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背影》研究述评(全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背影》研究述评4篇
第1篇: 《背影》研究述评
信用问题研究述评作者:阮德信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第05期
〔摘要〕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稳压器”和“助推器”。西方发达国家信用制度已趋成熟,我国信用机制正处于建设阶段。信用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信用的发展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自1999年至今,各省市政府响应中央号召,逐渐介入地方信用建设,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信用建设法规。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是信用建设的主要内容。我国还存在诸多有待解决的信用问题。
〔关键词〕 信用;
信用经济;
信用建设
〔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1)05-0189-04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维系社会经济良性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信用制度百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各国经济运行的基础,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良好运行的保障。我国理论界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吸收国外理论的基础上,信用理论研究开始从零乱走向系统,从肤浅走向深入,从片面走向全面,逐步形成了关于中国信用制度建设的系统理论。对信用问题研究可从理论与应用两方面进行述评。
一、信用的理论研究
(一)信用的内涵与发展
18世纪和19世纪是古典经济学的全盛阶段,也是对“信用”研究比较集中的时期,信用归纳为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信任关系;
〔1〕二是借贷关系。近代信用创造论的继承与发展者麦克劳德(Mcleod)认为,信用具有双重意义,一种是要求债务的权利,一种是要求买方偿付商品代价的权利。〔2〕我国台湾学者史尚宽认为,诚信有三层含义:一是含有“信”的因素,即法律关系,一方应顾及他方利益;
二是含有“诚”的因素,包括成人成己,成其事物;
三是含有遵从交易习惯的意思。〔3〕吴敬链认为:信用是指一种建立在对受信人在特定期限内付款或还款承诺的信任基础上的能力,它是后者无须付款就可以获得商品服务或资金的能力。〔4〕吴汉洪认为,信用的本质就是对契约关系中的义务承担者履约意向、履约能力和履约后果的确定性预期。〔5〕巴曙松认为,信用本质上是一种反映个人属性的信息,拥有价值,可以交易。〔6〕吴晶妹在国内首次提出“现代信用学”的经济学范畴,她对信用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信用是一种资本,是一种财富,可交易、度量和管理,有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时间价值。”〔7〕
第2篇: 《背影》研究述评
兼语句研究述评
人文学院2000届毕业生 马 涛
指导教师 张安生 点评 刘经建
提 要:本文主要讨论了汉语中一类比较特殊的句式一兼语式。文章从五个方面梳理探讨了前人对兼语式的研究,同时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对目前兼语句研究存在的问题试着作了简要的评述,为以后兼语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兼语句
汉语语法学是在模仿印欧语法学的基础上建立的。这一事实使得早期汉语语法学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汉语语法自身的特点。30年代以后,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汉语是一种缺乏形态变化的与印欧语法差异较大的语言。所以到40年代,王力先生从探寻汉语语法特点的目的出发,提出了汉语中一类比较特殊的句式—— 递系式,即今天我们所称的兼语式。
然而,从40年代到现在,虽然语法学界对兼语式做了大量研究,但在兼语式是否为一种独立句式、兼语式内部应当包含哪些小类,兼语式与相关句式划界等问题上始终存在意见分歧。
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梳理探讨前人对兼语式的研究,为研究的深入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
“递系式”是1944年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中提出的。他把“递系式”定义为“凡句中包含着两次递系,其初系的谓语的一部分或全部分即用为次系的主语者,我们把它叫做递系式.,取‘递相联系’之意。”并将递系式分为三类:
(1)目的位(即”宾语”)为主语;
如:
①迎春又命丫头点了一支梦甜香。(《红楼梦》37回)
②以后都叫他做萧湘妃子就完了。(《红楼梦》37回)
③多谢姐姐提醒了我。
(《红楼梦》30回)
④只有晴雯独卧于炕上。
(《红楼梦》52回)
(2)表位(即“表语”)为主语。如:
⑤是谁起这样刁钻的名字? (《红楼梦》23回)
⑥幸亏是宝二爷自己应了。
(《红楼梦》60回)
(3)谓语为主语。如:
⑦我来的不巧了。
(《红楼梦》8回)
⑧你就依的比圣旨还快些。
(《红楼梦》8回)
(《中国语法理论》上册,中华书局1955年版,189—190页)
五十年代,丁声树主编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首次使用用“兼语式”这一名称。他对兼语式是这样解释的:“兼语式特点是两个主谓结构套在一起。例如:
⑨风吹着雪花满天乱飞。
’
“‘吹着雪花’的是‘风’,‘满天乱飞’的是“雪花”。‘雪花’是‘吹着’的宾语,同时又兼做‘满天乱飞’的主语。这种宾语兼主语叫做‘兼语’。含有兼语的句法叫做兼语式。”这种兼语式也包含两个小类:
(1)支配兼语是动词“使、教、让、请、召集”等。
⑩狼变成了狗,野性是消失了,但只是使牧人喜欢。(鲁迅)
(11)希望使他快活,恐惧使他惊惶。
(老舍)
(2)支配兼语的是次动词”被”。
.
(12)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人坟墓。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直980年版,112页,119—121页
也有人使用“递谓式”这个术语,如吕叔湘,吕叔湘先生说的“递谓式”的一部分与《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所说“兼语式”的一部分相当。他对“递谓式”是这样解释的:“两个动词不属于同一主语,第二个动词的主语是第一个动词的宾语。这第一个动词常常是‘使’、‘叫’、‘让’或带有这种意义的。”所举的例子是:
(13)他叫你明天早点去。
(14)大家选他当主席。
(15)多谢你告诉我这个消息。
他还补充说 “为了方便,我们上面说‘两个动词’,其实第二个也可能不是动词而是形容词。”例如:
(16)我劝大家冷静点。
(《语法学习》 73、74页)
80年代出版的《现代汉语句子成分的分析》(赵遵礼,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对递系结构的分析类似《讲话》,认为:兼语式是指一个句子中有一个既充当着宾语又充当着主语的成分,即第一个谓语的宾语同时又是第二个谓语的主语,看起来像两个主谓词组在一块套着,就如“⑩”一样(第172页)。书中以“母亲叫闰土坐”为例,说“母亲叫闰土”和“闰土坐”两个主谓词组套着。递系式、兼语式、递谓式所指的语法现象虽不完全一致,但基本精神是相同的:就是有这样一种结构,其中有一个名词性成分既是前边动词的宾语,又是后边成分的主语;
两个谓语不是同一个主语。后来讨论兼语式的文章大都遵循这一精神。
以上只是对兼语式名称的几种解释、界定。在王松茂主编的《汉语语法研究参考资料》中,比较客观详尽地列出了这些观点。
二
当然兼语句的问题并非如此简单,从来就有一部分入主取消兼语式。这一派意见又分为两种:其一,根本不承认兼语式的特殊性;
其二,虽承认其特殊性,但认为处理成“兼语式”不恰当。李临定、范方莲在《语法研究应该依据意义和形式相结合的原则》(《中国语文》1961.5)一文中说:“所谓兼语,它或者是前面动词的宾语,或者只是后面动词的主语(构成主谓宾),不可能一身而二任。”“鼓励儿子报名参军”中的“报名参军”不是在说明儿子干什么,而是表示前面谓语的目的补语。张静《“连动式”和“兼语式”应该取消》(《郑州大学学报》1977。4)一文中持相同的观点,认为兼语式包含的句式有的可划归双宾语结构,有的可划归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动宾结构,有的可划归复句,因此兼语式的存在是多余的,应该取消。萧璋在《论连动式和兼语式》(《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56.1)一文中则认为连动式和兼语式都应该取消,主张用重音形式和插入主语两种方法将连动式和兼语式划到扩大的主从词身组和复句中去。
张礼训在 《从层次分析作业方法的要求看兼语结构分析上的矛盾》(《南京大学学报》1977.3)一文中指出,从层次分析的角度看,所谓“兼语”,只能是前一个动词的宾语而不可能是后面成分的主语。作者建议用“谓词性结构的连用”来取代兼语结构。张先生说:“‘连谓结构’是复杂谓语结构中的一个小类,它由结构上相对独立的两个连用的谓词性结构所组成。前一个谓词性结构是述宾结构,后一个谓词性结构意念上的施事,跟前一个谓词性结构意念上的施事不同,它可能是一个谓词性结构中的宾语(一般称作“兼语”),也可能是上文其他成分,也可能是未在本句出现。”
三
还有一派虽然认可“兼语式”概念,但对传统的“兼语式”的界定持异议。这一派的意见可分为两种:一是主张扩大语式的范围,一是主张缩小兼语式的范围。
主张扩大兼语式范围的,可以陈建民《记兼语式和一些有关句子分析方法问题》(《中国语文》1960.3)一文为代表。起初,兼语式只限于“动.名。动”格式,”吕叔湘指出其实还应包含“动.名.形”。如前文第一部分中例(16)“我劝大家冷静点”。陈建民认为这很有启发,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把单句的类型通盘地观察了一下,发现除了动.名.动和动.名.形外,动.名。名和动;
名.主谓(句子形式)也可以是兼语式。”例句如:
(17)买了个桌子三条腿。
(18)他嫌你胆子小。
这样,兼语句由原来的两种类型扩大到现在的(1)动.名.动;
(2)动。名.形;
(3)动。名;
主谓;
(4)动。名.名四种类型。
另外,龚千炎的《由“v给”引起的兼语句及其变化》(《中国语文》1983.4)深入探讨了兼语句的复杂变化;
陈文升《介词”给”的宾语作兼语的句式浅析》(《天津教育学院院刊》1987.3)一文将“乌鸦飞出去给它的孩子找食吃”也分析为兼语句,这样无形中又扩大了兼语句的范围。戚晓杰《谈兼语的省略及其条件限制》(《世界汉语教学》1996.2)一文中,对动工是使令意义的兼语省略.的情况作了分析、探讨。文章认为,若是一定语境下能补出兼语的句子都可看作是兼语句。例如:
(19)“边书记,明天开各村支书村长会,老郭叫问问你能不能参加?”(《中篇说选刊》1995.1)
例(19)中的“叫”与“问问”并非为同一行为主体所发出,“叫”的受事与“问问”的行为主体均为“我”,但由于句中强调的是施动者“老郭”,作为交谈主体的“我”不言自明,故而省略。
主张缩小兼语式范围的以胡附、文炼为代表。他们提出这种主张所遵从的原则是:从动1的语义特点、动工与兼语之间的关系来确定一个句法结构是不是兼语式。他们认为兼语式应符合这样的条件:动工必须有致动的意义,动1和后续的动词所代表的动作是相应的,例如“我们选他做代表”的“选”是具有致动意义的动词,“他做代表”是“我们选举”的结果,我们不选他,他就不能做代表。如果改为“我们希望他做代表”,那就不是兼语式了,因为“希望”没有致动义,他做不做代表与我们希望不希望没有直接关系。(《现代汉语语法探索》14工一142页)
还有些人认为,现在兼语式某些小类应该划到其他句型中去。杨因在《论“我喜欢他老实”的句型归属》(《兰州大学学报》1981。4)一文,把由“喜欢、爱、嫌、讨厌、恨、埋怨、笑、气、怪、佩服”等表心理活动的动词作为动工的“动1.名.动2”(形或主谓)分析为小句作宾句。. 杨月蓉在其《连动句兼语句中的语义关系一一兼论连动式与兼语式的区别》(《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2。4)中指出,区别兼语句的主要标准应该是看名2(N2)与动2(V2)有无主谓关系,而这种主谓关系所限定的语义关系是一种“施事一一动作”的关系。并且作者强调“连动式与兼语式的区分表面上是决定于结构关系,但其内在依据主要是语义关系。这对缺乏形态变化的汉语来说,是必要的。”作教员依据这一区分标准,用添词分述的方法把一些相互纠缠的句子作了重新归类。例句如:
(20)老余打着手电筒走过去。(连动句)
——老余打着手电筒,老余走过去。
——老余打着手电筒,手电筒走过去。
(21)学校推荐他报考军事院校。(兼语句)
——学校推荐他,学校报考军事院校。
——学校推荐他,他报考军事院校。
四
如何对兼语式进行层次划分,向来是句法分析的一个难点和“禁区”。八十年代以来,有人开始了这方面探讨。
.
吴竞存、侯学超在《现代汉语句法分析》中,对兼语式(书中称”递系式”)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他们认为,依据“结构、功能、意义”原则也可以对递系结构进行层次切分,以“派他参加”为例,其切分如下所示:
派 他 参 加
| | A
| | B
直接成分是A段“派他”和B段“他参加”,A、B均成结构。“派他”+“他参加”符合语段“派他参加”的意思。从功能上看,“派”只能带体词性宾语,只管到“他”,不能管“他参加”,“派”和“他”构成述宾(动宾)结构。可见这种切分从层次分析法的原则看是成立的(第200页)。
此外,方展鹏在其《兼语词组层次分析琐议》(《吉首大学学报》1988.1)一文中也提出,应该从现代汉语的语言实际出发,注重汉语的特点,肯定兼语式的存在。作者在分析兼语词组结构时,同意吴竞存、侯学超的分析方法,认为兼语结构可以切分为“动工/名/动2”的形式。即:
动 名 动
| |
| |
五
无论是主张扩大或缩小兼语式的范围,只要承认兼语式存在,就得讨论兼语式与小句作宾句(主谓宾语句)、双宾句的界限问题。虽然各家见仁见智,但下述区分标准基本取得共识。
(一)兼语句与小句作宾句(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区别标准:
1.从第一个动词的性质来辨认。兼语式中的第一个动词一般含有“使令、派遣”等
意义,兼语前后两个动词所代表的动作多半有原因、结果之类的关系;
小句作宾句的前一个动词大多是表示感受和心理活动的,谓语动词和宾语中的动词所代表的动作没有原因和结果之类的关系。
2.从语音停顿或插入成分来辨认。兼语式一般可以在名后停顿或插入其他成分,即
动1.名[ ]动2;
小句作宾句既可以在名后又可以在名前停顿或插入其他成分,即:动1[ ]名[ ]动2;
3.从提向方式来辨认。兼语式一般是两问:
(1)你请谁?一一我请他;
(2)你请他干什么?一一我请他办这件事。而小句作宾句只能是一次性提问:你希望什么?一一我希望他办这件事。
4.用移位来辨认。兼语式的名.动2不能前移;
小句作宾句的名.动2(小句)可以前移。
(二)兼语式与双宾句的区别标准:
主要的区别标准是抽掉动工看名与其后的成分能否成结构,如果成结构则为兼语式,否则为双宾语句。例如:
(23)我送你一张电影票
(24)你现在还欠互助会多少钱?
(17)买了个桌子三条腿。
(25)可怜他一只眼。
例(23)、(24)是双宾语句。如果抽掉动词“送”和“欠”之后,名(“你9961;
--~..助会”)与其后的成分不能成为可以独立表达意思的结构。所以是双宾句。
.
例(17)、(25)是兼语句。名(“桌子”、“他”)与名后的谓词性成分(“三条腿”、“一只眼”)之间构成主谓关系,即可以成结构。但例(23)、(24)名与动2(v2)之间无主谓关系,应为双宾句。
六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在兼语式、兼语式与其他句式的划界等问题上,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这些争议产生的原因在我看来主要是:
其一,“兼语式”概念本身还没有一个被各家认同的内涵和外延。从递系式到兼语式等名称的改变,王力、丁声树、张志公、吕叔湘等都有自己的解释,但多限于承认兼语的存在,提出兼语式的分类,讨化兼语式中第一个动词的特点,并未就一系列问题作深入探讨,特别是理论的探讨,于是引起了兼语式的“存废宽严之争”。
其二,由于兼语式在一段时间里没明确的内涵。因而,后继学者从各自的理解出发处理语言材料,使兼语式包括的小类越来越多,从而模糊了兼语式与非兼语式的界限。
但是,无论怎样,围绕兼语式所展开的争论丰富了人们对汉语语法特点特别是兼语式的认识,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至少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就兼语句的基本特征达成了共识。即:认为兼语句的基本格式是两个主谓结构的套合,其谓语部分的组成为:动1.名.谓。
从这一命题出发,现在一般认为丁声树在《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指出的由“次动词”即介词“被”引介施事成分的被动句不宜分析为兼语句。例如《讲话》中找出的这个例句:
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
用层次分析法是:
被他们葬入坟墓
| | A
| | B
其直接成分A段,“被他们”和B段“他们葬人坟墓”虽自成结构,但是“被”在这里是介词而非动词,缺乏动作性,“被他们”是一个介宾短语而非动宾短语。再用兼语句的提问形式来检测,该句的第一问应该是(工)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被谁?显然,这一问在语义上是站不住的。因而,很难回答。可见,将介词“被”引导的被动句划分到兼语句中去是没有充足根据的。
陈建民在《现代汉语句型论》中将下列句子看作“动.名.名”式的兼语句,但是现在用兼语式的结构特征来检测,可以发现这样分析是不恰当的。
(26)骂他糊涂虫。
(27)叫他小柱子。
例(26)、(27)抽掉动1后,按严格的语法分析,名词与后面的名词性成分不是主谓关系,而是一种同位关系。这种同位关系从提问上也可看出。“骂他什么?”“糊涂虫”。“叫他什么?”“小柱子”。所以这两个句子分析为双宾句更为恰当。
2.揭示了兼语式类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象前述兼语式的类型由王力先生提出来的“动.名.动”式一种扩增到“动.名。形”、“动.名.名”、“动.名。主谓”四种,都是深入研究取得的成果。
此外,孙银新对“得”字兼语句、龚千炎等对“给”字兼语句的研究,更显示了汉语兼语句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孙银新在《“得”字兼语句新论》(《汉语学习》1998.)一文中将我们以前普遍分析为作动词补语的“得”字句分析为兼语句。例句如:
(28)他打得孩子到处乱跑。
(29)你逼得你爹没有一点路可走了。
(《曹禺选集》)
(30)市井小民的势利眼神,会看得你从骨头缝里冒凉气。(肖马《钢锉将军》)
(31)(这暖烘烘的味道,换了脂粉香和花香)薰得方鸿渐要泛胃。(钱钟书《围城》)
文章将以上例句同“我们选他作代表”一类典型的兼语句进行比较,认为无论是句式的变换,还是否定表达形式、问话形式以及语音停顿的落点,以上“得”字句与典型兼语句都表现出极为相似的语法属性。从传统的语法分析出发,这类“得”字句应分析为“得”后成分作动词的补语才对。然而,从语义结构上看,这类句式补语中的“小主语”用“把”提前变成处置式,如例⑩可以转换为“你把你爹逼得没有一点路可走了。”表明这个小主语的语义层面上是动词的受事,那么,这类“得”字句分析为兼语句也未尝不可。
龚千炎在《由“v给”引起的兼语句及其变化》(《中国语文》1983。4)一文中列出了多种由“v给”。构成的兼语式或兼语式与其他句式兼融的复杂句式。下面来看龚文的例句:
(32)那么我给你一件东西看。(曹禺:《雷雨》)
(33)我给个东西你看看。
(34)他送给我一条狗看门。
(35)我借给他二十块钱买车票。
这组句子是“V1.给”不分开,O1.和02都在V1.给的后面②。例(32)代表一种较典型的句式,O1,(你)是“V1.给”的受事,又是V2(看)的施事,O1.是兼语。02(一件东西)则即是“v1.给”的受事(宾语),又是V2的受事(潜宾语)。例(33)句同②句相比,O1.(你)是v2(看看)的施事,02(东西)是v2的受事,两种句式相同,不同的只是O1.和02的顺序相反。并且,例⑦句还可转换为:“我给你个东西看看”,把兼语O1.提前了。例⑩中与v1,、v2发生关系的是02(一条狗),它是“v.给”的受事,V2(看)的施事,02是兼语。V2另有受事O1,(门)例句中加△做标记。这类句式有自己的特点;
O1,是有生物,可做施事;
v2后一定要带宾语O1,(极少数情况可省去);
O1,和03在语法上无关系,语义上却有领属关系,“门”是属于“我”的。例(35)中,O1.是兼语,02(二十块钱)是v2(买)的凭借物,V.另有受事宾语O1,(车票)。
龚文中一共列举了十几种这类较复杂的“给”字兼语句,通过举例不难看出,“给”字兼语式的繁琐、复杂`这既为研究兼语句式开拓了领域,也增加了研究的难度。
我们还发现近十年来,对兼语句的讨论越来越表现出弹性处理倾向。如例⑦“可怜他一只眼”是个多义结构。如果理解为“可怜他只有一只眼”,那么既可以分析为兼语式,也可以分析为主谓宾语句(类似于“我喜欢他老实”);
如果理解为可怜他的一只眼坏了(不排除他的一只眼是好的),该语段只能分析为述宾语结构。这种弹性处理有助于我们避免在语法分析中非此即彼的“刚性”偏颇,体现了在语法研究中注意语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结合起来的研究方向,很可能为兼语式的研究拓开更大的讨论空间。
注 释:
①“v给”指“送给”“让给”“交给”等复合动词,也包括单个的“给”字。
②动词“V给”一般要带两个名词成分,构成所谓双宾语句,在文中用O1,和02来表示。O1.一般指人,02一般指物。
参考文献:(略)
----------------------------------------
教师点评:
兼语句作为汉语中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句式,自20世纪40年代被提出以来,语法学界曾做了大量的研究,但由于其类型上的复杂多样性,至今在许多问题上仍存在着不同
意见。本文作者在研读了有关兼语句的诸多论著的基础上,对兼语句研究的历史进行了认真的爬梳和综合的评述,具有相当的学术参考价值。
文章在第一至第五部分对于前人有关兼语句研究的各种理论观点进行了详细具体的要概括和综述。第六部分则集中分析探讨了各家在兼语句研究中存在分歧的主要原因和争论的意义、价值等,阐明了作者自己的观点。认为分歧集中在兼语式是否为一种独立的句式,兼语式内部应包含哪些小类以及兼语式与相关句式应如何划界等三方面的问题。将学术界各家在这些问题上的观点逐一加以罗列和分析,在此基础上认为造成有关兼语句的一系列分歧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兼语式概念本身尚缺乏一个公认的内涵和外延;
其二是后继学者凭各自的理解来处理语言材料,使兼语式包含的小类越来越多,因而模糊了划类的界限。最后作者发表了自己对围绕兼语句所展开的争论的评价和见解,认为这丰富了人们对汉语语法特点特别是兼语句的认识,并指出了它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一、就兼语句的基本特征达成了共识;
二、揭示了兼语式类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本文主要运用归纳分析的研究方法,以充实的内容、清晰的脉络对围绕兼语句的诸多学术问题进行了较为准确的概括、阐述和评价,并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可以说是一篇较为成功的毕业论文。
兼语句
2010-05-08 23:26
第3篇: 《背影》研究述评
统计焦虑研究述评
作者:郭红力;司继伟;赵霞
作者机构: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山东,济南,250014;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山东,济南,250014;山东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山东,淄博,255049
来源: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ISSN:1672-0040
年:2009
卷:025
期:006
页码:97-100
页数:4
中图分类:G442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焦虑;数学焦虑;统计焦虑
摘要:统计焦虑是一种特定领域的数学焦虑,在学习统计或研究方法相关课程时统计焦虑的发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文章首先概括分析了对统计焦虑的实质及理论结构的认识,随后介绍了当前可用的测评工具.同时认为引发学生统计焦虑出现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情景性因素、特质性因素和环境性因素.文章最后对该领域的未来研究趋向提出了瞻望.
第4篇: 《背影》研究述评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1、本课题现状评述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有经验的校长,他所注意和关心的中心问题就是课堂教学。”课堂是学校中最普遍、最常态、最基本的细胞,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没有课堂教学行为的变革,就没有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也不可能有新课程目标的真正实现。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好高效,是广大教师在新课改时期特别关注的话题。所谓课堂教学中的高效,一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高效率,二是指学生课堂学习的高效益,三是指高效课堂改革带动教育改革所生发的高效能。只有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取得了高效益的回报,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虽说“教无定法”,但有效的教学模式却是高效课堂的有力保障。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就是由原来教师只研究书本知识走向研究课堂“教与学”的过程。面对我校地处丘陵地带,教师年龄结构偏大,绝大多数教师不能彻底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导致新的教学理念渗透不够,在有效教学模式上还存在一些差距。因此,我们提出了“低负担、高质量;
低耗时、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总方针,准备通过研究从根本上解决小学语文教学耗时低效的焦点问题。因而,我们认为“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研究很有必要。
2、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主要是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行动研究。研究本课题主要有三方面的目的和意义:(一)探索出适合小学语文学科特点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以研促教,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
3、课题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结合教师的教学实践,通过有效教学模式的摸索,构建高效课堂。可以改变我校缺乏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现状,解决我校课堂教学中现有的一些问题,使课堂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而且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促进我校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高效教学观,逐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进而优化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1、课题研究的目标:(预计用一年时间达成如下目标)
(1)、改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高效课堂教学规律,完善课堂评价体系。 (2)、增强教师的教研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3)、教会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4)、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教师的工作强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2、课题研究的内容:
(1)、通过问卷调查、现场听评课、教师访谈、学生座谈等途径,调查研究目前我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通过理论学习,研究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
(3)、通过对实力学校的课堂教学的观摩学习,研究他们课堂的特点、基本点、基本模式、课堂评价、要求和管理等。
(4)、研究教材,教材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载体。研究对教材把握、处理的度和呈现形式。
(5)、研究学情,要分析学生现有的水平和对教育教学内容的思维能力、接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学习兴趣、动机、意志、情感等。
(6)、研究学法,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研究自学、帮扶、互学;
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存异质疑、交流展示等学习方式的组织和引导要点。
(7)、研究教法。立足学情和教材,研究运用什么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才能使学生高效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8)、研究课堂评价。对学生实施有效的课堂评价是成功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研究,初步制定出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可持续作用”的、侧重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课堂评价体系。
总之,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理论学习、观摩学习、教材研究、学情研究、学法教法和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探索出适合本学科的课堂教学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本学科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3、课题研究假设
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把老师和学生从耗时低效中解放出来,让教师快乐地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不少同行都在艰难地探索构建高效课堂的途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抓好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2)、开展以学课标、研课本、研方法、课后反思等为主要形式的校本研究。 (3)、通过“备、教、批、辅、考”等常规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效率。 (4)、研究和设计好课堂提问。 (5)、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和管理。 (6)、积极实施小组互助学习。 (7)、实行“因材施教、因材施学、因材施练”。
4、课题研究创新之处
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是教学的艺术性与科学性的完美结合,不仅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同时也注重培养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课题研究思路
以课题组为单位,由各负责人具体实施,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加强理论学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各学科的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当前教改的前沿理论,在平时教学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研究。充分发挥和利用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通过举行研讨活动,发现问题,完善操作思路,进一步补充、完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使之更具有针对性,更具有实效性。开展课题组内研究,组织听课小组听课、评课;
围绕”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研讨会,做好对教师的高效课堂模式学习与运用的考评工作;
总结经验与不足,提升理论知识,形成课堂教学模式案例。
2、课题研究方法
理论专著研究,行动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比较研究,访谈等。
3、技术路线
(1)课堂结构体现高效率、高效果。
(2)教师转变角色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3)教师掌握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打破“灌输——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
4、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1)、申报课题,组织学习阶段:(2013.9到2013.10)申报课题,等待批准;
(2)、前期准备,调查学习阶段:(2013.10)召开课题研究启动会,确定实施方案;
(3)、全面深入实施阶段:(2013.10到2014.6)开展课题研究展示活动,检查课题进展情况;
撰写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总结收集优秀课堂案例,撰写论文,在课题组内推广研究成果。
(4)、总结深化阶段(2014.7到2014.8)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撰写课题结题报告,课题组结题大会,成果出版与展示。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