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实施策略探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实施策略探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实施策略探究,供大家参考。

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实施策略探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实施策略的探究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传统的教学中总是教师说得太多,学生说得太少。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和评价者的教学观念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可。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呢?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促进他们养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一、角色扮演,引发共鸣 近年来,有人提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思品”、“道德与法治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道德与法治课中,一节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本课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这是一种以生活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生活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我想要 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来扮演爸爸妈妈

 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让学生演后评,评了再演。在评价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

  二、组织辩论,深化明理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征博引,唇枪舌剑,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创设道德认知冲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开展课堂辩论的环境。例如在教学《心中的 110》这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放学路上,从一辆汽车上走下来一个陌生人对小红说:“我是你班主任的好朋友,能带我去见你的班主任吗?”小红应该跟陌生人走吗?我没有让学生直接回答,我是让同意跟陌生人走的同学坐左边,不同意的同学坐右边,座位调整后,使课堂成为辩论会场,在对抗辩论中,使学生得到启发,知道生活中许多看似平常

 的事情也可能暗藏着危险,不要忘了拨打心中的 110,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思辨能力和认知水平。

  三、课堂实践,知行结合

  (一)创设生动情境,营造课堂学习氛围 “情境教学”因其能够充分地营造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情绪让课堂教学活动更加有效地开展而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认可。可以说,情境的创设,增加了课堂的互动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变得更加生动和鲜明。总而言之,创设贴近学生心理、适合学生发展阶段的情境,不仅应具备艺术性,还应具有可操作性。就具体的操作方式而言,如在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家人的爱》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调节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进行课堂情境的创设 :如播放一些有关母爱的视频,通过音频设备循环播放音乐《烛光里的妈妈》和《我的老父亲》,其作用在于能够让学生在课堂导入环节更快更高质量地进入课堂情境。在初步创设情境之后,教师可以请一两位学生来讲述他们对于父爱和母爱的认识。开门见山是最简单也是使用较为普遍的方式,教师可以对学生说 :“今天我们大家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但在你们还没有形成记忆的时候就学会了哭泣,第一位耐心地哄你止住眼泪并且用温暖陪伴你成长的人,就是你们的父亲和母亲,是他们用伟大的爱培养了今天的你们。今天你们有没有想对自己的爸爸妈妈说的话?

 那我们就开始走进今天的课堂。”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让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够得到极大限度的激发,以父爱母爱相关的画面来渲染情境,不仅丰富了课堂的内容,也让课堂变得更加温馨而饱含深情,符合学生年龄的情境创设,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广泛的共鸣。

  (二)由浅入深地引导,提升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效果 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注重“以学定教”,即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开展教育活动。作为一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明晰,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的思维认知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的时候要尽可能由浅入深,做到以简单入手,让学生能够层层递进地了解所学习的内容,从而能够切身体会其中的道理。例如,在进行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中的合作》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合作的作用。在一次教学过程中,笔者举例蚂蚁搬家的故事,引导学生明白蚂蚁为什么能够搬动那么重的物体,然后让学生理解人多力量大,合作需要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来一起努力。然后笔者进一步地增加故事深度,采取进一步的引导 :倘若不同的蚂蚁都在努力,但是一些蚂蚁想走大马路,一些蚂蚁想走小路,那它们能搬动东西吗?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理解,合作不仅需要人力,更需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三)小组合作探究,增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体验

 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除了“以学定教”之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还应当体现在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就这一教育目标的实现,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思路,如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形成全员参与的机制,并且进一步增加学生的课堂体验。例如,在进行《我爱家乡的山和水》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讨论环节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先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再请小组代表来进行讨论,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让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且能够让学生在充足的表达空间中获得足够的课堂体验。

  四、换位体验,内化认识 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法律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例如在《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中,有一组名为“你能为他们想一想吗?”的漫画。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还有哪些人只为了自己方便,给他人添乱的事;然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想想:假如这些劳动者是自己最亲的人,自己的态度又会怎样呢?假如自己是这些劳动者,会有什么感受呢?从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劳动者的态度,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进一步指导行为实践。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直观的、开放的、灵活的学习模式,给学生大量脑动、口动、手动、脚动的机会,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从而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