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教学案例分析100例,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教学案例分析100例4篇
第1篇: 教学案例分析100例
[案例描述]
课前几分钟,完成了课前准备的我习惯地在操场上等候学生的到来。这时,三(3)班的体委领着八九个学生前来请假,这种事情在以前从末发生过。望着这些满脸稚气而神色凝重的学生,我心里一下明白了其中的原因,于是要求他们赶快去集合。同时,对即将开始的教学有了新的安排。
集合完毕,面对略显沉闷的学生,我平静地说“同学们,今天我们班有些同学身体不能适应耐久跑的学习,因此,我想把原来的学习内容调整到一个月以后……”
“耶!”学生们不约而同地喊了起来,课堂气氛立刻活跃了起来。
接着,我宣布了本课新的内容——滚铁环。
听完教师的讲解,学生的情绪一下高涨了起来,望着教师随心所欲地滚着铁环,学生个个摩拳擦掌,一付跃跃欲试的样子。当教师把分组形式,练习要求一公布,学生便急不可耐地投入到滚铁环的游戏中去了。
然而,看似简单的滚铁环,在学生手中似乎成了调皮的不听使唤的淘气鬼,东倒西歪,走不动快不了,好不容易滚了起来,一不留神,便前功尽弃。困难和挫折丝毫没有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反激发了学生的智慧,磨炼了学生的意志,提高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他们时而模式仿老师的动作埋头苦练,时而观察同伴的练习相互切磋……
随着铁环时断时续的滚动,学生的脚步跟着时快时慢地跑动,逐渐地学生的呼吸变得短促粗重起来了,汗珠从额头上不断地沁出。然而,学生依旧满腔热情,丝毫没有停止和放弃的念头,他们紧跟着滚动的铁环,不知疲倦地在操场上奔跑。渐渐地,隆隆的铁环声连贯了,一部分学生的铁环滚得平稳了,步伐也变得轻快而有节奏,进步与成功使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微笑。
快下课了,学生的兴趣依旧很浓,热情丝毫未减。于是我要求学生利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以优带差,相互帮助,力争在一个月之内学会滚铁环。
从此,操场上不时活跃着学生的身影,铁环成了学生的好伙伴,滚铁环成了学生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伴随着铁环的滚动,学生在操场上洒下了无数辛勤的汗珠,滚铁环的技术也越来越纯熟,方法也变得丰富多彩。
一个月很快过去了,当我重新开始耐久跑教学时,学生早已不把这令人生畏的运动项目放在眼里,他们已经习惯跟着铁环不停地奔跑。奔跑中,他们掌握了技能,体验了成功;
奔跑中,他们强健了体魄,锤炼了意志;
奔跑中,他们享受了快乐,找回了自信。
[案例反思]
课后,当学生为取得的进步和成功感到欣慰时,触动了我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运动技能的渐成性是技能形成的客观规律。尤其是体能要求较高的耐久跑,仅靠二三节体育课是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的,加上成人式的训练方法,使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不良反应,容易产生消极抵触情绪。以往,学校体育教学受竞技体育的影响,教法手段时常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忽视了学生的身心特点。加上家长式的管理模式,专业化的训练方法,刻板划一的组织形态,不适的生理反应,身顺心违的学习过程,使体育教学变得了无情趣。当教师把滚铁环引入课堂后,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和喜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由此引发了教学过程的良性循环。
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习惯于按部就班地执行教学计划,很少因为学生的原因而改变计划,当学生的生理能力和心理状态无法适应教学需要时,教师很少主动地调整或改变教学进度。于是,学生采用各种方法逃避学习,或者迫于教师的压力身顺心违地应付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承受着沉重的生理和心理负担,经历着过多的痛苦和失败,这样的教学很难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摆脱了习惯性思维方式的束缚,不受固定模式的制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当调整教学进度,以退为进,运用滚铁环这一民族体育项目,帮助学生增强体质,调整心态,使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和信心积极投身到学习过程中去。这种教学进度的调整,不是对学生无原则的迁就和退让,而是为化解诸多不利课堂教学的主客观因素所采取的有目的、有计划、有作为的改革。
成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心智的奉献,也是教学经验的积累,他将深深地留在教师的记忆里,值得教师细心回味和深刻反思,激励着教师不断探索教学的真谛。
第2篇: 教学案例分析100例
【“案例”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小学教学案例分析100例
摘 要 现在是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快,尤其是网络的使用,使知识可以便捷地获得和使用。知识本身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最重要的是如何去获取知识,如何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开发人的各种潜能。通过系列案例分析,使学生在经过思考、争辩的过程中完成教材中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独立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使知识不断内化,在这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背景知识 小组分析与讨论 总结 地理教学
:G633.3 :A
在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案例。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应用教材中的这些案例才能发挥更好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在对案例的分析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这里我以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3《3.1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这一课的教学实际为例有以下两点经验,从教学实施的效果看,效果较好。
第一:首先组织学生简要了解案例讨论所必备的一些基本知识。例如: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得出,能源资源的重要性、分类(只介绍可再生和非可再生这一种分类方法)及特征(强调非可再生能源是当今人类社会能源利用的主角,尤其介绍了煤炭能源的重要地位)。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其他相关资料供学生参考。或学生自己通过上网、查资料等方法获得。
第二:学生分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对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利用这一案例进行自由的详细的讨论分析,在讨论的过程中体会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将讨论主题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山西省的自然地理特征:位置(强调中国中部)、地形(强调太行山)、气候(强调降水少,变率大)……
(2)组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结合教材学生很容易得出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十分优越。即: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②市场广阔。③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理论:对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主要从资源状况、市场条件、位置与交通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当然既要评价其优势,又要评价其劣势。
(3)在对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础上,可以肯定山西省的煤炭资源是值得开发的。那么,怎样去开发呢?其背后的理念是什么呢?
学生在阅读教材后,很容易得出三点:①扩大煤炭开采量;
②提高晋煤外运的能力;
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一步讨论为什么会是这三个措施呢?事实上这是人类对资源开发利用的一般规律:第一个措施,也是人类最直接最质朴的做法,为追求经济效益的提高——扩大煤炭的开采量;
但这一措施可能引发多种不良后果:①煤炭外运的压力加剧;
②生态问题进一步突出;
③资源枯竭速度加快等等。正是这些后果的产生,所以第二个措施为“提高晋煤外运的能力”这一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身带来的问题,因而第三个措施应运而生,“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就成了最核心、最根本的措施了。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山西省经历了一个由局部调整到全面调整的过程,并且至今仍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具体为:①能源生产结构的调整:这应是早期策略。即教材中的由向外输煤变为向外输电、焦炭,同时发起冶金工业。②工业部门结构的调整。即由单一的煤炭工业,通过结合区域内其他资源的开发,形成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三条产业链,形成类似于鲁尔区发展中期的,以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钢铁、机械等传统工业部门为主的部门结构特征。这些措施的实施,从其直接目的看,无疑是一种不断追求更高经济效益的发展思路,因为在这些措施之中并没有更多看到有哪些做法是以关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而提出的。因而,这些措施并未解决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问题,甚至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效益提高的。
(4)组织引导学生分析、解决 __使山西省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呢?通过阅读教材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得出3个措施:①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区域产业转型。将产业结构的调整视野扩展到三大产业结构层面,通过大力发展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来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实现区域产业转型。在第二产业内部,则靠科技力量,不断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以提高其附加值。②提高煤的利用技术。这一点其实已包含在前面一点当中。③生态重建与“三废”的治理。这一点应理解为实现进一步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与鲁尔区整治经验一样。只有改善生态环境才可能引进新兴产业,才可能实现产业转型,才能使山西省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三:总结。在讨论完成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也可以教师自己总结。这种总结可以是总结规律和经验,也可以是获取知识和经验的方法。教师还可让学生以书面的形式作出总结,这样学生的体会更深,对案例以及案例所反映出来各种问题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最后教师点拨,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在总结中,要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
通过对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这一案例的详细分析与讨论,学生逐步对区域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合理开发的一般方法和原理有所认识。也就是从对一个案例的分析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应用案例的方法有多种,常见的一种方法是教师根据授课内容或者先讲授基本的理论含义,然后用案例加以说明,或者教师先讲授案例,然后水到渠成地引出有关的基本理论。但案例的应用千万不能仅局限于此种方法,必须灵活加以应用。教师必须根据授课对象所面临的具体场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这种方法要求教师提供案例时在方式方法上要进行巧妙构思,要掌握数倍于学生的背景材料;
讨论中要引导控制讨论,同时要避免完全由教师控制讨论;
应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并进行适当的引导,使所有学生都参加讨论;
讨论结束时要做好讨论总结。总结也并非一定要由教师进行,完全可以采用由学生自己进行总结、教师适当加以点评的方法。
面对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网络把空间和时间大大缩短,知识可以便捷地获得和使用。现实告诉我们:知识本身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最重要的是如何去获得知识,如何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开发人的各种潜能。通过系列案例分析,学生在经过思考、争辩的过程中完成学习内容,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独立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来不断内化教学内容,对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是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离开了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效果差是可想而知的。
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1)提高学生查阅文献资料方面的能力。如文献资料的检索、,文献资料的快速阅读和记录等方面的能力,为从事科学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2)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理论实践,理论也必须服务于实践。在进行课堂讨论过程中,学生养成了积极思考的习惯。这种积极思考的习惯一方面使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及时消化,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课堂和课外实践,培养广大学生逐步养成从我国国情出发分析现实问题的良好习惯,从而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内容仅供参考
第3篇: 教学案例分析100例
几组教学案例的诊断分析教育教学案例分析100例
认真审视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我们就会发现教师在某些教学行为上陷入了形式主义,许多自认为正确却实质错误的教学行为反复出现。对此,我们采取“现场诊断法”,通过随堂听课与预约听课两种形式仔细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并提出问题,与教师深入对话。
关于游戏化的适度性问题
教学案例:中班数学活动“认识椭圆形”的导人环节。
师:今天,老师从图形王国里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猜猜是谁?
幼:正方形娃娃、三角形娃娃、圆形娃娃、梯形娃娃、菱形娃娃……
师:到底是哪个图形娃娃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幼:椭圆形娃娃。
现场对话:
园长:你预设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它的价值在哪里?
教师:以“猜一猜”的形式导人,一方面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园长:从幼儿的回答中可看出幼儿习惯在称呼某个图形时加上“娃娃”两字。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我在教幼儿认识图形时,为了贴近幼儿年龄特点。经常将图形拟人化,幼儿就自然而然地称呼图形为“娃娃”。
诊断分析:对于教师的第一个问题,出发点固然很好,但其实是陷入了形式主义。教学双方在做着看似有趣但毫无意义的游戏。或许一开始幼儿会被教师神秘的语气吸引,投入到猜想中,但当幼儿盲目地猜了几遍仍不切主题时,随之而来的是失落感。我们应该摈弃这种形式上的“花架子”。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幼儿进行实质性的探索。所以。我们提倡导入部分应开门见山,紧扣主题。
对于教师的第二个问题,这也是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为了体现儿童化、游戏化,教师刻意地追求童言童趣,将每个教学活动都冠以“王国”“娃娃”之类的情景再现。实质上有时这种情节是毫无意义的,幼儿未必真的感兴趣。相反有时会使幼儿在虚拟与真实间产生混淆,无法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为什么幼儿一说到图形就习惯称呼为“娃娃”呢?这说明在教师形成教学思维定势的同时,也在无意中让幼儿形成了思维定势。
关于回应的有效性问题
教学案例:小班数学活动“分饼干”基本部分的第一环节。
师:你看到了什么形状的饼干?
幼:圆形。
师:嗯,有圆形。还有呢?
幼:三角形。
师:对。有三角形,真不错!还有吗?
幼:正方形。
师:好,有正方形,真棒!
现场对话:
园长:我记录了一下,在第一环节观察饼干的师幼对话过程中,你重复幼儿的语言多达四次,你觉得每一次都有必要重复幼儿的回答吗?
教师:我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在对话过程中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回应幼儿,就出现了有意无意地重复幼儿回答的状况,习惯成自然了。
诊断分析:教师频繁出现重复幼儿回答的原因在哪里?追根究底,一是语言贫乏,二是缺乏教育机制。教师提的第一个问题就很封闭,不够开放,如果换个方式问:“有些什么样的饼干?”幼儿就能从颜色、形状、大小、味道等角度进行回答。虽然这时的回答可能很散,教师无法预计,但教师可因势利导,帮助幼儿梳理思路。如当幼儿先关注到三角形饼干时,教师可随即问:“谁找到三角形饼干了?举起来给我看看。”寻找的过程,也是一次集体检查验证的过程。当幼儿找出三角形饼干后。教师可接着问:比较一下,这些三角形的饼干有什么不同?(大小、颜色)当把有关三角形饼干的问题一一解决后,紧接着教师再问:除了三角形,你还发现了什么形状的饼干?……这样的教学思路才真正地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接过孩子抛过的球,并抛还给孩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些教师为了匆匆赶过程往往无视幼儿的反应,即使关注到了也显得回应贫乏、语言单一,只会用“真棒”“真不错”之类的语言来回应。幼儿教育不是让幼儿简单重复已有经验,而是经验的不断重组和改建,教师应合理有效地帮助幼儿和提升已有经验。教师在与幼儿相互“发球”“接球”的过程中,要注意技巧的运用。有时面对幼儿的问题,可“正面发球”,直接告知;
有时可以打个“擦边球”,采用侧面引导的方式。
关于整合的有机性问题
教学案例:大班综合活动“各种各样的报纸”活动环节安排。
第一环节:了解报纸的名称及基本用途(现场用时8分钟)。
第二环节:制作报纸服装(现场用时15分钟)。
第三环节:服装表演“报纸秀”(现场用时7分钟)。
现场对话:
园长:你这次综合活动的重点领域定位是什么,第一目标是什么?
教师:科学领域,主要目标是让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说说对报纸的认识,知道报纸有各种各样的,并了解它的用途。
园长:你安排的这三个环节,教育意图是什么?
教师:意图在于将科学、艺术、语言各领域的内容整合起来。
诊断分析:虽然活动形式看似很丰富,从观察讲述到动手操作再到表演,但教师并没有就报纸本身所蕴涵的科学价值进行深刻的挖掘。第一环节作为活动的主体部分仅用了8分钟,教师讲解如蜻蜓点水,幼儿对报纸的特征及用途的理解只处于粗浅的感知层面上。而将大部分的时间用在制作及表演上,显然已偏离了重点领域,使得主次不分。所以该案例中,教师所做的整合,存在着目标与内容之间的联系缺乏合理性的问题。建议教师做如下调整:第一,加大第一环节的比重,可从报纸的名称、特性、印刷工艺、内容版块、用途等多角度挖掘;
第二。第三环节因为与此活动的目标不切合,可去掉作为另外一个独立的艺术活动组织。从整合出发,教师可在第一环节认识的基础上,让幼儿通过剪贴的形式自制剪报,以凸显小报的宣传价值及个人创意。同样是科学与艺术的整合,但这样的整合会更切合主题目标,更具合理性。
可见,整合绝不是多种领域简单相加拼凑的大杂烩式的拼盘,而是需要正确地寻找课程之间的联系点。一堂好课中的整合就如一盘菜肴。既要有主次之分。有主要领域的凸显:又要有营养素之间的合理搭配,不同领域间的有机融合;
更要有共同目标的追求,让品菜的孩子吸取更多的营养。
关于评价的适时性问题
教学案例:小班科学活动“沉浮的水果”讲评环节。
活动临近结束时,有一调皮的孩子将玩具角的橡皮小鸭放在水池里,边用手拨动着水流边兴奋地喊着:“看,小鸭子游水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许多幼儿都围观过来。教师费了一番周折才把幼儿召集到位置上,并按部就班地开始了预设中的讲评:“刚才你们发现了什么,谁来介绍一下?”可这时幼儿似乎已淡忘了刚才的操作结果,举手者寥寥, 即使个别幼儿回答,也将话题转到了“小鸭游水”上。对于这样的突发事件。教师似乎已慌了阵脚,随便说了两句就草草收场了。
现场对话:
园长:在这个讲评环节,你感到最困惑的是什么?
教师:我感到困惑的是当幼儿的兴趣发生偏离时,讲评该继续吗?
诊断分析:曾有人对活动后的讲评提出质疑,觉得此环节的价值不大,可有可无。但我们认为讲评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如果没有集中式的分享交流,那么幼儿获得的经验只是点滴、零碎的,只有经过教师的归纳提升,才能帮助幼儿梳理出概念。对于案例中的情况。教师不妨根据幼儿的反应灵活机动地调整讲评时间,如当幼儿精神集中时,教师可按照预设计划按部就班进行:当幼儿的情绪处于低落时,教师可缓一缓,找个合适的时机再谈:当幼儿对新事物的探索兴趣高涨时。那么教师可以合作者的角色加入到幼儿的探究队伍中,而不必刻意追求课堂结构的完整性。
关于延伸活动的落实性问题
教学片段:大班科学活动“有用的稻草”延伸部分。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稻草,了解了稻草的用途,小朋友看到过稻草生长在什么地方吗?过几天,老师带大家去野外看看。
现场对话:
园长:你预设这个延伸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教师:回归自然,让幼儿了解稻草的生长环境,从而对稻草有较全面的认识。
园长:你觉得在班容量比较大、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教师组织去野外的方案可行吗?
教师:我也觉得有困难,当时我只考虑到为此活动安排一个延伸活动,也没仔细考虑其他问题。
诊断分析:一般在活动结束时,教师都习惯安排一个延伸活动,一是为了体现课堂结构的完整性,二是为了体现教育的延续性,凸现教师的拓展深化意识。但试问延伸活动都真正付诸行动了吗?可以说很多时候是形同虚设的,尤其在一些公开活动中,为了凸显教学的新意,达到观摩的效果,许多教师在结束部分都不忘预设一段精彩美好的延伸活动,但活动结束后他们并没有真正去投放材料。组织活动。这样的做法说明教师并没有真正考虑幼儿的心理。或许你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承诺,带给幼儿的却是无尽的期盼。这对于天真烂漫的幼儿来说无疑是一种伤害。所以我们应坚决摒弃这种“为延伸而延伸”的教育观念。还集体活动以“真实自然”,正如叶澜教授所说的:“宁可留下真实的遗憾,不要追求虚假的完美。”
内容仅供参考
第4篇: 教学案例分析100例
教育教学案例分析经典试题100例(附答案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