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胜
中国青铜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考古资料显示,距今5000 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林家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刀,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早青铜器物。在商周时期,青铜器发展达到了鼎盛阶段,尤其在殷商时期,青铜器在形制上和纹饰上表现尤为突出,工艺水平达到了较高的境界。这种风格一直延续到西周早期,至西周中期以后,青铜器的装饰风格开始转变为简朴而凝重,长篇铭文成为这一时期青铜器的最大特点,西周晚期的作风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东周早期的青铜器,延续了西周晚期的风格,纹饰相对简练质朴。至春秋中期,蟠螭纹出现,使得春秋时期青铜的风格得以确立。蟠螭纹,是春秋时期青铜器的典型纹饰,也是这一时期青铜器新风格的主要标志。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早期的题材也是比较丰富的,从王室贵族墓葬中出土的礼器和兵器看,其制作工艺有着较高的水平,尤其是青铜器上的人物画像纹可谓极具特色。至战国中晚期,全素面的青铜容器开始流行,青铜形制相对比较单一,扁圆球形的素面带盖附耳鼎成为鼎的标准模式。到秦汉时期,这一模式几乎成为当时唯一的定式。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势力分裂和军事武装割据使得作为礼制和等级制度象征的青铜器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相比,在器形和风格等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有着明显的向心性,大多以畿辅地区青铜器为典范,而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地域性较为明显,出现了区域性的青铜文化圈。朱凤瀚在《中国青铜器综论》一书中,将春秋时期的青铜器按照青铜器的形制、纹饰和工艺特征等予以组合,并把这一时期的青铜器文化圈分为“中原地区,北方地区,山东地区,汉水以北、淮水流域以及邻近地区,汉水流域及长江中游地区,长江下游地区,湘东、桂东与岭南地区,关西地区”等8 个区域。至战国时期,青铜器制作工艺和装饰风格在春秋时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由于政治上的割据,战国青铜器的区域性也较为明显,可以分为“中原、齐、燕、楚、秦”等文化圈。可以说,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在形制、纹饰和装饰特征以及青铜器组合上都有着各自的特点。
新乡市博物馆藏有数量较多的春秋战国青铜器,但其种类则相对较少,可以分为青铜容器类、青铜兵器和青铜车马器3 大类。学界在青铜器研究方面,往往将青铜兵器和青铜车马器进行单列研究。新乡市博物馆收藏的春秋战国青铜器,以青铜容器居多。故而,本文仅对青铜容器类作概述,并以青铜鼎为主,从器形、纹饰和装饰工艺等方面予以研究,探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青铜器特点。
弦纹铜鼎。(图1)春秋中晚期,高25 厘米,口径8.5 厘米。依据朱凤瀚在《中国青铜器综论》一书中对鼎的分型定式,该鼎属于盆鼎。器身似深腹盆,圜底,深腹,腹部圆曲,最大直径在腹中部,腹部饰弦纹一周。口微敛,附耳,蹄形足,耳足分布为五点式。平顶盖,盖上有三环形纽。带盖鼎出现在春秋中期以后,流行于春秋晚期及战国时期。
图1 弦纹铜鼎
蟠螭纹铜鼎。(封三-1)春秋晚期偏早,高36.7 厘米,口径30 厘米,河南辉县出土。鼎盖隆起,附耳外侈,细长蹄形足。深腹,超过半球形,腹部饰蟠螭纹,并有一腹箍线将其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两组纹饰,下层一组纹饰。盖上有三环纽,饰蟠螭纹,边缘饰连续的蟠虺纹带。蟠螭纹流行于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
蟠虺纹铜鼎。(图2)春秋晚期,高21.5 厘米,腹径18.9 厘米,口径19.3 厘米。附耳,三蹄形足。有盖,顶部隆起,上有三环形纽。腹部近半球形,腹壁圆曲向底内收。圜形底。腹部一周弦纹,上下分布蟠虺纹。蟠虺纹流行于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比蟠螭纹出现的时间稍晚。
图2 蟠虺纹铜鼎
素面铜鼎。(图3)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高28 厘米,径24.7 厘米。附耳外侈,细长蹄足,半球形腹。盖顶隆起作圜顶,上立三环形纽。敞口,腹壁圆曲向底部内收。
图3 素面铜鼎
弦纹铜鼎。(封三-2)战国早期,高35.3 厘米,口径24.5 厘米。圜底,深腹,腹部圆曲,最大直径在腹中部,腹部弦纹一周。口微敛,附耳,蹄足,耳足分布为五点式。平顶盖,盖周立三曲尺状纽。平顶盖鼎出现于春秋中期,在中原地区流行于战国早期至中期。
蟠螭纹铜鼎。(图4)战国时期,高30.5厘米,口径31 厘米,腹径35.5 厘米。附耳外侈,矮粗蹄足。腹部较浅,腹部饰弦纹一周,上下各分布一周蟠螭纹。蹄足根部也饰有纹饰。该鼎为子母口,鼎盖已失。
图4 蟠螭纹铜鼎
贝纹鬲鼎。(图5)战国早期,高18 厘米,口 径16.5 厘 米。1954 年出土于河南辉县。此器弇口鼓腹,器身呈扁圆形,足矮粗。腹作袋足形,连裆似鬲。盖上有三兽形纽,腹有一对铺首衔环耳,下有三个矮短足,腹部饰两周贝纹带。相比较而言,连裆鼎出现的时间较晚,大致在战国早期或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之间。
图5 贝纹鬲鼎
从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鼎的发展史可知,春秋时期的铜鼎和战国时期的铜鼎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春秋早期的附耳鼎,蹄足根较粗,多为浅半球形腹。春秋中期,为细长形蹄足,腹部较深。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腹部又变浅,蹄足矮粗。战国中晚期,鼎的腹部开始变为扁宽,足根部开始上移。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鼎的形制,腹部从浅腹发展为深腹,从深腹又演变为浅腹,蹄形足则经历了由粗足到细足再到粗足的变化。而青铜器纹饰的发展,经历了由繁缛到朴素的发展阶段。同时,在时间排序上,附耳鼎早于附耳带盖鼎,带盖鼎早于连裆鼎。
青铜敦。(图6)春秋时期,高15 厘米,口径5.8 厘米。圜底,三矮蹄足(已残)。盖上有三环纽,腹有一对双环耳。器盖和器身饰蟠虺纹。敦是一种盛黍稷的食器,它是在商周时期鼎、簋的基础上发展创制的,为东周时期的新器形,出现于春秋早期偏晚,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秦代以后消失。
图6 青铜敦
兽面纹铜簋。(图7)战国时期,高17 厘米,口径12.6 厘米。有盖,盖作圈足状,饰兽面纹和云雷纹,顶部把手有对称二孔。双半环耳,有方钩状珥。盖与器身作子母口。腹部微鼓,上部饰兽面纹。圈足较矮且外撇。整体造型给人一种庄重、典雅之感。
图7 兽面纹铜簋
青铜簠。(图8)春秋时期,高11.4 厘米,口长29.5 厘米、宽3.5 厘米。该簠大口,四壁斜直,长方形斗状,缺盖,子母口。簠的腹部饰有重环纹。簠为盛饭食之器。文献记载,“膳犹进也,进稻粱者以簠”。这说明,簠用于盛稻粱。它流行于西周晚期至战国时期。
图8 青铜簠
蟠螭纹铜壶。(封三-3)战国中晚期,通高29.5 厘米,口径9.7 厘米,腹径21.3 厘米。器形为圆体短颈球腹式,带盖,颈短,圆腹,宽圈足,两肩铺首衔环。盖有小环形兽形纽。通体饰回旋蟠螭纹,腹部有三组弦纹。壶为盛酒器,始见于殷代中期,流行于西周至汉代。壶使用的年代较长,式样也很多,主要有圆形、方形、扁圆形等。东周时期的铜壶,分为方壶和圆壶两种,方壶流行于春秋早期至战国早期,圆壶流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晚期。
铜豆。(封三-4)战国早期,通高22.1 厘米,口径18 厘米。器形如高足盘。圜底,器腹如盘,腹下有长粗柄,柄下有圈足。有盖,盖顶作圈足状,盖与器身作子母口,有双环耳。其造型美观典雅,圆转灵巧,极具实用性和观赏性。铜豆源于陶豆,出现于殷商时期,通行于两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较为盛行。铜豆用于盛放食物,如肉类、黍稷类的饭食,相当于今天的菜盘。
三足铜盘。(图9)战国时期,高12.1 厘米,口径34.4 厘米。此器为附耳平底三足式。附耳,浅腹,平底下有三个兽蹄足。大口,口沿平折,腹较浅,器体呈扁平状。盘有双耳,商周至春秋时期多有圈足,战国以后则圈足少见。盘是盥器,常与匜配合使用,用匜浇水,用盘接洗过手的水。考古发掘揭示,匜多置于盘中。青铜盘出现于商二里岗时期,青铜匜出现于西周晚期。故而可知,盘匜的配套使用,是在西周晚期以后。
图9 三足铜盘
虎嘴三足铜匜。(图10)战国早期,高11.7 厘米,宽21 厘米。该匜为兽首管流,平腹,三蹄足,管流呈虎头形,流口缘较平。腹部横截面多近于椭圆形。足为前二后一,匜的尾部有环形鋬。鋬小,作半环状,鋬顶低于腹口。匜为水器,最早出现于西周晚期,流行至战国时期。其形制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瓢,前有流,后有鋬。西周晚期以后,盘匜作为器物组合,经常搭配使用。
图10 虎嘴三足铜匜
1.列鼎制度。考古资料表明,在诸侯和贵族的墓葬中,青铜器的随葬种类和数量有一系列的变化。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随葬品中青铜酒器在减少,而青铜食器的数量在增多。这是“商人重酒,周人重食”的一种文化延续。青铜器随葬多以鼎、簋、鬲、甗、盘、匜、豆、壶等青铜礼器为主。同时,这一时期的列鼎制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西周,用鼎制度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
在春秋战国时期(东周),用鼎制度则为“天子、诸侯九鼎,卿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此外,鼎与簋组合有着明确的规定,如规定“九鼎八簋,七鼎六簋,五鼎四簋,三鼎二簋”。这从侧面反映了一个历史事实,即东周时期的“礼崩乐坏”主要是各级诸侯的一种“僭越”,而礼制的本身并没有消失。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的百姓墓葬中也出现了陶制“仿礼器”,而庶民在墓葬中用鼎(陶制)则是一种僭越礼制的行为。这种陶礼器,在战国时期尤为盛行,而这似乎又说明了人们对于礼器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认知仍然存在,换而言之,周礼的框架依然存在。
2.青铜器风格。青铜器纹饰,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纹饰,它从远古人们对自然界的质朴认知,到商周时期逐渐发展为抽象化、图案化。青铜器造型和纹饰的巧妙结合,造就了青铜时代纹饰的繁荣发展。至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纹饰开始朝着奔放秀逸的风格发展。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与以兽面纹为代表的商周时期的纹饰表现的神秘而诡异不同,春秋战国时期以蟠螭纹为典型的青铜器纹饰则表现为繁缛而华丽。可以说,蟠螭纹以非轴对称的形式进行图案表现,彻底打破了商周时期轴对称的纹饰布局。这是青铜器纹饰发展中的重要变革,蟠螭纹已然成为春秋时期独特的具有新风格的纹饰。蟠螭纹以单元重复的方式分布于器表,采用模印的方法反映了这一时期青铜制范工艺的进一步发展。至战国中期,这种繁缛华丽的纹饰风格被素面取代。
正如李学勤先生所言:“政治上东周时代充满了战乱和分裂,然而在文化史上,这一时期却是前所未有的繁华绚丽的黄金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在器形和纹饰以及装饰工艺上都有新的发展,出现了敦、附耳鼎、连裆鼎、匜、缶等新型的青铜器具,蟠螭纹和蟠虺纹的出现打破了商周时期轴对称的纹饰布局,装饰工艺上出现了一系列的新类型。同时,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青铜制作技术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合范法铸造、失蜡法应用、模印法制范以及镶嵌工艺的流行,使得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大放异彩。
猜你喜欢春秋战国战国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西戎墓葬葬俗初探东方考古(2021年0期)2021-07-22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20年11期)2020-11-16战国讨债传奇——围魏救赵趣味(数学)(2020年5期)2020-11-16战国少年孟轲家教世界(2020年25期)2020-10-07萌芽期|春秋战国艺术品鉴(2020年6期)2020-08-11战国少年孟轲家教世界(2020年13期)2020-06-18战国少年孟轲家教世界(2020年1期)2020-03-07历史喵第二部作文大王·笑话大王(2018年12期)2018-03-23认识“晋式青铜器”大众考古(2014年3期)2014-06-26我是怎样走上青铜器研究之路的大众考古(2014年10期)2014-06-21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