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应急预案制修订存在问题及建议对策(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应急预案制修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策6篇
【篇一】应急预案制修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策
政府采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作者:张凤梅 郑道清
来源:《财经界·中旬刊》2018年第02期
摘 要:政府采购能够对各级政府和其所属机构日常政务活动、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需求进行满足,因此政府采购工作较为重要。但是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放管服及电子化招投标实行方面的不足、采购计划不合理、采购程序不透明、采购效率不高、采购方式较为僵化等,对政府采购工作水平产生一定影响。本文对区政府采购方面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对策建议进行具体分析,以期为区政府采购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启发和参考。
关键词:政府采购 问题 对策建议
区政府采购工作中的问题对其实效性产生一定影响,本文对区政府采购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从政府采购放管服及电子化招标的实施、电子化管理平台的构建等角度对政府采购问题的解决对策进行阐述,希望政府采购相关工作人员能够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并参考文中对策建议对政府采购工作进行调整,为政府采购质量及效率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一、政府采购工作中的问题
(一)放管服的问题
所谓放管服,即简政放权、降低准入门槛,公正监管、促进公平竞争以及高效服务、营造便利环境。在新时期背景下,对政府采购工作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并且采购规模也逐年递增,因此如何对政府采购工作进行有效监管、实现放管服的目标成为人们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存在监管人员不足的问题,无法对采购制度的制定、采购计划备案的制定、电子化平台管理维护、投诉处理等多方面工作进行更好的应对,并且存在准入门槛过高的问题,进而对政府采购及服务工作质量及效率产生一定影响。
(二)政府采购法律法规方面的问题
政府采购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建设需要一个过程,目前我国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层面尚且存在一些问题,如何结合新时期发展形势及需要做好法律法规修订、补充以及完善等方面的工作成为人们需要考虑的内容。针对政府采购相关法律法规的空白问题,需要对供应商对采购人、代理机构的质疑管理办法进行制定和完善,对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方面的问题及空白进行弥补,对监管调查取证、采购文件造假行为、授权等多方面问题进行解决。此外,未能制定更多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理措施,不能对围标、串标等问题进行有效处理等也是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制定方面的问题,如何为政府采购工作提供更多法律依据支持,促进其法制化建设成为政府采购部门及相关立法单位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篇二】应急预案制修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策
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近期,笔者先后赴受2008年冰冻雨雪灾害影响较重的几个南方省份进行调研。在调研中了解到,各省的应急管理工作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建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制定了应急预案,并且对相关部门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进行了一些应急管理基本知识的培训,有些地方还组织了应急管理演练。但仍存在以下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 (一)预测预警体系的建设问题 现在的应急管理工作中重视预案的编制和管理,但是预测预警体系的建设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具体表现为:一是地方性自然灾害预测的科学研究体系未建立或健全;
二是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监测监控体系未建立或健全;
三是各部门之间的专业预测、监控信息的交流、会商、筛选、决策机制未建立或健全;
四是对各类突发事件发布预警的判断指标体系未建立或健全;
五是预警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和专业术语通俗化、警报化的问题尚未妥善解决。 (二)信息上报、发布与核实问题 目前很多领导同志都意识到现代社会中隐瞒信息是很不明智的事,只有及时上报信息和向社会公开发布信息才是正确的选择。但是,实际工作中确实存在着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的问题。诸如,不同的部门对某一事件信息的掌握会存在一些出入,需要时间进行核实;
媒体的抢先报道与政府正式的新闻发布有时也会存在出入。 (三)政府各部门的常态工作与非常态的应急管理工作的界定问题 应急管理工作不仅仅只是在发生突发事件后的应对,也包括大量日常的准备和预测预防工作,这些工作往往又和政府各相关部门的法定职能职责紧密联系。值得研究的是,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把握应急管理中的常态工作与各部门的关系,避免想做工作但无权限或者突发事件发生后才发现没有做好准备的状况。 (四)政府各部门之间在应急管理工作领域的分工、协调、衔接、联动的法定程序规范问题 很多地方的同志都强烈要求将应急管理的体制机制问题作为重要课题进行研究。政府各部门在应急管理工作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职责划分的问题,诸如水利部门在防洪工作方面与国土资源部门在预防地质灾害如山洪、泥石流方面如何分工协调,民政部门如何开展城市救灾以及全社会的减灾防灾工作等。二是资源整合问题,例如如何整合部门资源、如何利用社会资源、如何建立部门联动和区域合作,由哪个部门来统筹考虑应急管理资源的网络化有机结合等。三是程序规范问题,目前,基层应急管理部门职能既有重叠又有空白,应从程序规范或制度约束中提炼出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应急程序、应急联动机制等,进一步强化对应急管理的机构及职能定位、应急管理的监督、指挥体系专业化、预案管理动态化、联动体系规范化等问题的研究。 (五)中国特色政治体制下执政党与政府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制度安排问题 一些基层政府的同志提出,应急管理决策需要法律依据和法律授权,需要明确责任人,实际工作中执政党的负责人不可能不出现在突发事件的第一线,有时也不可能不做出决策,那么如何界定政府负责人的处置责任需要从法律层面或制度层面加以明确。要在充分考虑中国特色和特殊国情的基础上,加强对政治体制和应急管理关系的研究,避免应急管理与政治体制两张皮,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学。
【篇三】应急预案制修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策
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以杭州的人居建设为例
城市环境是由那些与城市居民生活、工作等内容密切相关的各种物理(包括自然地、人工的)条件与社会、人文、经济、信息条件所构成。其中社会人文环境是指非物质的、无形的存在,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以及人的思想意识与深层结构之中,指导其行为与行动。城市环境若按居民的主要活动场所来分类,主要有居住生活环境、工作(学习)环境及其他环境。居住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生活品质的高低,是非常主要的。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望, 就是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的现况下, 能够拥有一个舒适、安静的居住空间。对现在的人们来说, 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包含着物质生活的丰富、舒适, 而且还包含精神方面的享受要求,尤其后者的优劣, 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等生活的效率, 而且与人的身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西方发达国家, 城市建设、人居环境开发日益强调环境效应,“绿色地球”、“绿色城市”、“森林都市”、“园林城市”等等设想和实践成为当今的主流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新世纪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将呈现出三大趋势:(1)追求人文与自然的协调共存;
(2)注重生产与生活的综合开发;
(3)强调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的并重。
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杭州有着比大多数城市要优良合理的人居环境,但是也同样难以避免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进程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城市历史文化环境的破坏,人居环境特色的日渐衰微。
近几年,杭州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欣喜之余,我们也应看到杭州城市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正在付出高昂的代价,杭城的人居环境特色正在逐渐衰微、消失,我们的周遭正不断地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恶俗的建筑物。走在杭州的大街小巷上,一个个用红油漆写成的“拆”字令人触目惊心。整个杭州仿佛是一个大工地,到处在拆房,到处在建房。在看到一派“欣欣向荣”的建设场面的同时,以牺牲杭州原有居住文化、人居环境特色为代价的“建设性破坏”也随处可见。杭州正在成为一个失去“记忆”的城市。
我以河坊街的改造为例。清河坊是杭州著名的老街,古时便有“五花儿中心”之美称。至近代,清河坊仍是杭城商业中心。河坊街与中山中路交叉的‘四拐角’,尚聚集有全城最著名的古老商铺,是《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明确要求保护的精华地段。直至近几年河坊街整体改造前,这一带一直是最能体现杭州人居环境传统风貌的老街区之一。但已经进行的河坊街整体改造虽然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古街存在的功能性问题,但是由于规划的不合理、改造得过于草率,造成了河坊街原有的人居环境特色丧失殆尽。河坊街整体改造的缺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河坊街整体改造破坏了该街区原有的规划格局。吴山广场的出现割断了河坊街作为东西直街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新的河坊街成了一条不折不扣的仿古街。
2.为了将河坊街改造成商业步行街并建设吴山广场,原有街道两边成排的高大的梧桐树被拔起,导致夏季整个河坊街和吴山广场都暴露在炎炎烈日下,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
3.在建筑物的改造上没能做到改造前提出的修旧如旧的目标。虽然改造后的建筑保留了原有建筑的框架,但建筑外立面的门窗雕饰、色彩处理如出一辙,缺少变化,并由于不适当的“提高、美化”而使文化品格遭到歪曲。
4.河坊街改造迫使大量居民搬迁,使原来居住在这一街区的居民散失,长期以来形成的居住模式和居住文化遭到破坏。
通过上述事例,我们应该看到尊重和保护杭州残存的有地方特色的人居环境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了。如何保护蕴含杭州地域文化与历史文化的人居环境,如何处理好杭州城市建设中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便是最关键的。
对杭州传统人居环境的保护可参照我国对文物古迹分类分级保护的方法,设置绝对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绝对保护区内有杭州地方特色的建筑与环境均不允许随意改变原有状况、面貌及环境。如需进行必要的修缮,应在专家指导下按原样修复,做到“修旧如旧”,并严格按审核手续进行。绝对保护区内影响原有人居环境风貌的新建筑物、构筑物必须坚决拆除。
对保存较完好的建筑应坚决按原样保护。但对需要修缮、加固的建筑物,由于杭州潮湿多雨,对腐朽破败的木结构住宅不断地修补是必然的,因此,采用结构保存的方式是比较恰当的。
杭州人居环境保护应坚持政府主体,公众参与的形式。“历史文化名城在人居环境建设与保护中,不仅应该保护建筑及其环境,而且应该十分注重“人”的因素,即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等。
二.城市色彩杂乱无章
近十年来,由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杭州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由于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普遍缺少对城市色彩的重视,致使杭州城市色彩杂乱无章。城市色彩是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直接反映了城市的历史文脉和整体风貌,是城市特色与品位的重要标志,是城市魅力的重要构成。如何在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同时,确保城市色彩的和谐统一,成为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
杭州城市色彩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
1.杭州缺乏能体现城市性质特征的主色调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杭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风景旅游城市。但由于城市快速扩容,城市建设使用的建材五花八门,基本已抛弃传统的材料,各种新材料、新涂料的色彩,将杭州城市扮成色彩斑斓的大花脸,杭州既没有确立与独特的城市性质相匹配的城市主色调,更没有鲜明的地方区域特色。
2.城市住宅小区的建筑色彩各自为政,颇为凌乱
在城市的建筑物中数量最多、占地面积最大的是住宅建筑,它构成城市色彩的“基调”。但由于未对建筑物色调作出具体要求,开发商又缺乏平和的心态,很多住宅小区的建筑靠哗众取宠的色调吸引公众的眼球。即使在一个住宅小区内,由于开发商不同,对建筑色彩的选择也不同,彼此互相攀比,追求视觉刺击以突显自己的建筑。最终造成同一小区的建筑色彩杂乱无章,城市品位无从谈起。一个极端的例子,古墩路上一幢民居外墙竟然整体选用漆黑的建材。
3.城市街景色彩商业气氛浓烈,喧闹甚重
杭城的街景,无论是商业街还是文化特色街,充满商业性倾向。突出表现在城市广告色彩运用上。大面积色彩艳丽、色度饱满的巨幅广告,安置在建筑屋顶或建筑立面上,如延安路,体育场路,甚至刚整治不久的解放路等等,既破坏了原有建筑的色彩,又造成噪色污染,给人以喧嚣和紧张的感觉。
4.城市节点色彩未有效显现杭州城市的品位
城市的节点也是城市的点睛之处,是城市空间布局中的“闪光点”。如三潭印月、保叔塔、六和塔一直是杭州的象征,彰显着杭州的文化品位。但还有些城市节点,如武林广场、吴山广场等布满各种色彩鲜艳的商业广告或标语,甚至如浙江展览馆这样的标志性建筑,屋顶也安置巨幅商业广告。还有些建筑色彩只为标新立异,不考虑周围环境,与周围建筑及环境格格不入,破坏了原有建筑群浑然一体的风格。杭城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节点显现不够。
形成杭州城市和谐色彩的措施有:
1.借助宣传杭州城市形象的契机,宣传城市色彩和谐的重要性
2.制订杭州城市色彩规划,将城市色彩的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3.城市色彩规划应着重考虑以下几方面:
(1)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杭州城市色彩主色调。(2)通过色彩规划,保护西湖的自然美景。(3)保护历史街区的色彩特征,延续城市历史文脉。(4)通过居住色彩规划,塑造城市形象的个性魅力。(5)通过色彩规划,营造城市各具特色的街区。(6)通过城市色彩规划,突显城市节点的文化品位。
三.居住社区环境的功能有待加强
居住区中存在的问题可分为以下几点(实际调研结果见表一):
1.建筑缺乏特色和可识别性;
2.缺乏休闲娱乐设施和人际交往的空间;
3.缺乏亲切感和宜人性;
4.邻里环境质量的下降;
表一
指标
比以前好
不知道
比以前差
居住环境
住宅
宽度适
68.1
17.3
14.6
给排水状况
57.4
25.1
17.5
日照通风条件
52.8
21.4
25.8
生活垃圾收集情况
53.7
23.5
22.8
邻里
安静程度
35.3
19.5
45.2
交流或接触程度
30.5
24.6
44.9
绿化
40.4
23.4
36.2
社区环境
社区绿化
公园、学校的绿化
55.1
28.2
16.7
街头绿化
42.5
22.0
35.5
该地区的绿化状况
46.2
24.4
29.4
去公园的便利程度
54.5
22.2
23.3
周围的水域环境
23.2
25.6
51.2
与水域的接近程度
26.0
42.9
31.1
社区空间
公共空间的大小
34.1
25.2
40.7
街景的美化程度
47.0
25.1
27.9
社区服务
购物
68.1
16.4
15.5
娱乐
60.6
25.6
13.8
医疗
49.8
27.5
22.7
银行、邮局
72.6
17.8
9.6
小孩的教育环境
51.8
34.6
13.6
文化环境
50.3
29.4
20.3
治安状况
27.3
22.4
50.3
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是建设开敞分布、自然生态的新型社区形态,将社区纳入城市有机体。社区环境规划要改变过于注重硬件物质环境塑造的传统,倡导社区建设,拓展社区功能,把社区建设发展、社区物业管理等的需要纳入规划过程。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发展,住宅不仅是生活和休息的场所,也将是生产(工作) 场所,人们将在以邻里为范围的生态圈里度过大部分时间,住宅标准和邻里环境的协调发展将大大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当务之急一方面是在住宅设计中倡导交流的、富有人情味的居住文化,另一方面是促进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从总体上提高邻里的绿化覆盖率和绿视率。
四.城市交通负荷不断加大,城市交通发展出现诸多问题。
近年来,杭州城市城市空间得到极大拓展,但同时杭州城市通勤总量和通勤距离大大增加,使城市交通负荷不断加大,城市交通发展出现诸多问题,如交通设施供给滞后于需求增长、城市交通与空间发展脱节、区域交通与城市发展缺乏协调等。
1.交通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2000-2001年由于萧山和余杭的并入,城市人均道路面积和人均GDP均呈负增长,分别下降22.5%和16.9%,表明该年城市道路面积的增长是滞后于经济发展。2001-2004年杭州城市人均道路面积年均增长12.2%,而人均GDP年均增长15.6%,经济发展速度较快,道路建设相对滞后。
2.交通工具运送能力相对落后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市 GDP一直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全社会客货运输量虽然有阶段性变化但总体也呈上升趋势。1978~2004年杭州市GDP年均增长19.15%,而全社会客、货运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67%和13.26%,均低于GDP的增长速率,这反映出杭州市人流、物流运送能力仍在较大程度上滞后于经济发展。现状杭州城市的公共交通方式仍以公共汽车、有轨电车等地面交通为主,缺少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的支持,地铁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
3.各城区发展水平不均衡
由于杭州城市各组团之间的社会经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受之影响的城市道路交通也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
杭州城市交通问题的产生可以归结于以下几点:(1)发展空间的地理限制影响;
(2)主要功能区格局制约;
(3)郊区化发展倒逼。
要解决交通问题我们应采取的措施首先是因此继续扩大交通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提高运输能力,形成安全可靠、便捷高效的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其次,必须打破杭州目前单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积极培育各副城和组团的混合功能,完善主城、副城、组团间的交通联系网络,构建多中心、网络型城市结构,从而促进城市和谐发展。再者,由于土地资源稀缺、环境容量有限,资源与环境的压力要求杭州城市交通必须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发展综合交通、公共交通,引导产业、城市合理布局,引导合理运输消费。
五.城市环境质量的下降。
城市环境质量的下降是人居环境建设面临的最严峻问题。纵观工业化以来的城市发展史,发达国家都不同程度地走过了一条对居住环境由忽视到重视的曲折之路,当今城市的适居性程度正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竞争新的主题内容。杭州自然也不例外(见表二)。
因此,人居环境建设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弘扬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体现历史文脉的延续性。②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建立资源节约型工业经济体系,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把“三废”治理与资源综合利用结合起来,走“清洁生产”与“绿色技术”的道路。③严格执行噪声、排污收费制度,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促使工厂企业有序布局。
表二
指标
比以前好
不知道
比以前差
城市环境
风景名胜保护
自然风景的保护
49.9
21.8
28.3
历史古迹的保护
41.3
32.9
25.8
历史的氛围
32.9
36.0
31.1
生态环境
城市的噪音
23.2
20.1
56.7
城市的空气质量
15.9
17.5
66.6
服务应急能力
公共交通的便利程度
65.5
17.7
16.8
防灾抗灾能力
45.8
42.8
11.4
杭州作为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国际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得天独厚的人居环境。但是工业化的发展及城市的不断改造,使杭州的人文和居住环境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希望杭州能坚持“以人为中心”,营造有活力,有魅力,能真正延续地方历史文化与独特景观的城市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2.李王鸣. 杭州城市发展问题探讨. 广州城乡转型国际会议交流论文,1996
4.吴良镛. 关于人居环境科学. 城市发展研究,1996
5.吴良镛. 芒福德的学术思想及其对人居环境学建设的启示. 城市规划,1996
7.朱锡金. 21 世纪人类生态住区规划述要. 城市规划汇刊,1994
8.周俭. 可持续发展人类住区的认识及其发展战略. 城市规划汇刊,1996
9.胡俊. 中国城市:模式与演进.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篇四】应急预案制修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策
手机实名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作者:廖蕊 张赟 毕亚飞 张易 范云
来源:《时代经贸》2012年第04期
【摘 要】工信部宣布从2010年9月1日起正式实行手机实名制试点,再一次将手机实名制的探讨推向风头浪尖。实施手机实名制,对打击利用手机进行违法犯罪,遏制非法有害信息泛滥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通过对成都市五城区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当前成都市手机实名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如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不健全、相关法律缺失、运营商的不作为、年轻人对实名制的排斥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手机实名制;
问题;
对策建议
一、引言
手机实名制是指实施手机号码的实名登记制度,即通过电信运营商对用户的有效身份进行登记、加强用户的实名制管理的一项制度。实行手机实名制的初衷是打击非法短信、遏制利用手机违法活动等。但伴随着手机实名制的实施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宣传力度不足、运营商的不作为、年轻人对实名制的排斥、实名制名不副实等。许多专家和学者都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不同的对策和建议,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成都市五大区的实际调查,分析了手机实名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手机实名制的实施现状
我国从2005年9月上海率先实施手机实名制,到2006年3月泉州市推行新入网的手机与小灵通用户全部实施实名制,这些试点都没有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原定于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强制实施的手机实名制,后来不了了之。鉴于日益泛滥垃圾短信和手机咋骗等让手机实名制如弦上之箭,工信部宣布从2010年9月1日起正式实行手机实名制试点,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的支持,有的反对。
根据手机实名制的特点设计问卷,对成都市五大区(锦江区、青羊区、成华区、金牛区、武侯区)进行了调查,问卷主要采用选择题及开放题的形式,主要是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对手机实名制实施的态度及相关建议。共发放问卷325份,收回有效问卷303份,有效回收率为93.23%。
【篇五】应急预案制修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策
基层人民银行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 要:本文在专题调查的基础上,系统总结反映了人行西安分行辖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总体情况和取得的主要成效,同时从规划论、预案质量、优化机制等五个方面,指出了现有应急预案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关键词:基层人民银行;
应急管理;
预案体系人行西安分行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工作起步于2005年。六年多来,辖区各单位按照总行的统一部署和分行的具体要求,按照“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经过共同努力,逐年在各个层面加快了应急预案建设步伐,已基本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为以应急预案为抓手促进全辖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一、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现状截至2011年底,西安分行辖区78个分支机构(包括分行机关、分行营业管理部、 11个地市中心支行和66个县市支行)共建立了涵盖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类等应急突发事件预案1228个。分类型来看,a类(自然灾害类)163个、b类(安全生产类)206个、c类(公共卫生类)79个、d类(社会治安类)690个、e类(其他类)89个,分别占预案总数的13.3%、16.8%、6.4%、56.2%、7.2%。总体看,辖区各单位在建设应急预案体系过程中,能认真领会有关法规制度精神,自觉落实针对性和规范性要求,促使有章可循、分级响应、纵横联动、分工协作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基本形成。二、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总体看,由于国内应急管理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许多方面还缺乏成熟的经验和规范要求,加之各地情况千差万别,这给基层单位有效开展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带来了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一)应急预案体系缺乏统一规划。从本次调查结果看,各单位普遍反映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工作缺乏统一规划,由此导致上下级单位应急预案同构同量现象突出,即“上下一般粗”,忽视了不同层级规模和职能差异,使一些应急预案制定的必要性和作用大打折扣。如部分下级单位为了免责,在建立应急预案体系过程中,未结合辖区实际,进行必要取舍和整合,而是一味照搬上级行应急预案体系,导致与上级行应急预案类型、结构及数量均大体相当。从表2可以看出,西安分行辖区78个各级各类单位中,每个单位平均拥有16项应急预案,其中,地市中支a类、b类、c类、d类、e类应急预案的平均数量与县市支行基本持平。(二)应急预案整体质量不高。综合以往应急预案评估结论和本次调查结果,部分单位的应急预案从结构框架到具体表述,没有结合实际加以调整和优化,照抄照搬现象存在。如有的预案在制定过程中,没有进行认真规范的论证和评审,使不切实际的预案顺利下发;
有的预案通篇都是原则性表述,职责不具体、流程不明确,操作性不强,甚至个别预案的内容还与上级行制定的应急预案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要求冲突;
还有个别预案缺少应急流程图、应急指挥人员通讯录等内容。(三)应急预案优化机制不健全。定期开展科学评估是保证应急预案持续优化的重要手段,总行也因此制定了专门的应急预案评估暂行办法。但在实际应用中,内部评估往往容易演变为自我评估,影响评估工作的客观性,外部评估也缺乏一定的可行性,如参加评估的外部专家资质认定标准、评估方式方法、评估结论的效力如何界定,尤其是如何处理引入外部评估与防止失泄密的关系等均无明确规定。如在确定风险源及其原因过程中,由于各项预案专业跨度大,有的单位反映对直接风险源、间接风险源、衍生风险源及其产生原因难以系统把握和排序,对风险形成的原因更是难以科学判断;
在确定风险等级时,很多单位主要依靠主观经验。(四)应急预案横向之间衔接不够。调查中,各单位普遍反映,基层行应急预案内容的纵向一致性要好于横向的衔接性,主要原因在于纵向的要求易于理解和贯彻,而横向的要求却因业务差异和专业不同而难以有效统一。如某中支机关25项应急预案中,仅应急预案启动条件、应急响应分级标准,应急突发事件处置流程、应急保障要求、应急状态结束等内容缺乏统一尺度,增加了应急预案的理解难度和执行成本,甚至个别应急预案在制定后没有认真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导致意见不统一,影响了应急处置效率。(五)应急预案所需各种保障不到位。应急预案的有效性,除了要素齐全、框架规范、表述简约等要求外,更需要资金、人员、设备、物资、宣传、培训、外联等方面的有力保障。调查中,各单位尤其是基层单位普遍反映,尽管所有预案均按照预案管理有关规定制定了应急保障的相关条款,除人力资源基本保证外,应急管理专项资金、应急管理专项设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储备均缺乏基本保障,有的县市支行每年用于应急管理的资金基本为零。据统计,基层行应急预案保障缺乏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修订、宣传、培训、演练和评估等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对业务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起重要支撑作用的路由器、交换机、服务器等重要网络设备缺乏备份机,还有发电机组及预防自然灾害的其他应急物资也都较为缺乏。同时,除业务系统应急预案外,其他需要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在应急突发状态下联运支持的应急预案,基本难以纳入地方政府应急预案体系。三、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建议总体看,经过不懈努力,西安分行辖区各单位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各类应急预案在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中的作用得到了较好发挥。但受体制、机制及主客观原因影响,仍存在较大的改进和完善空间。(一)建议总行分层次制定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规划。规划应结合人民银行体制改革战略思路和职能特点,明确人民银行系统应急预案体系短期、中期和长期建设目标,按照分行、省会中支、副省级城市中支、地市州盟中支、县市旗支行等层次制定参考性应急预案体系框架及基本预案目录。同时,利用3至5年时间,逐步推动现有“上下一般粗”的应急预案体系向“倒三角”的整体架构调整,即指导地、市、州、盟中支和县、市、旗支行对现有应急预案分大类进行有机整合,使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务资源服务于“少而精”的应急预案体系,杜绝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切实提高基层行应急管理工作水平。(二)修订相关应急管理工作制度。一是建议总行结合2010年在全系统开展的应急预案评估工作成果,尽快修订《中国人民银行应急预案评估暂行办法》,对应急预案由谁评审、如何评审、评审成果运用等加以明确或细化,同时,引入数学建模、计算机技术等先进手段,对办法中所涉及的评估指标建立、风险源判定、 风险等级分类、评估结论量化等方面优化完善,推动应急预案评估工作更加科学规范。二是建议总行根据国务院应急办下发的《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指南》,在分析总结全系统应急预案演练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下发《人民银行突发事件应急演练通用指南》,尤其对演练计划制定、演练准备、演练组织、演练实施、演练评估、演练善后等环节提出具体标准和程序,促进人民银行系统应急演练工作向规范化和模块化方向发展。(三)提高应急预案编制工作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关于应急预案编制工作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总行及各分支行已经制定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制度办法。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基层行对制度办法的理解不到位、执行有偏差,这就要求基层行在制定应急预案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制度办法的规定,同时注意渗透“四个明确”。一是明确本行履职过程中的主要风险源,根据风险源配套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二是明确主要风险及衍生风险的等级划分及风险识别,使风险预防、预警及应急响应等级有据可依;
三是明确针对不同响应级别的处置程序、措施及职责分工,使应急预案真正成为紧急状态下的行动方案;
四是预案内容表述规范准确,确保应急预案在应用中理解一致,执行到位。(四)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工作的纵横结合。基层行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既离不开上级行的正确指导,也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建议鼓励基层行在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工作中,除核心业务、涉密内容外,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类应急预案,积极主动寻求纳入地方政府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规划,一方面解决基层行遇到上述突发应急事件时,因势单力薄而难以应对的困局,另一方面确保地方政府在日常状态下对基层人民银行应急预案在协调沟通、资金支持、物资保障、培训宣传等方面予以统筹考虑,缓解基层行在这些方面的内在不足。(五)强化应急预案体系的相关保障。在资金保障方面,建议总行将领导讲话、制度办法中有关应急管理专项资金安排的要求通过适当方式予以统一明确,切实解决基层行应急管理工作边缘化和专项资金难以保证的问题。在物资储备保障方面,建议总行在全国范围内确定建立若干个区域性应急防灾减灾中心,通过明确职能,建立功能各有侧重的战略性应急物资储备库,扭转各分支机构目前各自为政的应急物资储备模式,从更高层面落实好物资储备和节约资金的辩证关系。在专业队伍方面保障方面,建议总行依据参事模式在全系统范围内建立动态调整的应急管理专家库,为国家和分支机构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方面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和指导;
同时,要求地市州盟中心支行以上单位建立规模适度的应急抢险队,从中选拔部分精干力量纳入总行统一管理的应急抢险队,并配套实施专业培训和考核机制,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应急管理形势。参考文献[1]郭新明.跨区域应急协作机制建设的实践[j].中国金融,2011,(24):38-39。[2]计雷,池宏,陈安等编著.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姚国章.推进应急系统建设推进政府应急能力[j].信息化建设,2005,(8):18-20。[4]王宏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基础[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10。[5]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九号,2007。problem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mergency plan systemin grassroots central bank and suggestionszhao yuhong(xi’an branch pbc, xi’an shaanxi 710075)abstract:on the basis of special surveys, the paper systemically summariz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and the main achievem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mergency plan system in the jurisdiction of xi’an branch pbc. at the same time, from five aspects including the planning theory, plan quality, optimal mechanism etc., it points out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of the existing emergency plan system. addressing above issues, it puts forward appropriate advice for improvement.keywords: grassroots central bank; emergency management; plan system责任编辑、校对:袁萍萍
【篇六】应急预案制修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策
学校应急演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伍雷来源:《世纪之星·交流版》2018年第02期
随着实际应急工作中制定、修订应急预案和启动应急预案的增多,预案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不同的突发危机事件实际应对过程中,应急预案所起到的作用与功效却是千差万别.为什么在应对有些突发危机事件时,我们虽然及时启动了应急预案,却对控制和化解危机帮助甚微?我们的预案在预防各类突发事件及减少突发事件造成损失中的作用如何得到有效发挥?这些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学校应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校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已经初步形成.近年来,每当各地发生突发事件,我们总能通过媒体了解到国家或地方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但从应对一些突发事件上暴露出的问题看,由于学校在应急时缺少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准备及物资准备,应急技术水平较低,应对突发事件责任不清等问题,也反映出某些应急预案仍存在不足之处,甚至有些地方的应急预案只是徒有虚名,根本起不了“救急”的作用.这充分说明学校应急预案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缺乏对应急预案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1)对应急预案编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预案针对性仍需加强.预案编制是一项专业性和系统性很强的工作,预案编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实施的效果.在自行制订应急预案时,由于受人员素质、技术水平、专业知识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应急预案缺乏可行性评估,不能结合本校具体情况编制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应急能力需求和应急救援体系脆弱分析等不足,预案框架结构不合理,责任和功能不清晰;
危险源和危险目标确定不准,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以及后果的预测与实际不符;
相应的疏散路线和疏散注意事项等没有纳入应急预案体系中.
(2)对应急预案的实质性作用估计不足.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安全发展,就是“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建立和完善应急体系,是及时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保障,是实现社会稳定、安全发展的保证,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意识决定行动,思想认识是行动的指南,部分学校对事故的风险认识不到位,抱有侥幸心理,寄希望于不发生事故,缺乏防患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对应急预案实质性作用的了解.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