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行为表现,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行为表现5篇
第1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行为表现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节选)》心得体会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共产党宣言》第一次系统而完整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列宁认为,《共产党宣言》“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这段论述精辟地概括了《共产党宣言》的精神实质,也为我们研究《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基本原理提供了指导思想。《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者从此可以用新的世界观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它是指导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永远高扬的旗帜,也是全人类最终解放的伟大旗帜。
1848年2月,英国伦敦瓦伦街19号一家不大的印刷所,印出了一本字数不多却震撼世界、影响人类的小册子——《共产党宣言》。这本小册子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威力,是因为它的发表诞生了一个伟大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一切社会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论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未来社会创造者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共产党宣言》成为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一个光辉起点。
在黑暗的旧中国,这个光辉起点的到来,浸透着无数仁人志士的智慧、勇敢和鲜血。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这些斗争的最终失败揭示,农民、资产阶级改良派都不可能承担起领导民主革命的重任。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这次革命由于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未能改变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路在何方?这依然是中国志士仁人和先进知识分子苦苦求索的问题。1921年7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旗帜,从此,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引,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28年艰苦奋斗玉汝于成,28年真理之火熊熊燃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胜利。
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的时间,共产主义的“幽灵”在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化作喷薄而出的红日,蒸蒸日上……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关系是整个社会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和进步的终极原因。《共产党宣言》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就是强调: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要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正确指引下,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生产力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面向新世纪,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三个代表”是对150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中国共产党80年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历史雄辩地说明,没有《共产党宣言》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改革开放的今天;
历史同样雄辩地昭示: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必将指引中华民族走向新的辉煌.与时俱进,勇立潮头——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成为中国共产党历经风雨永葆强大生命力的源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丰功伟绩,有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和面貌,并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成功实践向世人昭示: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时代前进的步伐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焕发出经久不息的活力。
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从《共产党宣言》到“三个代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真理之火,之所以能穿越150多年的时空依然光芒四射、璀璨夺目,其原因就在于:这一理论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理论品格;
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历久弥新,永葆强大生命力的根源所在。在人类文明史上,有过许多传世名著,但没有哪一篇能够像《共产党宣言》这样牵动全世界最广大人民的心魄。这不仅在于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还在于它鲜明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不变的教条,而是不断发展的理论。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为《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写的序言中强调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共产党宣言》发表后数十年间,马克思、恩格斯一直注意用实践检验自己的理论,在总结1848年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阐明了不断革命、工农联盟、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根据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发展了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从而使自己的理论不断丰富发展,成为严整的科学体系。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和俄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理论上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在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胜利的设想,探索出了一条在俄国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推到新的阶段。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同一切从本本出发、照抄照搬外国经验的教条主义的长期斗争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原则,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这次飞跃的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抓住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从新的历史条件出发,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这次飞跃的理论成果就是邓小平理论。面对充满挑战和希望的21世纪,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巨大的新考验。正确应对国际国内的新问题,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完成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关键取决于党的建设。把握时代特征,顺应时代要求,站在时代前列,“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运而生。“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把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必须具有的先进性集中概括出来,从根本上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大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继续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根本要求。这样,就使我们党从根本上获得了新的思想武装。追溯“三个代表”的渊源和它产生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丰富,又是创造性的发展;
是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代特征有机结合,与时俱进的光辉典范,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要求我们始终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在不断开拓进取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共产党宣言》到“三个代表”,150多年风风雨雨,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精神、基本方法,也随着实践的发展,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保持着旺盛的生机与活力。面对变化了的现实,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思考问题,进行理论创新,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的真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实践永无止境;
在实践中探索真理、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同样永无止境;
因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刻认识、全面正确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必须始终坚持、牢牢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时代条件的不断变化,社会生活的日益变动,特别是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对党的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对党的建设中遇到的新课题,不应当简单地找本本上怎么说的,而是要看是否真正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真正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否真正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说原则,这就是根本的原则;
要说标准,这就是根本的标准, 比如说,生产力的发展本身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落后了就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被先进的生产力所代替。就工人阶级的某一部分而言,也可能由于新的生产力不断出现,原先所联系的生产力变得落后了。为了从整体上始终保持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也应该随时相应地加以变动,不断地向更加先进的生产力转移。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也应该有不断前进的意识。开拓,才有出路;
创新,才能发展。一个执政党只有不断地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努力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才能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创新是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精神,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反映。党的生命活力是与党有无开拓创新的勇气和能力联系在一起的。“三个代表”本身是创新的产物,处处体现出创新精神,其实质是要求全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努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及时进行新的理论概括,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站在新世纪的起点,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只要按照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要求,在开拓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够实现。
第2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行为表现
课程导学
在你开始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先跟随我花几分钟时间来了解几个你所关心的问题吧!
学什么?
这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各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在第二学期开设。本课程3学分,54学时。该课程的教学以在职业余自学为主,并辅以适当的课件和网络教学等远程教学方式。国家开放大学制作的视频为主要学习资源。
该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学习,是为了深化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历
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
这门课程主要包括哪些学习内容?
本课程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
怎么学
一、课程学习方法
首先请你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你只需要每周抽出约2.5个小时的有效学习时间,循序渐进,即可顺利完成本课程的学习。
课程理论性比较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多思考,多读多记多背。
就本课程而言,你在学习完全部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还需要完成3次形考作业。这将会计入期末考试总成绩。
二、课程使用方法
1.课程有哪些栏目,作用是什么?
课程学习界面主要分为:
教学文件:在这里可以了解课程的整体教学安排以及教师的相关情况;
课程导学:这是学习的主阵地,课程内容中的难点、重点以及关键点知识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详细的指导。
作业与练习题:平时的形考作业以及相关练习题都可以在这里完成。
期末复习:这里提供了期末复习大纲、期末复习练习题。想要取得好的成绩,这里必须光顾哦。
网上教学活动:分为网上实时答疑、网上实时教研两个栏目,分别是同学们答疑和教师们教研的地方。
清楚了以上栏目的作用,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进入相关栏目进行学习了。
2.如果你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问题:
(1)网上非实时答疑:你如果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随时去“网上答疑”区发帖,向老师和学习伙伴们求助。
(2)网上实时答疑:本学期老师安排了两次网上实时答疑活动。答疑地址是“课程答疑”区。欢迎大家实时在线和老师沟通交流!
(3)网上教研:面向全省辅导教师,我们安排了一次网上网上教研活动。欢迎各位老师积极参与。
怎么考
(1)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2)形成性考核
形成性考核内容:完成专题下全部视频学习,完成专题测验。
(3)终结性考试
终结性考试是对课程学习情况的全面检验。在完成所有形成性考核以及所有学习进度的前提下,参加网上考核,从三套试题中任选一套。
第3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行为表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1.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3.马克思主义的创立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4.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主要表现: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事物的普遍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4.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6.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7.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8.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9.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中的环节;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1.认识的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2.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4.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第二,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
5.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既有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正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6.真理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化为谬误。
7.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8.价值的特性: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9.价值评价的特点:第一,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第二,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联系;
第三,评价结果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第三章 人类社会继起发展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着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势和规律。主要表现:一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二是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三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性的反作用。
4.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
5.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6.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7.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8.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9.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1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1.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主要内容包括: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党在工作中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12.杰出人物是历史人物中对推动历史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或引起重要作用的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新的历史任务往往由具有进步意义的历史人物首先发现或提出来的。他们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解决历史任务的愿望比一般人强烈。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所提出的思想能够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他们为群众指明革命斗争的方向,在革命斗争中起着领导核心的作用。有些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政治代表,在特定的条件下,运用其权力满足了社会某些方面的需要,对历史发展也会起到某种甚至重大的促进作用。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教育家等的创造性活动,对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巨大推动作用。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13.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特别是杰出的政治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1.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由商品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
2.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3.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4.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表现::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5.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第一,导致社会资源浪费,第二,导致收入两极分化;
第三,阻碍技术的进步。
6.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资本迅速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的历史进程。
7.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由此具有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对抗性质,因此资本主义所有制是雇佣劳动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剥削与被剥削关系的体现。
8.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9.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条件: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存在;
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
10.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1.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1.帝国主义的实质: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第一,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
第三,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是优越性对当代资本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四,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是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第一,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结果;
第二,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1.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的三个历程: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初级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可能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里的获得胜利。
3.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具不平衡的。
4.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
第七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第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第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第4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行为表现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由一系列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构成的。
2、马克思主义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的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
3、马克思主义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介、工具】和科学社会主义【归宿、结论】三部分。
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①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历史上各种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而创立起来的。②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人类历史上思想文化发展中的各种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5、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迫切的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阶级基础。
6、辩证唯物主义【马哲的自然观】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哲的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必须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事求是是精髓】。
8、哲学基本问题的定义:物质和意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思维的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根据对这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一致性】,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马哲是唯一能动的唯物主义】
9、与哲学问题相对应,社会历史观领域也有自己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物质)】和【社会意识(意识)】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我们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标准】 。
10、唯心主义分为:①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了【精神】力量,一定是真实存在的,如感觉、理性、观念、理论等【马哲承认存在】。②客观唯心主义:也叫神秘唯心主义,夸大了【精神】力量,根本不存在,如上帝、鬼神、命运、绝对观念(黑格尔)、理学(朱熹)【马哲不承认存在】。
1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划分:世界的根本问题分为【本源问题(what 主语问题)】和【发展问题(how 谓语问题)】,即世界的存在状态问题,是运动发展的还是静止不变的。根据对世界存在状态的问题,可把哲学划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实践性】和【阶级性】。【实践性】是罪显著、最根本的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总是把对象、现实、感性当做实践客体去理解,成为【唯一】能动的唯物主义【改造实体】。
1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内容上实现的两大统一是:【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有机统一。【首创】 【一切旧唯物主义都是不彻底的,马克思主义是唯一彻底的唯物主义】 。
1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即列宁的物质定义,并没有揭示物质的具体结构,为是从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的角度给物质下的定义,表明了物质的本源性及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15、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16、列宁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第一,它指出物质的【唯一特征】是【客观存在性】,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和多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它坚持了能动的反应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他从万事万物的多样性的存在中概括和把握了【最高共性】---【客观实在性】。第四,他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17、意识的起源:在人类意识产生的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和语言(两大动力)】一起共同推动了人类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实践】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就定性力量。
人类意识的三次有决定意义的转变:第一次是从一切物质的反映特征【完全被动】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开始有主动性】。第二次是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第三次则是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
18、意识的本质:意识的本质就是【人脑的机能】和【对物质的反映】,是【主管形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19、物质和意识的区别:即使绝对的,有事相对的。
20、【庸俗唯物论】将意识看成是‘人脑分泌物’,这种观点坚持了唯物主义,但是它完全否定了人类意识所具备的能动性,否定了人类意识的主观性和选择性,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殊表现】。
形而上学的五大错误:①孤立,②静止不变的,③片面走极端的,④外力(外因)论,⑤贬低主观能动性。
21、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处于【相对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则学范畴,有两个含义:①特定的物体之间没有发生机械位移【位置上】;
②物质处于量变阶段,没有发生质变【性质上】。
22、坚决反对两种错误:①【夸大运动、否定静止】的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②【夸大静止、否定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的错误。
23、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时间是具有【客观性】和【一维性】,或【不可逆】的特性,空间具有【客观性】和【三位性】的特点,空间一般被认为是【可逆的】。辩证唯物主义【坚持四维的时空观】但是【反对四维的空间观】。
24、时空的绝对性是指时空的【客观性】,时空的相对性是指时空的【可变性】。
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既包括客观性具体事物时空的特性是可变的,也包括人们关于时间空间的观念也是变化发展的。
25、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都是整个客观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本质上仍是物质活动。实践的手段、对象、过程、结果都是客观的,是一种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社会的物质性。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6、世界物质性的主要特点:第一,物质是整个世界的【唯一本质】,意识是物质的发展物。第二,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第三,世界物质的统一性是一种【运动着的统一性】,发展中的统一性。第四,唯物史观解释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理论基础。
28、实践是指人们【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其本质就是【实践主体】运用实践中介作用于实践客体的能动的物质活动,构成了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是人的存在方式。
29、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直接作用、产生现实的效果)】:实践作用作为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能够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有效改造,因为具有直接现实性。而人们的认识是一种思维活动的推理活动。因而他们都不具有直接现实性。
【是实践的最大优点,也是实践高于认识的优点】。
30、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①生产实践【决定性作用】,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③科学实践。
31、实践的表现:①时间是人所【独有的活动】。②实践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③实践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的实践来满足自身身存和发展的需要,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人类社会。
32、【实践】作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联系的中介,既是使物质世界化分为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辩证统一关系的真正钥匙。
33、【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组成矛盾统一体,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的,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对立的。
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地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就会受到自然的报复。
34、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也是社会历史的本质,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推动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35、【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务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主要特点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等。
36、发展是指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是一种特殊的运动,是一种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因而可以说发展都是运动,但运动不都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37、所谓【过程】,就是指事物都要经历一个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任何事物的具体过程无论多长都是有限的、有始有终的,无数有限的具体过程构成无限的、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38、辩证法作为唯一科学的【发展观】,其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两大特征、三大基本定律和辩证法的范畴三部分。
39、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原因: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源泉与动力。②它是贯穿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③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④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
40、唯物辩证法中所谓的矛盾是指【辩证矛盾】是【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既对立有统一的【关系】,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人们的思维中发生的逻辑悖论,是人们无法消除的,
41、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一方面,它们的含义有明确的区别,而且矛盾的斗争性的存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另一方面,两者又有相互联系、密不可分。这表现在:①矛盾的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矛盾斗争的存在都要以同一性的存在为前提和基础,②矛盾的同一性也离不开斗争性,任何同一性都以斗争性的存在为前提和基础,而不可能完全相等。
42、同一性的作用:第一,矛盾同一性的存在使矛盾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相互依赖而生存,缺一不可。第二,矛盾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收对方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个到发展。第三,矛盾同一性规定了矛盾双方转化的基本趋势,就是向对立面转化【在矛盾内部】。
43、斗争性的主要作用:①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矛盾双方力量的不平衡性。
第5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行为表现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