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2023年元宵节小学作文300字,元宵节小学作文50字(6篇)(全文),供大家参考。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校门前,拱门立;
走廊上,彩灯挂;
小吃店,人流满;
喜气洋洋满学校。
欢快的乐曲似信号弹划过天空,示意着踩街活动开始。一个个干净的额头,甜美的笑容,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低年级的同学提着精心挑选的各色各状造的花灯,合着音乐的节拍,迈着相同的步履。那一盏盏花灯犹如在漆黑夜晚的浩瀚大海上的指明灯,带领着我们这群有着对来美好憧憬的学生在人生的旅途上畅通无阻的前行。
古老的拍胸舞是福建最有代表性的汉族民间舞蹈之一,是古闽越族舞蹈之遗存,民间文化的活化石。看,三年三班的同学,穿着统一整洁的校服,在草操场上精心的表演。拍拍手,拍拍胸,拍拍腿,击掌转圈,简明的舞步是民族文化的见证。
走廊上高高地着我们绞尽脑汁、艰辛、精心制作的灯笼。譬如有乖巧可爱的小白兔;
有活灵活现的生肖灯;
有奔腾的骏马;
甚至有能唱能转的走马灯。
空气中飘着浓浓的香气,不用想当然是我们班的元宵圆的香味啦!“我挤——我挤,嘿,竟然挤不进!”你肯定觉得奇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是因为在我班的摊点周围有着“人山人海”,里三层,外三层的包围着,差点连桌椅都被掀翻。维持秩序的保安被前来的买家挤到“十万八千里”,喊声则像一小石片跌进奔腾喧的大河。收钱的同学,被搞得晕头转向。老师呢?直喘粗气,汗流浃背。来买东西的同学,手拽着dollar,大喊大叫:给我,给我……买到汤圆的同学,脸上溢知足、快乐,边吃着丝滑顺口的.元宵圆一边退出重重包围。当听到元宵圆买完,个个流露出失望的表情,心情一下子从天空跌落谷底,有的甚至泪珠在眼眶里打滚,赖着不做。“没想到,一颗小小的元宵圆竟有如此的名气!唉。”
每一件成功的事,都是付出辛勤的汗水和努力的。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
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我们今天过得真快活!
元宵节这天下午,我和萧山日报的小记者们也参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庆元宵活动。
当我们来到活动地点,发现房间里面装扮的喜气洋洋,火红的灯笼高高挂起,在灯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有节日的气氛。我们举办的第一场活动是制作花灯了。老师发给我们的是一个圆环形的灯笼雏形,当我们将它撑开,一个圆鼓鼓的灯笼模样就呈现在眼前。接着,我们用一个长方形的铁丝伸进灯笼里面,将灯笼的顶部和底部撑住,使它不会合拢。然后,我们把有粘性的彩带和各种各样的小动物粘贴到灯笼外面,使灯笼看上去更加生动活泼。最后把塑料棍的一头和灯笼顶部的圆环挂在一起,一个漂亮的灯笼就完成了。我们开心地拿着自己亲手制作的灯笼,冲向猜灯谜的大厅。
大厅里的每个灯笼下面都挂着一个书签大小的灯谜,我们每人得到一个卡片,将自己猜出答案的那个灯谜的编号和答案写在卡片上,看哪位同学的灯谜猜得又快又正确。我快速地浏览了一下所有的灯谜,有猜四大名著人物的,有猜中国地名的,有猜成语的,还有猜歇后语的。大部分的灯谜都挺难的,需要平时有丰富的阅读积累才行啊!如“举头望明月”猜一个《红楼梦》的人物,这个可难倒我了,正当我急得焦头烂额的时候,有位热心的阿姨告诉了我答案,我说:“阿姨您可真厉害啊!”,她捂着嘴笑起来说:“我也是发到朋友圈,让老公和朋友帮忙的。”我暗自窃喜,原来大朋友们也被难住了。
猜完灯谜,接下去就是我们期待的活动——做元宵。在中国,吃元宵代表着全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意思。制作元宵的食材是糯米面和豆沙。首先将和好的糯米面揪一块下来,然后用双手搓成一个圆子形状,接着在圆子中间按一个窝下去,用筷子挑一小坨豆沙进去,再将圆子口从中间向两头按,使口子封住,最后就用手掌轻轻揉搓了,很快一个“大珍珠”就完成了。当我们完成了所有的元宵才发现胳膊已经酸酸的了,原来元宵虽然好吃,过程却也是艰辛的啊。
这次的庆元宵活动,我过得太开心了,它不仅使我学习到了这个传统节日的文化知识,还让我学会了制作灯笼和元宵的方法。我相信我们一定会将这个美好的节日一代代传承下去。
奶奶从超市里买了许多汤圆。我围着奶奶要她马上煮汤圆给我吃。奶奶说“好的”。说完,奶奶就开始煮汤圆。等奶奶煮好后,我马上拿个碗走过去,奶奶给我盛了一大碗。我高兴地端起汤圆就一下子吃了十几个,吃着元宵,看着烟花,好不热闹。吃得我的小肚子胀胀的。味道真好啊!奶奶问我还要不要。我说不要了,一点也吃不下去了。
吃完那美味的汤圆和白乎乎的元宵后,我们把一串如蛇的鞭炮点燃,那“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的声音传入我们的耳朵。那每一个都代表我们一个心愿。“噼里啪啦”代表在工作·学习上能够“噼里啪啦”;
在身体上能够壮如虎;
在生活上能够美满幸福,开开心心;
生活越多越美满……
放完鞭炮,我们全家一起去看烟花。那烟花美丽极了,“砰”一声响,一个烟花急速的冲上去,又是一声“砰”然后绽放出一朵美丽而又娇艳的“鲜花”那“鲜花”是有五彩缤纷的颜色组成的,就像一朵七色花。那“花‘形状很多,有的像一个大圆盘;
有的全部绽放开了,像是一个太阳花似的,金光闪闪,十分漂亮;
还有的像流星雨一样,先绽放出一朵美丽的花,然后“哗——”一次落了下来,就像天上落下金光闪闪的星星……
突然,只听见一声巨响,“啊”我不由得大声叫起来原来是一个又大又圆又美的烟花,就在那一瞬间,我发现这个烟花有三层,每一层颜色都不一样,看到这一幕,我感叹道;
真是太美了!
好不红火,好不开心,好不幸福美满……
我想不到元宵节还有这么好吃的汤圆和这么好看的烟花。
元宵前一天下午,家家户户拿出了面粉,荠菜和肉粒肉丝,孩子们好奇心大,都凑到厨房里去看老人们包大圆儿。老人先和面,随后擀面,将面团擀成圆圆的面皮。当然,面皮要足够厚,这样馅儿才不会露出来,老辈的人包大圆儿都很熟练,擀好了面皮后便用手指蘸点水,向一周边涂开,再用筷子填上馅儿,有些人家习惯在馅里加几勺盐,有的放几勺糖,最后封口进一步搓成圆球即可。
有些孩子看老一辈人包大圆儿十分容易,便以为自己也可包成那圆圆滚滚的大圆儿。他们先和面,但常不是水太多了就是面多了,一会儿盆里全是稀面糊,一会儿盆里满是面粉儿,马马虎虎和好面的,那面也很黏手。孩子们去和面,一定要把水和面用完了才放弃,往往他们脸上东一片白面粉,西一块黏面糊,十根小而细的手指裹上了为它们量身定做的厚白袄。
元宵节早晨,人们拉开大锅锅盖,舀起大锅里伴着青菜汤的大圆儿,在人家厨房边经过,满空气的清香味扑面而来。孩子们已坐在桌边,等大人捧上大碗,他们便夹起送进嘴中,伴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度过了一早晨,就等晚上玩花灯了。
说起孩子们的花灯,种样也实在多,有的托着大大的白兔灯,有的拎着唱歌会旋转的木马灯,有的是盛放的莲花灯,还有的干脆把家里的小灯笼拿下来,往上缠了根能发光的灯丝,就也算是个花灯了。晚间一到,孩子们就不约而同跑出来,等人齐了,一起开启灯的开关,音乐声交织在一起,闪着暖白色光的,闪着红色光的,闪着鲜黄色光的总的是十分热闹。
大人们兴许会拿出几盏孔明灯,写上祝福,到空地上放飞它,让孔明灯带着祝福飞向遥远的天边。
黑压压的天空直至只能看见几个零星小点也不知是星星还是远去的孔明大人们才带着孩子回到家中,关上门窗。于是庆祝新一年的活动结束了。
新的一年也真正开始了。
在节日的前一周,同学们就纷纷准备起自制的灯笼。大家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化身为能工巧匠,制作出各式各样精巧别致的灯笼。不仅仅有传统的红色圆形的灯笼,还有更多的五颜六色,造型各异的灯笼。这百余个灯笼挂在教学楼的走廊上,一眼望去,真是美丽壮观,让人看得目不暇接。
活动中,还有一个令我们感兴趣的环节,就是自己创作灯谜让同学们猜。以前,我只猜过灯谜,但是从来没有自己写过。通过这次活动,我发现写灯谜比猜灯谜可要难多啦,真是由衷的佩服那些能写出好灯谜的创作者们。
到了元宵节的那一天,大家早就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最后一节课的下课铃一响,同学们就不约而同的放下了书本,争先恐后地冲出了教室。平常安静的走廊上一下子就成了欢乐地海洋。人群涌动,欢声笑语,大家都在争着看贴在墙上的灯谜。这次由同学们自己创作的灯谜都不是司空见惯的老灯谜,而是新颖的、有趣的、独特的灯谜,让人眼前一亮!我还在绞尽脑汁猜着灯谜,只听见“唰唰……”灯谜一个个被同学们撕走猜了去。老师办公室的门口更是热闹,数十位同学都挤在那里,听说猜对老师的灯谜,可以吃到今晚食堂的免费元宵,怪不得“吃货”们都在疯狂地猜着老师出的灯谜呢。不一会儿,其他年级的师哥师姐们和老师们也来到了这里参与我们的活动,节日的气氛在学校爆炸开来,一派喜庆的景象。
活动结束后,每个同学都带着开心的笑容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校园。我们不仅得到了快乐,更是体会了中华的传统文化,我们也一定会将这珍贵的文化保留好,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