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如何进一步提高审判质量

如何进一步提高审判质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何进一步提高审判质量,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如何进一步提高审判质量

如何进一步提高审判质量4篇

如何进一步提高审判质量篇1

如何进一步推进希望工程


  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的“希望工程”自1989年实施以来,全国累计接受海内外捐款25亿多元,以“一助一”的方式,改变了260万名贫困学子的人生命运,资助援建的11266所希望小学,已成为中国贫困乡村一道最亮丽的风景。“希望工程”促进了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动员社会力量协助政府办教育的新路子,已成为我国社会参与最广泛、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民间公益事业。  近年来,由于政府扶贫、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力度的加强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失学儿童的绝对数和失学儿童的比例都逐年下降,贫困地区适龄儿童对社会的资助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我们调整思路,探索“希望工程”社会化的运作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希望工程。  一、关于“希望工程”社会化运作模式的理论思考  “希望工程”从开始启动时发放希望明信片募捐到现在“希望之星”、“保护母亲河”等一些深化项目,走的就是一条由靠行政命令式的组织性动员向社会化动员的运行模式。在“希望工程”伊始之时,许多人将其看作是政府搞的又一项社会活动,而这种由政府发动的社会活动,无论是在改革前还是改革中,都无数次地进行过,对此人们已司空见惯。从土改、合作化、大跃进、四清到文化大革命,每当政府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行某种政策时,总是通过派遣工作组,发动群众的方式来达到全民动员的高潮的。所以,对于党的干部和政府官员来讲,这种动员方式已成为他们日常工作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何组织、如何发动,这样一套完整的动员技术是每一个合格的干部都所熟知的。同样,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运动的普通百姓,对于这种国家号召,大家响应的模式也是烂熟于胸,他们也明白在被动员时自己该如何反应。这种单纯靠党令、政令的运作模式,在短时间内的效益是不言而喻的,但久而久之,必然会丧失生命力。因此,由组织性动员向社会化动员成为希望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  那么,什么叫社会化的动员方式?让我们先来考察一下“希望工程”的启动阶段上最先采取的一些做法。“希望工程”一开始所采取的办法就是向全国发放劝募信,采取印传单、抄信封等形式进行募捐。这种募捐方式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问题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成本大、收效小,更重要的是,人们对这种募捐方式很难认同。而到了1991年,“希望工程”的募捐广告同时出现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等几十家报纸上,这个举动成为“希望工程”以社会化的方式组织资源模式的重要开端。因为从组织上分析,广告不仅是市场经济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甚至可以说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象征。这种社会化的动员方式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它使募捐的对象在一夜之间不知扩大了多少倍,从而使筹集的资金数量大大增加。由此可见,社会化的运作模式与组织化的动员模式相比,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二、关于“希望工程”社会化运作模式的基本构想  在研究“希望工程”社会化运作模式的过程中,至少有下列因素是不能忽视的。首先,是一般民众的社会公益意识淡薄。其次是,在十几年的不规范的市场经济中,人们的信任结构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第三,严重的腐败现象使社会风气受到严重的破坏。这样的社会环境,对于主要以社会化的方式进行资源动员的“希望工程”是相当不利的。由于社会风气的因素,使得有人怀疑是否会真的有这样一种社会公益事业。在这种情况下,良好的社会形象无疑是进行社会化动员的重要前提。因此,我们认为,“希望工程”社会化运作模式应包含以下几个因素:  政府主导。

稍微回顾一下十几年来“希望工程”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在整个“希望工程”动员工作中,经常要借助于政府机构和官员的“象征性”活动,如号召、带头捐款、题词等。由此可见,政治背景、党和政府的认可和参与,会对企业和民众的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尽管这种影响是间接而非正式的,但其作用是不能低估的。事实上,越是在基层,越是在具体的活动中,政府主导的作用就越是明显和突出。完全没有政治因素的社会动员在现实中是苍白无力的。因此,社会化运作模式并不意味着对政治因素的回避和忽视,相反,政府得在“希望工程”社会化运作模式中占有重要地位。  广泛宣传。

广泛的社会宣传是“希望工程”社会化运作模式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首先,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大众传媒是进行社会宣传的主要途径。其次,策划大规模的宣传活动是扩大宣传声势必不可少的手段。如“希望工程”实施以来推出的“百万爱心行动”、“1+1救助”、“希望之星”等活动,都以其出色的宣传攻势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企业参与。

“希望工程”启动以来,良好的社会声誉实际上最终形成了一种“希望工程资本”,这种资本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资源。在这种资本的作用之下,厂商可以做质优价廉的广告;
企业则可以借此接近政府,换取政府的信任和对企业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参与“希望工程”还有这样一种优势:支持“希望工程”是一种道德高尚的事情,损害“希望工程”在道德上是应当受到谴责的。这样的优势使企业参与“希望工程”节约了交易成本,对企业而言,可以达到双赢或多赢的效果。  社会联动。

实施“希望工程”仅靠共青团一家是难以长久的,必须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要不断整合社会资源,搭建公益平台,吸引公众关注并参与慈善事业,不断壮大拥护者队伍。只有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多方合作,实现社会联动,才能做到资源共享,形成合力,达到成全别人、壮大自己的目的。  三、武昌区近年来在“希望工程”社会化运作模式方面的实践  武昌是省会之区、文化教育大区,近几年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武昌也是国企改革负担较重的老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反映到现实生活中,突出表现为下岗职工多、特困家庭多。如何为这样一批群众排忧解难,是区委区政府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据我区青教办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武昌现有的12万在校学生中,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120元的学生就达4180人,也就是说,有相当多的孩子面临着上学交不起学费的困难。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组织的各项工作必须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来展开。因此,维护青少年的利益,让每一个孩子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也自然成为了团区委当前的工作重点。为此,团区委于XX年8月开始探索“希望工程”社会化运作模式,在武昌地区范围内,广泛开展了希望工程的深化项目——“情系贫困学生,资助希望之星”活动,资助对象特指那些品学兼优的特困学生。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XX年我们筹资万元,XX年筹资万元,两年共资助254名中小学生完成一年的学业。  总结两年来开展活动的经验,最主要的是我们做到了“四个紧紧依靠”:  一是紧紧依靠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让家庭最困难同时成绩又最优秀的学生得到市希望工程的资助。根据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统一部署,武昌区于XX年开始了武汉市“希望之星”奖学金候选人的推荐、申报及奖学金的发放工作。四年来,我区“希望之星”每学年评选一次,对符合条件的优秀学生进行追踪培养,对那些真正有困难的优秀学生实施帮助。团区委严格把关,对各街推荐的对象认真考核,积极做好与相关学校的协调工作,确保优中择优。四年共推荐42名同学成为了武汉市“希望之星”,其中已有三名同学成功考上重点大学。  二是紧紧依靠武昌区属团青工作网络,不断壮大武昌青少年教育成才基金。1996年底,在武昌区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各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团区委成立了武昌青少年教育成才基金。经过8年的运作,现已由成立初的8万元滚动发展成为今天的20万元,已累计资助我区400余名学生就学,成为了我区助学工程的一支重要来源。今年我们继续发挥基金作用,划拔助学款3000元。  三是紧紧依靠地区青联单位,不断开发地区资源。“情系贫困学生,资助希望之星”活动自发起以来得到广大青联单位、青联委员的鼎立支持。他们纷纷慷慨解囊,捐资助学,为武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社会文明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我们的活动还吸引了一些社会知名人士的关注。如宝通禅寺的依正法师、澳门的阮文芳女士也以不同方式参与到活动中来,为资助“希望之星”献出了自己的一份爱心。  四是紧紧依靠地区高校,让青春在奉献中闪光。我区的助学活动得到了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湖北大学等地区高校的大力支持。中南财经法政大学的同学在首义路街辖区开展了“爱心家园,义务家教”的活动,现已有200多名青年志愿者走进80户低保家庭提供义务家教服务,大学生根据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定期上门辅导功课,最多的每周上门三次,最少的也至少保证每周一次,在辖区内引起了较大反响。同时,该校工商管理学院的同学在得知今年的助学活动后,积极捐款,同学们通过交纳特殊团费、废旧物品义卖等方式筹集资金4800元,为我区6名校学生、4名初中生解决了学费困难。此外,武汉大学的同学们也通过为我区贫困家庭学生做义务家教的方式表达着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之情。他们成立了家教服务中心,在全校范围内发起了“爱心家教”活动,自XX年10月份启动以来,已有近400名同学报名,现已开展三期,与我区100余户贫困家庭结下对子。湖北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的青年志愿者也走进社区,积极开展扶贫帮困活动。莘莘学子们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貌,诠释了人性之美和爱的光辉。  回顾我区在探索“希望工程”社会化运作模式的进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希望工程”走向社会,是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的丰富与发展,是共青团工作锐意改革、打破“单打独斗”运作、实现社会化运作方式、构建社会化工作体系的重大突破。  由于我区进行“希望工程”社会化运作模式尝试的时间较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困扰我们的问题。一是活动中的行政命令的成分还很重,靠组织化动员筹集的资金比例还很大;
二是社会宣传还不够广泛深入,社会影响面还不宽;
三是社会化的运作模式还处于雏形,社会化工作体系尚未真正形成;
四是受助生的资助管理还不够完善、规范。总之,面对挑战和前进中的困难,我们要进一步坚定信心、明确方向,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和改革的思路,积极稳妥地推进“希望工程”社会化工作的向前发展。      

如何进一步提高审判质量篇2

如何进一步提高党校教师的教学水平

中共牡丹江市委党校法学教研室教师苗锟

党校教师肩负对党员干部进行政策理论武装的重要使命,提高党校教师教学水平,是实现党校教学职能的重要保障。《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指出:“教学是党校的中心工作,党校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教学工作进行,为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1.基层党校教师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一是理论不精、实践缺乏。基层党校的教师,都明白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教学针对性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学员反映最普遍的问题仍然是针对性不强。主要表现在: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联系国际国内的热点难点问题多,而联系本地区的热点难点问题少,这种情况影响了学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的提高。

二是实效性不强。有些教师,不清楚自己的教学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讲课时不分对象,不分班次,只顾自己讲授。这种教学方式,根本谈不上提高学员素质和能力。

三是启发性不够。启发性教学原则从古至今都是教育教学中一条十分重要的原则。有些基层党校教师在教学中只顾一味的灌输和传授,没有考虑学员的感受,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四是生动性不够。党校教的效果如何,除了教师讲授的内容、艺术和方法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员的接受和认可。当前,许多基层党校教师教学生动性不够,一是因为不善于搜集具有典型性的材料,二是对材料缺乏精挑细选和消化吸收,造成教学效果不佳。

2.基层党校教师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是缺乏调研。理论联系实际是党校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方法。调查研究是党校教学的关键环节。基层党校教师缺乏调研,不深入基层,不深入群众,不了解实际情况,没有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没有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没有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

二是缺乏科研。党校科研工作,要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服务。目前,科研工作是许多基层党校的薄弱环节。

  三是缺乏培训。基层党校处于基层,各种条件相对较差,特别是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有些教师几年都没有参加过业务培训会和指导会,教学水平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3.提高基层党校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方法

一是开展培训需求调查,创新教学形式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坚持因需施教,合理确定各个班次学习的重点,使教育培训更好地适应学员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吸引更多的干部参加党校培训,努力使基层党校成为当地培养学习型干部的最高学府、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权威讲坛和学术中心、成为基层干部向往的地方。要紧紧扣住时代主题,紧密结合现实问题,坚持在突出党校姓党,抓好政治理论培训和党性教育的同时,注意结合基层工作实践和培训对象工作所需,不断充实和创新教学内容。

二是扎实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当今时代,知识增长、更新很快,新知识新事物层出不穷。面对这种情况,党校教师如果不加强学习,就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而落伍。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师资培训,倡导青年教师高学历进修,让党校教师在学习中找差距。努力创新教学方式,突出教学的时代性,大力推行研究式教学,综合运用讲授式、案例式、模拟式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教员和学员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做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确保教育培训工作取得实效。

三是加强科研和学风建设提高党校教师教学水平

党校学科建设,要立足于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干部的需要,重点建设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逐步形成既与国内外学科发展趋势相衔接又具有鲜明党校特色的学科体系。

党校教师要在养成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全局思维、创新思维能力上下功夫。要在讲课基础上,通过读书、案例研究等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尤其要努力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世界全局和时代发展趋势,努力掌握更多的国际问题基本知识,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基层党校要切实加强学风建设,引导学员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把理论学习与研究现实问题、总结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认真研究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掌握规律性的认识,坚持学以致用、知行统一,把学习收获转化为解决矛盾的办法和途径,为实践中拓展思路、解决问题、推动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立健全学习成果转化制度,着力引导党员、干部把学习理论同研究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切实提高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的能力,促进学习教育成果及时运用于当地党委和政府决策中,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

如何进一步提高审判质量篇3

如何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改革、提高后勤服务质量

如何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改革、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提要:一是大胆改革,成立股份制企业,走出去、经风雨、见彩虹。比如浙江大学求是物业公司就属成功的范例

更多精品地产学堂

如何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改革、提高后勤服务质量

对开放高校物业服务市场,提升后勤服务质量,促进后勤产业升级的若干思考

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从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到学校内部管理体制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便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改革的深入,后勤实体和社会企业的积极性得到了激发,后勤部门的运行效率、保障能力、服务水平和办学效益均得到显著提高,然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改革,就全国而言,目前这项改革还远未完成,如何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改革、提高后勤服务质量、促进后勤产业升级仍值得我们深思。

一、鲶鱼效应——高校后勤改革在竞争中前行

鲶鱼效应就是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刺激一些企事业单位活跃起来,投入到改革市场当中去。

鲶鱼是一种非常普遍的鱼类,它生性好动,其它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当渔夫把它用来保证沙丁鱼在长途运输中的成活率时,它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为沙丁鱼是一种生性喜欢安静、追求平稳的鱼类,它对潜在的危险没有清醒的认识,只是一味的安于现状。鲶鱼的引入就是一种竞争机制的引入,渔夫巧用鲶鱼让沙丁鱼动了起来,从而保证了沙丁鱼的成活率。

同样,开放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引入社会企业参与高校后勤服务,也会大大提升后勤服务质量,是以一种负激励的形式来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

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这种优越性越来越不明显了,甚至有的后勤部门已经成为了单位的负担,高校后勤更不例外。

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开放的市场、全球的市场,花钱买“服务”,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后勤服务同样是一种产品,它的特色是“无形”,现在我们花钱买的就是这种无形产品。过去我们高校的后勤部门自己生产,自给自足;
现在社会化企业也在生产,而且由于市场的竞争,社会企业生产的后勤服务产品往往更具有专业化的品质。

我们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后勤部门的发展方向应该有两个:

一是大胆改革,成立股份制企业,走出去、经风雨、见彩虹。比如浙江大学求是物业公司就属成功的范例。

二是加速社会化进程,后勤部门慢慢转变为监管部门,将后勤服务打包委托给社会上的专业化公司经营。比如山东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等许多高校,他们把后勤方面的工作基本上委托给了专业的物业管理公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小平同志讲,“发展就是硬道理”。作为高校后勤必须要进行改革,而且应该说“早该早主动,不改就被动”。高校后勤改革应该坚定不移的沿着改革开放的路子走下去,目前改革的大气候已经形成了,但是否营造出改革的“小气候”还需探究。

所有的改革都要付出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的成本还会越来越大。现在全国已有物业管理企业35000多家,其中近200家已达国家一级资质,随着这支队伍的日渐庞大,给我们后勤部门的改革工作无疑增加了压力。所以说,改革进行的越晚,竞争压力越大,付出的成本也将越高。

目前,开放高校后勤市场应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当前面临的机遇是:

(一)高校扩招带来新建大学城群星璀璨。近五年来,高校扩招带来新一轮的高校扩建、新建,而且高校的建筑物日趋考究,智能化程度日趋提高,这为高校物业管理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平台。

(二)高校后勤改革的序幕已经拉开。尤其是新建校区不愿再背上永久的包袱,他们以新校区竣工为契机,大胆引入物业管理公司,走出了高校后勤专业化、社会化的新路子。

(三)高校物业管理招投标市场逐步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基本建立。近几年来,国内各大高校均采取招投标的形式选择自己的管家,物业公司在“公平、公开、公正”的环境中比拼,逐步形成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有力的提升了物业公司的服务水平。

同时,开放高校后勤服务市场也有来自于各个方面的挑战:

(一)大学物业管理招投标市场还不够规范。比如,很多高校出现了“梅开二度”的现象。《物业管理条例》中第34条规定:“一个物业管理区域由一个物业服务企业实施物业管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高校是由两个甚至多个物业管理公司同时进行管理的,这就人为地制造了管理中的隔阂和矛盾,影响了一体化管理和服务。

(二)高校扩招的浪潮逐步退去,部分新建校舍处于“吃不饱”的状态,造成了个别高校无力支付物业费,甚至拖欠物业管理费的现象。

(三)物业管理企业的恶性竞争导致高校物业管理服务费的持续走低,形成了“质价不符”的局面。

(四)后勤职工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普遍安于现状。现在物业管理行业发展迅猛,2005年12月,国家人事部和建设部出台了《注册物业管理师制度》,按照人事部规定获得了注册物业管理师资格,可以在大学里直接被聘任为中级职称,但是从2005年第一次认定考试的情况看,高校后勤部门参加考试的人寥寥无几。那么未来的发展会怎样呢?2007年12月30日,建设部、人事部在广州举行了首批注册物业管理师大会,在这次会议上建设部副部长齐冀表示,目前物业管理行业从业人员达350万,至少需要有10%的注册物业管理师,但是现在只有1119个;
从另一个口径来说,按照人事部的法律规定,实施物业管理的项目负责人必须具备物业管理师资格,当然也包括各高校物业的项目负责人,现在具备此资格高校后勤负责人却是“凤毛麟角”。

(五)高校领导思想不统一。高校后勤改革是“一把手”工程,朝令夕改的现象时有发生,改革工作难以持续有效的进行下去。

二、“比武招亲”,通过市场机制搭建后勤服务平台。

中国古代用“比武招亲”的形式来挑选夫婿,现在我们也可以用“比武招亲”来促使高校后勤企业进入市场。

高校后勤企业要走出去就必须要“强身健体”,即做到以下六点:战略要新,标准要高,管理要细,观念要变,服务要好,文化要美。

第一,战略要新。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即要建立“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后勤物业企业要做到“变小”和“变大”。所谓“变小”,就是要把企业化整为零,比如具体的保洁工作可以委托给保洁公司,环境绿化可以交给园艺公司,机电维修可以交给工程公司等等。比如,戴尔的电脑很有名,但是戴尔公司却不生产电脑,戴尔公司经营的就是品牌,但是产品却享誉全球。而所谓“变大”,是指规模要变大,即要迅速占领较大的市场。现在的物业公司可以直接从市场上拿项目,但是几年以后就是“虎口拔牙”,或者说是从同行的手里拿项目,难度就是现在的两倍不止。所以我们要有市场紧迫感,要尽快把优质的项目、优质的物业树立起来,否则以后很难发展。

第二,标准要高。高校后勤企业走向社会是有绝对优势的,后勤人员在为学校提供服务的过程

如何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改革、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提要:一是大胆改革,成立股份制企业,走出去、经风雨、见彩虹。比如浙江大学求是物业公司就属成功的范例

更多精品地产学堂

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尤其是学校物业的复杂业态,锻炼出了大量的优秀后勤工作人员。高校后勤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时就具备了较高的起点。但是,高校物业企业缺少物业管理的专业水准,要深入学习物业管理服务标准作业规程。“木桶理论”告诉我们,最短的木板决定了木桶的最高水位,所以没有高的标准,高校后勤企业很难发展。

第三,管理要细。也就是说“注重细节”,美国标准石油公司董事长叫雷可洛克,在他的公司里有一个叫阿基波特的小伙子,这个小伙子每次出差住旅店在签字时都会写上这么一句话:“每公升5美元标准石油”。同事知道后都嘲笑他,不明白他为什么多此一举。后来这件事被雷可洛克知道了,他专门接待了这个小伙子。十几年以后,这个小伙子成了雷可洛克卸任之后的继任董事长。标准石油公司有多少人比这个小伙子更聪明能干,但为什么只有他成功了?这就是细节决定的。在我们物业管理中更要注重细节,因为我们是服务行业,把每一个细节做好,才是最好的服务。

第四,观念要变。我们应该转变观念,打造一支学习型团队。作为由高校后勤转型的企业更应重视员工的学习能力。在物业管理行业里,谁学得快学得好,谁就能胜出。物业需要保值增殖,人也是需要增值的。

第五,服务要好。“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而我们服务行业的性质也决定了必须要“以人为本”。为业主提供优质服务,企业自然得以生存,进而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第六,文化要美。所谓文化要美就是要有一套良好的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制度是硬件,文化是软件。就好象一台电脑,我们表面上看到的是硬件,而看不见的核心的东西却是软件。企业文化对一个企业来讲能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三、殊途同归,全面提升后勤服务质量。

不论是高校后勤改制成立物业管理公司,还是社会化企业进入高校,根本目的都是提升高校后勤服务质量,更好的服务于高等学校教学育人的核心工作。结合几年来的工作经验,本人认为对于高校物业应该按照以下四个转变的原则来进行服务。

(一)从“人性化”向“人文化”的转变。过去要求人性化的管理,其实更科学的管理应该是人文化的。在大学项目上,从最基本的标识系统到员工服务系统,应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比如校园绿化带内“芳草萋萋,何忍踏之”的标识牌,学生公寓内“文明三字歌”的宣传板,还有种种体现在服务中的细节内容,每一位师生都能感受到其中的人文色彩。

(二)从“主导式”向“共管式”的转变。高校不同于写字楼等物业类型,做高校物业管理一定要与学校有关部门配合协调。比如检查学生公寓,如果物业公司人员私自进入学生宿舍那是违法的,这时就需要联合院校的教务处等相关部门才能使问题迎刃而解。再比如对于晚归或者夜不归宿的学生,管理员也要及时报告给有关部门和院系,而不能放任不管。实施专业化的物业管理就是要领导老师放下包袱,让他们专心致志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三)从“单一式”向“复合式”的转变。高校物业的构成很复杂,一个大学园区里有教学楼、公寓楼、办公楼、大学生活动中心,还有学生食堂等等多种类型的业态,需要实施不同的管理模式,这就要求树立新的复合式物业管理理念。

(四)从“委托式”向“管家式”的转变。高校物业管理特别是学生公寓管理上,由于兼有住宅和酒店的特点,加上学生单身生活的特殊性,需要更多、更细致、更贴心的家庭式关怀服务。所以物业管理提供的服务要从室外转向室内,要从共性化公共服务转向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的生活服务。比如为学生提供洗衣、购物、就业信息搜索、天气预报、病号饭等等多种形式的服务。

四、志存高远,全面促进后勤产业升级。

高校后勤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做大后勤这个产业,进而让这个产业升级。

(一)提升物业管理的品味与层次。目前社会上很多人对物业管理的认识还是片面的,仅仅将物业管理认为是“看门的、扫地的、修水管的”,其实这只是物业管理的最初阶段。

物业管理有四个层次,现在的后勤服务以及初期的物业管理都属于第一个层次,也就是传统的物业管理,服务范围包括秩序维护、保洁、绿化、保修;
第二个层次是设施管理,比如管理市政公用设施、道路交通设施等;第三个层次是资产管理,这是物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也可以叫不动产的管理,最终目的是实现不动产的保值增值。新实施的《物权法》规定了住宅的土地使用年限是无限期延长的,这就意味着人们将越来越关注如何使自己的住房延长寿命、增加收益,也就意味着物业管理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第四个层次是投资组合管理,这是物业管理的最高层次。未来高校的物业管理也是一种投资组合,比如将公寓、超市、餐厅等投资经营。

(二)社会企业与高校后勤应整合资源实现竞争中的双赢。

现代社会讲的是双赢,高校的后勤部门不要因为社会企业进入高校就喊“狼来了”,社会企业也应该欢迎高校后勤走出校门走进社会一起参与竞争,在良性竞争的环境中实现双方共赢。

在校企合作方面,我们有几点想法:

1、作为企业要愿意参与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愿意进入高校为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提供优质服务。企业的理念是为高校提供订单式服务,学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提出具体要求,企业就可以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比如独立的保洁服务、秩序维护服务、园林绿化服务等,当然,前提是“优质优价”的市场化原则。

2、我们的企业可以提供培训、顾问、咨询等服务,为高校后勤部门走向社会提供专业的资料和方法,帮助高校后勤顺利实现社会化改革的重大任务。

我们高兴的看到,自1999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以来,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成绩:高校后勤已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越来越多的高校逐步开放校内后勤服务市场,引进社会力量,参与高校后勤服务和经营;
后勤服务实体开始逐步实质性剥离高校,融入社会第三产业;
市场机制开始在后勤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性作用。

通过近年来的改革探索,改革的思路已经十分清晰,各地各高校也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只要我们下大力气深入研究,社会企业与高校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相互学习,相互讨论,一定能够开创高校后勤社会化、专业化改革的新局面。

作者单位:山东明德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如何进一步提高审判质量篇4

如何进一步加强党支部建设
作者:王智
来源:《新长征·党建版》2018年第07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党支部要担负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是我们党首次在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界定党支部的职责任务,对于加强新时代党支部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党支部作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的思想阵地前沿,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最贴近人民群众的组织机构,其组织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党支部是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桥头堡。党支部建设是党的建设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承载着对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职责。党员党性强不强、作用发挥好不好,党支部最关键;
一个单位党建工作抓得实不实、基层组织战斗力强不强,在党支部建设上反映得最充分。党章规定,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它特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因此,只有把党支部的基础打牢,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才能得到新提升,党员队伍素质能力才能得到新加强,从严治党要求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党支部是党组织建设的前沿阵地。党支部处于党组织的最前沿阵地,做好党员的思想工作关键在支部,抓好党内基本制度的落实也在支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一些党员干部思想出现滑坡、产生“病变”,有其“总开关”没拧紧的自身原因,也与党支部阵地失守,日常工作流于形式、有效制度得不到落实有关。因此,必须牢牢守住党支部这一阵地,切实把党支部基础工作做扎实,构筑起坚强的战斗堡垒。

        党支部是展示党组织形象的窗口。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党支部是党密切联系干部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了解干部群众愿望和要求的主要渠道,是干部群众认识和了解党的窗口。从一定意义上说,党支部影响和带动干部的能力就是党执政能力的基础。因此,基层党支部必须切实增强政治自觉、责任意识、主动意识,积极营造落实从严治党要求的良好氛围。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