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再别康桥》课件(四篇)(全文)

2023年度《再别康桥》课件(四篇)(全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再别康桥》课件(四篇)(全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再别康桥》课件(四篇)(全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再别康桥》课件篇一

体会诗中健康美好的感情,鉴赏其意象所营造的空灵的意境和清新飘逸的风格。

鉴赏其意境美、抒情美、音韵美。

两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徐志摩的创作与对康桥的感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

1.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料,先自行了解作者

2.学生回答:“我所知道的徐志摩及其创作”

3.补充知识

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短短的36年的人生中,徐志摩创作出版的作品有:

诗集4部《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散文集4部《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

小说集1部《轮盘》,剧本1部,译作5种,以及信札、日记4种。

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蔡元培挽联曰: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
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康桥生活:徐志摩生活中的“康桥”实际上是在英国东南部的剑桥。1920年9月,24岁的徐志摩,通过论文《论中国的妇女地位》的答辩,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赴英国,入伦敦剑桥大学研究院为研究生,跟赖斯基教授学政治,拟攻博士学位。1921年,认识了狄更生,并入剑桥大学王家学院当特别生,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案》。1922年10月从英国返回中国。

康桥之美:古风古色,桥影藻密,

妩媚河身的两岸,

穆静腾辉的晚景,富丽的温柔;
和缓的钟声

春阳晚照,泼翻一海纯金,

千百家屋顶烟突,白水青田,黄昏,远树凝寂, 象墨泼的山形,衬出轻柔螟色, 密稠稠,七分鹅黄,三分桔绿,

村里姑娘腮红颈白;

屏绣康河垂柳婆娑,

此地人天妙合,虽微如寸芥残垣, 亦不乏纯美精神,流贯其间。

康桥情结:

“康桥”在徐志摩,只有三十六分之二的时光,而这两年,却是那么魂牵梦萦的两年。

“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
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一个老村子“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我所知道的康桥》)

你是我难得的知己,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你岂非是我生命的泉源? 你惠我珍品,数不胜数;

此去身虽万里,梦魂必常绕 汝左右,任地中海疾风东指, 我亦必纡道西回,瞻望颜色;

归家后我母若问海外交好, 我必首数康桥,

赖你和悦宁静 的环境,和圣洁欢乐的光阴, 我心我智,方始经爬梳洗涤, 灵苗随春草怒生,沐日月光辉, 听自然音乐,哺啜古今不朽

我此去虽归乡土, 而临行怫怫,转若离家赴远;

别时之情景:心头盛满了别离的情绪

雨色凄清,小鸟无欢,怅别情深,涕泪交零,

别后愿望:来春花香时节,当复西航, 重来此地,再捡起诗针诗线, 绣我理想生命的鲜花

熟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再别康桥》

徐志摩:
(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诗风: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康桥之美:人天妙合,虽微如寸芥残垣, 亦不乏纯美精神,流贯其间。

康桥情结:你是我难得的知己,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你岂非是我生命的泉源?

教学目的:鉴赏课文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表达之美

教学内容和步骤:

1、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什么特点?

——轻轻地、悄悄地

2. 为什么要这样?

——对它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再会吧,康桥!),深怕惊醒了它。

3. 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

4. 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

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柳荫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

是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星辉斑斓,夏虫鸣叫

5. 常言“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因在夕阳中。把柳树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文中还用暗喻的是哪一句?

那柳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6.“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

——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7. 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河身妩媚不仅有榆树清水,还有岸边的绿树红花和在洗涤的腮红颈白的少女。是—屏绣康河。

8. 重回康桥,他观金柳,赏青荇清泉,还做了什么?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到星辉斑斓时。

9.此时情绪是兴奋欢快还是失意低落?何以见得?

——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10.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悄悄是别离的笙萧;
一语?

“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此时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

11. 中国有这么一句古诗“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用在此处明显不妥,你认为结合此诗的情感和意境,应该改做什么?

——“别有深情

《再别康桥》课件篇二

“再别康桥”本诗共有七节,可以用1课时来进行学习。主要介绍作者和诗歌写作背景,赏析诗歌和分析诗歌特点。具体来讲,主要通过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来认识作者,写作背景则可以结合作者在英国剑桥大学的留学生活或者重返剑桥的经历来介绍,赏析诗歌环节主要通过对每节诗中的意向或修辞手法的分析来完成,分析诗歌特点主要是结合作者的构思、诗歌的意境和反应的情感来分析。据此,通过教师恰当的媒体运用和生动的分析,学生对该篇诗歌的理解和掌握便更进了一步。

(1)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方法,以及如何感知和鉴赏《再别康桥》的诗情美和艺术美。

(2) 教学难点:诗歌的意象与内容关系以及引导学生从诗中读出个人的独到见解。

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领会诗歌的音乐美、意象美和建筑美。

通过对《再别康桥》一诗中意象和语言的赏析,体会诗人内心深厚的感情。

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自主上网搜集的有关康桥和作者的图片,教师准备的“再别康桥”诗歌朗诵的音频、视频和动画。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闻一多的死水,闻一多笔下的死水是一处肮脏、发臭、沉寂之所在,令人难以忍受。生活当然并不完全如此,也有许多如画的美景,今天上课之前老师先带领同学去领略一下英国的剑桥美丽的景色。

展示幻灯片中有关康桥的图片,以便让学生对康桥有一个初步印象。

这样的美景,同学们设身处地想象一下,是不是令人心旷神怡啊?假想一下,我们刚刚饱览剑桥美景,现在我们即将离别,我们会有怎样的思想感情啊?我们是如此,更何况在此生活过的人呢?1921年到1922年,徐志摩曾在康桥度过了将近两年的闲适、浪漫、自由的时光;
康桥,留下了他最美好的生活记忆,在他短暂而明亮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他曾说过:“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1928年8月,诗人再次来到康桥,离别后,将自己的缕缕情思,融汇在康桥美丽的景色里,用细腻的笔触表达丰富的情感,写作了兼具情感美与艺术美的《再别康桥》。

背景介绍: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眼前浮现——在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他写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徐志摩最初是在美国留学,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唾手可得,但他宁可放弃而到剑桥大学作一名根本拿不到学位的旁听生。他觉得只有在剑桥,他才体会到生命解放的真意味:“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我敢说的只是——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主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留美留英的取舍,学位弃取的选择,两相比较,便可看出徐志摩独特的个性,看出他追求理想人生的不惜代价。而这,正是他作为“情才” “奇才”的本色。

作者介绍:(大家都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徐志摩,那么有没有同学对徐志摩有所了解呢?)可以适当的请一两个同学来说说他们所知道的徐志摩,然后展示介绍作者的幻灯片: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并与之相恋,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初读诗歌:(好,介绍完了作者,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有感情的朗读一下这首诗)2至3分钟后叫停,展示初读诗歌幻灯片:康桥的生活和康桥的一切在徐志摩的一生中是一个永远的情结。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下面就让我们来聆听一下这首传世之作吧!(好,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一下这首诗歌,开始播放音频朗诵)

本诗通过康桥景物的抒写和暗喻,表达了诗人对具有宁静、清新、明艳、澄澈的自然景象和留下了浪漫、自由记忆的康桥的热爱眷恋的情怀,也表达了别离的伤感和寻梦不得的怅惘落寞,在飘逸、洒脱的姿态下,蕴藏着深沉的忧郁和难言的苦闷。

本诗的情感流变:

别离感伤—欢喜眷恋—物我悦纳—忘我迷醉—惆怅苦涩—抑郁低沉。

第一节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做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做别姿态。诗人曾说:“那四五月间最渐缓最艳丽的黄昏,那才真是寸寸黄金。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啊!”诗的开头有意连用的三个“轻轻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
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又轻轻的告别,即使那挥手的招呼,也没有一点点喧哗,来打破康河的宁静之美,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这也正是康河给诗人最美丽的印象。

第2节至第6节,通过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集中描写了康河的美丽与宁静,抒发了自己对康河的依恋和柔情。

第二~四节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作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彩虹似的梦。”

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
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更是诗人无拘无束的生命追求与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征。

“招摇”:常含贬义,常与“过市”连用;
另有“逍遥”一义。用“逍遥”写水草,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这种“自在逍遥”的安闲,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又更显生动、形象。

“油油的”“招摇”:“油油”是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而这美景全赖诗人的“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据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作者后面所说的这句诗深刻的含义和诗人强烈的情感体验。

《文心雕龙?情采》说:“情者,文之经。”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意境,全是为情驱使。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初到伦敦,康桥平静、闲适的环境景物特征逗起的诗人久寻而不得的逍遥自在的情绪,他发现“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这在徐志摩《康桥,再会罢》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剑桥后,诗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这种感情表达的更为清晰、鲜明——“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纯的机会。说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辩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在这首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金柳”:柳树是中国传统诗词中离别的象征。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斯,雨雪霏霏。”《诗经?小雅》

第五~六节 “寻梦, 撑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烂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第5、6节,诗人接着梦的出现,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抒写梦的追寻与离别的静默。借用“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只长篙”,“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三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康桥的美景挑逗起诗人想在康河里“寻梦”“放歌”的强烈冲动,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因为康河太美丽了,夜色、星光、水草、金柳、深潭里的清泉、彩虹揉成的梦……宁静而和谐。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了一起。而此时此刻的静默与无言,正是一曲深情的别离歌,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人用欲放即敛的方法,采用警句或新颖漂亮的比喻或朴实无华的直接抒情,突现了全诗赞颂的“宁静美”,并由景的宁静转为情的宁静,使诗人至深至爱的别离情怀,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现,浓缩成了古诗中独特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给人一种潇洒与深沉相结合的美。

第七节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歌的结尾,为了强化“再别”的感情色彩,诗人又回到了开头的告别。与第一节诗相比,其他的诗句都没有任何的改动,只是更换了最后的一句,但这种复踏已不是简单的民歌体的复踏,它传达出了更深的情感意义——“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产生的灵性,使其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成的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增强了几分飘逸与潇洒,并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全诗也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

音乐美 情感波动、内在节奏的外化;
平仄相调,抑扬变化;
章节统一,停顿谐律;
韵脚严整,回环相应。

绘画美 意象着色,如“云彩”“金柳” 等词语充满色彩感,既体现或明艳或清新或晶莹的景象特征,表达作者情感,又构筑色彩鲜明丰富的画面,让人产生丰富联想。

建筑美 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八个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

叠字 诗首节写久违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像是怕惊醒了一个美好的梦,诗人刻意连用三个“轻轻”作叠字,为晚照下的康桥铺垫宁静美的基调,也突出了自己对康桥的惜别深情。

《再别康桥》课件篇三

教师播放歌曲动画《再别康桥》,导入本课。

1. 提问:你觉得诗词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2. 教师介绍背景: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徐志摩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他一生的转折点。徐志摩曾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3. 教师朗诵全诗,配背景音乐和画面。要求学生注意节奏与重音。

4. 学生分各种形式朗读,教师逐节指导。屏幕出示全诗及其节奏与重音提示。

点评:诗歌重在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领悟是学习诗歌的好方法。

学生带着任务在学习网站的“自主学习”栏目自学。“自主学习”包括“学习任务”、“徐志摩”、“诗歌意象”、“诗歌形式”、“诗歌诵读”和“英国风光”等内容。

方法:屏幕出示问题,学生抢答。

1. 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 刚才你阅读了哪些古代的别离诗?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再别康桥》比较一下,它们送别的对象有什么不一样呢?

◆ 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云彩等)我们叫什么?诗歌选择的是哪些意象呢?

◆ 诗人告别康桥时,按理说,应该有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作者却避开了这些,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有什么好处呢?

2. 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闻一多提出的诗歌形式上的“三美”主张是什么?你觉得《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吗?

◆ 音乐美:

a、 从押韵上看:本诗一节一韵,每节换韵。

b、 从节奏上看:诗歌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从首节和末节来看:回环复沓,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 建筑美:

a、 从字数上看:《再别康桥》共7节,每节两句,每句6~8字。

b、 从排列上看: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给人以流动的美感。

◆ 绘画美:

a、 选用“云彩,金柳”等词语,给读者色彩想象。

b、 诗人用了动作性很强的词语,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如“招手”、“荡漾”等。

c、 全诗共7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等。

重点赏析“绘画美”,赏析的同时出示画面,然后学生看着画面回忆相应的诗句,再看着画面背诵全诗。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屏幕显示。

点评:诗歌鉴赏的方法是重点,通过重点讲解便于学生网上拓展,同时也有利于对本课另外三篇现代诗的学习。

布置任务:点击“相关网站”,进入“徐志摩名作欣赏”网站,和因特网上的专家一起赏析徐志摩更多的诗歌名作。然后,把你的学习成果让我们大家来分享。

点评:让学生充分自由地去学习和创新。

学生朗读并赏析“徐志摩名作欣赏”中的现代诗,重点赏析诗歌的意象美和形式美。

点评:给学生自我展现的舞台。

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节”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上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时间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不过当时的徐志摩留下的是英文版的《再别康桥》,当时是一位不知名的中国人翻译过来的。

徐志摩(1897~1931年)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县硖石镇人。名章垿,小字槱森,后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云中鹤。1897年出生,至1931年飞机出事,生活了35年,英年早逝。原名徐章垿,为什么改名叫徐志摩呢?因为他小时候特别可爱,清末时长着一个大脑袋,留着一个"猪尾巴",所以他的父亲就请了一个名叫志慧的和尚看相,说是将来必成大器。所以1928年,他出国时改名"徐志摩"——志慧和尚摸过的。

《再别康桥》课件篇四

1、了解作者简历及其创作风格;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章法、节奏、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3、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美,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诗意美和人情美,品味其艺术上的“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的主题。

诵读法、问答欣赏法、探究式学习法。

一、 导入新课:

朱自清先生说过:现代诗人应当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有一位文学家也说过,在现代文学史上不能忘记的诗集有三部:一是胡适的《尝试集》,一是郭沫若的《女神》,一是徐志摩的《志摩的诗》。就是现在,也有许多朋友喜欢徐志摩的诗,可见他的诗影响之大、之深、之远。

二、作者简介: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的代表人物,笔名云中鹤。出身于富商家庭,父亲因兴办实业,蜚声浙江。1910年入杭州府中学堂,1915年进入北京大学学习。1918年按照其父的愿望赴美国留学学习银行业(他父亲希望他将来成为银行家),1919年得知五·四运动爆发,激起心中的爱国热情。1920年去英国剑桥留学,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在这里度过了一年多的真正悠闲自由的日子。据他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卧仰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1921年开始写诗,深受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拜伦、雪莱的影响。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他是个个性主义者,信仰个性绝对自由的理想,并把对理想的追求看得高于一切,胡适在《追悼志摩》中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简言之,他的理想就是英国式的民主,英国式的政治。他崇拜大自然,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的不少诗语言清新,比喻贴切,风格轻柔明丽。

1931年11月19日,他搭乘“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年仅36岁。真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离开了我们。

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表现了他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因音节和谐,意境优美而备受读者青睐。

三、 指导朗读

1、 学生诵读,教师提示:这首诗象一首小夜曲。应读出委婉细腻的感情。节奏要轻慢一点。

语气要舒缓、轻柔、低沉(特别是:悄悄、轻轻、沉默)。

2、 教师范读,学生模仿。(或者播放范读磁带,学生模仿)

3、 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诗歌的内容。

1)问: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2)问:诗人为什么一开始说“轻轻的我走了”而不说“我轻轻地走了”?他后面连用了两个“轻轻的”都在“我”之后,就更符合语法规范。

明确:调整语序的作用,主要是强调。连用三个“轻轻的”,突出了“宁静”,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表现了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深情,以及无奈与感伤。诗人不忍心惊动康桥呀。

同时衬出了诗人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而且这样一写,音韵上感觉也好一些。

四、分析鉴赏

一)引导学生整体感受意象美

1问:大家对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是什么印象?

生:美丽。

师:对,可以说是风光如画呀。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板书:风光如画)

2、找寻意象:康桥的美丽是通过哪些景物写出来的?(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

明确:云彩,金柳,青荇,清潭,长篙,星辉。

这些自然景物都是柔美的。它们都已超越了本身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恋情。而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景象就是意象。

(客观物象) + (主观情意)= 意象

3) 提问:诗人告别时,哪些举动可以体现出对康桥的深情?

明确:招手、寻梦、放歌、沉默。

二) 具体整体感受意象美。(有条件可以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片)

1、 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照射下的柳树,它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金色的柳条随风摇摆,秀美婀娜,好像美艳的“新娘”,形象逼真的写出了金柳的美好姿态,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及浓烈的温柔之爱。“艳影”在诗人“心头”“荡漾”,物我合一,情景交融。谁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娘呢? 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西安有个地方叫灞桥,是古代送别的地方,送别时人们往往都有折柳赠别习俗。真是伤心不过灞桥柳呀。

2、 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青荇,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明确: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
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
招摇一词写出了水草随微波起伏的轻盈之态。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并有向诗人打招呼,欢迎诗人之意。“甘心”两字,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流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

本来很一般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康桥的无限留恋。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

3、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这里的潭即指拜伦潭,相传拜伦曾在这里游玩。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般的梦。融情入景,将人带入了梦一般的意境中。

4、 第五节,诗人迷恋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别康桥。想象自己撑着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顶点。

5、 第六节,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就要和康桥离别,不禁别情缕缕,离愁重重,情绪顿时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往日欢愉的康桥也无语了,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归于寂然,将诗人的离愁推到了极点。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言胜过千万语呀!

怎样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悄悄无声,笙箫有声,这是一对矛盾,但在作者这里却达成了统一。诗人内心一定翻滚如大海,但是离别愁绪压倒了一切,所以笙箫的离别曲只能在心中回荡。

6、 第七节,与开头呼应。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云彩本是不能带走的,诗人却用夸张的手法强调说“不带走一片云彩”,加上两个“悄悄”表露诗人不愿掠动心爱的康桥一片温柔情意,不忍心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至此,将诗人对康桥“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悄悄”、“轻轻”中表现了出来,同时排出了“伤离别”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之感。

五、小结:此诗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离情别绪,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给人以审美享受。原因在于他以美妙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人类共有的一种感情:即对失去的美好事物,人们总是充满怀念。

六、再次诵读,读出感情。

板书:
现实 依恋

金柳

再别康桥 秀美的景色 水草 借景抒情

清潭

星辉

现实 依恋

七、写作特点:

1、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首先,告别对象由人转向物,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静环境,排除了“伤离别”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感。

第三,意像选择独具特色。诗人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水草”“星辉”等自然景物,避开了人间烟火: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机械轰鸣及送行之人,这样就造出了一种清新感。

独特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徐志摩崇拜大自然,主张人类应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故想做“一条水草”,想到“青草更青处”寻梦,这是诗化人生的表现。

2、具有三美:

音乐美:每节用韵基本相同;
章节和谐,节奏感强;
回环复沓(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首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

绘画美:

1)多用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云彩”“金柳”“夕阳”“艳影”“青荇”“彩虹”“星辉斑斓”等;

2)多用动作性很强的词语: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之变成动态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建筑美:句子整齐,每节匀称。每节两句,单、双行错开一格排列。外形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为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对白话新诗的成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新月诗派灵魂的徐志摩与闻一多先生更是居功至伟。

八、布置作业:

阅读《语文读本》中《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