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英
严谅先生的诗集《从不呻吟的花蕾》,题目很吸引人。一位高大潇洒的男士,怎么会那么细致地关注且去感受花的世界,况且是“花蕾”的这一特定生长阶段的细腻而丰富的感受呢?花蕾应该是美丽而内敛的,是绚丽多彩而含苞欲放的,她在为生命的绽放积蓄着点点滴滴的力量,用生命等待着、盼望着绽放,喜悦而焦急,羞涩而急切,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忧伤交织在一起。女作家唐敏的《女孩子的花》把象征女孩子的水仙花这等待绽放的心理过程展示得淋漓尽致,细腻而鲜活。诗人从男性的视角描绘出女性世界依然生动鲜活,在探讨女性个体生命体验的同时,充满了困惑。
“花蕾为什么从不呻吟?”
诗人在告诉世界,这是花蕾对自己生命状态的一种朴素而生动的自然抒写。对于生命里美丽的、美好的、快乐的、喜悦的、幸福的、灿烂的、温馨的、阳光雨露般的事物;
对于生命里肉体的和灵魂的折磨、风吹雨打的磨砺,个体生命所必经的焦虑、孤独、抑郁、隔膜、误会、蜕变、恐惧、成长之痛、折磨、磨难;
对于生活中、工作中、社会给予个人的压力、打击、苦难,“花蕾”都从来不去诉说。正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告诉我们的“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生命之花在磨难中渐渐成长、成熟最后美丽的绽放。花蕾从不去诉说自己的苦难,只是默默地、欣然地承受和消解,父母的毫不张扬的无私的爱、爱情的温暖、奉献的快乐、成长之痛等等,蜕变成为各种各样的因素和力量,慢慢地积蓄着花蕾“从不呻吟”的格局和风骨。花蕾专心致志的唯一使命就是绽放,如果因为疼痛委屈而去呻吟,去诉说,蹉跎了花蕾的生命力,也就削弱了花蕾绽放的内在力量,因为花蕾面对世界的生存方式就是绽放,而不是呻吟、哭泣和哀怨。诗歌的意象具有多样性、不确定性、主观性、丰富性的特点,对于“从不呻吟的花蕾”的主题意蕴的解读应该站在“解”与“不解”的立场之间,才可以进一步把握诗人对生活的哲理和对生命的本质的理解。
诗集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丽江——水语之羽”。诗人对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都具有强烈敏锐的观察力,也具有丰富而瑰丽的想象力。“水语之羽”,即流水欢歌飞扬之翅膀,纯粹是飞扬的语言。“水语之翅膀”隐喻丽江古城的小桥流水,以及小桥流水的节奏和音韵传到了遥远的地方。诗人在这里构造了一个迷离而神奇的世界。读者可以看到在这个美丽世界里人们独特的生命状态:
从来不让眼泪
越过屋檐
碰落院心的樱桃
丰乳如牡丹
深藏三月的帘后
从来不越过冬天的雪线
黑板上行走的月牙儿
心尖最疼的伤口
用兰苑厚厚的香气包扎
从来不跟秋风踩碎落叶
从来不跟落叶踩碎秋风
从来不用红线捆扎爱情
不像厨师
把另一种生命做成可口的艺术
只用满山杜鹃煮一坛毒酒
一生自饮
只越过雕花窗棂
用木质的阳光浇灌田野
从来不会打干井里的相思
从来不把捂热的男人
晾上粮架
雪风漂洗过的水光山色
只用金色的麦粒喂养长流的山歌
——《纳西女子》
《纳西女子》的开头三节把传统纳西女性的温热、丰腴、淳朴、勤劳、善良、豁达、任劳任怨等秉性以常态的形式凸现了出来,鲜活而生动,现实感和历史感相互叠映,构成了一幅立体的画面,富有流动感。这里,“樱桃”的生命是灿烂而鲜活的,同时也是短暂的。三月正好是浓艳的春天,百花齐放,花红柳绿,生机盎然的,在生命力喷薄的背后,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诱惑,这些因素构成了纳西人丰饶的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诱惑对于纳西男性更大一些,男性走出婚姻所规定的危险性比女性大得多。纳西族传统女性结婚后的世界都是以家庭、以亲人为主的,决定了以奉献精神、自我牺牲精神为本质的保姆角色、管家角色、经纪人角色为她的全部职业,纳西族传统女性身上的母性、女儿性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而恰恰缺乏女性身上的妻性。
同时,传统习惯让纳西男人对琴棋书画的世界样样精通,可以让纳西男人酣畅淋漓呼吸在博大广袤的精神世界里,摆脱了现实里的“一地鸡毛”的琐事。诗歌后几节,纳西女性的隐忍和敢于担当得到了鲜明而充分的体现,女子没有让自己的男人看见眼泪,没有一丝一缕的哀怨和阴郁,任劳任怨地承担起一切责任,用毫不张扬的爱和包容来化解生活中的反抗和对立,因为反抗和对立是僵硬的,是与纳西族“和合”生态发展观相悖的。生活方式是可以选择的,它决定于人的意志和信念。这可以用纳西女性的披肩“披星戴月”为证。正如严歌苓所说,“女性,是跪着宽容世界的”。女性面对世界的姿势是“跪着”的,但精神永远是高贵的健康的,如“牡丹”般,女人对自己的男人、对家庭、对婚姻、对友情的忠贞是珍藏于心底的,“从来不越过冬天的雪线”。纳西女性在隐忍着各种各样伤痛的同时没有忘记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孩子成为她们“心尖最疼的伤口,用兰苑厚厚的香气包扎”。纳西人家习惯喜欢在家里种植兰花,女性自然也具有兰花的心性。不让自己心尖的伤口裸露,她们用爱、用责任、用点点滴滴的言行温暖和包容最心爱的人最心爱的家,犹如兰花散发出的幽幽的香气温馨可人。这里抒写的纳西族女性是传统而落后也是寂寞的,她们从不去追逐时髦和时尚,从不去述说相思之苦,默默地承担和奉献铸造了纳西女性的纯粹、豁达和崇高,因为,纳西女性身上的自我牺牲精神是可以压倒一切情感的。《纳西女子》谱写了一曲纳西女子的颂歌和悲歌,让鲜活的传统纳西族女子形象永远定格在历史的画卷里。
其他的诗篇,《云杉坪》是抒写殉情的,还有《雪山》《大研》《四方街》《长江第一湾》《干海子》《不落的古乐》《石头城》《石鼓》《玉龙十三峰》《泸沽湖》等,集自然风光与人文精神于一体,用诗歌的语言抒写自己心中的喜悦之情,来营造自己安心立命的世界。正如严谅老师在诗集的序言里说:“明月清辉,箫声如梦。冰雪是不能溶化热情的,利剑是不能磨洗柔软的,金银是不能淹没清贫的。淡出锋利,水可以聚成湖泽。阳光浇灌着半亩心田,小诗还闪耀着红鳞游弋。”云南到处散发出云彩的气息,花草的气息,山水的气息,就是自由自在的大自然的气息。
掬你清澈的灵气
不让刀一样的风 割断
春天流来的眼神
诗歌里,丽江的气息尤其如此。
第二部分为“疏影——暗香”,抒写人世间迷人、迷离的爱。
金剑穿透暴雨般倾泻的时光
射中一九八六
精心守护的伤口
疼痛赤心相撞的幸福
……
问候开得很迟
窗外雨幕初落
一把红木二胡
把《良宵》拉累
——《一九八六》
这首诗创作的时间是诗人和晓龄相识相爱的时间。因为有了事实的真相,诗歌的解读就易懂、直白了。从语义是说,“伤口”是需要治愈的,而不能“精心守护”,“疼痛”与“幸福”相联系在一起,凸现了爱情燃烧的程度,呈现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浓春与爱情是这首诗的元素。“问候”开得很迟,爱情表达来得太晚了太迟了,映衬相思之苦之甜;
“一把红木二胡,把《良宵》拉累”,旋律美好优雅的《良宵》都被拉累了,映衬相思的炽烈和痛苦。诗人在序里说:“那年冬天,从白天走进黑夜的牵手,一直轻倚激情浩荡的江涛,心园的篱笆怎经得起深情的吹拂,穿过时空邃道,至今,掌心尚有旧诗歌舞。金沙江横亘在青山之间,只能在每一页书间相守相望,以一纸淡月的清辉,轻拂遥远却又嵌在心上的清池。水面的银光潋滟着,丰富极了,千重万叠的诗意,浩渺无垠的诗情。一池涟漪一坛美酒。”诗人传达出的信息是:至真至纯的爱,是生命的精华,是生活的精髓,是人性最灿烂最温暖的光辉。
《竖琴》这一首诗是诗人严谅写给学生的。正能量的、励志的元素饱满而充沛:
当属于你的太阳
从痛苦的波涛间跃起
你本来就是生活中的一架
竖琴
用心灵的净水
洗亮所有的黑暗
星空溢满诗意
辉耀幸福家园
人生充满悲欢离合,心灵里的“黑暗”需要心灵的净水去洗亮。内心的强大是一个人成长的力量源泉,正如伍尔夫所说,“用你的力量成为你自己,这是一个人成长的真理”。
父亲
深埋地底的原煤
无歌无言 等待
一声燃烧的命令
在熔炼儿子的炉中 倾尽
所有歌哭与吼声
终于——不曾发生
沉默的誓言含在眼底
至今我也找不到
那条曾泳过童年的河流
一种钢质的声音
繁衍我
血性的世界
酒在青瓷碗里 盛开
云彩不走
太阳一直站在
轰鸣如涛的心尖
那片土地
还舞蹈犁铧
春雨走后
父亲
你的背影苍茫为春了
牧笛仍吹亮山谷
田野依然年轻
这里,用“深埋地底的原煤”隐喻父爱的无私博大,铸炼儿子成长的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原煤”的地下性和贮备性指向了父爱的深沉深邃和庄严凝重。隐喻父亲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所有的歌哭与吼声,终于——不曾发生”,一霎间,父亲去世,诗人刚刚十二岁,诗人记忆里父亲留下来的歌哭与吼声都消失了,只留下一片记忆的空白。再也回不到童年的快乐和美好里去了,诗歌里凸现出的是童年的沉重和忧伤。“一种钢质的声音”“血性的世界”“酒在青瓷碗里盛开”等等意象,象征男性的本质。诗人二十岁时,母亲去世,诗人的世界一瞬间又一次倾斜,诗人变得脆弱而敏感:“云彩不走,太阳一直站在轰鸣如涛的心尖”,变化的大世界,在诗人心里只有父亲母亲的记忆是永恒的。“父亲,你的背影苍茫为春了”,春天,是生机盎然充满希望的,父亲勤劳沉默的一生,已经塑造成为一幅油画,成为远远近近模模糊糊的山水。
《心灯》是诗人写给儿子的:
快活的小河
两岸簇拥欢欣的水花
母亲鲜艳的深情
逼退荒漠
宝贝啊
你高托起母亲和父亲
诗歌的情调是欢快的,明朗的,喜悦的,初为人母为人父的自豪和骄傲,点点滴滴跃然于诗歌的字里行间,为人父为人母,必然就意味着责任和担当。
诗歌里有一部分是书写对于病痛的看法和感受。诗人对自己身体的疼痛是坦然接受的,因为这部分疼痛已经是诗人生命的一部分,这样也就涉及到诗人对生命的沉思等问题。如:
黑影的洪水涌来
灯光被挤成方形蛋糕
我把自己作成一支蜡烛
插入蛋糕
用疼痛点燃
生于黑夜
出生前便学会游泳
漂泊的目光淋漓秋天的小雨
缠绵依随清凉
静如处子
长夜
尖刀和烈火私奔
心灵长满生锈的钉子
时间的脚步
总是踩在这些钉子上
情人的手指如蝴蝶
穿越以往的原野
多年前的一场大雪
抚摸今夜的梅枝
谁用受伤的心事
剥开一瓣又一瓣鲜红的暗香
——《夜读痛风》
诗人的感受是刻骨铭心而又独一无二的。因为诗人早年患上痛风,常常彻夜不眠。诗人用清醒理智的眼光来观察这个静谧真实的世界:一切安静下来了,在具有粉饰作用的灯光下,温馨空大的房间被挤为一个大蛋糕,而自己安然坐在蛋糕中央,在蛋糕内部燃烧着生命和激情。疼痛感是由上到下慢慢有层次、有速度侵入的,是有对比性并且有方向感的。这是一次深度的自我解剖和享受孤独疼痛盛宴的诗歌。海德格尔称“诗人是在世界的黑夜更深地潜入存在的命运的人,是一次更大的冒险者”。
比如人来到人世间前都是呼吸在黑暗里的,是在母胎的羊水里生存的。诗人多年来患上痛风,疼痛已经成为诗人身体的一部分,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人的生命是由肉体和精神构成的,而疼痛常常是肉体和精神生存姿势的常态,明白了这个道理,一切苦难疼痛磨砺都可以坦然接受,与疼痛握手言和、迎刃而解了,而不是去反抗去挣扎。
《手术》
抓住生与死的高度
滑下
对岸是妻儿兄长亲友
揪心 忧郁的
鲜花
那些情缘编织的霞衣
精致得冠盖人性的浓荫
使我的灵魂
无处躲藏
这是诗人在手术中紧张、清醒地对“生与死”的感受和喟叹。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更属于爱自己和自己爱的人们。昆德拉说:“发现唯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乃是小说存在的理由。诗歌亦然。只满足于‘传输’而无创造,没有独特的思想发现,诗歌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由个人严酷的命运上升到生命永恒的流变,诗人终于超越了人体生命中有限的必然,把自己的沉思带入到了生命全体的融会中。这时所体现出的个人对苦难的承担已不再是偏狭的绝望,而呈现为对人类的整体存在的担当。诗人也在反复说着欲望不息(写作的欲望也就是活着的欲望),让整个生命的延续具有最充分的理由,而这个理由使他对残酷和伤痛的忍受都成为一种阔大的境界。他始终追问生命的意义,寻找我们的来路和去向,从而超越了生存的困境。
“因为个人已不仅仅是个人,个人的局限也不再成为问题,个人的苦难都已成为全体存在的包容。与此同时,有关怎样活着和怎样达到自我救赎的困扰,也终于为所有生命永恒的欲望所涤净。当投入到永无终结的生命之舞中时,对个体苦难以及一切不幸命运的自我超越就都变成了一种必然。”
诗集中一个基本的情调被“乡愁”所缠绕。诗集第四部分“山水——好酒同杯”就是这种情感情绪的集中表现。
诗人的家乡在丽江市永胜县的沙田乡下。诗人的童年、少年、青年的早期都是在那里无忧无虑、快快乐乐度过的,这一幅幅图画成为诗人永远回不去的“理想世界”。目前,“乡土中国”已经并且正在经历一场在速度、深度、广度都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后乡土中国”的特征已经凸显。“伴随着几亿乡村青年离开故土,乡土中国陷入生命凋零的季节,它失去了它最活跃的精灵,失去了它的热血和创造力。……后乡土时代,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乡土的礼治秩序渐趋淡化,传统礼治秩序下的权威和价值体系面临着解体或重构。乡村中国的整体性叙事已经彻底崩溃,现实的后乡土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支离破碎的叙事对象。”
在现代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城市文明把人异化为他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遥远而陌生隔阂;
乡村文明也受到了金钱的腐蚀和浸蚀。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正日益消失。而诗人的记忆永远定格在上一世纪的七十年代母亲鲜活的记忆里,母亲集女性所有美德于一身,温暖美好宽厚温柔贤淑,在中国最贫困的年代,因为母亲的贤惠勤劳,全家人从来没有饿过肚子,并且因为母亲的善良,常常救济和帮助村里人。过去和现在的对比,诗人的理想也自然而然寄托在自己的民间世界里。家乡就像一双操控着他行动的幕后的手,使诗人将他毕生的精力,他的诗歌理想和诗歌蓝图全部投向这片心中的土地,家乡不能提供娱乐、财富和爱情,却是自我幻觉的载体,一座可靠的桥梁。
根:生命的翅膀
雨露阳光的种子
繁衍生命的翅膀
植物挣扎的声音旋转昼夜
一切呼吸都守护和平
被精雕细刻的田野诱惑密布
挑逗飘逸的长髯快乐歌吟
簇拥生命
真诚堪摘
血液以灵巧之思走遍精华
细微处蕴藏隽永的博大
——《庄严的土地》
诗人把自己定位为漂泊者。名副其实的漂泊必须时间足够长,在漫长的无助中,走回头路的冲动已消磨殆尽。这种状态让我们的诗人把悬念的轻佻放下,踏踏实实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不是走马观花,是命运攸关地关注,细腻而深情。在诗歌里,还充溢着浓厚的乡情。“这样一来你就不是你了,为成为一块‘文化飞地’,具有某种第三者的性质,虽命在他乡,却拥有原乡的灵魂,可原乡又未必承认你,这种落差赋予你独立的审美,让你通过文化孤独,用冷静和批判的目光,对两种文化进行观察比较。”所以诗人的文字风格休闲,不是刻意而为,是散步式的,没有明确的目的地和精确的步骤安排,构成了一幅丽江永胜乡村的百态图,紧紧接着地气,元气充沛。
在《乡村大年》《喂养我的乡村》《沙天》《包谷地》《我的高原》《红土路》《庄稼很古老》等诗篇里,我们看见了具体生活和草芥命运呈现出来的本来面目,体味到个人沧桑在沉静中的语言狂欢,并且深深感受到大地和大地之上事物的尊严。土地是祖祖辈辈农民的根。这里,深埋于土地的“根”与天空翱翔的“翅膀”形成鲜明的对照的意象,一切有生命力的事物都是有根的。而今,不尊重土地、不尊重生命的现象比比皆是。人们长寿就是遵循自然规律的结果。“被精雕细刻的田野诱惑密布,挑逗飘逸的长髯快乐歌吟,簇拥生命,真诚堪摘。”由人的辛苦劳作而构成的美好的画面,充满了对大自然对土地的尊重和热爱,歌颂了土地的博大和坚韧。“血液”可以看成是水、染料。这样,诗歌具有了强烈的当下性,诗歌中渗入了叙事性因素,使叙事成为一种有力的抒情,即深度抒情或者冷抒情。
《从不呻吟的花蕾》,诗人的生命靠诗歌延伸着,诗歌,应该是生命本源的抒写。
猜你喜欢纳西花蕾诗人英国女子与两只猫结婚10年:称猫比男人好奇闻怪事(2020年12期)2020-12-21晒娃还要看诗人少儿美术(快乐历史地理)(2018年10期)2019-01-29我理解的好诗人中华诗词(2018年6期)2018-11-12诗人猫读友·少年文学(清雅版)(2018年5期)2018-09-10我来了作文与考试·小学低年级版(2017年13期)2017-07-06纳西鲁丁的微笑读者(2017年2期)2016-12-26——纳西琵琶">纳西族民间乐器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