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规划思路(五篇)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规划思路(五篇)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3-05-16 12:00:07 推荐访问: 思路 思路是死的 思路研讨会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规划思路(五篇),供大家参考。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规划思路(五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规划思路篇一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首次将科技创新摆在各项规划任务首位,进行专章部署。

“危中有机,唯创新者胜。”创新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批“国之重器”相继锻造诞生,见证着国家科技实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势不可挡。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各国争先恐后下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以望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更加充分说明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展望“十四五”,更应大力发扬“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添“才”加“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催生新发展动能。

导向驱动,以目标需求“点燃火种”。如何抓住科技创新引擎,先行一步将创新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有赖于需求这个“点火器”,科技创新如果不能准确把握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再好的创新也未必能“点燃”发展之火。因此,创新科技必须牢牢牵住“社会对技术的需要”的“牛鼻子”,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让创新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点燃必不可少的发展“火种”。对于“卡脖子”的技术问题,要积极研究和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创新发展,让堵点难点迎刃而解。

人才驱动,以核心技术“抬高火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做到科技自立自强。如果说技术创新能力是发展所需的必备“燃料”,那科技人才作为创新驱动与核心技术突破的关键,则是发展“燃料”的“核动力”。“得人则安,失人则危。”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谁拥有人才,谁就能掌握创新发展的核心技术,为发展之火提供源源不断的“燃料”。要加快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注重培育人才、打造人才、发展人才,汇聚创新发展的强大正能量,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迸发”科技人才的发展“动能”。

双轮驱动,以制度创新“通风送氧”。俗话说“火要虚”,实质是将可燃物架空一些,使可燃物与空气中氧气接触更充分,燃烧才能更旺。科技创新“燃料”能否让发展之火“燃”得更旺,需要制度创新给予有力支撑形成“架空层”,方能让科技创新“燃料”有效释放潜能。一方面,要狠抓创新体系建设,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在发展创新技术的过程中攻坚克难。另一方面,要改善科技创新生态,及时解决人才在就业创业过程中面临的资金需求、市场信息、政策扶持、技术支撑、公共服务等瓶颈问题,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为创新创造者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站在新起点,面向“十四五”,正需要以创新聚能量、添动力、增活力,用创新“燃”发展之火生生不息。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规划思路篇二

一、过去的模式(1978—1992年),是原始资本积累模式

1、生产要素作用:对劳动力进行合理的配置,一部分人员从事家庭工业,一部分人员走出温州形成遍及全国的销售大军。改革开放后,大批农民从耕地上转移出来,温州人坚持“自我改革、自求发展、自我投资、自我建设”的方针,采用简单的、分散的、以外延扩大为主的数量增长式的粗放型经济与温州手工业小城市的传统经济相结合,大力发展家庭工业;
还有近10万农民跨出家门从事个体供销服务,他们常年奔波在全国各地,搜集市场信息,签订供货合同,采购温州生产所需要的原料和机器设备等物资,推销温州产品,开拓新市场。

2、产业集群的作用:表现为精细的社会化分工和协作而形成的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特色的块状经济。温州的企业在产业内部分工协作方面,体现了从供应商到客户的价值链的垂直协作形式。由于温州企业在发展初期的自有资金、人员、技术都较低,只能从事经过充分细分的产业链中的某一个环节的产品制造,促使产业价值链的分工非常细,形成“块状经济”。

3、温州文化及企业家精神的作用:温州的文化是瓯越文化,提倡经世致用,讲求事功,反对离开“功利”而言“道义”,主张“功利与仁义并存”,强调个性、个体和能力,表现为对富裕生活的追求,以及为拥有财富愿意付出艰苦的努力;
企业家精神表现为艰苦创业精神,很少有企业进行分红,资金全部用于扩大再生产。

4、政府的作用:表现为对民营经济予以保护和扶持,明确个体私营经济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经济。

二、现在的模式(1993—20xx年),是正在形成的模式,即产业提升模式

1、生产要素作用:是资金和技术的驱动,对厂房和设备的大量投资,引进了国际最先进的设备,技术水平随之提高,产业的规模和效益显著提高。经过十几年的积累,温州企业具有了资金优势。温州的企业将资金投资于建造现代化的厂房和引进国际先进的设备,设备的引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工艺和管理,促进了企业技术、工艺水平的提高和管理手段的进步,从而保证了生产的标准化和质量的稳定提高。

2、产业集群与民间商会的作用:产业集群的作用表现为以低压电器、服装、鞋革、打火机和眼镜五大优势产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的雏形,相关的配套产业尚未具备产业优势,产业集群的外在规模经济性开始体现。民间行业商会作用体现在行业自律、拓展市场、协调关系等方面,促进了五大支柱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行业自律工作:质量认证,质量检测,制订实施地方性行业技术标准,新产品维权,同行议价。拓展市场工作:举办展览会,组团参加国际展销会等。协调关系工作:协调企业与政府关系以及协调企业之间的关系。

3、温州文化及企业家精神的作用:温州文化表现为富而思进,不小富即安。企业家精神表现为强烈的学习精神及灵敏的市场反应速度,不断模仿国际先进的技术、管理和营销方式,不断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4、政府的作用:主要通过产业政策对优势产业进行引导,建立相关的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三、将来的模式是全球竞争与合作模式

1、生产要素作用:创立国际品牌和区域品牌,此阶段的竞争已经不是生产能力的竞争,而是产品附加价值的品牌竞争,只有具备更高附加价值的产品才能够获得更高的收益,结合温州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状况,应该塑造区域品牌在国际市场取得竞争优势。

2、产业集群和民间商会的作用:产业加工区的国际竞争力已经确立,五大优势产业成为世界加工中心,并建立了全球经营网络,相关配套产业也具备了产业优势,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现实显现,区域经济持续繁荣;
民间商会在促进企业国际化经营起到促进作用。通过同业商会将企业组织起来,统一参加相关的活动,向国际推出“温州制造”概念,创立区域品牌。

3、温州文化和企业家精神的作用:温州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而变封闭为开放,开始与世界不同文化融合,表现为温州人不再仅仅是依靠温州人自己形成的网络,而是融入国际经营网络。企业家精神表现为创新精神及成就欲,对国际产业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的不断创新,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高。

4、政府的作用:发挥市场规制的作用,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环境。

温州模式是资源约束性模式,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典型方式,与苏南模式和珠三角模式不同,是我国经济不发达地区如何从没有资源、交通不便、没有国家资金扶持、没有外资的投入,能够成功地从农业经济转型到工业经济的典型。四个关键驱动因素——生产要素的作用、产业集群及民间商会的作用、温州文化及企业家精神的作用、政府的作用形成的温州经济发展的钻石模型具有普遍意义,对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规划思路篇三

对当前经济形势总的看法是: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基本平稳,在平稳中还保持了较快增长,总体形势良好;
第二,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对我国的负面影响有所显现,进入第二季度以来,经济运行出现了一定的减缓;
第三,下半年外需继续减弱,发展前景不尽明朗,但内需有保持较快增长的趋势。

一、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走势.国家以扩大内需为主的宏观调控政策,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从今年以来经济增长的情况看,有这样三个特点。

第一,从生产角度看,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主要是由工业增长所推动。从今年工业走势看,相对比较稳定,总体上已增长的趋势发展.

第二,从需求角度看,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主要靠内需增长所拉动。从今年需求变化情况看,投资增幅提高比较明显,一开局就比较高,增速逐月加快,表明国有及其他投资是相当活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是一样,从内需的角度看,都是两位数的增长,表明内需增长机制有所改善。与此同时,进口和出口增幅都出现了下滑的趋势进.出口相抵,出现顺差,表明外需出现明显的回落。

第三,从运行过程看,整体经济呈现较快增长、较低通胀和较高经济效益的良好运行态势,表明国民经济继续沿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从效益看,财政收入,工业企业利润都曾增长趋势。农民收入和城镇居民收入也保持增长。由此,宏观效益和通货膨胀都在良性循环区间内。

但从发展趋势看,国民经济增长出现了减缓的苗头。呈现逐月大幅回落走势。

二.社会总需求适度增长.今年以来,社会总需求在宏观调控政策的积极作用下,保持了适度增长,满足了国民经济稳定较快增长的需要.内需增长加快,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外需的减弱,因而支持了当前经济的增长。而外需,由于国际形势不好以及我们出口政策和工作方面的一些问题,出口增幅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落。

需要指出的是,内需增长的加快,无论是从投资还是从消费看,都显示出政府主导的特征。在投资领域,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比集体和个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快。在消费领域,城镇居民消费增长比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快很多.

三. 结构调整是今年经济工作的主旋律.各方面都比较关注。存量和增量调整都有新的进展,农业和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有所改善,但经济结构调整中出现的反复苗头和收入分配问题的日益突出应引起高度关注。

在存量调整方面。农业结构调整比较理想。种植业结构继续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一是品种优化。二是布局优化。东部沿海较大幅度调减了粮食面积,集中发展优势经济作物和出口创汇农业;
中部地区也加大了优质专用粮开发步伐。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煤炭行业在巩固近两年成果基础上,继续实施关井压产,企业产品平均售价上升,煤炭行业整体上扭亏为盈。冶金行业在继续做好“关小、淘汰落后”工作的同时,加快了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步伐,宝钢、首钢、武钢宣布战略结盟,市场销售较好的产品增长较快,产品价格稳中有升.

在增量调整方面。从投资角度来说,第三产业投资快速增长,西部地区投资也明显加快。其中运输、邮电、通信业投资科教、文化投资增长都很快.从收入角度来说,国家提高了国家机关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及离退休人员的收入标准,对特殊地区实施特殊岗位津贴,这必然增加低阶层的收入,“两个确保”工作也得到了强化,下岗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收入保证率上升。这都是一个良好的趋势。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规划思路篇四

一、政府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是数据

市场监管部门作为市场主体的入口和主要监管部门,积累了大量的经济主体数据,具备大数据应用的独特数据资源优势。通过充分应用大数据,深入挖掘数据价值,能够更充分、更有效地揭示传统技术难以展现的关联关系,提高监管工作的精确性和有效性,推动决策科学化、执行高效化、服务优质化,真正实现“市场有效、企业有利、百姓受益”,为政府研判经济形势提供及时、全面、精准的数据分析服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比如今年我局得到市委市政府、省工商局主要领导批示肯定的营商市场环境形势分析和评价报告,成文过程就与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大数据分析密切相关。当然我们也面临着现实挑战,“数据是管理的基础,是业务应用的核心"的理念还没有在全系统深入人心;
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暴露出来的数据割裂、标准不统一、时效性差、共享水平低等诸多问题成了基层一线人员执法、监管的掣肘。

为此,我们在综合业务系统开发过程中,及时更新观念、开拓思路,对数据在数字转型中的战略地位予以充分重视,确立了以数据为核心的应用开发理念。一是把“数据仓”建设放在首位。统一数据标准和规范,打破业务壁垒,将商事登记主体信息和省市局“四品一械”审评审批数据进行全面整合,直接归集分散在市局本级和各区县(市)局、功能区分局共性的全业务日常监管数据,形成市场监管信息资源库,为市场监管大数据应用平台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资源。二是建立数据查纠保鲜机制。完成“四品一械”主体核实和问题数据的查纠工作,解决主体底数不明、数据不准等问题;
通过与政府其他部门数据的比对分析,剔除“僵尸数据”;
确保各应用系统建立数据查纠保鲜机制,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从一线使用人员现场核查主体数据、数据维护人员审核修改数据、到审核后进入数据仓,形成闭环的数据查纠流程。三是突出数据交换共享服务。建设数据归集接口系统,将系统内部需要保留独立运行的软件系统相关数据、县级局需要保留的共性数据、其他政府部门通过政务云计算中心交换共享的数据归集到“数据仓”。建设针对系统内外纵向和横向的综合业务数据服务平台,以及面向公众的开放数据服务接口系统,按照确定的分类共享数据范围,为系统内外提供安全、标准、规范化的业务数据服务。

二、数据的关键是数据流的“鲜活”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一个系统建得好不好,评价的标准永远只有一条,就是这个系统是否有生命力。生命的张力在于血液,而鲜活的、准确的数据正是数字化社会的“黑金”。数据的生命力,甚至比程序更持久,程序会不断升级换代甚至退出使用,但保存的数据却会继续存在,其价值可能与日俱增,历久弥新。离开源头数据,即使有再好的业务模型,再畅通的共享机制,再入木三分的分析都是空谈,因此,对源头的数据怎么重视都不过分。之所以在综合业务系统开发过程中把移动端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是因为我们源头的数据不是凭空得来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靠着基层一线的同志的辛苦付出,通过办理注册登记、受理行政许可、开展执法检查等履职行为,不断归集、整理、生成相对应的数据,才有了可供我们使用的海量数据。为此,在开发综合业务系统的时候,我们对基层一线使用者的体验尤为重视,尽可能让系统好用、易用,又能够吸引他们常用,最终都是为了采撷那掬数据的活水。

一是好用。俗话说,鞋子好不好穿,只有脚知道。基层作为我们市场监管部门的脚,对平台建得好不好、系统好不好用最有发言权。数据要全面畅通,就必须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基层直接面对监管对象,只有掌握尽可能多的信息,才能直观了解企业客观状况,使得履职更加到位,监管更加精准,反应更加灵敏。我们的系统建设的一条原则就是充分响应基层需求,尽可能打破层级数据开放权限限制,打通各个业务软件之间的数据隔阂,将各类登记信息、许可信息、监督检查信息、行政处罚信息等都归入经济主体名下,及时落地到基层,实现内部信息的“双向流动”和不同业务之间的“多面互动”。这种获取数据的平等性,不仅能弥补基层资源配置的不足,平滑数据获取的层级关系,还能培养干部出对市场监管的自豪感,正向激发工作动力。好用的另一个标准就是确保机器为人服务,不搞花拳绣腿。如将大数据标签技术应用到市场主体自动按需分类,满足精细化监管和精确监管的需要,登记许可事项一发生变化即能自动提醒监管人员落实监管任务等。

二是易用。简单即是美,系统建设首先要简单好用。要能支持移动办公,要尽可能合并入口、综合集成,使我们的监管执法也能像“最多跑一次”一样,实现“最多录一次”,让数据传递代替基层干部跑动,通过信息化为基层减负。要充分借助技术的力量,既确保基层高效完成任务,又能实现文书规范化和信息准确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们的移动执法,打开软件,基础数据资料调取、规范表单文书填报、现场和样品拍摄上传、地理信息定位等功能一应俱全,不管是刚入职的大学生,还是电脑小白的老基层都能一目了然地明确检查任务,并依照提示流程顺利完成任务。能让大家看得到更用得好,实现“技术让监管更简单”、“技术让服务更贴心”的初衷。

三是常用。数字社会的一大特性就在于数据的跳动频率加快,不断有新的数据产生,并且呈指数级增长。要实现科学监管首先必须取得第一手数据,随着共享水平和互联网水平的提高,一个错误或不准确的数据在系统中游荡越久,被错误使用造成误判的可能性就越大,为此,确保数据的鲜活性至关重要。只有基层一线不断地获取崭新的数据,不断修正数据的精确性,才能支撑整个系统的持续活力和生命力。为此,必须通过培训指导,进一步提高系统干部数据采集能力、分析能力和使用能力,激发使用业务系统的自觉性,为实施动态监管、实时监管和精准监管提供数据支撑。

三、数据流的价值在于业务流程的契合

数据的采集源于基层,但需要采集哪些数据,如何在遵循法律规范的要求下高效地获得有用数据,实现具体监管行为,则有赖于业务处室。对数据的采集途径要按照“平台上移、服务下移”的原则来设计,要通过顶层设计,以业务流程的实现为目标,让数据流动起来,沿着最优的路径流淌,全力构建覆盖市场监管主要业务的综合性系统。

通过信息化系统将原则性、模糊性、动态性的执法监管要求,固化为可执行、可量化、可追溯的操作要求,构建对市场主体行为全生命周期的监管链。业务处室首先要按照法律、规章的各项要求,以数字化的视角,对具体业务进行重新梳理,形成数字化的拓扑图。这个过程,实际上是把以往沉淀的数据盘活,再引导进入一条条架设好的数据快速通道,当基层一线人员对具体业务进行操作的时候,相关数据都能准确及时地待命左右,进而完成一次新的数据准确采集。在这个业务流程的设计过程中,要注重两个倾听。一个是倾听老百姓的声音,我们“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流程再造就是这个典型,通过听取办事群众意见,掌握群众需求,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路。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有效整合关联,深挖和探究更利企便民的服务方式,由粗放式服务转向精准化定制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更好地满足公众个性化、定制化及多样化的服务需求。第二个就是在流程再造的过程中要倾听基层一线的声音,基层对数据需求以及怎样达成需求往往是最清楚的。要从业务条线的基层应用需求出发,反复论证,探索实施,实现功能完备、时间节点合理、业务表单科学并能为广大基层认可的数字化流程再造。

另一方面,要紧紧围绕监管需求,做数据模型的架构师。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实现数据的对内整合归集、对外交换共享、对上形成数据支撑、对下提供数据资源,加快形成数据“向上汇聚、向下分享、按需流动、动态分析”的联动机制。汇聚注册、许可、检查、处罚、检验、监测工作形成的各路数据后,更重要的是要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利用。构建综合业务系统的目的就是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市场监管模式,通过关联分析市场准入、生产经营、投诉举报、违法失信等主、客体数据,通过深化政府数据和社会数据关联分析、融合利用,形成真正的监管大数据,其结果既能满足一线监管工作需求,提高科学监管能力,又能满足政府部门间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和联合奖惩的需要,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社会共治水平。

四、业务流程再造要体现市场监管人的担当

数字政府转型,对市场监管人而言是战略机遇。市场监管部门的核心竞争力应该包括对数据资源管理、加工和运用的能力。通过对大数据渗透式、全景式运用,对互联互通、开放共享的数据进行合理挖掘和深度应用,促进数据有序采集、有效聚集、有力交集,使市场监管数据活起来,发挥更大效用。同时,基于市场监督管理大数据中心,逐步形成市场主体景气指数、食品药品安全舆情、市场主体信用指数等智能统计分析,进一步推动对市场主体的服务和监管。

在数字政府转型过程中,社会治理模式正从部门单兵作战转向多部门协同管理和全社会协作治理,推动政府间的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是必然的趋势,为此我们一定要及时更新观念、开拓思路,站在整个政府的视角来推进整个信息化工作。一方面要通过内联外合,实现部门间的数据交互共享,放大各部门监管数据的汇聚效应,全面提升监管风险预判和处置能力,实现跨部门联动响应和失信联合惩戒,为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架构采集、分析、提供对应的数据资源。另一方面,市场监管部门作为与公众接触密切的一线监管部门,信息化工作的推进为公众参与和多元治理提供了可能,为企业自治和承担主体责任提供了平台,能有效地促使各个社会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产生协同效应,释放社会活力。为此,综合业务系统要为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提供技术保障,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和方式方法,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服务初衷;
要探索优化完善“一证一码通办”公众服务开放平台,实现企业一次申请、同步推送、关联提醒、分类处理,通过信息化手段,把各登记部门的“串联”关系转化为“并联”关系,多渠道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要借助大数据平台开放数据,让普通民众共同参与,强化互动,来解决政府无法完成的、棘手的问题,在市场监管部门管理能力提升的同时,提高政府公信力。

在此轮机构改革过程中,省政府层面已经成立了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该机构成立的目的就在于进一步加强互联网与政务服务的深度融合,统筹管理公共数据资源和电子政务,推进政府信息资源整合利用,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进一步助推“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政府数字化转型。市场监管部门掌握着海量数据,势必应成立专门的数据分析部门,配备专业人才,强化对数据的有效整理、建模分析和全面共享,充分挖掘和释放数据红利,加速推进市场监管系统的数字化转型。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规划思路篇五

一、数字化转型发展的主要模式

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个企业战略、架构的转型和革新,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首要条件,在此基础上,不同阶段、不同行业、不同规模实力、不同技术领域的企业数字化转型一般有两种模式。

1、基于底层架构的it系统的升级模式

这种模式更适合处于2.0和2.5阶段的传统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更适用,先完成企业内部纵向集成、端到端集成和软硬件系统集成,解决数据孤岛的问题,实现业务数字化的战略转型。

2、数据驱动模式

这种模式比较适合处于3.0阶段的传统企业,有一定信息化和自动化基础,通过数字化业务在线驱动人和机自动作业,真正实现数字化业务在线化作业。

二、基于这两种模式的数字化转型实现路径

在看实现路径之前先介绍一下两种生产方式:流程型生产和离散型生产。

1、流程型制造与离散型制造的概念

(1)流程型制造,通过一条生产线将原材料制成成品,比如集成电路、药品、化妆品、食品、饮料制造等。

(2)离散型制造,是将不同的现成元部件及子系统装配加工成较大型系统,比如电脑、手机、汽车及工业用品制造等。

2、流程型制造与离散型制造的区别

(1)产品结构

离散制造企业的产品结构,从产品形态来说,离散制造的产品相对较为复杂,可以用“树”的概念进行描述,最终产品一定是由固定个数的零件或部件组成,这些关系非常明确并且固定。

流程型制造企业的产品结构,则有较大的不同,它们往往不是很固定上级物料和下级物料之间的数量关系,可能随温度、压力、湿度、季节、人员技术水平、工艺条件不同而不同,通常采用配方的概念来描述这种关系。

(2)工艺流程

流程型制造业的特点是品种固定,批量大,生产设备投资高,而且按照产品进行布置。通常,流程生产行业企业设备是专用的,很难改作其他用途,规划时要做好配置。

离散型制造业,其特点是多品种和小批量。因此,生产设备的布置不是按产品而是按照工艺进行布置的。比如离散制造业往往要按车、磨、刨、铣等工艺过程来安排机床的位置。因为每个产品的工艺过程都可能不一样,而且可以进行同一种加工工艺的机床有多台,因此离散制造业需要对所加工的物料进行调度,并且中间件需要进行搬运。

(3)自动化水平

流程型制造业,则大多采用大规模生产方式,生产工艺技术成熟,广泛采用pcs(过程控制系统),控制生产工艺条件的自动化设备比较成熟。因此,流程生产行业企业生产过程多数是自动化的,生产车间的人员主要是管理、监视和设备检修。

离散制造业企业由于是离散加工,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率很大程度依赖于工人的技术水平。离散制造业企业自动化主要在单元级,例如数控机床、柔性制造系统。因此,离散制造业企业一般是人员密集型企业,自动化水平相对较低。

(4)生产计划

流程型制造业的产品生产是以流水生产线方式组织连续的生产方式,只存在连续的工艺流程,生产过程控制方面工艺固定,不存在离散型制造业的产品生产对于的严格的工艺路线,因此生产计划方面,计划制定简单,常以日产量的方式下达计划,计划也相对稳定;
在作业计划调度层面,一般是不需要精确到工序级的,更多是以整个流水生产线为单元进行调度,从计划的作用和实现上比离散型制造业相对简单。

离散型制造业的生产作业计划调度,需要根据优先级,工作中心能力、设备能力和均衡生产等方面对工序级、设备级的作业计划进行调度,这种调度是基于有限能力的调度并通过考虑生产中的交错、重叠和并行操作来准确的计算工序的开工时间、完工时间、准备时间、排队时间以及移动时间,通过良好的作业顺序,才可以明显地提高生产效率。

(5)设备

流程型制造业的流水线生产中,生产线上的设备维护特别重要,每台设备都是关键设备,不能发生故障,一台设备的故障会导致整个工艺流程的终止。

离散型制造业的生产设备布置,不是按产品而是按照工艺进行布置的,可以进行同一种加工工艺的数控机床一般有多台,单台设备的故障不会对整个产品的生产过程产生严重的影响,一般需要重点管理关键工序的瓶颈设备。

三、基于这两种模式的数字化转型实现路径

1、第一种“基于底层架构的it系统的升级模式”的数字化转型实现路径

(1)这里面涉及到两种策略:一种是德国的工业4.0白皮书中的由大到小转型策略;
另一种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的由小到大的转型策略。由简单到复杂,更符合我们的工业基础,符合我们循序渐进的传统思想。

(2)这个模式的实现路径主要是it系统的三项集:纵向集成、端到端集成、横向集成。

如果把端到端集成放到了最前面或者最后面,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不符合实现逻辑有问题的,这就要看各个企业目前所处的阶段。

a、纵向集成

简单来讲,纵向集成是一个企业内部指挥连的集成与扁平化,包括企业内部信息化系统之间、信息化系统与设备之间的集成,是一个“点”的概念,是其它两个集成的基础。

b、端到端集成

端到端是产品及服务全流程的闭环,是围绕产品生命周期企业间的集成,是产品价值链的集成,是一个“线”或“链”的概念,是纵向各个节点的互联互通。

c、横向集成

横向集成是以价值网络为主线,不同企业之间的集成与生态化,是社会合作的重要基础,是一个“生态圈”的概念。

2、第二种“数据驱动模式”的数字化转型实现路径

数字化转型是传统行业与it行业的深度融合,是it技术(信息技术)与ot技术(工业技术)的深度融合,其本质通过数据的加工、流动来提升产业的效率。

这里提到最多的还是无人工厂,特别是机加工行业对此更为向往;
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数控机床行业对这块市场涉猎少,导致了设备落后,更多聚焦少人工的半自动方式。

数据驱动模式的实现从整个架构来看,主要分为物理层、平台层、数据层、应用层。

(1)物理层(iaas),这里主要指的是由传感器、物联网、工业以太网、因特网和其它硬件基础设备构成,负责数据的采集、传输和生产执行。

(2)平台层(paas),主要是指由大数据平台和云计算平台构成,提供数据的存储、计算能力。

(3)数据层(daas),主要是指中台,由数据中台和业务中台构成,抽象业务模型用数据来定义制造,是传统企业数字化能力的载体。

(4)应用层(saas)

应用层主要是指企业各种it应用系统和工具,主要分为两部分:信息化软件和工业控制软件。

a、信息化软件

例如: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mes(制造执行系统)、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b、工业控制软件

a、组态软件,例如:wincc、组态王、intouch、ifix等

b、上位机软件,这种主要是自主开发,灵活度更高,例如: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scada)、分布式控制系统(dcs)、仓库控制系统(wcs)等。

四、数字化转型的本质

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it基础设施化,而不是把it当作了工具。

1、it工具化,更多的是替代人的一部分功能,提高人在某一方面的能力,解决业务的某个问题;
工具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可用可不用,企业可以照常下单、采购、领料、生产、发货,不影响企业无法开工;

2、it基础设施化,就从本质上不一样了,物联网犹如国家的电网,各种it软件就好比发电机,而数据驱动就是it基础设施发出来的电,只要it基础设施哪出现了问题,就会导致了企业无法开工,标准着这家企业真正走上了数字化之路。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