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科技农业发展研究”课题组
进入21 世纪,世界科技发展进入创新集聚爆发和新兴产业加速成长时期。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技术进步对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的驱动作用更加明显。世界农业科技在学科分化、分工与更新、不断拓展深度和广度的同时,在新的高度走向新的综合与联合。生物、计算机、互联网、新材料、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技术不断向农业领域渗透、交融,从而形成许多新的科学交叉点和生长点,拓宽了农业科技领域,大大推动科技农业的发展。
所谓科技农业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为基础,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为手段,以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农业科技产业化,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使农业科技不断向传统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渗透,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形成新的农业科技产业[1]。科技农业通过加强科技运用,促使农业生产过程机械化、农业管理过程现代化、农业发展内外部环境因子关系协调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科技是根本性决定性力量。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起步期,也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科技农业作为北京打造都市农业“高精尖”板块、加快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北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发挥北京首都功能定位、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业经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两次具有深远意义的农业技术革命,科学技术无疑是提高现代农业效率的最根本动力。随着世界农业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农业3.0 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趋势,科技农业是重要表现形式。当前,北京农业现代化建设已经到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阶段,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促进北京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升。以科技农业引领北京都市农业发展,无疑是北京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北京作为一座有着两千多万常住人口的国际大都市,具有“大城市小农业”“大京郊小城区”的特点。受到城市化与功能疏解的影响,北京市的农业生产近年来进一步萎缩,第一产业增加值连续3 年负增长,占城市GDP 的比重小于0.5%,但都市现代农业仍然是首都鲜活安全农产品供给的基础保障,是首都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首都和谐宜居的基础支撑,是农民的家园和市民的乐园。北京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最突出的短板依然是农业农村的现代化。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北京农业发展在自然资源、市场竞争等方面的压力更加明显,有限的耕地资源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矛盾更加凸显。科技农业作为改造传统农业的一种模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科技与农业生产的有效结合,把以依靠资源为基础的传统农业逐步转化为以依靠科技为基础的现代农业,促进潜在生产力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3]。面对农业发展存在生产空间不断调减、水资源与环境对农业的约束日益趋紧、生产成本不断抬升、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等问题,北京发展科技农业有利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农业农村投资空间和需求,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在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加大了对科技资源的协调配置力度,竭力将高新技术渗透和扩散到农业生产中去,通过先导产业技术的组合发展和产业化发展,努力将传统农业转变到以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现代农业上来,发展科技农业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近年来,我国科技农业发展取得一定进展,但在发展速度、经营规模、产业水平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聚焦科技农业发展意义重大。当前,北京农业科技优势发挥不充分,发展质量不高,科技农业产业化空间较大。“科技创新中心”是北京首都功能定位中提到的四个中心之一,“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将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水平,为乡村振兴拓展新空间、增添新动能。科技农业作为北京首都功能的重要体现形式,将迎来重要发展机遇。
北京高度重视科技农业发展。近年来,北京市政府围绕科技农业发展,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面启动种子、种苗、种畜、种禽工程、生物技术和生化工程、农业生态工程、温室工程、现代农机工程、新型肥料工程、旱作农业和节水灌溉工程、绿色食品工程等农业科技创新计划和项目,获得了一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初步形成了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4]。
目前,北京市汇聚了一大批知名农业企业,培育了“三元”“鹏程”“天安”和“正大”等一批知名农业品牌,全市规模以上企业500 余家,总产值达600 多亿元。根据北京科技农业依托的技术类型及产业功能进行分类,北京科技农业的类型主要包括现代种业、智慧(数字)农业、生物农业、农业电商、会展农业、农业科技咨询服务业和其他产业(如创意农业、功能农业等)。
科技农业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发达的科技型产业,其实质是在农业科技进步的内在推动力和市场需求作用下,通过对先进、成熟、能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进行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商品性生产和经营的活动[3]。北京科技农业属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新兴产业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高风险特征,而在功能定位、业态类型、企业主体等方面具有北京特色。
1.功能定位的时代战略性
早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北京市政府就对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使得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在北京地区发展迅速。经过多年努力,现代种业、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生物农业、会展农业等走在全国前列,引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首都北京与国家历史使命的联系更加紧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需求蓬勃兴起,国家支持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首都发展带来新机遇的同时,要求北京加快培育新发展动能,解决高科技领域“卡脖子”问题。北京农业科技创新及科技农业发展是助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内容。综上可以看出,北京科技农业发展在功能定位上具有明显的时代战略性。
2.产业类型的丰富多样性
当前,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类型丰富,覆盖了高新技术产业目录中生物与新医药、新能源与节能、资源与环境3 个一级领域,农业生物技术、水污染控制与水资源利用技术、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技术等8 个二级领域,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畜禽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重大农林生物灾害与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现代农业装备与信息化技术、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等15 个三级领域[5]。
3.科技企业的主动创新性
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具有很强的主动创新性,通过强化协同创新,取得了一批重大技术成果。北京市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涉及农、林、牧、渔业,种养加工全产业链覆盖,充分体现了北京市各类农业创新主体业务范围广,创新创业活动丰富。在生物育种领域,玉米杂交品种“京科968”“农华”系列、“中单”系列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主推品种。“京研”系列大白菜、“京欣”系列西瓜、“中蔬”甘蓝等瓜菜新品种在全国占有50%以上的市场份额,“京葫36 号”西葫芦等打破了国外种子的长期垄断。大北农集团自主研发的“约氏乳杆菌新饲料添加剂”获得农业农村部I类新饲料添加剂证书。北京中农颖泰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等联合开发的“枯草菌素抗菌肽新兽药”填补了国内兽用抗菌肽开发的空白。挑战集团植酸酶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0%,并已批量出口到东南亚和欧洲等国外市场[5]。
4.发展模式的地方差异性
近年来,北京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进行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开发速度加快,科技农业发展过程中,各区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模式和运行机制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取得积极进展,形成了多种类型各具特色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模式。如北京朝阳区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模式、昌平的农业高效示范区模式、顺义的“三高农业试验区”模式、怀柔的农业高新技术嫁接传统农业模式、平谷的畜牧业养殖机械化模式等,这些模式内容新颖、创新性强,具有较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4]。
北京发展科技农业适应当今世界农业科技革命和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一方面,北京有巨大的市场空间。目前,北京市正积极推进14 个现代农业领域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建设,联通产业上中下游,打造了生物种业、奶业等11 条品牌产业链,为北京科技农业培育了产业发展新动能。同时,国家已建成4 个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北京科技农业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提供了广阔空间。另一方面,农业经营主体对科技农业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以智慧农业为例,由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研发的绿云格平台集成了全国各类涉农数据,实现了农业大数据综合服务,目前全国有2000 个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使用;
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有效对接供给侧和需求侧,日在线活跃用户超过百万。由此可见,北京科技农业正在加速发展,市场空间不断开拓。
科技农业要以高新技术为基础,而北京农业依托首都的科技、教育优势,已经形成农业科技与知识密集区,农业科技资源全国领先。一方面,科研机构聚集度高。北京聚集了国家级、市级农业科研教育机构44 家,拥有国家(省部)级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发中心和工程中心100 余家。另一方面,科技人才资源丰富。北京涉农科研院校科技人员近2 万人,在京的农业领域两院院士52 位,占全国农业领域院士总数的41%。高度聚集的专业科研机构和丰富的科技人才资源为北京科技农业发展提供了巨大智库,形成了创新源泉。
北京市发展科技农业具有首都地缘优势,北京立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技术、人才、信息、资金等创新要素集聚,发展过程中有利于进一步发挥集聚效应。同时,北京发展科技农业具有政策优势,北京市优越的农业政策供给,为科技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农业农村部与北京市合作共建中国·平谷农业“中关村”,承接国家农业科技在京试验与成果转化。随着一系列激励政策的出台,将会极大加快产学研用结合,形成市场化、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农业创新发展模式,促进北京科技农业的发展,带动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成为具有全国引领作用乃至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农业发展先行区。
农业农村部与北京市共同打造的中国·平谷农业“中关村”,瞄准农业科技“高精尖”,集中优势资源和要素,在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率先突破。截至目前,北京市已批准9 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开展创建工作,包括:房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密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7 个市级农业产业园。9 家产业园覆盖全市四个区11 个(乡)镇,园区总面积54 万亩,涉及功能蔬菜、蛋种鸡等13 个主导产业,2018 年产业园总产值达72 亿元。产业园通过“生产+加工+科技”,聚集现代生产要素,为科技农业发展提供有效载体和平台。2010 年8 月,科技部、农业部和北京市政府共同启动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建设。北京农科城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首都发展战略定位,不断创新机制体制、突破关键技术、优化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融合,已成为国家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的龙头,服务引领全国现代农业科学发展。农科城昌平园开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和低碳农业先导技术示范;
顺义园打造花卉研发、会展、创意、销售为一体的花卉服务产业链;
通州种业园建成“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基地;
延庆园探索集种植、养殖、加工、沼气发电为一体的“未来农场”模式。北京有经科技部备案的 19 家国家级“星创天地”,它们采用“众创平台支撑+创新创业服务+创客入驻创业+产业发展壮大”的众创模式实现差异化发展,逐步形成了以“龙头企业带动”“科技技术示范”“合作组织协同” “休闲农庄创意”为特色的创新创业服务机构。依托“星创天地”载体,面向跨界农业企业、中小型企业、涉农创业大学生、农业科技人员及农户等开展创新创业服务,推动了科技农业蓬勃发展。
科研成果转化的能力不足,导致科研成果难以应用于科技农业发展中。首先,北京现行科研申报制度、人员考核机制等造成成果应用与市场需求出现错位、脱节,目前科研体系并不以成果转化为目标,也不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而主要以发表科研论文为依据,造成大部分农业技术成果市场反响差、转化能力弱,难以实现产业化。其次,科研奖励分配不公导致科研人员创新动力不足,科研人员无法安心和积极主动从事成果转化工作,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制度、农业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亟待完善。
创新活力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方面的产出规模、产出水平和活跃度。北京创新活力总指数在全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居首位。从科技创新活力各项指标看,北京的农业科技基础研究指数排名第一,技术研发指数排名第三,科技奖励指数排名第一,呈现出以科技论文为表征的基础研究实力雄厚,以科技奖励为表征的重大科学研究突破数量最多,而以专利为表征的技术研发实力略显不足的特点。其中规模指数(排名第八)和影响力指数(排名第十)处于相对靠后的位置,显示出北京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存在基础研究向关键技术转化方面略显不足、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有待强化、农业科创企业的扶持力度较弱等问题。
首先,从科技农业投入的整体水平来看,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研发的投入量少且分散。近年来北京虽然不断提高科技农业投入力度,但无论与国内科技投入强度高的地区相比,还是与其它国家的科技农业投入强度相比,均显得偏低。北京科技企业实力较强,但在农业科技上的投入依然较低。美国和法国等发达国家企业的科技创新投入都占很大比例,企业始终居于创新主体地位。目前北京市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占到销售总额的6%,种业企业研发投入已经占到总销售额的11%,但仍然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其次,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启动资金匾乏、建设资金到位不理想等,无法保障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顺利开展。由于农业科技投入大、周期长、风险大,再加上体制和机制等因素的制约,目前大多数企业科技投入很低,研发能力较弱。此外,多元化的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体系和运行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产学研合作、产业链协同原则,形成多方合力创新,聚焦前沿加快原始创新突破,围绕生物种业、智能农机装备、数字农业等领域,强化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基础前沿研究,增强战略创新能力,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同时,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为培育科技农业产业体系提供科技支撑。
优化北京科技农业发展布局,夯实科技创新基础,创新运行机制,加快推进中国·平谷农业“中关村”建设,有效利用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国家星创天地,打造创新要素集聚融合的平台载体,加快引进和培育高水平团队、高科技企业和高质量基金入驻落地,鼓励建设新型研发机构,进一步培育壮大创新型农业企业,夯实科技农业创新基础。
吸引和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成长潜力大的科技型企业,形成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群。吸引遴选一批能专注于农业科技研究和产业化开发、有产业竞争力的国内外农业中小企业。同时引进大企业和孵化小企业,使主要农业园区成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平台,并将众多企业培育成能承担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任务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企业集群,构建良好产业生态。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自主承担或联合参与国家和北京市科研项目,开展特色优势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推广。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和转化应用的主导作用,鼓励企业与农业科研院校共建研发和技术转移机构,探索建立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化运作的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新机制新模式。
按照“放活内部、强化支持、优化服务”的思路,加快推进北京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改革,尽快促进各项改革措施落地。一是放活内部。对于市级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的内设机构,根据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现代农业需求、国际科技竞争等综合因素自主设计,实行备案制度。二是强化支持。重新定位北京市级各类农业科研机构的职能,落实农技人员待遇,建立保障农技推广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在岗离岗创新创业,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支持各种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科技推广,促进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与经营性服务组织融合发展。三是优化服务。转变政府管理科技创新的角色,按照法人治理结构参与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建设;
参照国外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探索科研经费全成本核算和差旅费总额包干等制度;
通过建立科研成果管理数据库等方法减轻科研人员填报表、报账等行政管理类负担,集中精力和时间搞科研;
减少科研活动事项审批环节等。
一是在符合“首都”功能的农业产业领域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农业绿色发展技术、“菜篮子”产业技术、现代种业、休闲农业等领域,持续增加财政投入,加大公益性基础性科研支持力度。二是强化在京农业龙头企业的研发投入。通过税收优惠、政策补贴等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农业科技含量。三是增加全社会农业科技投入。设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创建新的农业科技投入方式,加强行业协会和金融协会的合作,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农业层面的科技研发、科技服务、市场推广、产业化等环节。
根据产业分工与产业优势,完善京津冀协作联合攻关机制,形成跨区域、跨学科、跨专业的科研联合,努力在农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农产品安全生产、资源集约利用、生态农业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继续开展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结合人才请进来、送出去等培训项目,加大技术合作与技术引进力度,在引进荷兰等发达国家的工厂化生产、资源循环利用、高效节水农业综合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改造,实现再创新与本土化。积极承接国际性农业展会与学术会议,加强农业国际交流合作。通过技术输出、人才培养、智力交流等方式,引进、消化、吸收优良种质、先进技术、现代装备和发展理念,丰富首都农业科技资源,提升北京科技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猜你喜欢高新技术北京科技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华人时刊(2020年13期)2020-09-25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民生周刊(2020年15期)2020-07-29北京春暖花开北广人物(2020年12期)2020-04-01北京的河北京广播电视报(2020年1期)2020-03-11高新技术在跨境并购中的价值评估中国外汇(2019年14期)2019-10-14贵州省2019年高新技术企业增长40%大众科学(2019年11期)2019-03-23全省前三季度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1.6%大众科学(2019年12期)2019-03-23北京,北京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10期)2018-10-16科技助我来看云少儿科学周刊·儿童版(2017年9期)2018-03-15科技在线儿童故事画报·发现号趣味百科(2017年4期)2017-06-30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