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及指导意见--修订版(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及指导意见--修订版6篇
【篇一】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及指导意见--修订版
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南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形成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文件。它是学校组织教学、管理教学过程和确定教学编制的依据,是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实施监控与评价的基础性文件。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落实我校“十三五”发展规划,构建体现我校办学定位与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学校经研究决定制订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现提出制(修)订工作的几点原则性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化人才培养过程,体现桂医办学理念及办学特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素质教育
以人为本,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培养;
加强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积极拓宽学生视野,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适应力。
2.加大公共课程改革力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对思想政治教育类、军事理论教育、大学英语、计算机、体育等课程,在符合相关政策要求总学时数不变的前提下,删减课堂理论教学学时数,增加数字化教学、实践实训、课外指导课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3.合理设置课程内容,整合优化课程体系
依据国家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制定培养方案,合理设置课程内容、整合优化课程体系,
体现“以通用、适用为本,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
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抓手,进一步处理好公共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等方面的关系,建立和优化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人文素养、科学思维、实践能力为目标,研究开设专业基础课程之间、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融合性课程,加强医学与人文,专业与基础之间的渗透,体现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系统性、融合性。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凝练、整合教学内容,兼顾知识的基础性、系统性与学科发展的前沿性。同时,注重创新,各专业可有所区别,自设一定学分的特色课程,努力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课程体系。
4.重视基础教育,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加强学科基础课程,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减少课堂教学,加大实践课程比例,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内涵和要求,统筹规划实验教学环节,优化实验课程设置,更新实验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
加强实(见)习教学,根据专业实际制订详细的实习安排计划,加强对毕业实习各环节的监督和管理;
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方式和途径,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5.体现“三早”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将“早接触专业,早接触科研,早期触社会实践”纳入培养方案,增加假期及课后的专业实践、社会活动,并在课程设置、能力培养及毕业要求等方面体现“三早”教育理念。
6.以学生为中心,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注重发掘学生潜能
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从以“讲授式”为主向综合应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问题导向式、启发式、参与式讨论教学、仿真模拟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转变,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通过调整教学进程、优化核心课程体系、加强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学生自主发展学分等方式,促进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自主发展有机结合,为学生的多元化职业发展规划提供多样化选择。
加大考试改革力度,采取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建立健全以“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评价体系;
进一步提高课程考核命题质量,加强试卷管理,重视考试结果的分析与反馈,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
三、基本框架和具体要求
(一)基本框架
本次修订延用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架构和主要指标:明列课程系列、课程群;
设置素质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课三类课程模块;
课程属性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且选修课细分为指定、推荐和个性选修三种。各专业总学分原则上控制在50学分/学年(可依据培养目标略有差别)。
(二)主要内容
包括:专业名称、代码、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修业年限、学位授予、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主要实践教学环节要求、第二课堂、成绩考核和毕业要求、教学时间分配表、学时分类统计表、教学进程表、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安排等。
(三)人才培养目标
我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道德高尚、基础扎实、素质良好、实践能力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奉献精神以及发展潜能的各类应用型高级人才。
各专业应在符合我校总体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体现专业实际,凝练人才培养特色,确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课程设置
各专业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整合优化课程体系,促进不同专业课程的交叉和渗透,注意课程间的衔接。
1.课程数量:对于必修课与指定选修课,原则上五年制控制在50-55门;
四年制控制在35-40门,三年制控制在30-35门,且每学期安排6-7门为宜。
2.公共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类、计算机类、英语、体育、安全教育等课程按照相关文件精神统一开设及设置学分。
3.专业核心课程:设置10-15门左右。
4. 同一门课程:根据学科门类及专业差别,原则上应设置不同学时及内容。
5.选修课:每门课程学分控制在1-2学分;
综合素质培养类选修课程全校统一设置,分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创新创业三类;
鼓励各院系开设专业选修和跨学科选修课。
6.第一学期原则上只开设必修与指定选修课。
(五)周学时数
我校实行40分钟1学时,每周5天,共45学时供学生学习,周时数以25~28学时为宜。
第一学期入学教育、军训2周,教学周为17周,考试1周;
其余每学期19周,其中教学周为17周,考试2周。
(六)学时学分要求
我校实行学分制教学。学分设定的最小单元为0.5学分。学分计算原则:素质基础课程模块每16学时计1学分,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模块每18学时计1学分(请以倍数标准设计课时);
毕业实习每1周计1学分;
体育、第二外语类课程32学时计1学分;
集中安排的理论及实践教学活动学分计算参照相关规定。
选修课毕业学分要求:控制在该专业毕业总要求学分的10-20%为宜。
(七)实践教学
各专业要适度调整、提高实践教学的学分比例,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加强毕业实习各环节的监督管理。
1.实践实习:包含各类实验、实训、见习、毕业实习等,其中毕业实习为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每1周计1学分。
毕业实习时间设定原则:五年制不低于52周;
四年制护理学、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学专业不低于46周,其他专业不低于32周;
管理学类不低于26周;
三年制专科不低于16周。
2.军事教育:军事训练于第一学年上学期集中进行,共2周,计1学分;
军事理论教育另行安排。
3.社会实践:每学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少于2周,安排至实习前一个学期,包括参加社会调查、社区援助、社区志愿服务、三下乡(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
4.劳动教育:在各学期分散安排进行,1学期为0.5学分,各专业安排至实习前一个学期。
(八)创新创业训练和素质拓展
学校在所有专业开设创新创业课程;
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早接触专业,早接触科研,早接触社会实践;
学校为学生参与专业见习、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创造条件,从课程建设、学生选课、成果认定、学分认定、灵活学籍管理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鼓励举行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操作竞赛及各类学科竞赛。
(九)成绩考核和毕业要求
1.成绩考核:分课程考试、阶段综合考试和毕业综合考试(毕业论文答辩)。
课程考试包括在校学习期间所要求的所有必修课的考试与考查、选修课的考核,分为考试、考查两种考核方式。
阶段综合考试和毕业综合考试(毕业论文答辩)应根据各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设置,制定相关规定,按期组织进行。
各专业要加大考试改革力度,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形成性评价,重视考试结果的分析与反馈。
2.毕业要求:学生达到学校毕业要求学分、各项综合考试成绩合格并符合德育培养目标要求及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准予毕业。
四、组织程序和实施要求
1.学校成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领导小组,指导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
2.教务处拟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南(讨论稿),发至相关部门征集意见;
经再次修改后,提交学校教学委员会审定。
3.各二级学院由院长全面负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成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小组,由专业负责人任组长,直接负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修)订及管理工作。
4.各专业负责人在课程设置中起主导作用,根据修订指南要求,组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小组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制定或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创业训练和素质拓展等,确定毕业要求。
5.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小组根据修订指南要求,与相关承担课程教研室积极沟通,通过座谈会、专题研讨会或问卷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教学专家、一线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学生代表、用人单位等的意见和建议,拟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稿;
提交二级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通过,经院长审批后,报送教务处。
6.教务处初步审核,向各院系反馈、充分交流意见后,汇总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领导小组审核后,提交学校学术委员会审定,经校长审批,公布并予以执行。
7.在人才培养方案执行过程中,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小组应指定专人负责关注专业发展趋势,搜集、整理教师、学生及用人单位等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五、本修订意见由教务处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二O一六年五月二十日
【篇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及指导意见--修订版
东北石油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等文件精神,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管理教学过程,监控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决定在2014版本科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开展新一轮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特提出以下原则意见。
一、指导思想
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对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参照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等相关文件精神,遵循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规律,坚持立德树人,面向社会人才需求,以“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为指导,以创新创业为突破,结合各学科专业特点,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和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定位、特色办学的原则
以学校发展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优势为根本,利用行业优势和产业结构特色,确立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和规格要求,针对产业、行业建设及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挖掘专业与学校相关行业的资源优势,开发和设置特色课程,培养定位要明确,培养目标要具体,制定符合高水平特色大学办学定位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坚持通专结合、整体优化的原则
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要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先进性和可行性,必须充分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加强通识教育与学科专业基础教育的融合,促进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渗透、融合,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增设学科前沿性和综合性课程,注重课程重组和整合,改变课程知识陈旧、简单拼凑和内容重复的状况,整体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在课程安排上要合理有序,避免课程之间的逻辑顺序颠倒,坚决杜绝“因人设课”和“无师不设课”的现象。
3.坚持实践育人、注重创新的原则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将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根据不同专业特点,鼓励开展形式多样的自学讨论课程、研究型课程、设计性课程、科研训练课程、创新创业训练课程、网络教学课程等特色课程。深化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设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坚持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原则
根据学生成才的不同需求,在课程的设置与选择、教学环节的设计与要求等方面,注意共性与个性、统一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尊重学生在基础能力、兴趣特长、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差异,实行分层次、分类型培养,为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潜力创造条件,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积极探索和实施铁人班和卓越班等人才培养模式,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总体框架
1.本科生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
(1)培养目标;(2)专业方向;
(3)业务培养要求;
(4)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5)主干学科;
(6)主干课程;(7)基本修业年限;
(8)授予学位;
(9)课程能力矩阵;
(10)专业学分分配;(11)专业课程设置表;
(12)教学体系结构图。
2.教学环节、学时总量
本科教学划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环节.
四年制理工类本科专业(含教育技术学专业)课内教学总学时原则上控制在2500以内(五年制建筑学专业3100学时以内)。经管文法艺术类本科专业课内教学总学时原则上控制在2600以内.各专业计算课内教学总学时数时,“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信息检索与利用"、“大学生安全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学时(合计152学时)不计入各专业课内教学总学时。鼓励各专业开设新生研讨课程,其学时也不计入各专业课内教学总学时。“形势与政策”具体由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组织开展相关教学活动。
各学期必修课周学时要均衡分布,原则上不超过30学时,各专业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考试周内原则上安排2—4门考试课程。
3。学制和学分安排
(1)弹性学习年限制:本科基本学制4年(建筑学专业基本学制为5年),学习年限为3—8年(建筑学专业学习年限为4—8年)。
(2)总学分:各专业最低毕业学分原则上控制在175-195内(五年制建筑学专业控制在250以内).
(3)学分计算:
理论课、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
16学时=1学分
体育:
32学时=1学分
新生研讨课:
8学时=1学分
集中性实践教学课程:
1个实践周=1学分
(4)学分比例:在理论教学环节中,减少必修课程门数,丰富选修课程资源,原则上选修课学分比例应不低于30%。必修课程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原则上应达到15%以上。
四、教学周安排
实行四学期制,每个学年设置四个学期,各学期理论教学周均为8周,原则上每半学年安排2周考试(部分课程考核可在开课学期的最后一周内进行)。前三学年每学年的最后2个学期原则上安排22周。第15、16学期安排毕业设计(论文)等.军事技能训练教学原则上安排在第3、4学期的18、19周进行,建议各专业在开学初开设新生研讨课程。
各学期教学周数分配情况见下表:
学
期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合计
第
1、2
学期
寒
假
第
3、4
学期
暑
假
第
5、6
学期
寒
假
第
7、8
学期
暑
假
第
9、10
学期
寒
假
第
11、12
学期
暑
假
第
13、14
学期
寒
假
第
15、16
学期
教学周
18
22
18
22
18
22
18
16
154
五、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主要由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和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构成.
1.理论教学课程体系的设计与说明
理论教学课程体系主要由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和专业教育平台课程平台组成.理论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充分考虑学科专业的不同特点,拓宽学科基础,凝练专业主干,精选教学内容,减少重复内容,加强课程的重组、整合、优化,杜绝因人设课现象.
(1)通识教育平台课程
通识教育平台课程是传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基础性、通用性和长效性作用的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主要由学校统一设置,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
1)通识教育必修课程
全校通识教育平台必修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基础类、英语类课程(所有专业必修大学英语1和大学英语2,英语专业、俄语专业、艺术类专业根据需要自行确定)、计算机类课程和体育类等课程。
通识教育必修课程(部分),设置按下表进行: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课程
类型
总学时
理论
学时
实践
学时
总学分
备注
思
政
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48
48
0
3
所有专业必修
中国近代史纲要
32
32
0
2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48
48
0
3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72
72
0
4
形势与政策
32
32
0
2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专题
16
16
0
1
综
合
基
础
类
课
程
军事理论
36
36
0
2
所有专业必修
信息检索与利用
24
16
8
1
大学生安全教育
12
8
4
1
大学生就业指导
24
8
16
1
大学生心理健康
24
12
12
1
国学与人生
32
32
0
2
创业基础
32
32
0
2
英
语
类
课
程
大学英语1
80
80
0
5
所有专业必修大学英语1和大学英语2,英语专业、俄语专业、艺术类专业根据需要自行确定
大学英语2
80
80
0
5
计 算 机 类
课 程
大学计算机基础
A
48
24
24
3
各专业根据需要自行确定是否必修
B
32
16
16
2
程序设计(分、、C语言等)
70
40
30
4
所有专业必修(艺术类专业除外),各专业根据需要自行确定
体 育 类
体育基础
32
32
0
1
所有专业必修
体育基础
32
32
0
1
体育选项
32
32
0
1
体育选项
32
32
0
1
2)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通识教育选修课分为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计算机类、英语类、体育类、综合素质类这7大类。各学院应组织力量开设若干门高水平的课程,向全校其他专业的学生开放,以保证有足够的课程资源供学生选择。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在各学院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不需体现,仅做学分要求。建议学生文理互选,至少在3个不同类别的通识选修课中完成修读。所有学生在修业年限内应至少取得11个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学分。
人文科学类课程: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格修养为目标,强化美育育人的功能,拓展美育课程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主要包括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类等课程。其中,公共艺术类课程主要是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等选修课程.
社会科学类课程: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管理、法律类等课程。建议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至少选修1门经济或管理类课程.
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课程: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为目标,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类以及工程技术类等课程。
计算机类课程:建议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至少选修1门此类课程。
英语类课程:英语专业、俄语专业、艺术类专业根据需要自行确定最低选修学分。其他专业修完大学英语1和大学英语2且通过国家四级英语考试后方可选修英语拓展课程,应至少选修4个学分,主要包括大学英语3、大学英语4和英语拓展课程;未通过国家四级英语考试者,应继续修读大学英语3和大学英语4.
体育类课程: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标,在体育类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强化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丰富体育活动项目,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提升学生健康素质和体质健康水平。
综合素质类课程:主要包括考研类课程、公务员类课程、创新创业类课程等。鼓励各教学单位在每个专业中开设创新创业类选修课程,如开设项目研发训练课和专业创业实务课等.建议考研类相关课程安排在大三学年进行。
通识教育选修课,设置按下表进行:
课程平台
应修最低学分
课程归类
通识教育
选修课
4
英语类
2
计算机类
5
其他类(其中,创新创业类课程至少选修2个学分)
合计
11
——
——
(2)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是按学科门类或专业类设置的培养学生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它与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一起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奠定宽厚的基础。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分为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两类。学科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坚实的理论基础,对应的是所属学科门类的核心知识领域,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等课程.
建议相关学院从学科专业门类的角度出发,本着构建课程群、拓宽专业基础、形成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平台的思想,按大类设置相应的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作为必修,同一二级类的专业应设置相应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平台作为必修.
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不同要求,开设不同内容和教学要求的同名多层次类型课程。各专业可根据本专业的实际情况,选择确定本专业学生修读的相应层次类型课程.我校分层次类型开设的主要大类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数学类、物理类、化学类、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工程制图等相关课程.
学科专业基础必修课程(部分),设置按下表进行: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课程
类型
总学时
理论
学时
实践
学时
总学分
备注
数学类课程
高等数学
A
192
192
0
12
各专业根据需要自行确定
B
160
160
0
10
C
96
96
0
6
线性代数
A
64
64
0
4
B
48
48
0
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A
64
64
0
4
B
48
48
0
3
概率论
32
32
0
2
数学物理方程
A
48
48
0
3
B
32
32
0
2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48
48
0
3
复变函数
32
32
0
2
复变函数与数理方程
80
80
0
5
物理类课程
大学物理
A
128
128
0
8
各专业根据需要自行确定
B
96
96
0
6
化学类课程
基础化学
A
64
64
0
4
各专业根据需要自行确定
B
64
48
16
4
C
48
48
0
3
D
48
40
8
3
物理化学
48
48
0
3
电工与电子
技术基础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
A
80
64
16
5
各专业根据需要自行确定
B
64
56
8
4
工程制图
工程制图
A
56
48
8
3
各专业根据需要自行确定
B
48
48
0
3
(3)专业教育平台课程
专业教育平台课程是建立在前两个平台之上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课程。专业课设置要坚持教学内容少而精的原则,注重课程整合,除设定少量必修的专业主干课外,其余以选修为主。
专业教育平台课程分为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
专业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在该专业领域内所应具备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对应的是该专业的核心知识。
专业选修课旨在培养学生在该专业内的某一方向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研究、设计)的能力。专业选修课注重对专业技能,行业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培养,强化专业能力、拓展专业视野、提升专业兴趣,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灵活设置,结合本专业优势的科研方向设置,并规定最低修读学分。在课程设置上,应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和行业需求,设置2-3个模块供学生自选。为保证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和模块内课程学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原则上学生应完整选修1个模块进行修读.
(4)其他要求
建议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中的专业技术基础必修课程和专业教育平台课程中的专业必修课程门数应在10门左右,原则上每门课程不低于3学分。
2.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说明
实践教学是促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要把实践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和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与课程教学同步进行的实验教学、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等;
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习教学环节(包括认识实习、工程实训、生产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等。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均为必修课程。
要明确与课程教学同步进行的实验教学和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学时,并结合相应课程教学更新实验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增设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等实验。
各专业应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等文件精神的要求安排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原则上实践环节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理工类专业(含教育技术学)不低于30%,其他类不低于25%。实践教学安排原则上要层次递进,保证四年不断线(实施“3+1”等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专业除外)。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1)设置能力培养类课程,加强实训教学环节。重视结合专业的特点安排课程设计环节和课外实践活动,同时设置一些工程设计系列课、研究型课程、创业训练课程,如电子线路设计、机械设计、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计算机程序设计、数学建模、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模拟训练等,将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渗透在教学过程中。
(2)毕业设计(论文)要尽量结合科研和生产实际确定题目及内容,体现我校产学研合作办学特色,鼓励学生提前进实验室、进课题研究组,将毕业设计与课程的学习结合起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原则上理工类专业(含教育技术学)毕业设计一般按15周安排(含毕业教育和答辩环节),经管文法艺术类专业一般按12或15周安排。
(3)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学分。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基于专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并获得此类学分.各教学单位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自行设计学分获得途径和学分分值,至少为2学分。学生取得的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记入本人成绩档案,获得的多余学分可置换相关类别的选修课学分,但以20学分为上限。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可通过参加学科竞赛、发表学术论文著作、取得发明专利、职业资格证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获得,其考核和认定办法按《东北石油大学本科生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实施办法》等文件执行。
(4)鼓励各专业结合自身情况,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公益劳动、志愿服务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教学环节设置,设置按下表进行:
课程名称
课程类型
总学时
总学分
备注
大学物理实验
A
48
3
各专业根据需要自行确定修读类型
B
33
2
工程实训
A
一周
1
各专业根据需要自行确定修读类型
B
二周
2
C
三周
3
D
四周
4
军事技能训练
14天
1
所有专业必修
思政课实践
32
2
所有专业必修
生产实习
各专业根据需要自行设计
认识实习
各专业根据需要自行设计
课程设计
各专业根据需要自行设计
毕业设计
各专业根据需要自行设计
创新创业实践(名称自定)
所有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自行设计学分获得途径和学分分值,至少修读2学分
其他(名称自定)
各专业根据需要自行设计
六、课程编号规定
课程编号是区分课程的编码,每门课程只能有唯一编号,若同一名称的课程因学时、教学大纲不同或分册(分级)讲授或考核,则应分别编号.课程编号为8位数字(如06011037),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前两位数字为二级院(部门)编号;
第三、四位为教研室编号;第五位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标识码,理论教学课程取1,实践教学课程取2;
后三位为课程序号。
各二级院(部门)及承担教学的有关单位的编号规定如下:
地球科学学院——-—-01 石油工程学院-—-—02 化学化工学院————-—03
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04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05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06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07 经济管理学院————08 电子科学学院——————09
数学科学与技术学院——10 外国语学院--——-11 人文科学学院—————-12
体育部-—-—————13 艺术学院——————14 应用技术学院(秦皇岛)—15
软件学院——-————16 马克思主义学院-——17 研究生院————————28
继续教育学院——--—29 教务处———-———30 图书馆—-—-——-——31
学工处-—-——-——32 学生院-—————-33 保卫处--—-—————34
国际合作处———--—35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36 医疗保健中心-—-———37
石油与天然气研究中心—38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各学院在修订培养方案时,如果需要其他学院协助开设课程,必须与对方充分沟通和协商,确保课程正常开设。开课单位要编写所开设的全部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程简介,以便修订培养方案时合理选择所开设的课程。各专业修订培养方案的同时,还应编制相应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计划、课程简介、课程大纲等教学基本文件。
七、特殊人才培养方案的有关要求
铁人班、卓越班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等各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方案,要着力培养未来的行业领军人物和拔尖创新人才,在此原则意见指导下进行修订。
卓越班专业还应参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文件精神修订培养方案。
八、培养方案的修订、审核、批准与执行
各学院要充分重视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专家组,明确分工,统一进行本院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并组织校内外专家认真审议修订稿,形成学院主导、专业主体、教师参与、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工作机制,确保课程体系的先进性、可行性和前瞻性。
各学院要开展针对性强的调查研究,广泛征求行业企业需求和学生(含毕业生)意见,并组织各专业负责人、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及教学督导组专家、教学团队骨干教师、现场专家等,经过“社会需求调研-—培养规格论证--资源条件分析——国内外同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较——院系研讨论证"等环节,修订相应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经专业负责人、教学院长审核签字并加盖学院公章后,报学校最终审定,审定通过后经主管教学校长签字批准后正式颁布实施。
九、其他要求
1。各专业应在充分调研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或同类大学同类专业的基础上对本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修订.鼓励各专业引进国外大学优质的教学资源,鼓励在部分专业设立外国专家讲学课程学分,为学生搭建不出国门接受国外本科教育的学习平台,促进我校本科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2.鼓励相关专业结合自身特点开展“3+1”等教学培养模式改革。
3.培养方案一经修订完成,一般不得变更,各学院必须严格遵守执行。如调整,参照《东北石油大学本科生培养方案管理规定》执行。按本原则意见修订的培养方案自2017级学生开始实施。
4.本原则意见解释权归教务处。
东北石油大学教务处
二〇一六年六月一日
【篇三】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及指导意见--修订版
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南【篇四】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及指导意见--修订版
【篇五】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及指导意见--修订版
【篇六】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及指导意见--修订版
四川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