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xx镇现有耕地面积16550亩,经过摸底排查,全镇撂荒地约1752亩(永益村566亩、马岩村412亩、顺江村616亩、xx社区74亩、xx村84亩),撂荒地占总耕地面积的10.59%。坝区几个村由于土地肥沃,耕作条件较好无撂荒地,撂荒地主要分布在xx社区、顺江村、永益村、马岩村。其中县道、村道旁及一台土、正沟田撂荒地共计347.58亩(其中顺江村115亩、永益村56.35亩、马岩村92.23亩、xx村84亩,撂荒田总计70.15亩,其余为撂荒地)。二台土、三台土撂荒1404.42亩。已整治出撂荒地172亩,整治并种上作物125亩。
二、工作进展情况
1.加强政策宣传,营造浓厚氛围。通过张贴标语、广播宣传、干部入户动员、村组群里发送国家关于撂荒地治理的相关政策,提高人民群众对支农惠农政策和撂荒地治理的知晓度,增强农民爱惜保护耕地的自觉性,形成“抛荒耕地就是浪费”的共识,切实做到“一分耕地不闲,一分闲田必种”,为根治撂荒地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撂荒地治理工作,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将治理撂荒地块责任落实到挂村领导、驻村干部、村组干部、田间地块,建立健全了镇统筹、村主体、户参与的工作机制。并根据各村(社区)实际,分别研究对策,确保取得实效。
3.加强摸底排查,建立信息台账。严格要求各村到组到户到地块进行摸排登记,作好撂荒地地块名称、户主去向、具体面积、整治措施建议等信息的收集,并建好镇、村两级台账,做到排查一块、研究一块、治理一块、销号一块。
4.细化工作措施,严控过程管理。一是针对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理方案。农户自愿复耕复种的,政府给予补贴;不愿复垦的,由村集体帮助复垦,交由农户耕种;农户无条件耕种的,引进业主耕种;无业主耕种的,由村集体组织代为耕种。目前已完成撂荒地整治160余亩,140亩已经种植了作物,其中种植黄精40亩、净作大豆5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40亩。二是组织机械进行开荒。今年以来,全镇组织各种机械100余台次,同时动员远波农机专业合作社耗资10.8万元购买旋耕机一台,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播种机一台,服务于撂荒地治理工作。三是整合资源,提高治理成效。全镇将撂荒地治理和大豆复合种植有机结合起来,投资1.6万元购买春大豆800公斤,业主、农户自备1600公斤,种植春大豆600余亩,目前长势良好。后期复耕土地也尽量种植大豆和晚秋玉米,做到两件事一线牵,齐头推进两不误。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村劳动力短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部分劳动力非农转移,大多年轻劳动力外出,在家基本上是老弱病残人员,导致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二是部分撂荒地耕作条件较差。二台土、三台土占比高,大型机械无法进入,开垦成本高,种粮效益差。三是资金严重不足。大部分撂荒地多年未耕种,各种灌木乔木丛生,开垦一亩地约需1000元左右的机械费用,和目前的预算相去甚远,影响了根治撂荒地进度。
四、下步工作打算
1.加强宣传引导。利用传统和新兴媒体,采取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国家耕地保护法律法规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让广大农民群众珍惜土地、用好耕地,提高遏制耕地撂荒的自觉性。
2.强化服务保障。对已有业主承包的撂荒地,镇村两级同时做好后续服务工作,调解好土地纠纷,处理好与农户的关系。不断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兑现撂荒地相关补贴以及惠民政策,结合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采取增施有机肥、推广秸秆还田等措施,尽快恢复撂荒地肥力,提升产出水平,有效减少撂荒地根治后再度撂荒的情况发生。
3.建立长效机制。对撂荒地基本情况实行动态管理,逐村逐户摸清底数,建立信息台账,制定统筹利用撂荒地的具体方案。通过农户自种、引进业主、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是村干部主导管理等方式来加强根治撂荒地的后续工作,确保撂荒地开垦出来有人种,建立健全撂荒地治理长效机制。渐进式彻底根治撂荒地,首先治理镇村道路两侧、一台土的撂荒地,再逐步扩大到二三台土,治理一块,适时按季节种植一块,最终达到彻底根治的目标。
5月5日,xx县委书记xx调研城川镇撂荒地整治工作。县委副书记xx,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xx一同调研。
xx一行先后来到城川镇红旗村和咀头村,现场踏勘滨河路沿线耕地内苗木清理和撂荒地整治工作开展情况,听取了城关镇和相关企业负责人关于撂荒耕地治理的工作汇报,详细了解撂荒地面积、撂荒原因和治理方案,并就工作推进研究对策措施。
xx强调,各单位、各乡镇要充分认识当前撂荒地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坚决扛起严守耕地红线、确保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严格落实制止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的底线标准。要强化责任担当,对照国土部门“三调”耕地未耕种图斑,全覆盖、地毯式排摸,健全各类台账,摸清各辖区撂荒地底数,为xx县全面完成撂荒地整治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要坚持分类施策,充分运用产业化思维盘活撂荒土地,统筹制定撂荒地连片开发方案,因地制宜推广优良品种,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着力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升土地利用价值。要充分发挥镇、村两级组织的主导作用,加大各项惠农政策宣传和落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方式,健全土地承包长效管理机制,优先动员农户自行盘活撂荒地,依法依规引导长期外出务工、家中无劳动力农户流转撂荒地,坚决防止撂荒耕地问题反弹,保障粮食安全。
自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开展以来,xx县通过“全方位排查摸底,多形式宣传发动、分类别推进整治、严督导力促实效”四举措落实和推行“合作社流转、大户承包、致富能人带种、村集体耕种、亲友代种托管、农户自耕自种”等六种模式,坚持“全覆盖无死角,不落一户、不漏一块的”原则,对长年撂荒的耕地全面复耕复种,坚决纠正制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现象,确保全县基本农田不减少、粮食播种面积不减少、粮食产量不减少。目前,全县7万亩撂荒地已基本整治结束。
今年以来,xx县把撂荒地整治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来抓,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确保现有耕地应种尽种,为农民致富增收扩渠道,为乡村振兴添活力。
撂荒地里孕育新希望
初夏时节,xx县草窝滩镇北面的兰飞农场里,绿油油的玉米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着身姿。另一边,大型机械来回穿梭,深翻后的土地开出一垄一垄的“黄土花”。经验丰富的老农说,再经过浇水、覆土,土壤变得疏松后就能种油葵了。
xx属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干旱少雨,干旱山区土地撂荒严重。部分偏远山区的村庄移民搬迁至灌区,原居住区域耕地多年无人耕种,也成了撂荒地。
记者从xx县农业农村局了解到,xx县承包地确权面积104.74万亩。根据核查统计,实际撂荒地14.81万亩(包括盐碱地1.2万亩、降雨量在200毫米以下的旱地2.58万亩、坡度在25°以上的耕地0.2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撂荒8.75万亩。
撂荒地整治刻不容缓。xx县出台《xx县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成立xx县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和6个督导专班,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盯住抓、部门乡镇具体抓的工作格局,统筹推进撂荒地整治工作有序开展。
“一地一策”推进撂荒地整治
在掌握撂荒地底子的基础上,xx县认真分析撂荒原因,紧盯整片撂荒等重点区域,精准“把脉”,提出“复耕复种一批、集中流转一批、代耕代种一批、兜底托管一批、改善提升一批”,“一地一策”激活土地要素。
一条山镇现有耕地64566亩,其中撂荒地2689亩,主要分布在兰化农场、兰炼农场、兰石农场、长风农场等33个驻景农场,土地盐碱化严重。
针对驻景农场管理现状和农业发展实际,一条山镇建立了撂荒土地电子台账,绘制了耕地撂荒地分布图,通过多重手段“盘活”土地资源,让闲置多年的土地重焕“新生”。
一条山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刘光英说:“我们对农场没发包出去的地,集中划片,流转给合作社或者是种植大户进行集中整治。对盐碱比较严重、排水还不够畅的地,由镇政府牵头,对土地进行深翻、晾晒,打磨之后种植石叶草等比较耐碱的作物,逐年逐步进行改善,有效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
长风农场负责人郝龙告诉记者,长风农场前几年因土地盐碱化严重,弃耕600余亩土地。排碱渠现在已修好,土地碱化有所好转,他们响应政府撂荒地整治政策,对内号召职工进行弃耕地复耕,已经种植了300余亩,剩余弃耕地对外流转给合作社和种植大户。
据了解,截至目前,一条山镇已整治撂荒地1628.21亩,占撂荒地总数的61%。在主体复耕方面,已对接农场总公司三联xx农牧公司,5月份开始试种石叶草。
复耕复种正当时
田家勤力作,蓑笠事春耕。xx县各乡镇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整治撂荒地政策,利用春耕时机,充分利用乡村大喇叭和微信群,多层次全覆盖宣传《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让农民既明确土地经营权利,又明白保护耕地义务。
同时,xx县大力推行耕地保护补贴、产业扶贫、农业产业扶持等国家涉农惠农政策与耕地种植直接挂钩,做到“谁种补谁、多种多补、不种不补”,激发农户种地热情;对外出务工和无力耕种的农户,动员农户“谁的孩子谁抱”,将耕地交由亲友代耕代种,避免耕地撂荒;对无人耕种的撂荒地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统一整治托管,整治后返还给农户或流转给经营主体。
此外,xx县把土地规模化、标准化经营作为撂荒土地复垦的有效手段,大力发展“旱变水”工程,兴建各类调蓄水库,将撂荒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结合,对积极参与撂荒地复垦、流转面积大的经营主体,在流转费用优惠、奖补资金申报、项目争取上给予支持。
截至目前,xx县通过整治改造、土地流转、村集体收回等措施,已整治撂荒地11.43万亩,整治率达到77.18%,复耕复种4.62万亩。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