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婉君 李东升
摘 要:作为表达特殊情感的存在空间,纪念性空間承载着人类历史与精神文明的发展,它以不同形式给人心灵的触动与启示。以纪念性空间为研究对象,创造性地引入情感地理学理论,分析纪念性空间中的情感体验特征,从空间元素、空间结构和感官体验对纪念性空间的设计方法进行系统总结。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引起人们对历史的冥思与共鸣,也为当代纪念性空间设计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借鉴价值。
关键词:情感地理学;纪念性空间;情感体验
身处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精神情感需要适应物质生活的进步,历史的传承和人类情感的宣泄更需要一个物质载体来表现,历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以体现怀念为主的纪念性空间大量涌现。近年来,随着各种形式纪念性空间的发展,对空间设计者也提出更高要求,“情感”要素在空间设计中的重要性逐渐显露。它不仅起到抉择人们参观选择的作用[1],而且影响参观者在空间内的消费行为[2]。但是目前以情感地理对纪念性空间的研究尚不多。因此,从情感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来看,情感地理学研究是理解并提升纪念性空间的基础;从纪念性空间研究不断深入的要求来看,参观过程中的情感研究是对情感地理研究的深入剖析[3]。本研究以纪念性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情感体验的特征分析,尝试构建情感地理学理论指导下纪念性空间设计的理论框架。
1 情感地理学视角下的情感体验特征分析
1.1 体验人群引导情感体验方向
体验人群的自身因素是影响情感体验与产生差异特征的内在动因,也是根本动因。主体的差异性和行为选择引导纪念空间情感的理解方向。
首先是社会角色塑造不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个体对空间的情感认知受到周边环境影响。就设计本身而言,设计者在对空间元素的选择、运用形式上会受到自身教育背景和社会经历的影响。而观者在解读空间情感时,价值观、世界观及生活方式的差异,对同一场景的理解也会存在差异[4]。个体角色的转换使情感在传递中发生变化。其次是体验人群的行为活动。在体验过程中,主体从单一的“被接受”情感内容转化为“主动接受”情感信息形式。主体参与活动的行为越多,越刺激思想和感知系统,对空间的体验就会越强烈。
1.2 纪念空间影响情感体验强度
情感地理学具有鲜明的空间性结构,是情感体验特征形成与产生差异的外在动因。纪念空间分别从空间结构、空间功能和空间氛围方面影响情感体验强度。
1.2.1 空间结构起到引导情感体验作用。空间结构的不同布置会划分个人视点的主次之分,根据纪念空间的情感内容,空间结构从强到弱依次分为区域性空间、节点空间和线性空间,影响人们进行参观的路线和停留时间。
1.2.2 空间功能起到激发情感体验作用。空间内场景布置和物品陈设会影响观者对空间情感元素的提取,空间功能的创意设置更增强参观者的体验感。
1.2.3 空间氛围起到强化情感体验作用。主体的情感体验随着游览过程的深入逐渐受到空间氛围的感染而慢慢积累,并最终达到情感的高潮。在低沉阴森的空间时,幽暗的灯光则更增加了人们的紧张感;而在狂欢时,欢愉、节奏感强而快的音乐则更容易让人们投入到轻松欢快的空间氛围中。
2 基于情感地理学的纪念性空间设计
2.1 纪念性空间元素设计
2.1.1 空间道路指向行进。纪念性空间道路分为内部道路和外部道路,内部道路在空间内起着引导作用,外部道路是串联纪念性空间与周边环境的媒介。笔直有通向性的道路庄严且具有目的性;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人更加放松、自由。如南京中山陵(图1)的主路沿建筑中轴铺设而成,两侧搭配种植挺拔翠绿的松柏,凸显出主景的雄伟,营造庄严肃穆的场所感,人们在参观过程中敬畏之情油然而生。空间道路设计不仅应具有一定指向性,设计形式的变化也可以呼应不同情感的纪念场景。
2.1.2 空间边界限定范围。纪念性空间边界并不是简单地起到分隔区域作用,而是使空间相互渗透,在区分空间功能的同时形成与周围环境的呼应。虚化的边界增加人们对远方场景的想象和互动;明晰的边界则会使观者的情感焦点更聚焦于景观内部,放大景观区域里的情感表达。日本聂耳纪念广场(图2)采用植物和石墙围合而成的低矮边界,在隔绝内外环境的同时,并未遮挡参观者的视线,伴随海浪声外部背景若隐若现,这种通透的边界更加深观者的联想,增强情感共鸣。
2.1.3 小品传达纪念主题。在纪念性空间中,建筑小品是形成意向特征的重要点状元素,不仅能美化景观环境,也承担着传达整个纪念性空间主题的作用。例如南京大屠杀馆前的一尊雕塑(图3):一位母亲手中抱着已经没有生命征兆的孩子,悲痛地望向天空。人们可以透过雕塑感受到这位母亲的绝望、嗅到死亡的气息,生动展现了当时战争的残酷和无情。在美国国家草坪正中心矗立的华盛顿纪念碑(图4),像一把锋利的长剑直冲云霄,碑身没有任何文字和装饰。似乎在传递华盛顿的功绩是无法用文字描述的意思,引起人们对总统一生贡献的回忆。
2.1.4 植物烘托空间氛围。植物不仅有着美化空间、弱化人工痕迹的作用,也是一切纪念性场所大背景的体现[5]。在设计中依据空间主题表达需要,可以用植物的形态、高度差异烘托不同的空间氛围。位于华盛顿的越战纪念广场,植物以规则式花纹样形成独特的空间标记,能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宋庆龄雕塑广场中(图5),雕塑两侧规则种植龙柏和蜀桧,利用植物形态、高度上的差——围合一个半开敞空间,将视线的焦点引向中心雕塑,也起到突出主景的作用。
2.2 纪念性空间结构设计
纪念性空间结构起到串联空间元素、深化空间主题的作用,加深人们对景观空間的理解,完整表达和点明空间的纪念情感。
2.2.1 明确传达空间主题。纪念性空间的主题应清晰表达,使人们在参观完成之后能明确空间所要传递的纪念思想。在形式、内容上会有所差异,但不能偏离整个空间主题。罗斯福纪念园就以人物精神为主,穿插在园区中随处可见的座椅、雕塑、纪念墙等景观小品中,展现总统任职时的社会状况和个人思想,时刻点明所传达的纪念主题。对于多主题的纪念空间,则需要进行较明显的划分,使人们在参观过程中能明确区分并转化情感。
2.2.2 合理编排叙述方式。空间叙述上分为顺序编排和空间叙述组织2种方式。顺序编排分为顺叙、倒叙、插叙和并叙方式,根据情感表达内容选择排列事件发生顺序,增加情感的起伏变化。空间叙述组织方式则分为静态主体和动态主体传递空间主题,静态的主体以雕塑为例,留给人对过去无限的想象。动态的主题可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增强景观趣味性和互动性。例如景观中的风车小品,借助自然风力的机械转动增强视觉空间感。
2.2.3 推进情节完整发展。情感往往不是在固定某个情境里迸发,而是通过多个线索的串联完整展现,形成情感起伏变化。在对空间情感的组织上既可以朝单一主题发展,也可以有多个线索的串联,给主体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里用“共生”“死亡”和“逃亡”3个节点连接整个空间。进入建筑,首先是不规则的空间结构和装饰形状暗示战争期间的那种扭曲与变态的心理。接下来是“死亡”片段,设计了没有窗户、铁门隔绝内外联系的悼念馆,给人以面临死亡的窒息。最后的“逃亡”空间以倾斜错乱的空间构成,给人们视觉冲击,表达当时的慌乱情境。通过3个主题生动展现了人们逃难时的心理历程。将错综复杂的空间线索进行串联,形成完整的故事情节,观者更容易被带入到纪念空间场所。
2.3 纪念性空间感官体验设计
2.3.1 视觉色彩的冲击。纪念性空间色彩的变化象征情感的起伏,对空间的氛围和美化有着重要作用。在空间营造上首先应注意整体色调的协调,再区分局部色彩的冷暖差异,呈现出庄严、温馨等不同的感觉。“93号航班”国家纪念园中(图6),通过种植大片枫香树与建筑紧密结合在一起,将象征深沉与浪漫的红色浸透在空间各个角落,深情地表达了对牺牲英雄的追忆。色彩给人们带来最直接的情感触动,营造烘托整个空间气氛。
2.3.2 符号的隐喻表达。符号是传达情感最重要的介质,在纪念空间中通过挖掘主题的相关背景,提取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形成纪念符号,从而运用到空间中,可以更容易传达纪念内涵,深化空间主题。在荷兰同性恋者纪念碑设计中就大量运用到“粉色三角形”符号,它们也是象征同性恋者的标志。透过符号隐喻的表达,传达对那些无辜者的缅怀,也让观者更了解纪念的历史背景。
2.3.3 触摸的感知想象。空间内的肌理质感会触动人们的感官体验、激发情感力量。埃及金字塔采用厚重的石材展现历史沧桑感,突出了它的坚固与肃穆。柏林犹太人纪念馆中(图7),将没有温度感的玻璃材质突兀地插入建筑空间当中,透过微弱的光影塑造出一个冰凉的空间氛围,重现逃难时不见天日的绝望。材质的选择设计不仅承载着历史的痕迹,通过感知也留给人们想象的空间。
2.3.4 聆听声音倾诉。声音具有“诉说”过去的功能,主体更容易被代入空间场景,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南京大屠杀馆的“12秒”展区里,每隔12秒就会听见一滴水珠落下的声音,同时遗像灯的熄灭,代表一个生命的逝去。声声水滴敲打在人们的心底,更感受生命陨落的瞬息。声音可以伴随人的情感延绵不断,意犹未尽。
2.3.5 感受呼吸的存在。空间体验中气味会留给人们深刻的记忆,特殊的气味可能还会使人们脑海模糊的记忆重新浮现,产生更多的情绪反应[6]。著名的“唐纳德·加德的棺材”就采用透明的玻璃棺盖,并大胆地在棺盖上打了一个洞,不仅可以清楚地看见死者的模样,还能嗅到刺鼻腐烂的气味,感受死亡的存在,加深了观者的印象。气味作为看不到摸不着的物体,在纪念性空间设计中使原本静止的情境赋予其活动的气息,能带给人们强烈的情感体验。
3 结语
纪念性空间的表达是情感与空间的互动交流,也肩负着记载历史、传递文化精神的责任,对整个城市的环境、历史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在梳理情感地理学理论与纪念性空间研究发展的基础上,将情感地理学理论引入纪念性空间设计研究中,对于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的纪念性空间设计具有一定的决策参考价值。通过情感地理学理论对纪念性空间设计进行理论构建,是希望通过本研究,纪念性空间的设计不再单一地只注重于纪念这一特性,更多的是与观者情感的互动体验,使人们能够真正地了解历史文化,与纪念对象平等的对话感受。当然,本研究所用的设计手法和对理论的应用解析还不尽完善,还需要更多的设计案例支撑,需要与其他理论一起研究,才能够逐步构建更加全面的理论框架。
参考文献:
[1]Goossens C.Tourism information and pleasure motivation [J].Annals Tourism Research,2000,27(2):301-321.
[2]Gnoth J.Tourism motivation and expectation formation[J].Annals Tourism Research,1997,24(2):283-304.
[3]黄潇婷.基于时空路径的旅游情感体验过程研究——以香港海洋公园为例[J].旅游学刊,2015,30(06):39-45.
[4]林凯.符号学视角下纪念性景观语义表达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6.
[5]李开然.景观纪念属性的语义认知分析[D].上海:同济大学,2003.
[6]曹昕.基于电影建筑学的纪念性空间研究[D].广东:广东工业大学,2017.
作者简介:杨婉君,女,汉族,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燕亚飞,讲师;李东升,副教授;张丽君,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情感体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情感体验探索情感读本·理论篇(2016年10期)2016-12-01绘本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恰当有效地提问促进幼儿积极情感体验的发展新一代(2016年15期)2016-11-16巧用策略,“悦”读绘本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9期)2016-11-07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升华的金钥匙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注重体验,促进成长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