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奇文共赏公开课

奇文共赏公开课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奇文共赏公开课,供大家参考。

奇文共赏公开课

 

 范文:

 (一)

 风景美

 家乡的清明

  210 班 胡雪琦

 清明时节雨纷纷。

 每至清明,总一连数天下雨,春雨将空气洗涤得更清新,且混杂一些泥土的芬芳气息,连天的绵绵细雨也使刚抽出的绿叶上了一层釉,反射出勃勃生机。

 小时候,总不喜欢雨。雨限制了我的行动,溅湿了我的衣角。清明踏青之时,若是下雨,趣味仿佛大大减少了,一天都怅然若失。

 但果真如此吗? 初春,乍暖还寒,撑把伞缓缓行走于路边,无意中才发现,雨中的春天更有韵味。

 笔直挺拔的大树,伸展着粗壮曲折的枝干,发散开它那新长出的绿叶,站在雨中享受春雨的滋润,酣畅淋漓,仿佛雨水将严冬的一切不快统统冲刷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万物复苏的喜悦之情:又熬过一个寒冬了。

 蜷缩在泥土之下的小草,听到雨点在轻叩它的房门,便也从睡梦中苏醒了,胆怯地探出头打量又变了个样子的世界。摇摆不定的新生的肢体,左顾右盼,贪婪地吸收着自然

 馈赠的生命之泉。

 就连那树上的花,也已开了许久了,洁白的花瓣,金黄的花蕊,好似月亮与太阳在相互映衬,前者极尽皎洁美好,后者极尽炙热灿烂。看起来花是禁不得蹂躏的,但恰恰相反,一树盛开的花在雨中仍昂首迎接春天的甘露,柔韧并非脆弱。

 顺着蜿蜒的小路,避着地上的积水,雨点在湖面上激起一层层波纹,不断蔓延开…… 雨中的清明,一改喧嚣为平静,放大了春天的韵味。绵绵细雨,也让事物罩上一层淡淡的哀愁。

 路上行人欲断魂。

 这,也许正是清明下雨的意图所在。

 (二)

 风景美,对童年的回忆

 家乡的清明

 210 班

 万天翼 春日的脚步流连于三月的风光,但四月随着梅雨的淋漓终究是近了。

 清明,悄然而至。

 生活中的点滴,总能唤起儿时的记忆。公园里,草地上,踏青的人们洋溢着欢乐的笑颜;天空中,树梢头,活泼的孩子放飞了童趣的纸鸢;房门前,集市上,清香的艾草酝酿起夏日的蓝天——清明,送走了春末缠绵的脚步,用丝丝缕缕幽香、点点滴滴烟火盼望起夏日炎炎…… 儿时的我,最恋清明的雨,许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吧,吟诵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句,却在朦胧的微风中,感受细雨爬上了发丝,湿润了脸庞。脚下是潮湿的苔藓,青葱的土地;身边是起舞的杨柳,婆娑的树叶;耳中是悠远的莺啼,雨落的声音……伴着往来行人,二三车笛,便又是无拘无束童年的一番滋味、点滴回忆。

  淋了雨,回家总是要挨骂的。玩够了,闹疯了,总是要在公园的河边站上一会儿的。河边风大,倒是与“寒食东风御柳斜”可以比拟一二。看雨珠从天上落下,坠入河中,便想象着自己是这么颗雨珠,随着这一河春水东游。

  雨,溅在栏杆上,如一颗珍珠的碎裂,在灯光下衍射出无数光芒,散开,反射,又在另一颗水珠上演映着相同的命运,最后终是会流入这绵绵不绝的生命之河。清明的每一滴水,在少不更事的我眼中都有一场辉煌的历险,艰险的旅程。

 这小小水珠中的大道理实在太令童年的我震撼了,以至于我到家被骂时还想着“清明水的故事”。

  雨若不大,倒也可以远远望见三两只孤零零的风筝——风筝想来已是湿透的,湿透的风筝下也必有一个湿透的人。坐在窗前,看着父母包着艾团,但得到一个艾团便能高兴一整天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清明放过的风筝、走过的夜路、数过的雨珠也渐渐淡出了记忆,只剩下了那一场雨、一条河和一群人的故事……

  扳着手指,清明指日可待,本以为清明的回忆与念想早已随着哪一年的春风飘散,也不曾想,原来,家乡的清明,是那么美好,那么难忘……

  艾草恍惚现入眼帘,幽香浮动出视线,清明、童年,何时才能再在雨中踏出春的意境,夏的脚步呢?

 (三)

 风俗美

 家乡的端午

 9 209 班

 丁乐懿

  “一勺米、一粽叶、一匙料、一细线”,共同串成了家乡最美好的端午。

 不一样的端午,不变的是包粽子的习俗,儿时便坐着一小短凳,跟在奶奶屁股后边看包粽子。只见大片长条暗绿的粽叶中间部分浸没在水中,两边的粽叶角较硬,像船一样向上翘起,地上放着一大盆,盆里是淋过酱油等调料的米,另有一铁碗其中放着令人垂涎三尺的五花肉,个个都十分的肥大,棕红的,上面有肉汁,其散发的香气弥漫在空中,仿佛是凑近闻一闻都能感受到其烧熟后的美味!

 接着便抬起头来,目不转睛地看着这“人间至味”的制作过程:奶奶先从水盆中抽两片浸软粽叶,一片放在苍老手心,另一片交叉叠在上头,找准一个点发力,忽然只见手指如蝶般翻飞、流转,最终得到了一个三角状的容器。便铺入一层米,压实,放肉,再用米填满。最后手抚起两片粽叶,用一只手包裹住它,嘴里咬住一根细线,另一只手抓住细线直往粽子上绕,且每一根线条都十分关键重要,奶奶边包边教我说:“倘若你把一根线给剪开,每一根线都会散开,粽子也就变破了!”然后用嘴奋力一拉打结,一个粽子就“诞生”了!那渐渐爬满皱纹的脸上绽开如阳光明媚的美容。

 我的目光在看这粽叶、大米、线绳上流转,也想包一个

 属于自己的粽子,没成想,不是粽叶破了,调料从缝隙中流出,就是没有把粽子握好,米从漏处中涌在地上。渐渐对那“手指翻飞”的动作不觉更惊叹!

 端午在粽香中接近尾声,傍晚时分,月明星稀,香气袭人。嘴馋的小娃娃刚还在门口玩泥巴,现在又是去厨房里眼巴巴地望着炉,嘴里唧唧呀呀…… 家人们围着桌子坐,面前摆着还在冒热气的粽子,便迫不及待上手拆线拆叶,动作一气呵成。

 粽子入口,第一口热乎,是家乡土地上农民辛勤劳作,用汗水灌溉出的粒粒大米的淳朴;第二口香甜,是大米软化后碰见料酒所独有的反应,触到味蕾,是身心的享受;第三口满足,是吃着奶奶手中绽放的“果实,”感激盈润在心尖儿…… 家乡的端午沉浸在粽香中,回想起奶奶脸上细小的皱纹。粽香镶嵌在其中……

 家乡的龙舟

 9 209 班

 何东臻

  端午赛龙舟,自古以来便是我们长江流域的一大风俗 。

 我的家乡在湖北襄阳一带 ,那里靠近长江干流,水网密布,因此在端午之时,便会举行一场声势浩大的“赛龙舟”。

 正值夏日,但天气并不显得炎热。仰望天空,晴空万里,无一丝一缕白云,湛蓝的天空上镶嵌着火红的太阳,撒下金色的阳光,铺满于一条大江之上,闪耀着。江水翻卷,忽上忽下,向东流去,不知其尽头。水天一色 ,仿佛贯穿了整个世界。波浪重重,连绵不断地拍击着岸边,反射着阳光, 整条江像是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中,神圣而庄重。

 我站在岸边 ,伴着人山人海,观看这一盛大活动。

 此次赛龙舟,每条龙舟龙舟参赛队员为 25 人;每队登舟比赛队员为 23 人,包括:舵手、锣手、鼓手各 1 人,划手 20 人;每队替补队员 2 人。赛途很长 ,一眼望不到头。

 比赛很快就开始了,成百上千条龙舟一齐驶出,给人以千军万马的壮观景象,有当年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气势磅礴之感。岸边人群逐渐开始沸腾,燥热起来,各自为自己所喜爱的龙舟加油助力。人声鼎沸,震耳欲聋 。

 但是令我更感兴趣的却是龙舟的模样——龙首船身,长约 12 米,宽约 1 米,龙首一眼望去,威风凛凛、栩栩如生。龙眼活灵活现,龙须向上舞动,龙角笔直冲天。但不凶恶,给人以安全感,毕竟这是象征祥瑞的神兽。龙首后是一个鼓

 手,他面前的那一大鼓直径与龙舟宽相似,敲出的鼓声沉重而浑厚。舟身上雕刻着七彩祥云,船手一共十列,每列 2 人。

 赛场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经过一段时间的划船,实力强大的队伍慢慢与其他队伍拉开了较大差距,位于前几的队伍井然有序,照应着鼓点统一进行划船,并夹杂着划船号子, “一二一”,响彻云霄,四周水花四溅,极富美感 。

 他们一致的动作 ,感觉一往无前的意志和势不可当的气势,努力向前方、向终点划去 。船桨击水的声音,奏成一首特殊的交响乐,在赛场中“突兀”地响起。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我眼里,那群整齐一致,不知为比赛付出多少汗水、多少日月的选手们,无论强弱,都是千古风流的人物!

 他们向前划去,消失在水天合一之处,但他们的声音仿佛仍然响在我的耳畔。

 龙舟虽结束,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会结束。它将永远流传,这种永不言败、力争上游的可贵精神将永远传递,一代又一代。

  若有机会,我还想再看一次龙舟!

 (四)

 风俗美、人情美,怀念家乡

 家 乡 的 端 午

 210 班

 金燕归 家乡的端午是热闹非凡的!

 在家乡虽没有赛龙舟的习俗, 没有让大家聚集在一起的活动,但端午那天大家总是不约而同地拜亲访友,在山路上走来走去,或到一家去帮忙包粽子,或到一家去吃一顿吊锅。

  家乡的粽子,是很平常的咸粽,将粽叶折叠,形成一个漏斗状,再往其中加入糯米,盐之类的调味品,最后,塞上一块腌好的腊肉(老家一年四季都腌腊肉),最后封住口,再绑上棉线,放在锅中蒸熟即可。

  粽子咸香可口,但最让人高兴的那天许多离家的人从外地回来。家人团聚,大家脸上都是笑盈盈的,粽子的香气与大家的喜悦交织在一起,便是端午最美的情景。

  粽子虽美味,但最多是饭前的点心 ,只能算配角,家乡端午的真正主角其实是吊锅。

  傍晚时分,一家人围在厨房的火炉旁,此时,主厨会将一个盛满食物,自带提手的铁锅挂在自屋顶放下的一根带勾铁杆上。能吃辣的锅中是红汤煮菜,锅边再围上一层鲜嫩的豆腐;不能吃辣的就是一锅红枣炖肉,配着时疏和山味。

 大家一人手端一碗饭,待人到齐后,便动手夹菜,入味的食材,鲜香的汤汁配上米饭,咸辛的酸豆角,让大家胃口大开,一面谈笑,一面吃饭,其乐融融。

  主菜吃完后,一顿吊锅也依然没有完,这时的汤汁已经吸收了各种食材的精华,便可煮上一锅油面。油面是一种揉面时加入盐和油的极细极香的手工面。下入锅中后,大家都盯着汤等待着美味。终于,油面翻上来,汤汁“咕噜咕噜”冒着气泡,场面再一次热闹起来,大家闲聊,而有人给客人夹面。现在,我的脑海里依然时常浮现外婆给人夹面时的温暖场面。这煮菜与煮面是对食材的节俭与尊重。

  家乡的端午,充溢着美食的香气、粽子的美味,有着难得的放松,有着亲人的团聚,更有着我对大山中的家乡的思念!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