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说文解字》吉服颜色词研究,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说文解字》吉服颜色词研究3篇
【篇一】《说文解字》吉服颜色词研究
《说文解字叙》研究
一、《说文解字叙》名称研究
序,亦称“叙”,或称“引”,又名“序言”“引言”“前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自序”是作者自己写的,内容多是说明文章的写作内容、缘由、经过等。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是介绍该书的思想内容并评价其艺术特色。这是我们现代人对于序言的定义。但是在许慎的那个年代,是怎样定义序言的呢?这是我们忽视的问题。
那么《说文解字》的序言应该称为什么?正如上文所言,从广义上来说《说文解字序》和《说文解字叙》都是可以的。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说,我们认为应该称为《说文解字叙》。其原因从《说文解字》中可以想见。
《说文解字》中解释“序”为“?|西墙也。从广予声。徐吕切”,即堂屋前的东西两侧门墙。字形采用“广”作形旁,采用“予”作声旁。其本义为进入主屋的不同方向的走廊。本义只见于古文。例如:
(1)序,东西墙也。(《说文》)
(2)东西墙谓之序。(《尔雅》)
(3)西序东向。(《尚书?顾命》)
(4)奠爵于序端。(《仪礼?乡饮酒礼》)
(5)直东序。(《仪礼?士冠礼》)
(6)宾升,立于序内,东方。(《仪礼?燕礼》)
后借代引申为名词,指规则中的先后,次第。如:
(7)与四时合其序。(《周易?文言》)
(8)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楚辞?离骚》)
(9)内官序当其夜。(《左传?宣公十二年》)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词性发生改变,成为形容词,义为“开始的,居首的,第一的”。指“序跋”“序文”“序言”等等。例如:
(10)序以建言,首引情本。(《文心雕龙》)
(11)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而《说文解字》解释为:“叙,次弟也。从攴余声。徐吕切。”叙,甲骨文(又,抓)(尖圆屋顶)(才,房柱和横梁),造字本义:依序立柱加顶,搭建房屋。《说文》解释其为次第顺序,即秩序,第一步。这个义项只见于古文(叙言)。例如:
(12)叙,次弟也。(《说文》)
(13)百揆时叙。(《虞书》)
(14)行其秩叙。(《周礼?宫伯》)
(15)以官府之六叙正群吏。(《周礼?天官》)
(16)四时不失其叙。(《淮南子?本经训》)
因此,在严格意义上,在汉代或者更早的时期,“序”并没有“第一的”的意思,而“叙”却有“秩序,第一步”的义项。这也是为什么早期写作“叙”,后多写作“序”的原因,所以,我们认为许慎的《说文解字叙》中应为“叙”而非“序”。
二、《说文解字叙》内容研究
正如汤可敬在《说文解字今释》前言中所说:“《说文序》是汉字学的纲领。它系统阐明了汉字在产生、发展、功用、结构方面的问题。”《说文解字叙》包含了许慎对文字起源的认识、许慎的文字观,介绍了汉字字体自周代至汉朝的演变、汉字的研究情况以及其中出现的错误研究,从而进一步表明其作《说文解字》一书的原因、其治学的态度,这也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说文解字》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意义。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介绍了几种文字起源观,如“周易八卦”“结绳记事”“仓颉造字”等,暂且不论这些观点正确与否,其对“文字”追根溯源的治学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而且这些文字起源方式的记录对我们了解文字的产生原因有很大帮助。文字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社会交际的需要,是适应社会发展、满足人们沟通交际的需求的结果,正如结绳记事那样“庶业其繁,释伪萌生”,其衰落也必源于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许慎所理解的“文字”的起源,正如其所说“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认为“文字”先起于“文”,即简单地依象描画,是“象形之本”,进而发展到复杂的“形声相益”的“字”,“字”孳乳而浸多,再发展到书写于书简上的描写事物情况的“书”。
汉字的发展不仅包括其创造产生的过程,亦包括其在历史长河中、在人们日常使用书写过程中字体的发展变化。《说文解字叙》中介绍了汉字在汉代之前字体的发展演变。“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虽已无可证之迹,但也还是说明了字体演变这一事实。到了宣王年间,“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秦始皇统一六国,废除“不与秦文合者”以统一文字,将大篆省改作小篆。秦朝大发吏卒,官员因为狱讼事务繁忙,隶书“以趣约易”应运而生,自此“秦书有八体”。汉代草书兴起。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周至汉文字字体的发展演变过程,而且古文字逐渐没落消亡。
许慎还提到了一种现象,那就是历代对汉字的研究一直没有给予其应有的尊重和关注。从周代起,语言文字中的“六书”仅仅作为“小学”的教授内容,用以教学童识字。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力征,不统于王”,礼崩乐坏,“皆去其典籍”,关心语言文字的人少之又少。秦朝更是焚书坑儒,“烧灭经书,涤除旧籍”,古籍古文字遭受重大损失,而隶书的兴起和广泛应用更是将古文字遗落在历史的大潮中。到东汉,“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虽仓颉以下十四篇,略存之矣,加之有鲁壁藏书得旧典籍的新发现,然而时下学者并不重视,他们尊崇隶书,错误地说字解经,“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苛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不考辨文字的源头,只是抱残守缺,“以其所知为秘妙”,妄自尊大,“不见通学”,而他们这样的做法只会迷误后人,贻害无穷。
许慎作《说文解字》的原因在《说文解字叙》中亦有说明:一是为了保存古文,说明文字形体结构、文字和声音的关系,以纠“诸生说解,不合古谊”之缪,实现文字真正的意义,“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一则为了更好地治理六经,发挥文字的政治教化作用,“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实禄及下,居德则忌也”,从而使文字的研究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善文字者,经艺之术,王道之始”,更好地维护社会安定,政治太平。于是,许慎“博问通人,考之于道”,其治学态度令人敬佩。而其首创部首分类,并明确“六书”之内容,明字音,采古籀,可以想见在那时的物质条件下,许慎作《说文解字》的不易,这也奠定了《说文解字》字书之祖的重要地位。
【篇二】《说文解字》吉服颜色词研究
《说文解字·玉部》以及从玉之字的文化阐释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又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发展、演进,负载着独特的文化信息。早期汉字的象形程度很高,发展到小篆时代,其构形大部分还带有理据,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经验,也充分体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心理。而对于汉字的研究,东汉初期,许慎撰著的《说文解字》是处于中国语言文字学草创时期的不朽之作,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收字齐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等形音义综合考辨,编排较为科学系统的字典,也是一部杰出的训诂学巨作。《说文》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全书连同叙目一共15篇,按540个部首共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解说内容133441字,清代学者王鸣盛在《说文解字正义序》中说:“为天下第一种书。读遍天下书,不读,尤不读也。但能通,余书皆未读,不可谓非通儒也。”许慎的《说文解字》不仅是一部解释汉字形义关系、分析汉字结构、归纳汉字构型系统的文字书,而且也是一部记载了许多文化现象的百科全书。本文就是从《说文解字·玉部》以及从玉的字对中国古代的玉文化进行阐释。
《说文·玉部》:“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
䚡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
其声舒扬,尃以远闻,智之方也;
不桡而折,勇之方也;
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象三玉之连。丨,其贯也。凡玉之属皆从玉。”其意为:玉为美石,它有五种品德,玉柔润有光泽又温和,好比人具有‘仁’的品质;
玉质纹理清晰可从其外看到其中,好比人具有‘义’的品质;
玉的声音舒展悠扬传至远方,好比人具有‘智’的品质;
玉宁可折断也不肯弯曲,好比人具有‘勇’的品质;
玉虽有棱角却不会让人受到伤害,好比人具有‘洁’的品质。玉字的形体像是由三片玉组成,中间一竖将其连贯起来,凡是玉统属的字都归玉部。
许慎《说文解字·玉部》收字140个,这些字有表示玉的种类的,表示玉的质地的,表示玉的颜色、声音的等等。古人把玉分得如此细致,可见“玉”在古人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从这些表示玉、或与玉有关的汉字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中国传统玉文化的内涵。
中国是世界最早用玉的文明古国之一,用玉与琢玉已有七千多年历史。玉主要是作为饰物在社会中广泛使用,但是在玉还没广泛使用前,它是作为一种祭祀物品而存在的,让原始先民敬畏。原始先民认为玉不是平凡之物,而是天地之间的精华,是神秘莫测的通灵之宝,可以上达天地鬼神。古人的这种思想,可以从“禮”字的本义看出。“禮”字的甲骨文形体为 ,像用器皿盛着两串玉拜祭神灵,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禮的解释是:“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可见,古代先民最讲究的“礼”最先就是用玉来拜祭神灵,祈求福气。从“灵”字也可以看出古人对玉的敬畏。“灵”字的小篆形体为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到:“灵巫与玉事神,从玉霝声,或从巫。”玉与巫可以互换,说明在古人的意识里,玉与巫一样,具有巫的灵性和神性。由此可见,玉在古代的祭祀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是人与神灵沟通的媒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把玉作为拜祭品,在后代有文献支撑,《山海经》中就有很多用玉祭祀的材料,如《北次二经》:“其祠,毛用一雄鸡、彘,瘗;
用一璧一珪,投而不糈。”玉璧在这里是作为鬼神的食物。再如《周礼·大宗伯》:“以玉做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瑝礼北方。”玉作为拜祭品,它所包含的对神灵的敬畏文化在古代是源远流长的。
在先民眼中,玉是具有灵性,它除了可以沟通人与神外,还能保护人们,所以古代的人民也在生活中用玉来保护自己。如用玉来充耳朵,即“瑱”字本义。“瑱”字即“珥”字,在战国文字中是会意字,就像把玉塞在耳洞里。原始人民最初用玉充耳朵很可能是出于对雷电的恐惧,他们以为天上打雷闪电是因为天神要惩罚人类,所以感到惶恐不安,因此就用玉来堵住耳朵,因为玉是有灵性的,可以挡住灾难,保护人们不受雷电袭击。原始先民也在丧葬中用到玉,《说文》中解释“琀”为“送死者口中玉也,从玉从含,含亦声。”他们觉得人死后灵魂会出窍,只要保存好肉身,灵魂归来后人就会活过来,所以他们就在死者口中塞一块玉,防止污秽之气玷污了肉体,这就是“琀”字的本义。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汉代的金缕玉衣也表明古人早有用玉陪葬的风俗。玉由于它的神性,成为原始人民的护身物品。
随着中华民族思维水平由愚昧走向理智,玉从神圣的祭坛上走了下来,不再是受人膜拜的神物,而是以它富有魅力的自然属性吸引人们,成为配饰。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玉的最先使用者,是社会中地位高的人,如天子、诸侯等,玉自然而然就成为了权利、地位的象征。《说文解字》玉部字中有不少字表明了远古时代的等级观念,如“琫”和“珌”,前者为“佩刀上饰”,后者为“佩刀下饰”。许慎在说明这两个字时,解释到:“天子以玉,诸侯以金。”天子的剑才能用玉作为饰物,玉在这里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再如“圭”,古人按公、侯、伯、子、男将诸侯分为五等,每个等级都有属于自己的玉器,许慎在《说文》中说:“圭,瑞玉也,上圆下方,公执恒圭九寸,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皆七寸,子执谷璧、男执蒲璧皆五寸。”从这里可以看出,玉代表着严密的等级,它是地位的象征。除了天子、诸侯自身所持玉器代表他们的权力身份外,在战争中也常有以玉代表权力的,如“琥”字,它的本义指发兵的令符,用玉制成,天子把“琥”赐给将领,表示这把调兵遣将的权力赋予将领,所有士兵都要听从调令。玉器在还没有普及为大众饰物前,它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由于玉具有质地坚硬、通体温润、声音清脆等特点,古人把玉与人的品性联系在一起,赋予玉人的美德。正如许慎在《说文·玉部》开头对“玉”的解释,玉代表了五种德行:仁、义、智、勇、洁,这五种德行是古代君子的追求,所以有“古之君子必佩玉”、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知子之来之, 杂佩以赠之”、“言念君子, 温其如玉”、“白珪之 ,尚可磨也,斯言之 ,不可为也”的说法。先人的“玉德”说,将玉人格化,并使玉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和谐地统一,达到了“人玉一体”的境界。
从汉字的角度去窥探玉文化的内涵,我们可以发现,玉文化最基本的含义有三方面,一是神灵之物。在原始观念中,玉有一层神秘的色彩,它是沟通人与鬼的工具,是人们的保护神,让原始先民敬畏;
玉从神性走向人间时,它又因为稀有而成为权利、地位的象征,这是玉文化的第二个内涵;
玉在古人心中又代表了美德,寄托了人们对美德的追求,这是玉文化的第三个方面。
中国的玉文化绵延千年,通过对《说文解字·玉部》字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上,玉文化曾经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玉文化的演绎中,人们赋予玉以道德伦理色彩,使玉成为有德君子的化身。正因为这些思想观念及文化意识,“玉”这一自然之物具有了众多的社会功能,也具有了深层的文化内涵;
另一方面,玉文化意识的充分演绎反过来又促进了玉文化的辉煌。
【篇三】《说文解字》吉服颜色词研究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