝和推恩令等),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③形成一套严密的监察制度(刺史制度)和选官制度(察举制度)。

 ④拓展疆域,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辖(如秦在越族地区设三郡、汉在新疆地区设西域都护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和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⑤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分封制转郡县制)

 (2)经济上,①封建经济逐渐发展,中原地区是全国的经济中心。

 ②重农抑商政策被作为基本国策,休养生息政策被作为恢复、发展经济和稳定统治的重要措施。③形成了严密的户籍制度(编户制度),确立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表明对社会的控制更加紧密)。④丝绸之路为代表的对外贸易开始。

 (3)思想文化上,①A 实行文化专制,秦朝推行焚书坑儒,以法家思想治国,虽然一定程度加强了思想统一,但摧残了文化;B 西汉初,实行黄老思想,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发展;C 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以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和巩固统一的要求。

 ②文化呈现四个特点:A 统一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B 气势恢宏(如汉赋);C 水平世界领先;D 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中华文化开始走向世界。③形成东亚文化圈。④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

 (4)民族关系:①加强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联系,通过战争与和好,开拓与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发展。

 ②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加强(匈奴、西域、百越)

 ③公元前 60 年,西域都护的设立标志西域(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④河西四郡:武威 张掖 酒泉 敦煌 (5)对外关系:① 中国开始了走向世界的进程。

 采取积极的外交政策;②中国和亚洲各国交流频繁;③西汉武帝派张骞“凿空”丝绸之路开辟促进中西交流;以陆路为主(海上丝绸之路为辅)

 3.

 魏晋南北朝时期( 220 ——9 589 年):①东汉末军阀割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就是这种割据局面的延续。其间有西晋短暂统一局面,黄河流域地区的几次局部统一,但分裂局面是主要的。

 ②南北经济的差距缩小;③北方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高潮。④是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

 (1)政治上:①封建国家长期分裂,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如西晋的短期统一,黄河流域的多次局部统一,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民族融合);②政权更替频繁;③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④士族制度盛行,成为割据分裂的政治基础。(士族制度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2)经济上:①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北方战乱,中原发展相对缓慢,南北经济趋向平衡;②士族庄园和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③商品经济水平较低(货币作用减小,以物易物为主)

 (3)思想文化上:①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融合的特色; ②天文、地理、数学等科技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思想领域活跃,道教官方化,佛教盛行(石窟寺庙);③文学承上启下,艺术成就突出。如出现了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风骨追求的书法(王羲之),开始出现凸显个性的文人画(东晋的顾恺之)。④儒学新发展——魏晋玄学⑤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儒释道三教合流(魏晋后)。

 (4)民族关系:①北方少数民族大批内迁,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加强,民族融合的步伐加快。②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又促进了民族融合(封建化、汉化、农耕化),民族融合出现高潮。③民族迁徙、交往频繁。

 4. 隋唐时期( 581 ——7 907 年)

 封建社会的繁荣

 ①政治上: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完善加强,开创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②经济上农业手工业有了新发展,商业繁荣,城市兴旺,封建经济呈现繁荣迹象。③民族关系上,民族融合加强,经济文化交流密切,疆域拓展。④对外关系上,唐与新罗日本印度半岛各国和西亚的波斯大食(周边)等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⑤文化上,建筑、雕版印刷、天文、医药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文学艺术五彩缤纷,博大精深的隋唐文化全面辉煌,对亚洲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1)政治上:①再度统一,一度出现盛世局面。

 ②制度上唐承隋制,有诸多建树(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府兵制、募兵制)。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非强化)(三省六部制)④庶族势力兴起,士族势力衰落(均田制 科举制)

 ⑤隋唐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文官制度得到发展; (2)经济上,①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全面繁荣。②出现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工商业城市(长安、洛阳、汴州、广州、扬州、益州); ③隋唐租调制和均田制创立(庶族地主崛起)赋税制度出现大变革,先实行租庸调制,后实行的两税法,开始改变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表明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日渐松弛)④中唐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⑤大运河的开通和柜坊和飞钱的出现,市坊制度有所松动,夜市广泛出现,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都促进了商业的发展。⑥手工业形成南青北白的两大制瓷系统,吸收外来的纺织技术,推动丝绸之路的发展;⑦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古代中国耕作农具的成熟(或传统步犁的定型); (3)思想文化上:①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兼收并蓄,科技成就世界领先。②科举制度推动教育发展,专业教育确立。③史学、文学、艺术繁荣,体育空前兴盛。④唐朝三教并行(或“三教合一”):崇儒尊道礼佛(兼容并包的思想政策推动佛教、道教的发展)。⑤中唐后提出儒学复兴援佛入儒与援道入儒。

 ⑥文化重心随经济重心南移。⑦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市民文化丰富 (4)对外关系上:①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对外交通发达,海路、陆路畅通;广泛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②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兼容并包),广泛吸纳③设立了专门管理外贸的机构(市舶司)④丝绸之路的繁荣,陆海并用以陆路为主。

 (5)民族关系:①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边疆少数民族有较大发展,同中央政权关系更加密切,汉族与边疆各族交往空前频繁(突厥、回纥、南诏、吐蕃)

 ②安史之乱后强化华夷之辨。③推行羁縻(jī mí 即笼络牵制)政策,对少数民族实行刚柔并济、恩威并施。(羁縻政策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所谓“羁縻政策”是历代中央王朝在多民族国家里对社会发展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种民族政策。)

 5.

 五代辽宋夏金元 时期( 907 ——8 1368 年)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又一次较长时间的分裂,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元朝的大一统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分合循环的状况;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对外交往频繁,科技文化发达。

 (1)政治上:①封建国家从分裂割据,民族政权并立到逐步实现大一统;农牧文化融合。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中枢权力机构由三省制向一省制发展。③中原封建王朝“积贫积弱”,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势力大大发展,并最终统一全国,少数民族封建化。④科举制度不断完善,文官制度进一步发展。

 (2)经济上,①南宋时经济重心移到南方,封建生产方式扩展到边疆地区,边疆地区进一步开发;(苏湖熟,天下足-占城稻引进)②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频繁。③北宋的王安石变法理财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④宽松的经济环境:北宋不抑兼并;土地兼并;租佃制普遍(或发达);雇匠制居多⑤宋朝抑商政策松动,出现“商业革命”:最早的纸币出现;坊市界限被打破;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提升;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市民阶层壮大;出现了商业大都会,宋朝的开封、临安和元大都。⑥宋朝棉花传入中原,元朝黄道婆学习改进推广棉纺织技术,明朝推广棉花,棉布普及;手工业出现了五大名窑,尤其以景德镇最为著名。⑦农产品商业化程度提高。农业上推广了稻麦复种制,高转筒车的出现,提高了抗旱能力。

 (这时期经济发展原因:①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政局相对稳定。少数民族封建化。②经济:封建生产方式扩展到边疆地区,边疆地区进一步开发;宽松的经济环境;经济作物的传入。③文化:生产技术的改进。④外交:海外贸易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①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发明并传播到国外。是我国封建文化的高峰、全面繁荣。

 ②市民阶层队伍扩大,市民气息浓厚或文学艺术世俗性增强(勾栏瓦肆、风俗画、年画、宋词元曲)。③宋代儒学实现哲学化和思辨化,程朱理学地位确立。④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推动了文化进一步发展(文人的山水画更注重意境,如被称为“残山剩水”的“马一角”“夏半边”)

 (4)民族关系:①民族政权并立,民族矛盾尖锐,各政权之间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②民族融合出现又一次高潮,新的民族:回族形成。到元朝时,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又得到巩固和发展(宣政院管理西藏)。

 ③少数民族封建化汉化农耕化。

 (5)对外关系:①海外贸易大规模开展,超过前代; ②设市舶司管理,征收商税,泉州成为世界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南宋、元)对外贸易方式以官方贸易为主,但民间贸易也空前繁荣。

 ③丝路陆衰海兴,以海路为主。

 6 6 、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与转型 —— 明清

 明清(1368~1840 年)

 明清时期正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 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却得到进一步巩固。(1).政治上:①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如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②农民战争发展到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新水平。

 (2).经济上:①生产关系调整促进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明张居正一条鞭法,清康熙摊丁入亩,雍正地丁银),农作物多样(外来高产物种传入)、大量农副产品商品化,形成专业生产区域,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出现,封建经济空前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发展缓慢,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②边疆地区得到进一步

 开发。③对外贸易转向闭关锁国。④中外贸易中白银大量流入,白银成为主币。⑤明中后期:湖广熟天下足(反映了江浙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动)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减少,经济类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3).文化上:①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期;明朝集大成科技著作出现,如徐光启《农政全书》(有承古萌新特点)、 宋应星《天工开物》、李时珍《本草纲目》。②带反封建色彩(或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地抨击)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③市民文学蓬勃兴起,小说成为文学主流。④西学东渐出现,如利玛窦带来的西方科技。⑤理学新发展:心学(王阳明: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4)民族关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①坚决同分裂叛乱势力作斗争,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理藩院管蒙新藏;改土归流管西南)②反击外来侵略,维护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边疆地区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

 (5)对外关系:①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隆庆开关)中国越来越脱离世界(或使中国与世界基本隔绝),它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②西方殖民势力东来,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

 二、中国 近代化的起步阶段 1840- - 1894

 是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①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自然经济逐步瓦解。③由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开始推动经济科技近代化。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向科技文化,教育领域渗透。④西学东渐(或中国向西方学习或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逐步加深。

 1.政治上: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农民阶级、地主阶级)...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