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丽
(吉利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 四川成都 641423)
运动解剖学是高校体育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有利于体育类学生掌握人体形态结构。《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把运动解剖学确定为专业类基础课程[1]。运动解剖学是体育学类专业均须开设的课程,总学分不少于16 学分。关于《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的研究也已有相关探讨,从中国知网检索出的结果可知,相关的期刊论文最早发表于1978 年。缪进昌指出,运动解剖学是体育科学的基础理论学科,它是人体解剖学的一个新兴分支,着重研究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影响,体育动作的解剖学分析以及运动损伤的形态变化等,为增强人民体质和改进运动技术服务[2]。
以运动解剖学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精确查找1978年至今的所有文献,可以发现,运动解剖学的相关研究,在数量上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但期间个别年份的发文数量有所回落和差异(见图1)。运动解剖学课程的教学研究主要聚焦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方面,比如高珊珊[3]探讨了理论与实验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运动解剖学课程中的应用;
王晓琴[4]探析了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问题导向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与团队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教学模式的联合应用。此外,微课[5]、翻转课堂[6]、慕课[7]、虚拟仿真技术[8]等在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也受到关注。但是,以运动解剖和生命教育为篇名的论文为0 篇,可以看出,在生命教育视域下,探讨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的相关研究还非常少。因此,该文以生命教育理论为基础来探讨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具有新的启发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以期对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和质量提升提供参考和指导。
图1 运动解剖学相关研究期刊文献(1978—2022年)
运动解剖学课程具有自身特点,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绪论一般涵盖运动解剖学的定义及研究范畴、运动解剖学发展简史、学习运动解剖学的目的、学习运动解剖学的基本观点及方法、人体的基本构成等,在体系上主要包括运动系统、内脏、脉管系统、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部分,每一部分又包括具体的章节内容,比如内脏又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运动解剖学课程内容较多,其中涉及的专业术语也较多、较复杂,这对于课程教学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大的难度。
运动解剖学内容涉及较多,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量较大,特别是一些名词术语较多,客观上,学生要学习好运动解剖学这门课程具有很大的难度。比如,运动系统中包括骨与骨连结、骨骼肌、体育动作的解剖学分析等内容,其中学生对骨的名词需要加强记忆,这对学生的记忆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于体育生来说,无疑具有一定的难度。在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习惯于采用讲授教学法,传统的一味讲授往往会演变为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被动听讲,这种教学方式显得比较枯燥,难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如果一直采取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对课程学习会失去兴趣。
运动解剖学是在正常人体解剖学基础上,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产生的影响和发展的规律,是探索人体机械运动与体育动作关系的一门基础学科,具有较强的应用性[9]。对于学生而言,不仅要掌握运动解剖学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联系,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运动解剖学课程的学习,要学会运用运动解剖学基本知识,对体育动作进行解剖学分析,特别要对体育技术动作、常用身体练习方法进行分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和高校很多课程教学一样,运动解剖学的教学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实践环节有所忽视或不够重视,以致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冯建军[10]指出“生命教育的内涵主要是教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刘嵋[11]认为,生命教育,顾名思义是与生命有关的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倡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发展生命的一种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生命教育能够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让学生认识生命和珍惜生命是生命教育的重中之重。生命教育的核心价值体现在通过教育的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命观,树立生命意识,因为生命是宝贵的,而教育是让人们重视和关注生命的重要且不可或缺的途径。
传统的课程以知识为取向,课程开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有价值的知识。在生命教育视域下,知识课程应当走向生命课程,高校体育类课程是高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理应走向富有生命意义的课程。此外,生命教育与体育具有同质性的特点,体育在于促进人的健康,增强人的体质,根本的落脚点还是在于人的生命价值。体育的创生源于满足人的生命发展需求,其最终目的指向人之生命存在的提升与全面发展,实现生命教育向人的本体回归[12]。高校体育类课程的开展应当融入生命教育,这既是丰富和提升体育类课程内容的需要,也是实现体育类课程促进人的发展的内在需要。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校课程教学不能囿于专业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培育具有良好品德修为的大学生。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要求“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13]。通过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形成全员、全过程、全课程的良好育人格局,专业课程在育人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生命教育所倡导的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等思想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生命教育是运动解剖学课程思政的有效切入点,挖掘和探索生命教育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积极融入运动解剖学的教学中,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程目标是课程教学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课程目标更多是以知识为取向。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而我国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 个方面。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目标,因为高校教育不仅体现在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在生命教育理论视域下,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应当融入生命教育的思想理念,并将其具体体现在课程目标的制定中,特别是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让学生树立生命价值观,让学生在掌握生命本体的形态结构的基础上,理性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学会爱惜自己的生命,同时也关爱和尊重他人的生命。
运动解剖学课程内容中要融入生命教育的元素,以丰富和呈现课程鲜活的生命力。一方面要增强课程内容的吸引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另一方面要通过生动的生命情感案例或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实际上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运动解剖学的授课教师,首先要有融入生命教育的意识,积极探索和挖掘生命教育元素,寻找与课程内容融合的切入点。其次要精心备课,组织和设计好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形成认识生命、感恩生命、尊重生命、呵护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等为主题的系统课堂教学设计。比如,在“认识生命”的主题课堂中,当讲到生殖系统时,可以详细讲解新生命的整个孕育过程,从精子和卵子相遇形成受精卵,再到受精卵着床后形成胚胎,再到胎儿各个器官的发育,最后到历经十月怀胎后新生命的诞生,让学生明白新生命的发育过程;
在“感恩生命”的主题课堂中,教师可以讲述新生儿的分娩过程,让学生懂得生命的来之不易和母亲的伟大,再联系实际,让学生懂得感恩父母,深刻领悟“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深情厚爱;
在“呵护生命”的主题课堂中,教师可以讲解体育运动对促进人体器官健康的影响,生命在于运动,要让学生明白运动训练有利于保持生命的活力,要在运动中用心呵护生命;
在“珍惜生命”的主题课堂中,教师在讲述人体标本时,要让学生明白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要更加珍惜健康,珍惜宝贵的生命。
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高校课程教学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的运用。运动解剖学作为一门专业知识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要改变枯燥无味、学生兴趣不浓的实际样态,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使运动解剖学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树立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观念,传统教学主张“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三中心论”,这种方式实际上漠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彻底改变满堂灌的一味讲授,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通过提问、答疑、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此外,教师要适时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一是熟练运用直观教学法,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运动解剖学课程涉及的术语较多,许多学生觉得难懂、难记,可以通过挂图、模型、标本等实物教具增强学生对人体的感知。二是灵活运用PBL 教学法。PBL 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三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堂内外的实践活动是学生掌握和运用理论知识的重要环节,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特别要重视和加强实践活动。课堂内要增强实践内容,比如在对全身骨进行观察时,可以让学生在人体骨架模型上辨认出各部位骨的组成和名称,分辨出各散骨标本的部位。在对内脏和心血管器官进行观察时,可以让学生识别心脏表面的主要面和沟,指出左心房、左心室、肺静脉、主动脉瓣、右心房、右心室等组织的位置。同时,将课内的实践环节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比如在观察和接触人体标本时,要让学生认识到大体老师无偿捐献遗体的奉献精神,通过学生集体默哀、诵读感言等方式,唤起学生对生命的思考,感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堂外的实践活动是学生成长的第二课堂,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是学生增强专业认同,积累和应用运动解剖学相关知识的重要平台。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同时在课外实践活动中融入生命教育。比如,在清明节开展系列活动,举行缅怀革命先烈的扫墓祭奠活动,让学生了解先烈们的生命历程,学习可贵的精神品质,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此外,还可以举行以生命教育为主线的“运动与生命”“运动与健康”“解剖之美,生命之美”“我心中的解剖学”等主题的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开展解剖学知识竞赛、解剖学技能大赛、解剖学绘图大赛、遗体捐献宣传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运动解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全面提升。
高校课程教学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运动解剖学作为高校体育类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同样需要不断变革,提升教学质量。在生命教育理论的观照下,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拥有了新的内涵,而在课程教学中要做到真正渗入生命教育理念,还需要任课教师的尝试和探索。一方面是任课教师要重视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另一方面是任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有融入生命教育的意识,并在实际教学中积极探索与践行生命教育理念。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