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_小数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小学数学_小数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5篇
第1篇: 小学数学_小数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科书第89、90、91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2、借助直观演示、动手操作、观察能力等,培养学生善于探究、自主学习、思维灵活的能力。
3、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性,激发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建立几分之一的分数模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形、正方形卡片,学习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春天到了,三年级的一群小伙伴到公园去游玩,他们在中间休息的时候,一边分享各自的美食,一边做起了数学游戏。游戏是这样的:每位同学根据自己带来的食品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其他同学快速算出得数,得数是几就拍几次手。非常有意思的一个游戏,你们愿意参加吗?
生:愿意
课件出示:
(1)15颗糖果平均分给5位同学,每人( )颗。
(2)4块面包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人( )块。
(3)20颗枣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人( )颗。
师:仔细观察这三个题目,你有什么发现?
生:都是平均分。
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板书:平均分
生:这样最公平。
师:谢谢你的解答,老师明白了。接着来:
(4)8块西瓜平均分给8位同学,每人( )块。
(5)1个月饼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人( )块。
师:怎么不拍了?嗯,我听见有同学拍了一下,有的同学没有拍手,老师想采访一下,你为什么没有拍?-------,你拍了一下,你是怎么想的?是一个么?能拍一下吗??那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还能表示吗?那到底应该怎么来表示这个那?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个神秘的数。板书:认识?数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体现分数的产生源于生活实际的需要,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二、自主探究、交流提高。
1、活动感知,认识½。
师:刚才第5位同学拿来一个月饼要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人分得这个月饼的一半,而这里的一半就可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课件出示½)会读吗?
生:……生先试读,然后课件出示:齐读
师:同学们,这份是这个月饼的½,那这份呢?也是½
师:认真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么得到这个月饼的½?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师板书,平均分,--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齐读,同学们,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很重要。是的,平均分,没有平均分就没有½,怎么写呢?请你们睁大眼睛看清楚老师是怎么写的:----,2,-------1.看清楚了吗?伸出小手我们一起来写一下。
生:……(你很勇敢,再想想怎样说的更完整。你说的真完整,声音也特别响亮)
师:我们找到了月饼的½,老师这里还有一张圆形的纸片,那它的½你们能找到吗?
(自己动手,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等分月饼”的情境,结合动手操作使学生直观认识½ ,建立表象,从而加深对½的认识。】
2、深入感知,认识几分之一。
师:游戏当中的两位同学也知道该分得多少了,正要分呢,小红也说喜欢吃,那现在就有几个人要吃这块月饼?那我们就得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每份是它的?
生:……
师:如果有4位同学喜欢吃这个月饼呢?那现在就有几个人要吃这块月饼?那我们就得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每份是它的?
生:……
师:要是有5位同学喜欢吃这个月饼,生:……
师:那如果有7位同学来分呢?9位呢?10位?(连续让学生说到平均分成10份,锻炼分数得到的步骤。)
师:还能继续平均分吗?如果有11位同学喜欢吃?12位同学呢?50位同学?100位同学呢?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喜欢吃这个月饼的同学越来越多,那平均分的份数也就?每位同学吃到的月饼就会?
生:……
【设计意图:学生在认识½的基础上,认识三分之一 ……,层层递进,从而体现知识的迁移和数学极限思想,培养学生推理和想象的能力。】
3、分数的写法。
师: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一个月饼得到了½ 、¼……像这些数,都是分数。这就是我们要认识的神秘的数——分数。仔细观察这些分数,它们都是由几部分组成?其实这3部分在数学中还有它特定的名称。有知道的吗?请打开课本90页自己去寻找答案。
(生自学分数各部分名称)
师:找到答案了吗?我们以1/3为例,板书线
分子、分数线、分母、
师:在今天看来如此简单的分数,在它的诞生之初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课件出示:它最初的表示形式出现在我国,2500年前,我国数学家用算筹来表示分数。以二分之一为例,他们用三根算筹摆成如图所示的样子,一千多年以后,印度人发明了数字,把二分之一摆成上面一个1下面一个2的形式,再后来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二分之一才表示成现在这种形式。)录音听完了,你有什么感受?
生1:分数出生的时间真漫长(你的想法真不错,向你学习。)
生2:最先是在我们国家出现的分数(你真像个小老师,说的头头是道。)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看似简单,却凝聚了很多古人的智慧和汗水,所以我们更要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学习资源,好好学习。
【设计意图:学生自学分数的写法和各部分名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关算筹的表示分数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4、联系生活、灵活应用。
师:其实我们不仅可以通过平均分月饼得到这么多的分数,在生活中还有其它很多形状的物体也可以通过平均分,得到相应的几分之一。(课件出示)
师:简单吗?想不想再挑战几道?拿出老师给你们准备的补充练习单,完成上面的练习题。(生试做,集体纠正)
5、小组合作探究。
师:利用这个正方形我们能不能得到它的呢?想不想动手试一试?老师提前给每一个小组准备了一张正方形的卡片,不过在动手之前,老师还有几点提示,请同学们快速的读一读,都看明白了吗?看明白了就开始。
(生小组交流、合作,上台分享,师板贴学生作品)(哪个小组愿意第一个来展示你们的作品,有不同折法吗?你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做到的。)
师: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合作,我们得到了()种折法,仔细观察我们的作品,你有什么发现?
生1:折法不一样(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真是个留心观察的孩子)
生2:图色的图形的也不一样
生3:都是平局分
师:为什么同样一个正方形,折法各不相同,涂色的形状也不同,但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能表示这个正方形纸的呢?
生:都是四分之一(这节课发言好几次,看来你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
师:是的,正如你们所说,哪怕折法不同,哪怕涂色部分的形状不同,只要我们把它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它的。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组内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深入感知的含义,使学生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事物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理性精神。】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分数,想一想在我们周围有没有用分数来表示的物体。
生:黑板,开关、窗帘——
师:是的,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分数其实就隐藏在我们身边。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课件出示)看到它,你想到了几分之一?
师:同学们看,在这些随处可见的物体里面都能看见分数,你有什么感受?
生1:很美丽(你的想法真不错,向你学习)
生2:分数和我们的关系很密切。
师:是的,分数装扮了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很多的美。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生通过对几分之一的学习,延伸到生活中的分数,从而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所独特的数学美。】
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师:这节课马上就要下课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师:这节课我们仅仅初步认识了分数家族里的几分之一就了解了分数这么多的特性和意义,接下来我们还要认识几分之几,五年级我们还要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减法。到了六年级我们还要学到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到了以后,我们还会学到更多关于分数的知识。只要我们从现在开始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向前,享受学习的快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你们一定能够看到更加不一样的风景。
【设计意图:总结环节通过教师引领、课件展示,形成了分数的知识结构,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对后续分数知识的探索欲望。】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学情分析
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认识几分之一”。这部分内容是在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一次扩展,这是学生在数学领域中第一次接触“分数”这个概念,而且知识较为抽象。无论在意义和写法上与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好这节课才能为今后继续学习分数等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因而我在教学时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分数。
新课标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简单分数,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简单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到认识分数是关于数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分数,但并不理解它的含义。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中已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用分数来表述。所以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的去获取分数的相关知识。
《认识几分之一》效果分析
《认识几分之一》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分数初步认识》单元的开篇课。我教学了这一课,颇有感触,现将我教学这堂课之前之后的得与失整理如下:
1、没有准确估计学生的学习起点。如课的开始分一块月饼引出一半可以用“1/2”表示,原来预计学生没会有人知道1/2,但实际学生没有回答道我要的结果,我通过分一块月饼得到1/2,只是用课件演示,没有真正让学生感受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这个过程,数学是一个数形结合,没有过渡好。
2、对概念的引入过急。对概念的教学学生应经历“具体形象——抽象——具体化”这一认识过程,而低年级更应侧重于第一环节。理解1/2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刚接触时,学生的理解可能是片面的,不完善的,甚至是错误的。所以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我给予了他们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分一分——说一说——折一折”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再而让其在组内想一想、说一说,多争辩一下,进行完善概念。但在该环节中一学生直接提出了:“1/2”是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其中1份就是它的1/2。听此结果后,我很高兴,即刻“采纳”该同学的说法,草草收场,进而进行“推广”。
3、而此时我还并未注意到学生已脱离了实际的半个圆片、半个长方形纸片等实物,进行了一次更高层次的抽象概括。直接导致绝大部分学生在后半段的学习中不能够很好的把其它各个分数的含义说完整。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数学学习规律、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进行有效的组织利用好学习材料,不随意拔高知识的教学目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不应该为完成任务而缩短时间,以个别学生的思维结果代替整体,必要时,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引导力度,促进整体提高。
总之,反思自己的得失,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做一个有思想、重学习的教师。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认识,在小学阶段分两个学段学习。第一学段是学生学习分数的开始,教材安排在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进行教学,第二学段进一步认识分数,教材安排在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进行教学。分数初步认识中初步的主要含义:一是单位1只有一个物体组成;二是出现的分数都是真分数且分母比较小。三是不出现分数的定义;分数的意义是第二环节,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的知识,知道单位1可以是一些物体组成;并且总结出分数的定义。教材在编排上呈现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特点。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万以内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无论是意义,还是读写方法、计算方法,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
《课程标准》对这一内容作出了以下要求:知识能力要求1、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2、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过程方法的要求: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2、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有与同伴合作的体验。
情感态度的要求:1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2、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在学习分数初步认识之前,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已经有了用整数来表示物体个数的多少的经验基础,还学习了用除法来求平均分物体数量的计算方法,具有了平均分物体的操作能力。但是,分数的认识,是从整数到分数进行数的概念的第一次扩展。学生学习时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习惯。
因此,教材主要从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生活经验出发,主要利用直观的方式,使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动手操作的活动,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打下基础。由于是初步认识,本册教材涉及到的分数,分母都不超过10。而五年级要学的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则逐渐脱离了直观方式的支持,更多的是从数系发展的角度,认识分数产生的必要性,抽象地学习分数的一般意义与各种性质,并且所有形式的分数都在研究范围之内。所以三年级教学分数初步认识时,不能盲目地提高教学要求。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根据教材特点和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互换思考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通过带有思考的动手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富有创造力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想法,使学生能富有激情地、充满想象力地学习数学;通过交流学习的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倾听、敢于发言的积极学习态度;通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美,数学来自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建立起分数的概念。教学难点:能够借助具体的实例说一说分数的意义。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时主要利用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画一画1/2,认识1/2,将学生已有分东西时每份分得同样多的生活经验加以提升,沟通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的联系,升华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老师再通过课件和实物的演示,揭示出1/2、1/4这些分数的意义,这样重点和难点都在学生的操作和老师的引导下变得不难了,并为全面的学习做了有效的铺垫。
第一学段学生的生活经验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而第二学段相对第一学段而言,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他们更多地关注周围的人和事,有进一步了解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而且本学段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与第一学段的学生相比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而在知识方面学生在三年级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基本是真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的学习,将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技能。
这些知识在后面系统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及其应用时都要用到。因此,学好分数意义的内容是顺利掌握分数四则运算并学会应用分数知识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的必要基础。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强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但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侧重点有所不同.《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从同一物体出发的不同分法,体会平均分在一个物体中的含义,初步理解从一个物体中取出的一部分--几分之一.《分数的意义》则把一个物体拓展为一些物体,把它作为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来表示。因此在设计时,三年级是在学生深刻认识1/2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学生的数学学习引向深入。
第1课时 认识几分之一(教材例1、2、3,P89~91)
一、我会填。
1. 2.
3. 4.
二、在能用表示阴影部分的图下面画“√”。
( ) () ( ) () ( )
三、填一填,比一比。
( ) ( ) ( ) ( )
把一个图形或物品平均分成几份,其中一份就是它的( )。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这个分数就( )。
四、根据露出部分占整根小棒的分数,猜一猜哪根小棒最长。
第1课时
一、1. 2. 3. 4.
二、依图顺序:2 √ 4 √
三、
四、最上面的那根小棒最长。
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紧扣新课改的理念,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达到了新课标中要求的备学生、备生活、备教材,在这堂课教学中,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感悟知识
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获得了强烈的情感体验。
2、加强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学的过程
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找一找、折一折、涂一涂、画一画、比一比、说一说的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分数的意义。
3、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整堂课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发现,再自主探索。同时,我注意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巧破
建立分数表象的关键是1/2的认识。在教学中,我始终抓住平均分,通过折一折中的故意刁难,判断中的比较辨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课标解读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初步认识分数”“发展数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能读、写分数”。
二、课标解读
本单元内容是学生学习分数知识的开始,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相对于整数而言,分数的概念较为抽象,初步认识分数时主要借助操作、直观,从“部分——整体”的角度进行,通过数形结合,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奠定基础。
(一)利用生活经验,激发认知冲突
说情境,唤醒生活经验。单元主题图呈现了“秋游户外野餐”的场景,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春游”情境,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体会分享物品时,一般采取“平均分”的方式。
(二)借助动手操作,丰富认知表象
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认识几分之一
教材先从实物模型(月饼)开始引出分数的产生,帮助学生理解在“平均分”的前提下,一块月饼的“一半”就是它的,体会分数的具体含义。教学中,可以因势利导,借助面积模型(圆形纸片),让学生折一折,注意怎样折表示平均分,看看平均分成几份,指出这样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怎样表示。在初步建立分数模型的基础上,弄清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表示这样的一份,分子就是1。
读写二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
(三)通过多元表征,感悟分数的应用
修订后的教材在实验教材“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增加了“分数的简单应用”。安排了“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的教学内容,加深了学生对分数含义的理解,学会用简单的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
通过多种外在的表征方式,如分割操作、画图、数学符号等之间的转化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尤其在认识由多个同一物体组成的集合作为单位“1”时,要充分让学生涂一涂、摆一摆、说一说,由形到数,再由数到形,用数学的语言描述动作的过程和结果,将思维过程外显,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
第2篇: 小学数学_小数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P89--90页,《分数的初步认识》
【课前思考】《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对数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从数到分数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读法和写法上都有差异。本节课结合具体生活情境,通过直观操作,使学生逐渐积累分数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动手操作,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2、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
3、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新应用等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4、学生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纸若干,直尺,彩色粉笔等。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复习整数,为分数的学习做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多少?
结合学生交流,揭示:每份分得同样多,数学上叫“平均分”。
2、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多少?
学生交流,自然引出“一半”。
3、如何用数学来表示“一半”。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揭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思维始于疑问,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数学教学应以使学生爱学数学、乐学数学为基本追求,所以调动学生学习的数学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课始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不仅将分数产生在平均分的前提自然展现,且使学生的探究意识也孕育而生。】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着力建构二分之一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
(1)我们把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一半”是其中的几份?
结合学生交流,师揭示:“一半”可以用1/2表示。
(2)这一份是蛋糕的1/2,那一份呢?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
【设计意图:平均分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教师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使学生
理解分数是以平均分为基础的。】
2、教学分数的读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1)指导书写:教师指导学生写,学生书空。
(2)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1)折长方形纸的1/2
a.学生动手折长方形纸,并给其1/2涂上颜色。
b.学生交流各种不同的折法。
c.深究:
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长方形的1/2?
【设计意图:1/2是分数认识的重点,由实物到图形并让学生动手操作,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强化就平均分的理解。通过动手折1/2,说出自己的折法,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直观的体验理解了1/2的意义。】
4、观察判断,拓展认识
下列图形中、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1/2表示?
(1)学生交流,并说明判断理由。
(2)小结:只有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才是它的1/2.
【设计意图:此题围绕本课重点,有效巩固了所学认识,进一步巩固对1/2意义的理解。】
(二)认识三分之一
1、再看第四个图形,大家大胆的猜一猜,它不能用二分之一表示,那可以用哪一个分数来表示呢?生:三分之一(课件演示)。
2、小结:只有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3份,每份才是它的1/3.
(三)类比迁移,认识几分之一
1、联想: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2、操作:学生自主动手折纸、涂色、表示出图形的几分之一。
3、汇报:同学们都表示出了一个自己的分数,请你具体说一说你是怎样创造这个分数的?
4、发现:
(1)同学们看看这是几分之一?(出示从学生中收集的作品——用圆、正方形和长方形表示出的四分之一)为什么都用1/4来表示呢?无论是什么图形,只要是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都是这个图形的四分之一。
(2)可能会出现1/16、1/32……
请学生介绍一下折出的分母较大的分数。
(3)借助于1/100和1/1000两个分数,将分数的意义抽象出来,深化意义。
5、小结:只要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巧妙借助于1/100和1/9999两个分数,使学生深入认识到:折纸的方便与否并不影响分数的得出,只要“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学生对分数的认识逐步从直观中“剥离”,进而走向抽象。直观只是一个手段,不管分数能不能通过折纸直观地表示出来,更本质的应该是分数的意义和内涵。】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高
1、分数的书写。
学生上台板演,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
2、先看图估一估,再填上合适的分数。
【设计意图:一题多用,渗透多种数学思想,比如分数与单位”1”的联系、估算意识、极限思想、大小比较等。】
3、生活中的分数
(1)法国国旗中想到三分之一。
(2)五角星中想到五分之一。
(3)巧克力中想到八分之一,四分之一,二分之一。
(4)让学生找身边的分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对于同一个物体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分数也不同。也让学生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感。】
4、广告中的分数
广告让你联想到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说分数时,指明是谁的几分之一也特别重要。让学生体会要懂得关爱和分享,渗透德育思想。】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爱迪生的名言结尾 (找分数)。
【设计意图:帮学生把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知识网络,为进一步学习分数打下基础。】
《分数的初步认识》学情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一次扩展,这是学生在数学领域中第一次接触“分数”这个概念,而且知识较为抽象。在此之前,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整数知识,在生活中也遇到一些不能用整数来表示的量,如一半和一多半的概念,但只能模糊地来表示,没有更深入的想怎么用数字表示。有的学生听说过分数这个词,但对它的意义并不了解。同时还学习了平均分。
初学分数,由于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生会感到困难。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交流往往能理解分数的含义,但是用语言完整表达分数的含义却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将从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经验出发,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并通过展示、交流、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用数学语言完整的表达含义。
《分数的初步认识》效果分析
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把一些新的理念应用到课堂中,力争使自己的教学设计展示出来,整体完成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良好。但实践与预想的还是会有所差距,教学过程中有收获,也免不了失落。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初始我创设了一个学生所熟悉的教学情境——分东西。在分东西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在这个学生分苹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习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2、注重对分数含义的理解。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在对二分之一含义的理解上,我让学生自己说这个蛋糕的一半是怎么来的,当学生说不出来的时候,适时地加以引导。然后尝试让学生说二分之一的含义。并让学生用图形来表示出二分之一。借助多个例子,理解二分之一以及平均分,理解分数的每个部分所代表的含义。在讲二分之一书写的时候,我注重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演示画分数线的时候用直尺,分数的书写先后顺序。
3、时间观念不够强。
关于二分之一讲解的时间过长,导致后边的环节没有更好的实施。在备课的时候没有考虑到每个环节的具体时间,导致这节课完成的不是很好。主要是在讲解二分之一时,我的语言还不够简练,简单的问题可以减少追问、可以让大家一起来说说,这里可以节省点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的部分命令需更加到位些这里也有点多。
4、小组活动不充分,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这节课我本设计两个动手的环节,一个是折纸折出长方形的二分之一,先让学生自己折纸、涂色,再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感受不同的折纸涂色方法,却可以得到同一个分数;
说一说二分之一的含义;
一个是让学生折出几分之一,深刻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5、评价语言不够,还需继续加强。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
《认识几分之一》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对分数的初步认识。在这之前,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还没有接触过分数,从整数到现在的分数,对学生来说不仅是知识面的扩展,更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同时,它有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要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知识打下初步的基础,也为今后学习小数提供必要的条件。如何让学生能尽快地建立分数初步的概念和意识,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
从整数到分数,对学生来说不仅是知识面的扩展,更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对分数这个概念很陌生,没有什么知识经验,为此这节课的难点是理解分数的意义,设计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具体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同时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课前准备:
1、学生的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彩笔、尺子、练习本。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了解学生对分数的熟悉程度有多少。
3、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若干张,剪刀一把,翻页笔,粉笔,磁扣等。
《分数的初步认识》评测练习
1、我会填。
(1)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西瓜的( ),也就是它的( )分之( ),写作( )。
(2)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两次,这张纸平均分成了( )份,每份是它的( )。
(3)把一根10米长的木头平均分成10段,每段是它的( )分之( ),写作( )。
2、我会用分数表示。
根据涂色部分写出几分之一。
请同学们上台填一填。并说说你是怎么思考的,你填的分数是多少?
3、看分数,涂颜色。
要求学生说出把什么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是几分之几。
4、写出下面的分数。
二分之一 六分之一 五分之一 三分之一
1、先读一读上面的分数,再写一写。
2、说说你是怎样写的。
3、集体订正及评价。
《分数的初步认识》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紧扣新课改的理念,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达到了新课标中要求的备学生、备生活、备教材,在这堂课教学中,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仅要思考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本节课,我创设了分东西的教学情境, 4个苹果、2瓶水能平均分,那1个蛋糕能不能平均分,经历了一系列数的变化,引入问题。在分蛋糕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学生在分蛋糕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习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用心探究的情感。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收获新知的能力
这节课,我注重为学生创造探究条件,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进一步探究分数的好处,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官认识。本节课我安排了两次的操作活动。在认识1/2时,学生透过分蛋糕初步感知了1/2的好处后,我安排了一个找长方形的1/2,让学生从实物上升到抽象图形的认识。同样一张长方形纸,学生的折法不一样,所呈现出的这张纸的1/2也不一样,透过这种方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进行思维训练。同时让学生感悟,尽管折法不一样,只要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1/2。
第二次动手操作是用不一样图形折出心中的几分之一,并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描述过程。透过两次动手操作,经历手脑并用的过程,建立起清晰鲜明的表象,从而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进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潜质,数学语言表达潜质。
三、带给数学交流的环境,培养合作意识。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于是我不仅仅为学生设置了一个个数学活动,还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数学交流环境。比如,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表示二分之一时,先让学生自己折纸、涂色,再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感受不一样的折纸涂色方法,却能够得到同一个分数;
再如,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表示一半,这样就扩充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培养了学生赏识他人的良好心态,促进了学生合作意识的发展。
4、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本节课我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并透过直接操作认识明白分数。还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用心探索。这样设计,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经验储备,重视了生活对数学学习的作用力,尊重了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索意识,使课堂成为多层面、交互式活动的窗口,探索成果异彩纷呈,学习热情高涨。
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与遗憾。
1、在教学中本人在如何激励学生方面做得不够,言语平淡、缺乏热情;
细节之处,有些粗糙。语言不够准确,有点啰嗦
第3篇: 小学数学_小数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概念。
2、会借助实物或图形比较两个分子是1的分数的初步概念,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培养学生在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中,正确地理解分数的概念。
4、培养学生探索、创新意识,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并能借助实物或图形比较两个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对“几分之一”意义的认识。
教具学具的准备:
课件、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受分数的意义
谈话:同学们,你们分过东西吗?( 板书:分)
提问:(1)猴妈妈把4个桃子分给她的2只猴宝宝,怎么分比较公平? (板书:平均分)
(2)如果只有2个桃子要平均分给2只猴宝宝,每人又分几个呢?
(3) 猴妈妈把一个饼分给她的2只猴宝宝,又该怎么份呢?(每人一半)
(4)一半该用怎样的数表示?
揭示课题:其实,像1/2这样的数就是分数。(若生说出1/2,则直接揭示课题;
若生不能说,师则介绍说:一半可以用这样“1/2”的数表示,像这样的数就是分数。我们今天就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二、动手操作,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1.认识1/2
同学们,刚才我们把大饼平均分成了几份?这一半正好是这两份中的几份?瞧,平均分(在课件中的一半苹果中出示分数线),两份(出示分母2),中的一份(出示分子1)告诉同学们,这个数叫做1/2。谁会读?
2.折圆形的1/2,并说说你是怎么表示出圆的1/2
(1)想不想自己也用圆形纸片表示出1/2?
要求:先折一折,然后把它的1/2用斜线涂上颜色。
学生操作、交流。
(2)学生汇报:你是怎么折表示出圆形的1/2?
提问:这一半是圆形的1/2?那这一半呢?
小结:只要把圆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他的1/2。(边说边把边说边把板书补充完整)
(3)小练习:下面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是原图的1/2 呢?哪些不是,说说理由。
小结:判断图形中涂色部分能不能用1/2来表示,首先要看它是不是被平均分。
3.创造分数
(1)提问:除了1/2,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2)折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的几分之一。
想不想用刚才的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来表示你喜欢的分数?
活动要求:拿出纸片,折一折,涂一涂(用斜线涂),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
(3)汇报交流:我把纸片平均分成了( )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一。
学生汇报完成后,张贴学生的作品,并板书学生所表示的分数。
4.再次强调平均分的重要性
(出示从学生中收集的作品——用圆、正方形和长方形表示出的四分之一)同学们,这三个图形形状不同,折法也不同,那你们为什么认为,涂色部分都是它们的四分之一呢?
小结:不管什么图形,只要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这个图形的1/4。
三、运用分数意义,比较分数大小
1.比较分数大小
(出示从学生中收集的作品——用同样大小的圆表示出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比较它们各自涂色的部分,你能说出哪个分数大?哪个分数小吗?
小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
2.组内比较分数大小
老师给每组发的图形大小相同,谁表示的分数大?谁表示的分数小呢?小组成员之间比一比。
四、 认识分数的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1.分数的书写
刚刚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分数,会写它们吗?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写一写。
师以1/3为例介绍分数的书写,同时介绍分数各部分的意义。
2.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自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并请小老师上台讲解。
五、运用新知,解决问题,体验价值
1.说说,下面涂色部分表示谁的几分之一?
2.生活中的分数,你想到了几分之一?
(1)法国国旗和巧克力
(2)播放多美滋奶粉广告:广告中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
学生交流联想到几分之一的同时渗透要学会分享的道理。
六、课堂收获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谈一谈收获
师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分数,还懂得了分享,老师希望你们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都要学会分享,好吗?
《分数的初步认识》学情分析
教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三年级学生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期,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一定的困难。分数是与除法密切联系的,本课的教学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思维源于兴趣,因此,通过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在操作中去感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是本课的重点。
《分数的初步认识》效果分析
片段一:创设情景,初步感受分数的意义
谈话:同学们,你们分过东西吗?
提问:(1)猴妈妈把4个桃子分给她的2只猴宝宝,怎么分比较公平? (板书:平均分)
(2)如果只有2个桃子要平均分给2只猴宝宝,每人又分几个呢?
(3) 猴妈妈把一个饼分给她的2只猴宝宝,又该怎么份呢?(每人一半)
(4)一半该用怎样的数表示?
揭示课题:其实,像1/2这样的数就是分数。(若生说出1/2,则直接揭示课题;
若生不能说,师则介绍说:一半可以用这样“1/2”的数表示,像这样的数就是分数。我们今天就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效果分析:通过儿童熟悉的情景引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以此来唤醒学生关于平均分的知识和经验,为新知识找到生长点。
片段二:
折圆形的1/2,并说说你是怎么表示出圆的1/2
(1)想不想自己也用圆形纸片表示出1/2?
要求:先折一折,然后把它的1/2用斜线涂上颜色。
学生操作、交流。
(2)学生汇报:你是怎么折表示出圆形的1/2?
效果分析:在认识大饼的1/2后,我有目的的设计折出与大饼形状相似的圆片的1/2,从而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更是加深对1/2意义的理解。
片段三:创造分数
(1)提问:除了1/2,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2)折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的几分之一。
想不想用刚才的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来表示你喜欢的分数?
活动要求:拿出纸片,折一折,涂一涂(用斜线涂),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
(3)汇报交流:我把纸片平均分成了( )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一。
学生汇报完成后,张贴学生的作品,并板书学生所表示的分数。
效果分析:放手让学生自主创造分数,顺应学生好表现的心理特点,彰显了学生个性,学生通过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几分之一的理解,并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在编排上分为三个小节。第一小节是分数的初步认识,先教学认识几分之一,再认识几分之几,同时结合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认识说明它们的认识写法和读法并介绍分数各部分间的名称。在认识几分之一的基础上学习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在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上学习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分数大小的比较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分数的含义。第二小节是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借助直观操作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目的也是为了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第三小节是分数的简单应用,让学生学习用分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学生能为五年级进一步学习分数奠定基础,也为学习小数做好了铺垫。
以下是《认识几分之一》这一节课具体内容的教材分析
1. 单元主题图呈现了“秋游户外野餐”的场景,在唤醒学生生活经验的同时,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平均分”;
二是激发认知冲突,引出新知。
2.例1认识几分之一,先以实物模型呈现,通过两名学生平均分月饼的情境引出分数的认识,并以此类推,认识1/4;
在实物模型的基础上借助面积模型——圆和正方形,认识1/3、1/5。
3.因形认数,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体会分数的具体含义。在认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时,重点强调“分数线”代表了平均分的前提,分母表示把一个物体和图形平均分的份数,分子1就是这样的一份。
4.例2由数到形,用正方体折一折,用不同的折法表示它的1/4,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学生汇报时注意说清“平均分”和“每份”,分“谁”就是“谁”的四分之一。多样化的折法不是目的,异中求同,揭示分数的本质——平均分、部分与整体才是活动的目的。
5.例3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安排两组对几分之一的分数进行大小比较的活动。第一组借组实物模型,第二组借组面积模型。让学生借助直观进行比较,初步感受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体会分子是1的分数,分母越大,表明分的份数多,每一份反而小,同时巩固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在“做一做”中出现了数线模型,比面积模型更抽象,将它们上下排列易于比较它们的长短,从而对应分数的大小。
《分数的初步认识》评测练习
1.下面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是原图的1/2呢?哪些不是,说说理由。
word/media/image10.gif word/media/image11.gif word/media/image12.gif
( ) ( ) ( ) ( )
2.说说,下面涂色部分表示谁的几分之一?
word/media/image13.gif word/media/image14.gif word/media/image15.gif
word/media/image16.gif
3.生活中的分数——你想到了几分之一?
4.播放多美滋奶粉广告——广告中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
《分数的初步认识》课后反思
分数是学生在学习整数之后,又一关于数的新的领域。《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今后学习分数的起始点,为下一阶段较全面的认识分数,同分母分数加减,分数大小比较,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等学习奠定基础。我执教的这节课,有以下特点: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激发兴趣
本节课,我采用的是猴妈妈分东西的情景。4个桃子、2个桃子能平均分,那1个大饼能不能平均分,经历了一系列数的变化,引入问题。在分大饼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学生在分大饼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习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用心探究的情感。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体会好处
这节课,我注重为学生创造探究条件,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进一步理解分数 ,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官认识。本节课我安排了两次的操作活动。在认识1/2时,学生通过分大饼初步感知了1/2,我安排了一个亲手操作分大饼的活动,让学生从实物上升到抽象图形的认识。
第二次动手操作是用不一样图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折出心中的几分之一,并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描述过程。借助学生表示的四分之一的作品,再次强调平均分的重要性。
在比较分数大小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小组内比较谁表示的分数最大,谁表示的分数最小。
通过两次动手操作,经历手脑并用的过程,建立起清晰鲜明的表象,从而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进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潜质,数学语言表达潜质。
三、用心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这节课中,我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设了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营造了宽松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得到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习得知识。
当然,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与遗憾。比如在习题的设计上要有一定的梯度,由易到难逐级展开。总之,这堂课给了我很多宝贵的经验,我会从中吸取教训,虚心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更大的进步。
《分数的初步认识》课标分析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初步认识分数”“发展数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能读、写分数”“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
二、课标解读
本单元内容是学生学习分数知识的开始,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相对于整数而言,分数的概念较为抽象,初步认识分数时主要借助操作、直观,从“部分——整体”的角度进行,通过数形结合,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奠定基础。
(一)利用生活经验,激发认知冲突
1.说情境,唤醒生活经验
单元主题图呈现了“秋游户外野餐”分东西的场景,我采用的是猴妈妈分东西给猴宝宝的情景。结合情境,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体会分享物品时,一般采取“平均分”的方式。
2.分实物,激发认知冲突
在学生充分体会“平均分”的方式时,可以进一步让他们直观感受平均分。例如:在信封中装有各种不同形状的纸片,让同桌分一分,要求两人每种图形分得的纸片张数同样多,实地感受“平均分”,当剩下一张纸片时,让学生思考该怎么办?体会平均分的结果有时能用整数表示,有时不能得到整数个,从而激发认知冲突,引出新知的探究,充分感受分数源于生活中的实际需要。
(二)借助动手操作,丰富认知表象
通过“折一折”,认识几分之一
这堂课我先从实物模型(大饼)开始引出分数的产生,帮助学生理解在“平均分”的前提下,一个大饼的“一半”就是它的二分之一,体会分数的具体含义。教学中,可以因势利导,借助面积模型(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纸片),让学生折一折,注意怎样折表示平均分,看看平均分成几份,指出这样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怎样表示。在初步建立分数模型的基础上,弄清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表示这样的一份,分子就是1。
第4篇: 小学数学_小数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认识正负数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2~4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了解正、负数的意义;
会正确读写正、负数,并了解“0”的特殊性;
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在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
3.在探究正负数表示的表示方法的过程中享受自主探究、创造性学习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正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的数量。
[教学准备]统计图、练习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老师也很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到新疆,去欣赏一下哪里的奇异风光。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课件演示(见图1)。
师:欣赏完这些奇异的风景,你看到了那些和数学有关的信息呢?
预设1:吐鲁番夏季平均气温在38℃左右,盆地中心气温达到49℃以上。
预设2:3月份日平均最高气温在零上13℃左右,最低气温在零下3℃左右。
预设3: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31米,火焰山主峰比海平面高831.7米。
师:同学们真有数学眼光,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1:零上13℃和零下3℃是什么意思?
预设2:比海平面低155.31米是什么意思?
……
【设计意图】创设关于吐鲁番盆地的情境,引导学生搜集数字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探究的方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自主探究,认识正、负数
(一)初步了解正、负数的意义,学会读、写正、负数
1.提供素材,初步感知0分界线
师:我们先来看一下零上13℃和零下3℃是什么意思?
出示没有0度的温度计(见图2)这支温度计的一小格表示1度,一大格表示10度,你能在这支温度计上面找到零上13度和零下3度的位置吗?(师给学生教具指)
预设1:我把这里定为0度,往上13小格就是零上13度,往下3小格就是零下3度。
师:谁还有想说的?
预设2:这里是0度,从0度向上数1大格再数3小格就是零上13度,从0度向下数3小格就是零下3度。
预设3:老师,我同意他们俩个的想法,可我的想法还有点不一样。我把这里看成0度,向上数13小格就是零上13度,如果下面还有格子的话,就向下数3小格就是零下3度。
师:三位同学的想法都是可以的。那么他们在找零上13度和零下3度的时候想确定的是几度呢?
预设:0度。
师:那么0度就是没有温度吗?
预设:不是。
师:对了,科学家把在自然状态下水刚结成冰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简称为0度。那0度有什么作用吗?
学生思考。
预设1:用来分开零上和零下。
预设2:如果没有0度就分不清楚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了。
预设3:0度就像一条分界线,用来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
师:是的,0度就像一条分界线,0度以上的温度我们称为零上温度,零度以下的温度我们称为零下温度。
师:零上13℃是从0℃往上数,零下3℃是从0℃往下数,一上一下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设计意图】结合温度计,体会温度计上的数有三类即0℃、高于0℃、低于0℃的,并且这些数排列是有规律的,以0℃为界限,上面都是高于0℃,下边都是低于0℃。
2.用符号表示零上13℃与零下3℃
(1)独立思考
师:有了“零上”和“零下”我们知道它们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果把“零上”和“零下”去掉,用符号应该怎样表示零上13℃与零下3℃呢?先自己想一想、写一写,再和同位说说,准备班内交流。
预设1:零上13℃ 零下3℃
预设2:→13℃ ←3℃
预设3:↑13℃ ↓3℃
预设4:+13℃ -3℃
(2)班内交流
师:我们先来看这位同学的表示方法,(先展示直接用字表示的方法)你是怎么想的?再展示用箭头表示的方法。
师:你又是怎么想的?
预设:一个朝上、一个朝下,方向相反,可以表示相反的量;
一个朝左,一个朝右,方向相反,可以表示相反的量。
师:我们再看这位同学的做法,(展示用“+”、“-”表示的方法,如果学生没有发现这种方法,教师要及时引导。)
师: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预设:“+”、“-”是相反的运算符号,也可以表示相反的量。
(3)归纳小结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有道理,为了统一,数学习惯上把零上13℃,用“+13℃”表示。零下3℃,用“-3℃”。(板书:+13℃ -3℃ )+13读作:正十三,-3读作:负三。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独立完成符号的统一。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二)理解正、负数的意义,弄清“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学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1.独立思考
师: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是意义相反的量,可以用正、负号表示,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31米,火焰山比海平面高831.7米左右,能用正负号表示吗?自己写一写,写完同桌说说,准备班内交流
2.班内交流
师:你是怎么表示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强调: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也可以用正、负号表示。
师:零下10℃怎样表示?38℃、49℃、82℃呢?为什么?
预设:这些都是零上温度,都可以用“+”表示。
3.归纳小结
师:像+13、+831.7……这样的数都是正数,正号通常省略不写。像-3、-155.31……这样的数都是负数,0是正数还是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师:你能再写出几个正数吗?
学生自主完成。
如果学生写得全是带正号的,教师可以举一个不带正号的,引导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
师:负数能不能省略前面的负号呢?如果用线上一点表示0,用0右边的部分表示正数,哪一部分表示负数?
师:那0呢?
预设: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
4.随机巩固
(1)读出下列各数,并说出是正数还是负数
师:请一名同学来读一下要求,课件出示:
+4 -8 +5 -10 49 82 -20.5 -23 0
正数 负数
师:在数学上为了简便是可以把正号省略的,有的同学也说了那负号也一起省略不好吗?
学生回答。
师:我们也可以说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师:谁来完整的说一说?
预设: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正数和负数的分解点,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举例说明
师:通过刚才学习,我们知道: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比海平面高与比海平面低都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只要是相反意义的量,就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那下面几种情况你还能用正负数的形式进行记录吗?
课件出示:
(1)妈妈本月收入2500元,支出600元。
(2)竞赛答对一题得10分,答错一题扣10分。
(3)小明所在班级转来2人,转走3人。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准确,请同学们仔细的观察,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呢?
预设1:里面都有反义词,比如收入和支出、得和扣、转来和转走
预设2:正好和负号也是相反的
师:那在你们平时生活中有碰到过这样的现象吗?可不可以用正负数的形式表示呢?把你遇到的这样的现象和你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小组合作交流,师巡视指导。
师:哪个小组愿意说一说?
学生回答。
师:在我们生活中是不是有很多这样的现象啊?那谁来说,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用正负数的形式表示?
预设:在描述相反意义的量的时候可以用正负数的形式表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能够正确用正数、负数表示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从而把抽象的数学与丰富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5.拓展延伸
课件演示(见图3)
温度计平放变为数轴。
师:同学们,这样你们还能找到正、负数吗?-1,谁来找?-5呢?你还能找到更多的负数和正数吗?
预设1:向左数都是负数,向右数都是正数。
预设2:他说的不对,从0向左找负数,从0向右找正数。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形象的展示温度计倒下变为数轴的过程,将抽象的数轴变得具体直观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将课后看似难理解的练习变的轻松易懂,数形结合的利用恰到好处。
三、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1.唐僧和他的三个徒弟在火焰上进行一场正负数抢答赛。
(1)如果小卫从0点向东行3米,表示为+3米,那么从0点向西行4米,表示为( )米。
(2)如果现在小卫所在的位置是-7米处,说明他向( )行( )米。
(3)车内上来12位乘客用+12表示,下去8位乘客用( )表示。
(4)花店2月份盈利1200元,3月份亏损了300元,分别记作( )和( )元。4月份既没有盈利也没有亏损记作( )元。
(5)200元表示李阿姨从银行支取了200元,+800元表示( )。
(6)叔叔上五楼开会,阿姨到地下二楼取车,应按那两个键?
(7)孙悟空:我答了三题,错了一道,对了两道。沙僧:我答了两道,一道对了一道错了。猪八戒:我只答了一道题,还答错了。(见图4)
评分标准:答对一题得5分,答错一题扣5分,不回答得0分。
师:看来我们在平时生活中还真离不开正负数。
【设计意图】由易到难形象化的练习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正、负数概念的由“形”的模式植入学生的脑海中。练习题的设计丰富多样,有梯度、有挑战性,巩固了学生对正、负数的认识,深化了学生对正、负数的理解。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食品袋和饮料瓶上面标有的正负数和0。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表示什么意思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超市看一看究竟。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正负数,还知道怎样在生活中应用。希望大家收获知识的同时也能收获到快乐,将我们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设计意图】通过对全课的总结,进一步梳理本节课学过的知识,理解正、负数的意义。
[板书设计]
《认识负数》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正数”已经非常熟悉,“负数”这一概念虽然是第一次出现且比较抽象,无论知识的积累还是认知水平,都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对此并不是一无所知,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天气预报”,学生已经接触并简单了解与正数相对应的负数 ,本节课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利用学生身边的、现实的课程资源来认识负数,可行又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非常高。
《认识负数》效果分析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较好地完成了课堂教学目标,多数学生能理解正、负数的意义,学生在学到一些数学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堂当中,学生始终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思维也比较活跃。
《认识负数》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认识万以内的数,小数,分数,体会万,亿等大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数。
它是学生在阶段所学算术数之后数的范围的第一次扩充,是算术数与有理数的衔接与过度,是以后进一步学习“负数”的数轴,相反数、绝对值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
本节课在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认识负数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丰富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
《认识负数》评测练习
【课前预习】
1、我国最热的地方是哪儿?温度有多高?
2、我国最冷的地方是哪儿?温度有多低?
3、你们知道《西游记》中的火焰山在哪儿吗?
【达标练习】
1、写出下面温度计上显示的气温各是多少摄氏度,并读一读
2、读出下面各数,并按要求填一填
3.请你在表格内用正负数记录某仓库一周的进出货情况
4.五年级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知识竞赛。评分标准:
加10分, 扣10分, 得0分。3个班级的答题情况如下,请用正负数表示各班的得分情况。
5.如果上车的12位乘客用+12表示,那么下车的8位乘客该怎样表示呢?
6.下图每一格表示1米,小卫开始所在的位置在0处。
(1)如果小卫从0点向东行3米,表示为+3米,那么从0点向西行4米,表示为 米。
(2)如果小卫现在所在的位置是 +5 米处,说明他向 行走了 米。
(3)如果小卫现在所在的位置是-7米处,说明他是向 行了 米。
(4)如果小卫从0点先向西行6米,又向东行5米,这时小卫的位置表示 米。
7. 填一填,读一读。
8. 说一说
《认识负数》课后反思
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1) 创设情境以奇取胜, 让问题成为学生思维的领航者。以问题去引领学生主动探究是我在这节课上力求体现的 。数学化的情境(中国的热极一吐鲁番温度 海拔高度)一开始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了学生的思维, 并不断将其引向深入,把思维推向高峰,使课堂一开始便具有十足的数学味。
(2)学法指导, 燃亮学生学习的指明灯。在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借助温度计来学习正、负数的知识,融陌生的知识于熟悉的生活之中,便于学上理解掌握。
又如:由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熟悉的量,延伸到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其他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进而理解正负数的意义
(3)有效的练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巩固应用中理解正、负数的意义,体现数学的价值,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认识负数》课标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自然数、小数和分数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对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是今后学习有理数及其运算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经历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量的过程,体会正、负数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难点】
正、负数的意义。
第5篇: 小学数学_小数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角2.知道角各部分名称3.会认缴画角4.比较角的大小。
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通过学习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更加热爱观察生活,热爱学习。
教学重点:1.认识角2.知道各部分名称3.会比较角的大小4.会画角
教学难点: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准备:课件、活动角
学具准备:尺子、小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认识学过的图形导入新课。
老师:屏幕上这些图形你们认识吗(出示课件1)?
学生:
老师:这个图形是角吗?这几个图形中,哪个图形上有角,哪个图形上没有角?
(板书:角)
学生:
老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角的知识(出示课件2 角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学习
1.认角
老师: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很多,请同学们观察这幅校园图上有哪些角?(出示课件3校园主题图)
学生:先找后说
老师:接着播放动画——学生找出的角。
老师:刚才我们找到了这么多酒他们都一样吗?(出示课件4由生活中的角过渡到数学中的角)
学生:
老师:为什么他们都叫角呢?他们有一样的地方吗?请同学们找一找,找到后在小组里说给小组成员听。
学生:先在小组里讨论,再从全班交流,找2~3人回答问题。
老师:这尖尖的地方是这个角的顶点,而这直直的两条线,是这个角的两条边。
老师:那么这两条直直的线都是从哪个地方发出的?
学生:
老师:请同学们拿出折成的角,摸一摸它的顶点和边,说一说有什么感觉。
学生:这个尖尖的地方有点扎人。
老师: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出示课件5)
边
顶点
边
提问学生指一指顶点和边然后进行展示。
老师:同学们请找一找你身边的角,找到后告诉大家这个角的顶点以及边在哪儿?
学生:找到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边。指边时是从顶点发出一条边回到顶点,在发出另一条边。
老师:同学们,刚才找到了这么多角,老师也从生活中找到了一些角给同学们欣赏一下(出示课件7-11)。
2.画角
老师:生活中的角多不多?
学生:多
老师:我们在练习本上画一个角并标出它的顶点和边(出示课件12画一画)。
学生:尝试画角。
老师:提示角的边是什么样的,应该用什么工具才能画出直直的边。
学生:展示画角,并说一说画法。
老师:看看老师是怎么画角的(出示课件13画角动画)
老师:刚才老师是怎么画角的?
学生:说一说
老师:出示课件14画角的方法,并在黑板上画角。
边
顶点
边
(边画边讲解画角步骤)
老师:用老师画角的方法再画一个角。
练习:认一认(出示课件15)
(√) (×) (√) (×) (×)
老师:提问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是角?为什么不是角?请同学们齐读判断角的儿歌(出示课件16)。
3.比较角的大小。
老师:观察老师手中的角有什么变化?
学生:
老师:角的张口变大,角就变大。角的张口变小角就变小。
做游戏,看谁反应快。
老师说学生做。
老师:角在变大变小是因为角的边的长短变了吗?
学生:
老师:演示角变大。然后询问学生边变长了吗?
演示角变小,询问学生边变短了吗?
学生:
老师:这说明角的变大变小,与角的边的长短有关系吗?
学生:
老师:我们来看一看红角和蓝角为什么吵起来了?
学生:观看动画并进行比较。
老师:红角和蓝角为什么吵起来了?为什么又和好了?他们是怎样比较的大小的?
学生:
老师:比较时,两个角的顶点对齐两个角的一条边对齐,然后看另一条边。
三、
1.数一数。
(3个角) (4个角)
数角时指出角的两边夹的角的部分。
2.考一考。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
(3个角)
学生回答。
老师小结:数角时要有序数角。
4、课堂小结
老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说一说。
老师:
角的初步认识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还有待发展,对角的感知仅停留于生活实际上,对于抽象的角不是特别容易理解。好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随处观察到角,学生对角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由于年龄和自身认识的特点,他们喜欢在活动中学,在游戏中学,在生活中学。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所以,在实施教学之前,首先要进行课前调查,使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基础有更为准确的把握和清晰的认识。课堂实践是为学生的学习排忧解难,在选择学习材料和处理教学细节的时候,要定位准确,选择有效策略。在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来深化认识角,这是学生初步的认知,也是本科学习的起点。
《角的初步认识》观课议课记录表
课堂观察量表(1)——学生学习的维度
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视角
观察点
观察结果
评价反思
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了什么? 是怎样准备的?
学生课前准备直尺、一张纸、纸条和练习本。
准备齐全
倾听
①有多少学生能倾听老师的讲课? 对哪些问题感兴趣?
所有学生均能做到精力集中,认真倾听,尤其对老师用课件展示活动角和自己操作活动角的过程非常感兴趣。
教师有激情,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参与度非常高。
②有多少学生能倾听同学的发言? 对哪些问题感兴趣?
所有学生均能投入到学习中,特别是小组合作操作活动角后汇报时,学生参与度很高,能无私分享自己喜欢的制作方法。
学生对操作活动角的过程非常感兴趣,愿意与同学进行探究交流。
③倾听时, 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 记笔记/查阅/回应) ? 有多少人?
当学生汇报操作活动角时,其他学生能跃跃欲试进行交流。
学生在对其他同学的汇报进行倾听的同时,能举手参与汇报的同学有三分之一。
互动
①有哪些互动行为? 学生的互动能为目标达成提供帮助吗?
同位合作用学具操作活动角;
验证角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开口大小有关,与它的长短无关等。
通过小组合作互动,巩固掌握了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开口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
②参与提问/回答的人数、质量如何?
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参与回答问题,回答问题质量较高。
学生答题质量高,口语表达能力强。
③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质量如何?
所有学生均参与讨论,讨论热烈。
学习热情很高。
④参与课堂活动( 个人/小组) 的人数、质量如何?
所有学生均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很投入。
⑤学生的互动习惯怎么样? 出现了怎样的情感行为?
学生互动习惯较好,能够各抒己见,倾听别人不同的见解,讨论热烈。
由于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乐于交流,乐于分享,互动非常好。
自主
①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少? 有多少人参与? 学困生的参与情况怎样?
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为28分钟,所以学生均参与。学困生也能在学优生带动下参与进学习中。
学生自己学习的时间充足,主动学习习惯得到较好培养。
②学生自主学习形式( 探究/记录/测量/思考) 有哪些?各有多少人?
学生课上能够独立思考,认真思索。
学生自主学习习惯非常好。
③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序吗? 学生有无自主探究活动? 学优生、学困生情况怎样?
很有序,有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学优生设计的成功非常有价值,学困生也能积极进行自主探究。
效果非常好。
④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如何?
非常好
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很高。
达成
①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很清楚
学生很清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②预设的目标达成有什么证据( 观点/作业/表情/测验/成果展示) ?有多少人达成?
从学生对练习题的正确率上看,学生对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基本掌握,从练习题上看所有学生都能根据已知图形认识角和辨别角的大小。
每位同学都完成了学习目标。
③这堂课生成了什么目标? 效果如何?
学生都能通过操作,学生都学会折角、画角和操作活动角,并能验证角的大小与其边的开口大小有关,与其边的长短无关,从练习上看都能掌握角的特征,并能判断哪些图形是角,哪些不是角,哪些角大,哪些角小。还能正确的数角。
目标达成度非常高。
课堂观察量表(2)——教师教学的维度
视角
观察点
结果统计
评价反思
环节
①本节课由哪些环节构成? 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本节课由平面图形引出“角的初步认识”问题;
自主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巩固练习,拓展延伸和总结提升四个环节构成,其中第二个环节和第三个环节都由探究活动构成。
本节课环节设计合理,思路清晰,每个环节均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②这些环节是否面向全体学生?
能够面向全体
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③不同环节/行为/ 内容的时间是怎么分配的?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用时2分钟;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在校园情境图中找角,用时10分钟;
第三环节优化探究方法用时15分钟;
第四环节练习用时8分钟;
第;
五环节归纳总结,用时5分钟。
时间分配合理。
呈示
①怎样讲解? 讲解是否有效( 清晰/结构/简洁/语速/音量/节奏) ?
教师语言简洁,语速适合,做到了抑扬顿挫,表述清晰。
教师语言基本功扎实。
②板书怎样呈现的? 是否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帮助?
角的初步认识,课题下方对应着老师画的角,并标注角的特征(角、顶点和两条边),让生一目了然,也帮助学生加强记忆,板书设计画龙点睛,巧妙大方。
独具匠心的板书设计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帮助。
③媒体怎样呈现的? 是否适当? 是否有效?
课件制作直观形象,特别是研究给学生展示老师的课件,学生通过观察一眼就能看出其原因,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件为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④教师在课堂中的行为和动作(如走动、指导等)是怎样呈现的? 是否规范? 是否有利教学?
教师体态语规范,较好地运用了肢体语言辅助教学。
很规范。
指导
①怎样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讨论/活动/作业) ? 是否有效?
课中设计了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方法。
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怎样指导学生探究学习( 教师命制探究题目/指导学生围绕学习内容自命题目并自主探究) ? 是否有效?
在第二环节中,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角,进行探究角的特征,效果非常好。
这一问题设计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机智
①教学设计与预设的有哪些调整? 为什么? 效果怎么样?
由于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设计与预设基本相同。
未做调整。
②如何处理来自学生或情景的突发事件? 效果怎么样?
学生表述离题,教师均能巧妙加以引导。
保证了学习活动顺利进行。
③呈现了哪些非言语行为( 表情/移动/体态语) ? 效果怎么样?
手势得当,表情丰富,有亲和力。
效果很好。
④有哪些具有特色的课堂行为( 语言/教态/学识/技能/思想) ?
教师的语言具有一定的亲和力,深入浅出,效果不错。
语言亲切,学生喜欢。
《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我听完老师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感触颇深。下面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说说我对这节课的一些想法。
在教学过程中,郭老师让同学们在校园情景中找角,使学生初步感知角,郭老师让学生用纸片折角,让学生在折的过程中,得到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在折好角后,郭老师让学生感知角的顶点是尖尖的,两条边是直直的,这时郭老师给学生出示“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这一概念,同时让学生归纳出角的组成,从而揭示角的本质属性,在此基础上课件出示很多角,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角的共同特点:一个顶点,两条边。以上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这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进行的。
在导入过程中,老师让学生在校园熟悉的环境中找角,这把原本抽象的角和学生身边的的角紧密的联系起来,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角的认识,还让他们自然而然的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还能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接下来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学生亲自动手折角、画角及改变角的大小,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体验角的一些本质属性。在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中,老师在多个地方运用了多媒体。特别是在显示角的各部分名称,角的画法及变角时,充分运用了多媒体的动画功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并掌握知识,而在展示学生所画角和操作活动角时,老师没有合理的利用投影仪。
在巩固练习的环节上,老师根据较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首先是判断角、数角、做游戏—变角及角的大小,题的练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会到熟,循序渐进。根据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表现可知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达到了的,学生不仅认识了角,会判断角的大小,而且还会画角数角。另外,将角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充分体现了角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就是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让数学学习与儿童自己的生活充分融合起来,将学习纳入他们的生活背景之中,让他们在寻找发现探索中认识和掌握数学。
需要改进的地方:
1、学生倾听习惯需进一步培养
小学生都很有发言欲,但是当别人发言时,其他学生没有辅助行为,还有几个学生没有认真倾听。所以我觉得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抽选一两个学生适当的进行复述,要提醒其他学生认真倾听,与自己所想的作比较,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2、教师激励性评价语言过于单一
课堂反馈也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其中教师的评价作用尤为重要,在本节课虽然郭教师对学生的激励评价过少。所以我想,如果能根据二年级学生特点,多些课堂评价,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教学氛围更活跃。
3、学生自主探究时间过少
这节课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注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在活动中能够自己操作学具,探索知识,但是自主探究时间还有些欠,学生自己的操作过程比较少,大多数都是教师在描述学生的操作过程。所以,我觉得教师可以再给学生多一些表达的时间,多让学生自己来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教师的操作过程,这不仅可以让学生真正自己探究学习,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角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二年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第38—39页例1、例2。是学生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角并不是太陌生。但他们对角的认识,仅仅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实际上生活中的角和数学上的角是有区别的,为此教材在编写时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
本教材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编写的。还特别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以促进学生空间关键的发展。为进一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初步认识》作为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的一份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这部分教材只是把建立角的概念放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时,要巧妙地避开角的概念,又要揭示出角的本质属性。为学生进行以后继续学习角和其他几何图形奠定基础。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在编排上从孩子熟悉的校园生活场景图导入,把这些角都用色线标示出来,由此引出角,让学生了解到角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通过教学,从不同的实物中抽象出角,在此基础上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说明角的特征,然后让学生通过动手折角、画角和操作活动角来进一步感知角,并对角的大小有直观认识,教材这样的安排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意识。
【评测练习】
“角的初步认识”教后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第三册的教学内容,主要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初步的认识角。《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角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却不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角,所以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学生生活情景和校园具体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领悟角的特征,感受角的生活原型;
会用尺子画角,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掌握角的画法,感受角的大小起决定因素的是与两条边叉口张开的程度有关,张开得越大角越大,反之越小;
与边的长短无关,作为本课的难点来进行突破。
本节课分为四个环节,一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观察生活情景和校园具体实践活动认角找角,初步感知角的特征;
二是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如画角以及操作活动角等各种数学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感悟角的大小和变化特点;
三是找真实生活中的角,应用巩固角的知识;
四是数图形中的角,通过数角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主动活泼、主动有效的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同时,我力求为学生创设了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使课堂教学成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努力的方向:
1、课堂上激励性评价有些单一,以后多加学习,丰富课堂的评价方式及评价语言;
2、学生自主探究时间不足,多给学生提供探究时间和空间;
3、学生的倾听习惯不令人满意,需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角的初步认识》课标分析
新《课程标准》对问题解决提出新的要求。首先是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其次,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合作精神。最后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过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也认识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继续教学平面图形的知识,认识角。“初步认识角”一课,知道角个部分的名称;
通过画角、折角和活动角,了解角的特征,掌握角的特征,会找生活中的角。角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许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在课程教学中,要注重挖掘角在生活中的“原型”。学生对此有一定的生活积累,但学生理解来自于他们作用于的物体的活动。因此只有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建立角的正确表象,形成较系统的概念和数学模型。同时在研究平面图形以及立体图形的特征上也离不开角。借助实物图来理解角的概念都是认识角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选择合适实物图,按一定的顺序抽象出角,对学生建立角的概念会有很大的帮助。但在实物图中不仅仅是静止的物体,如:尺子、小旗子等。教材中也呈现能动态变化的物体,如剪刀、钟面等,这对学生感知动态角存在的概念有一定的帮助。通过操作活动,知道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通过观察实物并从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