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2年度论清代科举利弊

2022年度论清代科举利弊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06-21 11:30:04 推荐访问: 利弊 清代 清代科举制度的利弊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论清代科举利弊,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论清代科举利弊

论清代科举的利弊3篇

论清代科举的利弊篇1

浅析科举制度的利弊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而设立的、由读书人参加的一种考试制度。魏晋以来,官员大多数从权贵子弟中选出,并不能选出真正有真才实学的人。为了克服这个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才正式设立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核成绩录取人才,这时,我国科举制度正式确立。

科举制度对隋唐至明清期间中国政治、教育、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均具有重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科举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形态与知识分子的性格和形象,而且为东亚国家的科举制和西方国家的文官考试制度所借鉴,对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教育也还有深刻的影响。尽管距离科举制度的废除已有一百多年了,但当今人们对科举的认识仍是见仁见智,特别是在科举的利弊及清末废除科举的得失等问题上分歧较大,下面我愿就个人的了解谈一点浅薄之见。

客观地分析,科举在利的方面,首先表现在科举考试促进了传统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它带动了民间社会崇尚人文、教育,唐代科举盛行后,就形成了“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的社会风气。其次,从宋代开始,科举便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这样不但大为扩宽了政府选拔人材的范围,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这种政策对维持社会整体的稳定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明清两朝的进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没有读书、或读过书但未做官的“寒门”出身。此外,科举起到了文化传承的纽带作用。由于它确定了广大士人学习和修养的内容,科举便成为知识分子和占统治地位文化的连接点。读书人最重要的就是学习知识,而在当时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古代文化知识。一个书生若没有饱读文化思想的精华,谈何治国之道。科举规范了学习、修养、考试的内容,并一直延续1300余年,中国文化就延绵不绝的传承下去。

当然,科举的诸多弊端是显而易见的。科举考试给予及第者的优待和荣誉,是打动千百万知识分子乃至全社会人们的一个重要因素。科举制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文化心理,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科举成为最吸引人的事业,读书成了最有意义和价值的活动。科举及第与否成为人生极喜极悲的重大因素。"久旱逢甘雨,他乡见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成为当时世人对科举制的一种普遍心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成为众多知识分子形象的写照。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提倡和鼓吹,逐渐形成了世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心态,也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推行"读书做官论"的滥觞。而且,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注重考生的实际学识。明太祖将源于元朝的八股文正式定为科举考试文体,而八股文以四书五经的文句做题目,其中的义理必须发挥孔孟和朱熹的思想,不得抒发自己的感想,这样一来,便严重束缚了文人们的思想。大部分读书人为应对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性,还是独立思考能力,都被大大限制。过于死板的八股文,逐渐把科举制度引向了死胡同。还有,科举制度助长了官场的腐败。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出现了科举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又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这样便产生了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这些师门关系在官场中互相拉帮结派,并且官官相护。清朝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借着乾隆皇帝对他的宠爱而一手遮天,大肆收受贿赂,以致富可敌国。而且多次以科举考试的题目为饵收取考生贿赂的钱财。这就不利于国家建设一个公正公平公开的良好制度,造成了官场的黑暗和社会的混乱。

应该承认的是,制度本身是一种很好的选才方式,也是能够选出国家的栋梁之才的,由它被周边及许多西方国家所效仿就可看出。然而,由于它被统治阶级强加过多的个人意愿,比如明清时为了加强统治而将八股文设为主要的考试内容、各阶层为了捞取好处而纵容舞弊之风盛行等等,科举便变得不再是那么神圣而美好,甚至成为众矢之的。

科举制度已经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公务员法,但我希望我们不要将科举从此尘封起来,而是要将现有的选才方式与之参照,取之精华,弃其糟粕,只有这样,现行的制度才会不断趋于完善,社会也才会不断进步。

论清代科举的利弊篇2

摘 要:清代的科举考试是国家统一管理的考试,它的正常运行是以一套完整、规范的考务管理程序为基础的,并在法规的执行中得到确认与保证。为了让人们清楚地了解清代科举考试在实际中的具体操作,本文按照考试的流程,从考试前的准备、考试过程的实施和考试后的处理三个主要环节,分别阐述和介绍了考务管理制度的具体实施状况,还就清政府处罚考试违规的情况进行了描述。

  关键词:科举考试;
考务管理;
三级考试;
防弊

  一、课题研究的状况

  科举考试在长期的实践中制订了一整套完备的规则,规定了考生条件、规定了考试科目、规定了各科考试内容、规范了考试标准、规定了题型、规定了考试层次、规定了考试日期和时间,制订了考试管理和保密规则,制订了成绩评定等级,规定了各省录取人数,制订了各项录取政策。为了规范考试行为,防止徇私舞弊,还建立了一系列的法规制度。特别是清代科举考试的考务管理制度,对考生身份、报考手续、考场规划、试题保密、考场监察、试卷保管、评卷复查、考官职责等环节都有严格的规定,其条例制定的完备、详尽,可以说是达到了极点。科举在长期考试考务管理中所形成的极其严密的制度,一直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影响着过去和现代的考试,这也是科举考试得以持续一千三百多年的主要因素之一。



  1.研究清代考务管理的现实意义
  
  科举制度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对政治、文化、教育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每逢大考之年,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在关注科举考试的全过程,科场成为社会的焦点。在许多历史文献中可查到各级政府的文书多谈及科举,如考试前的各种建议,对考试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议论,考试后对选拔结果的评价,还有对科场舞弊揭发的奏折等。皇帝对科举考试的重点则是多放在如何保证公平取士,防止舞弊的事件发生上。读书人则是关心所取中的是否为真才,考场上是否有舞弊行为,平民子弟录取多少的热点上。因此,组织管理成为重要的任务,完备的制度是衡量考试管理的标准,部门之间的协调是保障考试顺利进行的条件。科举考试是我国封建社会选士制度的重大变革。它不以门第、财产作为选拔人才的依据,而以考试为主要手段,注重士人的知识与才能,是不平等社会下相对平等的制度。为了体现科举考试公平、公正性的特征,各朝代的统治者都要极力从制度上进行维护,因此,考务管理的核心就是如何保证维护科举的公平、公正,从某种意义上讲,考务本身的规范标准就代表着科举考试的公平原则。

  科举是统一时间、统一内容、人员集中的考试,这项考试考生多、规模大,过程长、环节多,自始至终贯彻着国家的意志,是国家统一管理的考试。要使这种考试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必须有强大的考务管理来配合,需要确立考试的规章制度,设置考试管理机构,颁布考试法规,采取防弊措施等,以保证科举考试按正常的周期进行。在我国,科举考试制度奠基于隋朝,确立于唐代,完备于宋代,弛废于清末。考试形成制度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时代发展的变化,社会对考试的功用便提出新的要求,每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条件决定了所需人才的规格、考试科目的设置和考试的方式,所以,考务管理的规范也是随着科举考试不断发展而逐步改进、完备的。

  我国的考试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考务管理经验。我们研究清代科举考试考务管理制度的目的,一是为了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科学地对待历史,发扬它合理、优秀的因素,使人们对科举考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二是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从而促进当今考试考务管理制度的逐渐完善;
三是从其制度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丰富考试立法的理论依据,启发对考试改革的思路,严格以法治考,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的考试制度。



  2.课题研究的方法与主要特色

  由于科举考试的考务与当今考试考务的管理体系和划分属性有着不同的区别,为了能让科举考试的方式、方法与现代的考试程序相吻合,我们本着坚持现代考试管理的原则去审视问题,在课题的研究中放弃就理论反复评述的手段,主要以清代为主线,运用历史文献深入研究科举考试所涉及的各个考务管理环节,通过考证、分析典型的案例,了解和认识科举考务管理的发展特点及运转程序。研究的主要特色是再现科举考试的实践操作环节。

  为了保证课题的研究不脱离实际,在前期,我们依据所掌握的历史资料,结合考务管理的特点,进行了古今对比的分析。第一步将清代考务规则与当前教育考试的考务规则作了比较,第二步依据考务管理标准将科举考试的方法做了重新的划分,第三步用现代考务管理的运作方式对清代的考法进行了梳理。在课题研究的后期,为了突出科举考试的实际运作,我们在分析和整理时按照考试的流程,即考试前的准备、考试过程的实施、考试后的处理三个主要环节,分别阐述了考务管理制度的具体实施状况。另外,还就清政府是如何处罚考试运作时出现的违规情况进行了描述和介绍,并结合典型的舞弊案例分析了问题的成因。

  课题研究中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有关科举考试的历史资料,如《清史稿》、《大清会典事例》、《清高宗实录》、《清朝文献通考》、《钦定科场条例》等,翻阅了不少有关科举考试的历史档案,还查看了一些文集。发现历史上对科举考试记载和论述的多是关于考试科目的设置、考试日期的变更、录取比例的划分、考官的选派、考生答卷的事项、考场规则、防止考试舞弊的措施、以及科举存废的争议等,唯独缺少对考试管理过程进行全面的描述。于是,我们根据考试考务管理的实施步骤将大量的历史史实对号入座,并结合有关科举考试考法的资料进行重新整合,理顺了科举考试的关系,还在挖掘史料的同时对清代的内容作了补充,澄清并发现了几个新的问题:

  考生报名。有许多文章、书籍在评价科举是一种公平的、机会平等的机制时,赞许科举选拔人才 不问家族出身,只要能治国安邦、用兵打仗,只要有特长的,都允许士子自由报考。在查阅历史资料时我们得出,所谓科举考试士子自由报考,是指不需要达官贵人的推荐,也不问门第,并不是说对应试者没有任何限制。科举考试报名时考生是有资格限制的,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报名的。首先要经过县、府、院三试,还要通过岁考及科考,本人身家清白,“倡优隶卒之子弟及有刑伤过犯者,皆不得预,歧考冒考者亦禁。”在取得京官的印结或领取原籍督抚的咨文,方可以报名参加乡试。

  考试试差。即对各省乡试正副主考官的选拔考试。通过对主考官的考试,铨选出人品端方、学问纯正、年富力强且不阿奉公卿的人担任主考官职务。随着对主考官的稽查、考核逐渐加强,考差成为制度化,成为清代科举考试中的一大创举。从清代考官进行试差的过程可以看出,清朝历代皇帝对考官的挑选制定种种措施,不断地进行修改、调整,体现了制度上的严密与完善,目的是确保主考官的声誉,从运行机制上维护科举考试顺利进行。

  出题与阅卷。科场考试拟题最为重要。考官命题的原则以“四书五经内,义旨精深,及诗题典重者”。考官出题必须遵照有关规定,经史试题要含蓄不显,策论试题则要直接明了,凡摘裂牵缀、试题有误者,一经发现予以治罪。考官阅卷时评卷标准与命题标准应是一致的,凡试卷文体平实典雅、明白流畅、不事浮华者,则为中式卷。为了不让好的佳卷得到遗落, 成为清代科举考试制度中的一项“搜落卷”重要内容,是对阅卷过程可能出现失误和偏差的一种补救,也是录取时公平取士的一项具体执行措施。

  考试组织管理。清代整个科举考试的组织管理由礼部负责,其考试管理人员由京堂各官和地方高官临时组成,特别是主考官的派遣均由皇帝钦命,皇帝实际上成为整个考试活动的总指挥。每当考试之年,政府既要为此支付一笔特殊的经费,还需要其他部门协调配合进行,以大量的人、财、物力来保障考试的正常运转。

  图表代以文字。为了能让人们读懂代科举考试有关考务管理的运行,我们以图形与表格的形式表达了其中的过程。依据文字资料自绘了科举考试流程图,展现科举三级考试的报名、考试和分流的全过程。以表格的形式,说明乡、会试的日程和与考试有关人员的详细活动。用流程图表现考后的卷子是如何经过外帘受卷、弥封、誉录、对读等各个环节传送到内帘,试卷又是如何在内帘各官手中校阅取中的,即把试卷传递及阅卷程序作一综合解释。用简单易懂的图表替代难以用大量文字表述的事件,这也是在科举考试研究中的一次新的尝试。

  通过对清代科举考试考务管理的研究,使我们重新认识到,科举之所以能够在相当长时间里延续、发展与完善,是一套完整的考务程序为基础的,并在法规的执行中得到确认与保证。研究成果的目的,就是让人们了解清代的科举考试在实际中是如何操作的,清代保障科举考试顺利进行的考务管理方法是如何得到落实的。强调以课题研究为实践服务,这也是我们研究此课题的宗旨。



  二、清代科举考试考务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1.清代科举考试的基本情况
  
  (1)科举考试的形式
  
  清代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即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的科目为正、恩、文、武、制、翻译科,考试的时间、地点均有统一的定制,其组织管理是在皇权的统一运帷下运行的。



  (2)组织管理的协调
  
  由于科举考试不设专门机构管理,每逢考试前夕临时组成一批兼职的队伍,所有的考官和员役都是一种临时差使,没有专职,也没有任期,一旦考试完毕所有的人仍回原任。清代整个科举考试的组织均由礼部负责主持,其他部门协调配合进行。每当考试之年,需要花大量的人、财、物力来保障考试的运转,政府既要为此支付一笔特殊的经费,又要为考试提供一批兼职的管理人员。



  (3)科举考试流程
 
  2.科举考试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1)考生报名
  
  报考的条件要求 科举时代对应试者的年龄没有限制,清代也是如此。不论年龄多大,都可以参加乡试、会试,当一次未取中时,可以反复接着应试同级别的考试,直至通过或自我放弃。但是,参加科举考试是有一定条件限制的。首先,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必须是中央或地方官学的学生(又称为生员),即有学历资格的限定;
其次,生员参加乡试报名由各省学政录取,只许应本省乡试,仕宦子弟不准于父兄原任衙门移文起,生员遇父母去逝不准参加考试等,即一系列相关政策的限定;
再次,清代规定凡倡优隶卒之子弟及有刑伤过犯者皆不得参加考试,即对考生身份的限定;
最后,各省乡试取中的举人是有一定名额比例的限定。

  报名程序和监督措施 考生在通过县、府、院试的考试和学政主持的岁考及科考等一系列考试环节确认合格,并符合报考的条件要求后,本人才有资格报名。但在报名的过程中,还必须遵照规定的程序和手续一一办理。在清代,参加各省乡试必须是本省人,否则就是冒籍。

  报名时,先由学政科考录取,再由学政造具名册送布政司衙门预备试卷,考生用楷体填写本人姓名、年龄、形貌、籍贯等履历项目,还得写清曾祖父、祖父、父亲三代的姓名,注明三代的存殁情况。另有一些具体执行的措施加以监督。

  资格的再认定——复试 乡、会试发榜后,要将中仕者的朱、墨试卷与录科原卷(亲供)送礼部进行审查(又称磨勘),通过复试的考试才有资格参加会试和殿试。



  (2)选派考官
  
  清代所有乡试主考官的派遣均由皇帝钦命。考官亦称“帘官”,有内帘官、外帘官之分。内帘官指主考、同考、内提调、内监试、内收掌等,其主要职责为出题和阅卷工作。外帘官,指监临、外提调、外监试、外收掌、受卷、弥封、誉录、对读等,负责管理各项考场考务。另外,还有将所有管辖考试的官员划分为 “考官”与“场官”。“考官”指主考、副主考和同考官,直接参与出题、阅卷的活动。而“场官”则是负责各项考务管理工作的官员。

  考官的职责 乡试考官:主考官,负责批阅考生试卷,分别优劣去取,核定名次,上奏皇帝;
同考官,协助主考官阅卷。称房考官,或简称同考、房官;
监临官,专司纠察考场奸弊;
监试官,分外监试和内监试,外监试监察考场事务,内监试监察阅卷;
提调官,统一管理考场帘外的一切事务;
受卷、收掌官,负责收纳考生试卷;
弥封官,负责糊名;
誊录官,负责试卷誉录事宜;
对读官,负责校对誉录试卷;
巡绰官,负责巡视考场;
搜检官或监门官,负责对进入考场的考生搜身;
供给官,负责后勤服务;
医官,负责医病。会试考官:总裁,即会试的主考官;
知贡举,为会试监考官,总摄考场事务。其他的考官设置亦与乡试略同。殿试考官:殿试由皇帝主持,故不设考官。读卷官,负责评阅试卷。其他分别负责各项事务的官员设置有:提调官、监试官、受卷官、收掌官、弥封官、印卷官等。

  担任考官的资格 担任考官主要以科甲出身的翰林官、给事中、光禄寺官、吏礼户兵刑工六部的司官、行人、中书、评事等人兼任。顺天乡试主考由一、二品官员担任,各省主考官按大、中、小省之区别,分别由进士出身的“宗人府主事,内阁侍读学士以下,各部郎中员外主事六科各道,国子监司业,及中书评事博士监丞助教等官”担任。

  由于乡试主考官的主要助手为同考官,又称房考官。顺天乡试的同考官多用翰林,各省乡试的同考官由总督、巡抚就本省在任及候补州县官系举人、进士出身者考选。除外,主要官员有监临、监试和提调。监临,是乡试的监考官,闱中办事人员均由他委派和监督。各省乡试监临官由各省巡抚担任,监试官由道员充任,提调官由布政使担任。另外,负责受卷所、弥封所、誉录所、对读所的官员统称为四所官。顺天乡试的四所官在进士、举人中选派。各省的则在本省府、州、县佐等官内选派。考差是选派正、副考官的考试,即通过考试差遣乡试主考官。又称考试试差。这是清代科举考试制度中差遣考官所采取的独特方式,凸显政府对科举考试的重视程度。



  (3)考场编排
  
  贡院作为考试的场所,各省贡院的建设大致相同或相似,编排考生的座号时将贡院号舍分成东、西,以“千字文”排列,并注明考生的姓名、籍贯等。考场各处贴有《贡院坐号便览》,考生根据手中卷面字号,按坐号便览指示的方向便可找到。座号既是白天答卷的桌椅,又是晚上睡觉休息的床铺,座号又称号舍或号房,考生每人一“号舍”。号舍的编号与试卷的编号须一致,且每位考生三场考试的座位都不是固定的,须重新编列。



  (4)考生须知
  
  为了保证整个考试过程顺利进行,每逢乡、会试年份,各省在乡试前都要结合本地的情况公布《晓喻科场事宜示》,晓示考生和百姓,告诫诸生遵守场规、严禁陋习,如出现违犯者按法严究,决不稍存姑息。


 
  3.科举考试过程的实施
  
  (1)考试程序
  
  殿试的考试于4月21日在保和殿。当天,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策问题目均请皇帝钦定。贡士对策,以一千字为准,字数多不限,并于当日完卷。殿试的第二天开始即由读卷官负责阅卷。殿试不黜落,实际是对贡士的重新排名。



  (2)考官命题
  
  命题原则清代的科举考试基本沿袭明代旧制用八股文,主要以《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的精典儒家思想为考试内容,直至清末停罢科举为止,其中虽有若干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三场考试以第一场最为重要,考试项目以经义为主。



  命题规定 必须遵照有关规定,如经史试题须要含蓄不显,使考生能够明白题意;
策论试题则要直接明了。凡摘裂牵缀、试题有误者,一经发现,将予以治罪。乡试考官出题,除正副考官执行共同以四书五经的内容拟订、不拘泥忌讳的原则外,拟题过程中还必须遵循一些其他条例。

  考试题型和八股文 清代乡、会试主要以策论、表、判的题型考查考生,前期曾使用过诏、诰的题型。表,可考查考生撰拟各种文体的写作能力;
判,可考查考生判断能力是否正确。由于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主出题,评判文章的优劣又必须依据一定的标准式,所以,考试中多使用八股文的文体。



  (3)考场规则
  
  科举考试自开始起,各代朝廷为了保证其顺利进行,不仅对考试时间、考试内容、考试地点进行专门的规定,对考试的运行程序也有相应的措施,并在考试过程的执行中得到保障,逐渐形成一整套的制度。清代科举考试的考场规定,是在以往各朝防弊措施的基础上,将防弊视为要政,制定了《钦定科场条例》,防止考场舞弊的有关规定越来越严密,越来越细化。考场制定有回避、锁院、搜检、答卷、糊名、誉录等制度,其执行力度严格。



  4.科举考试后期的考务环节
  
  (1)试卷传递及阅卷流程
 
  (2)阅卷规定
  
  评阅试卷时,首先以抽签的办法公平合理地将试卷分发至每位同考,为 “分卷”。其次,同考在阅卷时把自己满意的试卷加上批语向主考推荐,称为“荐卷”。再次,主考校阅各房推荐的试卷,从中选拔和确定最终的录取者的“中卷”。另外,主考还负责搜阅各房未荐之“落卷”,发现好的照样取中,称为 “搜落卷”。最后,正、副主考要综合三场考卷文字的高下,综合评定考生名次。确定排名次序。



  (3)试卷磨勘
  
  磨勘,是清代科举考试的重要程序之一。乡、会试放榜的当天,考场上的考官把中式考生的朱卷和墨卷派人解送至礼部,派人共同对朱、墨卷的内容进行复核,并对考官出题、考生答卷、外帘手续和考官阅卷等内容也一同复核。乡、会试试卷经磨勘后,续送去复勘。



  (4)复试
  
  复试有两种形式,一是发榜前举行的复试,即对初选有名者再次进行的考试,复试通过即发榜录取,目的是决定最后录取。二是在榜后对录取者重新命题再次进行的考试,旨在防止取士不公,实质是对录取者资格的重新认定。



  (5)揭晓
  
  阅卷确定排列次序后,将载有中式者名单的榜文在凌晨时分张榜公布,又称为发榜、张榜或揭晓。顺天乡试榜文在府尹衙门前、各省乡试榜文在布政使司或巡抚衙门前张挂。放榜时有正榜和副榜之分。正榜是按规定名额录取后公布的文榜,中式者称为“举人”。副榜是科举考试中的一种附加文榜,即于规定录取的名额之外再加取若干名,另出一榜,中式者称为“副贡”。会试榜文则在礼部门前张挂,正榜榜上有名者为“贡士”,副榜又称为“明通榜”。



  (6)缮后处理
  
  筵宴 乡试发榜的第二天在府署、巡抚署举办鹿鸣宴。殿试传胪日的第二天在礼部举行恩荣宴。分别宴考官、举人或贡士,发给中仕者顶戴、衣帽物和旗匾牌坊银。

  刊刻试录、登科录 每届乡试、会试的试卷,由礼部选定录取的程文,编刻成书,名为试录,又称 “闱墨”。殿试后,礼部将钦命的策题和一甲三名进士的对策题,刊刻登科录。

  落第的选择 凡生员参加乡试未被录取者,举人参加会试未被录取者,即为“落第”。清代对落第的考生给予有赏赐盘费银两、推行举人大挑、设立副榜等项,为会试落第的举人设明通榜、选取誉录、考取教习,赏给会试年老下第举人职衔。



  5.清代关于科举考试违规的处罚

  清政府在各朝防弊措施的基础上,以“防弊视为要政,行法亦不姑息”的理念,颁布了《钦定科场条例》,让科举考试纳入了大清王朝的法制轨道。从清代违纪处罚规定和舞弊处理事实结果可以看出,防止考场舞弊的规定是相当严密的,科举考试立法中含有大量的制裁制度和制裁措施,包括刑事制裁、行政制裁和经济制裁等。刑事制裁是清代对犯罪行为最广泛适用的制裁手段,如枷号三月,杖一百,发烟瘴地方充军等。行政制裁中的行政处罚,主要是指对士人科举资格和个人功名的剥夺,如停乡、会试考试;
行政处分包括对官员处以降级、革职等。经济制裁既包括对不称职官员处以罚俸,也包括对不能履行法定义务者罚以赎银。科举考试违规的处罚条例,集中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法律制裁的精神和特色。这些制裁措施虽不能从根本上彻底铲除腐败,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腐败现象,维护了科举考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在社会上起到震慑作用。

  科举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一千三百年的历史,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科举既以其最初的创新在选拔人才、整合教育、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表现出超凡的功效,也因其内在的本质和制度设计的缺陷而逐渐成为历史的羁绊,最终因国家内忧外患而被废止。科举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是与崇尚“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公开宣扬“公平”、“公正”密不可分的,这一目标的达成是以科举制度一套完整的考务程序为基础的,并在法规的执行中得到确认与保证。它不仅对考试时间、考试内容、考试地点进行专门的规定,对考试的运行程序也是精心设计,其规定亦是层层设防、环环相扣,制度上的完备、严密堪称世界一绝,是当今所有考试都不能比拟的。

论清代科举的利弊篇3




科举制的利弊与影响
18级文学院广播电视学班
刘亭妤
1809324036
科举制的利弊与影响
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在中国,科举制从隋唐开始实行,历经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
在牛明铎老师的“科举漫谈”课堂上,老师为我们讲述了古代科举的考试规则、纪律,以及科举中的一些轶事,以及舞弊行为等等,让我对科举有了更多的了解与思考。
俗话说,“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科举制让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科举是不可多得的阶级上升通道,从这个角度来讲,科举甚至比高考还要公平,改善了用人制度,为中国历朝历代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才。在文学艺术方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总的来说,科举制的产生,淡化了氏族、门第的影响,吸收了不少寒门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
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激发了人们的求知欲望,并促进了高素质文职人员的形成。
课堂上,老师讲了有关科场作弊的轶事,其中有一件是为了防范科场作弊而在考场设立厕所,考生不得离场如厕。我对此很有兴趣,查找了一些相关资料,在网络上看到西北大学博物馆有一件名为“科举丝质作弊夹带”的藏品。夹带上密密麻麻写了几万字。在科举考场上,作弊的问题也层出不穷。有夹带,有冒籍,或贿赂考官、评分官等等等等。清末探花商衍鎏说:“童试大弊稽查之尤难者,则为枪手代
倩之风。”为此,朝廷也做出了许多“反作弊”的努力。这也引出了我对科举弊端的一些看法。
由明代开始,科举考试的内容陷入僵化,便成只要考生能写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注重学生的真实学识。很多读书人为了应付考试,思想逐渐被四书五经、八股文所禁锢,使眼界、创造力、独立思考的能力都被大大限制。受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影响,只重视四书五经,不问世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可能埋没了一部分人才。并且,科举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亲师的教育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这样造成了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这些师门关系在官场中互相拉帮结派,并且官官相护。还有,虽然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愈演愈烈,科举制最终消亡。可是,虽然科举制在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人不讲求实际学问,变成了“应试教育”的复读机,但束缚思想的实际上是八股取士,而不是科举制。
科举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特有的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制度。它的产生,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发展的需要,对于维护封建统治起了重要的作用;
也曾激起过人们读书的积极性,为统治阶级选拔才识之士充实自己的队伍提供了条件。尽管由于考试内容和方法失当,不少考生与考官串通作弊,使科举制度未能发挥其本来的作用,但对封建社会这一漫长时期的政治、经济、教育制度以及知识分子的学风,都曾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作用实在不可低估。
对于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我们辩证地去看待。科举也是如此。在“科举漫谈”课堂上学到的内容,联系初中、高中历史课本里学到的知识,让我对科举有了一些更深的了解。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