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小学数学课堂拓展与延伸【优秀范文】

小学数学课堂拓展与延伸【优秀范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课堂拓展与延伸【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小学数学课堂拓展与延伸【优秀范文】

小学数学课堂的拓展与延伸4篇

第一篇: 小学数学课堂的拓展与延伸

英语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

进入当今全球数字化的信息时代,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宽泛,掌握的信息量、知识量越来越大。面对成长、变化、快速提高的学生,现如今的英语课堂教学已不再只局限于课本内容的基本掌握和语法知识的机械传授,而是要进行大胆的课程改革和创新,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使英语课堂教学得到拓展与延伸,to realize the latest beliefs that the new course criterion has put forward “use the teaching materials as the sample,make good use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s”.英语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会丰富学生的第二语言世界,拓展一个学生自己的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吸收到足够的营养,满足他们成长的需要。

(一)英语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势在必行

1、目前使用的教材在语言的交际性、文化性等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英语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是现实教学情况的迫切需要,我们要找寻适合学生能力发展需要的丰富的课程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激活课堂的兴奋点,拓展学生视野,使英语课堂具有延展性。学生像鱼儿,应在海里遨游,而不只是在井里跳跃。

2、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随着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打破旧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延伸教材内容,创设语言学习情景,拓展语言情境,抓住本单元话题的精髓,采用任务型教学的新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英语交际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中,新时代的学生的新需求。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多媒体教学、现代通讯技术的广泛发展和运用,二十一世纪的学生知识面宽、学习渠道广。因而,只有活化教材,学生巩固了课内知识后,结合他们的兴趣,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才能满足现在学生的需要。

第二篇: 小学数学课堂的拓展与延伸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与生活整合
【摘要】小学数学课标中指出,小学生在学习中能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在的存在,并能广泛在实践生活中的运用,便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可以从小学数学课堂与生活实践与生活问题,以及课外活动的有机整合来实现课堂与生活的整合问题。【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与生活;
整合
小学数学新课程提倡数学生活化,多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作为现代教师就应注意结合学生已有的数学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注重其生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努力提供数学生活化的场景和机会,从而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策略,以适应未来社会生存的需要。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数学课堂与生活实践的有机整合
新课标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他们自己跳起来摘果子,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小学数学课堂教与学的方式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新课标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他们自己跳起来摘果子,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小学数学课堂教与学的方式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教学数学加减法的简便

计算时,我设计购物活动:―顾客有365元人民币,买物品应付198元,他付给营业员200元,营业员又找回2元,顾客还有167元人民币。提炼出数学算式:365-198=365-200+2=167元;
营业员已有665元,应再收198元,当收到200元人民币时,她应找2元,现实有人民币863元,提炼出数学算式:665+198=665+200-2=863元。购物对学生而言是非常熟悉的事情,从活动中提炼出了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理,既抓住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多加了要减,多减了要加”的道理,还增强了学生对数学与生活具有非常紧密联系的认识。二、数学课堂与与生活问题的有机整合
加强课堂实践活动,牢固掌握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必须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我们会对生活中常见的各种优惠措施理解得更深刻,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样让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富有魅力,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都十分的重要。如:在教学《周长的测量》时,带领学生参

加户外的测量,量一量我们的足球场的周长,量一量我们乒乓球桌的周长等等,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又如:教学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整百、整千数的速算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买东西”,去发现和理解算法。教师可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妈妈到商店买球鞋,身上有128元,每双球鞋98元,妈妈可以怎样付钱,还剩多少元?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其中有的借鉴买东西时“付整找零”的经验得出付出100元,再用28元加上找回2元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抽象出128-100+2的算式。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探究出算的方法,让学生在经历生活历程中感悟数学,建立数学中凑整简算的思想,实现了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主建构的目的,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三、数学课堂与与课外活动的有机整合
数学课外活动不能只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而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充实和发展,它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和局限。针对学生对学习数学的认识规律及心理特征,本文从活动的内容、形式及学生心理作了初步的思考和探索。课外活动对于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熟练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知识只有亲身体验,才会理解深刻,运用自如。所以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还要加强课外活动。例如:教学“步测和目测”后,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测量一下,体验步测和目测。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味到了解决问题的一种享受。数学是一门具有充沛生命力的科学,它总是在不

第三篇: 小学数学课堂的拓展与延伸

小学应用题练习作业


三年级应用题姓名:评分:
一辆汽车早上8点从甲地开往乙地,按原计划每小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3台600千克的机器,时行驶60千米,下午4时到达乙地。但实际晚点2超载了吗?小时到达,这辆汽车实际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每根不锈钢管8元8角,每根塑料管1元2角。一最大的两个两位数的积是多少?根不锈钢管长2米,一根塑料管长0.8米。(1)用小数表示两种水管每根的价钱。(2)一根不锈钢管比一根塑料管长多少米?
用一根长14分米的铁丝围成一个等腰梯形,已知手帕厂原计划八月份生产手帕3280打。采用新的这个梯形的两腰共长4分米,面积是9平方分米,生产流水线后,生产的手帕运走了2960打,还剩这个梯形的高是多少分米?875打。比原来计划增产多少打?
三年级同学收集了184千克废报纸。用32千克废学校开展“我能行”俱乐部活动。报名参加“乒坛报纸可以换4棵树苗,他们收集的废报纸可以换多小将”的人数是“校园NBA”的2倍,已知“乒坛少棵树苗?小将”的人数比“校园NBA”多21人。报名参加
“乒坛小将”的有()人。
食堂九月份烧煤300千克,十月分比九月份节约用李丽和王敏同时做纸鹤,李丽每小时做12只,王煤40千克。两个月共烧煤多少千克?敏每小时做14只,做了3小时,两个人一共做了
多少只纸鹤?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第四篇: 小学数学课堂的拓展与延伸

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理想的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的精彩往往来自精心预设基础上的绝妙“生成”。当“无法预约的精彩”成为一句熟语后,课堂中那些极富“生成”价值的因素,被当做无比可贵的教学资源。我们知道“生成性资源”不会与时俱来的,更不会凭空而至;
我们也知道可遇而不可求的“生成性资源”往往稍纵即逝。那么,面对“生成性资源”,我们该如何把握呢?
1. 课前精心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课堂因为有了生成,才拥有了充满生命的气息,才拥有了撼人心魄的感动;
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教案的准备,我们的追求必然变成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也有人说,预设也是一种生成,一种“意料生成”。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应该做出重点预设:
(1)、 预设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即教学应达到的程度,它可以克服教学上的盲目性,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保证和首要环节。我教学“认识时间”时,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① 认知目标:使学生能正确读、写钟面时刻,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②过程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③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2)、 预设恰当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顾名思义,是指周围教学环境资源。教师在预设时,应主动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从学生熟悉的现实出发,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引发数学学习的内驱力,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数学现实。
(3)、 预设弹性的教学板块。
既然称为“板块”,其意味着可移动,可增删,非线性,有弹性。板块式的教案在实际的教学进程中是可以调整的,而单一化的教案流程是固定不变的:复习铺垫—新课导入—新课展开—巩固深化—课堂小结。这样的流程未免呆板、僵硬,不能适应活跃的学生、开放的课堂。因此,根据学生的旧知掌握程度,“复习铺垫”这个环节就没有必要了;
如果新课展开后,学生对需要掌握的知识不甚
掌握,也可再次铺垫;
也可复习旧知蕴含在一个情境中。再如,“课堂小结”环节可放在巩固练习之后也可之前,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另外每个板块下面又可细分为“小板块”,教学中究竟使用哪种,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而定。
2.课中强化生成——“预设”诚可贵,“生成”价更高
预设好的教学预案,是为了在课堂中得到完美展现,但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布卢姆的那句话“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新课程也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度动态过程,开放、互动的课堂具有较强的资源性。
对于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资源,特别是“意外生成”资源,我们一种是采取巧妙回避,因为这些信息往往是顺利执行教案的障碍;
另一种是有效利用,但这需要高超的驾御课堂的能力,对生成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对预设教案的超越。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提倡后者,因此教师要学会观察,学会倾听,随时捕捉新信息,选择有效的信息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调整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生成性教学。经过一个多学期的教学,我以为以下两种策略很关键:
策略1:激活“亮点”资源
我在上《认识时间》这节课时,让学生5分5分地数出每个数字代表的时间。正当学生听的认真时,忽然听到有一个男生在小声嘀咕着:“这样数太繁了,只要记住四个数字就可以了。”我听了开始一楞,马上心一动,立即让他走上讲台进行讲解:“在钟面上,12和6是对称的,分别表示整时和半时;
3和9也是对称的,分别表示15分和45分。” “多么有创意的见解呀!”我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这样一来,其他学生也兴趣盎然。我顺水推舟,干脆来个小组讨论。随着讨论的进行,不时有同学举手,不时有新的想法产生。
由于捕捉到的信息“价值不菲”,从而激活了其他学生的思维,迸发了智慧的火花。可见,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
策略2:尊重生成,还给学生的课堂主权
我们不仅要学会发现学生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也要及时捕捉学生出现错误的问题所在。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错误资源,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等方式,把错误化为一次新的学习。
我在上《认识时间》时,曾让学生用两种方法写一写9时5分这一时刻。有很多学生就写成了9:5,另有一部分同学是写了9:05,这个答案才是正确的。这样同学们就有了争执,我没有及时地给予结论,而是让他们自由辩论。用第一种方式写的小朋友说:既然读作9时5分,我想应该这样写。这时,用一位女生站了起来,问到:那么9时50分应该怎样写呢?你的5不是变成在同一位置上
了吗?之后,还有几位学生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我发现写错的那些学生正悄悄地改正自己的答案。
显然,同学的反问使有错误的那些小朋友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3.让预设与生成和谐共处
苏霍姆林斯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的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只有我们尊重生成,弘扬学生的课堂主权;
引导生成,保证资源的有效价值和不断地反思生成,我们的教学才能触动生命的灵性,我们的课堂才能充满智慧的灵光。
真理向前迈一步就是谬误。过度生成,将会影响到课堂的基本效率。

有人说,没有预设的课,是没有效率的课;
没有生成的课,是没有人性的课。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的的统一体。如何把握二者的度,是横亘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笔者认为,在预设的总体架构正确的前提下,应该以预设为主,生成为辅。这个“主”,如果不能正确并坚持下来,所谓的生成必将流于形式,缺乏深刻,生成也就失去了基础。其二,生成不是目的,它只是手段,是为师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空间,富于挑战性的话题,来达到解放学生身心,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那么就不能牵强地、虚假地制造生成,只能是提供某些机会,在自然“愤悱”的状态下产生生成,这才是具有真实意义的生成。
精心预设,强化生成,是我们想在课堂教学上有所作为的教育追寻者必须反思的一个重要话题。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