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三推进”策略构建与实施小班“牛牛奶丝”班本课程公开课(全文完整)

“三推进”策略构建与实施小班“牛牛奶丝”班本课程公开课(全文完整)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06-12 18:12:35 推荐访问: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推进”策略构建与实施小班“牛牛奶丝”班本课程公开课(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三推进”策略构建与实施小班“牛牛奶丝”班本课程公开课(全文完整)

 

 “三推进”策略构建与实施小班“牛牛奶丝”班本课程 【内容摘要】虞永平教授在《以班级为基点的幼儿园课程建设》一文中指出:“课程的研究和实践应以班级为基点,班本化课程是从本班幼儿和笔者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幼儿园和班级的各种资源,切实关注班级生态,并以笔者为主体主动建构的科学、高效的课程。”笔者关注日常点滴,发现晨间“剩下的牛奶太多”,抓住这一契机,结合生活经验挖掘牛奶本身的营养价值及独特生成点,通过“饮奶探源”“寻奶旅程”“奶品变变”三个推进的有效策略来开展小班“牛牛奶丝”班本课程,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以晨间生活渗透的形式来开展挤奶、送奶等活动更能激发幼儿的主动参与,形式也更加得多元有趣。同时幼儿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自我服务和初步的社会公共服务能力等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关键字】饮奶探源

 寻奶旅程

 奶品变变

 三推进策略

  班本课程

 一、课程缘起 —— 捕捉幼儿需要,确定探究主题 班本化课程的生成是“以班级幼儿为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前提,是动态的课程,是需要笔者及时捕捉幼儿生活中细小环节或情况,抓住幼儿的教学场景,给予幼儿探究调查的机会,使得幼儿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体验课程,进而提升经验。”其重在捕捉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但如何更有效地促进其全面成长,是需要教师挖掘利于幼儿发展的兴趣点、价值点,继而深入学习。在小班下学期开学以来笔者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这样一个场景:

 场景再现:晨间,幼儿园每天都会提供牛奶、小点心给幼儿吃喝。但近来发现“牛奶”受幼儿“宠幸”较少,剩下好多很浪费。一次谈话中询问原因从他们口中得到了各种答案:“家里喝过了”“我想要去玩区角了”“我不能喝牛奶,会过敏”“妈妈让我晚上喝牛奶。”“这个牛奶不是甜甜的”除了这些因素,笔者还发现好几个孩子是自己不会倒牛奶,害怕洒出奶(因为当保育老师为他们倒好奶时都会抢着来喝)。从上述幼儿给到的回应中可归结出两大根因:

 1.对喝奶这个活动不感兴趣; 2.对倒牛奶的自我服务能力不足。

 鉴于牛奶本身重要的营养价值、可探究的生发点和贴合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需求以及在自我服务能力上存在的问题,我们链接指南和经验点开展了以饮奶探源、寻奶旅程、牛奶变变三大策略来进行小班“牛牛奶丝”课程。

 二、课程初构建 —— 追随幼儿兴 趣,梳理课程脉络 在课程建构中,笔者依据《指南》及核心经验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来架构课程内容、梳理课程脉络: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从幼儿的已有经验出发;从幼儿的兴趣需求出发,即从每日都要喝牛奶的生活需求出发。进而初定脉络,着眼实践,初步建构框架脉络(如图 1)

  图 1 此班本课程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方式,立足三个维度审议课程的生成:是不是有共鸣——从幼儿的生活或兴趣需求出发,笔者、幼儿、家长都认同和支持;是不是有意义——从个体需要与经验价值出发,能够引发和支持幼儿的深度学习;是不是有共识——从幼儿的已有经验展开,且能自主获得更有价值的甚至不可替代的经验。

 三、“三推进”课程实施 —— 融 合幼儿生活,挖掘探究形式

  (一)饮奶探源 —— 初步了解牛奶加工过程 从幼儿的实际和生活经验出发我们展开了一次“喜欢喝 VS 不喜欢喝”的大调查。结果有 17 个幼儿喜欢牛奶,仅 8 个不喜欢,他们也有各自的理由:

 喜欢喝——安然:妈妈说牛奶喝了可以长身体,会变高。

 语宸:因为喝了奶会让我变白,我喜欢喝。

 博文:我喜欢晚上喝奶。

 汤圆:它实在太好喝了,因为很香很甜。

 不喜欢喝——皓皓:我想喝牛奶,可是我喝了会过敏咳嗽,就不能喝。

  子欣:我不喜欢没有味道的纯牛奶。

 其实幼儿的生活经验里都喝过牛奶,亦或是不同味道的酸奶,他们对奶的喜爱程度也是显而易见的,牛奶的营养价值及重要作用大多了解一二。那么,根据已有的经验,是否还能挖掘?对于牛奶幼儿还想了解些什么呢?我们是否可以让晨间喝奶这件事变得更有意义,让幼儿更有兴趣喝呢?笔者在思考后做如下推进:

 1. 集体团讨:我们开展了对于“牛奶我还想知道……”的集体团讨活动。大家开始关注:

 睿睿:超市里的牛奶是哪里来的? 任毅:为什么奶牛会挤出甜甜的牛奶来? 墨墨:牛奶是人挤出来的吗?我们怎么才能挤出奶的呢? 语宸:奶牛挤出来的奶可以直接喝了吗?…… 幼儿在活动中侃侃而谈,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牛奶”的认识探究这才真正拉开帷幕。

 2. 绘本解读:利用绘本资源常常可以形象生动地解答相关疑问。这本《牛奶的旅程》以一位“小奇”主人公的暑期旅行为主线,游览大草原——途径牧场——参观牛奶加工厂一系列的实地考察了解牛奶的加工厂。

 “老师,原来挤牛奶是很不好挤的。”“一头奶牛给小奶牛喝完奶还可以挤好多的牛奶。”“牛奶的加工厂好多机器。”“牛奶被挤出来还有进行加热消毒,再送去检验才能包装起来。”小班幼儿边阅读边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在跟着老师的解读中,幼儿基本初步了解了牛奶加工的过程。同时,在视频学习中个别幼儿对挤牛奶这一活动产生兴趣,“老师,你看是这样在挤奶的”馨冉边说边比划着,手一上一下摆动。那何不将“奶牛”“请”进教室里!

 3. 自主挤奶:幼儿园提供的 1 升的高瓶装牛奶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自主倒取有一定的难度,也常常因手部力量弱而倒出。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将自主倒牛奶这个动作变得更有趣呢?挤牛奶怎么挤?用什么工具挤呢?原本想到常见的橡皮手套自制挤奶工具,但这个工具其卫生达不到标准,如何即卫生安全又能自主体验呢?生活中一种玻璃瓶引入眼帘,激发了笔者和班内笔者的创想,玻璃瓶盖是奶嘴造型,且玻璃瓶安全卫生也可反复使

 用。我们就用纸箱、泡沫箱制作了卡通奶牛形象,将装有牛奶的玻璃瓶倒置放入奶牛身体,利用挤一挤才出奶吸引幼儿来自主挤牛奶喝。这样一来喝牛奶还可以尝试自己用手模拟挤奶样来挤,变得很有趣味,晨间时光越来越多的幼儿乐意光顾这头“小奶牛”,喝奶的孩子增多,对于“挤”“捏”这些精细动作的发展、自我服务能力也有了大大提升。笔者追随幼儿的兴趣进入下一阶段的实践与探索。

 (二)寻奶旅程 —— 开启体验送奶公共服务

 1. 实地探寻:小班幼儿在了解牛奶加工过程后,开启了生活中的寻奶之旅。周末由家长带领逛超市寻找各种“奶”。

 羽轩:妈妈,货架上有纯牛奶,像我们幼儿园喝的一样。

 涵涵:我找到的酸奶是在冷冻柜上的,冰冰的。

 昕宸:这个牛奶糖也是牛奶做的,还有奶片,都是甜甜的。

 在实地探寻回来后与同伴的分享中,有一个独特的声音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匀匀说:“老师,我们家喝的奶是妈妈从家门口的小房子里拿的。”“是怎么的小房子?”她回忆说:“小房子上画着牛奶。”“原来是个奶箱。”笔者总结道。“那会是谁把牛奶放进奶箱的呢?”孩子们展开了调查,最后发现是送奶工每日准点将你订购的牛奶送到每家每户的奶箱里。书米:“我也相当送奶工!”其他的孩子也纷纷响应起来。

 2.:

 调整框架:“当小小送奶工”笔者追随幼儿的兴趣点,根据班本实际对牛奶课程的目标及整体框架做了调整。

 (如图 2)

 班本课程框架的调整是依据幼儿不断生成改变的兴趣与需求进行动态化的增减、删除、取代、延伸拓展等,使得课程更立足幼儿本位、尊重幼儿主体性,让课程尽显细腻、灵动。

 3. 社会实践

 案例一:幼儿对“送奶工”产生浓厚的兴趣。梓涵:“送奶工是怎么送奶到我们家里的?”通过调查、询问家长等形式,有了以下结论。任毅:“送奶的时候要拿着奶,不能把奶倒出,不能摔倒。”冉冉:“送奶工要知道送达的目的地,

 不能送错的。”“送奶的时候可能会经过很多不平的路。”书米说道。“还会有大水坑。”严杰严肃地讲。幼儿开始对送奶时经过的路途有了“新”想法。

 接着笔者就给予孩子们竹梯、轮胎、低矮的平衡木等,好多有想法的孩子搭建了不同的送奶路,设置了低低高高的小山坡、水坑,不平的窄道等。第一阶段用自己的方式走、跨、跳、攀爬过各种路,熟悉送奶的路线;第二阶段手拿轻一些的小奶盒持重通过;第三阶段自主选择,尝试挑选重的大的奶盒经过,送到奶盒上的小动物家里。

 :

 案例二:“老师,我们小朋友每天喝的牛奶也是送奶工送来的吗?”“是的,送奶工把奶送到幼儿园后,再由每班保育老师拿到各自班级里。”笔者回应道。语宸来了想法“那我们也可以像送奶工一样给每个班送奶呀!”“我们试试吧!” ▲ 问题一 —— 我走到几楼了?

 第一天送奶,睿睿拿着奶去送但走着走着不知道走到几楼,“现在二楼,我在心里数着。”汤圆帮助解决,接着往上走被角落的积木区吸引,“不知道现在在几楼?”我们怎么办呢?任毅说:“我们小区里每层楼层都有数字在墙上。”“原来我们可以贴楼层图示来帮助我们知道这是几楼。”笔者总结道。在引导支持下开始绘制楼层标志图,并一起贴置小班幼儿可视的较低矮的角度视线处。

 ▲ 问题二 —— 送奶的路该怎么走?

 在送奶途中,几个孩子拿着奶往新楼中大班的方向走,“我们是给小班班级送奶的哦!”“那其他小班班级怎么走呢?”孩子们的新问题又产生了。这个问题对小班幼儿来说可以尝试解决吗?笔者将问题抛给了幼儿。

 ●活动教案设计:我是送奶工

 活动目标:

 1.了解幼儿园早上送奶的流程,知道小班段各个班级的位置。

 2.能够用自己的方式绘制出送奶路线图。

 3.培养幼儿初步的社会公共服务能力。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初步已有对小班各班级地理位置的认识 路线设计图、记号笔等 活动过程:

 一、问题导入,引发兴趣 T:你们知道早上的奶是谁送来的呢?——自主说说 T:一起来看看送奶的流程。

 小结:牛奶现在食堂里热一热,热好了由各班的保育老师送到各自的教室里。

 ——那我们来给每个小班小朋友送奶吧!

 二、绘制楼层及送奶路线图 T:送牛奶要知道每个小班班级的位置,怎么去送?我们需要画画路线图。

 T:从我们小二班出发,先送哪个小班呢? S:小一班也在一楼可以先送,再给小三班送。

 S:到小一班不用走楼梯,就画直直的路线。

 T:那怎么走到小三班呢?——幼儿大胆创想 T:谁上来画一画从一楼到二楼小三班怎么走,要经过哪里? T:要转弯,经过楼梯可以怎么表示呢?——幼儿自主表达想法 T:到小四、小五班又怎么表示呢?请你们来设计下送奶路线图。

 三、幼儿设计路线图并讲述 ——幼儿设计,教师巡回指导 四、解决牛奶重拎不动问题 师:要送四个班级的牛奶,小朋友觉得太重怎么办? ——幼儿自主想解决办法,并画下工具。

 师:路线图也有了,大家也都知道了每个班级的楼层,运送的工具也设计了,那咱们明天开始给每个小班小朋友送牛奶吧!(约定)

 链接幼儿问题的核心经验——能经常动手动脑寻找问题的答案,尝试用数字、图画、图表或其他符号记录,对标两个核心经验小班下学期的幼儿可以尝试。

 问题的解决策略是回归主题目标与核心经验、树立主题实施的过程意识。教师设计半成品路线图,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绘制。另外,牛奶数量多还需要用到运送的工具材料,同样让孩子用图画等表征形式记录得以解决这一问题 ▲ 问题三 —— 不知道班级怎么办?

  在绘制路线的过程中好多孩子不知道班级, “那我们一起去认一认吧!”在教师带领下认识各个小班时,他们发现了原来每个班门口都有门牌,写着“小×班”。这下不会把牛奶送错啦!接下来我们班真正开启为小班班级送牛奶的旅程,当接到牛奶的老师和其他班的小朋友向我们表示感谢时,孩子们的内心是雀跃的、欢喜的,成功感十足,同时也体验到了为他人服务的快乐。

 (三)

 奶品变变 —— 尝试制作“有味”奶制品

  在“寻奶小旅程”中,幼儿寻到牛奶的同时也寻找到不同口味的果奶及各种营养的奶制品,如奶片、奶酪棒、牛奶饼干等等都是小班幼儿所喜爱的奶品。同时,为了让奶变得“更有味”“更奶丝(谐音 nice)”笔者准备和幼儿一起奶品变变变,制作不同的奶制品,丰富对牛奶更多的认知经验。

 1. 想象付诸实际生活:

 :“纯牛奶不甜,那加了各种蔬果的牛奶是不是有味了?!”笔者借助想象故事《彩色牛奶》的支持,从而付诸行动,奶牛吃了有颜色的蔬果就会挤出有颜色的牛奶。那我们在牛奶里也加点“料”——自制水果牛奶。通过用料理机搅打甜甜的水果,再倒入牛奶搅拌的过程让孩子们发现牛奶由白色变成了蛋黄、青绿等加了点“色”的奶,在品尝中也增加了甜甜的口感。此过程中原本对牛奶过敏的皓皓也忍不住尝了尝味道。“彩色牛奶真好喝!”

 2. 区域联动主题墙面:

 :依据幼儿的兴趣及对于小班幼儿可操作性的考量。笔者和配班教师选用了制作“香香奶片”的美食制作活动。集体活动中利用“变魔术”“观看步骤”“简单体验品尝”的环节让幼儿了解了制作奶片的过程,并将其投放到了美食区角中,关注模具使用的同时也观察到幼儿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同伴协商能力等的不同发展。

 从笔者观察得到,看似简单的奶片制作其实蕴藏着很多的价值点。制作中“三个模具摆放的先后顺序”“奶粉喷至的干湿程度”“敲印模具的均匀程度”“取出奶片的不同方法”等都决定了奶片制作的成功与否。有的幼儿在尝试两次后成功,有的幼儿急于完成下步操作奶片变粉末,有的幼儿在观察同伴的操作后成功,有的幼儿因等待而未果……这一活动对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制作奶片的活动我们将区域与主题墙面做了联动。本意是区域做成奶片送到贴有好朋友照片的主题墙的包装袋里“给好朋友送奶片”,但由于区域时奶片完成度不高及小班孩子自我意识强不愿将奶片送与他人,其社会交往意识不强,所以这一联动没有很好地展现。

 在最后的班本课程延伸中,教师以主导的身份将剩余的牛奶做晕染画、吃剩的牛...

推荐内容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