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最新鼋头渚导游词100字(十一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太湖概况—民间传说—成因和物产】
太湖地处长江三角洲,横贯江、浙两省,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湖泊面积为2427.8平方公里,除去湖中51个岛屿,湖泊实际面积为2338.l平方公里,号称“三万六千顷”,南北长68公里,湖面海拔3米,平均水深约2米。湖边的山和湖中的岛台称“72峰”,尤以鼋头渚、三山、洞庭东西山最为著名。湖中遗存着大量的文物古迹,是吴越文化的发源地。
有关太湖的来历,民间有多种说法:相传在很久以前,王母做寿,在天宫大设皤桃宴,玉皇大帝命四大金刚送去一份寿礼,是一个大银盒,里面装有72颗特大的翡翠,外表还雕饰着千姿百态、五颜六色的飞禽走兽,如同一只聚宝盆,令在场的各路神仙赞不绝口。但王母设宴时没请孙悟空,于是这位齐天大圣就大闹天宫。当他看见王帝送的这只大银盒时,一棒打翻,银盒便从空中翻落下来,砸到地上成了一大坑,银盒立即化成了湖水。因湖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天”字上的一横落在下面成一点,就是“太”,所以此湖取名为“太湖”。而72颗翡翠分撒在太湖之中,变成了72峰。本来银盒是圆的,被孙悟空打了一棒,这便是太湖不圆的原因。
游客们:太湖的传说,发人遐想。其实,太湖原是一个大海湾,约在5000多年前,这里地壳下陷,东部的泥沙不断淤积,导致长江三角洲向东伸展,西部的洼地便形成烟波浩森的太湖。然而,民间传说更增添了太湖的神秘感。
太湖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雨量充足,物产特别丰富,水产品种多达30多种。其中以银鱼、青蟹、白虾最为有名。各种水生植物也深受客人的喜爱,如莲藕、菱白。水芹、药菜等已成为人们品尝“绿色植物”的美味佳肴。
【鼋头渚所处的位置—人文景观的营建经过】
各位游客:我们的车开过宝界桥后,就进入了充山(也叫南犊山)。重头清就位于南犊山西端,请看山形突入太湖水中,三面临水,好像一只巨大鼋头伸出水面。这就是鼋头渚。鼋头渚独占地势,在这里可以眺望太湖,三山仙岛随波浮动,如同仙境一般,令人心驰神往。因此,在明朝时,这里早已被称为“世外桃源”,是富人们郊游踏青的地方。
关于鼋头渚的营建历史,可以追述到1918年。当时,杨翰西在这里购得60亩山地,开始对鼋头渚进行最初开发,建造了仿帝王宫苑的“横云山庄”。20年代起又陆续兴建了王心如的“太湖别墅”,陈仲言的“若圃”,郑明山的“郑园”,何辑五的别墅和蔡缄的“退庐”。到建国以后逐渐规划建成完整的鼋头渚公园。现面积达500公顷。有充山隐秀、湖山真意、十里芳径、万浪卷雪、鹿顶迎晖、鼋渚春涛、江南兰苑、太湖仙岛等十多个景观,各具风貌。
【充山隐秀—聂耳亭—鹿顶迎晖—舒天阁—范蠡堂—西子池—中日樱花友谊林—江南兰苑】
各位游客:进人大门后,我们正式进入鼋头渚景区。首先参观“充山隐秀”景点。充山隐秀位于充山最高处鹿顶山的东南面,原来是陈家花园的所在地。陈家花园,也叫“若圃”,是1928年无锡本地民族工商业者陈仲言所建。1984年开始建设“充山隐秀”景点。种植了各种花草树木,分为春花、夏荫、秋色、冬景四个区。面积为13.3公顷。
沿着空中列车站的石路向上,便到春花区内,大家看到的水池名叫“翠湖”,它利用地势,顺其自然回旋在幽谷之中。水边的土山是人工堆积的,种植着桃李、杏梅、玉兰、杜鹃、月季等花卉和竹、柳、香樟等树木。在翠湖的水面上,架设着一曲一直两座桥,直桥名为“跨绿”,曲桥名为“俯青”。水边两层楼是供游人品茗小憩的地方,上层为“醉方楼”,下层为“春风人座”。楼边的方亭,名叫“家风”。大家绕过“寥风”小亭,穿过“俯青”曲桥,便看到山坡上林边有一六角形的“竹亭”。6根柱子仿照毛竹形状,十分逼真。因“个”字形如竹叶,此亭命名为“个亭”。
各位游客:穿过“荇春”桥亭,我们到达夏荫景区,这里有许多名贵的树木。其中两株苦櫧,高20米,已有六七百年的树龄,而高大挺拔的大王松,是当年若圃园主陈仲言栽种的。
各位游客:现在看到的建筑是聂耳亭。这里原来是陈仲言于1928年所建的一座花园。1934年,22岁的聂耳随电影《大路》摄制组来无锡时就居住在这里,并谱写了著名的《大路歌》和《开路先锋》两首插曲。当年,这里正在修建公路,聂耳来到筑路工地,将《大路歌》唱给民工们听。电影尚未拍完,歌曲已在民工中传开了。1959年无锡市政府主修了这座小阎,为纪念这位人民的音乐家,取名“聂耳亭”。1981年还雕塑了聂耳胸像供游人们瞻仰。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鹿顶山的“十里芳径”景点。它是由茂盛的树木、开山留下的池塘、石壁串连在一起的游步小道组成。每到秋天,这里漫山遍地的原野景色,令游人置身其中,仿佛如在画中畅游。
现在我们登上了鹿顶山,这里海拔96米,是鼋头渚景区的制高点。鹿顶山还有一个传说:南极仙翁的天鹿触犯了无规,被仙翁一掌打下云头。仙鹿下凡时,看中了水草丰美的太湖,于是就在湖边化成了美丽的山峰,永远守护着太湖。鹿顶山共有6个山顶,在无锡“鹿”和“六”同音,所以此山也叫“六顶山”。1984年,在这里建造了“鹿顶迎晖”景区。
舒天阁是鹿顶山的最高点,坐落在600平方米的平台上,阁高24米,三层八角四重檐,黄色琉璃瓦顶,意为“四时有景,八方入画”。登阁北望五里湖波光点点,南望整个鼋头渚一览无遗,真有“极目楚天舒,饱览鼋头渚”的意境。
舒天阁东南是“范蠡堂”和“西子池”,相传,越国大夫范蠡和西施隐居五里湖时,经常来鹿顶山。范蠡堂的屋顶为歇山式建筑,庄重大方。里面有泥塑彩绘的范蠡像,西边墙上青铜色浮雕分别为《泛舟》、《养鱼》、《制陶》、《经商》,记叙了范蠡生前的事迹。
向上走,便是西子池。池壁上刻“照影”两字,故叫“照影池”,据说西施曾在浣纱溪边,以水为镜,鱼儿见她美貌无比,羞得纷纷潜入池底,从而有“沉鱼之容”的传说。池边还有一轩一亭,分别叫“西子”、“淡抹”。整个景致清远幽静,别具情趣。再向上走,金沤亭展现在眼前,亭名取自郭沫若的《游鼋头渚》诗中的“四周腾黛浪,万顷泛金沤”。亭立在峭壁之上,居高临下,向东眺望,远处五里湖上的宝界桥如长龙卧波;北岸的鱼池星罗棋布;南岸山峰绵绵,绿树成荫;湖面上波光粼粼,美不胜收。此情此景,各位游客想要细细品味,还可以到旁边的“环碧楼”、“静观”茶室坐下来,慢慢体会。
往前,是“碑刻影壁”。正面刻有艺术大师刘海粟手书的“鹿顶迎晖”4宇,是刘大师90高龄时书写的,气势雄伟,笔力苍劲。背面刻沙陆墟撰稿的《鹿顶迎晖建设记》。最后看到的是“准望亭”,这里原是鹿顶山的最高点,海拔96.6米的三级测量点就设在这里。后来用石亭取代了原先的三脚架,所以取名“准望亭”。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沿着环山路向面穿过鹿碑,来到了中日樱花友谊林。樱花是日本的国花。80年代中期,日本青年友好访问团来到无锡,为了日中青年友谊长存,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中日青年在鹿顶山上种下樱花树,还建筑“中日友谊亭”。现在,这些樱花树已经很深叶茂,春天盛开的樱花象征着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万古长青。
沿林间小路向西,来到的是“江南兰苑”。这是一个小巧精致的建筑,一面开敞的亭子,面对着一塘池水,掩映在茂密的竹林中,他中莲叶浮动,体现着江南园林特有的精致——幽静、淡雅。
【鼋头渚门楼—“太湖佳绝处”牌坊—照壁—涵万轩—绛云轩—长春桥—“具区胜境”牌坊—菊花深处】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便是鼋头渚门楼、这座琉璃瓦顶,飞檐翘角的门楼是1973年建造的。正面“鼋头渚”3个馏金大宇;背面“山辉川媚”四字,点明了鼋头渚风景的特点。门楼左边是“太湖别墅”门楼。顺小路上山可到达广福寺。右边有一巨大的盆景,是一棵百年柏树,树高7米,树冠直径6米,重达10吨,是1978年从梅园水厂移植来的。它姿态如云冠,配上假山湖石,似在欢迎各位游客的到来。
顺着大道往前,是300多米的杜鹃坡。如果春天到此,山坡上的杜鹃花漫山遍野,映红周围。右边则是高大的香樟树、枫树、大山樱等树木与花草相互映衬,构成了美丽的图画。
各位游客:前面的又一座牌坊,上写“太湖佳绝处”5个大字,只见牌坊外形古朴典雅,斗拱相连,飞檐翘角。此牌坊是鼋头渚公园的老大门,于1931年建造,当时有题额“山辉川媚”,1973年移到“鼋头渚”牌楼处。1981年,以郭沫若手迹制作现在的匾额。牌楼右边门洞两面分别题有“问津”、“利涉”,表明这里原来是游船停靠的码头。1934年以前鼋头渚不通陆路。游人进入重头猪,只能走水路,渡船停泊在此,名“利涉”;而游人上岸,却不知道“桃花源”在何处,所以要“问津”。
穿过“太湖佳绝处”门洞,是一块照壁,起到挡住园中景色的作用,这是造园艺术中“障景”的巧妙运用。照壁上装饰的“凤戏牡丹”图案是1981年制作的。照壁后临水的小轩名为“涵万轩”,上方有朱汝珍书写的匾额,呈扇形,取意“亭小,却能包涵万顷波涛”;另~块匾额是清乾隆御书的“湖山置画”,原在北京静明园内,1934年园主人从北京天安门外烟袋斜街购得后,制匾挂在这里。
涵万轩对面的水轩,1981年建造,名叫“绿云轩”,而在绛云轩前依山而建的是“云逗楼”和花神庙。云逗楼于1931年建造,呈四方形朱门黄顶,上有蔡元培题额。楼边石壁上是1983年刻的“渐入佳境”4宇。云逗楼上是花神庙,内有白矾石雕塑的“女夷”像,女夷为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花神。
从右边走是樱堤,堤上的这座石拱桥,名叫“长春桥”。该桥建于1936年,桥的前后有湖堤与太湖分隔。桥呈拱形,太阳照耀时成浑圆形,像颐和园的玉带桥。整个长堤种植着日本大山樱树,枝干粗大,是30年代从日本引进的。每年4月,是这里的最美季节,樱花盛开,缤纷绚丽,华丽幽雅,此景称为“长春樱花”。
过樱堤看到的是“具区胜境”牌坊。斗拱飞檐,一面为何绍基手书“具区胜境”;另一面书“横云山庄”。“具区”是太湖的古称,牌坊前的太湖石名“古云石”,系杨斡西家旧物。
由牌坊继续往前过曲桥,荷塘上的方亭题名为“藕花深处”,取自李清照“兴尽晚回舟,误人藕花深处”的词意。匾额是田原在1981年题写的。再往前是“清芬屿”,四面临水,宫殿式建筑,原来是杨家洞堂。1978年8月李苦禅题堂额“诵芬”,请看两边槛联写道:湖阔鱼飞跃,山阴草木香。调堂后面的亭子为;“诵芬亭”,堂前太湖石亭亭玉立,给周围景观增添不少神韵。清芬屿对岸坡下,“净香水树”和“山光照槛水绕廊”,临水而立,东面的水谢为“牡丹坞”,棚后山坡上种植着牡丹。整个“藕花深处”建筑疏密错落,小中见大,既有江南水乡特色,又有古典园林风格。
【鼋头渚灯塔—“鼋渚春涛”刻石—涵虚亭—“包孕吴越”—“震泽神鼋”雕塑】
从诵芬堂沿石阶而上就来到鼋头。站在鼋头眺望,对面的“三山仙岛”若隐若现,湖水拍打岩石,不愧为观赏太湖风景最佳之地。鼋头渚上的灯塔,建于工924年,用于夜间导航。1982年进行了翻新,加固底部和中心,四周装饰金山石,并且把塔高从12.56米增加到13.1米。鼋渚灯塔外观呈粉红色,造型十分雅致,是鼋头渚的标志性建筑。
游客们:参观完灯塔,请大家再来看一下鼋头渚刻石。这块二米多高的刻石,正面刻“鼋头渚”3字,为秦敦世所书。另一面所刻的“鼋渚春涛”4字,原由清代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于1906年书写。十年动乱中被毁,现在我们看到的是1974年从清代后陀为“花神庙”所书的检联中,集取四字加以恢复的。鼋头春涛,是鼋头渚一大特色景观,在此摄影留念具有纪念意义。
由石碑向前,是八角形的“涵虚亭”。亭中悬挂着清光绪年间进士陈蒙龙1919年书写的匾额。这里是观赏大湖山水的最佳地方。涵虚亭下崖壁上刻有“明高忠宪公濯足处”8个字。说的是明末东林党首领高攀龙,隐居蠡湖,常到鼋头渚湖滩“濯足”,以“沧浪之水浊矣,可以濯吾足”之意,表示避世隐身,知足常乐。高攀龙因得罪明代宦官魏忠贤,遭到放逐,归隐无锡蠡湖,自号“湖上老人”,不谈时事,以花鸟为伴,但是魏党仍不放过他,逼得高攀龙于1626年3月17日清晨,在水曲巷住宅池中自尽。
站在高公濯足处,涂望对面绝壁上分别刻有“横云”、“包孕吴越”六字,这是清末无锡县令廖纶于1891年所书。这年的正月初八,廖给同朋友一起乘船到此游览,挥笔题写这6个字,后镌刻在石壁上。“包孕吴越”形容太湖气魄宏大,春秋时吴越两国在此孕育生息,抚育了吴越儿女。“横云”意思是说从湖中远处眺望鼋头渚,水天一色,湖岸好似横在半空的彩云,轻轻飘移。
由涵虚亭前行,是“震泽神鼋”青铜雕塑。“震泽”是太湖的古称。“鼋”在古代被尊称为神物。相传它是龙和龟所生的长子,呈龙头龟身。古时太湖发洪水,淹没了大片土地。大禹来治水,劈开犊牛山,才使洪水退去。大禹治完水在太湖边看到一块色泽青润的大石头,敲起来声音悦耳动听,于是用开山斧凿了一只石鼋,昂头而立,神气十足。大禹用五色宝石在石鼋身上划出许多花纹,石鼋身上便有了鳞甲,这只石鼋就是“震泽神重”,也叫“镇妖石”,镇住太湖水龙,从此太湖地区就风调雨顺。现在,大家看到的神鼋是用青铜制作的,长1.7米,高1.3米,宽1.1米,重达700多公斤,由著名雕塑家徐宝庆创作,上面镌刻朱复戡的“震泽神鼋”篆书。这是上海青铜文化复兴公司在1985年5月送给无锡首届“太湖之春艺术节”的礼物。
【澄澜堂—光明亭—飞云阁—广福寺—“七十二峰山馆”—万浪桥—苍鹰渚—“湖山真意”景区】
顺山坡而上,大家看到的是一座仿宋、明宫殿式建筑“澄澜堂”,建于1931年。面阔5间,游廊环抱,宽畅豁达,气宇不凡。这里是鼋头渚的高处,面对太湖,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湖中72峰点缀清波,犹如出水芙蓉。堂内匾额,原是清末书法家华世奎所书,因湖水平静清澈,波浪起伏,取名“澄澜”。同时,在此地可以饱览太湖四时多变的景色,为此中堂挂着“天然图画”匾,字由谭瓶斋书写,现在看到的两块匾都是在1974年复制的。两边抱柱上是陈夔龙撰写的对联:山横马迹,渚峙鼋头,尽纳湖光开绿野;雨卷珠帘,云飞画栋,此间风景胜洪都。
由澄澜堂而上是“光明亭”,这座重檐攒尖顶黄色亭子,于1953年开始建造,盖到一半时因资金缺乏,被迫停工。1954年春,刘伯承元帅来无锡游览重头绪,看到未完工的亭子说:“天上光明。”后来在刘帅关怀下最终完工,并在1957年题名“光明亭”,表达老一辈革命家对太湖的赞美。
站在湖边“飞云阁”前回望鼋头渚,只见巨石卧水,浪花拍岸,红色灯塔,直刺青天。飞云阁建于1931年,两层建筑。章浸书写匾额。下层为“长生未央馆”由杨天骥书写。馆名中的“长生殿”、“未央宫”是西安唐宫中建筑,为唐玄宗、杨贵妃寝宫和召见之处,以此命名,可见园主人的用意。
从飞云阁到广福寺,各位游客还可看到“秋叶涧”、“慈亭”、“戊辰亭”、“一勺泉”诸景点。秋叶洞是山径中段的一条林荫深逢的洞峡。洞上用黄石架一个洞口,原名“秋一洞”,园主为怀念早逝的长女,在洞上刻石纪念。1980年改为“秋叶洞”。憩亭,呈四方形,原有俞件还题额“云阶”,以及弥勒佛石像一尊。1980年改称“憩亭”。1981年又移入《湖山歌》碑石一块,这块碑是1978年在宝界山湖山草堂遗址发现的。
戊辰亭于1928年初建造,这一年是成辰年,便命名为“戊辰亭”。匾额由尉天池题写。楼高三层,琉璃瓦顶,雄伟高大,登楼观湖,尽收眼底。西哈努克亲王曾在此品茗观景。
在成辰亭东坡岩旁有“一勺泉”,是以“有源之水聚而为一勺,散而为三万六千顷”而得名。相传很久以前,一青年打柴路过此地,见两位老者在此下棋。一老者见青年有个水葫芦,便向他要水喝,老者喝过水后,用手杖在地上一揭,说:“喝你壶水,送你一勺泉”。说罢,两老者拂袖而去,而老者手杖捣过的地方,一股清泉冒出。在泉边崖壁上有明进士王问“源头一勺”、“天开峭壁”、“劈了泰华”等题字。
从一勺泉循台阶而上,就是广福寺。1924年,杨翰西将一亩多地捐给量如和尚。量如原是北伐时军人,后削发为僧,将后山的广福庵(又名削岩寺)迁到这里。据说,原寺虽小,却建于萧梁,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1925年建成广福寺,取“广士众民同登庙地洞天”之意命名。寺前三拱因门意为“三解脱门”。寺虽小,却也香烟综绕,信徒众多。
“72峰馆”在鼋头渚后山最高处,是1927年无锡王心如建造的太湖别墅中的主要建筑物,它是一个五门敞开中西结合的厅,具有江南近代建筑风格。厅后有山泉小池,坡上是桂花、龙柏,馆前平台石栏,面对太湖,从这里可以遥望三山、马山。馆背面的这些湖石假山,细细数来也合72之数,故称“72峰山馆”。现在,山馆已辟为王昆仑纪念馆。王昆仑是原民革中央主席,太湖别墅主人王心如的儿子。
从72峰山馆顺山路而下,是万浪桥。这里是一个天然水湾。30年代,筑曲堤,上面建小拱桥。浪打岩石,如万马奔腾,所以叫“万浪桥”,又称“万浪卷雪”。万浪桥还有一奇,就是晨曦之景。春夏清晨,晨庵渐露,薄疾重重,忽然红日跃起,远山近水湖天一色,相映成趣,使人流连忘返。
万浪桥南侧是“苍鹰渚”,是太湖著名的“湖东12渚”之一。因势如雄鹰昂首伸入湖中,两岸青山,如鹰展翅,所以称“苍鹰渚”。1984年,清上立一块巨石,高2.2米,宽1.2米,厚0.35米,上刻“苍鹰渚”三字,为著名文学家周而复所书。渚上建有“卷雪亭”,四角攒尖顶,典雅明丽,这里是观浪最佳的地方。
由“卷雪亭”循山路往上,就是“湖山真意”景区,摩崖上“湖山真意”额为原外交部长姬鹏飞所书。这里地势较高,眺望太湖,美景尽收眼底。
“湖山真意”主建筑是建于1986年的“天远楼”,取意于文徵明《太湖》诗中的名句:“天远洪涛翻日月,春寒泽国隐鱼龙。”天远楼是眺望梅梁湖山水真趣的最佳处。因太湖北端人无锡市内,形成一个袋形湖湾——梅梁湖。梅梁湖可称太湖山水组合最美的一区,整个湖湾,东面12淆,西面18湾。
天远楼北行,在石丛中有一个洞口,长有几十米,是1931年郑明山建郑家花园时的遗物。出洞口可看到“半亭”和“红亭”。滑石级下山,便到了十字路口。从这里向东过“拒秀桥”,就可返回鼋头渚大门。
游客们:素有“太湖之冠”之称的鼋头渚即将游览结束了。在您充分领略鼋头渚那清新迷人的风光后,想必它的“真山真水”一定给各位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如果说鼋头渚给您带来的是秀气、灵气的话,那么继续游览太湖三山将赋予您更多的仙气和福气。下面请大家跟我乘上游船,前去游览太湖的另一处“人间仙境”——太湖仙岛。
各位游客:
我们现在前往游览的是有“太湖第一名胜”之称的鼋头渚。它距无锡市区18公里,是无锡境内太湖西北岸的一个半岛,因有巨石突入湖中,状如神龟负重翘首而得名。山清水秀的鼋头渚是无锡最佳游览胜地,著名文学家郭沫若曾有“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的诗赞,道出了鼋头渚令人神往的意境。在前往鼋头渚的途中,让我先来介绍一下太湖。
【太湖概况—民间传说—成因和物产】
太湖地处长江三角洲,横贯江、浙两省,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第一是位于江西省的鄱阳湖,第二是位于湖南省的洞庭湖),湖泊面积为2428平方公里,号称“三万六千顷”,南北长68公里,湖水的最深处4.8米,平均水深约2米。湖边的山和湖中的岛号称“72峰”,湖中51个岛屿,尤以鼋头渚、三山、洞庭东西山最为著名。湖中遗存着大量的文物古迹,是吴越文化的发源地。
有关太湖的来历,民间有种说法:相传在很久以前,王母做寿,在天宫大设蟠桃宴,玉皇大帝命四大金刚送去一份寿礼,是一个大银盒,里面装有72颗特大的翡翠,外表还雕饰着千姿百态、五颜六色的飞禽走兽,如同一只聚宝盆,令在场的各路神仙赞不绝口。但王母设宴时没请孙悟空,于是这位齐天大圣就大闹天宫。当他看见玉帝送的这只大银盒时,一棒打翻,银盒便从空中翻落下来,砸到地上成了一大坑,银盒立即化成了湖水。因湖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天”字上的一横落在下面成一点,就是“太”,所以此湖取名为“太湖”。而72颗翡翠分撒在太湖之中,变成了72峰。本来银盒是圆的,被孙悟空打了一棒,这便是太湖不圆的原因。
太湖的传说,发人遐想。其实,太湖原是一个大海湾,约在5000多年前,这里地壳下陷,东部的泥沙不断淤积,导致长江三角洲向东伸展,西部的洼地便形成烟波浩淼的太湖。然而,民间传说更增添了太湖的神秘感。
太湖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雨量充足,物产特别丰富,水产品种多达30多种。其中以银鱼、青蟹、白虾最为有名。各种水生植物也深受客人的喜爱,如莲藕、菱白。水芹、药菜等已成为人们品尝“绿色植物”的美味佳肴。
【鼋头渚所处的位置—人文景观的营建经过】
我们的车开过宝界桥后,就进入了充山(也叫南犊山)。鼋头渚就位于南犊山西端,请看山形突入太湖水中,三面临水,好像一只巨大鼋头伸出水面。这就是鼋头渚。鼋头渚独占地势,在这里可以眺望太湖,三山仙岛随波浮动,如同仙境一般,令人心驰神往。因此,在明朝时,这里早已被称为“世外桃源”,是富人们郊游踏青的地方。
关于鼋头渚的营建历史,可以追述到1918年。当时,地方绅士杨翰西在这里购得60亩山地,开始对鼋头渚进行最初开发,建造了仿帝王宫苑的“横云山庄”。20年代起又陆续兴建了王心如的“太湖别墅”,陈仲言的“若圃”,郑明山的“郑园”,何辑五的别墅和蔡缄的“退庐”。到建国以后逐渐规划建成完整的鼋头渚公园。现面积达500公顷。有充山隐秀、湖山真意、十里芳径、万浪卷雪、鹿顶迎晖、鼋渚春涛、江南兰苑、太湖仙岛等十多个景观,各具风貌。
【鼋头渚门楼—“太湖佳绝处”牌坊—照壁—涵万轩—绛云轩—长春桥—“具区胜境”牌坊—藕花深处】
现在我们来到的便是鼋头渚门楼、这座琉璃瓦顶,飞檐翘角的门楼是1973年建造的。正面“鼋头渚”3个馏金大字;背面“山辉川媚”四字,点明了鼋头渚风景的特点。门楼左边是“太湖别墅”门楼。顺小路上山可到达广福寺。右边有一巨大的盆景,是一棵百年柏树,树高7米,树冠直径6米,重达10吨,是1978年从梅园水厂移植来的。它姿态如云冠,配上假山湖石,似在欢迎各位游客的到来。
顺着大道往前,是300多米的杜鹃坡。如果春天到此,山坡上的杜鹃花漫山遍野,映红周围。右边则是高大的香樟树、枫树、大山樱等树木与花草相互映衬,构成了美丽的图画。
前面的又一座牌坊,上写“太湖佳绝处”5个大字,只见牌坊外形古朴典雅,斗拱相连,飞檐翘角。此牌坊是鼋头渚公园的老大门,于1931年建造,当时有题额“山辉川媚”,1973年移到“鼋头渚”牌楼处。1981年,以郭沫若手迹制作现在的匾额。牌楼右边门洞两面分别题有“问津”、“利涉”,表明这里原来是游船停靠的码头。1934年以前鼋头渚不通陆路。游人进入鼋头渚,只能走水路,渡船停泊在此,名“利涉”;而游人上岸,却不知道“桃花源”在何处,所以要“问津”。
穿过“太湖佳绝处”门洞,是一块照壁,起到挡住园中景色的作用,这是造园艺术中“障景”的巧妙运用。照壁上装饰的“凤穿牡丹”图案是1981年制作的。照壁后临水的小轩名为“涵万轩”,上方有朱汝珍书写的匾额,呈扇形,取意“亭小,却能包涵万顷波涛”;另一块匾额是清乾隆御书的“湖山罨画”,原在北京静明园内,1934年园主人从北京天安门外烟袋斜街购得后,制匾挂在这里。
涵万轩对面的水轩,1981年建造,名叫“绛雪轩”,而在绛雪轩前依山而建的是“云起楼”和花神庙。云起楼于1931年建造,呈四方形朱门黄顶,上有蔡元培题额。楼边石壁上是1983年刻的“渐入佳境”4字。云起楼上是花神庙,内有白矾石雕塑的“女夷”像,女夷为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花神。
从右边走是樱堤,堤上的这座石拱桥,名叫“长春桥”。该桥建于1936年,桥的前后有湖堤与太湖分隔。桥呈拱形,太阳照耀时成浑圆形,像颐和园的玉带桥。整个长堤种植着日本著名樱树“染井吉野”,枝干粗大,是30年代从日本引进的。每年4月,是这里的最美季节,樱花盛开,缤纷绚丽,华丽幽雅,此景称为“长春樱堤”。
过樱堤看到的是“具区胜境”牌坊。斗拱飞檐,一面为何绍基手书“具区胜境”;另一面书“横云山庄”。“具区”是太湖的古称,牌坊前的太湖石名“古云石”,系杨斡西家旧物。
由牌坊继续往前过曲桥,荷塘上的方亭题名为“藕花深处”,取自李清照“兴尽晚回舟,误人藕花深处”的词意。匾额是田原在1981年题写的。再往前是“清芬屿”,四面临水,宫殿式建筑,原来是杨家洞堂。1978年8月李苦禅题堂额“诵芬”,请看两边槛联写道:湖阔鱼飞跃,山阴草木香。调堂后面的亭子为;“诵芬亭”,堂前太湖石亭亭玉立,给周围景观增添不少神韵。清芬屿对岸坡下,“净香水树”和“山光照槛水绕廊”,临水而立,东面的水谢为“牡丹坞”,棚后山坡上种植着牡丹。整个“藕花深处”建筑疏密错落,小中见大,既有江南水乡特色,又有古典园林风格。
这里有一处石刻,正面写着“无锡充满温情和水”,温情是说我们无锡的特产惠山泥人,阿福阿喜,笑容可掬的欢迎来自全国的朋友,水是三点水,第一就是太湖水,第二是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在我们无锡段是唯一穿城而过的,由于京杭大运河路过我们无锡,带动了我们无锡的经济发展,第三个就是很有名的天下第二泉了,民间艺术家华彦钧创作的世界十大名曲之一的“二泉映月”就是说的我们无锡的天下第二泉,背面刻的是《无锡旅情》的中文歌词。无锡市为了提高知名度,除了运用各种宣传方式,还特别注重将文化艺术与旅游活动结合起来。1986年5月,通过日本阪急旅行社邀请了日本著名诗人、作曲家中山大三郎和东京abc音乐出版社长山田广作来无锡旅游,他们回国后很快创作并出版发行了《无锡旅情》和《清明桥》两首歌,由日本红歌星尾形大作演唱。特别是《无锡旅情》这首歌,在日本六家电视台播放半年之久,唱片发行量突破100万张,风靡日本全境,许多日本友人正是从这首歌中了解了无锡,纷纷慕名前来无锡旅游。
【鼋头渚灯塔—“鼋渚春涛”刻石—涵虚亭—“包孕吴越”—“震泽神鼋”雕塑】
从诵芬堂沿石阶而上就来到鼋头。站在鼋头眺望,对面的“三山仙岛”若隐若现,湖水拍打岩石,不愧为观赏太湖风景最佳之地。鼋头渚上的灯塔,建于1924年,无锡轮船公司首航,地方人士集资建造,用于夜间导航。1982年进行了翻新,加固底部和中心,四周装饰金山石,并且把塔高从12.56米增加到13.1米。鼋渚灯塔外观呈粉红色,造型十分雅致,是鼋头渚的标志性建筑。
在这下面就是鼋头了,大家看下面的石头像个三角形,并且这些石头高高低低,很不平整,就像鼋的头部,俗话说,踏上鼋头,万事不愁,运气是条狗,来了赶不走。大家注意安全,都去走走吧。
参观完灯塔,请大家再来看一下鼋头渚刻石。这块二米多高的刻石,正面刻“鼋头渚”3字,为秦敦世所书,秦老先生家出了个外孙女很厉害,叫钱正英,钱正英是谁,你们自己去想吧。另一面所刻的“鼋渚春涛”4字,原由清代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于1906年书写。刘春霖是慈禧太后钦定的状元,慈禧想借状元的名字给奄奄一息的清王朝冲冲喜,当时的刘春霖已经60多岁,中状元后按照慈禧的旨意全国巡游,到我们这里正好是春天,看到鼋头渚的春天特别美,尤其浪花像是梅花一样,于是写下了“鼋渚春涛”,这几个字里面,尤其以春子写的最好。
由石碑向前,是八角形的“涵虚亭”。涵虚亭下崖壁上刻有“明高忠宪公濯足处”8个字。说的是明末东林党首领高攀龙,隐居蠡湖,常到鼋头渚湖滩“濯足”,以“沧浪之水浊矣,可以濯吾足”之意,表示避世隐身,知足常乐。高攀龙因得罪明代宦官魏忠贤,遭到放逐,归隐无锡蠡湖,自号“湖上老人”,不谈时事,以花鸟为伴,但是魏党仍不放过他,逼得高攀龙于1626年3月17日清晨,在水曲巷住宅池中自尽。
站在高公濯足处,遥望对面绝壁上分别刻有“横云”、“包孕吴越”六字,这是清末无锡县令廖伦于1891年所书。这年的正月初八,廖伦同朋友一起乘船到此游览,挥笔题写这6个字,后镌刻在石壁上。“包孕吴越”形容太湖气魄宏大,春秋时吴越两国在此孕育生息,抚育了吴越儿女。“横云”意思是说从湖中远处眺望鼋头渚,水天一色,湖岸好似横在半空的彩云,轻轻飘移。
由涵虚亭前行,是“震泽神鼋”青铜雕塑。“震泽”是太湖的古称。“鼋”在古代被尊称为神物。相传它是龙和龟所生的长子,呈龙头龟身。古时太湖发洪水,淹没了大片土地。大禹来治水,劈开犊牛山,才使洪水退去。大禹治完水在太湖边看到一块色泽青润的大石头,敲起来声音悦耳动听,于是用开山斧凿了一只石鼋,昂头而立,神气十足。大禹用五色宝石在石鼋身上划出许多花纹,石鼋身上便有了鳞甲,这只石鼋就是“震泽神鼋”,也叫“镇妖石”,镇住太湖水龙,从此太湖地区就风调雨顺。现在,大家看到的神鼋是用青铜制作的,长1.7米,高1.3米,宽1.1米,重达700多公斤,由著名雕塑家徐宝庆创作,上面镌刻朱复戡的“震泽神鼋”篆书。这是上海青铜文化复兴公司在1985年5月送给无锡首届“太湖之春艺术节”的礼物。这只神鼋的身上集中了好几种吉祥动物,它是龙的头,龙是权利的象征,尾巴是鱼的,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吃鱼,表示年年有余,在看它的爪子,是老鹰的爪子,老鹰可是空中的霸王,非常勇猛,在看它的背,像乌龟,俗话说的好千年王八万年龟,是长寿的象征。很多游客喜欢将硬币抛在乌龟背上,以祈求长寿。
【澄澜堂景区】
顺山坡而上,大家看到的是一座仿宋、明宫殿式建筑“澄澜堂”,建于1931年。面阔5间,游廊环抱,宽畅豁达,气宇不凡。这里是鼋头渚的高处,面对太湖,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湖中72峰点缀清波,犹如出水芙蓉。堂内匾额,原是清末书法家华世奎所书,因湖水平静清澈,波浪起伏,取名“澄澜”。同时,在此地可以饱览太湖四时多变的景色,为此中堂挂着“天然图画”匾,字由谭瓶斋书写,现在看到的两块匾都是在1974年复制的。两边抱柱上是陈夔龙撰写的对联:山横马迹,渚峙鼋头,尽纳湖光开绿野;雨卷珠帘,云飞画栋,此间风景胜洪都。
素有“太湖之冠”之称的鼋头渚即将游览结束了。在您充分领略鼋头渚那清新迷人的风光后,想必它的“真山真水”一定给各位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如果说鼋头渚给您带来的是秀气、灵气的话,那么继续游览太湖三山将赋予您更多的仙气和福气。下面请大家跟我乘上游船,前去游览太湖的另一处“人间仙境”——太湖仙岛。
【太湖仙岛】
各位游客,太湖仙岛又名三山,位于太湖西北部的梅梁湖中,距鼋头渚2.6公里,乘船过去只要15分钟就可以到达。它是太湖七十二峰中的著名山峰,面积32公顷,它实际上由四个山峰组成,头尾二山,叫“东鸭”、“西鸭”,主山叫“三峰”,又叫大矶,高4.98米,1956年开始开发,1973年建船码头,1974年正式开通轮渡,1995年建太湖仙岛,1997年建成对外开放,太湖仙岛是由无锡园林局局长、高级工程师吴传良设计建造。
仙岛码头:
游客们,仙岛以孤见奇,若翠螺置于玉盘。全山林木繁茂,郁郁葱葱,山径直通琼楼玉宇,到处可见缥渺云海之中的太虚幻境。游客们,我们登上仙岛后领略了仙岛的景观以后,一定会感到太湖仙岛是仙气、香气、灵气三气合一,并且有一种给游客们也会带来福气的感受,游客们不知你们发现了没有,在码头泵船立柱顶上有一只只铁铸的神兽,这些神兽是用来干什么的呢?这儿共有18尊神兽,它们的名字叫“辟邪”,是古代传说中一种能够驱鬼避邪的神兽,这儿的“辟邪”神兽每尊有一吨重,是生铁铸成的,据说用金属造就神兽还有一种好处就是传说中金能生水,水是金的儿子,由此可见,我们游客上下仙岛有这些保护神护航保驾还有什么危险可言呢?
仙岛牌坊:
游客们,我们上了仙岛后,首先看到的这组建筑叫仙岛牌坊,是仙岛的标志性建筑,三门五楼式样,牌坊高九米,宽六米,顶上盖的是红色琉璃瓦,下有八尊麒麟围护。牌坊中间的宝珠和脊顶的火焰在阳光下金光闪闪,整个牌坊雕刻精美,高耸坚挺,给人一种连接天上的感觉,不凡的气势,加上牌坊作一种皇宫的建筑风格,如“双龙戏珠”石雕图案,台阶之上的“丹墀”、“辇道”,可想而知,进入仙岛后,那种规模和气势,不是一般人所能自由进出的,牌坊正面“太湖仙岛”四个金色大字是明代才子文征明的字迹,背面刻着的是“蓬莱仙境”的四个篆书大字。
巡天影壁:
游客们,在牌坊对面,我们看到的那白墙红顶的大照壁,是一幅汉白玉雕刻的“玉帝巡天回銮图”宽九米,高五米,描绘了玉皇大帝巡天回来,驾着九龙“云车”,看他的表情好象有些遗憾,可能是和淹没“三阳城”有关,太白金星已奉旨将“三阳城”沦为太湖,由于金口已开,没办法改变而感到惋惜吧。影壁左上方有二枚印章,上书“昊天无尽”和“六道有藏”意思说:“广浩天宇无尽止,道家精义有经藏?在影壁的左面东面的路通往“会仙桥”,右面通往“花果山”、“洞天福地”。
洞天福地:
游客们,我们现在前去的洞天福地是那路神仙隐居的地方呢,我们看到的这座“母子猴”雕塑像基本就清楚了,我们登上二层平台,有一道高3米的假山石壁,中间一道水幕,从上而下水帘洞,边上有一块巨石,上书“花果山”三字,透过水帘,可见洞中有一石匾上有“洞天福地”四个字,洞外山上高处耸立着一杆牙旗,上书“齐天大圣”,可想而知,此地是猴王的修仙之地,俗话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目前岛上有猴子二百多只,由于游客们对它们的喜爱,使它们越来越胆大包天,在与游人嬉闹之时,抓伤游客及抢夺游人的食品,常常使我们游客为此恼火,哭笑不得,目前水帘洞前有一驯猴表演的演武场,小猴表演的“小猴投篮”、“骑单车”、“山羊小猴走钢丝”等等节目,确实是别有一番精采之处,令人叫绝。
会仙桥:
游客们,我们现在五孔五亭的廊桥就叫“会仙桥”,那么为什么会取名叫“会仙桥”呢?两端桥面分别有两副对联告诉我们:“过此桥是玉虚境,到彼岸非本我,道是非天非地路,果其亦仙亦凡桥”意思说此桥是凡仙相会之处,过桥后就将渐入仙境,当然从此后我们在此的每一个人就不是凡间原来的我了。为此,我导游告诉大家,我们一定要在规定的时辰返回人间,渡船将所我们带回凡间,如过了时辰我们不能返回,没了渡船我们只能留在仙界,遥看人间了,这座会仙桥是在搬迁的“惠山大德桥”的基础上,按照少数民族侗族的“风雨桥”式样建造的,而“风雨桥”据侗族的民间传说,是东海白龙王子为搭救侗族姑娘用身子化成的,但在我们无锡有一个美好的传说,相传明代时无锡人邵宝在此桥上“会仙”。当时“八仙”之中的吕洞宾在桥上卖汤圆,三个铜钱可买一只大汤圆,五个铜钱只能买一只小汤圆,结果是谁也不肯花五个铜钱去买小汤圆,据说小郡宝看到这种情况认为这个卖汤圆的人将钱搞错了,这样下去要亏本的,它出于同情之心就花了五个铜钱去买了一只小汤圆吃了,结果吕洞宾看见小邵宝吃了小汤圆后,就将所有的小汤圆都倒入水中,叹了一口气,拍拍小邵宝,脚踩祥云升天而去,原来吕洞宾不安好心,他为了试试人世间的凡人是不是都是贪心的人,就假借汤圆来测试人们,大汤圆是一般的米粉制成的,而小汤圆则粒粒是“仙丹”,小邵宝得了“仙丹”后果然仙气、灵气居一身,长大后官至户部礼部尚书,再说那倒入水中的小汤圆儿去了呢?据说当时正好游来一群黄鳝,看见汤圆就抢吃了,谁知过后,渔民用吃过汤圆的黄鳝做成的脆鳝特别鲜美可口,一直至今“梁溪脆鳝”在国内菜肴中名列前茅。
月老祠,鸳鸯亭:
游客们,月老祠门外有一座亭子叫“鸳鸯亭”有明显的鸳鸯之分,建筑风格非常别致,一半是方柱歇山瓦顶,一半是园柱卷棚子瓦顶,犹如湖边的一对情侣,紧紧相连,融为一体,和合连理。
游客们,当我们走进月老祠的大厅,稍稍观察一下,就不难发现这是一座大红喜字高高挂,具有浓郁民俗气息的喜堂,有主婚人唱到“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进入洞房”喜气洋洋的气氛,喜堂两边悬挂的对联是“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这种喜堂在如今的社会特别在城市中是不可见了,也许在偏僻的农村地区还有所保留,我们如今所见的这件月老祠中的物品,本是清代无锡名医汪艺香旧居中的遗物,月老在民间有广泛的影响,是“媒人”的代名词,是传说中的婚姻之神,是位媒神,他有一本“天下人的婚书和装满红绳的布袋,据说用红绳将一对男女之足系住,不管是天涯海角,异乡之地,仇敌贫富此绳一系,便完终身,“千里姻缘一线牵”的说法就是这样来的。相传唐代有个叫米固的人,是个孤儿,一次路过宋城,晚上散步时,看一老人在月光下翻看一本书,老人坐着地方靠着一个布袋,当米固得知老人看的是“天下人的婚书”和“姻缘红绳”时,十分惊奇,特别是听到月下老人告诉他店北头卖菜的瞎眼老太3岁的女儿就是他的未婚妻时,勃然大怒,命仆人暗中刺杀小女孩,但仆人由于慌乱,只刺伤了小女孩的眉心,米固带着仆人连夜逃走了,10多年后,米固从军,勇武异常,刺史很看重他,就把女儿许配给他,姑娘长得非常漂亮,只是眉心老爱粘着贴花,米固问她是怎么回事,太太说明了原委,米固这才知道此女正是过去所刺幼女,后来被王刺史收养。米固见天意不可违,就死心塌地跟这位菜贩小姐相亲相爱,幸福无比。游客们,我提议我们有了眷属的人莫忘记月老慈祥的祝福。游客们注意没有,喜堂中间画有一慈眉善目,笑容可掬的老人,他就是“月老”,我们的“媒神”。在喜堂的两侧各有一个小厅,“贵生”和“慈佑”,分别供奉着“九童戏弥勒”和“净瓶观音”。传说喜结姻缘的男女,如果想生养儿子的话,就用自己的左手摸摸弥勒身上男童的头,回去后就有儿子抱了,如果想生养女儿的话,就用自己的右手摸摸女童的头,回去后就有女儿抱了,不知你们信不信,俗话说“信则灵,不信则不灵”。
天都仙府:
天都仙府是仙岛的主体建筑,红墙碧瓦,有一种仙山琼阁的感觉,非凡间所能见的地方,游客们请看,在仙府的门前,有二尊吉祥神兽,两只角的叫“天禄”,独角的叫“麒麟”,另外在墙上还有二幅浮雕作品,描绘的是汉代的门神,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应读伸舒玉律)传说笑咪咪的神荼和一脸怒气的郁垒住在东海度朔山上的一对兄弟,山上种有仙桃树。他们兄弟奉皇帝之命把守鬼门,如发现害人的恶鬼,立即抓住,捆起来扔到山后去喂老虎,于是鬼怪们望风披靡,后来人们为安居乐业,就用桃木雕成二神模样,春节时挂门上使恶鬼不得擅入,保护合家一年平安。
游客们“天街”的含意,顾名思义“此街只应天上有”,这条街全长96米,有铺面40多间,建筑特色以江南民居的青瓦粉墙为基调,“天街”的巷门是一座精美华丽的牌坊,金字匾额周围装饰着蝙蝠,莲花辫,暗八仙等吉祥图案。走进巷门,右边有一方形刻石,叫“天称公平”图案是圆底方眼的一枚铜钱,上方有“公平称”,意思是告诫商人要遵守商业道德。刻石右上角有二行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公平交易,称心如意”刻石的左下角有二块篆字印章,分别为“尺不长,寸不短”和“斗不多升不少”这不长不短,不多不少是买卖公平的最好体现,为此谁不想“称心如意”呢!
在天街的中心区有一个叫“天韵台”的小戏台,上面悬挂着“天地大戏台,戏台小天地”的对联,以狭小的小戏台对应联想天地的大戏台很有哲理。各位游客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在这里品一杯“羽仙”茶,听一曲道家乐,那是不是“客上天街作神仙”了。
太乙天坛:
现在请大家过“朝天阙”门楼,跟随导游前往云外天的“太乙天坛”,这天坛共有三层,都有丹墀相通,每层围以玉白石质云纹望柱和孤形栏板,总面积为456平方米,天坛下有高位水库与“天一生水”的说法合拍。
登上天坛,只见中央位置有一青铜宝鼎,高3.6米,自宝鼎底部往上看,可以发现它有三条腿,四只身,五层楼,三重檐,上面是宝葫芦结顶,其中四只耳朵分别是道教四灵,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与古人动物崇拜有关,均被古人视为灵物神物,道教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作为护卫神以壮威仪,另外在星宿方面的说法,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二十八宿”和“四象”之说,反映了古人对天象的认识,天坛中间的鼎,为我们“仙岛”的“镇山之宝”,鼎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是权力、统一、团结的象征,也是表示和平,繁荣的吉祥物,根据古代传说,夏禹得九鼎,象征九州,天下各方诸候将鼎奉为传国之宝,太湖仙岛共铸有九座宝鼎,只要我们留意一下,不难发现。
灵霄宫:
我们从“太乙天坛”的侧面进入灵霄宫,“灵霄宫”是一座通高42米的标志性塔式建筑,这一主体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凭借太湖山水的自然之美,具有“客在不欺主,倚山不压山”的视觉效果,这主要的原因是灵霄宫是建在大矶山的大半腰位置,而不是在山顶的位置,所谓相地合宜,我们现在从后宫门入殿。进入殿堂,我们首先见到的是道教仙界中至高无尚的仙界主宰玉皇大帝,这整座彩塑雕像高18米,呈顶天立地之势,他头戴珠冠,上面垂挂12串玉串身穿九章法服,手持象征着权力的江山星辰玉笏,两耳垂肩,一派福德无上的君主形象,实际上玉皇大帝的形象是道家术士采用了世间最珍贵的秦汉帝王的打扮。可以说他的出现和逐渐定型,是唐宋以后的事,如今玉皇大帝已成为全民(以汉族为主)崇拜的最高神。
据道教《玉皇经》记载,在极其遥远年代的光严妙乐国,国王净德王和王后宝月光,因膝下无子,向真圣求祈,一天晚上王后梦见太上老君怀抱婴儿从天而降,送于王后,天明梦醒,不久王后有了身孕,一年后生下太子,国王逝世后,太子继承王位,后来太子舍弃了王位,到山中学道修真,度化群生,经过了三千二百劫,始证金仙,当上了“清净自然觉王如来”,相传又经过亿劫,才当上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的生日被定为农历正月初九,即所谓“玉皇诞”,那天凡道观都要举行盛大的祝寿仪式,道教又以腊月二十五日是玉皇大帝出巡日,那天玉皇大帝要下界巡视,考究人间善恶,祸福,这一天道观要举办道场,迎接玉帝御驾。
永乐宫壁画:
在灵霄宫中的艺术品中,最珍贵要数描绘在墙上的“永乐宫壁画”,游客们在金母殿与灵霄宫之间有一石彻水池,壁上有龙头吐水,水池的中间有一石钵上有一只花岗岩石球,正在徐徐滚动不止。我们各位游客猜想一下,这石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这石球有800公斤重,是一个实心球,使石球传动的原理是因为此球受4公斤水的压力,在如此水压的冲击下,使球浮现及滚动。相传“球”在古时是一种权力的象征,而我们却希望我们的生活、家族能像这球一样一样,圆圆满满,转动不止。
金母殿居中端坐的金身像就是仙国第一夫人:王母娘娘,王母的大名叫“西王母”是玉皇大帝的太太,相传西王母是一个原始部族的保护神,在战国时的《穆天子传》中说道周穆王西游时见到了西王母,她是一位女王,她有不死之药和吃了能长生不老的仙桃,据说月中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王母不死药,而飞上月亮的。道教非常推崇王母,说她是道教第一大神元始天尊的女儿,凡世间女子登仙得道者,都是她的属下,她和玉皇大帝结为夫妻后,生了七个女儿,其中小女儿七仙女私自下凡与卖身葬父的董永结为夫妇。我想“天仙配”的故事可说是家喻户晓了吧。另外她还有个外孙女叫织女,也是与人间牛郎结为夫妇,结果天上银河把他们分开,只有每年的七月七日那天,才能鹊桥相会,据说那一天所有的喜鹊都飞到银河上去了,这个传说我们肯定都听说过吧,活活拆散这两对恩爱小夫妻的就是我们现在面对着的王母娘娘。所以说王母娘娘不大招人喜欢,是因为她专横无情地拆散了仙女与凡间男子姻缘。游客们请看在这些女子中,那位身披绣甲的巾帼英豪,她就是人们所熟悉的“九天玄女”。在《水浒传》中说道,宋江被官兵追赶,仓惶中逃进还道村玄女庙,玄女娘娘显灵,不仅救了宋江命,还送他三卷天书,让他替天行道。以后宋江归顺了朝廷,领兵征辽时,被辽军的“太乙混天象阵”所困,宋江夜梦中得九天玄女传授破阵之法,即以此法大败辽军。相传在远古时代,玄女受王母之命来到黄帝那儿,授黄帝战法,黄帝得了九天玄女传授的战法,在尢大战时,遂大败尢。听说九天玄女不但是一个救助危难,暗藏韬略的女神,并且有赐福和赐文的功能。
下面请各位游客跟随我前往大觉湾:
(在千手千眼观音像前)各位游客,请大家看一看,这儿有一石盆,中间坐着一位小孩,两手合揖,在盆两旁各坐着一位神将,一位手指指着天,一位手指指着地,这是什么意思呢?相传如来佛一生下来就走了7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开口说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话语才完,天上飞来九条金龙,吐水为如来佛沐浴,游客们请看,如来佛的上方石壁上有九只龙头,其中的一只吐水不止。
(在如来佛大佛像前)各位游客,大家请看,中间这尊大佛就是佛祖如来佛。据佛经上说,如来佛是北天竺迦毗罗卫国(现尼泊尔境内)净坂王的王子,他的名字叫乔答摩,悉答多,他与我国孔子是同时代人。那么这位王子为什么要出家创立佛教呢?据说如来佛成人懂事后,他发觉每一个人都要衰老,衰老是转瞬即致。所拥得荣华富贵也不能长久,有什么办法才能解脱人们衰老的痛苦呢?每一个人都要生病,好好的身体竟然成了聚集痛苦的场所,有什么办法才能脱离生病时的痛苦呢?每一个人都要死亡,死时身心痛苦,家人悲伤,有什么办法才能避免人们死亡时的痛苦呢?生老病死得到解决呢?他为了把人们带到一个理想的彼岸去,创造一个新的世界。他就在29岁那年决然地离开了皇宫,抛弃了美貌的妻子,可爱的儿子,来到雪山顶上苦恒修行,他专心致志地修了六年,没有成功,但他苦恒修行的精神感动了生灵,六年中有猿猴献果,花鹿献乳,帮助他在雪山顶上渡过了六年。他下山以后,据说在河里洗去结在身上六年的污垢,喝了牧牛村女送给他的一碗牛奶,然后来到一棵最大的菩提树下,铺上吉祥草,面对东方,盘腿而坐,并发誓说,如果我这次再不成佛,那怕粉身碎骨,我也永远不起来了,就这样经过七天七夜的苦恒修行,终于在腊月初八的那天晚上,“夜渡明性成正觉,大彻大悟成了佛”。相传他成了佛后,一共收了一千二百五十名弟子,各位游客请看,如来佛一旁年纪比较大的,白眉毛的名叫“迦叶”,一旁年纪比较轻的是如来佛的堂弟,名叫“阿难”。相传在如来佛圆寂以后,就是由他们两人招集500名如来佛的上手弟子把如来佛(释迦牟尼)生前讲的话,记在了“贝叶”上面,就是世界上流传下来的第一部佛经“贝叶经”。据说“迦叶”是过目不忘,“阿难”是听后永记,都有非凡的功能。游客们在“迦叶旁的一尊座像名叫“东方琉璃广世界,消灾延寿药师佛”,在阿难旁的一尊座像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据佛教信徒说,如果我们要消除灾难,延长寿命的话,要求药师佛的,如果我们平常常念叨阿弥陀佛,据说他就会把我们送到极乐世界去享安养之福,因为他是西方教主。游客两旁站立的是佛门四大天王,东面第一尊是南方增长天王,第二尊是东方持国天王。西面第一尊西方广目天王,第二尊是北方多闻天王。相传天分三十三层,最上面那层天叫“非非想天”。据说俗话“你不要想入非非”就是从佛经上得来的。最下面那层天叫“四天皇天”。四大天王的职责就是把守东南西北四道天门,不让地上的妖魔鬼怪跑到天上去。游客们如来佛的面貌我们看看美貌吗?我导游为什么对如来佛用美貌二字,那不是对佛有大不敬吗?游客们,这尊如来佛像是根据唐朝洛阳龙门石窟的原样复制的,据历史上考证,当时武则天,利用权势,在塑造龙门大佛时用自己的面相替代了原如来佛的面相,也就是说现今我们看到的如来佛他的面貌实际上就是武则天的面貌。另外药师佛和西方教主的面貌也是武则天宠爱的二名女官的面貌。游客们那么武则天这样做了,为什么我国这么多的佛教徒都能容忍呢?我想总有其道理。
(在大水车旁)各位游客,大家请看,这儿有一架水车,水车上有许多龙头,车上来的水就是从龙嘴里吐出来的。相传这种水车出于唐朝,唐明皇非常宠爱杨贵妃大家都是知道的。据说有一年夏天,京都长安(西安)的天非常热,唐明皇为了讨杨贵妃欢心,就旨令宫廷名匠建造了一架大水车,直径18米,车上24只龙头,由60名太监推动水车,当水车转动时,24只龙头将水吐向“沉香殿”进行人工降雨,减低暑热。游客们这架水车可以说是古代的一种冷空调。
(在老子像前)游客们,这尊老子像是按照福建泉州的老子像复制的,是青铜制作的。据道家说老子是道教始祖太上老君,这儿有一句题词“老子天下第一”,我想在此的先生可能最能理解这一句话,是吗?
(在睡佛前)游客们,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尊彩色睡佛,就是佛祖如来佛,据说释迦牟尼(如来佛)活了80岁,就涅槃而去,他临去时对众信徒说:“七亿年以后,新的佛祖就又降世了”。
各位游客,今天的讲解就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听我的讲解,欢迎大家下次有机会再来。
各位游客:
现在前往游览的是有“太湖第一名胜”之称的鼋头渚。它距无锡市区18公里,是无锡境内太湖西北岸的一个半岛,因有巨石突入湖中,状如浮重翘首而得名。山清水秀的鼋头渚是无锡最佳游览胜地,著名文学家郭沫若曾有“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的诗赞,道出了重头清今人神往的意境。游客们:在前往鼋头渚的途中,让我先来介绍一下太湖。
【太湖概况—民间传说—成因和物产】
有关太湖的来历,民间有多种说法:相传在很久以前,王母做寿,在天宫大设皤桃宴,玉皇大帝命四大金刚送去一份寿礼,是一个大银盒,里面装有72颗特大的翡翠,外表还雕饰着千姿百态、五颜六色的飞禽走兽,如同一只聚宝盆,令在场的各路神仙赞不绝口。但王母设宴时没请孙悟空,于是这位齐天大圣就大闹天宫。当他看见王帝送的这只大银盒时,一棒打翻,银盒便从空中翻落下来,砸到地上成了一大坑,银盒立即化成了湖水。因湖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天”字上的一横落在下面成一点,就是“太”,所以此湖取名为“太湖”。而72颗翡翠分撒在太湖之中,变成了72峰。本来银盒是圆的,被孙悟空打了一棒,这便是太湖不圆的原因。
游客们:太湖的传说,发人遐想。其实,太湖原是一个大海湾,约在5000多年前,这里地壳下陷,东部的泥沙不断淤积,导致长江三角洲向东伸展,西部的洼地便形成烟波浩森的太湖。然而,民间传说更增添了太湖的神秘感。
太湖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雨量充足,物产特别丰富,水产品种多达30多种。其中以银鱼、青蟹、白虾最为有名。各种水生植物也深受客人的喜爱,如莲藕、菱白。水芹、药菜等已成为人们品尝“绿色植物”的美味佳肴。
【鼋头渚所处的位置—人文景观的营建经过】
各位游客:我们的车开过宝界桥后,就进入了充山(也叫南犊山)。重头清就位于南犊山西端,请看山形突入太湖水中,三面临水,好像一只巨大鼋头伸出水面。这就是鼋头渚。鼋头渚独占地势,在这里可以眺望太湖,三山仙岛随波浮动,如同仙境一般,令人心驰神往。因此,在明朝时,这里早已被称为“世外桃源”,是富人们郊游踏青的地方。
【充山隐秀—聂耳亭—鹿顶迎晖—舒天阁—范蠡堂—西子池—中日樱花友谊林—江南兰苑】
沿着空中列车站的石路向上,便到春花区内,大家看到的水池名叫“翠湖”,它利用地势,顺其自然回旋在幽谷之中。水边的土山是人工堆积的,种植着桃李、杏梅、玉兰、杜鹃、月季等花卉和竹、柳、香樟等树木。在翠湖的水面上,架设着一曲一直两座桥,直桥名为“跨绿”,曲桥名为“俯青”。水边两层楼是供游人品茗小憩的地方,上层为“醉方楼”,下层为“春风人座”。楼边的方亭,名叫“家风”。大家绕过“寥风”小亭,穿过“俯青”曲桥,便看到山坡上林边有一六角形的“竹亭”。6根柱子仿照毛竹形状,十分逼真。因“个”字形如竹叶,此亭命名为“个亭”。
各位游客:穿过“荇春”桥亭,我们到达夏荫景区,这里有许多名贵的树木。其中两株苦櫧,高20米,已有六七百年的树龄,而高大挺拔的大王松,是当年若圃园主陈仲言栽种的。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鹿顶山的“十里芳径”景点。它是由茂盛的树木、开山留下的池塘、石壁串连在一起的游步小道组成。每到秋天,这里漫山遍地的原野景色,令游人置身其中,仿佛如在画中畅游。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鼋头渚景区。鼋头渚位于无锡西南郊的太湖之滨,距离市区约18公里。渚是指三面临水的小陆地,因为它状如鼋头而叫鼋头渚。郭沫若畅游太湖之后,作出了“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的评价。鼋头渚以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辽阔”的无边风月,以及早中晚、晴阴雨景致各异的神奇变幻和春花秋月、夏荷冬雪的四时之景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和无数中外游人。
民国初年,无锡人杨翰西于1918年开始对鼋头渚进行最初的开发,开始建构“横云山庄”。解放后政府将这里原有的园林、别墅合并为“鼋头渚公园”。园内有十大景区(充山隐秀、鹿顶迎晖、鼋渚春涛、万浪卷雪、湖山真意、十里芳径、芦湾消夏、藕花深处、犊山晨雾、三山映碧),我们所要游览的是鼋渚春涛景区,它是整个园林的精华所在。
今天我们游览的路线为:鼋头渚门楼——太湖绝佳处牌坊——长春桥——横云山庄牌坊——藕花深处——净香水榭——诵芬堂——无锡旅情刻石——灯塔——鼋渚春涛刻石——神鼋铜像——澄澜堂
鼋头渚门楼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便是鼋头渚的门楼,这座门楼是1973年建造的。正面是鼋头渚三个镏金大字;背面是山辉川媚四字,点明了鼋头渚风景的特点,门楼的左边是太湖别墅门楼。右边是一颗百年柏树,是1978年从梅园水厂移植来的。
太湖佳绝处牌坊我们面前的这座牌坊结构古雅、斗拱相连,建於1931年,原是鼋头渚的老大门,上书“太湖佳绝处”是郭沫若老先生的手迹。牌坊后面有一照壁,壁间饰以“凤穿牡丹”的图案,它挡住了院中景色,起到了欲扬先抑的效果。
长春桥是园主在1936年仿照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上的玉带桥所建的。长春桥是一座拱石桥,高耸湖面,堤岸遍植樱花,挡住了外湖的景色,分隔了水面和空间,从平面上开,增加了变化,是浩大的湖面产生了大小、虚实、动静的对比;从立面上看,丰富了景色层次,它与涵万轩、绛雪轩和东面山坡自成一个空间,构成长春花漪的景色。
前面这块古朴典雅的牌坊就是横云山庄牌坊,横云山庄这座风景园林原来的名字。正面写的是具区圣境,可能很多的游客对具区的意思弄不明白,具区就是太湖的古称,太湖除了被称做具区,还被称为震泽,笠泽,五湖,洞庭湖。背面就是横云山庄四个大字。由牌坊往前过曲桥,我们就来到了藕花深处。
藕花深处
藕花深处是鼋头渚最幽静的地方。此名出自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兴尽晚舟,误入藕花深处”的词意。藕花深处是鼋头渚最幽静的地方。据说:1931年“藕花深处”这组景建成时,杨翰西的亲朋好友都来祝贺,酒宴之后,园主便请来宾为这建筑题名。当时这亭立于小岛之上,四周都是荷花。而且没有东面的这座小桥,只有西边的曲桥相通,有人题名“湖心亭”,杨翰西觉得太俗。这时有一个工匠说:“我是否也能题个名字?”杨翰西想,你能题什么好名字呢?但转念一想,你说说也无妨,就说:“你说吧。”那工匠说:“我读书时读过李清照的《如梦令》,我记得里面有一句是这样念的: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这里亭子四周都是荷花,而且这亭子又最深,题‘藕花深处’怎么样?”杨翰西觉得这名字题的非常确切,便将此亭题名为“藕花深处”。现在我们看见的“藕花深处”额是1981年由田原书写的。亭子东面的小桥是_时建造的,虽然避免了走回头路,但“深处”的意境却没有了,本来“深处”就是到极限了,没法再往前了,现在通了,也就不深了,完全破坏了原来的意境。为什么还留着这座桥呢?主要是考虑到鼋头渚的客流量太大了。这座小岛叫做清芬屿,对面的那排房屋,叫净香水榭,周围种植牡丹花,因此那小小的山湾,就称做牡丹湾。现在我们到了诵芬堂,原来是杨家洞堂。1978年8月李苦禅题堂额“诵芬”请看两边监联写道:湖阔鱼飞跃,山阴草木香。调堂后面的亭子为诵芬亭,堂前太湖石亭亭玉立,给周围的景观增添了不少神韵。
无锡旅情刻石这块碑是1990年初设的一个景点,正面刻有“无锡充满温情和水”几个字,这是无锡对外宣传的旅游口号。温情是指无锡人温文尔雅,待人热情。至于“水”,那是指无锡的旅游资源以水为主,以水出名。鼋渚灯塔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座灯塔,它是作导航之用。1924年,锡湖轮船公司首航太湖,地方人士集资建一座灯塔以示祝贺。1982年,进行了彻底翻新,底部和中心进行加固,四周覆以金山石,高度从原来的12.6
米加高为13.1米,饰以粉红色、紫酱色,显得更为雅致。
鼋渚春涛这块“鼋头渚”的刻石高2米,正面的“鼋头渚”三字是光绪年间由无锡举人秦敦世书写的。另一面刻“鼋渚春涛”4字,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写的。春天的无锡多东南风,太湖无日不风,鼋渚涛声是这里的一大特色。若遇风和日暖,微波涟漪,涛声则轻缓而流畅,和谐而有节奏。若遇狂风怒号,浊浪滔天,则轰然而鸣,犹如万马奔腾,所以鼋渚春涛是鼋渚涛声中最神奇的。
神鼋铜像刚刚我们已经讲过鼋头渚的名称的由来,那么什么是鼋呢?现在大家就随我去看一下鼋到底是什么样的。关于“鼋”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自然界中的鼋,一种是神话传说中的鼋。在自然界中鼋是一种和鳖相似的动物,有的地方就把它叫做“大鳖”。在神话传说中,鼋是龙和鳖所生的长子,呈龙头龟身凤爪鹰尾,正如我们面前所看到的这只神鼋。它是用青铜制作的,长1.7米,高1.3米,宽1.1米,重达700公斤,这是“中华青铜文化复兴公司”在1985年5月无锡首届“太湖之春艺术节”时赠送给鼋头渚公园的。这“震泽神鼋”由著名雕塑家庆宝持创作,上镌有朱复戟教授篆刻题名。
澄澜堂澄澜堂建于1931年,是仿照宋、明宫殿式样营建的,面阔5间,四周游廊,气宇不凡,是“鼋渚春涛”的主建筑。澄”是指水平静清澈,“澜”则是波浪起伏之意。取名“澄澜堂”是说在这里可以饱赏太湖多变的天然景色。澄澜堂位处鼋头渚的高处居中面湖,视野开阔,但见湖中的72峰犹如朵朵金碧芙蓉,点缀在一泓清波之中,组成了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在这里观看太湖远眺近览,春夏秋冬,早中晚,雨阴晴,风景各异,晴天,淡泊宁静,万顷金沤。雨天:烟波浩渺,峦峰空蒙。风起,黛浪奔腾,水天相连。云涌,轻烟漫舞,变幻无穷。我们再看它的楹联,山横马迹,渚峙鼋头,尽纳湖光开绿野;雨卷珠帘,云飞画栋,此间风景胜洪都。说明了这里的风景可与王勃《滕王阁序》中所描写的洪都风景相媲美。
各位游客讲到这里,鼋头渚景区的讲解就结束了,下面给大家自由活动的时间,去看看鼋头渚公园其他几个景区或者坐船去游览一下太湖仙岛。
鼋头渚风景区始建于1920xx年,现面积达539公顷。有充山隐秀、鹿顶迎晖、鼋渚春涛、横云山庄、广福寺、太湖仙岛、江南兰苑,中日樱花友谊林等众多景观,各具风貌。长春桥是园主在1936年仿照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上的玉带桥所建的。湖堤两边所种的是日本的“染井吉野”,在日本的樱花品种中,“染井吉野”是公认较美的一种。每年4月这里樱花夹道,缤纷艳丽。
长春桥是一座拱石桥,高耸湖面,堤岸遍植樱花,挡住了外湖的景色,分隔了水面和空间,丰富了景色层次,它与涵万轩、绛雪轩和东面山坡自成一个空间,构成长春花漪的景色。
原为“横云山庄”门楼,始建于1931年,结构古典,北式风格,斗拱连接,琉璃顶、飞檐翘角。1975年根据郭沫若诗句并集其手迹制额。牌坊右侧,有砖彻拱门,正反面有砖刻“利涉”、“问津”。1934年前的鼋头渚,都要乘渡船到此,渡船在此停泊,故称“利涉”。渡船将游人送到这里,不知“桃花源”在何处,就得“问津”。进牌坊,立以照壁,饰以凤穿牡丹。壁后临水而筑“涵万轩”水榭,轩内悬挂“湖山罨画”一额,系乾隆手笔。1934年,园主得之于北京地安门外烟袋斜街,据说还是圆明园中故物。
七桅帆船是吴地船文化的一个缩影,距今已有220xx年历史。原来传说是岳飞的水师战船,岳飞屈死风波亭后,把战船改良成鱼船,战士们靠打渔为生,它的航行速度相当快,顺风时每小时可以达到20公里,逆风时成之字行行走。据记载曾经有四艘同样的船在一起一网捕起了3600公斤的银鱼,可见它是捕捉银鱼的主力船只。它是目前太湖流域中船帆较多,船型较大的木制船只,被称为“渔船博物馆”。
澄澜堂建于1931年,是仿照宋、明宫殿式样营建的,面阔5间,四周游廊,气宇不凡,是“鼋渚春涛”的主建筑。“澄”是指水平静清澈,“澜”则是波浪起伏之意。取名“澄澜堂”是说在这里可以饱赏太湖多变的天然景色。鼋头渚本身变化万千,阵雨过后又有雾气,而且这里居高临下,远眺近览,春夏秋冬,早中晚,雨阴晴,景色各异,真是“浪涛与松涛齐名,碧水共长天一色”!
屹立于长春桥畔船坞处,面临太湖,斗拱飞檐,古朴清雅。背额“横云山庄”。具区,是太湖古称;横云山庄则是公园的原名。牌坊前正中,湖石耸立,状如作揖迎客。前行还有王荫之的“到此忘机”刻,以示游人到此凡念顿消,超然世外。
赏樱阁位于鼋头渚樱花林核心地带,是樱花林内标志性建筑景观,登临赏樱阁,居高临下,眺目四望,漫山遍野樱花花海,是鼋头渚风景区内的赏樱佳境。登楼品茗,领略太湖山水之美,然后乘船渡湖,一探太湖仙岛灵秀、神幻之妙。
“鼋渚春涛”四字是在1920xx年题书的,每逢春天,这里会出现神话般的奇景:春涛好似古梅在水上开花一般,显得美丽极了;无锡正处在太湖北岸,春天时多东南风,太湖无日不起浪,尤以鼋头渚一带水势浩大,波涛汹涌,声势雄壮。鼋渚涛声是这里的一大特色。若遇风和日暖,微波涟漪,涛声则清缓而流畅,和谐而有节奏;若遇狂风怒号,浊浪滔天,则轰然巨鸣,犹如万马奔腾,真有“涛声吼鼋渚,地胜十洲三岛”的感觉。
绛雪轩是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的汉族宫殿建筑,位于北京故宫御花园的东南,为一座小型殿宇,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xx年),是御花园中赏景休息之处。园主仿建绛雪轩,贴水而建。立于涵万轩中纵目而观,从长春桥北堍起,视线先随着桥面渐次升高、过桥拱后又渐次降低,直到绛雪轩的低处。视线越过绛雪轩,则见鼋头渚青山横斜,如一带翠嶂般西延而去,直入湖滨。
绛雪轩南为一座开阔庭院,左手一道月洞门,门外山麓,建有云逗楼,楼后山坡上有花神庙,内奉花神女夷像。
鹿顶山,位于鼋头渚充山之东,山高96米,地理位置优越,视野开阔。1983年,无锡市人民政府决定建“鹿顶迎晖”一景,1984年动工兴建,1986年元旦正式开放。通鹿顶山的道路有四条,还有一条盘山公路,一般游人多从挹秀桥登山。
各位游客:现在前往游览的是有“太湖名胜”之称的鼋头渚。它距无锡市区18公里,是无锡境内太湖西北岸的一个半岛,因有巨石突入湖中,状如浮重翘首而得名。山清水秀的鼋头渚是无锡游览胜地,著名文学家郭沫若曾有“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的诗赞,道出了重头清今人神往的意境。游客们:在前往鼋头渚的途中,让我先来介绍一下太湖。
【太湖概况—民间传说—成因和物产】
太湖地处长江三角洲,横贯江、浙两省,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湖泊面积为2427.8平方公里,除去湖中51个岛屿,湖泊实际面积为2338.l平方公里,号称“三万六千顷”,南北长68公里,湖面海拔3米,平均水深约2米。湖边的山和湖中的岛台称“72峰”,尤以鼋头渚、三山、洞庭东西山为著名。湖中遗存着大量的文物古迹,是吴越文化的发源地。
有关太湖的来历,民间有多种说法:相传在很久以前,王母做寿,在天宫大设皤桃宴,玉皇大帝命四大金刚送去一份寿礼,是一个大银盒,里面装有72颗特大的翡翠,外表还雕饰着千姿百态、五颜六色的飞禽走兽,如同一只聚宝盆,令在场的各路神仙赞不绝口。但王母设宴时没请孙悟空,于是这位齐天大圣就大闹天宫。当他看见王帝送的这只大银盒时,一棒打翻,银盒便从空中翻落下来,砸到地上成了一大坑,银盒立即化成了湖水。因湖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天”字上的一横落在下面成一点,就是“太”,所以此湖取名为“太湖”。而72颗翡翠分撒在太湖之中,变成了72峰。本来银盒是圆的,被孙悟空打了一棒,这便是太湖不圆的原因。
游客们:太湖的传说,发人遐想。其实,太湖原是一个大海湾,约在5000多年前,这里地壳下陷,东部的泥沙不断淤积,导致长江三角洲向东伸展,西部的洼地便形成烟波浩森的太湖。然而,民间传说更增添了太湖的神秘感。
太湖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雨量充足,物产特别丰富,水产品种多达30多种。其中以银鱼、青蟹、白虾为有名。各种水生植物也深受客人的喜爱,如莲藕、菱白。水芹、药菜等已成为人们品尝“绿色植物”的美味佳肴。
【鼋头渚所处的位置—人文景观的营建经过】
各位游客:我们的车开过宝界桥后,就进入了充山(也叫南犊山)。重头清就位于南犊山西端,请看山形突入太湖水中,三面临水,好像一只巨大鼋头伸出水面。这就是鼋头渚。鼋头渚独占地势,在这里可以眺望太湖,三山仙岛随波浮动,如同仙境一般,令人心驰神往。因此,在明朝时,这里早已被称为“世外桃源”,是富人们郊游踏青的地方。
关于鼋头渚的营建历史,可以追述到1918年。当时,杨翰西在这里购得60亩山地,开始对鼋头渚进行初开发,建造了仿帝王宫苑的“横云山庄”。20年代起又陆续兴建了王心如的“太湖别墅”,陈仲言的“若圃”,郑明山的“郑园”,何辑五的别墅和蔡缄的“退庐”。到建国以后逐渐规划建成完整的鼋头渚公园。现面积达500公顷。有充山隐秀、湖山真意、十里芳径、万浪卷雪、鹿顶迎晖、鼋渚春涛、江南兰苑、太湖仙岛等十多个景观,各具风貌。
【充山隐秀—聂耳亭—鹿顶迎晖—舒天阁—范蠡堂—西子池—中日樱花友谊林—江南兰苑】
各位游客:进人大门后,我们正式进入鼋头渚景区。首先参观“充山隐秀”景点。充山隐秀位于充山处鹿顶山的东南面,原来是陈家花园的所在地。陈家花园,也叫“若圃”,是1928年无锡本地民族工商业者陈仲言所建。1984年开始建设“充山隐秀”景点。种植了各种花草树木,分为春花、夏荫、秋色、冬景四个区。面积为13.3公顷。
沿着空中列车站的石路向上,便到春花区内,大家看到的水池名叫“翠湖”,它利用地势,顺其自然回旋在幽谷之中。水边的土山是人工堆积的,种植着桃李、杏梅、玉兰、杜鹃、月季等花卉和竹、柳、香樟等树木。在翠湖的水面上,架设着一曲一直两座桥,直桥名为“跨绿”,曲桥名为“俯青”。水边两层楼是供游人品茗小憩的地方,上层为“醉方楼”,下层为“春风人座”。楼边的方亭,名叫“家风”。大家绕过“寥风”小亭,穿过“俯青”曲桥,便看到山坡上林边有一六角形的“竹亭”。6根柱子仿照毛竹形状,十分逼真。因“个”字形如竹叶,此亭命名为“个亭”。
各位游客:穿过“荇春”桥亭,我们到达夏荫景区,这里有许多名贵的树木。其中两株苦櫧,高20米,已有六七百年的树龄,而高大挺拔的大王松,是当年若圃园主陈仲言栽种的。
各位游客:现在看到的建筑是聂耳亭。这里原来是陈仲言于1928年所建的一座花园。1934年,22岁的聂耳随电影《大路》摄制组来无锡时就居住在这里,并谱写了著名的《大路歌》和《开路先锋》两首插曲。当年,这里正在修建公路,聂耳来到筑路工地,将《大路歌》唱给民工们听。电影尚未拍完,歌曲已在民工中传开了。1959年无锡市政府主修了这座小阎,为纪念这位人民的音乐家,取名“聂耳亭”。1981年还雕塑了聂耳胸像供游人们瞻仰。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鹿顶山的“十里芳径”景点。它是由茂盛的树木、开山留下的池塘、石壁串连在一起的游步小道组成。每到秋天,这里漫山遍地的原野景色,令游人置身其中,仿佛如在画中畅游。
现在我们登上了鹿顶山,这里海拔96米,是鼋头渚景区的制高点。鹿顶山还有一个传说:南极仙翁的天鹿触犯了无规,被仙翁一掌打下云头。仙鹿下凡时,看中了水草丰美的太湖,于是就在湖边化成了美丽的山峰,永远守护着太湖。鹿顶山共有6个山顶,在无锡“鹿”和“六”同音,所以此山也叫“六顶山”。1984年,在这里建造了“鹿顶迎晖”景区。
舒天阁是鹿顶山的点,坐落在600平方米的平台上,阁高24米,三层八角四重檐,黄色琉璃瓦顶,意为“四时有景,八方入画”。登阁北望五里湖波光点点,南望整个鼋头渚一览无遗,真有“极目楚天舒,饱览鼋头渚”的意境。
舒天阁东南是“范蠡堂”和“西子池”,相传,越国大夫范蠡和西施隐居五里湖时,经常来鹿顶山。范蠡堂的屋顶为歇山式建筑,庄重大方。里面有泥塑彩绘的范蠡像,西边墙上青铜色浮雕分别为《泛舟》、《养鱼》、《制陶》、《经商》,记叙了范蠡生前的事迹。
向上走,便是西子池。池壁上刻“照影”两字,故叫“照影池”,据说西施曾在浣纱溪边,以水为镜,鱼儿见她美貌无比,羞得纷纷潜入池底,从而有“沉鱼之容”的传说。池边还有一轩一亭,分别叫“西子”、“淡抹”。整个景致清远幽静,别具情趣。再向上走,金沤亭展现在眼前,亭名取自郭沫若的《游鼋头渚》诗中的“四周腾黛浪,万顷泛金沤”。亭立在峭壁之上,居高临下,向东眺望,远处五里湖上的宝界桥如长龙卧波;北岸的鱼池星罗棋布;南岸山峰绵绵,绿树成荫;湖面上波光粼粼,美不胜收。此情此景,各位游客想要细细品味,还可以到旁边的“环碧楼”、“静观”茶室坐下来,慢慢体会。
往前,是“碑刻影壁”。正面刻有艺术大师刘海粟手书的“鹿顶迎晖”4宇,是刘大师90高龄时书写的,气势雄伟,笔力苍劲。背面刻沙陆墟撰稿的《鹿顶迎晖建设记》。后看到的是“准望亭”,这里原是鹿顶山的点,海拔96.6米的三级测量点就设在这里。后来用石亭取代了原先的三脚架,所以取名“准望亭”。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沿着环山路向面穿过鹿碑,来到了中日樱花友谊林。樱花是日本的国花。80年代中期,日本青年友好访问团来到无锡,为了日中青年友谊长存,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中日青年在鹿顶山上种下樱花树,还建筑“中日友谊亭”。现在,这些樱花树已经很深叶茂,春天盛开的樱花象征着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万古长青。
沿林间小路向西,来到的是“江南兰苑”。这是一个小巧精致的建筑,一面开敞的亭子,面对着一塘池水,掩映在茂密的竹林中,他中莲叶浮动,体现着江南园林特有的精致——幽静、淡雅。
【鼋头渚门楼—“太湖佳绝处”牌坊—照壁—涵万轩—绛云轩—长春桥—“具区胜境”牌坊—菊花深处】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便是鼋头渚门楼、这座琉璃瓦顶,飞檐翘角的门楼是1973年建造的。正面“鼋头渚”3个馏金大宇;背面“山辉川媚”四字,点明了鼋头渚风景的特点。门楼左边是“太湖别墅”门楼。顺小路上山可到达广福寺。右边有一巨大的盆景,是一棵百年柏树,树高7米,树冠直径6米,重达10吨,是1978年从梅园水厂移植来的。它姿态如云冠,配上假山湖石,似在欢迎各位游客的到来。
顺着大道往前,是300多米的杜鹃坡。如果春天到此,山坡上的杜鹃花漫山遍野,映红周围。右边则是高大的香樟树、枫树、大山樱等树木与花草相互映衬,构成了美丽的图画。
各位游客:前面的又一座牌坊,上写“太湖佳绝处”5个大字,只见牌坊外形古朴典雅,斗拱相连,飞檐翘角。此牌坊是鼋头渚公园的老大门,于1931年建造,当时有题额“山辉川媚”,1973年移到“鼋头渚”牌楼处。1981年,以郭沫若手迹制作现在的匾额。牌楼右边门洞两面分别题有“问津”、“利涉”,表明这里原来是游船停靠的码头。1934年以前鼋头渚不通陆路。游人进入重头猪,只能走水路,渡船停泊在此,名“利涉”;而游人上岸,却不知道“桃花源”在何处,所以要“问津”。
穿过“太湖佳绝处”门洞,是一块照壁,起到挡住园中景色的作用,这是造园艺术中“障景”的巧妙运用。照壁上装饰的“凤戏牡丹”图案是1981年制作的。照壁后临水的小轩名为“涵万轩”,上方有朱汝珍书写的匾额,呈扇形,取意“亭小,却能包涵万顷波涛”;另~块匾额是清乾隆御书的“湖山置画”,原在北京静明园内,1934年园主人从北京天安门外烟袋斜街购得后,制匾挂在这里。
涵万轩对面的水轩,1981年建造,名叫“绿云轩”,而在绛云轩前依山而建的是“云逗楼”和花神庙。云逗楼于1931年建造,呈四方形朱门黄顶,上有蔡元培题额。楼边石壁上是1983年刻的“渐入佳境”4宇。云逗楼上是花神庙,内有白矾石雕塑的“女夷”像,女夷为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花神。
从右边走是樱堤,堤上的这座石拱桥,名叫“长春桥”。该桥建于1936年,桥的前后有湖堤与太湖分隔。桥呈拱形,太阳照耀时成浑圆形,像颐和园的玉带桥。整个长堤种植着日本大山樱树,枝干粗大,是30年代从日本引进的。每年4月,是这里的美季节,樱花盛开,缤纷绚丽,华丽幽雅,此景称为“长春樱花”。
过樱堤看到的是“具区胜境”牌坊。斗拱飞檐,一面为何绍基手书“具区胜境”;另一面书“横云山庄”。“具区”是太湖的古称,牌坊前的太湖石名“古云石”,系杨斡西家旧物。
由牌坊继续往前过曲桥,荷塘上的方亭题名为“藕花深处”,取自李清照“兴尽晚回舟,误人藕花深处”的词意。匾额是田原在1981年题写的。再往前是“清芬屿”,四面临水,宫殿式建筑,原来是杨家洞堂。1978年8月李苦禅题堂额“诵芬”,请看两边槛联写道:湖阔鱼飞跃,山阴草木香。调堂后面的亭子为;“诵芬亭”,堂前太湖石亭亭玉立,给周围景观增添不少神韵。清芬屿对岸坡下,“净香水树”和“山光照槛水绕廊”,临水而立,东面的水谢为“牡丹坞”,棚后山坡上种植着牡丹。整个“藕花深处”建筑疏密错落,小中见大,既有江南水乡特色,又有古典园林风格。
【鼋头渚灯塔—“鼋渚春涛”刻石—涵虚亭—“包孕吴越”—“震泽神鼋”雕塑】
从诵芬堂沿石阶而上就来到鼋头。站在鼋头眺望,对面的“三山仙岛”若隐若现,湖水拍打岩石,不愧为观赏太湖风景之地。鼋头渚上的灯塔,建于工924年,用于夜间导航。1982年进行了翻新,加固底部和中心,四周装饰金山石,并且把塔高从12.56米增加到13.1米。鼋渚灯塔外观呈粉红色,造型十分雅致,是鼋头渚的标志性建筑。
游客们:参观完灯塔,请大家再来看一下鼋头渚刻石。这块二米多高的刻石,正面刻“鼋头渚”3字,为秦敦世所书。另一面所刻的“鼋渚春涛”4字,原由清代后一个状元刘春霖于1906年书写。十年动乱中被毁,现在我们看到的是1974年从清代后陀为“花神庙”所书的检联中,集取四字加以恢复的。鼋头春涛,是鼋头渚一大特色景观,在此摄影留念具有纪念意义。
由石碑向前,是八角形的“涵虚亭”。亭中悬挂着清光绪年间进士陈蒙龙1919年书写的匾额。这里是观赏大湖山水的地方。涵虚亭下崖壁上刻有“明高忠宪公濯足处”8个字。说的是明末东林党首领高攀龙,隐居蠡湖,常到鼋头渚湖滩“濯足”,以“沧浪之水浊矣,可以濯吾足”之意,表示避世隐身,知足常乐。高攀龙因得罪明代宦官魏忠贤,遭到放逐,归隐无锡蠡湖,自号“湖上老人”,不谈时事,以花鸟为伴,但是魏党仍不放过他,逼得高攀龙于1626年3月17日清晨,在水曲巷住宅池中自尽。
站在高公濯足处,涂望对面绝壁上分别刻有“横云”、“包孕吴越”六字,这是清末无锡县令廖纶于1891年所书。这年的正月初八,廖给同朋友一起乘船到此游览,挥笔题写这6个字,后镌刻在石壁上。“包孕吴越”形容太湖气魄宏大,春秋时吴越两国在此孕育生息,抚育了吴越儿女。“横云”意思是说从湖中远处眺望鼋头渚,水天一色,湖岸好似横在半空的彩云,轻轻飘移。
由涵虚亭前行,是“震泽神鼋”青铜雕塑。“震泽”是太湖的古称。“鼋”在古代被尊称为神物。相传它是龙和龟所生的长子,呈龙头龟身。古时太湖发洪水,淹没了大片土地。大禹来治水,劈开犊牛山,才使洪水退去。大禹治完水在太湖边看到一块色泽青润的大石头,敲起来声音悦耳动听,于是用开山斧凿了一只石鼋,昂头而立,神气十足。大禹用五色宝石在石鼋身上划出许多花纹,石鼋身上便有了鳞甲,这只石鼋就是“震泽神重”,也叫“镇妖石”,镇住太湖水龙,从此太湖地区就风调雨顺。现在,大家看到的神鼋是用青铜制作的,长1.7米,高1.3米,宽1.1米,重达700多公斤,由著名雕塑家徐宝庆创作,上面镌刻朱复戡的“震泽神鼋”篆书。这是上海青铜文化复兴公司在1985年5月送给无锡首届“太湖之春艺术节”的礼物。
【澄澜堂—光明亭—飞云阁—广福寺—“七十二峰山馆”—万浪桥—苍鹰渚—“湖山真意”景区】
顺山坡而上,大家看到的是一座仿宋、明宫殿式建筑“澄澜堂”,建于1931年。面阔5间,游廊环抱,宽畅豁达,气宇不凡。这里是鼋头渚的高处,面对太湖,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湖中72峰点缀清波,犹如出水芙蓉。堂内匾额,原是清末书法家华世奎所书,因湖水平静清澈,波浪起伏,取名“澄澜”。同时,在此地可以饱览太湖四时多变的景色,为此中堂挂着“天然图画”匾,字由谭瓶斋书写,现在看到的两块匾都是在1974年复制的。两边抱柱上是陈夔龙撰写的对联:山横马迹,渚峙鼋头,尽纳湖光开绿野;雨卷珠帘,云飞画栋,此间风景胜洪都。
由澄澜堂而上是“光明亭”,这座重檐攒尖顶黄色亭子,于1953年开始建造,盖到一半时因资金缺乏,被迫停工。1954年春,刘伯承元帅来无锡游览重头绪,看到未完工的亭子说:“天上光明。”后来在刘帅关怀下终完工,并在1957年题名“光明亭”,表达老一辈革命家对太湖的赞美。
站在湖边“飞云阁”前回望鼋头渚,只见巨石卧水,浪花拍岸,红色灯塔,直刺青天。飞云阁建于1931年,两层建筑。章浸书写匾额。下层为“长生未央馆”由杨天骥书写。馆名中的“长生殿”、“未央宫”是西安唐宫中建筑,为唐玄宗、杨贵妃寝宫和召见之处,以此命名,可见园主人的用意。
从飞云阁到广福寺,各位游客还可看到“秋叶涧”、“慈亭”、“戊辰亭”、“一勺泉”诸景点。秋叶洞是山径中段的一条林荫深逢的洞峡。洞上用黄石架一个洞口,原名“秋一洞”,园主为怀念早逝的长女,在洞上刻石纪念。1980年改为“秋叶洞”。憩亭,呈四方形,原有俞件还题额“云阶”,以及弥勒佛石像一尊。1980年改称“憩亭”。1981年又移入《湖山歌》碑石一块,这块碑是1978年在宝界山湖山草堂遗址发现的。
戊辰亭于1928年初建造,这一年是成辰年,便命名为“戊辰亭”。匾额由尉天池题写。楼高三层,琉璃瓦顶,雄伟高大,登楼观湖,尽收眼底。西哈努克亲王曾在此品茗观景。
在成辰亭东坡岩旁有“一勺泉”,是以“有源之水聚而为一勺,散而为三万六千顷”而得名。相传很久以前,一青年打柴路过此地,见两位老者在此下棋。一老者见青年有个水葫芦,便向他要水喝,老者喝过水后,用手杖在地上一揭,说:“喝你壶水,送你一勺泉”。说罢,两老者拂袖而去,而老者手杖捣过的地方,一股清泉冒出。在泉边崖壁上有明进士王问“源头一勺”、“天开峭壁”、“劈了泰华”等题字。
从一勺泉循台阶而上,就是广福寺。1924年,杨翰西将一亩多地捐给量如和尚。量如原是北伐时军人,后削发为僧,将后山的广福庵(又名削岩寺)迁到这里。据说,原寺虽小,却建于萧梁,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1925年建成广福寺,取“广士众民同登庙地洞天”之意命名。寺前三拱因门意为“三解脱门”。寺虽小,却也香烟综绕,信徒众多。
“72峰馆”在鼋头渚后山处,是1927年无锡王心如建造的太湖别墅中的主要建筑物,它是一个五门敞开中西结合的厅,具有江南近代建筑风格。厅后有山泉小池,坡上是桂花、龙柏,馆前平台石栏,面对太湖,从这里可以遥望三山、马山。馆背面的这些湖石假山,细细数来也合72之数,故称“72峰山馆”。现在,山馆已辟为王昆仑纪念馆。王昆仑是原民革中央主席,太湖别墅主人王心如的儿子。
从72峰山馆顺山路而下,是万浪桥。这里是一个天然水湾。30年代,筑曲堤,上面建小拱桥。浪打岩石,如万马奔腾,所以叫“万浪桥”,又称“万浪卷雪”。万浪桥还有一奇,就是晨曦之景。春夏清晨,晨庵渐露,薄疾重重,忽然红日跃起,远山近水湖天一色,相映成趣,使人流连忘返。
万浪桥南侧是“苍鹰渚”,是太湖著名的“湖东12渚”之一。因势如雄鹰昂首伸入湖中,两岸青山,如鹰展翅,所以称“苍鹰渚”。1984年,清上立一块巨石,高2.2米,宽1.2米,厚0.35米,上刻“苍鹰渚”三字,为著名文学家周而复所书。渚上建有“卷雪亭”,四角攒尖顶,典雅明丽,这里是观浪的地方。
由“卷雪亭”循山路往上,就是“湖山真意”景区,摩崖上“湖山真意”额为原外交部长姬鹏飞所书。这里地势较高,眺望太湖,美景尽收眼底。
“湖山真意”主建筑是建于1986年的“天远楼”,取意于文徵明《太湖》诗中的名句:“天远洪涛翻日月,春寒泽国隐鱼龙。”天远楼是眺望梅梁湖山水真趣的处。因太湖北端人无锡市内,形成一个袋形湖湾——梅梁湖。梅梁湖可称太湖山水组合美的一区,整个湖湾,东面12淆,西面18湾。
天远楼北行,在石丛中有一个洞口,长有几十米,是1931年郑明山建郑家花园时的遗物。出洞口可看到“半亭”和“红亭”。滑石级下山,便到了十字路口。从这里向东过“拒秀桥”,就可返回鼋头渚大门。
游客们:素有“太湖之冠”之称的鼋头渚即将游览结束了。在您充分领略鼋头渚那清新迷人的风光后,想必它的“真山真水”一定给各位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如果说鼋头渚给您带来的是秀气、灵气的话,那么继续游览太湖三山将赋予您更多的仙气和福气。下面请大家跟我乘上游船,前去游览太湖的另一处“人间仙境”——太湖仙岛。
各位游客:现在前往游览的是有“太湖第一名胜”之称的鼋头渚。它距无锡市区18公里,是无锡境内太湖西北岸的一个半岛,因有巨石突入湖中,状如浮重翘首而得名。山清水秀的鼋头渚是无锡最佳游览胜地,著名文学家郭沫若曾有“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的诗赞,道出了重头清今人神往的意境。游客们:在前往鼋头渚的途中,让我先来介绍一下太湖。
【太湖概况—民间传说—成因和物产】
太湖地处长江三角洲,横贯江、浙两省,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湖泊面积为2427.8平方公里,除去湖中51个岛屿,湖泊实际面积为2338.l 平方公里,号称“三万六千顷”,南北长68公里,湖面海拔3米,平均水深约2米。湖边的山和湖中的岛台称“72峰”,尤以鼋头渚、三山、洞庭东西山最为著名。湖中遗存着大量的文物古迹,是吴越文化的发源地。
有关太湖的来历,民间有多种说法:相传在很久以前,王母做寿,在天宫大设皤桃宴,玉皇大帝命四大金刚送去一份寿礼,是一个大银盒,里面装有72 颗特大的翡翠,外表还雕饰着千姿百态、五颜六色的飞禽走兽,如同一只聚宝盆,令在场的各路神仙赞不绝口。但王母设宴时没请孙悟空,于是这位齐天大圣就大闹天宫。当他看见王帝送的这只大银盒时,一棒打翻,银盒便从空中翻落下来,砸到地上成了一大坑,银盒立即化成了湖水。因湖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天”字上的一横落在下面成一点,就是“太”,所以此湖取名为“太湖”。而72颗翡翠分撒在太湖之中,变成了72峰。本来银盒是圆的,被孙悟空打了一棒,这便是太湖不圆的原因。
游客们:太湖的传说,发人遐想。其实,太湖原是一个大海湾,约在5000多年前,这里地壳下陷,东部的泥沙不断淤积,导致长江三角洲向东伸展,西部的洼地便形成烟波浩森的太湖。然而,民间传说更增添了太湖的神秘感。
太湖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雨量充足,物产特别丰富,水产品种多达30多种。其中以银鱼、青蟹、白虾最为有名。各种水生植物也深受客人的喜爱,如莲藕、菱白。水芹、药菜等已成为人们品尝“绿色植物”的美味佳肴。
【鼋头渚所处的位置—人文景观的营建经过】
各位游客:我们的车开过宝界桥后,就进入了充山(也叫南犊山)。重头清就位于南犊山西端,请看山形突入太湖水中,三面临水,好像一只巨大鼋头伸出水面。这就是鼋头渚。鼋头渚独占地势,在这里可以眺望太湖,三山仙岛随波浮动,如同仙境一般,令人心驰神往。因此,在明朝时,这里早已被称为“世外桃源”,是富人们郊游踏青的地方。
关于鼋头渚的营建历史,可以追述到1920xx年。当时,杨翰西在这里购得60亩山地,开始对鼋头渚进行最初开发,建造了仿帝王宫苑的“横云山庄”。20xx年代起又陆续兴建了王心如的“太湖别墅”,陈仲言的“若圃”,郑明山的“郑园”,何辑五的别墅和蔡缄的“退庐”。到建国以后逐渐规划建成完整的鼋头渚公园。现面积达500公顷。有充山隐秀、湖山真意、十里芳径、万浪卷雪、鹿顶迎晖、鼋渚春涛、江南兰苑、太湖仙岛等十多个景观,各具风貌。
【充山隐秀—聂耳亭—鹿顶迎晖—舒天阁—范蠡堂—西子池—中日樱花友谊林—江南兰苑】
各位游客:进人大门后,我们正式进入鼋头渚景区。首先参观“充山隐秀”景点。充山隐秀位于充山最高处鹿顶山的东南面,原来是陈家花园的所在地。陈家花园,也叫“若圃”,是1920xx年无锡本地民族工商业者陈仲言所建。1984年开始建设“充山隐秀”景点。种植了各种花草树木,分为春花、夏荫、秋色、冬景四个区。面积为13.3公顷。
沿着空中列车站的石路向上,便到春花区内,大家看到的水池名叫“翠湖”,它利用地势,顺其自然回旋在幽谷之中。水边的土山是人工堆积的,种植着桃李、杏梅、玉兰、杜鹃、月季等花卉和竹、柳、香樟等树木。在翠湖的水面上,架设着一曲一直两座桥,直桥名为“跨绿”,曲桥名为“俯青”。水边两层楼是供游人品茗小憩的地方,上层为“醉方楼”,下层为“春风人座”。楼边的方亭,名叫“家风”。大家绕过“寥风”小亭,穿过“俯青”曲桥,便看到山坡上林边有一六角形的“竹亭”。6根柱子仿照毛竹形状,十分逼真。因“个”字形如竹叶,此亭命名为“个亭”。
各位游客:穿过“荇春”桥亭,我们到达夏荫景区,这里有许多名贵的树木。其中两株苦櫧,高20米,已有六七百年的树龄,而高大挺拔的大王松,是当年若圃园主陈仲言栽种的。
各位游客:现在看到的建筑是聂耳亭。这里原来是陈仲言于1920xx年所建的一座花园。1934年,22岁的聂耳随电影《大路》摄制组来无锡时就居住在这里,并谱写了著名的《大路歌》和《开路先锋》两首插曲。当年,这里正在修建公路,聂耳来到筑路工地,将《大路歌》唱给民工们听。电影尚未拍完,歌曲已在民工中传开了。1959年无锡市政府主修了这座小阎,为纪念这位人民的音乐家,取名“聂耳亭”。1981年还雕塑了聂耳胸像供游人们瞻仰。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鹿顶山的“十里芳径”景点。它是由茂盛的树木、开山留下的池塘、石壁串连在一起的游步小道组成。每到秋天,这里漫山遍地的原野景色,令游人置身其中,仿佛如在画中畅游。
现在我们登上了鹿顶山,这里海拔96米,是鼋头渚景区的制高点。鹿顶山还有一个传说:南极仙翁的天鹿触犯了无规,被仙翁一掌打下云头。仙鹿下凡时,看中了水草丰美的太湖,于是就在湖边化成了美丽的山峰,永远守护着太湖。鹿顶山共有6个山顶,在无锡“鹿”和“六”同音,所以此山也叫“六顶山”。
1984年,在这里建造了“鹿顶迎晖”景区。
舒天阁是鹿顶山的最高点,坐落在600平方米的平台上,阁高24米,三层八角四重檐,黄色琉璃瓦顶,意为“四时有景,八方入画”。登阁北望五里湖波光点点,南望整个鼋头渚一览无遗,真有“极目楚天舒,饱览鼋头渚”的意境。
舒天阁东南是“范蠡堂”和“西子池”,相传,越国大夫范蠡和西施隐居五里湖时,经常来鹿顶山。范蠡堂的屋顶为歇山式建筑,庄重大方。里面有泥塑彩绘的范蠡像,西边墙上青铜色浮雕分别为《泛舟》、《养鱼》、《制陶》、《经商》,记叙了范蠡生前的事迹。
向上走,便是西子池。池壁上刻“照影”两字,故叫“照影池”,据说西施曾在浣纱溪边,以水为镜,鱼儿见她美貌无比,羞得纷纷潜入池底,从而有 “沉鱼之容”的传说。池边还有一轩一亭,分别叫“西子”、“淡抹”。整个景致清远幽静,别具情趣。再向上走,金沤亭展现在眼前,亭名取自郭沫若的《游鼋头渚》诗中的“四周腾黛浪,万顷泛金沤”。亭立在峭壁之上,居高临下,向东眺望,远处五里湖上的宝界桥如长龙卧波;北岸的鱼池星罗棋布;南岸山峰绵绵,绿树成荫;湖面上波光粼粼,美不胜收。此情此景,各位游客想要细细品味,还可以到旁边的“环碧楼”、“静观”茶室坐下来,慢慢体会。
往前,是“碑刻影壁”。正面刻有艺术大师刘海粟手书的“鹿顶迎晖”4宇,是刘大师90高龄时书写的,气势雄伟,笔力苍劲。背面刻沙陆墟撰稿的《鹿顶迎晖建设记》。最后看到的是“准望亭”,这里原是鹿顶山的最高点,海拔96.6米的三级测量点就设在这里。后来用石亭取代了原先的三脚架,所以取名 “准望亭”。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沿着环山路向面穿过鹿碑,来到了中日樱花友谊林。樱花是日本的国花。80年代中期,日本青年友好访问团来到无锡,为了日中青年友谊长存,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中日青年在鹿顶山上种下樱花树,还建筑“中日友谊亭”。现在,这些樱花树已经很深叶茂,春天盛开的樱花象征着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万古长青。
沿林间小路向西,来到的是“江南兰苑”。这是一个小巧精致的建筑,一面开敞的亭子,面对着一塘池水,掩映在茂密的竹林中,他中莲叶浮动,体现着江南园林特有的精致——幽静、淡雅。
【鼋头渚门楼—“太湖佳绝处”牌坊—照壁—涵万轩—绛云轩—长春桥—“具区胜境”牌坊—菊花深处】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便是鼋头渚门楼、这座琉璃瓦顶,飞檐翘角的门楼是1973年建造的。正面“鼋头渚”3个馏金大宇;背面“山辉川媚”四字,点明了鼋头渚风景的特点。门楼左边是“太湖别墅”门楼。顺小路上山可到达广福寺。右边有一巨大的盆景,是一棵百年柏树,树高7米,树冠直径6米,重达 10吨,是1978年从梅园水厂移植来的。它姿态如云冠,配上假山湖石,似在欢迎各位游客的到来。
顺着大道往前,是300多米的杜鹃坡。如果春天到此,山坡上的杜鹃花漫山遍野,映红周围。右边则是高大的香樟树、枫树、大山樱等树木与花草相互映衬,构成了美丽的图画。
各位游客:前面的又一座牌坊,上写“太湖佳绝处”5个大字,只见牌坊外形古朴典雅,斗拱相连,飞檐翘角。此牌坊是鼋头渚公园的老大门,于 1931年建造,当时有题额“山辉川媚”,1973年移到“鼋头渚”牌楼处。1981年,以郭沫若手迹制作现在的匾额。牌楼右边门洞两面分别题有“问津”、“利涉”,表明这里原来是游船停靠的码头。1934年以前鼋头渚不通陆路。游人进入重头猪,只能走水路,渡船停泊在此,名“利涉”;而游人上岸,却不知道“桃花源”在何处,所以要“问津”。
穿过“太湖佳绝处”门洞,是一块照壁,起到挡住园中景色的作用,这是造园艺术中“障景”的巧妙运用。照壁上装饰的“凤戏牡丹”图案是1981年制作的。照壁后临水的小轩名为“涵万轩”,上方有朱汝珍书写的匾额,呈扇形,取意“亭小,却能包涵万顷波涛”;另~块匾额是清乾隆御书的“湖山置画”,原在北京静明园内,1934年园主人从北京天安门外烟袋斜街购得后,制匾挂在这里。
涵万轩对面的水轩,1981年建造,名叫“绿云轩”,而在绛云轩前依山而建的是“云逗楼”和花神庙。云逗楼于1931年建造,呈四方形朱门黄顶,上有蔡元培题额。楼边石壁上是1983年刻的“渐入佳境”4宇。云逗楼上是花神庙,内有白矾石雕塑的“女夷”像,女夷为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花神。
从右边走是樱堤,堤上的这座石拱桥,名叫“长春桥”。该桥建于1936年,桥的前后有湖堤与太湖分隔。桥呈拱形,太阳照耀时成浑圆形,像颐和园的玉带桥。整个长堤种植着日本大山樱树,枝干粗大,是30年代从日本引进的。每年4月,是这里的最美季节,樱花盛开,缤纷绚丽,华丽幽雅,此景称为“长春樱花”。
过樱堤看到的是“具区胜境”牌坊。斗拱飞檐,一面为何绍基手书“具区胜境”;另一面书“横云山庄”。“具区”是太湖的古称,牌坊前的太湖石名“古云石”,系杨斡西家旧物。
由牌坊继续往前过曲桥,荷塘上的方亭题名为“藕花深处”,取自李清照“兴尽晚回舟,误人藕花深处”的词意。匾额是田原在1981年题写的。再往前是“清芬屿”,四面临水,宫殿式建筑,原来是杨家洞堂。1978年8月李苦禅题堂额“诵芬”,请看两边槛联写道:湖阔鱼飞跃,山阴草木香。调堂后面的亭子为;“诵芬亭”,堂前太湖石亭亭玉立,给周围景观增添不少神韵。清芬屿对岸坡下,“净香水树”和“山光照槛水绕廊”,临水而立,东面的水谢为“牡丹坞”,棚后山坡上种植着牡丹。整个“藕花深处”建筑疏密错落,小中见大,既有江南水乡特色,又有古典园林风格。
【鼋头渚灯塔—“鼋渚春涛”刻石—涵虚亭—“包孕吴越”—“震泽神鼋”雕塑】
从诵芬堂沿石阶而上就来到鼋头。站在鼋头眺望,对面的“三山仙岛”若隐若现,湖水拍打岩石,不愧为观赏太湖风景最佳之地。鼋头渚上的灯塔,建于工920xx年,用于夜间导航。1982年进行了翻新,加固底部和中心,四周装饰金山石,并且把塔高从12.56米增加到13.1米。鼋渚灯塔外观呈粉红色,造型十分雅致,是鼋头渚的标志性建筑。
游客们:参观完灯塔,请大家再来看一下鼋头渚刻石。这块二米多高的刻石,正面刻“鼋头渚”3字,为秦敦世所书。另一面所刻的“鼋渚春涛”4字,原由清代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于1920xx年书写。十年动乱中被毁,现在我们看到的是1974年从清代后陀为“花神庙”所书的检联中,集取四字加以恢复的。鼋头春涛,是鼋头渚一大特色景观,在此摄影留念具有纪念意义。
由石碑向前,是八角形的“涵虚亭”。亭中悬挂着清光绪年间进士陈蒙龙1920xx年书写的匾额。这里是观赏大湖山水的最佳地方。涵虚亭下崖壁上刻有 “明高忠宪公濯足处”8个字。说的是明末东林党首领高攀龙,隐居蠡湖,常到鼋头渚湖滩“濯足”,以“沧浪之水浊矣,可以濯吾足”之意,表示避世隐身,知足常乐。高攀龙因得罪明代宦官魏忠贤,遭到放逐,归隐无锡蠡湖,自号“湖上老人”,不谈时事,以花鸟为伴,但是魏党仍不放过他,逼得高攀龙于1620xx年3月 17日清晨,在水曲巷住宅池中自尽。
站在高公濯足处,涂望对面绝壁上分别刻有“横云”、“包孕吴越”六字,这是清末无锡县令廖纶于1891年所书。这年的正月初八,廖给同朋友一起乘船到此游览,挥笔题写这6个字,后镌刻在石壁上。“包孕吴越”形容太湖气魄宏大,春秋时吴越两国在此孕育生息,抚育了吴越儿女。“横云”意思是说从湖中远处眺望鼋头渚,水天一色,湖岸好似横在半空的彩云,轻轻飘移。
由涵虚亭前行,是“震泽神鼋”青铜雕塑。“震泽”是太湖的古称。“鼋”在古代被尊称为神物。相传它是龙和龟所生的长子,呈龙头龟身。古时太湖发洪水,淹没了大片土地。大禹来治水,劈开犊牛山,才使洪水退去。大禹治完水在太湖边看到一块色泽青润的大石头,敲起来声音悦耳动听,于是用开山斧凿了一只石鼋,昂头而立,神气十足。大禹用五色宝石在石鼋身上划出许多花纹,石鼋身上便有了鳞甲,这只石鼋就是“震泽神重”,也叫“镇妖石”,镇住太湖水龙,从此太湖地区就风调雨顺。现在,大家看到的神鼋是用青铜制作的,长1.7米,高1.3米,宽1.1米,重达700多公斤,由著名雕塑家徐宝庆创作,上面镌刻朱复戡的“震泽神鼋”篆书。这是上海青铜文化复兴公司在1985年5月送给无锡首届“太湖之春艺术节”的礼物。
【澄澜堂—光明亭—飞云阁—广福寺—“七十二峰山馆”—万浪桥—苍鹰渚—“湖山真意”景区】
顺山坡而上,大家看到的是一座仿宋、明宫殿式建筑“澄澜堂”,建于1931年。面阔5间,游廊环抱,宽畅豁达,气宇不凡。这里是鼋头渚的高处,面对太湖,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湖中72峰点缀清波,犹如出水芙蓉。堂内匾额,原是清末书法家华世奎所书,因湖水平静清澈,波浪起伏,取名“澄澜”。同时,在此地可以饱览太湖四时多变的景色,为此中堂挂着“天然图画”匾,字由谭瓶斋书写,现在看到的两块匾都是在1974年复制的。两边抱柱上是陈夔龙撰写的对联:山横马迹,渚峙鼋头,尽纳湖光开绿野;雨卷珠帘,云飞画栋,此间风景胜洪都。
由澄澜堂而上是“光明亭”,这座重檐攒尖顶黄色亭子,于1953年开始建造,盖到一半时因资金缺乏,被迫停工。1954年春,刘伯承元帅来无锡游览重头绪,看到未完工的亭子说:“天上光明。”后来在刘帅关怀下最终完工,并在1957年题名“光明亭”,表达老一辈革命家对太湖的赞美。
站在湖边“飞云阁”前回望鼋头渚,只见巨石卧水,浪花拍岸,红色灯塔,直刺青天。飞云阁建于1931年,两层建筑。章浸书写匾额。下层为“长生未央馆”由杨天骥书写。馆名中的“长生殿”、“未央宫”是西安唐宫中建筑,为唐玄宗、杨贵妃寝宫和召见之处,以此命名,可见园主人的用意。
从飞云阁到广福寺,各位游客还可看到“秋叶涧”、“慈亭”、“戊辰亭”、“一勺泉”诸景点。秋叶洞是山径中段的一条林荫深逢的洞峡。洞上用黄石架一个洞口,原名“秋一洞”,园主为怀念早逝的长女,在洞上刻石纪念。1980年改为“秋叶洞”。憩亭,呈四方形,原有俞件还题额“云阶”,以及弥勒佛石像一尊。1980年改称“憩亭”。1981年又移入《湖山歌》碑石一块,这块碑是1978年在宝界山湖山草堂遗址发现的。
戊辰亭于1920xx年初建造,这一年是成辰年,便命名为“戊辰亭”。匾额由尉天池题写。楼高三层,琉璃瓦顶,雄伟高大,登楼观湖,尽收眼底。西哈努克亲王曾在此品茗观景。
在成辰亭东坡岩旁有“一勺泉”,是以“有源之水聚而为一勺,散而为三万六千顷”而得名。相传很久以前,一青年打柴路过此地,见两位老者在此下棋。一老者见青年有个水葫芦,便向他要水喝,老者喝过水后,用手杖在地上一揭,说:“喝你壶水,送你一勺泉”。说罢,两老者拂袖而去,而老者手杖捣过的地方,一股清泉冒出。在泉边崖壁上有明进士王问“源头一勺”、“天开峭壁”、“劈了泰华”等题字。
从一勺泉循台阶而上,就是广福寺。1920xx年,杨翰西将一亩多地捐给量如和尚。量如原是北伐时军人,后削发为僧,将后山的广福庵(又名削岩寺)迁到这里。据说,原寺虽小,却建于萧梁,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1920xx年建成广福寺,取“广士众民同登庙地洞天”之意命名。寺前三拱因门意为“三解脱门”。寺虽小,却也香烟综绕,信徒众多。
“72峰馆”在鼋头渚后山最高处,是1920xx年无锡王心如建造的太湖别墅中的主要建筑物,它是一个五门敞开中西结合的厅,具有江南近代建筑风格。厅后有山泉小池,坡上是桂花、龙柏,馆前平台石栏,面对太湖,从这里可以遥望三山、马山。馆背面的这些湖石假山,细细数来也合72之数,故称“72峰山馆”。现在,山馆已辟为王昆仑纪念馆。王昆仑是原民革中央主席,太湖别墅主人王心如的儿子。
从72峰山馆顺山路而下,是万浪桥。这里是一个天然水湾。30年代,筑曲堤,上面建小拱桥。浪打岩石,如万马奔腾,所以叫“万浪桥”,又称“万浪卷雪”。万浪桥还有一奇,就是晨曦之景。春夏清晨,晨庵渐露,薄疾重重,忽然红日跃起,远山近水湖天一色,相映成趣,使人流连忘返。
万浪桥南侧是“苍鹰渚”,是太湖著名的“湖东12渚”之一。因势如雄鹰昂首伸入湖中,两岸青山,如鹰展翅,所以称“苍鹰渚”。1984年,清上立一块巨石,高2.2米,宽1.2米,厚0.35米,上刻“苍鹰渚”三字,为著名文学家周而复所书。渚上建有“卷雪亭”,四角攒尖顶,典雅明丽,这里是观浪最佳的地方。
由“卷雪亭”循山路往上,就是“湖山真意”景区,摩崖上“湖山真意”额为原外交部长姬鹏飞所书。这里地势较高,眺望太湖,美景尽收眼底。
“湖山真意”主建筑是建于1986年的“天远楼”,取意于文徵明《太湖》诗中的名句:“天远洪涛翻日月,春寒泽国隐鱼龙。”天远楼是眺望梅梁湖山水真趣的最佳处。因太湖北端人无锡市内,形成一个袋形湖湾——梅梁湖。梅梁湖可称太湖山水组合最美的一区,整个湖湾,东面12淆,西面18湾。
天远楼北行,在石丛中有一个洞口,长有几十米,是1931年郑明山建郑家花园时的遗物。出洞口可看到“半亭”和“红亭”。滑石级下山,便到了十字路口。从这里向东过“拒秀桥”,就可返回鼋头渚大门。
游客们:素有“太湖之冠”之称的鼋头渚即将游览结束了。在您充分领略鼋头渚那清新迷人的风光后,想必它的“真山真水”一定给各位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如果说鼋头渚给您带来的是秀气、灵气的话,那么继续游览太湖三山将赋予您更多的仙气和福气。下面请大家跟我乘上游船,前去游览太湖的另一处“人间仙境”——太湖仙岛。
鼋头渚风景区始建于1920xx年,现面积达539公顷。有充山隐秀、鹿顶迎晖、鼋渚春涛、横云山庄、广福寺、太湖仙岛、江南兰苑,中日樱花友谊林等众多景观,各具风貌。长春桥是园主在1936年仿照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上的玉带桥所建的。湖堤两边所种的是日本的“染井吉野”,在日本的樱花品种中,“染井吉野”是公认较美的一种。每年4月这里樱花夹道,缤纷艳丽。
长春桥是一座拱石桥,高耸湖面,堤岸遍植樱花,挡住了外湖的景色,分隔了水面和空间,丰富了景色层次,它与涵万轩、绛雪轩和东面山坡自成一个空间,构成长春花漪的景色。
原为“横云山庄”门楼,始建于1931年,结构古典,北式风格,斗拱连接,琉璃顶、飞檐翘角。1975年根据郭沫若诗句并集其手迹制额。牌坊右侧,有砖彻拱门,正反面有砖刻“利涉”、“问津”。1934年前的鼋头渚,都要乘渡船到此,渡船在此停泊,故称“利涉”。渡船将游人送到这里,不知“桃花源”在何处,就得“问津”。进牌坊,立以照壁,饰以凤穿牡丹。壁后临水而筑“涵万轩”水榭,轩内悬挂“湖山罨画”一额,系乾隆手笔。1934年,园主得之于北京地安门外烟袋斜街,据说还是圆明园中故物。
七桅帆船是吴地船文化的一个缩影,距今已有220xx年历史。原来传说是岳飞的水师战船,岳飞屈死风波亭后,把战船改良成鱼船,战士们靠打渔为生,它的航行速度相当快,顺风时每小时可以达到20公里,逆风时成之字行行走。据记载曾经有四艘同样的船在一起一网捕起了3600公斤的银鱼,可见它是捕捉银鱼的主力船只。它是目前太湖流域中船帆较多,船型较大的木制船只,被称为“渔船博物馆”。
澄澜堂建于1931年,是仿照宋、明宫殿式样营建的,面阔5间,四周游廊,气宇不凡,是“鼋渚春涛”的主建筑。“澄”是指水平静清澈,“澜”则是波浪起伏之意。取名“澄澜堂”是说在这里可以饱赏太湖多变的天然景色。鼋头渚本身变化万千,阵雨过后又有雾气,而且这里居高临下,远眺近览,春夏秋冬,早中晚,雨阴晴,景色各异,真是“浪涛与松涛齐名,碧水共长天一色”!
屹立于长春桥畔船坞处,面临太湖,斗拱飞檐,古朴清雅。背额“横云山庄”。具区,是太湖古称;横云山庄则是公园的原名。牌坊前正中,湖石耸立,状如作揖迎客。前行还有王荫之的“到此忘机”刻,以示游人到此凡念顿消,超然世外。
赏樱阁位于鼋头渚樱花林核心地带,是樱花林内标志性建筑景观,登临赏樱阁,居高临下,眺目四望,漫山遍野樱花花海,是鼋头渚风景区内的赏樱佳境。登楼品茗,领略太湖山水之美,然后乘船渡湖,一探太湖仙岛灵秀、神幻之妙。
“鼋渚春涛”四字是在1920xx年题书的,每逢春天,这里会出现神话般的奇景:春涛好似古梅在水上开花一般,显得美丽极了;无锡正处在太湖北岸,春天时多东南风,太湖无日不起浪,尤以鼋头渚一带水势浩大,波涛汹涌,声势雄壮。鼋渚涛声是这里的一大特色。若遇风和日暖,微波涟漪,涛声则清缓而流畅,和谐而有节奏;若遇狂风怒号,浊浪滔天,则轰然巨鸣,犹如万马奔腾,真有“涛声吼鼋渚,地胜十洲三岛”的感觉。
绛雪轩是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的汉族宫殿建筑,位于北京故宫御花园的东南,为一座小型殿宇,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xx年),是御花园中赏景休息之处。园主仿建绛雪轩,贴水而建。立于涵万轩中纵目而观,从长春桥北堍起,视线先随着桥面渐次升高、过桥拱后又渐次降低,直到绛雪轩的低处。视线越过绛雪轩,则见鼋头渚青山横斜,如一带翠嶂般西延而去,直入湖滨。
绛雪轩南为一座开阔庭院,左手一道月洞门,门外山麓,建有云逗楼,楼后山坡上有花神庙,内奉花神女夷像。
鹿顶山,位于鼋头渚充山之东,山高96米,地理位置优越,视野开阔。1983年,无锡市人民政府决定建“鹿顶迎晖”一景,1984年动工兴建,1986年元旦正式开放。通鹿顶山的道路有四条,还有一条盘山公路,一般游人多从挹秀桥登山。
鼋头渚位于无锡西南郊的太湖之滨,距离市区约18公里。渚是指三面临水的小陆地,因为它状如鼋头而叫鼋头渚。它可以说是独占太湖最美的一角,向南望,太湖有着青岛海滨的气概;向北望太湖又有着杭州西湖的明媚风光。在这一片真山真水的自然景色中辅之以别具匠心的人工点缀,使之成为观赏太湖最为理想的游览胜地。难怪诗人郭沫若畅游太湖之后,作出了“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的评价。鼋头渚以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辽阔”的无边风月,以及早中晚、晴阴雨景致各异的神奇变幻和春花秋月、夏荷冬雪的四时之景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和无数中外游人。
民国初年,无锡人杨翰西在此购得60亩山地,并于1918年开始对鼋头渚进行最初的开发,开始建构“横云山庄”;1924年他又拨地1亩多给量如和尚,由量如募款将后山的广福庵迁于此,更名为广福寺。1925年,杨翰西利用无锡商团会长的身份,在工商界集款建造了“陶朱阁”。抗日战争时期,改名为“横云公园”。
鼋头渚地区还有王心如在1927年建的“太湖别墅”;1928年陈仲言建的“若圃”;1931年郑明山建的“郑园”;以及何缉伍和蔡缄三的退庐。当时这些风景都因为蠡湖的阻隔,交通不便,因而游人不多。1934年荣德生老先生60大寿,他利用寿礼在蠡湖上架起了一座长达375米的长桥,因南端架在宝界山上而取名“宝界桥”,从此沟通了蠡湖南北两岸的陆路交通,把梅园、蠡园和鼋头渚等景色连成一片,便于游人游览观光,同时长桥卧波,恰给蠡湖拦腰一束,平添几分秀色,桥下的60个桥孔又正好象征着荣德生老先生的60大寿,提醒人们过桥不忘修桥人。
解放后政府将这里原有的园林、别墅合并为“鼋头渚公园”。1982年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面积从原来的480亩,扩大到1950亩,统称“具区胜境”。园内有十大景区(鼋渚春涛、万浪卷雪、芦湾消夏、湖山真意、鹿顶迎晖、充山隐秀、藕花深处、十里芳径、中犊晨雾、三山映碧),我们所要游览的是鼋渚春涛景区,它是整个园林的精华所在。
【鼋头渚牌楼】鼋头渚牌楼建于1973年,是过去鼋头渚公园的大门,现在是“鼋渚春涛”序列空间的序幕。门楼背后刻有“山辉川媚”4个大字,点出了这里风景的特色。我们回过头来看这棵柏树,它是1978年从梅园水厂移来的,树高7米,树冠进径6米,重达10吨。顺着大道向前,是300米的杜鹃坡,清明时节树丛、林下、溪边的杜鹃花开遍山野,映的满山都是红色。另外杜鹃花和梅花也是我们无锡的市花,两边郁郁葱葱的大树是香樟树,它是无锡的市树。
【太湖佳绝处牌坊】我们面前的这座牌坊结构古雅、斗拱相连,建於1931年,原是鼋头渚的老大门,1“太湖佳绝处”是郭沫若老先生的手迹。(大家转过头来看,湖水被周围的山林、岛屿所环抱。北面有中犊山岛,现在是太湖疗养院所在地;对面就是大、小箕山,山上树木苍翠,景色优美。1929年,无锡民族工商业者荣宗敬,在那里建造了“锦园”。)
牌坊后面有一照壁,壁间饰以“凤穿牡丹”的图案,它挡住了院中景色,起到了欲扬先抑的效果。
【长春花漪】长春桥是园主在1936年仿照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上的玉带桥所建的。桥名长春,取其长葆青春之意。湖堤两边所种的是日本的“染井吉野”,在日本的樱花品种中,“染井吉野”是公认最美的一种。每年4月这里樱花夹道,缤纷艳丽。樱花是日本的国花,在日本每当樱花盛开,举国若狂,各学校还要放樱花假。我国有樱桃花,但不出樱花,我国的樱花都是从日本移植来的。(电影《革命军中马前卒》里有一个日本上野公园的镜头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长春桥是一座拱石桥,高耸湖面,堤岸遍植樱花,挡住了外湖的景色,分隔了水面和空间,从平面上开,增加了变化,是浩大的湖面产生了大小、虚实、动静的对比;从立面上看,丰富了景色层次,它与涵万轩、绛雪轩和东面山坡自成一个空间,构成长春花漪的景色。
【藕花深处】藕花深处是鼋头渚最幽静的地方。据说:1931年“藕花深处”这组景建成时,杨翰西的亲朋好友都来祝贺,酒宴之后,园主便请来宾为这建筑题名。当时这亭立于小岛之上,四周都是荷花。而且没有东面的这座小桥,只有西边的曲桥相通,有人题名“湖心亭”,杨翰西觉得太俗。这时有一个工匠说:“我是否也能题个名字?”杨翰西想,你能题什么好名字呢?但转念一想,你说说也无妨,就说:“你说吧。”那工匠说:“我读书时读过李清照的《如梦令》,我记得里面有一句是这样念的: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这里亭子四周都是荷花,而且这亭子又最深,题‘藕花深处’怎么样?”杨翰西觉得这名字题的非常确切,便将此亭题名为“藕花深处”。现在我们看见的“藕花深处”额是1981年由田原书写的。亭子东面的小桥是wenge时建造的,虽然避免了走回头路,但“深处”的意境却没有了,本来“深处”就是到极限了,没法再往前了,现在通了,也就不深了,完全破坏了原来的意境。为什么还留着这座桥呢?主要是考虑到鼋头渚的客流量太大了。
【无锡旅情】这块碑是1990年初设的一个景点,正面刻有“无锡充满温情和水”几个字,这是无锡对外宣传的旅游口号。温情是指无锡人温文尔雅,待人热情。至于“水”,那是指无锡的旅游资源以水为主,以水出名,有太湖、京杭大运河,还有长江,旅游活动又突出水乡风情。因此,说无锡充满温情和水当之无愧。背面刻的是《无锡旅情》的中文歌词。无锡市为了提高知名度,除了运用各种宣传方式,还特别注重将文化艺术与旅游活动结合起来。1986年5月,通过日本阪急旅行社邀请了日本著名诗人、作曲家中山大三郎和东京abc音乐出版社长山田广作来无锡旅游,他们回国后很快创作并出版发行了《无锡旅情》和《清明桥》两首歌,由日本红歌星尾形大作演唱。特别是《无锡旅情》这首歌,在日本六家电视台播放半年之久,唱片发行量突破100万张,风靡日本全境,许多日本友人正是从这首歌中了解了无锡,纷纷慕名前来无锡旅游。
【鼋头渚】现在我们所站的位置就是鼋头渚了,郭沫若老先生所说的“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就是这个地方。我们向南望,这时烟波浩渺的太湖有着青岛海滨的气概;向北我们可以看到碧波的蠡湖,那是太湖的一个内湖,它又有杭州西湖的明媚风光。我们既可以看到太湖的雄伟、辽阔、无边无际,又可以遥望湖中山峦起伏、山1复,所以说鼋头渚占据了太湖最美丽的一角。
【鼋渚灯塔】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座灯塔,它是作导航之用。1920年,无锡绅士华题蓉壁居南乡,一次舟行夜归,迷失了方向,误入了湖心,险遭覆舟葬身鱼腹之祸。于是在此立竿悬灯导航。1924年,锡湖轮船公司首航太湖,地方人士集资建一座灯塔以示祝贺。1982年,进行了彻底翻新,底部和中心进行加固,四周覆以金山石,高度从原来的12.6米加高为13.1米,饰以粉红色、紫酱色,显得更为雅致。
【鼋渚春涛】这块“鼋头渚”的刻石高2米,正面的“鼋头渚”三字是光绪年间由无锡举人秦敦世书写的。另一面刻“鼋渚春涛”4字,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写的。刘春霖与园主杨翰西是同科进士,他在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殿试中独占鳌头,但没有想到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度,他竟成了末科状元。“鼋渚春涛”四个字是在1906年题书的,这里的“春”字用的最妙,一是刘春霖来锡时正是仲春时节;二是这里面对着太湖的一个内湖,叫梅梁湖。根据《具区志》记载:“梅梁湖在夫椒山(今马山)东,吴时进梅梁至此,舟沉失梁,后每至春首则水面生花。”(梅梁指的是楠木,楠木是上等的好材料,那么它是不是就是现在的梅树呢?当然不是,楠木的“楠”在古代写作,是“楠”的古体字,是“梅”的异体字,所以“梅”在古代不是指现在的梅树,而是指“楠木”。)后人据此典故把鼋头渚、马山、拖山之间的水面称为“梅梁湖”。每逢春天,这里会出现神话般的奇景:春涛好似古梅在水上开花一般,显得美丽极了;三是无锡正处在太湖北岸,春天时多东南风,太湖无日不起浪,尤以鼋头渚一带水势浩大,波涛汹涌,声势雄壮。鼋渚涛声是这里的一大特色。若遇风和日暖,微波涟漪,涛声则清缓而流畅,和谐而有节奏;若遇狂风怒号,浊浪滔天,则轰然巨鸣,犹如万马奔腾,真有“涛声吼鼋渚,地胜十洲三岛”的感觉。所以鼋渚春涛是鼋渚涛声中最神奇的。
【摩崖石刻】横云石壁是鼋头渚著名的风景点,这里奇峰怪石半环着一个天然的大水湾。在绝壁悬崖上刻有“横云”和“包孕吴越”6个字,这是清末无锡县令廖纶书写的。廖纶在光绪辛卯年(公元1891年)正月初八,同友人乘船至此,觉得这里气势雄伟,就欣然挥笔,题书“包孕吴越”和“横云”,镌于石壁上,使湖山增色。
“包孕吴越”形容太湖气势宏大,跨越江浙两省,江浙两省在2400年前主要是吴越两国的疆域,太湖在其间,湖水浇灌了两国的土地,使两国百姓受益非浅。太湖像伟大的母亲以自己的“乳汁”哺育了吴越儿女。
“横云”是说在湖中远处回望鼋头渚,只见上下苍苍茫茫,水天一色,这一带湖岸好似横在半空中的一抹彩云,在轻轻漂移。原来的横云山庄也是因为这横云石刻题名的。(大家再看下面的这块石壁,上有“明高忠宪公濯足处”8个大字。明高忠宪公指的是明朝东林党重要领导人之一的高攀龙。高攀龙曾是无锡东林书院主讲,后因东林党得罪了宦官魏忠贤,受到魏忠贤阉党的无情打击,造成了恐怖的“党祸”。高攀龙回到无锡后,常常隐蔽在现在蠡湖东面临湖而筑的“水居”读书,那时书院被毁,0党横行,他自号:“湖水老人”,不接宾客,不谈时事,只以花鸟为伴。他常到鼋头渚湖滩濯足,取“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表示避世隐身,知足常乐。虽然如此,魏党还是不放过他,1一天甚于一天。高攀龙自知不免,就于1626年3月17日清晨,在住宅后园池中从容入水而死,后人在池畔立石,上刻“高子止水”。抗日战争胜利后,无锡人朱松黯书写“明高忠宪公濯足处”镌于石壁上,以示对高攀龙的纪念。)
【震泽神鼋】 刚刚我们已经讲过鼋头渚的名称的由来,那么什么是鼋呢?现在大家就随我去看一下鼋到底是什么样的。
关于“鼋”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自然界中的鼋,一种是神话传说中的鼋。在自然界中鼋是一种和鳖相似的动物,有的地方就把它叫做“大鳖”。其实鼋和鳖是有区别的:鳖的重量最大只有三四公斤,而鼋的重量可超过100公斤;鳖吻长而尖,鼋无尖吻嘴圆;鼋又叫癞头鼋,缘由是鼋头头部散生疣状突起,鳖的头部却是光滑的;鳖的外形呈扁圆,鼋的外形却是正圆。因此南方人俗称“团鱼”,又是团圆,又是“余”,十分吉利。它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多数生长在广西。
在神话传说中,鼋是龙和鳖所生的长子,呈龙头龟身凤爪鹰尾,正如我们面前所看到的这只神鼋。它是用青铜制作的,长1.7米,高1.3米,宽1.1米,重达700公斤,这是“中华青铜文化复兴公司”在1985年5月无锡首届“太湖之春艺术节”时赠送给鼋头渚公园的。这“震泽神鼋”由著名雕塑家庆宝持创作,上镌有朱复戟教授篆刻题名。
【澄澜堂】澄澜堂建于1931年,是仿照宋、明宫殿式样营建的,面阔5间,四周游廊,气宇不凡,是“鼋渚春涛”的主建筑。“澄”是指水平静清澈,“澜”则是波浪起伏之意。取名“澄澜堂”是说在这里可以饱赏太湖多变的天然景色。鼋头渚本身变化万千,阵雨过后又有雾气,而且这里居高临下,远眺近览,春夏秋冬,早中晚,雨阴晴,景色各异,真是“浪涛与松涛齐名,碧水共长天一色”!风景能与唐朝文学家王勃写的《滕王阁序》所描写的洪都(今南昌)风景相媲美。所以陈夔龙在堂两边抱柱联上写道:
山横马迹,渚峙鼋头,尽纳湖光开绿野;
雨卷珠帘,云飞画栋,此间风景胜洪都。
“洪都”指的就是“滕王阁”了。
好了,鼋渚春涛景区就讲解到这里,下面给大家自由活动的时间,去看看鼋头渚公园其他几个景区或者坐船去游览一下太湖仙岛。
太湖仙岛
仙岛牌坊――会仙桥――月老祠――天都仙府――摘星亭――天街――灵霄宫――大觉湾
【仙岛码头】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已经踏上了太湖仙岛的乐土。请大家回头看,在码头泵船立柱上共有18尊铸铁辟邪,每尊有一吨重,这是古代传说中一种能够驱鬼避邪的神兽。现在它在这里,一方面保护游客的安全,另一方面也是太湖仙岛的保护神。
【仙岛牌坊】:前面这座三门五楼式,以云头承托朱红色琉璃顶的建筑就是仙岛牌坊。该牌坊宽6米,高9米,其下有八尊麒麟拱卫,象征着吉祥如意,中间的宝珠和脊顶的火焰,金光灿烂,象征着智慧的光芒普照着大地。牌坊正面这“太湖仙岛”四个金字是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征明所书,当然文征明是不可能专门为我们题写这几个字的,这是从他的碑帖中拓下来的,背面镌刻篆书“蓬莱幻境”,点出了太湖仙岛的文化特色。
【巡天影壁】:在牌坊后面我们看到的是宽9米,高5米的白墙红顶影壁,上面是一幅汉白玉浮雕“玉帝巡天回銮图”,描绘的是玉皇大帝巡访各地归来,路过太湖仙岛,游览后对太湖风光赞不绝口的情景。大家可以看到他的眼神中似乎有一丝遗憾,原来他正在惋惜王母娘娘没有一同来呢。
【会仙桥】:在我们面前的这座桥就叫做会仙桥,它是仿造少数民族侗族的风雨桥造的。它的前身是无锡颇有名气的惠山“大德桥”,五十年代末,因开挖京杭大运河无锡段的新运河,拆迁于此的。之所以取名为会仙桥,是因为游客们到仙岛游玩后都变成仙人了,我们看到的从对面过来的都是仙人,所以叫会仙桥。桥上有两副对联“过此桥是玉虚境,到彼岸非本来我”;“道是非天非地路,果真亦仙1桥”,也是这个意思。好,让我们大家也去做一回神仙吧。(下了会仙桥往左手看)大家请看,前面那艘就是太湖里现存的唯一一艘七桅古帆船,它已经有一百八十多年的历史了,是仿照当年岳飞在太湖抗金用的战船而造,现在也可以说是文物了。
【月老祠】:各位游客,我们先来看一下同心锁,这上面的锁可不同于黄山上面的,它必须是夫妻或恋人们才能挂,在锁的两边分别刻上两个人的名字,然后将钥匙抛入湖中,表示永不打开,永结同心。这座鸳鸯亭的造型可谓独特:一半是方柱硬山筒瓦顶,一半是圆柱卷棚小青瓦顶,但又鸳鸯对合紧紧相连融为和谐的一体,以此来寓意男女结合。(走进月老祠)大家请看,正面悬挂的这幅像就是“月下老人”,相传唐朝时有个人叫韦固,从小失去父母,一直想着早点成家,一天他碰到一个在月下翻书的老人,老人身旁有一个口袋,韦固就问老人口袋里装的是什么,老人说是红绳子,还说天下男女都由我配对,用红绳子系在两个人的脚上,来定下两个人的姻缘,即使两个人相隔很远,也可以千里姻缘一线牵。
【天都仙府】:各位游客,天都仙府到了,在仙府的大门外,有两尊石雕的吉祥神兽――两角的“天禄”和独角的“麒麟”;在墙壁上有两副浮雕是汉代的门神“神荼(音伸舒)”和“郁垒(音律)”他们是兄弟俩;而大门内,则是秦琼、尉迟恭这两位唐代的门神。
正中间是进行编钟表演的场地,编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种乐器,出土于湖北随州。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仿制品,但音质丝毫不差,好,表演开始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两千年前的乐器给我们带来的美妙音乐吧。在左侧的财神殿内有两位财神:文财神是范蠡,武财神是赵公元帅。范蠡是春秋时越王勾践的大臣,勾践灭了吴王夫差后,他和西施隐居在太湖畔,后又去山东定陶,经商致富,被尊为“陶朱公”,由于他生财有道又不惟利是图,善于理财又扶贫济弱,成为人们心目中理想的“财神”。武财神赵朗,有一手买卖求财的本领,可以使人公平交易、称心如意,被民间视为招财进宝的增福财神。这位笑容可拘的神仙是“老寿星”,这三位神仙的含意是富足长寿方为有福之人。
在右侧的药王殿里有药王孙思邈、炎帝神农和注生娘娘,这三位都可以尊称为药王。孙思邈是中国古代的一位神医,不但医德高尚,而且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等医书,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神农帝尝百草,首创医药,被尊为药王鼻祖。注生娘娘保佑母婴平安,堪称妇科、小儿科吉祥神祗。在文昌殿里供奉着文昌帝君,即文曲星,是专管天上、人间科举考试的,在他的两旁有二名童子即天聋、地哑,意思是人不要聪明用尽,不妨装聋作哑,与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有异曲同工之妙;还有一种说法是文昌帝为了防止考题泄露,才专门找了这两个童子服侍。旁边这位是北斗第一星――奎星,因为“奎”字难塑,所以改为“魁”,科举时代凡供奉文昌帝必供奉魁星,因为它预示着文章写得好。在天都仙府第三层供奉着两位神仙――关公和妈祖,我们先来看一下关公。关公以忠勇仁义为世人所敬佩,被历朝历代贵尊为神,道教里被尊为“昭明翊圣天尊”,佛教里被列为“第十九0伽蓝”。我们所看到的关公正在夜读《春秋》,他左侧是周仓,右侧是关平,两边的墙上。分别是“千里走单骑”和“水淹七军”的浮雕。再来看一下妈祖,妈祖原名叫林默娘,是福建莆田人,传说她十六岁在一口古井里得到天书,从此能够呼风唤雨,常在大海狂澜中拯救遇难船只,她一生未嫁,于28岁坐化,后人把她奉为掌管海运的神仙,现在福建、广东、中国台湾一带的渔村里都有妈祖庙,渔民每次出海前都要拜祭,以保佑自己能够平安回来,站在他两侧的是千里眼和顺风耳,本来都是作恶多端的恶鬼,后被妈祖降伏,成为她的得力助手
【摘星亭】:出天都仙府,便来到摘星亭。因为这里已然是天宫仙界,伸手便可摘到星星,故取名为摘星亭。亭子的旁边是天门,也就是进入仙界的大门,过此门也就是到了天上了。
【天街】: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了天街的入口处,这条街以展示传统商业文化为主,全长96米,有40多间铺面。里面有很多富有特色的手工艺品,例如内画、宫扇、仙糕、蓝印花布、七彩玉雕刻等,大家可以自己转转,我在出口处等大家。
【灵霄宫】:大家请看,我们眼前这座高达42米的标志性塔型建筑就是灵霄宫,里面供奉的是玉皇大帝,左边那座建筑就是王母殿。里面供奉的是王母娘娘。大家知不知道为什么灵霄宫要造得这么高大雄伟,而王母殿却显得这么矮小?这是因为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直是男尊女卑,而道教由于是在封建社会下不断发展演化的,所以自然而然也受到了这方面的影响。(在灵霄宫前)大家请看,这里水池中有一个重800多公斤的花岗岩石球在徐徐转动,其实这里并没有什么奥秘,完全是仅仅依靠4公斤的水流的作用,有一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意境。(进入灵霄宫)大家第一眼就看到了这座高达18米的玉皇大帝塑像,这也是中国最大的一尊玉皇大帝塑像。你看他身着就章法服,两耳垂肩,仪容威重,手持象征权柄的江山星辰玉圭,头顶着天,脚踏着地,是那么的威武高大。他两边的这两个与真人一样高的童子,低着头,似乎在向游客倾诉“高处不胜寒”的苦衷。大家请看,灵霄宫内壁四周全是道教的各路神仙,大家可以慢慢观赏。在两边的配殿的四周墙壁上,是临摹被誉为“东方艺术之冠”的山西芮城永乐宫壁画而绘制的壁画,讲的都是一些道教故事,虽说是模仿,但也是真材实料,是真正的壁画,有兴趣的游客可以看一看。
我们再来看一看王母殿,正中就是王母娘娘的金身塑像,她的神名为“瑶池金母元君”,又称九灵太妙龟山西华金母。她的形象在民间传说和不同的书中有不同的记载和评价,有好有坏,所以殿中的她,有一种“任你世人评说”的雍容气度。她两侧这五位神态各仪的美丽女性可不是七仙女,分别是她的侍女和得道的女仙。
各位游客:
我们现在前往游览的是有“太湖第一名胜”之称的鼋头渚。它距无锡市区18公里,是无锡境内太湖西北岸的一个半岛,因有巨石突入湖中,状如神龟负重翘首而得名。山清水秀的鼋头渚是无锡最佳游览胜地,著名文学家郭沫若曾有“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的诗赞,道出了鼋头渚令人神往的意境。在前往鼋头渚的途中,让我先来介绍一下太湖。
【太湖概况―民间传说―成因和物产】
太湖地处长江三角洲,横贯江、浙两省,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第一是位于江西省的鄱阳湖,第二是位于湖南省的洞庭湖),湖泊面积为2428平方公里,号称 “三万六千顷”,南北长68公里,湖水的最深处4.8米,平均水深约2米。湖边的山和湖中的岛号称“72峰”,湖中51个岛屿,尤以鼋头渚、三山、洞庭东西山最为著名。湖中遗存着大量的文物古迹,是吴越文化的发源地。
有关太湖的来历,民间有种说法:相传在很久以前,王母做寿,在天宫大设蟠桃宴,玉皇大帝命四大金刚送去一份寿礼,是一个大银盒,里面装有72颗特大的翡翠,外表还雕饰着千姿百态、五颜六色的飞禽走兽,如同一只聚宝盆,令在场的各路神仙赞不绝口。但王母设宴时没请孙悟空,于是这位齐天大圣就大闹天宫。当他看见玉帝送的这只大银盒时,一棒打翻,银盒便从空中翻落下来,砸到地上成了一大坑,银盒立即化成了湖水。因湖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天”字上的一横落在下面成一点,就是“太”,所以此湖取名为“太湖”。而72颗翡翠分撒在太湖之中,变成了72峰。本来银盒是圆的,被孙悟空打了一棒,这便是太湖不圆的原因。
太湖的传说,发人遐想。其实,太湖原是一个大海湾,约在5000多年前,这里地壳下陷,东部的泥沙不断淤积,导致长江三角洲向东伸展,西部的洼地便形成烟波浩淼的太湖。然而,民间传说更增添了太湖的神秘感。
太湖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雨量充足,物产特别丰富,水产品种多达30多种。其中以银鱼、青蟹、白虾最为有名。各种水生植物也深受客人的喜爱,如莲藕、菱白。水芹、药菜等已成为人们品尝“绿色植物”的美味佳肴。
【鼋头渚所处的位置―人文景观的营建经过】
我们的车开过宝界桥后,就进入了充山(也叫南犊山)。鼋头渚就位于南犊山西端,请看山形突入太湖水中,三面临水,好像一只巨大鼋头伸出水面。这就是鼋头渚。鼋头渚独占地势,在这里可以眺望太湖,三山仙岛随波浮动,如同仙境一般,令人心驰神往。因此,在明朝时,这里早已被称为“世外桃源”,是富人们郊游踏青的地方。
关于鼋头渚的营建历史,可以追述到1920xx年。当时,地方绅士杨翰西在这里购得60亩山地,开始对鼋头渚进行最初开发,建造了仿帝王宫苑的“横云山庄”。20xx年代起又陆续兴建了王心如的“太湖别墅”,陈仲言的“若圃”,郑明山的“郑园”,何辑五的别墅和蔡缄的“退庐”。到建国以后逐渐规划建成完整的鼋头渚公园。现面积达500公顷。有充山隐秀、湖山真意、十里芳径、万浪卷雪、鹿顶迎晖、鼋渚春涛、江南兰苑、太湖仙岛等十多个景观,各具风貌。
【鼋头渚门楼―“太湖佳绝处”牌坊―照壁―涵万轩―绛云轩―长春桥―“具区胜境”牌坊―藕花深处】
现在我们来到的便是鼋头渚门楼、这座琉璃瓦顶,飞檐翘角的门楼是1973年建造的。正面“鼋头渚”3个馏金大字;背面“山辉川媚”四字,点明了鼋头渚风景的特点。门楼左边是“太湖别墅”门楼。顺小路上山可到达广福寺。右边有一巨大的盆景,是一棵百年柏树,树高7米,树冠直径6米,重达10吨,是1978年从梅园水厂移植来的。它姿态如云冠,配上假山湖石,似在欢迎各位游客的到来。
顺着大道往前,是300多米的杜鹃坡。如果春天到此,山坡上的杜鹃花漫山遍野,映红周围。右边则是高大的香樟树、枫树、大山樱等树木与花草相互映衬,构成了美丽的图画。
前面的又一座牌坊,上写“太湖佳绝处”5个大字,只见牌坊外形古朴典雅,斗拱相连,飞檐翘角。此牌坊是鼋头渚公园的老大门,于1931年建造,当时有题额“山辉川媚”,1973年移到“鼋头渚”牌楼处。1981年,以郭沫若手迹制作现在的匾额。牌楼右边门洞两面分别题有“问津”、“利涉”,表明这里原来是游船停靠的码头。1934年以前鼋头渚不通陆路。游人进入鼋头渚,只能走水路,渡船停泊在此,名“利涉”;而游人上岸,却不知道“桃花源”在何处,所以要“问津”。
穿过“太湖佳绝处”门洞,是一块照壁,起到挡住园中景色的作用,这是造园艺术中“障景”的巧妙运用。照壁上装饰的“凤穿牡丹”图案是1981年制作的。照壁后临水的小轩名为“涵万轩”,上方有朱汝珍书写的匾额,呈扇形,取意“亭小,却能包涵万顷波涛”;另一块匾额是清乾隆御书的“湖山罨画”,原在北京静明园内,1934年园主人从北京天安门外烟袋斜街购得后,制匾挂在这里。
涵万轩对面的水轩,1981年建造,名叫“绛雪轩”,而在绛雪轩前依山而建的是“云起楼”和花神庙。云起楼于1931年建造,呈四方形朱门黄顶,上有蔡元培题额。楼边石壁上是1983年刻的“渐入佳境”4字。云起楼上是花神庙,内有白矾石雕塑的“女夷”像,女夷为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花神。
从右边走是樱堤,堤上的这座石拱桥,名叫“长春桥”。该桥建于1936年,桥的前后有湖堤与太湖分隔。桥呈拱形,太阳照耀时成浑圆形,像颐和园的玉带桥。整个长堤种植着日本著名樱树“染井吉野”,枝干粗大,是30年代从日本引进的。每年4月,是这里的最美季节,樱花盛开,缤纷绚丽,华丽幽雅,此景称为 “长春樱堤”。
过樱堤看到的是“具区胜境”牌坊。斗拱飞檐,一面为何绍基手书“具区胜境”;另一面书“横云山庄”。“具区”是太湖的古称,牌坊前的太湖石名“古云石”,系杨斡西家旧物。
由牌坊继续往前过曲桥,荷塘上的方亭题名为“藕花深处”,取自李清照“兴尽晚回舟,误人藕花深处”的词意。匾额是田原在1981年题写的。再往前是“清芬屿”,四面临水,宫殿式建筑,原来是杨家洞堂。1978年8月李苦禅题堂额“诵芬”,请看两边槛联写道:湖阔鱼飞跃,山阴草木香。调堂后面的亭子为;“诵芬亭”,堂前太湖石亭亭玉立,给周围景观增添不少神韵。清芬屿对岸坡下,“净香水树”和“山光照槛水绕廊”,临水而立,东面的水谢为“牡丹坞”,棚后山坡上种植着牡丹。整个“藕花深处”建筑疏密错落,小中见大,既有江南水乡特色,又有古典园林风格。
这里有一处石刻,正面写着“无锡充满温情和水”,温情是说我们无锡的特产惠山泥人,阿福阿喜,笑容可掬的欢迎来自全国的朋友,水是三点水,第一就是太湖水,第二是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在我们无锡段是唯一穿城而过的,由于京杭大运河路过我们无锡, 带动了我们无锡的经济发展,第三个就是很有名的天下第二泉了,民间艺术家华彦钧创作的世界十大名曲之一的“二泉映月”就是说的我们无锡的天下第二泉,背面刻的是《无锡旅情》的中文歌词。无锡市为了提高知名度,除了运用各种宣传方式,还特别注重将文化艺术与旅游活动结合起来。1986年5月,通过日本阪急旅行社邀请了日本著名诗人、作曲家中山大三郎和东京abc音乐出版社长山田广作来无锡旅游,他们回国后很快创作并出版发行了《无锡旅情》和《清明桥》两首歌,由日本红歌星尾形大作演唱。特别是《无锡旅情》这首歌,在日本六家电视台播放半年之久,唱片发行量突破100万张,风靡日本全境,许多日本友人正是从这首歌中了解了无锡,纷纷慕名前来无锡旅游。
【鼋头渚灯塔―“鼋渚春涛”刻石―涵虚亭―“包孕吴越”―“震泽神鼋”雕塑】
从诵芬堂沿石阶而上就来到鼋头。站在鼋头眺望,对面的“三山仙岛”若隐若现,湖水拍打岩石,不愧为观赏太湖风景最佳之地。鼋头渚上的灯塔,建于1920xx年,无锡轮船公司首航,地方人士集资建造,用于夜间导航。1982年进行了翻新,加固底部和中心,四周装饰金山石,并且把塔高从12.56米增加到13.1米。鼋渚灯塔外观呈粉红色,造型十分雅致,是鼋头渚的标志性建筑。
在这下面就是鼋头了,大家看下面的石头像个三角形,并且这些石头高高低低,很不平整,就像鼋的头部,俗话说,踏上鼋头,万事不愁,运气是条狗,来了赶不走。大家注意安全,都去走走吧。
参观完灯塔,请大家再来看一下鼋头渚刻石。这块 二米多高的刻石,正面刻“鼋头渚”3 字,为秦敦世所书,秦老先生家出了个外孙女很厉害,叫钱正英,钱正英是谁,你们自己去想吧。另一面所刻的“鼋渚春涛”4字,原由清代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于 1920xx年书写。刘春霖是慈禧太后钦定的状元,慈禧想借状元的名字给奄奄一息的清王朝冲冲喜,当时的刘春霖已经60多岁,中状元后按照慈禧的旨意全国巡游,到我们这里正好是春天,看到鼋头渚的春天特别美,尤其浪花像是梅花一样,于是写下了“鼋渚春涛”,这几个字里面,尤其以春子写的最好。
由石碑向前,是八角形的“涵虚亭”。涵虚亭下崖壁上刻有“明高忠宪公濯足处”8个字。说的是明末东林党首领高攀龙,隐居蠡湖,常到鼋头渚湖滩“濯足”,以“沧浪之水浊矣,可以濯吾足”之意,表示避世隐身,知足常乐。高攀龙因得罪明代宦官魏忠贤,遭到放逐,归隐无锡蠡湖,自号“湖上老人”,不谈时事,以花鸟为伴,但是魏党仍不放过他,逼得高攀龙于1620xx年3月17日清晨,在水曲巷住宅池中自尽。
站在高公濯足处,遥望对面绝壁上分别刻有“横云”、“包孕吴越”六字,这是清末无锡县令廖伦于1891年所书。这年的正月初八,廖伦同朋友一起乘船到此游览,挥笔题写这6个字,后镌刻在石壁上。“包孕吴越”形容太湖气魄宏大,春秋时吴越两国在此孕育生息,抚育了吴越儿女。“横云”意思是说从湖中远处眺望鼋头渚,水天一色,湖岸好似横在半空的彩云,轻轻飘移。
由涵虚亭前行,是“震泽神鼋”青铜雕塑。“震泽”是太湖的古称。“鼋”在古代被尊称为神物。相传它是龙和龟所生的长子,呈龙头龟身。古时太湖发洪水,淹没了大片土地。大禹来治水,劈开犊牛山,才使洪水退去。大禹治完水在太湖边看到一块色泽青润的大石头,敲起来声音悦耳动听,于是用开山斧凿了一只石鼋,昂头而立,神气十足。大禹用五色宝石在石鼋身上划出许多花纹,石鼋身上便有了鳞甲,这只石鼋就是“震泽神鼋”,也叫“镇妖石”,镇住太湖水龙,从此太湖地区就风调雨顺。现在,大家看到的神鼋是用青铜制作的,长1.7米,高1.3米,宽1.1米,重达700多公斤,由著名雕塑家徐宝庆创作,上面镌刻朱复戡的 “震泽神鼋”篆书。这是上海青铜文化复兴公司在1985年5月送给无锡首届“太湖之春艺术节”的礼物。
这只神鼋的身上集中了好几种吉祥动物,它是龙的头,龙是权利的象征,尾巴是鱼的,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吃鱼,表示年年有余,在看它的爪子,是老鹰的爪子,老鹰可是空中的霸王,非常勇猛,在看它的背,像乌龟,俗话说的好千年王八万年龟,是长寿的象征。很多游客喜欢将硬币抛在乌龟背上,以祈求长寿。
【澄澜堂景区】
顺山坡而上,大家看到的是一座仿宋、明宫殿式建筑“澄澜堂”,建于1931年。面阔5间,游廊环抱,宽畅豁达,气宇不凡。这里是鼋头渚的高处,面对太湖,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湖中72峰点缀清波,犹如出水芙蓉。堂内匾额,原是清末书法家华世奎所书,因湖水平静清澈,波浪起伏,取名“澄澜”。同时,在此地可以饱览太湖四时多变的景色,为此中堂挂着“天然图画”匾,字由谭瓶斋书写,现在看到的两块匾都是在1974年复制的。两边抱柱上是陈夔龙撰写的对联:山横马迹,渚峙鼋头,尽纳湖光开绿野;雨卷珠帘,云飞画栋,此间风景胜洪都。
素有“太湖之冠”之称的鼋头渚即将游览结束了。在您充分领略鼋头渚那清新迷人的风光后,想必它的“真山真水”一定给各位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如果说鼋头渚给您带来的是秀气、灵气的话,那么继续游览太湖三山将赋予您更多的仙气和福气。下面请大家跟我乘上游船,前去游览太湖的另一处“人间仙境”――太湖仙岛。
【太湖仙岛】
各位游客,太湖仙岛又名三山,位于太湖西北部的梅梁湖中,距鼋头渚2.6 公里,乘船过去只要15分钟就可以到达。它是太湖七十二峰中的著名山峰,面积32公顷,它实际上由四个山峰组成,头尾二山,叫“东鸭”、“西鸭”,主山叫 “三峰”,又叫大矶,高4.98米,1956年开始开发,1973年建船码头,1974年正式开通轮渡,1995年建太湖仙岛,1997年建成对外开放,太湖仙岛是由无锡园林局局长、高级工程师吴传良设计建造。
仙岛码头:
游客们,仙岛以孤见奇,若翠螺置于玉盘。全山林木繁茂,郁郁葱葱,山径直通琼楼玉宇,到处可见缥渺云海之中的太虚幻境。游客们,我们登上仙岛后领略了仙岛的景观以后,一定会感到太湖仙岛是仙气、香气、灵气三气合一,并且有一种给游客们也会带来福气的感受,游客们不知你们发现了没有,在码头泵船立柱顶上有一只只铁铸的神兽,这些神兽是用来干什么的呢?这儿共有18尊神兽,它们的名字叫“辟邪”,是古代传说中一种能够驱鬼避邪的神兽,这儿的“辟邪” 神兽每尊有一吨重,是生铁铸成的,据说用金属造就神兽还有一种好处就是传说中金能生水,水是金的儿子,由此可见,我们游客上下仙岛有这些保护神护航保驾还有什么危险可言呢?
仙岛牌坊:
游客们,我们上了仙岛后,首先看到的这组建筑叫仙岛牌坊,是仙岛的标志性建筑,三门五楼式样,牌坊高九米,宽六米,顶上盖的是红色琉璃瓦,下有八尊麒麟围护。牌坊中间的宝珠和脊顶的火焰在阳光下金光闪闪,整个牌坊雕刻精美,高耸坚挺,给人一种连接天上的感觉,不凡的气势,加上牌坊作一种皇宫的建筑风格,如“双龙戏珠”石雕图案,台阶之上的“丹墀”、“辇道”,可想而知,进入仙岛后,那种规模和气势,不是一般人所能自由进出的,牌坊正面“太湖仙岛”四个金色大字是明代才子文征明的字迹,背面刻着的是“蓬莱仙境”的四个篆书大字。
巡天影壁:
游客们,在牌坊对面,我们看到的那白墙红顶的大照壁,是一幅汉白玉雕刻的“玉帝巡天回銮图”宽九米,高五米,描绘了玉皇大帝巡天回来,驾着九龙“云车”,看他的表情好象有些遗憾,可能是和淹没“三阳城”有关,太白金星已奉旨将“三阳城”沦为太湖,由于金口已开,没办法改变而感到惋惜吧。影壁左上方有二枚印章,上书“昊天无尽”和“六道有藏”意思说:“广浩天宇无尽止,道家精义有经藏?在影壁的左面东面的路通往“会仙桥”,右面通往“花果山”、“洞天福地”。
洞天福地:
游客们,我们现在前去的洞天福地是那路神仙隐居的地方呢,我们看到的这座“母子猴”雕塑像基本就清楚了,我们登上二层平台,有一道高3米的假山石壁,中间一道水幕,从上而下水帘洞,边上有一块巨石,上书“花果山”三字,透过水帘,可见洞中有一石匾上有“洞天福地”四个字,洞外山上高处耸立着一杆牙旗,上书“齐天大圣”,可想而知,此地是猴王的修仙之地,俗话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目前岛上有猴子二百多只,由于游客们对它们的喜爱,使它们越来越胆大包天,在与游人嬉闹之时,抓伤游客及抢夺游人的食品,常常使我们游客为此恼火,哭笑不得,目前水帘洞前有一驯猴表演的演武场,小猴表演的“小猴投篮”、 “骑单车”、“山羊小猴走钢丝”等等节目,确实是别有一番精采之处,令人叫绝。
会仙桥:
游客们,我们现在五孔五亭的廊桥就叫“会仙桥”,那么为什么会取名叫“会仙桥”呢?两端桥面分别有两副对联告诉我们:“过此桥是玉虚境,到彼岸非本我,道是非天非地路 ,果其亦仙亦凡桥”意思说此桥是凡仙相会之处,过桥后就将渐入仙境,当然从此后我们在此的每一个人就不是凡间原来的我了。为此,我导游告诉大家,我们一定要在规定的时辰返回人间,渡船将所我们带回凡间,如过了时辰我们不能返回,没了渡船我们只能留在仙界,遥看人间了,这座会仙桥是在搬迁的“惠山大德桥”的基础上,按照少数民族侗族的“风雨桥”式样建造的,而“风雨桥”据侗族的民间传说,是东海白龙王子为搭救侗族姑娘用身子化成的,但在我们无锡有一个美好的传说,相传明代时无锡人邵宝在此桥上“会仙”。当时“八仙”之中的吕洞宾在桥上卖汤圆,三个铜钱可买一只大汤圆,五个铜钱只能买一只小汤圆,结果是谁也不肯花五个铜钱去买小汤圆,据说小郡宝看到这种情况认为这个卖汤圆的人将钱搞错了,这样下去要亏本的,它出于同情之心就花了五个铜钱去买了一只小汤圆吃了,结果吕洞宾看见小邵宝吃了小汤圆后,就将所有的小汤圆都倒入水中,叹了一口气,拍拍小邵宝,脚踩祥云升天而去,原来吕洞宾不安好心,他为了试试人世间的凡人是不是都是贪心的人,就假借汤圆来测试人们,大汤圆是一般的米粉制成的,而小汤圆则粒粒是“仙丹”,小邵宝得了“仙丹”后果然仙气、灵气居一身,长大后官至户部礼部尚书,再说那倒入水中的小汤圆儿去了呢?据说当时正好游来一群黄鳝,看见汤圆就抢吃了,谁知过后,渔民用吃过汤圆的黄鳝做成的脆鳝特别鲜美可口,一直至今“梁溪脆鳝”在国内菜肴中名列前茅。
月老祠,鸳鸯亭:
游客们,月老祠门外有一座亭子叫“鸳鸯亭”有明显的鸳鸯之分,建筑风格非常别致,一半是方柱歇山瓦顶,一半是园柱卷棚子瓦顶,犹如湖边的一对情侣,紧紧相连,融为一体,和合连理。
游客们,当我们走进月老祠的大厅,稍稍观察一下,就不难发现这是一座大红喜字高高挂,具有浓郁民俗气息的喜堂,有主婚人唱到“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进入洞房”喜气洋洋的气氛,喜堂两边悬挂的对联是“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这种喜堂在如今的社会特别在城市中是不可见了,也许在偏僻的农村地区还有所保留,我们如今所见的这件月老祠中的物品,本是清代无锡名医汪艺香旧居中的遗物,月老在民间有广泛的影响,是“媒人”的代名词,是传说中的婚姻之神,是位媒神,他有一本“天下人的婚书和装满红绳的布袋,据说用红绳将一对男女之足系住,不管是天涯海角,异乡之地,仇敌贫富此绳一系,便完终身,“千里姻缘一线牵”的说法就是这样来的。相传唐代有个叫米固的人,是个孤儿,一次路过宋城,晚上散步时,看一老人在月光下翻看一本书,老人坐着地方靠着一个布袋,当米固得知老人看的是“天下人的婚书”和“姻缘红绳”时,十分惊奇,特别是听到月下老人告诉他店北头卖菜的瞎眼老太3岁的女儿就是他的未婚妻时,勃然大怒,命仆人暗中刺杀小女孩,但仆人由于慌乱,只刺伤了小女孩的眉心,米固带着仆人连夜逃走了,10多年后,米固从军,勇武异常,刺史很看重他,就把女儿许配给他,姑娘长得非常漂亮,只是眉心老爱粘着贴花,米固问她是怎么回事,太太说明了原委,米固这才知道此女正是过去所刺幼女,后来被王刺史收养。米固见天意不可违,就死心塌地跟这位菜贩小姐相亲相爱,幸福无比。游客们,我提议我们有了眷属的人莫忘记月老慈祥的祝福。游客们注意没有,喜堂中间画有一慈眉善目,笑容可掬的老人,他就是“月老”,我们的“媒神”。在喜堂的两侧各有一个小厅,“贵生”和“慈佑”,分别供奉着“九童戏弥勒”和 “净瓶观音”。传说喜结姻缘的男女,如果想生养儿子的话,就用自己的左手摸摸弥勒身上男童的头,回去后就有儿子抱了,如果想生养女儿的话,就用自己的右手摸摸女童的头,回去后就有女儿抱了,不知你们信不信,俗话说“信则灵,不信则不灵”。
天都仙府:
天都仙府是仙岛的主体建筑,红墙碧瓦,有一种仙山琼阁的感觉,非凡间所能见的地方,游客们请看,在仙府的门前,有二尊吉祥神兽,两只角的叫“天禄”,独角的叫“麒麟”,另外在墙上还有二幅浮雕作品,描绘的是汉代的门神,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应读伸舒玉律)传说笑咪咪的神荼和一脸怒气的郁垒住在东海度朔山上的一对兄弟,山上种有仙桃树。他们兄弟奉皇帝之命把守鬼门,如发现害人的恶鬼,立即抓住,捆起来扔到山后去喂老虎,于是鬼怪们望风披靡,后来人们为安居乐业,就用桃木雕成二神模样,春节时挂门上使恶鬼不得擅入,保护合家一年平安。
游客们“天街”的含意,顾名思义“此街只应天上有”,这条街全长96米,有铺面40多间,建筑特色以江南民居的青瓦粉墙为基调,“天街”的巷门是一座精美华丽的牌坊,金字匾额周围装饰着蝙蝠,莲花辫,暗八仙等吉祥图案。走进巷门,右边有一方形刻石,叫“天称公平”图案是圆底方眼的一枚铜钱,上方有“公平称”,意思是告诫商人要遵守商业道德。刻石右上角有二行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公平交易,称心如意”刻石的左下角有二块篆字印章,分别为“尺不长,寸不短”和“斗不多升不少”这不长不短,不多不少是买卖公平的最好体现,为此谁不想“称心如意” 呢!
在天街的中心区有一个叫“天韵台”的小戏台,上面悬挂着“天地大戏台,戏台小天地”的对联,以狭小的小戏台对应联想天地的大戏台很有哲理。各位游客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在这里品一杯“羽仙”茶,听一曲道家乐,那是不是“客上天街作神仙”了。
太乙天坛:
现在请大家过“朝天阙”门楼,跟随导游前往云外天的“太乙天坛”,这天坛共有三层,都有丹墀相通,每层围以玉白石质云纹望柱和孤形栏板,总面积为456平方米,天坛下有高位水库与“天一生水”的说法合拍。
登上天坛,只见中央位置有一青铜宝鼎,高3.6米,自宝鼎底部往上看,可以发现它有三条腿,四只身,五层楼,三重檐,上面是宝葫芦结顶,其中四只耳朵分别是道教四灵,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与古人 动物崇拜有关,均被古人视为灵物神物,道教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作为护卫神以壮威仪,另外在星宿方面的说法,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二十八宿” 和“四象”之说,反映了古人对天象的认识,天坛中间的鼎,为我们“仙岛”的“镇山之宝”,鼎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是权力、统一、团结的象征,也是表示和平,繁荣的吉祥物,根据古代传说,夏禹得九鼎,象征九州,天下各方诸候将鼎奉为传国之宝,太湖仙岛共铸有九座宝鼎,只要我们留意一下,不难发现。
灵霄宫:
我们从“太乙天坛”的侧面进入灵霄宫,“灵霄宫”是一座通高42米的标志性塔式建筑,这一主体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凭借太湖山水的自然之美,具有“客在不欺主,倚山不压山”的视觉效果,这主要的原因是灵霄宫是建在大矶山的大半腰位置,而不是在山顶的位置,所谓相地合宜,我们现在从后宫门入殿。进入殿堂,我们首先见到的是道教仙界中至高无尚的仙界主宰玉皇大帝,这整座彩塑雕像高18米,呈顶天立地之势,他头戴珠冠,上面垂挂12串玉串身穿九章法服,手持象征着权力的江山星辰玉笏,两耳垂肩,一派福德无上的君主形象,实际上玉皇大帝的形象是道家术士采用了世间最珍贵的秦汉帝王的打扮。可以说他的出现和逐渐定型,是唐宋以后的事,如今玉皇大帝已成为全民(以汉族为主)崇拜的最高神。
据道教《玉皇经》记载,在极其遥远年代的光严妙乐国,国王净德王和王后宝月光,因膝下无子,向真圣求祈,一天晚上王后梦见太上老君怀抱婴儿从天而降,送于王后,天明梦醒,不久王后有了身孕,一年后生下太子,国王逝世后,太子继承王位,后来太子舍弃了王位,到山中学道修真,度化群生,经过了三千二百劫,始证金仙,当上了“清净自然觉王如来”,相传又经过亿劫,才当上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的生日被定为农历正月初九,即所谓“玉皇诞”,那天凡道观都要举行盛大的祝寿仪式,道教又以腊月二十五日是玉皇大帝出巡日,那天玉皇大帝要下界巡视,考究人间善恶,祸福,这一天道观要举办道场,迎接玉帝御驾。
永乐宫壁画:
在灵霄宫中的艺术品中,最珍贵要数描绘在墙上的“永乐宫壁画”,游客们在金母殿与灵霄宫之间有一石彻水池,壁上有龙头吐水,水池的中间有一石钵上有一只花岗岩石球,正在徐徐滚动不止。我们各位游客猜想一下,这石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这石球有800公斤重,是一个实心球,使石球传动的原理是因为此球受4 公斤水的压力,在如此水压的冲击下,使球浮现及滚动。相传“球”在古时是一种权力的象征,而我们却希望我们的生活、家族能像这球一样一样,圆圆满满,转动不止。
金母殿居中端坐的金身像就是仙国第一夫人:王母娘娘,王母的大名叫“西王母”是玉皇大帝的太太,相传西王母是一个原始部族的保护神,在战国时的《穆天子传》中说道周穆王西游时见到了西王母,她是一位女王,她有不死之药和吃了能长生不老的仙桃,据说月中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王母不死药,而飞上月亮的。道教非常推崇王母,说她是道教第一大神元始天尊的女儿,凡世间女子登仙得道者,都是她的属下,她和玉皇大帝结为夫妻后,生了七个女儿,其中小女儿七仙女私自下凡与卖身葬父的董永结为夫妇。我想“天仙配”的故事可说是家喻户晓了吧。另外她还有个外孙女叫织女,也是与人间牛郎结为夫妇,结果天上银河把他们分开,只有每年的七月七日那天,才能鹊桥相会,据说那一天所有的喜鹊都飞到银河上去了,这个传说我们肯定都听说过吧,活活拆散这两对恩爱小夫妻的就是我们现在面对着的王母娘娘。所以说王母娘娘不大招人喜欢,是因为她专横无情地拆散了仙女与凡间男子姻缘。游客们请看在这些女子中,那位身披绣甲的巾帼英豪,她就是人们所熟悉的“九天玄女”。在《水浒传》中说道,宋江被官兵追赶,仓惶中逃进还道村玄女庙,玄女娘娘显灵,不仅救了宋江命,还送他三卷天书,让他替天行道。以后宋江归顺了朝廷,领兵征辽时,被辽军的“太乙混天象阵”所困,宋江夜梦中得九天玄女传授破阵之法,即以此法大败辽军。相传在远古时代,玄女受王母之命来到黄帝那儿,授黄帝战法,黄帝得了九天玄女传授的战法,在尢大战时,遂大败尢。听说九天玄女不但是一个救助危难,暗藏韬略的女神,并且有赐福和赐文的功能。
下面请各位游客跟随我前往大觉湾:
(在千手千眼观音像前)各位游客,请大家看一看,这儿有一石盆,中间坐着一位小孩,两手合揖,在盆两旁各坐着一位神将,一位手指指着天,一位手指指着地,这是什么意思呢?相传如来佛一生下来就走了7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开口说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话语才完,天上飞来九条金龙,吐水为如来佛沐浴,游客们请看,如来佛的上方石壁上有九只龙头,其中的一只吐水不止。
(在如来佛大佛像前)各位游客,大家请看,中间这尊大佛就是佛祖如来佛。据佛经上说,如来佛是北天竺迦毗罗卫国(现尼泊尔境内)净坂 王的王子,他的名字叫乔答摩,悉答多,他与我国孔子是同时代人。那么这位王子为什么要出家创立佛教呢?据说如来佛成人懂事后,他发觉每一个人都要衰老,衰老是转瞬即致。所拥得荣华富贵也不能长久,有什么办法才能解脱人们衰老的痛苦呢?每一个人都要生病,好好的身体竟然成了聚集痛苦的场所,有什么办法才能脱离生病时的痛苦呢?每一个人都要死亡,死时身心痛苦,家人悲伤,有什么办法才能避免人们死亡时的痛苦呢?生老病死得到解决呢?他为了把人们带到一个理想的彼岸去,创造一个新的世界。他就在29岁那年决然地离开了皇宫,抛弃了美貌的妻子,可爱的儿子,来到雪山顶上苦恒修行,他专心致志地修了六年,没有成功,但他苦恒修行的精神感动了生灵,六年中有猿猴献果,花鹿献乳,帮助他在雪山顶上渡过了六年。他下山以后,据说在河里洗去结在身上六年的污垢,喝了牧牛村女送给他的一碗牛奶,然后来到一棵最大的菩提树下,铺上吉祥草,面对东方,盘腿而坐,并发誓说,如果我这次再不成佛,那怕粉身碎骨,我也永远不起来了,就这样经过七天七夜的苦恒修行,终于在腊月初八的那天晚上,“夜渡明性成正觉,大彻大悟成了佛”。相传他成了佛后,一共收了一千二百五十名弟子,各位游客请看,如来佛一旁年纪比较大的,白眉毛的名叫“迦叶”,一旁年纪比较轻的是如来佛的堂弟,名叫“阿难”。相传在如来佛圆寂以后,就是由他们两人招集500名如来佛的上手弟子把如来佛(释迦牟尼)生前讲的话,记在了“贝叶”上面,就是世界上流传下来的第一部佛经“贝叶经”。据说“迦叶”是过目不忘,“阿难”是听后永记,都有非凡的功能。游客们在“迦叶旁的一尊座像名叫“东方琉璃广世界,消灾延寿药师佛”,在阿难旁的一尊座像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据佛教信徒说,如果我们要消除灾难,延长寿命的话,要求药师佛的,如果我们平常常念叨阿弥陀佛,据说他就会把我们送到极乐世界去享安养之福,因为他是西方教主。游客两旁站立的是佛门四大天王,东面第一尊是南方增长天王,第二尊是东方持国天王。西面第一尊西方广目天王,第二尊是北方多闻天王。相传天分三十三层,最上面那层天叫“非非想天”。据说俗话“你不要想入非非”就是从佛经上得来的。最下面那层天叫“四天皇天”。四大天王的职责就是把守东南西北四道天门,不让地上的妖魔鬼怪跑到天上去。游客们如来佛的面貌我们看看美貌吗?我导游为什么对如来佛用美貌二字,那不是对佛有大不敬吗?游客们,这尊如来佛像是根据唐朝洛阳龙门石窟的原样复制的,据历史上考证,当时武则天,利用权势,在塑造龙门大佛时用自己的面相替代了原如来佛的面相,也就是说现今我们看到的如来佛他的面貌实际上就是武则天的面貌。另外药师佛和西方教主的面貌也是武则天宠爱的二名女官的面貌。游客们那么武则天这样做了,为什么我国这么多的佛教徒都能容忍呢?我想总有其道理。
(在大水车旁)各位游客,大家请看,这儿有一架水车,水车上有许多龙头,车上来的水就是从龙嘴里吐出来的。相传这种水车出于唐朝,唐明皇非常宠爱杨贵妃大家都是知道的。据说有一年夏天,京都长安(西安)的天非常热,唐明皇为了讨杨贵妃欢心,就旨令宫廷名匠建造了一架大水车,直径18米,车上24只龙头,由60名太监推动水车,当水车转动时,24只龙头将水吐向“沉香殿”进行人工降雨,减低暑热。游客们这架水车可以说是古代的一种冷空调。
(在老子像前)游客们,这尊老子像是按照福建泉州的老子像复制的,是青铜制作的。据道家说老子是道教始祖太上老君,这儿有一句题词“老子天下第一”,我想在此的先生可能最能理解这一句话,是吗?
(在睡佛前)游客们,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尊彩色睡佛,就是佛祖如来佛,据说释迦牟尼(如来佛)活了80岁,就涅盘而去,他临去时对众信徒说:“七亿年以后,新的佛祖就又降世了”。
各位游客,今天的讲解就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听我的讲解,欢迎大家下次有机会再来。
鼋头渚位于无锡西南郊的太湖之滨,距离市区约18公里。渚是指三面临水的小陆地,因为它状如鼋头而叫鼋头渚。它能够说是独占太湖最美的一角,向南望,太湖有着青岛海滨的气概;向北望太湖又有着杭州西湖的明媚风光。在这一片真山真水的自然景色中辅之以别具匠心的人工点缀,使之成为观赏太湖最为理想的游览胜地。难怪诗人郭沫若畅游太湖之后,作出了“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的评价。鼋头渚以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辽阔”的无边风月,以及早中晚、晴阴雨景致各异的神奇变幻和春花秋月、夏荷冬雪的四时之景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和无数中外游人。
民国初年,无锡人杨翰西在此购得60亩山地,并于1920xx年开始对鼋头渚进行最初的开发,开始建构“横云山庄”;1920xx年他又拨地1亩多给量如和尚,由量如募款将后山的广福庵迁于此,更名为广福寺。1920xx年,杨翰西利用无锡商团会长的身份,在工商界集款建造了“陶朱阁”。抗日战争时期,改名为“横云公园”。
鼋头渚地区还有王心如在1920xx年建的“太湖别墅”;1920xx年陈仲言建的“若圃”;1931年郑明山建的“郑园”;以及何缉伍和蔡缄三的退庐。当时这些风景都因为蠡湖的阻隔,交通不便,因而游人不多。1934年荣德生老先生60大寿,他利用寿礼在蠡湖上架起了一座长达375米的长桥,因南端架在宝界山上而取名“宝界桥”,从此沟通了蠡湖南北两岸的陆路交通,把梅园、蠡园和鼋头渚等景色连成一片,便于游人游览观光,同时长桥卧波,恰给蠡湖拦腰一束,平添几分秀色,桥下的60个桥孔又正好象征着荣德生老先生的60大寿,提醒人们过桥不忘修桥人。
解放后政府将那里原有的园林、别墅合并为“鼋头渚公园”。1982年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面积从原先的480亩,扩大到1950亩,统称“具区胜境”。园内有十大景区(鼋渚春涛、万浪卷雪、芦湾消夏、湖山真意、鹿顶迎晖、充山隐秀、藕花深处、十里芳径、中犊晨雾、三山映碧),我们所要游览的是鼋渚春涛景区,它是整个园林的精华所在。
【鼋头渚牌楼】鼋头渚牌楼建于1973年,是过去鼋头渚公园的大门,此刻是“鼋渚春涛”序列空间的序幕。门楼背后刻有“山辉川媚”4个大字,点出了那里风景的特色。我们回过头来看这棵柏树,它是1978年从梅园水厂移来的,树高7米,树冠进径6米,重达10吨。顺着大道向前,是300米的杜鹃坡,清明时节树丛、林下、溪边的杜鹃花开遍山野,映的满山都是红色。另外杜鹃花和梅花也是我们无锡的市花,两边郁郁葱葱的大树是香樟树,它是无锡的市树。
【太湖佳绝处牌坊】我们面前的这座牌坊结构古雅、斗拱相连,建於1931年,原是鼋头渚的老大门,1“太湖佳绝处”是郭沫若老先生的手迹。(大家转过头来看,湖水被周围的山林、岛屿所环抱。北面有中犊山岛,此刻是太湖疗养院所在地;对面就是大、小箕山,山上树木苍翠,景色优美。1920xx年,无锡民族工商业者荣宗敬,在那里建造了“锦园”。)
牌坊后面有一照壁,壁间饰以“凤穿牡丹”的图案,它挡住了院中景色,起到了欲扬先抑的效果。
【藕花深处】藕花深处是鼋头渚最幽静的地方。据说:1931年“藕花深处”这组景建成时,杨翰西的亲朋好友都来祝贺,酒宴之后,园主便请来宾为这建筑题名。当时这亭立于小岛之上,四周都是荷花。而且没有东面的这座小桥,只有西边的曲桥相通,有人题名“湖心亭”,杨翰西觉得太俗。这时有一个工匠说:“我是否也能题个名字”杨翰西想,你能题什么好名字呢但转念一想,你说说也无妨,就说:“你说吧。”那工匠说:“我读书时读过李清照的《如梦令》,我记得里面有一句是这样念的: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那里亭子四周都是荷花,而且这亭子又最深,题‘藕花深处’怎样样”杨翰西觉得这名字题的十分确切,便将此亭题名为“藕花深处”。此刻我们望见的“藕花深处”额是1981年由田原书写的。亭子东面的小桥是文革时建造的,虽然避免了走回头路,但“深处”的意境却没有了,本来“深处”就是到极限了,没法再往前了,此刻通了,也就不深了,完全破坏了原先的意境。为什么还留着这座桥呢主要是思考到鼋头渚的客流量太大了。
【长春花漪】长春桥是园主在1936年仿照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上的玉带桥所建的。桥名长春,取其长葆青春之意。湖堤两边所种的是日本的“染井吉野”,在日本的樱花品种中,“染井吉野”是公认最美的一种。每年4月那里樱花夹道,缤纷艳丽。樱花是日本的国花,在日本每当樱花盛开,举国若狂,各校园还要放樱花假。我国有樱桃花,但不出樱花,我国的樱花都是从日本移植来的。(电影《革命军中马前卒》里有一个日本上野公园的镜头就是在那里拍摄的)
长春桥是一座拱石桥,高耸湖面,堤岸遍植樱花,挡住了外湖的景色,分隔了水面和空间,从平面上开,增加了变化,是浩大的湖面产生了大小、虚实、动静的比较;从立面上看,丰富了景色层次,它与涵万轩、绛雪轩和东面山坡自成一个空间,构成长春花漪的景色。
【无锡旅情】这块碑是1990年初设的一个景点,正面刻有“无锡充满温情和水”几个字,这是无锡对外宣传的旅游口号。温情是指无锡人温文尔雅,待人热情。至于“水”,那是指无锡的旅游资源以水为主,以水出名,有太湖、京杭大运河,还有长江,旅游活动又突出水乡风情。因此,说无锡充满温情和水当之无愧。背面刻的是《无锡旅情》的中文歌词。无锡市为了提高知名度,除了运用各种宣传方式,还个性注重将文化艺术与旅游活动结合起来。1986年5月,透过日本阪急旅行社邀请了日本著名诗人、作曲家中山大三郎和东京abc音乐出版社长山田广作来无锡旅游,他们回国后很快创作并出版发行了《无锡旅情》和《清明桥》两首歌,由日本红歌星尾形大作演唱。个性是《无锡旅情》这首歌,在日本六家电视台播放半年之久,唱片发行量突破100万张,风靡日本全境,许多日本友人正是从这首歌中了解了无锡,纷纷慕名前来无锡旅游。
【鼋头渚】此刻我们所站的位置就是鼋头渚了,郭沫若老先生所说的“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就是这个地方。我们向南望,这时烟波浩渺的太湖有着青岛海滨的气概;向北我们能够看到碧波的蠡湖,那是太湖的一个内湖,它又有杭州西湖的明媚风光。我们既能够看到太湖的雄伟、辽阔、无边无际,又能够遥望湖中山峦起伏、山1复,所以说鼋头渚占据了太湖最秀丽的一角。
【鼋渚灯塔】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座灯塔,它是作导航之用。1920xx年,无锡绅士华题蓉壁居南乡,一次舟行夜归,迷失了方向,误入了湖心,险遭覆舟葬身鱼腹之祸。于是在此立竿悬灯导航。1920xx年,锡湖轮船公司首航太湖,地方人士集资建一座灯塔以示祝贺。1982年,进行了彻底翻新,底部和中心进行加固,四周覆以金山石,高度从原先的12.6米加高为13.1米,饰以粉红色、紫酱色,显得更为雅致。
【鼋渚春涛】这块“鼋头渚”的刻石高2米,正面的“鼋头渚”三字是光绪年间由无锡举人秦敦世书写的。另一面刻“鼋渚春涛”4字,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写的。刘春霖与园主杨翰西是同科进士,他在光绪三十年(公元1920xx年)殿试中独占鳌头,但没有想到1920xx年废除了科举制度,他竟成了末科状元。“鼋渚春涛”四个字是在1920xx年题书的,那里的“春”字用的最妙,一是刘春霖来锡时正是仲春时节;二是那里应对着太湖的一个内湖,叫梅梁湖。根据《具区志》记载:“梅梁湖在夫椒山(今马山)东,吴时进梅梁至此,舟沉失梁,后每至春首则水面生花。”(梅梁指的是楠木,楠木是上等的好材料,那么它是不是就是此刻的梅树呢当然不是,楠木的“楠”在古代写作“”,“”是“楠”的古体字,是“梅”的异体字,所以“梅”在古代不是指此刻的梅树,而是指“楠木”。)后人据此典故把鼋头渚、马山、拖山之间的水面称为“梅梁湖”。每逢春天,那里会出现神话般的奇景:春涛好似古梅在水上开花一般,显得秀丽极了;三是无锡正处在太湖北岸,春天时多东南风,太湖无日不起浪,尤以鼋头渚一带水势浩大,波涛汹涌,声势雄壮。鼋渚涛声是那里的一大特色。若遇风和日暖,微波涟漪,涛声则清缓而流畅,和谐而有节奏;若遇狂风怒号
,浊浪滔天,则轰然巨鸣,犹如万马奔腾,真有“涛声吼鼋渚,地胜十洲三岛”的感觉。所以鼋渚春涛是鼋渚涛声中最神奇的。
【震泽神鼋】刚刚我们已经讲过鼋头渚的名称的由来,那么什么是鼋呢此刻大家就随我去看一下鼋到底是什么样的。
关于“鼋”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自然界中的鼋,一种是神话传说中的鼋。在自然界中鼋是一种和鳖相似的动物,有的地方就把它叫做“大鳖”。其实鼋和鳖是有区别的:鳖的重量最大只有三四公斤,而鼋的重量可超过100公斤;鳖吻长而尖,鼋无尖吻嘴圆;鼋又叫癞头鼋,缘由是鼋头头部散生疣状突起,鳖的头部却是光滑的;鳖的外形呈扁圆,鼋的外形却是正圆。因此南方人俗称“团鱼”,又是团圆,又是“余”,十分吉利。它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多数生长在广西。
在神话传说中,鼋是龙和鳖所生的长子,呈龙头龟身凤爪鹰尾,正如我们面前所看到的这只神鼋。它是用青铜制作的,长1.7米,高1.3米,宽1.1米,重达700公斤,这是“中华青铜文化复兴公司”在1985年5月无锡首届“太湖之春艺术节”时赠送给鼋头渚公园的。这“震泽神鼋”由著名雕塑家庆宝持创作,上镌有朱复戟教授篆刻题名。
【摩崖石刻】横云石壁是鼋头渚著名的风景点,那里奇峰怪石半环着一个天然的大水湾。在绝壁悬崖上刻有“横云”和“包孕吴越”6个字,这是清末无锡县令廖纶书写的。廖纶在光绪辛卯年(公元1891年)正月初八,同友人乘船至此,觉得那里气势雄伟,就欣然挥笔,题书“包孕吴越”和“横云”,镌于石壁上,使湖山增色。
“包孕吴越”形容太湖气势宏大,跨越江浙两省,江浙两省在2420xx年前主要是吴越两国的疆域,太湖在其间,湖水浇灌了两国的土地,使两国百姓受益非浅。太湖像伟大的母亲以自己的“乳汁”哺育了吴越儿女。
“横云”是说在湖中远处回望鼋头渚,只见上下苍苍茫茫,水天一色,这一带湖岸好似横在半空中的一抹彩云,在轻轻漂移。原先的横云山庄也是因为这横云石刻题名的。(大家再看下面的这块石壁,上有“明高忠宪公濯足处”8个大字。明高忠宪公指的是明朝东林党重要领导人之一的高攀龙。高攀龙曾是无锡东林书院主讲,后因东林党得罪了宦官魏忠贤,受到魏忠贤阉党的无情打击,造成了恐怖的“党祸”。高攀龙回到无锡后,常常隐蔽在此刻蠡湖东面临湖而筑的“水居”读书,那时书院被毁,0党横行,他自号:“湖水老人”,不接宾客,不谈时事,只以花鸟为伴。他常到鼋头渚湖滩濯足,取“沧浪之水浊兮,能够濯我足”之意,表示避世隐身,知足常乐。虽然如此,魏党还是不放过他,1一天甚于一天。高攀龙自知不免,就于1620xx年3月17日清晨,在住宅后园池中从容入水而死,后人在池畔立石,上刻“高子止水”。抗日战争胜利后,无锡人朱松黯书写“明高忠宪公濯足处”镌于石壁上,以示对高攀龙的纪念。)
【澄澜堂】澄澜堂建于1931年,是仿照宋、明宫殿式样营建的,面阔5间,四周游廊,气宇不凡,是“鼋渚春涛”的主建筑。“澄”是指水平静清澈,“澜”则是波浪起伏之意。取名“澄澜堂”是说在那里能够饱赏太湖多变的天然景色。鼋头渚本身变化万千,阵雨过后又有雾气,而且那里居高临下,远眺近览,春夏秋冬,早中晚,雨阴晴,景色各异,真是“浪涛与松涛齐名,碧水共长天一色”!风景能与唐朝文学家王勃写的《滕王阁序》所描述的洪都(今南昌)风景相媲美。所以陈夔龙在堂两边抱柱联上写道:
山横马迹,渚峙鼋头,尽纳湖光开绿野;
雨卷珠帘,云飞画栋,此间风景胜洪都。
“洪都”指的就是“滕王阁”了。
好了,鼋渚春涛景区就讲解到那里,下面给大家自由活动的时间,去看看鼋头渚公园其他几个景区或者坐船去游览一下太湖仙岛。
太湖仙岛
仙岛牌坊――会仙桥――月老祠――天都仙府――摘星亭――天街――灵霄宫――大觉湾
【仙岛码头】:各位游客,此刻我们已经踏上了太湖仙岛的乐土。请大家回头看,在码头泵船立柱上共有18尊铸铁辟邪,每尊有一吨重,这是古代传说中一种能够驱鬼避邪的神兽。此刻它在那里,一方面保护游客的安全,另一方面也是太湖仙岛的保护神。
【巡天影壁】:在牌坊后面我们看到的是宽9米,高5米的白墙红顶影壁,上面是一幅汉白玉浮雕“玉帝巡天回銮图”,描绘的是玉皇大帝巡访各地归来,飘过太湖仙岛,游览后对太湖风光赞不绝口的情景。大家能够看到他的眼神中似乎有一丝遗憾,原先他正在惋惜王母娘娘没有一同来呢。
【仙岛牌坊】:前面这座三门五楼式,以云头承托朱红色琉璃顶的建筑就是仙岛牌坊。该牌坊宽6米,高9米,其下有八尊麒麟拱卫,象征着吉祥如意,中间的宝珠和脊顶的火焰,金光灿烂,象征着智慧的光芒普照着大地。牌坊正面这“太湖仙岛”四个金字是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征明所书,当然文征明是不可能专门为我们题写这几个字的,这是从他的碑帖中拓下来的,背面镌刻篆书“蓬莱幻境”,点出了太湖仙岛的文化特色。
【月老祠】:各位游客,我们先来看一下同心锁,这上面的锁可不同于黄山上面的,它务必是夫妻或恋人们才能挂,在锁的两边分别刻上两个人的名字,然后将钥匙抛入湖中,表示永不打开,永结同心。这座鸳鸯亭的造型可谓独特:一半是方柱硬山筒瓦顶,一半是圆柱卷棚小青瓦顶,但又鸳鸯对合紧紧相连融为和谐的一体,以此来寓意男女结合。(走进月老祠)大家请看,正面悬挂的这幅像就是“月下老人”,相传唐朝时有个人叫韦固,从小失去父母,一向想着早点成家,一天他碰到一个在月下翻书的老人,老人身旁有一个口袋,韦固就问老人口袋里装的是什么,老人说是红绳子,还说天下男女都由我配对,用红绳子系在两个人的脚上,来定下两个人的姻缘,即使两个人相隔很远,也能够千里姻缘一线牵。
【会仙桥】:在我们面前的这座桥就叫做会仙桥,它是仿造少数民族侗族的风雨桥造的。它的前身是无锡颇有名气的惠山“大德桥”,五十年代末,因开挖京杭大运河无锡段的新运河,拆迁于此的。之所以取名为会仙桥,是因为游客们到仙岛游玩后都转成仙人了,我们看到的从对面过来的都是仙人,所以叫会仙桥。桥上有两副对联“过此桥是玉虚境,到彼岸非本来我”;“道是非天非地路,果真亦仙1桥”,也是这个意思。好,让我们大家也去做一回神仙吧。(下了会仙桥往左手看)大家请看,前面那艘就是太湖里现存的唯一一艘七桅古帆船,它已经有一百八十多年的历史了,是仿照当年岳飞在太湖抗金用的战船而造,此刻也能够说是文物了。
【天都仙府】:各位游客,天都仙府到了,在仙府的大门外,有两尊石雕的吉祥神兽――两角的“天禄”和独角的“麒麟”;在墙壁上有两副浮雕是汉代的门神“神荼(音伸舒)”和“郁垒(音律)”他们是兄弟俩;而大门内,则是秦琼、尉迟恭这两位唐代的门神。
正中间是进行编钟表演的场地,编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种乐器,出土于湖北随州。我们此刻看到的是仿制品,但音质丝毫不差,好,表演开始了,让我们一齐来欣赏两千年前的乐器给我们带来的美妙音乐吧。在左侧的财神殿内有两位财神:文财神是范蠡,武财神是赵公元帅。范蠡是春秋时越王勾践的大臣,勾践灭了吴王夫差后,他和西施隐居在太湖畔,后又去山东定陶,经商致富,被尊为“陶朱公”,由于他生财有道又不惟利是图,善于理财又扶贫济弱,成为人们心目中理想的“财神”。武财神赵朗,有一手买卖求财的本领,能够使人公平交易、称心如意,被民间视为招财进宝的增福财神。这位笑容可拘的神仙是“老寿星”,这三位神仙的含意是富足长寿方为有福之人。
在右侧的药王殿里有药王孙思邈、炎帝神农和注生娘娘,这三位都能够尊称为药王。孙思邈是中国古代的一位神医,不但医德高尚,而且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等医书,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神农帝尝百草,首创医药,被尊为药王鼻祖。注生娘娘保佑母婴平安,堪称妇科、小儿科吉祥神祗。在文昌殿里供奉着文昌帝君,即文曲星,是专管天空上、人间科举考试的,在他的两旁有二名童子即天聋、地哑,意思是人不要聪明用尽,不妨装聋作哑,与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有异曲同工之妙;还有一种说法是文昌帝为了防止考题泄露,才专门找了这两个童子服侍。身旁这位是北斗第一星――奎星,因为“奎”字难塑,所以改为“魁”,科举时代凡供奉文昌帝必供奉魁星,因为它预示着文章写得好。在天都仙府第三层供奉着两位神仙――关公和妈祖,我们先来看一下关公。关公以忠勇仁义为世人所敬佩,被历朝历代贵尊为神,道教里被尊为“昭明翊圣天尊”,佛教里被列为“第十九0伽蓝”。我们所看到的关公正在夜读《春秋》,他左侧是周仓,右侧是关平,两边的墙上。分别是“千里走单骑”和“水淹七军”的浮雕。再来看一下妈祖,妈祖原名叫林默娘,是福建莆田人,传说她十六岁在一口古井里得到天书,从此能够呼风唤雨
,常在大海狂澜中拯救遇难船只,她一生未嫁,于28岁坐化,后人把她奉为掌管海运的神仙,此刻福建、广东、中国台湾一带的渔村里都有妈祖庙,渔民每次出海前都要拜祭,以保佑自己能够平安回来,站在他两侧的是千里眼和顺风耳,本来都是作恶多端的恶鬼,后被妈祖降伏,成为她的得力助手
【摘星亭】:出天都仙府,便来到摘星亭。因为那里已然是天宫仙界,伸手便可摘到星星,故取名为摘星亭。亭子的身旁是天门,也就是进入仙界的大门,过此门也就是到了天空上了。
【天街】:各位游客,我们此刻来到了天街的入口处,这条街以展示传统商业文化为主,全长96米,有40多间铺面。里面有很多富有特色的手工艺品,例如内画、宫扇、仙糕、蓝印花布、七彩玉雕刻等,大家能够自己转转,我在出口处等大家。
【灵霄宫】:大家请看,我们眼前这座高达42米的标志性塔型建筑就是灵霄宫,里面供奉的是玉皇大帝,左边那座建筑就是王母殿。里面供奉的是王母娘娘。大家知不明白为什么灵霄宫要造得这么高大雄伟,而王母殿却显得这么矮小这是因为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向是男尊女卑,而道教由于是在封建社会下不断发展演化的,所以自然而然也受到了这方面的影响。(在灵霄宫前)大家请看,那里水池中有一个重800多公斤的花岗岩石球在徐徐转动,其实那里并没有什么奥秘,完全是仅仅依靠4公斤的水流的作用,有一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意境。(进入灵霄宫)大家第一眼就看到了这座高达18米的玉皇大帝塑像,这也是中国最大的一尊玉皇大帝塑像。你看他身着就章法服,两耳垂肩,仪容威重,手持象征权柄的江山星辰玉圭,头顶着天,脚踏着地,是那么的威武高大。他两边的这两个与真人一样高的童子,低着头,似乎在向游客倾诉“高处不胜寒”的苦衷。大家请看,灵霄宫内壁四周全是道教的各路神仙,大家能够慢慢观赏。在两边的配殿的四周墙壁上,是临摹被誉为“东方艺术之冠”的山西芮城永乐宫壁画而绘制的壁画,讲的都是一些道教故事,虽说是模仿,但也是真材实料,是真正的壁画,有兴趣的游客能够看一看。
我们再来看一看王母殿,正中就是王母娘娘的金身塑像,她的神名为“瑶池金母元君”,又称九灵太妙龟山西华金母。她的形象在民间传说和不同的书中有不同的记载和评价,有好有坏,所以殿中的她,有一种“任你世人评说”的雍容气度。她两侧这五位神态各仪的秀丽女性可不是七仙女,分别是她的侍女和得道的女仙。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