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二泉映月课文解析(合集)【优秀范文】

二泉映月课文解析(合集)【优秀范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泉映月课文解析(合集)【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二泉映月课文解析(合集)【优秀范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泉映月课文解析篇一

《二泉映月》,二胡名曲,是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作品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音乐家杨荫浏先生根据阿炳的演奏,录音记谱整理,灌制成唱片后很快风靡全国。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曾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在众多的演奏形式中,人们对《二泉映月》的内涵把握也有着不同的见解。倾听《二泉映月》是畅快的,融入其中后,便真的感知了它的愈久弥珍,回味悠长。在这忧伤而又意境深邃的乐曲中,不仅流露出伤感怆然的情绪和昂扬愤慨之情,而且寄托了阿炳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全曲将主题进行时而沉静,时而躁动的变奏,使得整首曲子时而深沉,时而激扬,同时随着音乐本身娓娓道来的陈述、引申和展开,使阿炳所要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深刻地展开了阿炳一生的辛酸苦痛,不平与怨愤,同时也表达了他内心的一种豁达以及对生命的深刻体验。

《二泉映月》由阿炳所创,也由他亲自演奏。阿炳的演奏技艺是他二胡艺术成就中的重要部分,他的二胡演奏细腻深刻、潇洒磅礴、苍劲有力、刚柔相济、感人至深,他民间音乐修养广博,演奏技巧精湛高超,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在演奏该曲时,他运用二胡的五个把位,并配合多种弓法的力度变化,在变奏中起伏跌宕,情景交融,将意境展现得无比深刻,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在弓法上,阿炳以短弓见长,经常使用一字一弓,音量饱满、坚实有力,如切分弓、颤弓、顿弓、提弓、小抖弓、断弓等。他的连弓用得不多,但很有特点,他吸取了戏曲音乐中弦乐的运弓方法,由弱拍进入强拍,构成弓法上的切分进行和延留进行。凡是在较长的音进行时,他持弓的右手用力有轻有重,这样既坚持了浑厚的音色,又有比较明亮的效果。

在指法上,阿炳应用的是民间演奏中的定把滑音,在演奏时左手始终放在二胡的第二把位上,在第一、三把位上的旋律多采用滑音演奏,这种技巧既减少了频繁的换把次数、又能经过手指滑弦效果使旋律的进行更加浓郁连贯。其食指、中指滑音的应用,丰富了旋律的韵味,抠柔、压柔、不柔的相比较较及颤音、打音、带音、大小滑音、原位上下滑音和各种装饰音的灵活运用,加深了二胡演奏的表现力。

全曲的速度比较统一,但力度的变化却相当大。阿炳根据感情的需要随心所欲地运弓,运弓的强弱起伏配合以左手的按弦,经过指力的轻重造成音的顿挫,让人听起来感到连中有断,音断意不断,曲调显得更为生动、富有活力。著名二胡理论研究专家赵砚臣先生曾这样总结阿炳的演奏风格:“行弓沉涩凝重,力感横溢,滞意多,顿挫多,内在含忍,给人以抑郁感、倔强感,表现了一种含蓄而又艰涩苍劲的美。”

二泉映月赏析(二):

《二泉映月》全曲共分为六段,经历了五次变奏。随着音乐的陈述、引伸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其变奏手法主要是经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旋律活动音区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现音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

它的多次变奏深化了主题。全曲速度变化不大,但其力度变化幅度大,从pp至ff。每逢演奏长于四分音符的乐音时,用弓轻重有变、忽强忽弱、音乐时起时伏,使音乐略带几分悲恻的情绪。它仿佛是一声深沉痛苦的叹息,是在乐曲开始之前,作者已经在心中默默地说了好久了,不知不觉地发出了这声叹息。

a+b+c三个乐句构成全曲的主题旋律。a乐句为漫步主题,情绪忧伤、沉重,仿佛一个老艺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而又不甘心向命运屈服。此乐句与阿炳踌躇街头、边走边奏的步伐相吻合。之后,b+c抗争主题第一次呈示,在徵音上终止。乐句仿佛在向苍天提出了悲愤的疑问:”生活为什么这样艰难,人生又为什么这样坎坷。“下一句音高突然下跌八度,进入两小节的过门乐句,使高昂的情绪暂时平静了下来。

第二乐段抗争主题第二次呈示,较第一次更为激昂,在高音上持续的时间更长,羽音6上的颤弓音构成了乐曲的第一次小高潮。生动地表现了阿炳在苦难中奋力挣扎的情形。

这一段与抗争主题第一次呈示一样,终止在徵音上,这种合头合尾的形式也是典型的中国民间音乐结构形式之一。用在《二泉映月》中显得十分自然贴切,丝毫没有套用之感。两小节小过门以后有四小节的大过门,演奏比较宽阔一些,体现了阿炳对生活依然充满了信心。

因为我们此刻二胡所演奏的乐谱都是王国潼的删节谱,下头三十三小节可删去,而直接演奏抗争主题的第五次呈示段。这是乐曲的高潮乐段,我们仿佛能够听到阿炳从心灵底层迸发出来的愤怒至极的呼喊声。那是阿炳的灵魂在疾声呼喊,是对命运的挣扎与反抗也是对完美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变疑问为感叹,然后是困惑、追寻、渴求、挣扎、奋斗。旋律经两次爬高后,曲调愈加高亢激越,感情愈加强烈凄婉,用最强的力度奏出了全曲的最高音。仿佛要将这吃人的旧社会砸个粉碎。高潮以后,音高骤然下跌二个八度,造成从悬崖陡壁跌入万丈深渊的气势,好像从炽热的激愤中突然被拉回到冰冷的现实之中。这四小节要演奏得异常安静而柔肠百转、欲诉无言。

最终是尾声乐段,它虽然是抗争主题的第六次呈示,但这一次要奏得轻盈而富于幻想,以表达阿炳对未来完美生活的憧憬之情。末尾在询问的音调中结束全曲,好像在问苍天:为何愚贤不辨、贫富不公。其音耐人寻味,然后逐渐远去。

二泉映月课文解析篇二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语写一段话,描绘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3、感受阿炳创造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于同命运抗正、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第五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光盘、挂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1、认识阿炳,交流他的情况,向同学们介绍。

2、教师介绍阿炳的生平。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理解词语。

患病、搀扶、积淀、坎坷、富饶、萦绕、哭泣、泯灭、抒发、委婉、跌宕、倔强、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2、检查自学情况。

(1)试读课文,了解词语掌握情况和各自然段的大致内容。

(2)通读课文,分段。

第一段(1—2):二泉的自然环境和小阿炳跟着师傅到二泉赏月的情景。

第二段(3—4):不幸的经历没有泯灭阿炳对音乐、生活的热爱,他又来到二泉,心潮激荡,似乎听到人世间的不平之声。

第三段(5—6):阿炳在二泉边用二胡倾吐自己的情怀,创作出不朽的名曲《二泉映月》。

3、学生质疑问难。

三、指导书写

1、请学生自己辨别,交流注意点。

2、学生练习书写。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

中秋之夜,瞎子阿炳又一次来到了美丽的二泉。皎洁的月光照耀着清冽的泉水,淙淙流淌的泉水拨动了饱受贫穷和疾病折磨的阿病的心弦。看,他用颤抖的手操起了琴弓;听,如泣如诉的琴声在池旁回响起来。

2、听二胡曲《二泉映乐》。

3、你从音乐里听出了什么?用一句话简单说说感受。(仿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4、阿炳用心演奏音乐,你们用心领悟音乐,所以感受都很准确。课文哪一自然段集中体现了这首名曲所体现的内容和意境,找出来,认真读读。

二、精读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找出表现阿炳演奏二胡时的动作的语句,用直线画出来;找出描写琴声变化的语句,用曲线画出;找出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用括号标出,小组进行交流。

2、交流表现写阿炳演奏二胡动作的语句。

(1)联系上下文说说对“倾吐”的理解。

(2)阿炳要倾吐什么?通过什么倾吐?

板书:琴声倾吐情怀

3、交流描写琴声变化和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

(1)出示: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在怀念……在思索……

听音乐起始部分,想象相关画面,感受乐曲的委婉连绵,体会琴声表现的内涵。

交流:作者是如何把“委婉连绵”的音乐形象地表现出来的,又是如何把阿炳通过琴声要倾吐的情怀具体地表现出来的?

板书:委婉连绵赞叹怀念思索

指导朗读,用徐缓、抒情的语调朗读,加深体会。

(2)出示:

随着旋律的深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一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了……抒发了……

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板书:深腾跌宕表达抒发

欣赏音乐高潮部分,进一步体会阿炳通过琴声所表达的感情。

直到感情朗读,语速加快,音调加高,读出“势不可挡”的气势。

(3)出示:

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圈出表现这首乐曲特点的词语。朗读理解作者通过这看似矛盾的两对词语所表现的乐曲的丰富内涵。

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乐曲表现了阿炳的悲、苦、恨、怒,更表现了他对音乐和生活的爱。

引导朗读: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提问:“他爱”的内容的顺序能调换吗?为什么?

4、听配乐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

三、指导精读其余部分

1、过渡:阿炳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创作出这样内涵丰富、动人心弦的乐曲?读读其他部分,看看阿炳“积淀已久的情怀”从何而来?

2、第一自然段。

(1)播放慧山录象片段。

(2)交流家乡的美好风光对阿炳的`熏陶。

(3)指导朗读。

3、第二自然段。

(1)交流师父对阿炳的启迪和教诲。

(2)指导用启发、语重心长的语气读好师父的话,注意强调“倾吐”、“年纪还小”、“许多”、“饱经风霜”等词语。

4、第四自然段。

(1)从“双目失明”、“卖艺度日”等词语可看出他饱受穷困和疾病的折磨。

(2)磨难并没有磨灭他对音乐、生活的热爱。所以“但是”、“泯灭不了”、“热爱”、“向往”、“多么希望”等应重读,表现阿炳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3)练习朗读。

5、第四自然段。

读读、想想、议议:

中秋之夜,月光依旧,泉水依旧,可听泉的阿炳已经经历了无数坎坷,不再是十多年前那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了,两个“想到了”,两个“渐渐地”和“听到了”后面并列的短语以及语意未尽的省略号,准确、生动、充分地表现了他此时此刻的万千感慨。他触景生情,“禁不住拿起二胡,要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出来”。

6、第六自然段。

过渡:琴弦即心弦,琴声即心声。正是长期积淀在胸的种种情怀,化做创作的灵感,才孕育出这不朽的乐曲。

四、配乐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完成部分练习册。

一、指导背诵第四第五自然段。

1、激发兴趣。

月光似水的中秋之夜,阿炳又一次坐在美丽的二泉边倾听泉声,心潮起伏,用琴声倾吐了满腔的情怀。读了第四第五自然段,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阿炳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有感情地背诵。

2、指导背诵第四自然段。

按先环境描写,再人物内心活动描写的顺序背。

3、指导背诵第五自然段。

顺序:阿炳演奏的动作表现——琴声变化——想象琴声的内涵。

自由背诵。

二、朗读课文

1、感情朗读全文。

2、欣赏读。

三、总结全文

1、再次欣赏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感受乐曲传达的丰富内涵。

2、总结:

课文生动地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了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四、说话练习

1、激发兴趣。

现在你就是那个中秋之夜搀扶阿炳来到二泉的少年,请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用一句话说出来。

2、同桌练习说。

3、指名说,评议。

五、布置作业

认真观察月夜景色,像阿炳一样全身心地体验感受,捕捉美好的景物,写一段话,下面的词语可供选用。

月光似水静影沉璧赏月月光照水水波映月照耀

板书:

6、二泉映月

倾吐

琴声

情怀

动人心弦

积淀已久

委婉连绵

赞叹……怀念……思索

升腾跌宕

表达出……抒发了……

舒缓而又起伏

他爱……他爱……

恬静而又激荡

他爱……他爱……

二泉映月课文解析篇三

1、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课文

2、《二泉映月》是什么?

(1)是一首二胡曲

(2)二泉映月还是无锡惠山的一道美丽的风景。

3、下面请大家打开书,把你看到惠山的景色都划下来,好吗?

1、学生自读课文

2、师生交流

(1)学生说:

(2)美还在什么地方呢?学生说

(3)学生说:月光……

(4)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3、同学们看,这就是刚才大家找到的,你们最喜欢哪处风景,你们就放声地去读一读。(学生自由读)

(1)指名读(学生说他的“淙淙”的音没有读准)

老师想请一个学生读“静影沉璧”。老师来读,你们感觉自己看见了什么?

学生说:沉下去的应该是月亮。

(2)还有哪个地方你很喜欢,请你为一个学生来读读

学生读

学生再读其他的话语

(3)你们想看看这惠山的天下第二泉吗?

(4)课件播放,教师语言过渡

4、同学们,美吗?我们一起来通过朗读感受着美美的句子吧

(1)学生读

(2)请大家接着说说惠山和二泉的风景(教师板书;
风景优美)

(3)教师语言过渡;
二泉是风景,非常的美。二泉是一首二胡曲,她又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吗?

5、播放《二泉映月》的二胡曲给学生欣赏

(1)这曲子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啊?

(2)学生说:优美、动听

(3)这优美的曲子是谁创作的呢?(介绍阿炳)

(4)你们能不能通过预习,告诉他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吗?

(5)学生说:他看不见东西;
阿炳生活中十分坎坷;
遭受别人的歧视。

(6)同学们,面对生活困苦,他屈服了吗?

6、课文哪里说他没有屈服呢?请你找出来,好好地读读。

(1)学生自读,放声读

(2)师生交流,阿炳屈服了吗?

学生说;
阿炳对音乐的热爱,他多么希望有一天……

她找对了,还有谁把自己的感受读进去呢?课件出示

再指名读:……我听出了他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齐读“但是生活的穷困……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7、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而他现在能够看见吗?他只能看见什么?

(1)学生说:他十分的寂寞、困苦……

(2)他带着一颗颤抖的心,操着二胡演奏起来。

(3)和着音乐再读课文的四五小节,体会他的心境,看看你们听到什么,看见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8、师生交流:这时阿炳在倾诉自己内心的想法和对生活的热爱

(1)找到这段话,读一读,看看阿炳究竟在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2)学生读

(3)指名读

(4)还有补充吗?再读

(5)学生再读

9、课件出示:

起初,琴声……恬静而又激荡。

(1)你觉得哪一段旋律最吸引你?指名读,并指导朗读

(2)还有同学希望其他段落的吗?

(3)随着旋律东西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4)学生说自己的理由,音乐起伏

(5)指导学生进行描红(“腾”、“宕”)

(6)起初这一段,谁喜欢,请学生读。(教师点评:你读出了自己的美好感受,再请一个学生来读)

(7)阿炳想通过这个曲子什么呢?

(8)学生说:阿炳想告诉人们他爱那……

(9)学生齐读:“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

10、知道阿炳为什么会创作出这样动人心魄的曲子的呢?

(1)是阿炳的坎坷经历才创作出这样的曲子。

(2)还有他师傅告诉他的话,还有他自己坎坷的经历。

(3)你最喜欢读那一处的声音,就放开声音去好好地读,(学生自读――指名读――齐读)

11、但是在那个年代他伤心的哭泣有人聆听吗?他只有将他的一腔感受倾诉给这个茫茫月夜。

(1)月光是如此美好,而他是穷困悲惨,双目失明,卖艺度日,经历坎坷,热爱音乐,向往光明

(2)此时此刻,你觉得这首二胡曲仅仅是动人吗?

学生说;
人人都会经历困难,只要克服就好

这个曲子仅仅是感人吗?

还有一点悲凉、伤心(教师板书)

12、二泉映月是一段坎坷的人生,是一首不朽的乐曲,一段人生尽坎坷,一片情怀付月光。让我们再来听听这样的曲子

(1)播放音乐学生听

(2)学生读自己想读的句子

(3)教师随机点评

时间虽然到了,但是我们对于阿炳的对于音乐的向往和追求却是难以忘怀的。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二泉映月课文解析篇四

《二泉映月》,二胡名曲,是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作品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音乐家杨荫浏先生根据阿炳的演奏,录音记谱整理,灌制成唱片后很快风靡全国。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曾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一首享誉海内外的优秀作品,是中国民间器乐创作曲目中的瑰宝之一。

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世界级的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二次访问北京。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17岁的小女孩姜建华用二胡演奏《二泉映月》,小泽征尔听着听着,情不自禁,掩面而泣。

突然,他从坐椅上顺势跪了下去,在场的人无不大吃一惊。坐在他身旁的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也惊呆了,以为他的身体出了什么意外,赶紧拉着他的手想把他扶在座位上。

可小泽征尔不肯,他以东方人特有的虔诚说:“这种音乐应当跪下去听。坐着或站着听,都是极不恭敬的。”他一向跪着,双膝并立,直到曲终。

演奏完毕,小泽泪流满面地站起来,对小姑娘姜建华深情地鞠了一躬说:"多谢你的演奏,要是早一点听到你用二胡演奏它,我是根本不敢指挥乐队演奏它的。随后又喃喃自语地说,“这是真正的天籁,是世界级名曲。”

小泽征尔的这段往事,在乐坛上传为美谈。也正是这段故事,把《二泉映月》推向了世界。

二泉映月赏析(2):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齐来了解这首乐曲。

在众多的演奏形式中,人们对《二泉映月》的内涵把握也有着不一样的见解。倾听《二泉映月》是畅快的,融入其中后,便真的感知了它的愈久弥珍,回味悠长。在这忧伤而又意境深邃的乐曲中,不仅仅流露出伤感怆然的情绪和昂扬愤慨之情,并且寄托了阿炳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全曲将主题进行时而沉静,时而躁动的变奏,使得整首曲子时而深沉,时而激扬,同时随着音乐本身娓娓道来的陈述、引申和展开,使阿炳所要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深刻地展开了阿炳一生的辛酸苦痛,不平与怨愤,同时也表达了他内心的一种豁达以及对生命的深刻体验。

结构分析

全曲除了引子和尾声外,共分了六个段落,即主题和它的五次变奏。

引子部分

引子(1~2小节)以四拍组成的短小音调作为开端,以一个下行音阶式短句,发出了一声饱含辛酸的叹息。二胡以轻微的声音,低沉含蓄内在的音色,把听众引入到音乐所描述的意境中。乔建中先生认为:“对阿炳来说,这一声长叹不是偶然发出来的,应当说他一生受尽了苦难在57岁时有这样一个机会发出来这样一种叹息。”“这是引子,就这么一句。可是这个引子我觉得它是所有我们听到的民间音乐作品里边,应当是最精彩的引子之一。”[整理]

第一段

乐曲进入第一段(3~22小节),这一段有两个主题部分,其中3~10小节为主题的第一部分(a),11~22小节为主题的第二部分(b)。第一主题的旋律在二胡的中低音区进行,低沉压抑,音域不宽,曲调线以平稳的级进为主,稍有起伏,表现了作者心潮起伏的郁闷之情;
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比较鲜明,利用不断向上的旋律冲击和多变的节奏,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的控诉,也体现了他不甘屈服的个性。

此后的五个段落是围绕着第一段两个主题的五次变奏:它经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曲调音域的上升和下降,表达出音乐的渐次发展和推进。主题变奏随着旋律的发展时而深沉,时而激昂,时而悲壮,时而傲然,深刻地展示了作者的辛酸与痛苦,不平与怨愤。

第二段

第二段(23~52小节)是主题的第一变奏,其中23~26小节“a1”,由一个乐句组成,27~52小节为“b1”,由三个乐句组成。

第三段

第三段(53~96小节)是主题的第二变奏,其中53~64小节为“a2”,由两个乐句组成,65~96小节为“b2”,由三个乐句组成。

第四段

第四段(97~122小节)是主题的第三变奏,其中97~104小节为“a3”,由一个乐句组成,105~122小节为“b3”,由三个乐句组成。

第五段

第五段(123~154小节)是主题的第四变奏,其中123小节为“a4”,由一个乐句组成,131~154小节为“b4”,由三个乐句组成。

第六段

第六段(155~174小节)是主题的第五变奏,其中155~162小节为“a5”,由一个乐句组成,162~174小节为“b5”,由两个乐句组成。经过曲调的反复变奏、音区的强烈比较和力度的大幅度变化,在第五段构成了乐曲的高潮。

尾声

最终一段由扬到抑,音调婉转下行,进入低音区,到了尾声部分(175~176小节),它与“b5”第二乐句紧密相连,174小节为“b5”的隐匿终止,同时进入尾声至176小节,结束在轻奏的不完全终止上,好像无限的惆怅与感叹,声音更加柔和,节奏更加舒缓而趋于平静,给人以意犹未尽的感受。

二泉映月课文解析篇五

《二泉映月》,二胡名曲,是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二泉映月》作品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音乐家杨荫浏先生根据阿炳的演奏,录音记谱整理,灌制成唱片后很快风靡全国。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泉映月》赏析,欢迎阅览。

《二泉映月》是著名的民间盲艺人华彦钧(阿炳)创作并于1950年亲自录音传谱的二胡曲。该曲问世以来,不仅以二胡独奏形式而且还被改编成各种形式的器乐曲,以它那优美抒情的旋律和深切感人的音乐内涵而闻名国内外。

华彦钧是我国杰出的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他自幼在音乐上受到其父华清和(无锡雷尊殿当家道士)的严格训练,掌握了全部梵音及多种民族乐器的演奏,少年时代就技艺精湛,能奏善唱,而且自编自奏,才华出众。由于自幼丧母,孤苦伶仃,中年双目失明无依无靠,过着十分困苦的生活,饱尝人间的辛酸。由于他早年辞世,他自编的许多乐曲,未能及时全部记录下来。传世的只有《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三首琵琶曲和《二泉映月》、《寒春风曲》、《听松》三首二胡曲。

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作者以“二泉映月”为乐曲命名,联系到阿炳在旧社会的不幸遭遇,从音乐中我们可以感到作者在借景抒情、感叹身世时,还流露着对旧社会进行控诉的愤懑之情。在《阿炳曲集》中曾这样介绍:“他在双目失明之后……用音乐形象来描绘他想象中旧时曾目睹的美丽风景”,“但当时感到的却是周围漆黑的一片,这就使得他在宛转优美的旋律中,时时流露出感伤凄凉的情调来”。

《二泉映月》的曲体结构是一首传统的变奏曲。音乐一开始,短短的引子,音阶下行的旋律,犹如一声百感交集的轻轻的叹息,把人们带进了一个深沉的意境中去。主题音乐使人联想到一个拄着竹棍的盲艺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无限伤感,无尽凄凉。

《二泉映月》就是在上述音调的多次变奏下逐渐展开构成全曲的,它通过变奏使音乐形象得到层层深化,使人感到受到阿炳怀着难以抑制的.感情,一遍又一遍地向人们诉说他种种苦难和遭遇。乐曲的后半部分,音乐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积聚起来的感情迸发了,乐曲推向高潮,强烈而激愤,显示了阿炳特有的气质和魄力。这是作者对旧社会愤怒控诉的声音,它深刻地反映了阿炳倔强、刚毅的性格,表达了他对黑暗势力不妥协的反抗和斗争。

《二泉映月》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旋律动听而又质朴苍劲,音乐感人但更促人激愤。它是中国一位穷苦盲艺人的传世杰作,深受国内外听众喜爱。

拓展阅读:创作背景

阿炳原为无锡城区雷尊殿道士,自幼受到四巨头吴地小山歌、长篇叙事歌、滩簧、说因果和丝竹乐等乡土音乐的熏陶,对音乐非常喜爱。在父亲的教习下,他十六七岁便学会了结构繁复、技法多变的梵音,吹、拉、弹、打、唱、念样样精通,并能正式参加道教法事音乐的演奏活动。

年过而立之后,阿炳的境遇急转直下。先是因染上恶习导致生活潦倒,随后患上眼疾,双目相继失明,再到后来便流落街头卖艺,生活十分贫困。底层的生活让他历尽了人世的艰辛,饱尝了旧社会的辛酸屈辱。但才艺出众的阿炳,经常通过拉二胡、弹琵琶、说新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恨情仇,通过音乐揭露当时的黑暗。他把自己对痛苦生活的感受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产生了著名二胡曲《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阿炳生活的写照,是他情感宣泄的传世之作。阿炳利用自己的创作天赋,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化作一段段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音符,使听众在旋律中产生共鸣。这首二胡曲被世人喜爱并引为经典,是阿炳创作的成功,是他创作天赋的体现。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