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寅
很多人说我们中国没有信仰,说中国人是个无信仰的民族,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可以先做一个东、西方民间习俗的对比来看一下。
西方人结婚一般是在教堂举行,男女双方要接受神父的洗礼,在神的面前发誓。而中国人自古至今结婚成亲的礼仪是三拜:一拜天地,天地为证;
二拜高堂,就是父母;
三是夫妻对拜。(天、地、人三才非常的清楚)
西方人干了坏事,他们会说“上帝会惩罚你的。”而中国人要是做了坏事,人们会说“老天会惩罚你的。”
这就说明中国人是把“天”当作信仰来着,我们的父母就是天地。“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什么叫命?命字怎么写的,我们就用“天、地、人”三才文化来分析分析看。
命
上面一个“人” —— 天
中间一个“一” —— 人
下面一个“叩” —— 地
“天、地、人”三才,上面是个“人”,人怎么写?一撇一捺,一左一右,一阴一阳。
那么哪个是阴?哪个是阳呢?
马王堆汉墓帛画
1972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帛画。自上而下分段描绘了天、人、地的景象,展示了古人对宇宙以及天、人、地融为一体的境界。
一撇是覆盖在一捺的上面,要长一些,代表的是传承,女人生儿育女,是传承生命的,故一撇为阴代表女人。一捺撑着一撇,不让女人倒下,支撑着女人去传承生命,故一捺为阳代表男人。这就是阴阳法则,要看它的功能来分阴阳,阴阳法则是有一套公理的。
中间是个“一”,下面是个“叩”,从表面上看是告诉我们:人一叩头就有命。那人为什么要叩头呢?人叩头的目的是什么呢?
“一”是什么?“一”代表了道。所有的事情,我们都要找到源头、缘起。一切都是由“一”生发而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抓住了一,就抓住了道,抓住了道,就找到了事物的根本。
所以人一叩头就有命,就是要找到一生所从事的东西。信仰什么?来自于哪里?到底要做什么?想到哪里去?一切一切的问题。人叩头的目的,是为了找这个“一”。
找到了这个“一”,就知道“人”,一阴一阳,人的先天之命受命于天。所以人的命谁说了算?人在做,天在看,是天说了算。你说我想活到多少岁,能行吗?老天会给我们定数的,为什么算命先生根据出生年、月、日、时,可以算出一个人能活多少命,因为这是一个定数。所以人受先天之命而生。
那么后天怎么做呢?定数能不能突破呢?能突破,但要学会叩头,要学会弯腰,学会低头,要学会放低自己。为什么放低?因为《道德经》告诉我们,水是往低处流的,是最接近于道的。水在低处,低处有道,你不叩头,怎么放低自己呢?所以人一叩头就有命,人一叩头就能得道,就能改变自己的整个命运。
《道德经》里早就告诉了我们: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信仰,中国文化的信仰就是天地。
什么叫“人法地”?人是根据地的法则来活的,因为人是生于地,成长于地,所以要遵从地的法则。但是“悬命于天”,地是受天的影响来运作的,天有四气,地就出现四季生长的状态,天有阴阳,我们人就受阴阳法则,早晚黑白的变化就来自于天地。
中国人尊奉祭祖天地之道,把祭祖看作我们的信仰活动,而且我们的信仰是可以落到实处的。人孝敬天是我们人的信仰,孩子的信仰是孝顺父母,所以我们中华文化是一个孝顺的体系,这是天道。
天地信仰的精神体系是由三才文化“天、地、人”的思想体系衍生而来,我们人头顶天,脚踏地,是天地承载着我们。天为阳,地为阴;
天为父、地为母,我们的生命是由父母和合而成。所以我们人是有情的,要懂得感恩,必须尽孝,孝道文化,天地的信仰文化由此而来,中国的人文伦理文化,其实就是感恩文化系统。
这就是我们中国的信仰体系,中国人是尊奉天道的民族。
中国文化的哲学体系
猜你喜欢定数阴阳天地双定数混合截尾下两参数Pareto分布的统计分析数学物理学报(2022年1期)2022-03-16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Language and Semiotic Studies(2021年3期)2021-10-25A Magic Train Trip动漫星空(兴趣英语)(2019年11期)2019-11-07A Talking Pug动漫星空(兴趣英语)(2019年10期)2019-10-16食有定数意林(2019年9期)2019-06-02这边日落世界文化(2019年2期)2019-03-27拾天地之荒海峡姐妹(2017年9期)2017-11-06法于阴阳旅游(2016年12期)2017-05-09阴阳泛函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年21期)2017-05-08论朝医体质学的阴阳论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6年1期)2016-05-09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