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峨眉山月歌》教案,峨眉山月歌教学后记(合集)(完整),供大家参考。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①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眉、溪、峡、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能吟诵《峨眉山月歌》。
②用联系上下句诗句的意思来理解古诗的意蕴。
③感悟诗的意境,让学生感受到诗句中月映清江的美景,依依惜别的深情,体会到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吟诵这首诗,感受诗人的思念之情。教学过程:
㈠以旧引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①吟诵《望洞庭》,感受满月之下的平和静谧之美;
②俗话说“好事多磨”,有一句歇后语还和这个“磨”字有很大的关系,老师说上句,请你跟下句:铁杵磨成针——
③这首歇后语的主人公是谁?(简介李白)出示《早发白帝城》,思考: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李白乘坐的小船的速度快?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二十五岁首次离开四川,“想出去看看”。当他乘船夜行,仰望峨眉山上皎洁的明月,俯视月映清江的迷人美景时,感怀万千,写下《峨眉山月歌》。
㈡初读全诗,初识诗人出游之旅
①出示生字新词:峨眉山 清溪 三峡 思君 介绍峨眉山的位置
交流“眉”“溪”“峡”“君”的写法
左右结构:左部收,右部放,撇要缩,捺要放
半包围结构:注意外框的形状,要写得上窄下宽,横画之间要均衡。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②指名读诗,标注平仄
③你认为峨眉山的月亮还映照在了哪些地方?请用横线在诗句中画出来。
指名回答,板书:峨眉山平羌江 清溪 渝州
④暑假乘坐高铁出去旅游过了吗?最远到哪?你印象中还记得沿途到了哪些高铁站?(讨论交流之后指名说一说)
㈢吟诵全诗,感悟诗人的思念之情 ①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是平声,拖长调子,极言峨眉山的高。“月”是入声,仄声,短促,离我们很远。“半”,仄声,短促,不管是上弦月还是下弦月,都是“残月”,不圆满,有离别的滋味。“轮”“秋”都是平声,拖长,倒装,感觉秋天离别的惆怅。
“影入”都是仄声,短促。“影”是“月影”,暗示着诗人乘坐的交通工具是“船”。诗人刚刚抬头看到天上的残月,现在俯视水中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里。“平羌江”三字是平声,拖长,极言江之长,“水”仄声,水流很急。②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夜发”是仄声,连夜出发,不作停留。“清溪”“三峡”都是平声,吟诵时注意拖长调子,一方面强调诗人出游的激动,另一方面表示这些水域之长。“向”“下”仄声,短促,“向”,“驶向”之意;
“下”,“顺流而下”的意思。“月映清江,夜行千里”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思君”平声,拖长调子。诗人的行船经过了万水千山,陪伴自己的月儿时隐时现,“不见”是仄声,短促,在“不见”的时候,诗人想见到,见到了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在峨眉山和友人分别时的情景:月儿还是那轮月儿,照在峨眉山,也照在“平羌江”“清溪”“三峡”,甚至“渝州”,可是友人呢?满溢着诗人的思念之情。
③暑假远游,到达目的地的时候,你首先会怎么做?(给家人报平安。)可是,那个时候,李白只能拜托明月,带去自己的满腔思念,请大家带着这种感情,依照平长仄短的规律,再来吟诵。
㈣比较《早发白帝城》《峨眉山月歌》
㈤总结(略)。板书设计:
峨眉山月歌
秋
峨眉山
夜
下
平羌江
行
(顺流而下)清溪船
三峡
渝州
思
君
月 映
清 江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读一读《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说说是谁写的?学生介绍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指名介绍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等。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幼时随父迁居四川,长期在各地漫游,他的诗想象丰富,本诗是他青年时代初离四川时所作。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板书:峨眉山月歌
齐读课题
歌是歌颂的意思
谁来说说歌颂什么呢?(峨眉山的月亮,老师追问,有人知道峨眉山吗?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读准生字。
3、反馈:(点名读)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
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诗歌都有韵律、节奏,你能读出诗的韵律、节奏吗。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圈画诗中地名。老师提示:这首诗一共28个字,可是却有五个地名。这在万首唐诗绝句中是少见的,谁能找到告诉大家。学生一般都能找出三处以上的地名,少数同学能找出四处,全班只有极个别同学找对了五处地名。学生齐读古诗
老师再提示:除了地名,还剩下16个字,他们的意思是什么呢? 学生再读古诗根据注释自学,同桌交流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6、交流自学情况。
逐句理解。老师问:理解第一句诗,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能说出月亮是半圆的。老师再问:我们都说一轮明月,为什么说半轮呢?接着在课件上出示了课本上的插图。请学生看图想象秋天的月亮。
老师用语言描述了秋天月色特别皎洁明朗的景象。
然后引导学生体会第一句中一个难点:从意思上讲,应该是半轮月,怎么是半轮秋?最后老师采用讲解的办法告诉学生这是倒置。(古诗词因受到格律的严格限制,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常常会突破正常的语序来表达。理解时需要将语序倒置的诗句恢复成正常语序来理解。)
老师接着问第二句话谁懂?学生回答的很美,说是月亮的影子倒映在羌江,仿佛随波流动。老师想在细处挖掘一下:月影在江水中流动,这是为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知道却原来是诗人站在流动的船上。
板书:江月相伴。
齐读一二两句
在三四句的理解中,老师给大家提示要注意三个字:“发”、“下”、“君”。这几个字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基本都能知道意思。
板书:思君不见。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7、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齐读)
8、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感情诵读。老师大段的抒情独白:看图体会意境,年轻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同学们想象诗人行船于平羌江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当他面对这多情的月亮时,他将情不自禁地想念他的家乡、朋友,谁来读一下。一名女生读一二句
老师感情充沛地说:如果前面李白有江月相伴,还略可安慰的话,随着诗人渐渐远去,沿岸山重水复,月亮或隐或现,此时的月亮已不再像故乡峨眉山月那么明那么亮,诗人将是多么惆怅迷惘? 再站起的这位女生读三四句(低缓)
(2)、齐读诗句。补充:李白有一句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李白的眼中,月亮就是朋友。初次离开家乡的李白因为有了月亮的相伴而不再寂寞,孤单,但是,当月亮落下西山,李白失去了最后的朋友,他思念着,想见着。李白思念的是谁呢?
学生脱口而出:月亮。
老师说对。刚才的“君”如果指的是朋友、亲人的话,这里的“君”也可以说是月亮。
小结:峨眉山月,是家乡的月,在游子远行时最易拨动心弦。李白也许没想到,他这一走,就再没能回来。李白至老还惦记着峨眉月,这不仅是对月的喜爱,更是对故乡的眷恋,对友人的思念。(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9、练习背诵。
三、拓展阅读
关于写月亮的古诗很多,月亮是古诗常见的意象。你还知道那些描写月亮的诗吗?学生回答了《静夜思》《塞下曲》等古诗。老师课件出示了两首诗。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总结: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月亮在古诗的意象中往往带着思念的情怀,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所以峨眉山月歌这首诗也是表达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四、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背诵眉山月歌》。
3、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1 / 2
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夜发——连夜出发。向——驶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2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 2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同学们已经会背许多首古诗,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读一读《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说说是谁写的?学生介绍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指名介绍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等。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幼时随父迁居四川,长期在各地漫游,他的诗想象丰富,本诗是他青年时代初离四川时所作。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读准生字。
3、反馈:(点名读)
4、诗歌都有韵律、节奏,你能读出诗的韵律、节奏吗。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圈画诗中地名。老师提示:这首诗一共28个字,可是却有五个地名。老师再提示:除了地名,还剩下16个字,他们的意思是什么呢? 学生再读古诗根据注释自学,同桌交流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6、逐句理解。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齐读)
7、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看图体会意境,年轻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同学们想象诗人行船于平羌江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当他面对这多情的月亮时,他将情不自禁地想念他的家乡、朋友。
如果前面李白有江月相伴,还略可安慰的话,随着诗人渐渐远去,沿岸山重水复,月亮或隐或现,此时的月亮已不再像故乡峨眉山月那么明那么亮,诗人将是多么惆怅迷惘?
(2)、齐读诗句。补充:李白有一句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李白的眼中,月亮就是朋友。初次离开家乡的李白因为有了月亮的相伴而不再寂寞,孤单,但是,当月亮落下西山,李白失去了最后的朋友,他思念着,想见着。李白思念的是谁呢?。
刚才的“君”如果指的是朋友、亲人的话,这里的“君”也可以说是月亮。小结:峨眉山月,是家乡的月,在游子远行时最易拨动心弦。李白也许没想到,他这一走,就再没能回来。李白至老还惦记着峨眉月,这不仅是对月的喜爱,更是对故乡的眷恋,对友人的思念。
四、作业
1、完成练习册。
2、背诵《峨眉山月歌》。
教材分析:
《寻隐者不遇》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诗歌记叙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课文主要写了诗人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本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平白如话,意境幽远。
学情分析:
本次教学,对象是农村的孩子,对他们来说,见识不够广泛,表达欲望不强。特别是刚刚从完小来的那一大部分学生,习惯了灌输式的教学。新课标倡导,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多元化思考、独特性表达、创造性运用”。因此,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敢于谈自己的感受,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读课文,用自己的心灵来想问题,用自己的嘴巴来做评价。设计理念: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记叙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非常失望的这件事,教学时我主要分三个板块:一是初读,读顺,读出诗的味道。二是细读古诗,理解诗意。先帮助学生采用多媒体理解“云深”的意思。再创设情境,想象贾岛和童子会说些什么,并表演,其实就是让学生说诗意。三是抓住意象,感受隐者的形象。为了使学生能感受都隐者的正直、高大、心怀百姓的形象,我将诗中的景物与隐者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很容易体会隐者的心怀了。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能理解古诗,理解“不遇”、“言”、“云深”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能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情与境,从而了解诗中事,领略诗中景,感悟诗中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古诗的教学,理解诗中隐者的形象,感悟隐者的情怀,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而受到美得熏陶。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朗读品位、感悟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隐者的形象,感悟隐者高大、正直、心怀百姓的情怀。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质疑解题
1、自经典诵读以来,我们背过许多的古诗,你能背几首大家听听么?(学生自由背)
[设计意图]:背诵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为学生理解古诗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2、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
板书课题:寻隐者不遇
让我们一起来美美的读读课题吧。(齐读课题)
3、你知道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么?你了解他多少呢?(教师相机补充)
4、解题
(1)你能用““寻”、“隐”、“遇”组词么?你知道它们在题目中的意思么?
(2)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3)再次读题,说说你想弄清楚哪些问题啊?
[设计意图]: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质疑,不光让学生理解了题意,而且也为这首诗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初读,读得有点诗味。
1、过渡: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看看你们刚刚提出的问题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
2、这首诗每位同学要到三遍,每一遍都要达到一定的要求。
第一遍:要一字不错,字正腔圆。
第二遍:要读的有板有眼。
第三遍:要读出诗的味道,那你就很了不起了。
(学生练读古诗)
[设计意图]:三遍朗读,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不尽相同的训练要求,大家可以择其达到的要求来做。
3、指名学生读,速记点评,注意鼓励学生。
4、字音大家都读的很准了,再读古诗,看看古诗写了些什么呢?你觉得这首诗该怎么停顿呢?
(提醒第二句停顿“言||师|采药去”)
[设计意图]:古诗的停顿并不是句句停顿的格式都一样的,有些故事要根据意思来停顿。这首诗的第二句就有一些特别,让学生根据句意来停顿,无形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5、指导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设计意图]:语文是“语”和“文”的结合,语文教学读是根本,要实实在在地把课文读通。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
1、读了这首古诗,你有不懂得字词么?提出交流。
多媒体出示:一座山,山上云雾缭绕。相机理解“云深”。
2、角色扮演,在对话中理解诗意。
(1)贾岛到山中去寻访圣贤之士,没有找到,却遇到了童子,你瞧!
(多媒体出示:贾岛与童子在山中相遇的插图)
(同桌中一位扮演贾岛,一位扮演童子,根据自己的想象来表演问答)
[设计意图]:多媒体插图的展示,创设了情境。同桌的表演使学生很快的进入到情境中,为理解诗意做好了铺垫。
(3)指名学生上台表演。
(4)他们精彩的表演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这样情景诗人是怎么写的呢?
(5)多媒体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同学们,读读吧。争取能读出诗中的情景。
学生练读,然后指名学生试读。
[设计意图]:老师入情入境的范读,感染着课堂的每一个人,将学生带进了诗的意境之中了。
3、贾岛在和童子的对话中,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带着这样的情感变化,我们再读读古诗吧!(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没有情感的语言文字,是一种词藻的堆砌;
没有真情的语言文字,会显得非常的苍白无力。忽略了情感的因素,你上得再生动,语言文字抓得再扎实,也是不到位的。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就是一种情感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真我”,露“真情”。当然,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感受课文的情感因素时,不可忽略了教师的示范和影响,教师应成为“课文的晴雨表”,用自己的神态、语言、情绪等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使他们和课文同悲、同喜、同激动、同平静„„只有这样自外到内
四、抓住意象,感受隐者的形象。
1、过渡:诗人寻访隐者,结果没遇到,诗人很失望。那位隐者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竟然令诗人如此仰慕?再读古诗,看看能不能从古诗中找到答案。
2、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虽然在诗中没有写隐者,但诗中所写的景物却与隐者有密切的联系。找出诗中所写的物,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再把它们和隐者联系在一起,你会有新的发现。(学生再读古诗)
3、隐者隐居起来是不是并不关心这个社会,不关心百信的疾苦了呢?他是不是把一切都放下,安心过悠闲清静的生活呢?你们在找找看隐者干什么去了,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4、学生交流,教师稍作点拨。
(采药,治病救人,心系百姓,不辞劳苦,菩萨心肠)
5、多媒体出示,总结回顾。
这就是诗中的隐者啊,他像松树一样(),像白云一样()。他去深山采药,救死扶伤,他心里装的是()他就像云端的神仙、像那救世的菩萨!
[设计意图]:对诗中景物特点的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隐者的内心。
五、拓展延伸。
那些隐居起来的世外高人啊,才华横溢,胸怀宽广,悠闲洒脱。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高人呢?
六、作业。
将《寻隐者不遇》这首诗写成一篇300字的小故事。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贾 岛
隐 者 满怀希望
正
直 失
望
高
大 一线希望
纯
洁 彻底失望
心系百姓 教学反思:
这首诗主要写了贾岛去山中寻找隐者,结果没有找到的一件事。让学生感受隐者的形象是古诗的难点。教学时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找出诗中所写的景物,并说说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能比较容易的说出“山”的“高大”、“云”的“纯洁”,“松”的“正直”、“四季常青”。接着学生思考:这些景物与隐者有什么联系呢?对于这个问题学生说不出来,于是我引导学生:隐者上山干什么去了?他做这些是为了什么?隐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竟然令诗人如此的仰慕?指导学生把隐者与前面的云、山、松各自特点相结合,学生自然就能感受到隐者的正直、高大、纯洁、心系百姓的形象了。的学习,才谈得上提高语文素养,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学习。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