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一钊
毛泽东诗词是当代文化语境与政治思想中的生活情态和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毛泽东诗词在于其从古典诗词的精神内涵与风骨气象出发,从讴歌现实战斗生活来弥合古典诗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冲破了历史空间与思想维度的帷幕,以跌宕起伏的诗词韵律表达出一次次革命斗争精神的变革、转型。让诗情独立于传统基础的框架之上,以优美的文字抒发人生追求,给古典诗词注入了现代意义的精神价值和民族情感。
从诗学思想和学术文化方面解读研究毛泽东诗词,需要研究诗词的孕育、形成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从而才能避免主观性的评价和平面性的解读。毛泽东诗词给了人们极其重要的启示,旧的艺术形式和新的时代文化内涵如何有效融合,努力达到运用古典诗词表现当代生活与精神的艺术转型。毛泽东诗词的影响力在于他的作品能够给人带来强烈的气场,审美的享受,精神境界的提升,那种吞吐寰宇般的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改天换地的共产党人信念和伟岸胸襟,让人看到了当今中国的精神姿态,感悟到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民族灵魂。
作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不仅有崇高的革命感情,还拥有遒劲伟岸的创造力量,超越着奇绝优美的艺术思想,毛泽东诗词的韵调豪放华美,大气恢弘,在中国悠久的诗词史上,开创了瑰奇殊绝的诗词之美,他的诗词总是以最朴实的语言表达着最壮阔最深沉的情感,展示着纵横万里山河的境界,抒发了吞吐河山、气壮雷霆的气概。例如:《念奴娇·昆仑》是毛泽东创作于1935 年的一首词,当时,中央红军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最后一段行程,就要到达陕北了,毛泽东登上岷山的山峰之巅,远望昆仑有感而作。“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昆仑之壮丽从冬日到春光,到夏日,到冬寒,是非功过,谁人能评说,诗人以昆仑象征祖国,站在山峰之巅的高度感慨祖国历史的功与过,这首词的词语雄浑磅礴,气势宏大,并极具象征意义,毛泽东作为诗人,他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迈胸怀,借用昆仑山的高阔无边,表达了他的革命信念和改造旧社会的远大理想。
毛泽东的诗词在气势宏伟和感情豪放两个层面,继承了豪放派的特点,其词在本质上与婉约派有相同之处,而又与豪放派有异曲同工之妙,毛泽东从两派的显著特点中汲取营养,将自己的作品锤炼到更高的层次和诗境,研究毛泽东诗词的哲学思想,一定要与在中国文化土壤上生长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结合,更确切地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革命实践中所逐渐形成的毛泽东诗词哲学与毛泽东思想,这种哲学重点在学术探讨和理论研究上,而不是思辨性突破的“务虚”,从毛泽东诗词中,可以看到毛泽东思想中具有实践性、革命性的哲学体系,是在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毛泽东诗词中展现出一代伟人的胸襟和气魄,有其特定的对象和内容,是一门富有高度思想内涵的历史文化艺术,是使人们热血激荡的壮丽华章。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词有词眼。毛泽东是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也是独树一帜的伟大诗人,他的双重身份相互渗透、相互重叠。毛泽东的诗词具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美意象。在毛泽东的诗词中,诗人的心潮悲壮苍凉,充满了深沉、深邃的爱国情怀,把酒临江,心潮逐浪,中国革命的道路曲折艰难,人民流离失所,回顾与前瞻,都让毛泽东作为诗人的情感滔滔然、汩汩然而不禁于言。毛泽东生平写了两首《沁园春》,其中一首是早年写长沙的秋景,另一首是中年的时候写北国的雪景,前者提出了震撼人心的“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后一首则对“主沉浮”的风雨人物作出了判断性的肯定,一切帝王将相“俱往矣”,并体现出真正的风云人物是人民,只有人民才能决定“苍茫大地”的盛衰更迭。仅有对中华民族近百年史的逻辑认识,还不能成为诗词,毛泽东的诗词作品中,人化了的历史才是最美好的,“精骛八极、思游万仞”,从《西江月》里,可以看到“我自岿然不动”的革命志气和“山头鼓角相闻”的顽强,从万山丛中,雄峰高耸中,看到红军凭黄洋界天险,奋力抵抗,全体军民并肩作战,井冈山全民皆兵,奋力打击敌人的壮观场景。这是毛泽东的从容镇定,一步一咏带领着中国人民走向了新中国。
掩卷回味毛泽东的诗词,不得不叹服作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善于将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思想进行诗意的创作。“风云突变红旗跃”,是中国现当代人民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壮丽史诗;
“人生易老天难老”,他以特有的胸怀、气魄和艺术眼光,谱写了一曲曲旷古绝伦的革命人生颂歌。宇宙无穷,岁岁重阳复见,年年秋风劲吹而不入春光明媚,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大自然法则规律,而不同之处在于毛泽东能从不变中看到变化,从相同之中看到不同,毛泽东的世界观决定了他的艺术观、哲学观,既是唯物的,也是辩证的,毛泽东以发展的眼光观察这自然与世界,在字里行间展现出秋光风貌与战斗革命相联系的画面。
从历史的维度解读毛泽东的诗词,它的历史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之外,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毛泽东诗词与思想,一定也要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
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历史,在新中国踏上复兴之路的奋斗历程中,毛泽东思想既遵循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理论的基本内涵,又紧密联系了党在全国执政的重要意义。毛泽东认为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任务,紧密围绕的是统一全党的思想步调和工作作风。毛泽东的诗词与哲学之路,与中国的具体实践密不可分,毛泽东在诗词中的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的文章《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战争与战略问题》等,也同样蕴含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在战争时期,毛泽东的很多诗词中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毛泽东的诗词是一个复合体,包括着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双重内涵,物质形态指的是红色革命的实践存在,非物质形态是毛泽东诗词所展现出来的磅礴气势和奋斗精神,《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前头捉了张辉瓒”直接运用口语化的文字语言描述了战争情景,也让整首词多了些许诙谐的情趣,体现了唯物辩证的认识论思想、唯物辩证法思想、历史唯物论思想的顺序,形成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综合系统。
毛泽东哲学认识论思想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反映论,是毛泽东思想中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毛泽东诗词中所蕴含的唯物辩证认识论思想是非常丰富的,较为突出地表现在整个作品中,他以哲人的视角讴歌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进步,在很多作品中都有反映辩证法思想的名句,这也是毛泽东唯物史观的具体表现。
毛泽东曾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无论是“倒海翻江卷巨澜”,还是“雄关漫漫真如铁”,毛泽东为了中国人民能够翻身得解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了终生。
感人心者,莫先发乎于情。毛泽东的诗词与革命实践浑然一体,在战争年代,毛泽东的许多诗词都在生动再现革命战争年代的血雨腥风,革命的实践是在革命理论指导下进行的革命实践,通过革命实践,追求发展真理,又通过实践来证明革命的真理和革命的路线,代表作品有《西江月·秋收起义》《西江月·井冈山》《清平乐·蒋桂战争》《如梦令·元旦》《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等。毛泽东的诗词绝不是为了写诗而写诗,而是为了抒发对人民群众疾苦的深切关注和忧国忧民之情。例如,《西江月·秋收起义》这首词写的是秋收起义的原因、行动和所造成的气势,“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抒发了无产阶级农民武装起义的激荡之情。毛泽东诗词史诗般地反映了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状,使每一个读者深刻体会到中国人民的疾苦与心声,剖析了中国革命的形势,让人们在诗词的起伏跌宕中看到中国历史的波澜壮阔。毛泽东的诗词在平实中看见传奇,在苦难中看到希望,在曲折中体现刚毅,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真正体现出与人民心连心,“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使人荡气回肠,感染着每一位读者,激励着每一个人。将充满激情与理性结合在一起,例如:《七律·长征》抒发了红军不畏艰难困苦的气概,赞美了红军钢铁一般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情感。“为有牺牲多壮志”,在为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一生中,毛泽东表现了一个伟大革命领袖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敢教日月换新天”是毛泽东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和勇于开拓的革命斗争精神,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团结中国人民浴血奋战28 年,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1949 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的黑暗,彻底废除了各国列强对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以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真正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发展到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政治信仰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形态之中所建立起来的精神信念,一个人的政治信念是政治实践的重要价值取向和行动准则,作为一代领袖的毛泽东,他的政治信仰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奠基,建立在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的之上的,带领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消灭压迫而奋斗的共产主义信仰。
作为新中国的领袖毛泽东不仅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有着博大的胸襟和气魄。1938 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政治坚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与灵魂所在,是所有党的领导干部成长的基本素质和政治风范。毛泽东个人的成长经历、教育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都使他从很小的时候就感受到穷苦人的生活困境,少年时的毛泽东就产生了让天下人都吃饱饭的朴素理想,他立志要为中国穷苦人谋幸福,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信念,毛泽东下决心改造旧中国,打倒剥削和压迫人民的“三座大山”,他曾走过教育救国的道路,也尝试建设新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和民族振兴的道路。政治信念不仅是毛泽东赋予作品的一种感性体现,也是诗歌创作的重要载体,也就是说,毛泽东的诗词创作是具有政治原则的,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理论,指出了任何艺术是从属于政治的关系,强调指出了艺术不能单独存在,一切文化与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或一定属于政治路线的。毛泽东在《临江仙·给丁玲同志》中写道:“纤笔一支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在这句词中,毛泽东将文艺作品比作人民军队。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诗言志”的诗学传统深深影响着他的思想,在他的笔下,“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回韶山》)表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坚定决心。在《七绝·屈原》中写道:“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这是用文艺作品的“杀人刀”来表达其在社会生活中的政治意义。毛泽东强调政治是人民的政治、群众的政治,不是少数人的政治,并且指出诗歌创作要肩负起诗人的使命,促进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倾向、价值观念认同,使广大读者在感性的审美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政治信仰的感召和归宿。
毛泽东非常重视学习研究历史,他学习历史的目的是批判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从中汲取有意义的东西,为现实的中国发展服务,毛泽东坚决反对信而好古,厚古薄今。“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毛泽东在读《史记》和《中国通史简编》时,挥笔写下了《贺新郎·读史》,其中有一句:“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毛泽东的这句词,可以看出他读史的过程中,其心境和情感的内在感慨。
他笔下的事物总是景象阔大、宏伟雄壮,《沁园春·雪》寥寥数语,将祖国的大好河山尽收笔底,纵贯古今,时空交错,吐纳风云。“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样的文风,奠定了全词的基调豪放博大,体现了毛泽东在冷峻的环境面前,依然充满了激昂的斗志和热情,“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样的壮美气韵,“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是何等的胸怀和气度。“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几句中,凸显出毛泽东作为一代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立足于历史,毛泽东自信无产阶级不仅和先进的生产力相联系,同时拥有了自己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毛泽东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展现出对革命胜利的坚定自信与豪情。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人民,这是毛泽东一生的总原则,是他奋斗了一生的人生目标,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最充满魅力的伟人,也是世界历史上充满了人格力量的巨人,学习品读毛泽东的诗词作品,可以充分领略到毛泽东作为一代领袖的崇高的精神境界、博大的爱国情怀、非凡的人格魅力、雄阔的人性光辉,从中可以获得生命大智慧、大方向的提升,意志更加坚定深邃,理想信念更加广博深远。
作为伟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的毛泽东,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的诗词巨匠,他的诗词想象丰富、气势磅礴,是中国革命与发展历程的艺术再现,诗词中的豪迈正气,蕴含着中国精神和民族意象,其伟岸人格的艺术魅力,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瑰宝。
今天,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极大增强了志气、骨气、底气,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11 月11 日
猜你喜欢诗词历史关注诗词中华诗词(2019年5期)2019-10-15关注诗词中华诗词(2019年12期)2019-09-21关注诗词中华诗词(2019年10期)2019-09-19关注诗词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关注诗词中华诗词(2018年9期)2019-01-19新历史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历史上的6月科普童话·百科探秘(2015年6期)2015-10-13历史上的九月科普童话·百科探秘(2015年9期)2015-09-22历史上的八个月科普童话·百科探秘(2015年8期)2015-08-14诗词之页中国诗歌(2015年1期)2015-06-26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