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世娟
(中共南平市委党校,福建 南平 353000)
1999 年2 月福建省南平市首创科技特派员制度。科技特派员制度成熟于福建并推向全国。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习近平同志指导创立和推动发展的农村工作机制创新。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 多年来,南平市一直在习近平同志的指引下,把科技特派员制度当作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积极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不断创新发展。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乡村振兴战略赋予了科技特派员新使命,科技特派员的科技服务领域逐渐从“三农”的主战场拓展、延伸向全产业链服务,本文提出突出兴业赋能、深化扶智赋能、加快文化赋能、推进生态赋能、拓展善治赋能等对策,以期进一步创新科技特派员制度,更好服务乡村振兴。
南平市是福建省的农业大市,农业资源十分丰富,被称为“福建粮仓”“南方林海”“中国竹乡”。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由于南平市农业结构调整滞后,农业技术水平落后,农业投入乏力,农产品卖难问题突出,甚至出现了“果树当柴烧,西瓜河里漂,柑桔树上烂”的现象。尤其是1998 年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对南平市的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打击,经济损失达74.9 亿多元[1],当年农民收入增幅急速下降,南平市“三农”发展陷入困境。此时,在福建工作的习近平同志多次到南平市调研农业农村工作,对依靠科技力量解决“三农”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指示精神,切实破除“三农”难题,南平市开展了“千人大调研”活动,驻村三昼夜,问计于民,把脉“三农”问题。经过调研,南平市将科技兴农作为破解“三农”难题的突破口。1999 年2 月,南平市下派了首批225 名科技特派员,开启了全国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先河[2]。2002 年4 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到南平调研考察,对南平市农村工作机制创新给予充分肯定,之后在《求是》杂志上,发表了《努力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福建省南平市向农村选派干部的调查与思考》的署名文章,总结了科技特派员的使命和发挥的作用,高度肯定了南平市“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夯实工作基础”的农村工作思路。2002年,习近平同志离开福建到浙江任省委书记,将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广到浙江,形成了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浙江模式”,并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迅速在全国推行并形成星火燎原之势。实践证明,科技特派员制度抓住了我国“三农”发展的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切合技术成果推广与“三农”发展的共同需要,解决了农村科技服务断层问题,推动科技人员融入农村经济发展,打通了科技直接通往农村的管道,促进科技传播方和接收方紧密合作互动,带动了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改造了农民的组织体系,引发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了搞活基层、用活人才、激活发展的多重效应。2019年,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 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广大科技特派员在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作出新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为催生科技特派员制度倾注了大量心血,为科技特派员制度持续实施作出了极大努力,为新发展阶段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指明了方向。
南平市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20 多年,累计选派1.78万人次科技特派员,选派(认)法人科技特派员45 个、团队科技特派员1330 个[3]。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重新构建了南平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科技特派员制度打开了科技创新与“三农”发展关键的“结”,有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科技供给水平,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技特派员扎根农村基层一线,围绕农业农村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强化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供给,有效发挥科技人员的生力军作用,精准提供科技服务,帮助农民加快发展步伐,加速生产要素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据统计,2022年科技对南平市农业增长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4],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财,有力促进了农村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为南平市农村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农民。南平市累计在农村举办各类培训班逾13 万场,参训农民逾700 万人次[5]。科技特派员通过现场讲解、示范指导、面授培训等方式[6],培育和造就了一批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产生了一批批优秀的乡土“科技特派员”,提升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带动更多人才扎根乡土,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广大科技特派员深入南平农业第一线进行科技咨询服务和技术创业,促进了科技、信息、人才、管理等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同时,政府通过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加大金融、政策、平台等方面的支持,为各类资源要素和农业农村相结合提供了有效载体,逐步形成了城乡融合的制度体系,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
大批科技特派员深入南平市农村、企业和群众中,锤炼了科技特派员自身的意志品质,提高了能力素质。科技特派员在传播技术的同时,把先进文化和思想带进农村、带给农民,在广大农村传播了文明新风,改变了农村群众的思想观念。科技特派员队伍还与下派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等多支队伍形成合力,积极参与畜禽污染防治、小流域治理、生态银行、美丽乡村等重点项目建设,共同推动乡村发展,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农村工作的各个环节,落实到群众的心坎上,实现了党的政策和群众意愿之间的有效链接。广大科技特派员与各级党员干部同心同德,实干担当,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在科技特派员的助力下,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如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已成为“三农”工作的重点。新发展阶段,科技特派员制度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制度安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进一步抓实抓好。”[7]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要求[8],这些要求赋予了科技特派员新使命。
最初下派科技特派员是为了解决“三农”发展面临的矛盾。如今,我国农村已步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村和企业对科技服务需求更加多样和多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要求科技特派员不仅要提供更多优质产品,还要提供更多优质高端的科技服务。目前,部分地区科技特派员的服务仍停留在传播农业科学技术和生产环节,专业技术领域的覆盖范围还不够广,物流、电商、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还很难找到相应专业的科技特派员提供服务。因此,要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坚持与时俱进,更加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打造全产业链等方面相融合,推动科技特派员从单一农业技术服务向全产业链综合性服务转变,推动科技特派员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服务产业振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农村人才短缺、人口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科技特派员要以农业科技传播为途径,为广大农村培育和引进更多的人才。一方面,科技特派员要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技术能力、沟通协调能力[9],通过培训传播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建设一支知农村、爱农业的涉农创业者和乡土优秀人才队伍;
另一方面,通过以项目为载体,科技特派员围绕项目展开服务,宣传新的经营和发展理念,提升农民科技创新素养,促进新型高素质农民积极发展当地的农业特色产业。通过科技服务项目的实施,依靠市场驱动作用,促进科技、人才、信息、资本等资源要素更多流向农村,引进和留住更多乡村振兴所需的科技人才。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能。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有助于提振农村精气神。过去,科技特派员在转变群众思想观念、推动农村移风易俗、传播现代文明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今,科技特派员在农村开展技术服务、帮助群众增收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挖掘乡村文化特质,把我国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带到农村,大力传播先进文化,深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向善向上向美的文化,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把农村建设成为生态宜居的典范、绿色发展的“高地”,离不开科技的有力支撑。广大科技特派员必须顺应生态振兴的要求,围绕各地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组建能支持绿色发展的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广大科技特派员要积极发展生态科技,大力宣传生态文化,引导农民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清洁化程度,带动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向绿色生态发展,提高农业产品的生态价值,实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污染控制、生态宜居等多重目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组织振兴是保障。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之初,科技特派员就与驻村第一书记、乡镇流通助理、龙头企业助理等几支队伍相结合,形成了互联互动、一体化运作的工作格局,夯实了党组织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如今,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应该持续深化拓展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总结提升的“南平机制”,在着力推动下派干部队伍一体化有效运作的基础上,将科技特派员与其他下派队伍拧成一股绳、共同发力,放大科技特派员制度效应,实行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将科技特派员的服务拓展延伸到社会治理、卫生事业、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领域,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和民生事业发展水平。
充分发挥科技推动产业发展的作用,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使资源和产业形成较高程度的匹配,鼓励科技特派员积极助力产业发展,带领农民走出一条资源和产业协调并进的产业发展新路子。一要组建农业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从产业需求出发,让科技特派员与农户积极开展交流互动,通过对产业发展、农户科技需求的综合分析,统筹安排科技特派员通过跨区域、跨专业的组团方式,组建农业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形成稳定的团队,以弥补科技服务过程中缺失的链条,提高科技特派员服务的精准度。引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高端科技人才作为科技特派员团队的“领军人”,增强科技特派员团队的实力,以产业项目为抓手,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开展项目研究和产学研科技示范,攻破项目发展技术难题,解决农业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和种源问题,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科技特派员助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点、科技特派员助力农业产业成果转化示范点,通过以点带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发挥科技特派员团队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作用。二要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乡村振兴以农民生活富裕为最终落脚点。科技特派员要以产业项目为载体,通过产业项目的实施真正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赚,增强农民致富的内生动力。以科技特派员为纽带,通过“科技特派员+村集体+特色产业”“科技特派员+金融+流通”“科技特派员+龙头企业+农户”等多种服务模式,有效拓展传统农技推广模式,向农村输入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和经营模式,向农民传授新农业技术,更新农民经营理念,围绕地方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开展生产,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走出一条产业富民之路。三要构建科技特派员全产业链服务新格局。积极帮助和带动科技特派员在农村进行全方位的创业和科技服务,加强科技资金供应,引导金融机构对科技特派员在农村的创新创业提供贷款支持和风险投资服务,鼓励设立科技特派员项目产业基金和创新基金,支持科技特派员的创业和科技服务向深加工、流通、设计、研发等高端环节延伸,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助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多业态的集成,进一步完善农村现代化生产服务体系,推动科技特派员实现全产业链服务。
通过扶智提高农民致富的积极性和本领是科技特派员的一个主要任务。一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科技特派员要根据农民不同的需求,制定并实施差异化的培养计划,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加大对农民的涉农技术培训力度,提升农民的科学知识、劳动技能、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职业农民、种养能手、乡村工匠等高素质农民,培育一批能稳定扎根在本土、能解决农业技术问题、能带领村民办好各类经营主体的本土专家,把他们培养成为科技特派员的“二传手”,增强乡村自身“造血能力”。二要发挥服务平台的示范作用。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和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是科技特派员服务农村和企业的重要平台,是科技特派员与农民、企业联系沟通的重要桥梁。要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和示范基地的平台作用,开展“导入式”技术服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推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模式,指导和帮助农户利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更新、嫁接传统农产品,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增加农业的产出效率和农民的收入。三要支持建立利益共同体。鼓励科技特派员通过技术入股、成果转让、领办创办企业等方式,与农户、农业经营主体结成利益共同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强化农户参与意识,推动科技特派员与农民在生产一线一起创新,共担风险,共享收益,提高科技创业素质,组建新时代乡村振兴生力军。
科技特派员要深入挖掘乡村传统文化资源,将农村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融合,激发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潜能,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一要弘扬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科技特派员在农村开展科技服务的过程中,要重视研究和挖掘当地优秀传统文化、非遗技艺、独特民俗风情,依托村级科技特派员服务站、村级组织等设立农耕文化研究机构,选择农耕文化中的精华,结合当地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区域性文化内容和特征,通过公开宣传栏、发送宣传单、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弘扬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引导农民树立开放的、发展的意识,立足区域特色寻求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农民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要推动数字化文化传播与服务。通过建设数字赋能平台,引入“互联网+”“数字+”“云上+”等新业态,科技特派员采取网络直播、与农民线上沟通交流等方式,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指导,提升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改善农民的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三要提倡和发展创意农业。选派优秀的、具有文化创意、规划设计、管理方面能力的科技特派员扎根乡村,参与美丽乡村的规划和建设,以文化、科技、市场为依托,通过文化创意下乡和科技下乡等活动,深入挖掘当地传统文化资源,改变农村传统的产业结构,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进一步提升乡村传统文化载体的时代内涵和市场价值。通过打造创意农业园区,推动农业由单一的生产功能向生态、旅游、观赏、保健等多功能发展,带动农户发展民宿、特色餐饮、手工艺等配套产业,把文化资源和休闲旅游相结合,吸引城市投资和消费,形成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产业兴、生态美和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农村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科技特派员要因地制宜将农村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全过程、全链条、全方位服务绿色产业,以科技创新推动乡村生态振兴。一要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生态振兴要求科技特派员紧扣绿色发展需求,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挖掘农村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农村绿色产业项目策划、招商和建设,在开发绿色产品、获取绿色认证、打造绿色品牌等方面精准提供科技服务;
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组建科技特派员团队开展深度的产学研用合作,加强农村绿色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和研发,实现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全领域融合,为绿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二要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鼓励科技特派员围绕生态优势产业开展科技服务,探索“绿色品牌+科技特派员”的模式,积极引导农民转变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促进农业向绿色、有机、生态方向发展,提高农业产品的绿色生态价值,着力推动品牌保护和原产地保护,打造区域品牌和生态标识,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赋予生态产品更高附加值;
探索“生态银行+科技特派员”的模式,通过整合农民手中的碎片化生态资源,进行统一的资本运作和管理,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通过产业化的方式转化为“金山银山”,让村民变股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带领农民走出一条生态、生产、生活“三生”互融共进的乡村振兴之路。
新时代,科技服务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必须以改革的思路和方法创新科技特派员服务模式,促使科技服务从“三农”的主战场拓展到经济、社会、文化、党建等方面,更好地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一要持续深化一体化运作模式。有效整合科技特派员与下派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乡镇流通助理等服务队伍,充分发挥一体化运作模式在推动农村社会治理、乡风文明、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放大科技特派员制度效应,形成“1+1>2”的功效。坚持驻村第一书记是指导员、科技特派员是技术员、流通助理是营销员、金融助理是发展员的模式,组建乡村振兴服务队伍,探索健全这几支队伍信息共享、交流议事等机制,建立包括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农产品流通组织网络等在内的、遍及农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完整组织体系,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解决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农产品流通方式落后等问题;
建设一体化运作服务和管理云平台,加强科技特派员等几支队伍的在线管理,通过统计服务数据,加强供需对接,实现多点服务、便捷服务与多元服务,将服务积分作为科技服务考评得分依据,推动科技特派员管理与服务工作效能、效率、效益的全面提升,从而实现多方联动、一体化运作的融合发展新模式。二要构建新型乡村振兴共同体。以多元合作为构建模式,大力引进高端专业技术人才,积极吸纳相关专业领域科研人才、社会技术人才、返乡创业青年、大学生、乡土人才、非遗传承人等各种人才加入科技特派员队伍,对接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需求,构建乡村振兴服务共同体,让科技特派员的服务拓展和延伸到民生服务、乡村治理等领域,从更高层面、更宽领域深化拓展科技特派员制度。增设科技特派员院士专家工作站,通过工作站聚集人才,探索推进“揭榜挂帅”项目攻关机制,以此为基础构建产业科技创新共同体,在科技服务中促进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不断增强,在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实现乡村组织振兴。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