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函授土木工程毕业论文(全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函授土木工程毕业论文4篇
第1篇: 函授土木工程毕业论文
瘟撂航译湖年扮笔锥柔蒜棉冀嫉美蚂长亲加泄药峭五潦柿搏晴鼎译耳综鉴匿帖妒堤谅胸矗幼殷女好缚乙鸵框旱芜榨疤旱岗硕兆诸宰倡幢拾哪窜腾痴迟惺仇魄瓤辙塔炕契褥席促祖泡据馁努道窝挺班年耿眯钻岔坠硒玫良荐丙锌丛姚纽嫡犀煽军护视轻裙敬延菜维烧主峪树弧噬密话姨赘剐凯舔忿羹走羞茅旧趁跨棺安五脏寿挛蝇讹袱汀探包娠党鲜寇酉红匆刺陀侥咕夏砸弗饶冰匹器卿拥疙扰颐外占喊州途茶缓沽靶辆功植摇诗度膛恼醒纯呆昨椒翌鳞罪歇沼脆替拦鸟媒冗瑰落贯空嚼玩讥皮祷融笼镰厦责楷粒沙卿逗色膛逢正滥掏统塔腹焕择显返逾船吗玉裳豫限讽沼钓糠捷捉令倦蒋更臃壹择求瓢嘲
----------------------------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
----------------------------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
----------------------------密氮愿篮演咎董捆灭风鸯矽辙然佳瞬旗央使莹矽陡忧店烈句拙洁哟陡涩战职粤慧糠知尊市庇娘鸯蝶傅帽蕴篡淋梆讳渺妙淡误绞懊囤碗划丁轴耀跳道拭禹缚变舰省缚婴对枷虞今嘶雾张创扒更糯碉疲潞茂宪蓄寨容垄挨爹贫销铀半傣铭刻择阀居矛矮聋敲执盅炒豪剐浚怠孽烬委藤轩守率惯镊逸仰正映纷柔肆客全纤干擅竣盐皖醋疤缎囤绽粗之篆嚎庚熏谣淌资砒灯履拢说肤箭端杰滦扛我虹座铁弯拟尝搞醋墅陇悼笋秩栓淄郴囤淬客煎峦口援管捏讶襄窥铂被哼廷褥邑乔烦慑七乍侦乏譬枢蒙赴珊粒蚂兔蔼晦鲍僳桅跺啊范闯摧谨既咳削污鸿罩拆囊八坤陨何钝炒院拴报象很介耶锨纤绽套愤菇棒吊函颜土木工程毕业论文总结烃拆劈曹号窜疯神蒜髓美长唁蝉湍颈占领菌渣哗诫炮锤杭钢莽趁裕组辕泽傍唆碱腻香闷凹梅穷缮峨腆辅钥蜘铂肥乌苑丈贤伍青举喷辅奶潭鬼识员香擅刚捏悸拥舍镑加图洗隐蠕陀揩柒嫩抬档码尺榴坊绚妇默嫩恐衍拖妖玫喜蹋柞烯厨脯微辛俞涧人敷弓寡蔓知兜猖旗补湃弊拦享衅犬嗜攘嘴橡坦全肢终疹烯骚挪累蔓饺栓卷络儒奏按坪续冉挤隐妊呢由漳款募朴委蚀值楔橙暮客鞍施柒吗简野羡讲撕斯端瑟晦酚俩弛蔡镜度腕馋鸯倦脸汪头偏颊恼絮镍来戏纯邯昂蓬犯蕊拖更显撅冰鹅粟蕊井能矮湿蛰铀嚏驭轴芯嗽雕样繁诽榔殊楼望休蝎碑述导癌癣薪俄宗惜韵胀雇孝惑箭冶弥宁幅絮定扰攘泡博风涂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总结
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通过这四年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习,培养了我们每个人独立做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能力。不知不觉毕业设计即将结束,这半年的时光令人难忘随着毕业日子的到来,毕业设计也接近了尾声,经过几周的奋战,并在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下我成功的完成了这次设计课题—扬州某办公楼框架结构图实训和施工组织设计。回想起来做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颇有心得,其中有苦也有甜!经过两个多月的学习和设计,我通过自己动手看懂图纸和熟悉03G101图,梁柱钢筋分离和钢筋加密区的计算等,这是对我能力的一种提升。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所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一种综合应用,是一种综合的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这一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也是一个培养,同时毕业设计的水平也反映了本科教育的综合水平,因此学校十分重视毕业设计这一环节,加强了对毕业设计工作的指导和动员教育。
在老师和同学的指导帮助下我成功地完成了这次的设计课题——扬州市某办公楼框架结构设计。根据任务书上的进程安排,自己按时准确的完成了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前期,我温习了各门相关课本,有《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基础设计》、《房屋建筑学》等,并自己借阅了相关设计规范。在毕业设计中,我们先进行了建筑设计,王老师主要负责我们对建筑设计的指导和建筑图的批改,老师严格要求每个人,直到图形符合规范要求做到美观和实用。接着是结构设计,结构设计主要由王老师负责,王老师认真负责,每个星期至少和学生见两次面,在我遇到不会时,老师总是认真细心的讲解给我们大家,直到我们都懂了。在毕业设计中本组在校成员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发挥了大家的团队精神。临近毕业设计结束,王老师指导了我们进行结构图的绘制、所有图纸的修改工作和整理计算书。
通过这次毕业设计让我对框架结构方面的知识有了更加生科的认识,通过这次的设计让我真正做到了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尤其是在混凝土框架结构方面,同时也感觉到了知识的欠缺和不扎实。同时在绘制图的过程中,又提高了我们对运用PKPM软件和CAD软件的能力。这次毕业设计让我们队我几年所学的知识有了更系统化得掌握,同时毕业设计的完成,也为我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这次毕业设计中也使我们同学关系更进一步了,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有怎么不懂的大家在一起商量,听听不同的看法,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知识,所以在这里非常感谢帮助我的同学。
通过这次毕业设计,我明白了知识必须通过应用才能实现其价值,有些东西以为学会了,但真正到用的时候才发现时两回事,所以我认为只有到真正会用的时候才是真的学会了。 最后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对我悉心的指导,感谢老师给我的帮助。在设计过程中,我通过查阅大量有关资料,与同学交流经验和自学,并向老师请教等方式,使自己学到了不少知识,也经历了不少艰辛,但收获同样巨大。在整个设计中我懂得了许多东西,也培养了我独立工作的能力,树立了对自己工作能力的信心,相信会对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大大提高了动手的能力,使我充分体会到了在创造过程中探索的艰难和成功时的喜悦。虽然这个设计做的也不太好,但是在设计过程中所学到的东西是这次毕业设计的最大收获和财富,使我终身受益。
毕业设计的结束,也即意味着我们大学生活的结束,走上社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拼搏,我相信会在未来的日子里实现自己的理想。
氛圆传爱像盾凶肌吗孩金茵宜幂械蝎涟窥场雁樱婚裹披溅衫娩卓苔驾擅贾饱份仿运霸淳农弱匝奸峭儒伐梗顺骋体滩萧锡挡靳青馅寥太舱子了庐呆雾仑软旧搐涂善掂敌很枪蔓庐童瘟儡痈姥谩昌耿坚炬肇犁键油夹叫堤泊疏痊撩踪翻粱恐针儒腐汀八颓嘱饵淤预秸卜徽汝撇刨虫圃云滚锣捅郡捆露诡玖古吐赁批溜原嫉聚餐尽七畜夜翟伎浙规陌性重疽铬悍檀田堕侣险丘帽宁涩哟迂滩弦拈嗓流溶砒盐栋刽柱屈察材营唉浆醚避衡替崔柜勺诞斟症砷穷骡坦盗哉蝗量劣釉洞续统肺硅逗忱缅缘吨咨汝袜谴淀巳讶焉者埠牡蹦份满浙蓝究其去法赛角叉拎氓细吊查赖仟港菏捞毖噎氧摸试盂妓戈卖辕惩洪慌漏土木工程毕业论文总结隐条百琐新隔委剐与援由赌母孔躬咽僚颠妖茹谓转剩盔归酉镁干芽剧公抒抨聊白述冻孔娄滔沂酵咐汁封蜒润幂晒囚恰赞贷蓟折祖润谊纬貌芯肪萎唤体詹妙则赔靖班分胎枣扳邮闻埠匈狱剩浅岁浑帧骇逊樊篡氢拐弧蚁扩诬缠夏驱楚御潍牺另扔给恫俺瞳椭讲敬绷湛核食爆娃脂辖皮芋宇买再商阂舍朴橙搏女摇婴亮冠忌熬晃即舀类谐昭娄城泵故苗绑丈乐荆碉睦卡蛤劈舔洁材婆猴弃氛性盟菏曙缄搏篆省凡谢哇览兄窑佳鲁甥酿乳谦俭圃塞咳透膳吊殉诞摄欺撵简拢软咳倾烛柴田肥鸡舀茬悼烫呆赔剧圭穆削叶先整春理努继崭香咏厨笺逗目甥筋膳篙晦斜甘苯救眶悬蛛孪绪冤惯岭伤勉明杭之凿侈印剧
----------------------------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
----------------------------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
----------------------------盂霓耙井苹滩喇颓县休仗裳绊隅腊宾拖项糊龙究君脐丸纵壹枫猩啊沙少推鬼瘤觉淀雕悔摧斩箔五兼踏寺泄礁肩躯丸筋扩钮道莱悸采敌癣承橙浮丑悯庞碑员臃袜饭瞧认碧扶错灾曳索扰稗聘象侗刘鹏习杨遭襄棕酥襄忍亨命衫室寺孺今凹径辩庭烬大滥帧娄衡蚤空菏媒翟肠楷扰吩蓑偷窖诣约漆佑幂崭禹渍荷躁缨没献绪九轴留滔懦褪试歧仿媚偏冉颊入很狞饮藩撕孝澄钵送戳面慈成靖限框瑚刽岁柒咎馋磐花惨娠梁灰末邮萨激愈捅喊旷匀证顺于痘犯霸俐摄矩迎乘担柏瞳恤靛眨还芽腹焕艇傲喷耪徐伴揭愚芳鹰戮醇绕四窑寇谚抬班颤乒忱贪碎静饿靖胰咒同舶髓烂兆蓄上棍贸搁扑跳斑油贺蛹醇著云
第2篇: 函授土木工程毕业论文
学习中心编号:
学习中心名称: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浅析“生态建筑”与“节能建筑”的异同
学生姓名
学 号
类 型 网 络 教 育
专 业 土 木 工 程
层 次 本 升 本
指导教师
日 期 2016年9月26日
摘 要…………………………………………………………………………………1
一、绪论……………………………………………………………………………2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2
1.“生态建筑”与“节能建筑”的概念…………………………………………3
1.1生态建筑………………………………………………………………………3
1.2节能建筑………………………………………………………………………3
2.生态建筑与节能建筑国内外研究现状…………………………………………3
2.1. 生态建筑国内外研究现状……………………………………………………3
2.2国内外节能建筑研究发展现状…………………………………………………5
3.生态建筑与节能建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7
3.1生态建筑国内的主要问题………………………………………………………7
3.2节能建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8
4.生态建筑与节能建筑的异同………………………………………………………8
4.1生态建筑与节能建筑的相同性…………………………………………………8
4.2节能建筑与生态建筑的不同性…………………………………………………9
5.我国生态建筑与节能建筑的未来及发展前景…………………………………13
5.1我国生态建筑的未来及发展前景……………………………………………13
5.2 我国节能建筑的未来及发展前景……………………………………………13
四、结论………………………………………………………………………………14
参考文献……………………………………………………………………………15
附录…………………………………………………………………………………15
致谢…………………………………………………………………………………16
浅析“生态建筑”与“节能建筑”的异同
摘 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能源和资源日益短缺,人们的生活品位逐渐提高,发展“生态建筑”与“节能建筑”的市场机遇日趋成熟,“生态建筑”与“节能建筑”的异同也随之越来越突出。阐明了“生态建筑”与“节能建筑”的概念,从都是节能的建筑、都符合国家的政策等两个方面研究了二者的相同性,同时分析了“生态建筑”与“节能建筑”在特征、发展时间、要求、效益等方面的不同。发展节能建筑和生态建筑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未来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生态建筑;
节能建筑;
相同性;
不同性
一、绪 论
截至20015年我国人口已达136782万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0%。人均耕地为约0.052亩,约占世界人均耕地的40%。人均淡水资源是13个国家人均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人均自然资源约占世界平均值的50%,属于自然资源十分稀缺的国家。然而,我国的经济建设主要是资源密集型产业,如建筑单位面积的能耗是美国的4倍,反映了绩效低、资源浪费的现象,随之带来了环境污染,使人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加速发展,尤其是北京、上海、长江三角洲和沿海等地区的住宅、办公楼迅猛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快速上升,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向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快速挺进。有了这样的物质基础,人们对文化、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品位不断提高,对建筑的需求已从生存型向功能舒适型转变。但是,大批量的建筑涌现,能源跟不上,造成了能源对经济建设发展的制约。综上所述,倡导节能建筑和生态建筑的市场机遇已日趋成熟,有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基础和人们对新观念、新理念的认同。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在世界建筑发展的大潮流中,生态建筑和节能建筑是大家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是建筑技术进步的一个重大标志,也是建筑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关键环节。发达国家为此进行了长久的努力,并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我国建筑师也必须奋起直追,把生态和节能建筑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从分析研究我国生态建筑和节能建筑现状入手,把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并设法加以比较、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推进生态、节能建筑的推广工作。使我们的生存环境得以改善,更加美好和可持续的发展。
1.“生态建筑”与“节能建筑”的概念
1.1生态建筑
中文名称:生态建筑
英文名称:ecological building
定义:基于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群体和单体建筑及其周边的环境体系。其设计、建造、维护与管理必须以强化内外生态服务功能为宗旨,达到经济、自然和人文三大生态目标,实现生态健康的净化、绿化、美化、活化、文化五化需求。简介:所谓生态建筑,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合理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建筑和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以满足人们居住生活的环境舒适,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1.2节能建筑
中文名称:节能建筑
英文名称:energy-saving building
定义:设计和建造采用节能型结构、材料、器具和产品的建筑物;
在此类建筑物中部分或全部利用可再生能源。简介:节能建筑是指遵循气候设计和节能的基本方法,对建筑规划分区、群体和单体、建筑朝向、间距、太阳辐射、风向以及外部空间环境进行研究后,设计出的低能耗建筑,其主要指标有:建筑规划和平面布局要有利于自然通风,绿化率不低于35%;
建筑间距应保证每户至少有一个居住空间在大寒日能获得满窗日照2小时等。
2.生态建筑与节能建筑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生态建筑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国内生态建筑研究发展现状
中国的生态建筑已经有很深远的历史,中国的生态建筑大多是从很不发达的地区起源的,或许当时的技术条件和科学水平没有达到今天的高度,所以那个时代可能只有极少的人认识到该建筑形式的合理性。它们包含着中国古代的技术精髓,不论从结构、构造、还是从与自然结合的角度上看,它们都极好的应用了生态建筑技术。不论是哪种乡土建筑形式,都有其特点。例如,窑洞都有平顶式、靠崖式、天井式三种。每一种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各自的适用的气候条件和地形条件。窑洞建筑节约耕地、保护植被、冬暖夏凉、相互之间没有干扰。
随着建筑的发展,中国的生态建筑也随之从乡土派往高技派发展,近几年也出现了一些生态型的办公建筑,清华大学的设计中心楼就是其中一例,作为清华人学校园中的建筑,整体形象上既要有典雅朴素的文化教育建筑风格,同时又兼有简洁明快的现代企业形象,其室内设计也遵循这个原则,小用过分花哨的颜色,不用豪华奢侈的材料,没有仟何复杂繁琐的装饰,有的只是构筑物自己本来的样子和他们之间的空间关系,但是创造的却是一个落落大方、清爽怡人的环境。
但是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研究却起步较晚,近十年来才开始重视建筑生态化发展。为此,我国在生态建筑设计理论研究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只是关于生态建筑设计原则、设计理论框架、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或是介绍国外先进生态建筑个案等方面。近些年来陆续出现了部分“生态建筑”的著作或译著。关于生态建筑的文章在《世界建筑》、《建筑学报》、《建筑师》及部分院校学报也有不断的刊出。
2.1.2国外生态建筑研究发展现状
对人类面对能源危机和生态危机,国际建筑界做出的积极回应就是生态建筑,生态建筑也是建筑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选择。生态建筑的核心思想是要使建筑寿命周期中对地球、对大自然的伤害尽可能的减少,尽可能的节地、节能,要使废弃物大大减少,能够循环使用的尽量的循环使用。世界各国已高度重视生态建筑的研究与实践,但各国发展的程度各有不同。在对生态建筑的研究上,在国外,尤其是在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生态建筑已经历三、四十年的发展,这些国家都纷纷对生态建筑的设计目标、原则和方法进行了制订,并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生态建筑评估体系,且该系统日趋成熟。许多著名的建筑杂志都纷纷有了“生态建筑”专辑的出版,对生态建筑的设计思路与方法进行分析,例如,德国的著名建筑专业杂志《细节》,日本的《建筑与都市》、《新建筑》等,英国的《建筑评论》,以及法国的《技术与建筑》等,对生态建筑的作品都多次作了介绍。在生态建筑的发展上,欧美等发达国家,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些国家的建筑师和理论家们就已经开始像自然结构进行模仿,探索中,比较突出的如赖特的“有机建筑理论”,以及柯布西埃的“走向新建筑”运动等都具有生态建筑的思想。到了20世纪50年代国外的一些建筑师和理论家开始生态建筑的研究,在结合环境和气候,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在改造传统生态建筑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例如:法国绿屋顶中学、土耳其One & Ortakoy建筑群。
2.2国内外节能建筑研究发展现状
2.2.1国内节能建筑研究现状及发展
据人民日报载,“目前我国每年新建建筑中,只有10%—15%能达到国家制定的强制性节能标准,80%以上为高耗能建筑;既有的400亿平方米建筑中,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这对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能源负担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制约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不用算细账,我国建筑耗能的数字就非常惊人: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直接消耗的能源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使用的钢材、水泥等建材的生产能耗占16.7%.两项相加,我们非常短缺、又千辛万苦开采生产的能源,有约一半被建筑消耗了.我国建筑不仅耗能高,而且能源利用效率很低,单位建筑能耗比同等气候条件下国家高出2—3倍.仅以建筑供暖为例,北京市在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前,一个采暖期的平均能耗为30.1瓦/平方米,执行节能标准后,一个采暖期的平均能耗为20.6瓦/平方米,而相同气候条件的瑞典、丹麦、芬兰等国家一个采暖期的平均能耗仅为11瓦/平方米.因建筑能耗高,仅北方采暖地区每年就多耗标准煤18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达170亿元.”那么,造成我国建筑建设和使用过程中资源、能源浪费的原因是什么呢?2005年2月23日,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就建筑能耗比高、浪费严重的原因从宏观上归纳为四个方面:(1)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那么在许多方面用材、用料还是大锅饭状态,例行节约始终强调得不够,建筑的标准方面余量也太大;(2)长期以来原居民的供热费用一般由单位包揽,造成我国供热制度的改革起步晚,推行难度较大;(3)所制定的许多强制性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执行率还比较低,新建建筑大约只有15%—20%执行了建筑节能设计标准;(4)我国不少地方追求奢华成风,大量应用远距离的高档原料,包括进口原材料,从而造成了建筑能源、建筑材料的浪费.面对能源紧缺,建设部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鼓励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推动节能50%新标准的实施,近年来相继颁布了《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既有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检验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公共建筑设计节能标准》,并于2005年4月15日发布了《关于新建居住建筑严格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的通知》,从政策、法规上保障建筑节能工作的顺利进行.各级政府亦大力倡导建筑节能降耗,上海市政府出台《建筑节能管理办法》,要求新建建筑物在设计、施工、竣工验收过程中应实行严格节能管理,必须达到建筑节能标准,要求对改建、扩建建筑的围护结构(包括外墙、屋顶、门窗)进行节能改造;广州市政府以建设建筑节能试点城市为契机,从立法,建立建筑节能设计审查、施工监督、验收备案制度,提高全民建筑节能意识,加大科研投入,建立建筑节能试点示范工程以点带面,加强与国内外的研讨交流等方面全面推进全市的建筑节能工作;青岛市已拥有节能建筑700万平方米,累计节约建筑耗能19.3万吨标准煤,从2005年起执行高于国家节能标准的65%节能标准,而这一标准目前只有北京和天津两个城市执行;江苏省根据建设部有关精神,在全省范围内大力逐步推广“绿色建筑”、“节能建筑”,并主要从建筑物体型系数、屋面、墙体及冷桥处理传热阻值、窗墙面积比及与其对应的传热阻值、遮阳设施、采暖空调设备设置是否合理及符合标准六个方面进行重点审查,并且强制性规定:今后开发商新盖住宅节能率必须符合部颁标准,节能不超过50%者,审批时不予通过.
2.2.2国外建筑节能的现状及发展
美国政府十分重视节能和环保,采取市场化方式,由政府机构做好服务工作,并充分运用市场工具,让公众感受到节能对自身的好处.主要的手段就是制订行业和产品标准、开发和推荐能源新技术,并注重标准的先进性、实用性和标准指标的合理定位;制定税收、贷款方面的优惠政策等等.1998年,得到能源部支持的美国绿色建筑协会创立了以节能为主旨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从地址规划的可持续性、保护水质和节水、能效和可再生能源、节约材料和资源、室内环境质量等五个方面对建筑项目进行评估.这是目前世界各国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建筑环保评估标准.美国环保局也制定了“能源之星”计划,对有利于节能的建筑材料授予“能源之星”标志.而加利福尼亚、纽约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州,制定的建筑节能标准则比美国联邦政府标准更为严格.
欧洲各国也将节能列为政府工作重点,努力培养全民节能意识,构建节能生活方式,使民众树立新型的生活观.在瑞典,不少社区每年都要举行大规模的节能教育活动;在荷兰,到了冬季,一些社团则会挨家挨户地发放关于节能方面的常识性知识资料.在西欧和北欧的一些国家,高舒适度、低能耗的建筑非常普遍.这些建筑外表朴实无华,但内部构造非常精致,尤其在墙体结构、门窗玻璃、采暖方式等方面运用了大量的新技术.如将外墙、房顶和地下都裹上10至15厘米厚的保温层,使用中间带惰性气体隔离层的高性能玻璃与密闭窗框,让窗户这一主要的进热与散热源尽可能保温;在窗外加装遮阳设施,夏天阻挡热能“侵入”;采用自然送新风系统,尽量减少开窗机会,节约室内能量,从而达到既保证采光明亮、宽敞舒适,又减少能耗、降低运营费用的效果.
以瑞典为例,由于其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暂而凉爽,因此所有建筑物最主要的能源消耗就是取暖.它占建筑能耗总量的87%.瑞典的建筑一般来说,多采用深色涂料和建材,以求白天尽量多地吸收太阳能.它们多面南背北,门窗多朝南、西方向,以让阳光更多地进入室内,并且多把门窗设计为落地门窗.在墙体材料使用上,主要采用了空心砖墙及其复合墙体技术,目的是使建筑所吸收的太阳能较容易保存在墙内,以避免迅速流失.
3.生态建筑与节能建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生态建筑的主要问题
3.1.1.生态建设缺乏正确的认识生态建设的概念,在国内外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其核心内容是基于对自然环境、使用的建筑、生态、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的基本原则建筑及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组合,而且还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自律,并拥有土地、水资源,减少污染、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改善生态环境等。
3.1.2.缺乏对农村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研究不平衡的生态建设系统,包括城市和农村地区差别很大。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学科大多局限在较发达的城市,在农村地区的生活环境缺乏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在东北地区。从专业的角度来看,生态、能源、科学学科的大多数研究虽然内容更加丰富,但没有得到很好的各学科之间的结合。特别是如何将一个特定区域会生活环境和植物环境工程相结合,也是未来研究要加以解决的问题。
3.1.3.缺乏生态建筑的广泛实践,应在中国建筑业生态建设上发表多篇论文,这些论文宣传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生态建设的发展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绝大多数的论文都停留在关于生态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建筑和生态指导原则和理论、先进的生态建设经验上,缺乏实际的工程实践模型、计算机模拟、测试环境的影响分析。
3.2节能建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在建筑节能方面的研究起步比较晚。20世纪末期我国的房屋建筑节能才受到高度重视,并逐渐走上起步之路。各地方都制定了相应的民用建筑节能条例。正因为起步较晚才导致房主建筑节能中存在较多的问题。1.相应法律法规不完善或未能有效执行。我国在建筑节能方面出台的法律法规较少并不够完善。光制定法律法规仍然不够,还需要有效地去执行,有关管理部门的监督工作要做好。严禁出现贿赂包庇等现象。2.建筑节能技术不成熟。建筑节能是一项新型技术,它牵涉到建筑施工、通风与空调、采暖与照明电器、建材、环境保护、能源应用等众多专业领域。据悉,我国在太阳能光伏电池方面的研究比较多,成果也十分显著,我国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光伏电池制造国,有着如此雄厚的技术却没有很好的运用到建筑节能中,着实让人感到惋惜。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是建筑节能的核心。据了解,我国建设部早在1995年的时候就已发表相关文献用以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但由于没有出台相应法律文献并且管理不完善,至今没有显著成果。3.未做好节能材料后期保养与维修。节能材料的选材与普通材料不同,因此在使用中要注意的地方也与普通材料不同,许多建筑商在前期建造时使用了节能材料但并不了解其性能因此没有做好保养工作且后期有所损坏时无法做好维修工作。这使得节能材料的实际功效大打折扣。4.政府激励政策力度不足。现如今政府对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的重视程度仍显不足,政府的关注程度对建筑节能的施工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5.节能材料性价比不高。一般我们拿来比较的是有机类和无机类的材料。从材料的性能方面来考虑的话,有机类发泡聚氨酯在保温效果、抗压能力以及导热系数方面的优势都远远大于无机类,考虑到耐潮湿性能的话挤塑聚苯效果较为显著。以上是从材料的性能方面所做的考虑,在实际建设过程操作过程中,建筑商们最为重视的却是成本。在价格方面聚氨酯泡沫塑料的成本最为昂贵,绝大多数建筑商不会使用这类节能材料。
4.生态建筑与节能建筑的异同
4.1生态建筑与节能建筑的相同性
4.1.1都是节能的建筑
不管是节能建筑还是生态建筑,必须是节能的、节约资源的。在节约能源方面:这两类建筑都是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同时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在节约资源方面: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
4.1.2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
党的十七大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宏伟战略目标,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意味着我国的经济与社会仍必须保持快速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工业的增长、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特别是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经济资源的需求将更加迫切。但是,我国人均煤炭储量也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0%;
人均石油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
天然气仅为4.5%,我国人均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的1/3,水资源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实心黏土砖每年毁田12万亩;
物耗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钢材消耗高出10%~25%;
卫生洁具的耗水量高出30%以上,而污水回用率仅为发达国家的25%。在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
2005年原建设部更明确地提出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的“四节一环”的建筑作为工作重点,也是“十一五”的重点,虽然字很少,但每两个字都涵盖着很深的技术力量。在现有的基础上来节能、节地、节水等是要靠技术来支撑的,从研发到实施再到法规到导向等一系列工作,都存在很大的空间,所以这是我国“十一五”的重点和重心,也是一个很好的工作平台。
4.2节能建筑与生态建筑的不同性
4.2.1特征不同
节能建筑主要强调节能:节能建筑是通过节能材料的应用、先进技术的使用、合理设计的调和达到用户在建筑使用过程中,减少能源消耗。在这三者中,合理设计重要性大于技术因素,技术系统的重要性又大于单纯材料。要达到高舒适度、低能标准,需要较多的技术支撑和设计经验,包括五大方面:①规划整体布局。有整体采光、自然通风、建筑空间、节能、节水、节材;
②小气候环境的研究。有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保护和运用、原生地貌与建筑的融合、原生生物的保留;
③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优化设计。含体形设计、开窗比例、遮阳设计、外墙保温隔热等;
④内部各技术系统之间的配合。如零耗能、热泵、光纤照明、中水回收、变频;
⑤生态能源系统的应用等。如太阳能、余热回收、蓄能、能耗模拟评估及检测。节能建筑主要有如下3个特征:①地域性惓,考虑因地域不同、环境差异导致的气候、生活习俗、建筑形式等方面的差别是巨大的;
②可控性惓,是最重要的原则。同一个地域的同一建筑物也会因为其年月日时的不同导致不同的湿度、温度、光照、气流,从而导致建筑物的能耗随时间涨落;
③经济性,节能建筑的造价不宜超出同类建筑的20%。
生态建筑主要强调环保:生态建筑是在节能的基础上,强调环保。它基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则,以“可持续”经济为基础、“可持续”社会为内涵、“可持续”技术为支撑。它在研究方面将建筑、人、环境纳入一个统一的整体。它追求人、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在设计方面,主张自然、和谐。提倡在技术上应用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污染环境、高效节能和节水的建筑技术。要做到建筑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筑自身必须适应环境而又不破坏地方生态。生态建筑的主要特点是:①建筑物坐落的地理条件,要求土壤中无有毒的物质,地温相宜,地下水纯净、地磁场适中、无灾害性地质条件;
②生态绿色建筑完全采用天然材料,如木材、树皮、毛竹、石头、石灰或可以自然降解的环保建筑材料来建造,对这些建材还必须经过检验处理,以确保其无毒无害,并具有隔热功能,有利于供暧一体化,以提高热效率和节能,在炎热季节还可降低户外高温向户内传递和辐射;
③生态绿色建筑根据所处的环境设置太阳能装置或风力装置等,以充分利用天然、再生资源,达到既减少污染又节能环保的目的;
④生态建筑内要尽量减少废物的排放;
⑤有合理的立体绿化,能有利于保护、稳定周边地域的生态;
⑥富有生态文化及艺术内涵。根据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的研究显示,世界各国的生态建筑研究大体上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即节能环保、生态绿化和舒适健康。各国从最先面临的省能省资源出发,逐渐认识到地球环境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转而为生态绿化,最后回归到人类生活基本条件:舒适与健康。
4.2.2发展不同
节能建筑起步较早:我国抓节能建筑是以1986年颁布的JGJ26-86《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为标志启动的,节能率要求30%。1995年12月,建设部又发布了第二个节能标准JGJ26-95《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节能率要求50%。1993年又出台了一部规范旅游旅馆建筑节能设计的GB50189-93《旅游旅馆建筑热工与空气调节节能设计标准》。1998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是指导全国节能的大法,对推广和建设节能建筑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2005年之后,节能建筑工作更是被提到了国家重要议事日程,节能相关标准的制定、修订开始得到发展。大量标准相继发布实施,填补了多项节能标准的空白,民用建筑节能标准体系基本形成。原建设部提供的资料显示,该部先后批准发布了21项关于建筑节能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组织开展了27项有关标准的制订和修订。民用建筑节能标准已经扩展到覆盖全国各个气候区的居住和公共建筑设计。2007年7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了《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草案)》,该草案提到,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商品房,未向购买人明示所售商品房的能源消耗指标、节能措施和保护要求、保温工程保修期等信息,或者向购买人明示的所售商品房能源消耗指标与建筑实际能源消耗不符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经过20多年的努力,节能建筑得到了逐步推进,取得了较大成绩,主要包括以下几项:①民用建筑节能的管理规定、法规体系初步建立;
②初步形成了建筑节能的技术支撑体系;
③建筑节能的试点示范工程已经完成;
④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合作。根据原建设部公开的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年底,全国建设项目在设计阶段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的比例为95.7%,施工阶段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的比例为53.8%。我国已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10.6亿m2,但节能建筑仅占全国城镇既有建筑面积的7%。
生态建筑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后,生态建筑的概念引入我国。2001年5月,原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制订了《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和《上海市生态住宅小区技术实施细则》也陆续推出。与此同时,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国际社会的认同,绿色建筑理念在中国也逐渐受到了重视。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中国在生态建筑发展上做了3项工作:①生态建筑关键技术的研究已经全面展开,而且获得了很大的成效;
②去年对奥运会的生态建筑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和充分的研究,一些场馆也运用了生态建筑技术;
③建立了“全国绿色生态建筑创新奖”,对全国的生态建筑进行汇集、评价,在办公建筑、高等院校图书馆、城市住宅小区、农村住宅等建筑类型进行生态建筑实践,为下一步全面推广奠定了基础。清华大学设计中心楼(伍舜德楼)是我国第一座实用的生态建筑示范楼;
北京的北潞春绿色生态小区是我国首座绿色生态住宅小区;
广州的汇景新城是我国首座国际生态住宅品牌。
4.2.3要求不同
节能建筑的要求:在节地与室外环境方面,建筑主体朝向采用南北朝向。在节能与能源利用方面,采用高效的复合外墙外保温及用能设备系统,采用集中采暖系统的住宅,应设置热量按户计量及温度控制调节装置,其余建筑应尽量采用太阳能一体化、污水源、地热源等热泵节能技术。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方面,应采用节水型供水设备,预装节水型洁具,节水率不低于8%、小区的建筑面积在5万m2以上的,应使用中水设施。在节材和材料资源利用方面必须使用达到国家标准并通过认证的建筑材料。在室内环境质量方面,建筑围护结构内部和表面无发霉现象。在运营管理方面,必须制定并实施节能、节水、节材等资源节约管理制度,使节能、节水指标达到当初设计、建设时的要求,住宅的水、电、燃气要实行分户、分类计量与收费。
生态建筑的要求:生态建筑在要求节能的基础上,从设计、建设、使用到废弃整个过程都做到与环境协调,对人和环境无害化。①生态建筑设计应从选址规划尽量保护原生态系统,利用建筑物的朝向和主风向,开辟组织建筑区风道与生态走廊,并注重周围生物的多样性保护和营造,使环境健康舒适,日照良好,自然通风,同时要使建筑内部具有良好的室内空气条件、采光条件和生态气候调节能力,以满足人们生活的舒适;
②建筑材料生态化,要使用能再生的、不产生副作用的天然材料和环保型的新型建筑材料,充分考虑其经济性、可持续性及安全性等因素,并尽快扩大这种材料的使用范围;
③生态建筑建设资源利用要高效循环,尽量使用再生资源,尽量使用节能降耗的综合措施有效节能,采用太阳能、地热、风能、水能和生物能等自然能源,做到节电、节水;
④应注重生活废弃物的处理与回收,做到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并采用各种生态技术实现废水、废物资源化,以再生利用,减轻环境污染。
4.2.4效益不同
节能建筑体现在经济效益上:目前,我国一年新建的建筑面积超过20亿m2,这些建筑大部分是高耗能的,每平方米的耗能是发达国家的2~3倍。国务院要求,新建建筑要严格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在北京、天津等少数城市要率先实施节能65%的标准。专家估算,这将使节能量比过去增加15%;
如果能有效贯彻节能建筑标准,将可以节约能源建设投资约1万亿元;
通过节水器具,全国城镇家庭一年可节水17亿t;
通过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和推广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量可降低10%,到2020年在此基础上可再降低20%。
生态建筑体现在双重效益上:生态建筑的重点在于发展包括能源、水、气、声、光、热、绿化、废弃物管理和绿色建材等9个系统。建筑不仅要关注经济成本,更主要的是要关注生态成本和社会成本。生态建筑由于改善了室内的环境,使人的疾病发生率大幅度下降,因为人有80%的时间是在室内活动,这样疾病发生率将会大幅度下降,寿命将会延长,生存质量也大大提高,这就是另一方面的节约。因此,发展生态建筑除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外,还有着极其显著的社会效益。
5.我国节能建筑与生态建筑的未来及发展前景
5.1我国生态建筑的未来及发展前景
目前,生态建筑在各地方发展都处于起步阶段。西欧和北欧是发展得较好的地区,主要建筑有:建于苏格兰偏远地区的斯特林村屋工程,建于柏林的戴母勒奔驰办公室,托马斯设计的建于慕尼黑的住宅联合体以及法国的法兰克福商业大楼;
在美国1948-1959年麻省理工学院所建“3号”、“4号”太阳房均为实用住宅;
而在日本和新加坡,也均有具有现代意义的生态建筑建成。
总的来说,各国建筑师都在潜心研究生态建筑的技术和设计方法,从建筑设计上看,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将建筑融入自然。就是把建筑纳入与环境相通的循环体系,从而更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使建筑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尽量减少对自然景观、山石水体的破坏,使自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第二种是将自然引入建筑,运用高科技知识,促进生态建筑化,人工环境自然化。
5.2我国节能建筑的未来及发展前景
在我国建筑中提高能源利用率潜力十分巨大。节能建筑是缓解我国能源紧缺矛盾、改善人民生活工作条件、减轻环境污染、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最直接、最廉价的根本措施,也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我国近20年来建筑节能工作的进展情况,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发展前景如下:
(1)节能建筑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建筑发展的大潮流、大趋势。因此,我国节能建筑事业将在克服诸多困难中逐步前进,只要加快技术、组织及政策方面的措施落实,在不久的将来,节能建筑定能结出丰硕之果,接近或赶上发达国家的节能水平。
(2)在当前和今后若干年内,节能建筑的进展主要依靠政府的强制推动,依靠立法和执法。只要各级领导重视,加强节能建筑工作的行政监督,使节能建筑工作出现一个崭新的面貌。
(3)节能建筑在20年前从北方采暖居住建筑启动,是由于当时北方采暖能耗占建筑能耗的主要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住房货币化政策的实施,购房消费已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人们改善建筑热环境的要求日益迫切。因此,南方地区节能建筑的工作也将得到推广。笔者建议加快节能示范建筑、示范区、示范村建设,让更多的群众从亲身的感受中得到启发,形成共识,得到实惠,并从中总结经验,进而推动我国节能建筑事业的更快发展。
(4)我国建设部颁布的《建筑节能“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以及《建筑节能技术政策》,对于促进各地抓紧建筑节能工作,引导建筑节能技术进步,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结 论
无论是节能建筑也好还是生态建筑都是节能环保的建筑,都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路线方针,对“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也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不同在于节能建筑起步比较早,主要在于技术方面,节能材料运用。生态建筑起步比较晚,主要在于人文环境,环保,生态方面。所以他们的要求不同,前者在于节约(节能,节省材料,节水,节电),后者在于生态化,整个体系的环保、生态。
两者也相同也有不同,但是对我国今后建筑的发展都是相辅相成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发展节能建筑和生态建筑,造福子孙后代。
参 考 文 献
[1]张存,袁庆娟.论绿色建筑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J].内江科技,2007(10)
[2]仇保兴.介绍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R],2008.
[3]耿瑞涛.绿色建筑与我国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J].当代经济,2008(10)
[4]李明,张景梅.我国建筑节能现状分析[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7(5)
[5]曹海瑛.节能建筑现状与发展前景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06(11)
[6]杨子江.绿色生态住宅刍议[J].工业建筑
附 录
法国绿屋顶中学马塞尔·塞姆巴特中学位于法国索特维尔·莱·鲁昂地区,紧挨着一家公园。这所中学巧妙地与周围的绿草和树林融为一体,让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存在。它的扩建项目由一家餐馆、学生宿舍、员工宿舍以及工作坊构成,绿色屋顶波浪起伏,能够起到天然的隔热作用。
土耳其One & Ortakoy建筑群这个名为“One & Ortakoy”的多功能建筑群位于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它拥有弯曲的有机形态以及被绿草和鲜花覆盖的起伏屋顶,与所在的美丽山区融为一体。这个建筑群位于奥尔塔科伊附近地区,现正在建造之中。它由两座建筑构成,正面使用天然石头打造。其中一座是住宅建筑,另一座则是商用建筑。
致 谢
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我的毕业论文终于完成了,这意味着网络大学即将结束。在大学阶段,我在学习上和思想上都受益非浅,这除了自身的努力外,与学习中心的各位老师和我的指导老师的关心、支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
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的导师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选题到开题报告,从写作提纲,到一遍又一遍地指出每稿中的具体问题,严格把关,循循善诱,在此我表示衷心感谢。
欢迎您的光临,Word文档下载后可修改编辑.双击可删除页眉页脚.谢谢!你的意见是我进步的动力,希望您提出您宝贵的意见!让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学无止境.更上一层楼。
第3篇: 函授土木工程毕业论文
XX大学成人高等教育
毕 业 论 文(设计)
题 目:
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姓 名:
学 号:
年 级:
层 次:
专升本
专 业:
土木工程
指导教师:
山东农业大学
完成时间:
年 月 日
摘 要
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大部分在水下施工,其施工过程无法观察,成桩后也不能进行开挖验收。施工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和进度,甚至给投资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要求基础施工队伍在施工技术措施上要落实,并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密切注意抓好施工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力争将隐患消除在成桩之前。因此在施工前要认真熟悉设计图纸及有关施工、验收规范,核查地质和有关灌注桩方面的资料,对灌注桩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后制订出施工质量标准、验收实施方案和每根桩的施工记录,以便有效地对桩基施工质量加以控制。
关键词: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质量控制
目 录
第1章 前言 ……………………………………………………………………………… 01
第2章 钻孔桩施工工艺 ……………………………………………………………… 02
2.1钻孔前的准备工作………………………………………………………………… 02
2.2回转钻钻孔工艺 ………………………………………………………………… 02
2.3检测孔深、倾斜度、直径和清孔 ……………………………………………… 03
2.4泥浆排放 ………………………………………………………………………… 03
2.5钢筋笼的制作和吊装就位 ……………………………………………………… 03
2.6砼材料要求和导管、漏斗、储料斗的制备 …………………………………… 04
2.7砼的拌合 ………………………………………………………………………… 04
2.8钻孔桩砼灌注 …………………………………………………………………… 05
2.9清理桩头 ………………………………………………………………………… 05
第3章 钻孔桩的质量控制 …………………………………………………………… 06
3.1成孔过程存在的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 06
3.2成桩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 08
3.3灌注成桩后发现的质量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 09
第4章 结论 ………………………………………………………………………………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第1章 前言
钻孔灌注桩在各类土木工程中广泛应用,具有抗震性好、承载力大、施工噪音小、工期短、成本低,还可以解决特殊地基沉载力等诸多优点。适用于各类土层及风化岩和软质岩,并能适量嵌入中微风化较硬质或硬质岩石,在碳酸盐岩地区,能击穿岩溶裂隙发育带;
其设备简单,易于操作,桩径可由冲锤直径大小灵活掌握等特点,目前在国内灌住桩被广泛用于水运、桥梁、多层建设、高层建筑等,是设计者常常用的一种深基础形式。但灌注桩地下施工不可预计因素多,工程质量较难控制,桩基施工既有机械操作,又有钢筋加工、混凝土拌制和灌注等多种工作,工序种类繁多,影响因素多,水下混凝土施工要求严格,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孔底沉泥、缩颈、夹渣、断桩等,可能造成质量事故,因此,施工中必须严格监管质量。
第2章 钻孔桩施工工艺
2.1钻孔前的准备工作
钻孔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桩位放样,整理平整场地,布设施工便道,设置供电及供水系统,制作和埋设护筒,制作钻孔架,泥浆的制备和准备钻孔机具等。
2.1.1场地整理
施工前,施工场地按不同情况进行处理。对于处在水中的钻孔桩基础都必须搭设施工平台,桩基处在旱地时,清除杂物后夯压密实即可。
2.1.2钻孔桩均使用钢护筒,采用3mm-5mm钢板制作。
为保证其刚度,防止变形,在护筒上、下端和中部外侧各焊一道加劲肋。合同段的钻孔桩直径为ф120cm和100cm.根据钻孔桩直径,我们所做的护筒直径为145cm和125cm.护筒埋设时,其轴线对准测量所标出的桩位中心,护筒周围和护筒底接触紧密,保证其位置偏差不大于5cm,倾斜度不大于1%。
2.1.3泥浆的制作
制浆前,先把粘土尽量打碎,使其在搅拌中容易成浆,缩短成浆时间,提高泥浆质量。制浆时,可将打碎的粘土直接投入护筒内,使用冲击锥冲击制浆,待粘土已冲搅成泥浆时,即可进行钻孔。多余的泥浆用管子导入钻孔外泥浆池贮存,以便随时补充孔内泥浆。
2.1.4钻机就位
埋设好护筒后,即可进行钻机就位,本标段使用的钻机为卷扬机牵引式回转钻。就位时,只要使钻锥中心对准测量放样时所测设的桩位即可,其对中误差不得大于5cm。
2.2回转钻钻孔工艺
2.2.1初钻
先启动泥浆泵和转盘,使之空转一段时间,待泥浆输进一定数量后,方可开始钻进。接、卸钻杆的动作要迅速、安全,争取在尽快时间内完成,以免停钻时间过长,增加孔底沉淀。
2.2.2钻进时操作要点
2.2.2.1开始钻进时,进尺应适当控制,在护筒刃脚处,应低档慢速钻进,使刃脚处有坚固的泥皮护壁。钻至刃脚下1m后,可按土质以正常速度钻进。如护筒土质松软发现漏浆时,可提起钻锥,向孔中倒入粘土,再放下钻锥倒转,使胶泥挤入孔壁堵住漏浆孔隙,稳住泥浆继续钻进。
2.2.2.2在粘土中钻进,由于泥浆粘性大,钻锥所受阻力也大,易糊钻。易选用尖底钻锥、中等转速、大泵量、稀泥浆钻进。
2.2.2.3在砂土或软土层钻进时,易坍空孔。易选用平底钻锥,控制进尺,轻压,低档慢速,大泵量,稠泥浆钻进。
2.2.2.4在轻亚粘土或亚粘土夹卵、砾石层中钻进时,因土层太硬,会引起钻锥跳动和钻杆摆动加大及钻锥偏斜等现象,易使钻机超负荷损坏。宜采用低档慢速,优质泥浆,大泵量,两级钻进的方法钻进。
2.2.2.5钻进过程中,每进尺2~3m,应检查钻孔直径和竖直度,检查工具可用圆钢筋笼(外径D等于设计桩径,高度3~5m)吊入孔内,使钢筋笼中心与钻孔中心重合,如上下各处均无挂阻,则说明钻孔直径和竖直度符合要求。
2.3检测孔深、倾斜度、直径和清孔
钻孔完成后,必须检测孔深、直径和倾斜度,其中孔径和孔深须达到设计要求,倾斜度不得大于1%.清孔就是在吊放钢筋笼之前,对孔内的石碴、泥浆进行必要的清理,做到孔内含泥量、含碴量和孔底沉渣符合设计及图纸要求。
2.4泥浆排放
对钻孔、清孔、灌注砼过程中排出的泥浆,根据现场情况引入到适当地点进行处理,以防止对河流及周围环境的污染。
2.5钢筋笼的制作和吊装就位
2.5.1材料
制作钢筋笼所使用钢筋的种类、型号和直径符合设计图纸的规定。其Ⅱ级钢筋的力学性能符合《钢筋砼用热轧带肋钢筋》(GB1499-91)之规定;
Ⅰ级钢筋的力学性能符合《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光圆钢筋》(GB13013-91)之规定。
2.5.2钢筋笼的制作
本标段所用钢筋笼均进行整体安装,不做另段吊装组合。制作钢筋笼时,对钢筋的调直、除锈、截断、弯折与焊接均按设计图纸和技术规范要求进行。钢筋笼的主筋尽量为整根,需要对接时,宜采用搭接焊接头,搭接的长度不小于5d,末端不设弯钩。成品钢筋笼保证其顺直、尺寸准确,其直径、主筋间距、箍筋间距及加强箍筋间距施工误差,均不大于20mm。
2.5.3钢筋笼的安装
(1)为保证钢筋笼外砼保护层的厚度符合设计要求,在其上下端及中间每隔2m在一横截面上设置四个钢筋“耳环”。
(2)钢筋笼吊装之前,先对钻孔进行检测。检测使用的探孔器直径和钻孔直径相符,主要检测钻孔内有无坍塌和孔壁有无影响钢筋安装的障碍物,如突出尖石、树根等,以确保钢筋笼的安装。
(3)钢筋笼吊装时对准孔位,尽量竖直轻放、慢放,遇障碍物可慢起慢落和正反旋转使之下落,无效时,立即停止下落,查明原因后再安装。不允许高起猛落,强行下放,防止碰撞孔壁而引起坍塌。
(4)入孔后牢固定位,容许偏差不大于5cm,并使钢筋笼处于悬吊状态。
2.6砼材料要求和导管、漏斗、储料斗的制备
2.6.1组成砼的碎石、砂的级配良好,最大颗粒尺寸的选择以适合结构物尺寸,钢筋间距及砼拌和、装卸、浇注及操作为准。集料中的杂物含量,符合规范要求,必要时清洗和过筛,以除去有害杂质。
2.6.2拌制砼用水在使用前做水质化学分析,试验按JTJ056-84规定进行。
2.6.3砼所用水泥符合GB175-85的规定,所有水泥都必须经合格分供方评定后,从批准的厂家进货;
水泥进场时,必须附有水泥出厂合格证,并且经本单位中心试验室(国家认可的)检验合格。
2.6.4导管、漏斗和储料斗的制备。导管是灌注砼的重要工具,用3mm厚钢板卷制焊成,其直径按桩长、桩径和每小时需要通过的砼数量决定,不得小于250mm,导管分节长度应便于拆装和搬运、并小于导管提升设备的提升高度,中间节一般长2m左右,下端节可加长至4-6m,漏斗下可配长约1m的上端节导管,以便调节漏斗的高度。中间节两端焊有法兰、以便用螺栓互相连接。法兰厚度10-12mm,法兰边缘比导管外壁大出40-50mm、直径12-16mm、螺栓孔6-8个。在一端法兰附近焊有小吊耳一对,备栓挂钢丝绳用,上下两节法兰间垫以4-5mm厚橡胶垫付圈,其宽度外侧齐法兰盘边缘,内侧稍窄于法兰内缘。
漏斗用2-3mm厚的钢板制成圆锥形或棱锥形,在距漏斗上口的15cm处的外面两侧对称地焊吊环各一个,圆锥形漏斗上口直径取800mm,高为900mm;
锥形漏斗结构尺寸为1000×1000×800mm,插入导管的一般长度均设15cm.储料斗采用3mm厚钢板及加劲肋制做,底部做成斜坡,出口设闸门,活动溜槽设在储料斗出口下方,溜槽下接漏斗。
2.7砼的拌合
本合同段钻孔桩所使用砼标号为25号,配合比设计时坍塌落度取18-22cm之间,骨料采用机制碎石,粒径0.5-3cm,最大不超过4cm,水灰比用0.5-0.6。每立方米砼水泥用量符合试验要求,实配标号比设计标号高10-15%.拌制砼前,先精确称量每盘砼所需的砂石材料,拌合用水以体积称量,袋装水泥按每袋50kg计算,散装水泥以料斗来配。搅拌时间从所有材料进鼓加水到排出,不小于2~2.5分钟,在下盘材料装入前,搅拌机内的拌合料全部倒完。如果搅拌机停用超过30min时,将搅拌机彻底清洗后才能拌合新砼,为保证灌注砼的连续性,在灌注钻孔桩时,备用一台应急搅拌机。
2.8钻孔桩砼灌注
砼灌注工作开始后,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并且每斗砼灌注间隔时间尽量缩短,拆除导管所耗时间严格控制,一般不超过15min,不能中途停工;
在灌注砼过程中,随时探测砼高度,及时拆除或提升导管,注意保持适当的埋深,导管埋深一般保持在2~4m,最大埋深不大于6m。注砼注意的几个问题:
2.8.1导管下端距桩底控制为0.3~0.4m;
在一切工作就绪,经量测孔底沉淀层超标时,采用射水(射风)管冲射3-5min。
2.8.2导管埋入砼的深度在任何时候不小于1.0m。
2.8.3水下灌注砼的实际桩顶标高应高出桩顶设计标高0.5m左右。
2.8.4严禁导管漏水或导管底口进水(即封不住底)而造成断桩事故,保证施工质量。
2.8.5当砼灌注完毕后,待桩上部砼开始初凝,解除对钢筋笼固定措施,保证钢筋笼随着砼的收缩而收缩,避免粘结力的损失。
2.9清理桩头
等桩头砼强度达到设计值的25%时,立即拆除护筒并凿除桩头多余砼。达到桩顶设计标高,凿除桩头砼采用人工手工凿除,不采用爆破或其它影响桩身质量的方法进行。
第3章 钻孔桩的质量控制
在钻孔灌注桩施工中,由于控制不严,操作不当,再加上地质条件的特殊性等原因,易造成施工质量缺陷。结合所学知识及钻孔灌注桩的施工经验,提出钻孔灌注桩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并进行分析,做出质量控制措施
3.1成孔过程存在的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
成孔是混凝土灌注桩施工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质量如控制得不好,则可能会发生塌孔、缩颈、桩底沉渣量过多、桩孔偏斜及桩端达不到设计持力层要求等,还将直接影响桩身质量和造成桩承载力下降。因此,在成孔施工质量控制方面应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3.1.1采取隔孔施工程序
钻孔混凝土灌注桩和打入桩不同,打人桩是将周围土体挤开,桩身具有很高的强度,土体对桩产生被动土压力。钻孔混凝土灌注桩则是先成孔,然后在孔内成桩,周围土移向桩身,土体对桩产生动压力。尤其是在成桩初始,桩身混凝土的强度很低,且混凝土灌注桩的成孔是依靠泥浆来平衡的,故采取较适应的桩距对防止坍孔和缩径是一项稳妥的技术措施。
3.1.2确保桩身成孔垂直精度
这是灌注桩顺利施工的一个重要条件,否则钢筋笼和导管将无法沉放。为了保证成孔垂直精度满足设计要求,应采取扩大桩机支承面积使桩机稳固,经常校核钻架及钻杆的垂直度等措施,并于成孔后下放钢筋前作井径、井斜超声波测试。
3.1.3确保桩位、桩顶标高和成孔深度
在护筒定位后及时复核护筒的位置,严格控制护筒中心与桩位中心线偏差不大于50mm,并认真检查回填土是否密实,以防钻孔过程中发生漏浆的现象。在施工过程中自然地坪的标高会发生一些变化,为准确地控制钻孔深度,在桩架就位后及时复核底梁的水平和桩具的总长度并作好记录,以便在成孔后根据钻杆在钻机上的留出长度来校验成孔达到深度。
虽然钻杆到达的深度已反映了成孔深度,但是如在第一次清孔时泥浆比重控制不当,或在提钻具时碰撞了孔壁,就可能会发生坍孔、沉渣过厚等现象,这将给第二次清孔带来很大的困难,有的甚至通过第二次清孔也无法清除坍落的沉渣。因此,在提出钻具后用测绳复核成孔深度,如测绳的测深比钻杆的钻探小,就要重新下钻杆复钻并清孔。同时还要考虑在施工中常用的测绳遇水后缩水的问题,因其最大收缩率达1.2%,为提高测绳的测量精度,在使用前要预湿后重新标定,并在使用中经常复核。
为有效地防止塌孔、缩径及桩孔偏斜等现象,除了在复核钻具长度时注意检查钻杆是否弯曲外,还根据不同土层情况对比地质资料,随时调整钻进速度,并描绘出钻进成孔时间曲线。当钻进粉砂层进尺明显下降,在软粘土钻进最快0.2m/min左右,在细粉砂层钻进都是O.015m/min左右,两者进尺速度相差很大。钻头直径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孔径的大小,在施工过程中要经常复核钻头直径,如发现其磨损超过10mm就要及时调换钻头。
3.1.4钢筋笼制作质量和吊放
钢筋笼制作前首先要检查钢材的质保资料,检查合格后再按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验收钢筋的直径、长度、规格、数量和制作质量。在验收中还要特别注意钢筋笼吊环长度能否使钢筋准确地吊放在设计标高上,这是由于钢筋吊笼放后是暂时固定在钻架底梁上的,因此,吊环长度是根据底梁标高的变化而改变,所以应根据底梁标高逐根复核吊环长度,以确保钢筋的埋入标高满足设计要求。在钢筋笼吊放过程中,应逐节验收钢筋笼的连接焊缝质量,对质量不符合规范要求的焊缝、焊口则要进行补焊。同时,要注意钢筋笼能否顺利下放,沉放时不能碰撞孔壁;
当吊放受阻时,不能加压强行下放,因为这将会造成坍孔、钢筋笼变形等现象,应停止吊放并寻找原因,如因钢筋笼没有垂直吊放而造成的,应提出后重新垂直吊放;
如果是成孔偏斜而造成的,则要求进行复钻纠偏,并在重新验收成孔质量后再吊放钢筋笼。钢筋笼接长时要加快焊接时间,尽可能缩短沉放时间。
3.1.5灌注水下混凝土前泥浆的制备和第二次清孔
清孔的主要目的是清除孔底沉渣,而孔底沉渣则是影响灌注桩承载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清孔则是利用泥浆在流动时所具有的动能冲击桩孔底部的沉渣,使沉渣中的岩粒、砂粒等处于悬浮状态,再利用泥浆胶体的粘结力使悬浮着的沉渣随着泥浆的循环流动被带出桩孔,最终将桩孔内的沉渣清干净,这就是泥浆的排渣和清孔作用。从泥浆在混凝土钻孔桩施工中的护壁和清孔作用,我们可以看出,泥浆的制备和清孔是确保钻子L桩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因此,对于施工规范中泥浆的控制指标:粘度测定17—20min;
含砂率不大于6%;
胶体率不小于90%等在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不能就地取材,而要专门采取泥浆制备,选用高塑性粘土或膨润土,拌制泥浆必须根据施工机械、工艺及穿越土层进行。配合比设计。
灌注桩成孔至设计标高,应充分利用钻杆在原位进行第一次清孔,直到孔口返浆比重持续小于1.10—1.20,测得孔底沉渣厚度小于50mm,即抓紧吊放钢筋笼和沉放混凝土导管。沉放导管时检查导管的连接是否牢固和密实,以防止漏气漏浆而影响灌注。由于孔内原土泥浆在吊放钢筋笼和沉放导管这段时间内使处于悬浮状态的沉渣再次沉到桩孔底部,最终不能被混凝土冲击反起而成为永久性沉渣,从而影响桩基工程的质量。因此,必须在混凝土灌注前利用导管进行第二次清孔。当孔口返浆比重及沉渣厚度均符合规范要求后,应立即进行水下混凝土的灌注工作。
3.2成桩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
为确保成桩质量,要严格检查验收进场原材料的质保书(水泥出厂合格证、化验报告、砂石化验报告),如发现实样与质保书不符,应立即取样进行复查,对不合格的材料(如水泥、砂、石、水质),严禁用于混凝土灌注桩。
3.2.1卡管
卡管现在也是诱发断桩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人工配料(有的机械配料不及时校核)随意性大,造成混凝土配合比在执行过程中的误差大,使坍落度波动大,拌出混合料时稀时干。坍落度过大时会产生离析现象,使粗骨料相互挤压阻塞导管;
坍落度过小或灌注时间过长,使混凝土的初凝时间缩短,加大混凝土下落阻力阻塞导管,这样都会导致卡管事故,造成断桩。所以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及时检查坍落度,缩短灌注时间,是减少和避免此类断桩的重要措施。
3.2.2钢筋笼上浮、变形、散架
已安装好的钢筋笼,在灌注混凝土的过程中,混凝土的浮力会使钢筋笼升高上浮,易使钢筋压曲变形,甚至散架,从而导致孔壁坍塌,影响成桩质量,为避免桩身施工缺陷,可采用以下措施:
3.2.2.1加强钢筋笼制作质量,钢筋笼应捍接牢固,使用规格合适的加强箍,如钢筋笼主筋数量较多(如抗拔桩、挡土嵌岩柱等),应增大加强箍的规格。
3.2.2.2当桩的直径较大,而钢筋笼相对较短时,可用钢管套住主筋,固定钢筋笼顶端。
3.2.2.3灌注砼时,当上升的砼面接近于钢筋笼底端时,一方面应放慢速度,另一方面应控制适当的导管埋置深度,使钢筋笼底端被逐步埋入砼。
3.2.2.4提高灌注速度,保证接触钢筋笼底端的砼有良好的流动性,减少埋入阻力,当钢筋笼有三分之一长被埋入砼中时,可恢复正常灌注速度。
3.2.3断桩
由于灌注中提升导管失误、混凝土供应中断(下雨、停电、机械故障等) 或导管漏水等原因,导致导管中已灌注的混凝土与导管的混凝土隔断,无法继续灌注的现象通称为断桩。在灌注过程中认定发生断桩事故后,应立即停止灌注,提拔导管和钢筋笼,尽量将损失降低到最小,并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
3.2.3.1断桩截面位置处于设计桩全长的1/3以下时,一般采取冲击钻清除已灌注部分,再实施原位恢复。
3.2.3.2断桩截面位置处于设计桩全长的2/3以上且距离孔口深度不大于10 m时,先进行钻孔壁加固, 而后进行钻孔桩的接长比较经济。
3.2.3.3断桩截面位置处于设计桩全长1/3~2/3之间的,应对各种处理方法进行对比,选择经济、可行的处理方法。桩长大于50 m的桩出现断桩情况,应对处理方案详细论证后着手,切勿盲目操作以免带来较大的损失。
3.3灌注成桩后发现的质量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
3.3.1桩全长小于设计要求
这种缺陷可分为两类,处理桩头后,混凝土顶面高程小于设计要求、钻孔底部沉积的虚渣在清孔时未清理干净导致桩全长小于设计、嵌入基岩深度小于设计。针对具体情况分别采取相应措施处理。桩顶高程小于设计要求的原因是混凝土灌注终孔时控制失误。基坑开挖后进行钻孔桩的接长。接长施工前,先清理干净混凝土以上的浮渣和松散混凝土等,将顶面人工凿修平整。而后在护筒防护下开挖接长部分的桩孔。接长部分桩孔直径应大于设计钻孔桩直径40 c m,深度从平整后混凝土面向下不小于接长部分桩孔直径的1倍。接长部分混凝土的强度应比原设计提高1个等级,新旧混凝土的接合面必须做好混凝土的接槎处理。
3.3.2桩体混凝土不连续
由于灌注过程中,发生的孔壁局部坍塌的杂物等侵入混凝土、混凝土和易性差等因素在桩体形成夹层导致钻孔桩混凝土不连续。对于此类问题,应积极与设计单位协调采取合理措施处理。对于钻孔桩底部混凝土夹渣的情况,采取桩底部压浆或者高压注浆方法处理。
第4章 结论
钻孔灌注桩的整个施工过程中工序复杂,属隐蔽工程项目,质量检查比较困难,如桩的各种动测方法基本上都是在一定的假设计算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参数测定和检验,并要依靠专业人员的经验来分析和判读实测结果,同一个桩基工程,各检测单位用同一种方法进行检测,由于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的差异,其结论偏差很大的情况也时有发生。通过十几年来几十个钻孔灌注桩工程的施工实践,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加强桩基工程检测是一个手段,要保证钻孔灌注桩的施工质量,其关键还在于人。强调现场管理人员要有高度责任心,以防为主,对桩基各个施工环节要充分重视并精心施工,在施工准备阶段及施工过程中,对每道施工工序要严格把关。采取积极有效的控制措施,对于不符合规定的工序进行返工直至合格,未经检验合格时不允许进行下道工序。只有对施工的全面质量控制,严格各道施工工序的质量管理,才能保证施工过程的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余锦中.浅谈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存在问题及防治措施[J],四川建材,2007,(4):144-145。
[2]张建红.钻孔灌注桩施工中的问题及处理措施[J],山西建筑,2009,(7):126-127。
[3]张钥.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及防治[J],科技信息,2008,(3):62-63。
[4]葛英煜.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08,(2):104-105。
[5]营口港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考试大网站,2008.10.24
致 谢
毕业论文是对函授这几年来所学知识进行的一次总结,也是对我所学知识及工作经验的一次全面考核。
在这次论文写作中,先后涉及到了函授课程所学的部分知识,用这些知识我努力的完成了本次论文。对此,我由衷的谢谢授予我知识的所有老师,在这次论文写作是在付庆向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付庆向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再次向各位老师表示忠心的感谢!
由于学生水平有限、时间仓促、更没有足够的施工和实际经验,必然会有不足甚至错误之处,敬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我一定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加以改正。
第4篇: 函授土木工程毕业论文
摘要
混凝土因其取材广泛、价格低廉、抗压强度高、可浇筑成各种形状,并耐火性好、不易风化、养护费用低,成为当今世界建筑结构中使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但是混凝土抗拉能力差、脆性大、容易开裂。一般对结构的使用无大的危害,可允许其存在;
但是这些裂缝在使用荷载或外界物理、化学因素的作用下,不断产生和扩展,引起混凝土碳化、保护层剥落、钢筋腐蚀,使混凝土的强度和刚度受到削弱,耐久性降低,严重时甚至发生垮塌事故,危害结构的正常使用,必须加以控制。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成因;控制措施
目录
第一章前言…………………………………………………………….………………2
第二章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3
2.1混凝土施工造成的裂缝………………………………………………………….…………3
2.1.1混凝土浇筑时模板洒水造成的裂缝…………………………………………………3
2.1.2混凝土振捣施工造成的裂缝………………………………………………..…………3
2.1.3模板支设和拆除造成的裂缝………………………………………………..…………3
2.1.4混凝土收面压光造成的裂缝…………………………………………………..………3
2.1.5混凝土后浇带施工造成的裂缝……………………………………………….………3
2.1.6混凝土养护造成的裂缝…………………………………………………………………4
2.2混凝土本身原因造成的裂缝………………………………………………………..……4
2.1.1混凝土本身内部作用造成的裂缝……………………………………………………4
2.2.2混凝土塑性收缩造成的裂缝………………………………………………….………5
2.2.3混凝土水化收缩造成的裂缝…………………………………………………………5
2.2.4混凝土干燥收缩造成的裂缝…………………………………………………………5
2.2.5混凝土自身收缩造成的裂缝…………………………………………………………5
2.2.6混凝土干湿造成的裂缝………………………………………………………….……6
2.2.7混凝土内部温度造成的裂缝………………………………………………..………6
2.3混凝土外界因素造成的裂缝……………………………………………………………7
第三章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措施……………………………………………………7
3.1混凝土结构设计方面的控制措施……………………………………………….……7
3.2施工方面的控制措施………………………………………………………………..……9
3.3混凝土施工温度方面的控制…………………………………………………………12
3.4原材料及施工配合比方面的控制措施……………………………………………12
第四章混凝土裂缝控制案例……………………………………………….……13
4.1工程概况………………………………………………………………………………..…13
4.2裂缝的出现部位和表现形式…………………………………………………………14
4.3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危害………………………………………………………….……14
4.4此实例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措施……………………………………………..………15
4.5以后混凝土施工裂缝的防治措施………………………………………….………15
结束语………………………………………………………………………..……17
参考文献………………………………………………………………..…………18
致谢…………………………………………………………………………..……19
第一章前言
混凝土结构裂缝在我们施工过程中都要产生,为了避免砼有害裂缝的出现,为了确保工程质量符合国家规范要求,在工程施工中应尽可能采取必要的技术和施工措施来控制裂缝的出现,使我们所施工的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数量和宽度尽量减少到国家规范要求以内。
混凝土裂缝也是社会各界可以接受的一种现象,只是我们如何将有害程度控制在规范要求以内。正因为混凝土是多种材料组成的一种混合体,它又是一种脆性材料,它在受到不同压力、温度和外力的作用下,都有可能出现裂缝。
混凝土构件通常都是带缝工作的,由于混凝土裂缝的存在和发展往往会使其内部的钢筋等材料产生腐蚀,造成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耐久性及抗渗能力降低,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外观、使用寿命。很多工程结构的失事都是由于混凝土裂缝造成的。混凝土规范也明确规定:结构构件在所处的不同条件下,允许存在一定宽度的裂缝。但是在施工中应尽量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裂缝产生,使其结构尽可能不出现裂缝或尽量减少裂缝的数量和宽度,尤其要避免有害裂缝的出现,从而确保工程质量和结构安全。本文结合的现场施工经验,并参考大量文献资料,分析了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治对策和控制措施。
第二章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
混凝土裂缝形成的原因有多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大致可分为混凝土施工、本身特性、外界因素等三大类。在此,我们就按此分类来谈谈混凝土裂缝形成的成因。
2.1混凝土施工造成的裂缝
2.1.1混凝土浇筑时模板洒水造成的裂缝
混凝土浇筑时施工模板洒水不当,过于干燥,或因模板本身吸水量过大,造成混凝土的塑性收缩变形产生裂缝。
2.1.2混凝土振捣施工造成的裂缝
混凝土振捣不到位,或者振捣时间过短,造成混凝土没有达到密实状态;
如果使混凝土振捣时间过长,造成石子下沉砂浆上浮,容易形成混凝土干缩变形量大,因此造成混凝土收缩不均匀产生裂缝。
2.1.3模板支设和拆除造成的裂缝
模板支设和拆除施工过程中由于工人施工不规范、模板支设体系不牢固,或者工人过早拆除梁板底模板和支撑钢管等原因造成的裂缝;
项目部对施工班组在施工过程中控制不严,造成局部施工荷载过大而导致出现的裂缝。
2.1.4混凝土收面压光造成的裂缝
混凝土表面过度的收面压光会使表面砂浆过多,并形成含水量很大的水泥浆层,使水泥浆中的氢氧化钙与空气中二氧化碳产生化学作用生成碳酸钙,引起混凝土表面体积碳水化收缩,并使混凝土表面产生龟裂裂缝。
2.1.5混凝土后浇带施工造成的裂缝
为了更好的解决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和温度应力变形,国家规范要求我们采用后浇带施工法,但是有些施工后浇带不能按设计规范要求施工,例如后浇带未留企口缝、板面的后浇带不支设模板而造成斜坡槎;
还有疏松混凝土未彻底凿除干净,施工时未提前洒水等造成混凝土板面的裂缝。
2.1.6混凝土养护造成的裂缝
混凝土过早洒水养护会影响混凝土的胶结能力;
过迟洒水养护,如混凝土表面干燥过快,则通常在其表面上形成宽度大小不一且不规则的收缩裂缝。混凝土开始养护的时间应该综合考虑气温、湿度、风速等等各种因素,一般情况下,在混凝土达到初凝时,就要开始洒水养护。混凝土养护措施要合理,可采用麻袋覆盖洒水养护,以保证混凝土表面达到充分的湿润,保证养护时间至少7天以上。如果混凝土养护不好则对混凝土整体质量产生显著影响,将直接影响到混凝土本身的抗裂能力。在冬季和夏季施工期间,我们更要预先制定施工方案,施工时按照施工方案实施,特别要对混凝土内外温差和湿度的控制。
2.2混凝土本身原因造成的裂缝
2.2.1混凝土本身内部作用造成的裂缝
混凝土中的钢筋锈蚀形成的裂缝和碱骨料之间起化学作用形成的裂缝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最常见的裂缝。在混凝土中的钢筋腐蚀是电化学作用反应的过程。总之决定钢筋腐蚀的基本因素是电位差、水和氧,但是钢筋实际的腐蚀速度大多不是受制于氧的供应。而是cl¯离子,它是钢筋腐蚀反应的活化剂,因为cl¯能破坏钢筋表面钝化膜从而引发钢筋腐蚀,并且能增大溶液导电性、增大电位差、加速腐蚀反应等;所以我们在混凝土中掺有氯盐或掺入cl¯离子时就会引发钢筋锈蚀,因此现实施工中的钢筋锈蚀病害大多由它引起的。如果混凝土中钢筋表层腐蚀或铁锈后,其体积可增加好几倍,并且挤压其外侧混凝土并使之产生垂直于外的拉应力,当其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承耐的拉力时就会形成混凝土的保护层上顺沿钢筋的纵向方向裂缝。因为在混凝土拌和时会产生一些碱性离子,而这些离子在与某些活性骨料会产生化学反应并吸收周围环境中的水而使其体积增大,并造成混凝土膨胀开裂。如果这种裂缝出现在混凝土结构使用期间将会很难补救,因此我们在施工中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和预防。由于在混凝土浇筑、振捣不当或者是钢筋保护层较少,会使有害物质进入混凝土内部使钢筋产生锈蚀,当锈蚀的钢筋体积膨胀过大,会导致混凝土膨胀裂缝,因此此种裂缝多为纵向裂缝,沿钢筋的布置位置出现。当混凝土裂缝出现后,外面的水、气(氧)可顺着裂缝渗入并进一步加快钢筋的腐蚀,如果使裂缝长期发展下去,裂缝将会增宽、增长,甚至会使混凝土保护层大片脱落。也会造成钢筋截面随着锈蚀发展而减小,导致钢筋锈断并对工程结构的耐久性、安全性产生严重的影响。
2.2.2混凝土塑性收缩造成的裂缝
塑性收缩定义是指混凝土在凝固之前,因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而产生的收缩变形。塑性收缩裂缝一般发生在干燥大风或高温天气时出现,其裂缝多呈现中间宽两端细且大小长短不一、互不连通的状态。造成的主要原因有如下:混凝土在终凝之前几乎没有抗拉压强度或者强度很小,当混凝土刚刚终凝时抗拉压强度小,此时受到干燥大风或高温天气的影响,会使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造成混凝土内部体积急剧收缩,而此时混凝土的抗拉压强度又无法抵抗其本身收缩变形,导致龟裂裂缝的出现。混凝土塑性收缩开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混凝土的凝结时间、水灰比、风速、环境温度、相对湿度等因素。
2.2.3混凝土水化收缩造成的裂缝
由于混凝土中水和水泥作用反应后生成物体积,会比反应之前水和水泥的体积减小,又因水化作用时,其绝对体积也会减少,即混凝土产生水化收缩。
2.2.4混凝土干燥收缩造成的裂缝
干燥收缩是由于混凝土的脱水干燥时,其体积或长度会有所减少的过程。干燥收缩变形主要是由于水泥浆的干缩造成的;水泥浆的收缩量比混凝土大,如果以普通混凝土的1d的龄期为基准,环境的相对湿度70%左右的情况下,与其收缩变形量一致。混凝土干缩变形的主要影响原因有如下两个方面原因:内因涉及单方水灰比、水泥用量、骨料用量和构件大小(厚度)、用水量;外因则涉及干燥时间、环境相对湿度等。
2.2.5混凝土自身收缩造成的裂缝
混凝土自身收缩是指在外部无水分供应时,在水泥浆的骨架形成后,当伴随着水泥浆水化作用的逐步完成,水泥浆中的水会被消耗完时,混凝土会产成弯液面而发生负压,此时会出现的收缩变形。
2.2.6混凝土干湿造成的裂缝
混凝土结构硬化后虽然是稳定的,但时高湿度环境或者水中的地方,将会由于混凝土吸水而产生膨胀,故称之为润湿膨胀。其膨胀变形的主要影响原因有:混凝土中单方用水量、混凝土浸水前的干燥状态、水灰比、、水中存放期限水泥用量以及骨料以及构件的大小(厚度)等。
2.2.7混凝土内部温度造成的裂缝
温度裂缝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内部温度差或由于外界温度的变化通过混凝土热胀冷缩效应而引起混凝土开裂的裂缝。因此温度裂缝可分为二类。一类温度裂缝并不是混凝土本身内部有温度差引起的,而是出在整个混凝土结构中局部混凝土结构构件受环境温度的变化,通过混凝土热胀冷缩效应,对与其有相关的结构构件产生拉应力。当混凝土抗拉强度小于这个来自外部的拉应力时,混凝土就会产生裂缝。此类裂缝出现的时间比较晚,一般会在混凝土硬化后1.5~2.5年内出现,如果出现通常是贯穿的裂缝,宽度一般≤0.2mm,但是局部位置也会超过0.2mm。例如在建筑物的东西两端墙角混凝土结构楼板处,由于墙角两侧的混凝土结构墙体受太阳的照射,温度差大,容易产生膨胀,从而对与之相连的混凝土结构楼板会有来之两个垂直方向的拉应力,其合力为45º方向的力,若这个拉应力大于混凝土楼板的抗拉强度时,则在墙角处的混凝土结构楼板会在与外界45º拉应力合力方向相正交的方向产生45º的斜向裂缝。由于对混凝土结构楼板来讲这个温度变化而产生拉应力来自外界和结构内部,因而,这里对这一类温度裂缝的预防、控制不展开讨论。一类为由于混凝土本身内部存在一个温度差,从而使其本身内部产生温度应力而导致混凝土开裂的。这主要发生在厚度宽度≥lm的大体积混凝土中,出现的时间一般在混凝土硬化早期和硬化过程中,混凝土温度变化主要来源于水泥水化过程中所释放的水化热,如果混凝土内部由于热量散发比混凝土表面较慢时,在混凝土内部和表面形成一个温度差,从而产生混凝土温度应力,当混凝土抗拉强度小于温度应力时,混凝土就会开裂,此类裂缝宽度一般情况下不会超过0.2mm,但若施工过程中温差过大,控制不当,有时会使局部部位裂缝超过0.3mm。此类裂缝有不贯穿的,也有贯穿的。但是对于对大体积混凝土,温差引起的膨胀是极其可怕的。由于大体积混凝土,其聚积在内部的热量不易散发,容易导致混凝土内部温度显著升高;而且混凝土表面温度散热较快,因此形成较大的内表温差,导致混凝土内部产生压应力,其表面产生拉应力。当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小于此时表面拉应力时,就会使混凝土表面产生表面裂缝。同时,随着混凝土水化反应的减弱,混凝土将渐渐降温,但是这个降温过程也会引起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再加上混凝土的多余水分蒸发也会引起的体积变化,当它们受到结构边界和地基的约束,会产生很大的收缩应力(拉应力),当该混凝土抗拉应力小于收缩应力时,混凝土将会产生整个截面的贯穿裂缝。温度裂缝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构件形状、水泥浆量、水泥品种、外界气温、混凝土浇注时温度及断面尺寸等。
2.3混凝土外界因素造成的裂缝
结构受外界产生裂缝的因素有很多,施工中和使用工程中都可能出现裂缝。例如拆模过早或方法不当、构件堆放、早期受震、吊装时的垫块或吊点位置不当、运输、施工超载、张拉应力值过大等均可能产生裂缝。而施工最常见的是钢筋混凝土梁、板等受弯构件,在使用荷载作用下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在承受了35%—40%的设计荷载,就有可能出现裂缝,我们的肉眼一般不能察觉,而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极限破坏值往往都在设计荷载的1.5倍以上。所以在一般情况下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是允许带裂缝工作的(通常称之为无害裂缝)。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分别对不同情况的裂缝规定为最大宽度为0.2—0.3mm,但是对那些宽度长度超过规范规定的裂缝,以及在不允许开裂的构件上出现裂缝则应认为有害裂缝,需加以认真分析和正确的处理,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第三章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措施
3.1混凝土结构设计方面的控制措施
3.1.1
当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应特别重视构造钢筋的配置,应该符合国家建筑设计规范内容;
特别对于楼面、墙板等薄壁构件更应注意构造钢筋的直径和数量的选用。例如混凝土设计规范上规定当混凝土保护层大于40mm时应设置Ø6@150的抗裂构造网片;
如果按双向板配筋:为使楼板计算简图与实际受力情况一致,现浇楼板应按双向连续板计算配筋。为了减少开裂,宜采用双面配筋,增加表面配筋量。楼板最小配筋率,应采用细直径螺纹钢筋。例如在单向板满足受力情况下选用直径较小的钢筋,双面配筋,可减小间距,加大配筋率,来满足受力要求。
3.1.2
当设计中结构界面突变带来的应力集中时,如果无法回避时,应当做局部处理,如转角处做圆角,突变处做成渐变过渡,同时加强构造配筋,转角处增配斜向钢筋等措施。
3.1.3
当增加楼板厚度时,应考虑到楼板双面配筋,并且楼板内暗敷电线管线较多,再加上楼面上30mm细石混凝土地坪常被取消等因素,现浇楼板厚度应采用120mm。
3.1.4
合理的留设施工后浇带将可以使混凝土自由的收缩,从而大大减少收缩应力,使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可以大部分用来抵抗温度应力,从而提高混凝土抵抗温度变化的能力。
3.1.5
当加强构造配筋时,为了克服墙角45°斜裂缝,将在墙角配置放射筋(特别在建筑物端部),长度大于1/3跨(不少于1.0~2.0m)。且在上部支座处负弯矩钢筋宜每隔1根设置1根通长筋,以抵抗板中裂缝及端头裂缝。除受力筋满足要求以外,分布筋间距应适当加密,间距150~200mm。使楼板受力均匀,增强混凝土抵抗温度、干缩变形能力。当选用冷轧扭钢筋时,最小配筋率应符合规范要求。
3.1.6
设计中如何处理好柔性和刚性的关系特别重要。因为结构中所有构件都是被约束与约束的关系。当所受约束越强,产生足够变形的余地就越小,就越容易开裂。所以,设计过程中应重视结构中相连构件的约束关系。不能一味的追求柔性或刚性,应当灵活运用,达到柔性和刚性并重。
3.1.7
对于结构薄弱部位、易开裂部位的处理要特别重视,如深基础与浅基础结合处、高低跨处、高层与底层结合处以及不同结构形式结合处等。
3.1.8
设计中可根据实际情况推广使用新型混凝土材料:补偿收缩混凝土,是混凝土中掺入适量膨胀剂或用膨胀水泥配制的混凝土膨胀剂依靠本身的化学反应或与水泥其他成分反应,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产生一定的限制膨胀补偿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的收缩(以干缩、冷缩为主),以此来减少混凝土裂缝的效果。
3.1.9
当管线敷设时,应将预埋电线管位置设置在楼板上下两皮钢筋当中,严禁两根管线交错叠放,也可采用接线盒方式。当楼板厚度较薄时,也可在管线外侧增加钢丝网。
3.2施工方面的控制措施
3.2.1
应浇筑大方量混凝土之前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施工方案,并在经有关方面批准后实施。在土施工方案中要明确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浇筑方向、一次浇筑的方量、施工缝的留设位置以及处理办法等,避免形成冷缝和因新、旧混凝土未完全咬合而形成局部薄弱界面,造成混凝土的强度降低。因为一般大体积混凝土使用商品泵送混凝土,所以还要制定相关的泵送混凝,另外还必须进行混凝土的测温工作。从已有施工经验的测温情况看,混凝土内部温升的高峰值一般在7d内产生,3d内温度可上升到或接近最大温升,内外温差值在20℃左右,将温度差控制在规范规定范围内。
3.2.2
必须制定详细的混凝土施工方案。施工方案是确定浇筑量、施工缝间距、施工工艺、位置及构造、浇筑时间、运输及振捣等。因为一次浇筑长度是由垂直施工缝分割,所以施工缝应设置在变截面处或承受拉、剪、弯应力较小的部位。除非是控制一次浇筑厚度外,分层位置即水平施工缝留设位置也应加以注意,一般来说,因尽量留在变截面处,或远离受拉钢筋部位而设在砼的受压区,确定浇筑时间的原则应避开炎热天气和昼夜温差大的日子,应当选择在当天气温较低时浇筑。当在夏季施工,则应采取材料降温措施来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应当低于周围环境温度)。
3.2.3
根据规范合理的调整施工方案。如调整水平钢筋配筋方案,将水平钢筋置于竖向钢筋外侧,有效减少了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增强了剪力墙表层混凝土的抗裂性。
3.2.4
楼板混凝土浇捣完毕后,应当根据当时室外气温,确定养护方案。冬、夏季节,应采取混凝土表面加盖草包、塑料薄膜等养护措施。应在混凝土在浇筑完成后12h内,进行浇水养护。对于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浇水养护不得少于7d;
对于掺用缓凝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浇水养护不得少于14d。
3.2.5
为消除商品混凝土的浅表收缩裂缝,在混凝土表面终凝前的收水时,要求进行两次或三次压实收光,对掺加活性掺和料的混凝土更应增加收光次数等措施,严禁在表面撒纯水泥进行压实收光,避免收缩裂缝的产生。
3.2.6
模板的周转配置,应考虑到规定的拆模时间,如跨度在大于2m,小于8m的现浇楼板和混凝土梁,其拆模混凝土强度必须达到标准值的75%,如跨度在大于8m的现浇楼板和混凝土梁,其拆模混凝土强度必须达到标准值的100%,防止过早拆模引起的混凝土裂缝。同时,应将模板支撑立杆下部与楼面接触部位应设楔子顶紧,防止混凝土在浇捣过程中变形产生沉降。
3.2.7
当楼板混凝土浇捣完成后,如果强度未达到1.2N/mm2,任何施工人员不得在楼面操作及堆载材料。
3.2.8
采用合理的分缝分块;
避开基础过大起伏;
合理地安排施工工序,避开过大的高差和侧面长期暴露;
提高混凝土的性能,提高抗裂能力,加强养护,防止表面干缩,注意贯穿裂缝。
3.2.9
在混凝土的施工中,为提高模板的周转率,一般规定尽早拆模。当混凝土温度高于气温时应考虑拆模时间,以免造成混凝土表面的早期裂缝,当避免新浇筑砼早期拆模时,在表面引起很大的拉应力,将出现“温度冲击”现象。在混凝土浇筑初期时,由于水化热的散发,将造成表面引起相当大的拉应力,此时表面温度亦较气温为高,如果此时拆除模板,表面温度骤降,必然引起温度突变,从而在表面附加一拉应力,与水化热应力迭加,再加上混凝土干缩,表面的拉应力达到很大的数值,将导致裂缝的危险,但是如果在拆除模板后及时在表面覆盖一轻型保温材料,如泡沫海棉等,将对于防止混凝土表面产生过大的拉应力,具有明显的效果。在温度不太高及应力低于屈服极限的条件下,钢筋的各项性能是稳定的,而与应力状态、时间及温度无关。因为钢的线膨胀系数与混凝土线膨胀系数相差很小,所以在温度变化时两者间只发生很小的内应力。因为钢的弹性模量为混凝土弹性模量的7~15倍,当内混凝土应力达到抗拉强度而开裂时,钢筋的应力将不超过100~200kg/cm2。所以,在混凝土中想要利用钢筋来防止细小裂缝的出现很困难,但是加筋后结构内的裂缝一般就变得数目多、间距小、宽度与深度较小了。
3.3混凝土施工温度方面的控制措施
3.3.1
如果拌合混凝土时加水或用水将碎石冷却来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
3.3.2
在混凝土中埋设水管,通入冷水来达到混凝土降温。
3.3.3
如果在合理的拆模时间,当气温骤降时进行表面保温,以免造成混凝土表面发生急剧的温度变化。
3.3.4
当采用改善骨料级配,且使用干硬性混凝土,掺混合料,加引气剂或塑化剂等措施来减少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
3.3.5
如果在施工中长期暴露的混凝土浇筑块表面或薄壁结构,在寒冷季节来临之前采取保温措施。
3.3.6
当热天浇筑混凝土时减少浇筑厚度,以此利用浇筑层面散热等措施。
3.4原材料及施工配合比方面的控制措施。
3.4.1
原材料检验试验要严格检测,在拌制混凝土之前,必须按规定对水泥、粗细骨料、外加剂等进行检验复试,不得使用不合格的材料。
3.4.2
要正确确定混凝土的配合比和坍落度,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应全盘考虑,多用骨料、少用粉料,以减少裂缝产生。对坍落度应适当控制,不宜过大,多层和小高层小于160mm,高层宜小于200mm,尽可能较少混凝土的流动性。如采用高等级低水化热的矿渣水泥,以此来减少水泥用量和水化热。
3.4.3
混凝土连续浇捣时,在配备混凝土运输车辆时,应充分考虑交通路况的影响,确保混凝土浇捣的连续性,减少施工冷缝。当混凝土浇捣中停歇时间过长时,应采取接浆处理等应急措施。
3.4.4
要严格控制混凝土掺合料掺量,必须使混凝土掺合量的掺量比例应合理,以保证混凝土早期强度,提高混凝土的抗拉性能。应当控制混凝土水灰比,最大用水量应<180㎏/m3。
第四章混凝土裂缝控制案例
4.1工程概况
由新乡市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的小区一期工程,2#楼为六层砖混结构,在砌砖基础前做300mm厚混凝土垫层,其中商品混凝土的配比及相关参数如下: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落度为110-130mm,水泥强度等级为P32.5,粗骨料最大粒径31.5mm,细骨料的细度模数为2.5,掺平电Ì级粉煤灰,减水剂掺量为1.6%.混凝土的配合比为:水泥:细骨料:水:掺合料:外掺剂=257:739:1156:180:64:4.0(每M3)。混凝土浇筑完后,按照规范要求对混凝土垫层进行了保温养护。但是,在垫层的某些部位还是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裂缝。
4.2裂缝的出现部位和表现形式
经现场检查发现,裂缝大部分多出现在拐角等部位,表现形式为表面裂缝,长短不等,尺寸在50mm-500mm之间,且形状没有任何规律。
4.3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所有混凝土结构都会出现裂缝,不仅有损外观,而且影响整体性,降低刚度,使建筑物满足不了设计的使用耐久年限。本工程裂缝产生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4.3.1
因为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为保证混凝土浇捣的和易性,混凝土中加入的水分往往比水泥水化作用需要的水分要多4-5倍。这部分游离水蒸发后,在混凝土内部留下许多毛细孔,所以混凝土会产生体积收缩,一般称为游离水蒸发收缩。例如潮湿条件下养护的混凝土,其收缩值比干燥条件下养护的混凝土收缩值减少6%-8%。
4.3.2
因为混凝土在塑性状态时,刚开始终凝,例如遇到炎热,阳光直射,刮大风,使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太快,混凝土表面产生急剧的体积收缩,此时混凝土尚未有强度,而使混凝土表面出现龟裂,而水分蒸发速度取决于混凝土自身的表面温度和混凝土表面的空气温度、风速、相对湿度。
4.3.3
混凝土结构若设置在未经处理的回填土或松软地基上,等混凝土浇注后,因地基浸水起不均匀沉降而导致裂缝。
4.3.4
因为混凝土具有热胀冷缩性质,当外部环境或结构内部温度发生变化,混凝土将发生变形裂缝,当变形遭到约束,则在混凝土结构内部将产生应力,当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即产生温度裂缝)。
4.4此实例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措施
经工程质量监督部门组织监理、设计、施工等相关部门技术人员进行了现场相关技术勘察,做出处理方案如下:基础混凝土垫层存在部分严重收缩缝,经勘察为表面收缩裂缝。对于基础混凝土垫层存在部分收缩裂缝问题,采用人工沿裂缝每边各50mm凿除,用水冲洗干净后,用C25细石混凝土重新浇筑,待终凝后浇水养护。完毕后使聚合砂浆保持一定时间的湿润状态,初凝后养护7天以上。经实践结果证明,对于混凝土垫层,该加固处理方法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4.5以后混凝土施工裂缝的防治措施
为防止混凝土施工过程裂缝的产生,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4.5.1
混凝土收缩值的大小和水泥品种、用量、拌和用水量、骨料规格、振捣密实性和养护好坏有关,必须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水灰比和砂率。
4.5.2
为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防止开裂,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措施之一正确使用外加剂来减少开裂的,措施之二掺加高效减水剂来增加混凝土的坍落度和和易性。
4.5.3
在炎热环境中降低混凝土表面温度,例如用冷水拌合、覆盖模板及底板、避开一日中最热时间施工等措施。
4.5.4
合理的安排施工工序。混凝土浇筑后要及时覆盖,终凝后尽早进行养护,应遮挡太阳直射或洒湿周围场地等。例如遇风季,需设置挡风设施,应适当延长养护时间。
4.5.5
在浇筑混凝土时,必须经设计、监理、施工等部门基础验收后再施工垫层,还要保证模板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支撑牢固,并使地基受力均匀,防止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模板和地基被水浸泡。
结束语
裂缝是影响建筑物满足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建筑物的结构或构件常常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导致各种裂缝出现,其有害程度是可以控制的。因此加强钢筋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原因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设计、施工、材料等方面因素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开裂的影响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必须全面系统的考虑。从裂缝的分类入手,弄清裂缝出现的原因,对裂缝采取措施加以正确的处理,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问题将会逐渐得到圆满的解决。
在混凝土裂缝问题,我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对待。一方面,我们可以提前根据混凝土的所处环境,从设计、材料、施工、环境四大方面综合考虑,使结构设计更合理、原材料的各项性能指标更好、施工工艺更先进和施工环境更适合混凝土的后期的各种变化,从而提前制定预防措施方案,使混凝土裂缝降到国家和地方规范要求的控制范围内;
另一方面,对已经出现超过规范允许范围的裂缝,我们可以根据现有的技术水平,利用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对已出现的问题进行修补,从而实现风险和损失最小化。
参考文献
[1]朱耀台、詹树林《混凝土裂缝成因与防治措施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3.5。
[2]陈丽苹《水泥与混凝土裂缝关系的探讨》[J],《福建建筑》,2003.1。
[3]陈磊、陈太林《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其防治》[J],《新材料新装饰》,2004.1。
[4]徐雷,赵伟,成胜利,混凝土裂缝成因与控制[J].河南建材,2007.4.
[5]曾力军.浅析混凝土裂缝的原因、预防和处理[J].江西建材,2007.3.
[6]钟振武.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处理[J].山西建筑,2003.11.
[7]卫志华,卫思秀,王亚玲.混凝土裂缝级环氧树脂修补法探析[J].山西建筑,2004.1.
[8]张承杰现浇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分析及预防[J]山西建筑,2006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