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曹刿论战题解,曹刿论战选择题(合集)(完整文档)

2023年度曹刿论战题解,曹刿论战选择题(合集)(完整文档)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曹刿论战题解,曹刿论战选择题(合集)(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曹刿论战题解,曹刿论战选择题(合集)(完整文档)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曹刿论战题解 曹刿论战选择题篇一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22—25题。(8分,每小题2分)

曹刿论战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2.第②段对曹刿语言、行动的描写,表现了曹刿()a.忠君报国的思想 b.勇于牺牲的决心 c.急切取胜的心理 d.卓越的指挥才能 23.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庄公在见曹刿之前对迎战齐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b.曹刿主动参战,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c.鲁国取胜的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d.鲁庄公听取了曹刿的建议,并与他一起指挥战斗。

24.选文详写战前、战后论战,略写战争过程,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突出战争前准备的重要性。b.强调战争取胜的原因。c.突出曹刿的深谋远虑。

d.强调战争过程很短。

25.强大的齐国将攻打弱小的鲁国,下面诗句可表现鲁国当时岌岌可危形势的一项是()

a.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b.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2013年·湖北十堰】

三、古诗文阅读(16分)

(一)阅读《曹刿论战》,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2分,每小题3分)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
“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左传》)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1)小惠未徧()(2)公将鼓之()..(3)再而衰().2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1.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是写曹刿战前对作战条件的准备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显示出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这里面既有对统治者的蔑视,又显示出他的自信。c.鲁庄公身为鲁国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他急躁冒进,他“既克”却“问其故”,处处显露出“鄙”。d.全文紧紧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备,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22.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

【2013年·四川省凉山市】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曹刿(3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8.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衣食所安 安,有“养”的意思 b.小信来孚 孚,信服 c.公将驰之 驰,(驱车)追赶 d.遂逐齐师 遂,于是,就 9.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何以战 何陋之有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言语粗鄙 ....c.患之属也 神情与苏黄不属 d.下视其辙 其如土石何?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所

以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

b.面对齐军压境,庄公萌仓促迎战,乡人闭议漠视其战,曹刿却以布衣之身“请见”,曹刿入见后与庄公的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c.文中塑造的鲁庄公仅是一个“肉食者鄙”的平庸的国君形象。d.文章突出了曹刿的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指挥若定、能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谨慎果断、深谋远虑的特点。

11.把第二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

对曰:“小惠未褊,民弗从也。” 2013年·山东泰安】

五、[8分]22.d 23.a 24.d 25.b

【2013年·湖北十堰】

(一)(12分)

19.(3分)(1)同“遍”,遍及(2)击鼓(3)第二次(每小题1分)

20.(3分)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即使)不能一一弄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抓住“狱”“虽”“以” 等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即可。)21.(3分)a

22.(3分)①政治公平,取信于民 ②精于谋略,知己知彼 ③善于观察,把握时机 ④洞察时政,进谏献言(答出以上四点中的三点即可,每点1分;
采用其他言之成理的说法作答亦可。要结合文章内容作答,不得使用文中原句。)

【2013年·四川省凉山市】 8.b(孚,为人所信服)

9.a(a项均为宾语前置句中的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
b项分别为“目光短浅”,“粗俗”;
c项分别为“一类人”,“联系”或“相似”;
d项前一为代词,代指齐国军队,后一为句首副词,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10.c

11.(3分)曹刿说(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大意1分,“徧”“从”译对1分)

曹刿论战题解 曹刿论战选择题篇二

1、曹刿不顾邻人的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 情。

3、鲁军发起反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也是在齐人三鼓之后。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辙乱”“旗靡”之时,4、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
请见 请从

5、表明战争胜利的句子是:
遂逐齐师 齐师败绩

6、取信于民具体指文中哪件事: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 焉

8、面对强大的齐军,曹刿等到“齐人三鼓” “彼竭我盈”后才说“可以”。这种战术可以用以逸待劳成语来概括。曹刿要等到对方”辙乱” “旗靡”后 追击,这种战术可以用知己知彼来成语来概括

9、《曹刿论战》选自《 左传 》,后又称《 左氏春秋 》传说是春秋时的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编写的编年体体史书,曹刿所 论的“战”是春秋时期有名的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是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10、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深谋远虑

11、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围绕 “何以战” 进行的

12、从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和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中可以看出,鲁庄公把战争的胜利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13、本文主要运用 对话(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在写法上主要运用了 对比 手法

14、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体现了曹刿 取信于民 的战略思想

15、本文详略得当,详写 曹刿对战争的论述 略写 双方交战的过程是为了突出曹刿的远见卓识

16、本文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是 既克,公问其故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1)为下文写鲁庄公做铺垫(2)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2、曹刿与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说说你的见解。

不是多余,这一对话,点明了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同时也表明了曹刿的“天 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

3、本文中多处讲鲁庄公和曹刿进行对比,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战前:鲁庄公浅陋,曹刿远谋 战中:鲁庄公不做调查急躁冒进,曹刿实地调查,抓住战机。战后:鲁庄公茫然不知,曹刿细说原委

4、课文中的“将鼓” “将驰”表现庄公什么性格特点?“未可” “可以”表现了曹刿什么性格特点? “将鼓”“将驰”表现鲁庄公急躁冒进;
“未可”“可以”表现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5、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表现曹刿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6、文章第三段表现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意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7、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1)取信于民是战争获胜的根本(2)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3)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8、阅读全文,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取胜的原因

(1)政治方面: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2)军事方面:战争中善于分析敌情,把握好战机

9、鲁庄公的“鄙”“未能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用自己的话回答。

(1)战前准备阶段,把战争的胜利寄托在身边近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2)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3)战后“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10、鲁庄公虽“鄙”,但他身上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请找出一处做简要分析(1)“公将战”表现鲁庄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表现他取信于民,(3)“公与之乘”他礼贤下士(4)“公问其故”他不耻下问(5)发现曹刿的才华加以重用,知人善任

11、曹刿在战场上镇定自若,从容自信的基础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仔细观察敌情,充分研究对手,做到知己知彼。在学习生活中在善于运用智慧,沉着应对生活中的一切问题

12、曹刿的“远谋”表现在那些方面?

(1)战前,他就能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他能够判定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必要条件表明他政治上的远见(3)在实战中,善于把握战机,详察敌情

或者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
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13、从曹刿和鲁庄公的问答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有远见卓识。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善于纳谏

13、曹刿一介布衣,在国家危难时刻,他挺身而出,他的这种思想境界可以用哪个成语来形容?作为一个中学生,你认为怎样做才是爱国?

14、(1)国家兴亡,匹夫有责(2)作为中学生要心中有祖国,培养自己建设祖国的意识和本领,时刻准备着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切

15、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的成功给了你什么启发?

能力的发展需要一个舞台,当机遇尚未到来时,应该积极为自己的能力发展寻找机会,让别人认识你,欣赏你,愿意为你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16、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
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 有功劳” :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 定的功劳。“鲁庄公无功” 鲁庄公是一个平庸的国君,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小惠“和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知,军事上无能,完全依靠曹刿才去的这场战争的胜利

17、曹刿认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便能取信于民。你认为当今领导要怎 样做,才能更好的取信于民?

(1)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关心人民疾苦(2)对人民讲诚信(3)以身作则(4)严于律己宽以待人(5)公正廉洁

18、本文仅用二百余字却写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战前 战中 战后的表现(对战争的论述)详写,战争的规模,过程略写,这样安排有利于突出曹刿军事家的远见卓识

19、古今中外战争上以弱胜强、以多胜少的战例你知道的有哪些?(列举三个)中国古代的淝水之战 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 中国近代的抗日战争 20、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因为民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条件。

21、“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交待了哪些内容? 交代了战争的时间,交战的双方,战争的性质。

22、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1)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2)反衬曹刿的远见卓识

23、试从齐、鲁双方分析长勺之战“齐师败绩”的原因。

齐师倚仗强国,没有讲究战略战术,没有把握好战机;
鲁国曹刿善谋,鲁军善战。

24、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其他如爱国。

25、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

答案:大国难测,怕有埋伏;
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

段意 第一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他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可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

第二层(从问:“何以战”到“战则请从”)写曹刿和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这次战斗取胜的原因。

曹刿论战题解 曹刿论战选择题篇三

曹刿论战习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他的同乡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在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曹刿说:“官老爷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便入朝拜见庄公。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问(庄公):“君王凭借什么作战?”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他(它)分给别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还没有普遍施赐,老百姓不会跟您的。”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庄公说:“祭神用的猪、牛、羊、玉器、丝织品等等,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说实话。”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曹刿说到:“(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的充分)信任,神明不会保佑您的。”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庄公说:“大小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以实情判断。”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说道:“(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1.(1)给加点的字注音:

(2)写出黑体字的特殊句式:

何以战

(3)找出文中通假字:

2. 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写曹刿进见鲁庄公的原因和他的远见卓识。

3.“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

和。

(1)交代了交战的两个国家(2)交代了战争的性质:是齐国对鲁国的一场侵略战争

4.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1)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2)反衬曹刿的远见卓识

5.曹刿说的“忠之属也”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文字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语句是什么?

曹刿请见、请从。

7.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选文中表现出曹刿哪两个思想观点?

(1)居高官得厚禄的人目光短浅(2)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 9.读了这段文字,曹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有爱国心和责任感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

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正要驱车(追赶),曹刿说:“还不行。”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2 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车轮轧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横木了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就追赶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已经战胜,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鲁刿答道:“作战,要靠勇气。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消失了。

彼竭我盈(),故克之。.

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齐是)大国,难以推测(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远远望见它们的战旗倒下,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1.(1)给加点的字注音:

(2)写出黑体字的特殊句式: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夫战,勇气也:

再()而()衰,三()而()竭: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2.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

第一段:叙述长勺之战的概况

第二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取胜的原因

3.用原文语句回答。

(1)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在彼竭我盈

的时候。

(2)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在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的时候。

4.鲁庄公先要追击齐军,刿曰:“未可。”后来他又说:“可矣。”他认为“可矣。”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5.第一段通过描写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和才能? 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

6.文中的“公将鼓之”和“公将驰之”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性格?

急躁冒进

7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注意它们意思的差异。

1.十年春,齐师伐.我(进攻)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

2.牺牲玉帛,弗敢加.

也(虚夸)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戴。加冠,束发戴帽的仪式,表示成年。)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

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哪)

二、古今异议词:
1.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2 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齐师伐.我 古义:

今义:
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弗敢加.也

古义:

今义:
虽.不能察

古义:

今义:
再.而衰

古义:

今义:
必以信.

古义:

今义:

10忠.之属也

古义:

今义:

三、词类活用:
1 神弗福.也:
2 一鼓.作气:

曹刿论战题解 曹刿论战选择题篇四

9.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1)肉 食 者 谋之(2)弗 敢 加也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1)小惠未徧()(2)小信未孚()(3)公将鼓之()(4)再而衰()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2.选文详略得当,详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4分)13.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3分)9.(1)肉食者/谋之(2)弗敢/加也(2分,每小题1分)10.(1)通“遍”,遍及,普遍(2)为人所信服(3)击鼓进军(4)第二次(4分,每小题1分)

11.我看到他们的车印凌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2分)

12.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或: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双方交战的过程(4分,每空2分)

13.①“公将战”表现鲁庄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或:勤政爱民)

③“公与之乘”表现鲁庄公礼贤下士 ④“公问其故”表现鲁庄公不耻下问

⑤鲁庄公发现曹刿才华出众,加以重用,表现鲁庄公知人善任

⑥在作战时机的选择上,两次遭到曹刿否定,鲁庄公毫不介意,表现鲁庄公胸怀宽广,从善如流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1)小惠未徧()(2)公将鼓之()(3)再而衰()2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1.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是写曹刿战前对作战条件的准备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显示出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这里面既有对统治者的蔑视,又显示出他的自信。

c.鲁庄公身为鲁国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他急躁冒进,他“既克”却“问其故”,处处显露出“鄙”。

d.全文紧紧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备,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22.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

(一)(12分)19.(3分)(1)同“遍”,遍及(2)击鼓(3)第二次(每小题1分)

20.(3分)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即使)不能一一弄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抓住“狱”“虽”“以” 等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即可。)21.(3分)a 22.(3分)①政治公平,取信于民 ②精于谋略,知己知彼 ③善于观察,把握时机 ④洞察时政,进谏献言(答出以上四点中的三点即可,每点1分;
采用其他言之成理的说法作答亦可。要结合文章内容作答,不得使用文中原句。)

三【2013年·四川省凉山市】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每小题3分,共9分)8.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衣食所安 安,有“养”的意思 b.小信来孚 孚,信服 c.公将驰之 驰,(驱车)追赶 d.遂逐齐师 遂,于是,就 9.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何以战 何陋之有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言语粗鄙 c.患之属也 神情与苏黄不属 d.下视其辙 其如土石何?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所 以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

b.面对齐军压境,庄公仓促迎战,乡人漠视其战,曹刿却以布衣之身“请见”,曹刿入见后与庄公的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是“政治上取信于民”。c.文中塑造的鲁庄公仅是一个“肉食者鄙”的平庸的国君形象。

d.文章突出了曹刿的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指挥若定、能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谨慎果断、深谋远虑的特点。

11.把第二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

对曰:“小惠未褊,民弗从也。” 【答案】

8.b(孚,为人所信服)

9.a(a项均为宾语前置句中的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
b项分别为“目光短浅”,“粗俗”;
c项分别为“一类人”,“联系”或“相似”;
d项前一为代词,代指齐国军队,后一为句首副词,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10.c 11.(3分)曹刿说(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大意1分,“徧”“从”译对1分)2012年

四、湖北省荆州市

10.(2分)选出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a.又何间焉(参与)b.必以信(相信)c.虽不能察(明察)d.小大之狱(案件)

11.(2分)选出下而各组中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未能远谋 弗敢加也 b.衣食所安 安能辨我是雄雌

c.虽不能察 老妪力虽衰 d.弗敢加也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12.(2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13.(2分)本文详细介绍了曹判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而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10.b 11.a 12.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己经枯竭了敌方的士气已经枯竭了,而我方的士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13.因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其他内容与中心关联不大这样处理,表现了军事家曹刿的远见卓识,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意近即可)

五、湖南省益阳市

9.《左传》旧传为(朝代)末年鲁国史官(人名)所撰(1分)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①又何间焉()②小惠未徧()③小大之狱()④望其旗靡()

11.面对齐军压境,庄公欲仓促迎战,乡人闲议漠视其战,曹刿却以布衣之身“请见”,曹刿入见后与庄公的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2分)12.文中第二段,仅用“将鼓”“将驰”寥寥数语,便将庄公的鲁莽少谋之“鄙”表现得神情毕现那么,作者极言其“鄙”有何作用?(2分)

13.长勺之战,齐败鲁胜,鲁国为军事史册再添以弱胜强之经典战例曹刿功不可没,且一战成名;
庄公虽鄙,但不乏可取之处庄公身上值得肯定的方面有哪些?(3分)9.春秋 左丘明(共1分,每空0.5分)

10.①参与 ②同“遍”,遍及、普遍;
或“通‘遍’,遍及、普遍” ③案件 ④倒下(共2分,每小题0.5分)

11.围绕“政治上取信于民”回答(或“民心所向”;
或“百姓的支持”;
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共2分,意思对即可)

12.围绕“(对比)突出曹刿的从容镇定;
胸有成竹;
指挥若定;
能详察敌情;
善于把握战机;
谨慎果断;
远谋(深谋远虑)”回答(共2分,对比手法不设分,答出人物特点中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

13.围绕“善于纳谏;
知错就改;
能虚心请教;
不耻下问;
虚怀若谷;
用人不疑”回答(共3分,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

六、贵州省安顺市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3—17 题(19 分)

(甲)十年春……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天时不如地利……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

① 又何间焉 ② 牺牲玉帛

③ 池非不深也 ④ 亲戚畔之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①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5、乙文中孟子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决定长勺之战胜负的要素是“人和”,请你从甲文中找出体现这一观点的句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3 分)

16、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他不“鄙”表现在哪里?根据甲文概括总结(4 分)

17、孟子在两千年前就发出警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请举一个事例谈谈你的认识(4 分)

13、(共4 分每题 1 分)

① 又何间焉(参与)② 牺牲玉帛(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必须解释完整)

③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④ 亲戚畔之(通“叛”,背叛)(必须解释完整)

14、(共4 分,每题2 分 关键词:“肉食者”、“鄙”、“天时”、“地利”、“人和”必须翻译正确)① 身居高位的人(大官们)目光(见识)短浅,不能长远谋划(打算)

②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

15、(共3 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 分)取信于民(1 分)

16、(共4 分 意思对即可得分))从两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
尽职尽责取信于民

17、(4 分 言之有理、通顺即可)

例 1:二战初期,法西斯横扫欧洲大陆,涂炭生灵欧洲人民团结一致,奋起反抗,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

例2:八年抗日战争,日寇践踏我国土,山河破碎国共两党合作,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以

弱胜强,最终将日寇赶出中国 七、四川省泸州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肉食者鄙 鄙:(2)小惠未徧 徧:(3)神弗福也 福:(4)齐师败绩 败绩: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登轼而望之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b.战于长勺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c.何以战 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命》)d.乃入见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3分)翻译: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3分)翻译:

7.本文选自《左传》,记叙的是长勺之战,在选作课文时编者却将标题定为《曹刿论战》,请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2分)4.(共4分)

鄙陋(目光短浅);
通“遍”,遍及、普遍;

赐福、降福;
大败(一词1分)5.(2分)a 6.(共6分)

(1)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等祭祀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如实向神禀报”(3分,牺牲1分,加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2)打仗,靠的是勇气头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枯竭了(3分,“一鼓作气”1分,“再”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7.(2分)本文略写战争过程,重点突出了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标题切中要点

八、公与之乘……故逐之”

(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驰:(2)一鼓作气,再而衰 再:(3)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靡:(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5)虽欲言,无可进者 虽:
15.翻译下列句子(4分)(1)彼竭我盈,故克之(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6.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2分)《曹刿论战(节选)》第一段,叙述了 的经过;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第一 段,邹忌分析了 的原因

17.曹刿指挥作战,邹忌委婉劝谏,结果怎样?(4分).(1)曹刿指挥作战的结果:(2)邹忌委婉劝谏的结果:

14.(5分)(1)驱车追赶(2)第二次(3)倒下(4)指责(5)即使

15.(4分)(1)他们的勇气已尽而我们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2)能在公共场合议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可得到下等赏赐(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16.(2分)齐鲁长勺之战 齐威王受蒙蔽(各占1分意思对即可)17.(4分)(1)鲁军打败齐军,克敌制胜(2)齐威王纳谏,燕赵韩魏来朝(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九、【2013年·山东泰安】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22—25题。(8分,每小题2分)22.第②段对曹刿语言、行动的描写,表现了曹刿()a.忠君报国的思想 b.勇于牺牲的决心 c.急切取胜的心理 d.卓越的指挥才能 23.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庄公在见曹刿之前对迎战齐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b.曹刿主动参战,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c.鲁国取胜的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d.鲁庄公听取了曹刿的建议,并与他一起指挥战斗。24.选文详写战前、战后论战,略写战争过程,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突出战争前准备的重要性。b.强调战争取胜的原因。c.突出曹刿的深谋远虑。d.强调战争过程很短。

25.强大的齐国将攻打弱小的鲁国,下面诗句可表现鲁国当时岌岌可危形势的一项是()a.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b.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答案】

五、[8分]22.d 23.a 24.d 25.b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小惠未徧()

(2)小信未孚()(3)公将鼓之()

(4)再而衰()(5)肉食者鄙()

(6)神弗福也()

(7)齐师败绩()

(8)又何间焉()

(9)小大之狱()

(10)望其旗靡()

(11)牺牲玉帛,旨弗敢加也()二.判断。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①小信未孚

②弗敢加也,必以信 b.①公将驰之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c.①公问其故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 d.①肉食者鄙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2.选出下而各组中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未能远谋

弗敢加也

b.衣食所安

安能辨我是雄雌

c.虽不能察

老妪力虽衰

d.弗敢加也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3.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衣食所安

安,有“养”的意思

b.小信来孚

孚,信服 c.公将驰之

驰,(驱车)追赶

d.遂逐齐师

遂,于是,就

4.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何以战

何陋之有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言语粗鄙

c.患之属也

神情与苏黄不属

d.下视其辙

其如土石何?

5.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1)肉 食 者 谋 之

(2)弗 敢 加 也 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3.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彼竭我盈,故克之。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对曰:“小惠未褊,民弗从也。”

四.内容理解。

1.选文详略得当,详写_________,略写_________,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2.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

3.本文选自《左传》,记叙的是长勺之战,在选作课文时编者却将标题定为《曹刿论战》,请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4.本文详细介绍了曹判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而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5.面对齐军压境,庄公欲仓促迎战,乡人闲议漠视其战,曹刿却以布衣之身“请见”,曹刿入见后与庄公的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

6.文中第二段,仅用“将鼓”“将驰”寥寥数语,便将庄公的鲁莽少谋之“鄙”表现得神情毕现。那么,作者极言其“鄙”有何作用?

7.长勺之战,齐败鲁胜,鲁国为军事史册再添以弱胜强之经典战例。曹刿功不可没,且一战成名;
庄公虽鄙,但不乏可取之处。庄公身上值得肯定的方面有哪些?

8.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是写曹刿战前对作战条件的准备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显示出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这里面既有对统治者的蔑视,又显示出他的自信。c.鲁庄公身为鲁国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他急躁冒进,他“既克”却“问其故”,处处显露出“鄙”。

d.全文紧紧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备,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9.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所以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

b.面对齐军压境,庄公萌仓促迎战,乡人闭议漠视其战,曹刿却以布衣之身“请见”,曹刿入见后与庄公的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c.文中塑造的鲁庄公仅是一个“肉食者鄙”的平庸的国君形象。

d.文章突出了曹刿的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指挥若定、能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谨慎果断、深谋远虑的特点。

1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12.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13.文中鲁庄公认为可以对齐国作战的三条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14.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15.阅读全文,请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获胜的原因。(用自己的话作答)

16.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曹 刿:
鲁庄公:

17.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18.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的成功给你什么启发?

19.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段拟就的一个题目。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

20.根据课文提供的信息,概括曹刿具有哪些军事才能。

21.曹刿说“夫战,勇气也”,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他们俩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似乎有些不同,你怎么看?

22.用四字短语填空:曹刿准确地把握住战机,他认为鲁军反攻齐军的有利时机是

之时;
在观察发现齐军

后,下令追击齐军。

23.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
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24.句子“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对刻画曹刿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

五.比较阅读。

曹刿论战(节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誉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驰:

(2)一鼓作气,再而衰

再:

(3)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靡:

(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

(5)虽欲言,无可进者

虽:

2.翻译下列句子。(1)彼竭我盈,故克之。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3.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曹刿论战(节选)》第一段,叙述了的经过;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第一段,邹忌分析了的原因。

4.曹刿指挥作战,邹忌委婉劝谏,结果怎样?(1)曹刿指挥作战的结果:

。(2)邹忌委婉劝谏的结果:。

曹刿论战

中考精练

参考答案:

一.(1)通“遍”,遍及,普遍

(2)为人所信服

(3)击鼓进军

(4)第二次

(5)鄙陋(目光短浅)

(6)赐福、降福

(7)大败

(8)参与

(9)案件

(10)倒下

(11)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牲畜

二.1.d(a项“信用”、“实情”;
b项“驱车(追赶)”、“效劳”;
c项“原因”、“所以”)

2.a 3.b(孚,为人所信服)

4.a(a项均为宾语前置句中的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
b项分别为“目光短浅”,“粗俗”;
c项分别为“一类人”,“联系”或“相似”;
d项前一为代词,代指齐国军队,后一为句首副词,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5.(1)肉食者/谋之;
(2)弗敢/加也 三.1.我看到他们的车印凌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2.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等祭祀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如实向神禀报。”。(3分,牺牲1分,加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3.打仗,靠的是勇气。头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枯竭了。(3分,“一鼓作气”1分,“再”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4.敌方的士气已经枯竭了,而我方的士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5.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即使)不能一一弄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抓住“狱”“虽”“以” 等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即可。)

6.曹刿说(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四.1.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或: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

双方交战的过程

2.①“公将战”表现鲁庄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或:勤政爱民)。③“公与之乘”表现鲁庄公礼贤下士。④“公问其故”表现鲁庄公不耻下问。⑤鲁庄公发现曹刿才华出众,加以重用,表现鲁庄公知人善任。⑥在作战时机的选择上,两次遭到曹刿否定,鲁庄公毫不介意,表现鲁庄公胸怀宽广,从善如流。(任选一处分析,意思对或言之有理均可)

3.本文略写战争过程,重点突出了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标题切中要点。

4.因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其他内容与中心关联不大。这样处理,表现了军事家曹刿的远见卓识,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意近即可)

5.围绕“政治上取信于民”回答。(或“民心所向”;
或“百姓的支持”;
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意思对即可)

6.围绕“(对比)突出曹刿的从容镇定;
胸有成竹;
指挥若定;
能详察敌情;
善于把握战机;
谨慎果断;
远谋(深谋远虑)”回答。(共2分,对比手法不设分,答出人物特点中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

7.围绕“善于纳谏;
知错就改;
能虚心请教;
不耻下问;
虚怀若谷;
用人不疑”回答。(共3分,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

8.a 9.①政治公平,取信于民

②精于谋略,知己知彼

③善于观察,把握时机

④洞察时政,进谏献言(答出以上四点中的三点即可,每点1分;
采用其他言之成理的说法作答亦可。要结合文章内容作答,不得使用文中原句。)

10.c 1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2.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在实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13.(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4.政治上要取信于民。(意对即可)

15.(1)政治方面: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2)军事方面:战争中善于分析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

16.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卓识;
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善于纳谏。

17.示例一:我同意鲁庄公“不鄙”,尽管鲁庄公缺乏军事才能,但他能够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意见,最终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因此,鲁庄公“不鄙”。

示例二:我同意鲁庄公“鄙”。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何以取胜。因此,鲁庄公“鄙”。

18.示例:能力的展现需要一个舞台,当机遇尚未到来时,应该积极为自己能力的展现寻找机会,让别人认识你、欣赏你,愿意为你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能联系选文通顺表达自己的感悟即可;
若从鲁庄公知人善任的角度来论述亦可)

19.示例:“曹刿论战”,重在一个“论”字,即主要交代曹刿对战争的见解和主张。《左传》选段在行文上,对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进行简单交代,把重点放在详细记述曹刿和鲁庄公战前分析和战中的指挥上,两者在内容和题目上是统一的。

20.示例:小心谨慎;
知己知彼;
相机出击。

21.曹刿认为战术上要把握战机,在士气彼消我长的时候出击最有利,而战略上他认为要取信于民,这跟孟子认为“人和”最重要,本质上是一致的。

22.彼竭我盈、辙乱旗靡(顺序不可换)

23.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24.反衬出曹刿的爱国心、责任感和深谋远虑。

五.1.(1)驱车追赶。

(2)第二次。

(3)倒下。

(4)指责

(5)即使。

2.(1)他们的勇气已尽而我们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2)能在公共场合议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可得到下等赏赐。(意思对即可)3.齐鲁长勺之战

齐威王受蒙蔽(意思对即可)4.(1)鲁军打败齐军,克敌制胜。(2)齐威王纳谏,燕赵韩魏来朝。(意思对即可)

曹刿论战题解 曹刿论战选择题篇五

《曹刿论战》练习题

1.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衣食所安 安然无恙

b.小信未孚 难以置信 c.公问其故 无缘无故 d.弗敢加也 变本加厉

2.下列加线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a、何以战 河曲智叟亡以应 b、公问其故 故虽有名马 c、肉食者谋之 陛下亦宜自谋

d、又何间焉 此为何若人 3.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1)又何间焉()(2)小惠未徧()(3)必以信()(4)公问其故()(5)牺牲玉帛()(6)望其旗靡()

5.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段拟就的一个题目。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

6.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见解。

7.试从齐、鲁双方分析长勺之战“齐师败绩”的原因。

8.“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交待了哪些内容?

9.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10.你认为“公”回答“何以战”的三个理由中哪一个最重要?为什么?

11.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12.曹刿说的“忠之属也”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13.文字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语句是什么?

14.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15.选文中表现出曹刿哪两个思想观点?

16.读了这段文字,曹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曹刿论战》答案 1.c;
2.c

5.示例:“曹刿论战”,重在一个“论”字,即主要交代曹刿对战争的见解和主张。《左传》选段在行文上,对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进行简单交代,把重点放在详细记述曹刿和鲁庄公战前分析和战中的指挥上,两者在内容和题目上是统一的。

6.不是多余的。这一对话点明了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同时也显示了他不同于一般人的见识。

7.齐师倚仗强国,没有讲究战略战术,没有把握好战机;
鲁国曹刿善谋,鲁军善战。8.交代了战争的时间,交战的双方,战争的性质。

9.因为民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条件。

10.答案示例:我认为司法公正最重要。因为司法公正是实现人民权利和义务的基础,有了 它,财富共享、礼治国家自然有实现的可能。

11.(1)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2)反衬曹刿的远见卓识

1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3.曹刿请见

1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5.(1)居高官得厚禄的人目光短浅(2)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

16.有爱国心和责任感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