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精选文档)

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精选文档)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07-02 18:01:22 推荐访问: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精选文档)

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篇

第一篇: 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地提高自己,解剖自己,分析自己,正视自己,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参加学校各活动,并及时做到反思和小结。为了适应教育教学的长远发展,我不断研究、探索和学习政治理论,同时从课外读本中汲取营养,让自己不断成长。我踏实工作、拼搏进取、为人师表,在学生当中做出了典范。

我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从不闹无原则的纠纷,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毫不松懈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认真钻研教材,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兴趣、需要、方法、习惯等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我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

总之,一年一度的教育教学中,今天也算告一个句号,过去成了历史,这历史在我的回忆中永远年轻,永远微笑,也永远刻入心底,但愿我的付出能浇艳出美丽的花朵。

第二篇: 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文学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左联
杨胜刚
摘要:中国共产党对左联的领导到怎样一个程度,这是一个问题。本文认为党对左联在政治活动上的领导是有一定实效的,但对左联是在党的直接领导下成立的这一通行说法表示怀疑。由于当时党并没有建立起领导和管理左联的强有力机制,党组织对左联作家的约束相对较弱,所以对左联的文学活动和作家的写作的领导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直接和严密,左联作家的写作在一个相对开放的场域中展开。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左联;
领导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9)08-0097-04
衍、阳翰笙等人在事隔半个世纪后的回忆,除了这些主观回忆再没有确切的材料可资凭据。而这些人对同一件事的回忆又歧义丛生,不能不让人怀疑个人回忆的可靠性。
《冯雪峰谈“左联”》一文中明确表述为“记得是潘
汉年……来找我,他说党中央希望创造社、太阳社和鲁迅及在鲁迅的影响下的人们联合起来。以这三方面人为基础,成立一个革命文学团体。”文说:
《阿英忆“左联”》一
“李富春同志……曾找原创造社、太阳社等社团
左联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艺团体已是各方面人士的共识。但中共对左联的领导到底到了一个怎样的程度?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领导?具体的情形怎样?我们大多数人对这类问题可能只有一个笼统或想当然的印象,所以其中的具体状况需要仔细分辨。左联是否像中国作家协会一样,被置于党的领导和具体管理之下?党对左联这个团体的文学活动、对左联作家的文学活动的领导是否到了支配和左右的程度呢?这些是本文力图回答的问题。
现在一般认为左联的成立是在党中央的指示、在党的具体领导之下促成的。1980年第1期的《新文学史料》中登载有冯夏熊整理的《冯雪峰谈“左联”》、吴泰昌记叙的《阿英忆“左联”》及《左联回忆录》
(上)一
书所选辑的夏衍的《“左联”成立前后》、阳翰笙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的经过》,这些文章都谈到左联成立的经过。从中可以了解到,1928年在革命文学论争中,创造社与太阳社一致对鲁迅进行了批判。党中央的一些领导同志指示要停止论战,促成双方的联合。在论战结束后,一些共产党员又积极行动,在创造社、太阳社和鲁迅两边做工作。先是创造社、太阳社解散,一些成员“对鲁迅检讨过,承认在论争中不应该用那种态度对待他”,后来“潘汉年等代表党中央去找鲁迅谈,鲁迅同意合作成立组织”

党员十来人谈话……正式谈解散社团,与鲁迅合作成立‘左联’事。”不过作为左联筹备委员会成员的夏衍却对此事并不清楚,他说:
“我觉得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个问
题需要解决,即究竟是哪一位中央领导同志首先提出停止文艺界的内战,联合起来建立‘左联’这一提案的……我曾听阳翰笙同志说,他是从李富春同志那里得到这个指示的……”

然而据阳翰笙较详细的回忆,也只

谈到李富春只是指示过他要求停止论争,与鲁迅团结一事,未说还指示要成立“左联”
,接下来他还谈到“组
织起来以便统一行动”是“文化支部的同志”的共同要求,以后“先在党内讨论,开过好几次会,进行了很长久的酝酿,决定成立左联”

。没有只字提到成立左联是
听从党的明确指示,而只表明是这些年轻党员自发的出谋划策促成左联的筹备。而左联筹备委员会的另一重要成员郑伯奇也表示对党指示成立左联一事并不清楚,他说:
“关于成立左联,当时在沪的党的领导同志有什么
指示,我不大清楚。我只知道不是党的领导同志有一次做过什么具体指示,而是通过冯乃超与鲁迅见面商量后才决定成立左联的,至于是谁要冯乃超去与鲁迅联系,我就不清楚了。李富春或党的其他领导同志找创造社成员谈话、指示攻击鲁迅是错误的,应该联合鲁迅共同战斗这件事我不知道。”

。之后,冯雪峰“去同鲁迅商谈”,
“说党中央希望创造社、太阳社和鲁迅及鲁迅影响下的人们联合起来,以这三方面人为基础,成立一个革命文学团体”,
“并说团体名称拟定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左
在“鲁迅完全同意成立这样一个革命文学团体”,同时认可“左联”二字“比较准确,旗帜鲜明一些”后,联”终于得以成立②。这些回忆使人相信左联是在党的指示下建立的。不过关于这一点也不是不可存疑的。因为有关左联是在党的直接关怀之下而成立的这一说法的依据主要来源于此事的一些当事人,如冯雪峰、阿英、夏
冯乃超回忆与鲁迅见过面,但却“李富春同志召集我们开过一次
没有说他与鲁迅面谈成立左联事宜是因有党的指示,而只是说左联筹备期间,
江汉论坛
97

会,他的意见记不清……”又说后来“李立三同意创立左联”。冯乃超的这段话也表明,成立左联更多是这些年轻人商讨奔走的结果,他们行动在先,党的领导人允许在后。如果再考虑到这些回忆录都发表于1980年这样一个中国政治上比较特殊的时期,当事人在回忆中不能不突出党的英明领导、以显示党的历史功绩,那么我们就更应对他们在这样一个整体的政治氛围之下,而且离左联成立已有半个世纪之后的陈述保持一点怀疑。而且他们此时都年事已高,其中冯雪峰的回忆不是他亲笔写成,而是经人整理。阿英的相关回忆更是在他生命垂危甚至是言语不大方便时,吴泰昌根据他断断续续的回忆记录整理而成,未经阿英本人亲自过目。以上事实都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左联的成立是党的英明政治决策的结果等言之凿凿的定论,也似乎有些不那么确定,所以说,左联的成立与党的领导是否有必然联系还是可以存疑的。
不可否认,党的确领导过左联的工作。从可见的一些史料来看,党对左联的领导主要表现在对左联政治活动的领导上。在左联的12个筹备小组成员中,除鲁迅、郑伯奇不是中共党员外,其他十人都是。左联成立后,其成员构成也是“共产党员越来越多,群众越来越少”,基本上已“成为第二党”

子”,“左联说它是文学团体,不如说像一个政党”。正
是因为把左联当成是政党而非作家团体来运作,所以左联成员也像共产党员那样组成小组,小组成员经常变换,开展的活动主要有组织成员参加示威游行、飞行集会、写标语、散传单、到工厂做鼓动工作,以及帮工人出墙报、办夜校等。左联成立不久,就“布置五一那天左联成员上街头”参加“血光的五一”活动,去“游行示威、贴标语、撒传单等等”。到后期左联的政党政治运作方式仍未改变,在1932到1933年间参加左联的白曙、郑育之、王尧山、马子华等都一致忆起1933年在左联“红色的五一”活动中按左联的通知参加飞行集会的情形。除此之外,左联还开展其他一些公开的政治活动,如到工厂开展工农通讯员的培养工作。艾芜和其他左联盟员都有这方面的工作经历。左联这样来展开自己的活动,充分显示了当时左联在运作方面的共产党政治实践特性和政党特征。这也就难怪周扬会说:
“我们感到当时的左
联成了第二个党。为什么叫第二个党呢?就是说实际上跟共产党是一样的。”从这些陈述来看,当时党通过左联中的共产党员实施对左联成员政治活动的领导是比较有实际意义和效果的。
虽然左联有党派化、政党运作的特征,但也要看到这种政治化政党化并不是铁板一块的。也就是说,在党的领导下的政党性运作对左联的影响是有限的。不能因为中共党员在左联中占主导地位,或者因为左联在某些方面也接受来自党的指令、其成员的某些活动直接听从党组织的安排,就把作为这一群体之成员的所有公共活动都看成是接受党的领导,按党的指令和规划来进行的。在这里还必须指出,中共党组织对左联的领导并不是像许多人认为的或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直接、强有力。要考虑到,由于当时共产党的力量还较薄弱,特别是在上海,来自共产党组织、中共中央的指示只能通过冯雪峰、夏衍、潘汉年等年轻的共产党人去执行,共产党组织也只是通过这些年轻人的行动去显示其存在。冯雪峰就曾说过:
“实际上那时候在上海的我们的党中央也只是通过
我们这些年轻的党员来执行党的领导的,而我们却都是一些不仅很少政治斗争的经验,而且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以及关于文学艺术的知识也都非常薄弱和幼稚的人。那时候大概说来,我们这些人唯一可取的,只是都比较的纯洁,相当勇猛,很有些所谓‘乳犊不畏虎’的气概。我相信鲁迅先生喜爱我们的,也就是这一层。”不可否认左联的成立的确也依仗了当时中共地下组织业已形成的人事关系网络,而且其运作也很大程度上为其内部的共产党员所决定,不过由于党的具体体现者都是一些年轻人,这些崭露头角的年轻共产党员本身在上海文化界的地位显然不高,并不具备普遍的声望和一呼百应的影响力。借助他们发挥作用的“党中央”、
“党组织”自然不
可能在当时上海文化界具有足够大的威慑力和权威性,也不可能真正靠他们统一起整个上海文艺界,甚至是左翼文化界。左翼文化界包括左联成员事实上也不可能真正完全听从以这批年青人为代表的党的号令。比如作为
。由于中共党员的人数较多,
所以左联内部设有党组,直接接受中宣部领导的“文委”指挥,这也就是说,左联内部有健全完整的党组织。正因为左联的成员是以中共党员为主,所以它首次表明立场时就宣称:
“我们不能不站在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的
战线上,攻破一切反动的、保守的要素,而发展被压迫的进步的要素……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地位’的小资产阶级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我们对现实社会的态度不能不参加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向国际反无产阶级的反动势力斗争”,毫不含糊地亮出了鲜明的共产主义倾向的政治立场。由于领导左联的共产党员“不容许左联是一个作家的同业组合”,期待它“应该是领导文学斗争的广大群众组织”,要参与现实斗争,所以左联在组织上也模仿了党派的组织形式,强调组织原则,强调纪律性。比如左联重要的文件《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中就突出了左联盟员集体生活的重要性,把盟员违反集体生活的表现归纳为“积极的常犯超组织的活动,消极的就表现为怠工”,并认为这种违反集体生活的行为是“个人主义的残余”,是左联工作中的弱点和不好倾向。左联还以组织的名义以背叛左联等理由将周全平、叶灵凤、周毓英等开除出左联。这是左联维护其集体意志、维护其组织的尊严、严肃其集团组织纪律的最好证明。
由于左联把自己的性质定为斗争性的群众组织,而非作家同业组织,所以它组织其成员开展的活动就主要不是文学活动,而是像一个反政府的政治组织一样,要求其成员参加相对于政府当局是非法的各种“反动”政治活动。据茅盾回忆,左联“根本就不提作家的创作活动,对作家的创作热情和愿望扣上‘作品主义’的帽
98
JIANGHANLUNTAN2009.8

共产党员作家的蒋光慈对于党组织也不是言听计从的,经常借口写作忙不参加左联的活动,在党组织负责人告诫他
“写作不算工作,要到南京路上去暴动”时,他仍
不服从,甚至写下退党书退党。所以党在那时的左联作家心目中并没有我们后来所想象的那样有绝对让人服从的权威和不可违抗的影响力与号召力,特别对一些知名作家,党的约束力就更小。比如左联经常要求其成员到街上参加游行示威、飞行集会、贴标语等活动,鲁迅很早就向左联组织者申明不参加这类集体活动,茅盾根本不赞成这种做法,未参加过此类行动,左联的小组活动也基本不参加,只是埋头搞自己的创作。他还回忆左联全体大会曾布置五一节要举行“血光的五一”的游行示威,撒传单,他没参加。鲁迅、郁达夫也都未上街头。共产党组织在左联后期对盟员的控制力就更弱。胡风在
烈的关注和面向下层民众的感情,表达了对底层民众的充分重视,以及要站在他们的立场、要为他们的解放而写作的历史道德承担愿望,这无疑极具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色彩和鲜明的共产主义态度。这两点在当时无疑是极具感召力的,这也正是作家们纷纷辐辏于左联的根本动因。鲁迅说:
“最后,我认为联合战线是以有共同目的
为必要条件的……如果目的都在工农大众,那当然战线也就统一了。”这明确地表现出鲁迅把左联的思想基础理解为“目的都在工农大众”。鲁迅这样来理解左联,我想其他作家对左联宗旨的理解也大致不差,所以说左翼作家纷纷聚拢在左联的旗帜之下,主要是因为它的主张中包含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元素所释放出来的巨大的正向能量和“为工农大众”这样一个极具道义感召力的立场。左联作家们自愿在一定程度上自我牺牲而听从左联号令,也主要是因为左联追求正面价值的高扬的政治姿态,所以共产党通过左联对左翼作家发挥的组织和引导作用主要是基于“为工农大众”这一具有极大的道义感召力,又可以作较丰富理解的口号和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立场。
左联只有坚持以上较宽泛的文化立场,才可能吸引更多作家的追随,一旦左联中的共产党组织想让左联服务于更明确的政党政治意图,它在文化圈里的感召力和驾驭力就会减弱。上文也曾说过左联要求其成员参加游行示威、飞行集会等有直接政治目的的活动遭到许多成员的抵制就是一个证明。左联在以后影响力逐渐衰减,对作家凝聚度的下降与左联在工作上偏离能聚合左翼文人的“为工农大众”这一涵义更丰富的立场,而直接驱使作家们奔向共产党政党政治的单一目的不无关系。在共产党要求解散左联另树一个“国防文学”的口号来号召作家时,鲁迅坚决不同意,还推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与“国防文学”这一党派政治意图明确的口号相抗衡,也可以看出鲁迅对维系左联的“为工农大众”这一党派目的更淡,更具有普遍性、超越性价值立场的坚守。
共产党组织对当时左联的政治领导不是很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共产党当时在左联的组织形式上并没有建立起也不可能建立起一套能有效约束左翼作家的行政机制。由于共产党当时的力量薄弱,对非党员作家只能靠提出正面的符合当时中国民众普遍意愿的口号去吸引他们,争取他们的合作,党与这些非党员作家之间是一个平等的合作的非隶属关系,党的政权力量无法施加到他们身上。即便对共产党员作家,当时的党组织对他们的约束也是相对有限的。虽然在党内,党有规约这些作家的组织机制和政党纪律,但这些规约无法通过行政或政权力量来控制作家的行为,更多只能靠党员作家对党的纪律和对党自觉的向心力来达到。党员作家即便违反党纪,党也不能给他们以人身或个人命运上的限制,所以当时的党员作家可以脱党,而自身的生活和名誉并未受到很大影响。像蒋光慈、杨邨人都是如此。即便有些人背叛了他们所属的集体,党也不可能对其给予行政或
1933年下半年接任左联宣传部长,发现左联内部一盘散沙,缺乏必要组织联系,当时左联中稍有文名的作家都是挂一个左联作家的名,而不参加任何组织生活,甚至绝大多数盟员的住址,书记处都不知道。到1935年“文总”负责人田汉、阳翰笙等被捕,周扬、夏衍又行踪不明,左联失去了中共组织的领导。当时不只是知名作家流于独立行动,左联下属的区委也失去了联络,中共党组织在左联中的人事关系网络基本破裂,左联不断走向解散。鉴于以上史事,我们在强调左联这一左翼作家团体的政治性和其运作上的共产党性质时,也要注意党组织在其间发挥的具体作用。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那批代表“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年轻共产党人的活动对左联乃至整个左翼文化运动的确具备相当的能量和号召力,连在上海德高望重的鲁迅都被他们调动起来,而且我们要看到当时处于地下活动状态的共产党人的人事关系网络在左联、左翼文化界的整个活动中都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通过事实上由共产党人主导的左联把活动范围扩展到上海及上海以外一些地区的文化界;
但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有共产党的政党政治背景的左联在那时之所以具有那么大的统合左翼作家意志、统一左翼作家行动的力量,跟共产党人所信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当时作家普遍认同有很大的关系,而并不意味着共产党当时对左翼文学界的指挥力量已大到可以左右左翼作家的地步。由于马克思主义为当时左翼作家所普遍接受,所以才不会对以共产党人为主导的左联产生排斥和反感,反而聚拢在它的周围。左联成立后通过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底理论纲领》除了有当时通行的“胜利不然就死”的战叫外,还突出地亮出了它之所以能凝聚广大中国作家的一个基本精神和价值立场。它反复申述“作为资本主义制度掘墓人的无产阶级负起其历史的使命,在这一必然的王国中,做人类最后的同胞战争———阶级斗争,以求人类彻底的解放”,
“那么我们不能不站在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的战线
上……我们的艺术不能不以无产阶级在这黑暗的阶级社会之中世纪里面所感觉的情感为内容……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以上的表述传达出强
江汉论坛
99

推荐内容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