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夯实“四大基础”全力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完整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夯实“四大基础”全力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2篇
第一篇: 夯实“四大基础”全力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九年级历史一轮复习之我见 临沂太平中 学 王善文 复习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复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结合我区教学实践及区教研室打造活儿有效课堂的要求,我们在复习时既要注重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要加强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
一.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正确、向上的人生态度。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九年级是一个特殊的阶段,首先是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其次是升学的压力,第三是繁重的课业负担,再加上青春期的心理与生理的变化。
诸多的因素导致了学生在临考前的几个月思想发生了严重的变化。
这对于九年级任课老师来说,如何提高复习效率就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
因此,在进行一轮复习之初,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尤为关键,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正确、向上的人生态度,为一轮复习扫清障碍。
二.教师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学为主;
让学生悟、以练习为主。
教师要把握好精讲善练。
二.教师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学为主;
让学生悟、以练习为主。
教师要把握好精讲善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以一个平等中的首席地位,组织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独特情感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围绕学生设计教学活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力图营造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
在课堂上还给学生以学习的权利。
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练一练、议一议、辩一辩、讲一讲;
问题让学生去发现,方法让学生去寻找,步骤让学生去探究,问题让学生去总结。
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清醒地意识到:
听到的容易忘,看到的记得牢,亲身做过的学得最好,老师应该把权利、兴趣、自由与空间还给学生。
课堂的关键价值在于学生的发现,在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只是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空间与环境。
人们习惯上认为,课堂上教师讲得越多、越细、越深、越透,学生就学得越快、越好;
教师带领学生钻山洞,总比学生自己摸索要更快一些。
事实上,这样做容易养成学生思维的惰性。
教师成了讲师、话筒,学生成了听众、哑巴。
教也是有讲究的。
教什么?怎样教?学生会的不教,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少讲、精讲,只作点拨性的引导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不能仅仅理解为一种教学模式,它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不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还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高效发展。
三.紧扣课标,系统复习;
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1.依据探究和课标,进行单元复习,夯实基础 (重中之重:
熟悉教材和历史知识的重要环节) 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依据市教研室编写的探究进行单元复习,根据课标梳理,理清史实和概念、线索要清楚,重点要突出,逻辑性要强。
通过看(眼)、读(口)、写(手)、记(脑)、悟(心)、练(全面)等强化训练,让每一单元的基础知识都能够落实,争取人人过关。
依据探究的达标训练、重视学生学能力的培养,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 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A、抓住关键性字眼如标志、转折、最早、最大、第一等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
同时可结合题目让学生训练。
B、对复习中觉得重要的地方可要求学生用红笔打记号:
有△、波浪线、括号等各种标志, C、老师要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的办法。
(1)抓住关键词强化记忆;如抗战的胜利,洗雪了----耻辱,成为----转折点。
(2)10 分钟记忆法。
上课后用 10 分钟左右的时间背诵指定的内容,然后教师检查。
一堂课有时让学生齐读、默读、老师讲解、做笔记,做练习交替进行,尽可能让学生不觉得疲劳。
(3)线索记忆法;如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元朝实行行省制。
《八年级历史下册》有建国以来的我国的农村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调整的过程,可整理成 1952 年土地改革----1956 年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 年人民公社-----1982 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总而言之,素质好、何愁考。
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思考起来、说出来。
当他们夯实了基础、提升了能力,我们还会愁学生的中考吗? 二〇一〇年三月十二日
第二篇: 夯实“四大基础”全力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加强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作者:暂无
来源:《粮农智库》 2020年第4期
张天佐(农业农村部合作经济指导司司长)
农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治理,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满足农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意义十分重大。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都对此作出了重要部署,2019 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就加强农村基层治理又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大力推进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创新治理方式,提升治理能力,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善治之路,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
一、切实加强党对农村基层治理的领导
党管农村工作是我党的传统,也是我们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关键。当前,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干部队伍青黄不接;有的地方农村基层党组织动员农民群众的手段较弱;有的地方干部作风不实,宣传政策不及时、落实政策不到位。这些情况,不仅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也直接影响了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和执政基础的巩固。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乡村治理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在乡村治理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一要完善党领导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县委书记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农村工作上,要把乡村治理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二要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目前,全国有128 万农村基层党组织,这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继续全面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全面推行农村基层党组织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备案管理制度。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坚决把受过刑事处分、存在涉黑涉恶问题的人清理出村干部队伍。
三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国现有3500 万农村党员,要充分利用好、发挥好他们的作用。大力开展党员联系群众活动,组织群众发展乡村产业,动员群众参与乡村治理,教育引导群众革除陈规陋习。要了解群众思想状况,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关爱服务,密切党员与群众的联系,引导农民群众自觉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二、深化村民自治实践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村民自治经过近40 年的丰富完善,成为社会主义民主在农村最广泛的实践形式之一。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村民自治面临许多新形势、新问题。比如,一些村干部年龄老化、能力弱化,不能有效为村民提供服务;一些村委会偏离了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属性,不依法行使职权;一些村民集体意识淡化、公共意识薄弱;面对农村大量人口的流动,如何处理“走出去”与“留下来”、“老村民”与“新村民”的关系。要针对这些问题,探索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进一步激发农村社会内生活力。
一要健全村民自治制度。建立健全以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自治章程等为主要内容的自治制度体系,保障村民自治制度有序推进。推行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协商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五民主三公开”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村务质询、民主评议村干部、财务审计等制度,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二要丰富村民议事协商形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要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度,创新协商议事形式和活动载体,让农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真正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充分调动和激发农民的积极性。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农民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及时化解各种矛盾纠纷,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
三要发挥村规民约的自律规范作用。要不断推进村规民约的细化实化具体化,村党组织、村委会要广泛征求意见,乡镇党委政府要审核把关,形成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防止内容空泛、制定不规范、实施流于形式等问题,发挥好村规民约在乡村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当前,我国农村不仅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农民群众道德观念也受到各种思想冲击,一些地方乡村文化特色逐步丧失,维系农村社会秩序的传统观念淡化;一些地方农民人情社会商品化,家庭观念淡化,不养父母、不管子女、不守婚则、不睦邻里等现象增多;一些地方封建迷信有所抬头,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攀比之风蔓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传承我国乡村社会的优秀文化传统,也要培育现代文明思想观念。
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农村思想阵地。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注重寓教于乐、寓教于行、寓教于事,采取符合农村特点、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农民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二要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培育乡村文化发展新业态,深入挖掘农村特色文化,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作用。推动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推出更多符合当前农村特征、农民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提升农村文化活动水平。
三要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要加强党组织的领导,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总结推广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规民约治理大操大办、不赡养父母的做法,通过引导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孕育社会好风尚。
四要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农村道德模范、最美邻里、身边好人等选树活动,大张旗鼓宣传先进典型,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形成争相弘扬文明乡风的浓厚氛固。
四、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
农村改革发展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环境,稳定也是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当前,农村交通、机井、煤气、食品等方面的安全隐患还不少,各种伤人事件频发;部分涉农领域法律规定过于原则和滞后,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一些村民权利意识强了、义务意识相对弱了,信访不信法、讲蛮不讲法等现象较多。必须进一步推进平安乡村、法治乡村建设,为农民群众创造安全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
一要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坚决打击涉黑涉恶行为,清理背后“关系网”“保护伞”,积极探索建立防范“村霸”等涉黑涉恶问题的长效机制。
二要加强农村社会治安工作。加快建立立体化、信息化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综治中心和网格化服务管理,依法打击违法犯罪、邪教组织和非法宗教活动,加强乡村交通、消防、公共卫生、食品药品安全、地质灾害等隐患的排查和治理。
三要加强农村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供给。完善涉农领域立法,推进农村行政执法综合改革,把政府各项涉农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扩大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引导干部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
五、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量任务在基层,推动党和国家各项政策落地的责任主体在基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也在基层。当前,一些地方乡村治理中乡镇政府作用发挥不够,村级组织自主性下降,各类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不高;一些地方乡村治理手段落后,效率低。必须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协调好各类主体的关系,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乡镇和村,提高乡村治理效能。
一要完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农村县、乡、村三级职能定位,理顺层级关系。县级要加强统筹谋划,建立健全职责清晰的责任体系。要对乡镇赋权赋能,强化乡镇统一协调职能,健全统一管理服务平台。合理划分乡、村两级的工作事项和范围,探索建立村级事项合理分担机制,减轻村级组织负担。
二要支持多方主体参与乡村治理。加强妇联、团支部、残协等党群组织建设,支持农村经济组织、群众性自治组织发展,发挥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作用,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广泛参与乡村治理。
三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治理手段。积极利用信息化、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探索建立“互联网+”治理模式,提高信息服务覆盖面,推进乡村信息统一采集、资源互联共享,为干部群众交流搭建网上平台,让农民少跑腿、数据多跑路,为农民群众提供便捷服务,提升乡村治理效率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