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科幻是一种闲情逸致的文学

科幻是一种闲情逸致的文学

陈清华

千呼万唤始出来!2023年1月15日,电视剧《三体》在央视电视剧频道(CCTV-8)和腾讯视频开播。

电视剧《三体》改编自刘慈欣创作的同名小说,被视为国产科幻文学扛鼎之作,由张鲁一、于和伟、陈瑾、王子文、林永健、李小冉领衔主演。

电视剧《三体》播出,无疑开启了中国科幻剧的新时代。“《三体》以自身独有的影响力,点亮了一束前行的希望之光。让我们看到了国人对科幻作品的期待和热情。”CCTV电视剧官方微博引述《人民日报》的文章如此评价《三体》。

《三体》是刘慈欣创作的长篇科幻小说系列,由《三体》《三体2:黑暗森林》《三体3:死神永生》组成,第一部自2006年5月起在《科幻世界》杂志上连载,第二部于2008年5月首次出版,第三部则于2010年11月出版。

《三体》讲述了地球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第一部经过刘宇昆翻译后获得了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为亚洲首次获奖。

刘慈欣说:科幻是一种闲情逸致的文学,只有在安定的生活中,我们才可能对世界和宇宙的灾难产生兴趣和震撼,如果我们本身就生活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科幻不会再引起我们的兴趣。

《三体》是一部天马行空的科幻小说。翻开《三体》这本书,整个宇宙将为你闪烁,这是许多原著粉的评价。科幻题材兼具科学的逻辑与文学的浪漫。在《三体》中,除了对科幻的极致想象以外,还对人性有着透彻的洞见。

“世界上可以分为两类人,看过《三体》的和没有看过《三体》的。”曾经,在刘慈欣的忠实读者群体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看完《三体》后,再抬头仰望星空,会感觉这片星空已经不一样了。

有人把2023年称为刘慈欣年,因为电影《流浪地球2》、电视剧《三体》、动漫《三体》都在2023年播出了。

2019年春节,改编自刘慈欣小说的《流浪地球》第一部登陆大银幕。2023年春节,电影《流浪地球2》上映。从2006年小说《三体》第一次在《科幻世界》上连载到2016年首次公布对《三体》影视化改编消息,相隔10年;
再到2023年电视剧《三体》真正开播,又过去了7年。也就是说,从小说《三体》连载到电视剧《三体》开播,整整17年过去了,《三体》中的未来时间,已经变成了现实的时光。

宇宙那么大,我们都想去看看。

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正由于人的胸怀如此宽阔,才需要刘慈欣写出这样的小说。

电视剧《三体》的热播,已经让观众对于中国科幻片的未来充满了期待,期待向世界观众展现中国科幻的高度與深度,向世界传达中国对宇宙和未来的价值思索和审美理解。

——题记

“三体”世界,向外探索星空,向内度量心灵。

“近年来充斥影视市场的国外‘科幻作品,大多数是由漫画改编的,这种套着科幻外衣的影视作品观影门槛很低,从儿童到老人都能轻松看懂。相比之下,小说《三体》属于相当硬核的科幻作品,具有一定的阅读门槛;
而电视剧《三体》则提供了一个优秀的改编范本:不要魔改原著的剧情和人设,而是通过艺术手法补足原著的空白或短板,在降低观剧门槛的同时提升观剧体验。”[1]

“地球基础科学研究遭遇异常扰动,引发了科学界的惶恐动荡,中国的物理学家杨冬留下神秘遗言后自杀。纳米物理学家汪淼与刑警史强联手调查,共同发现地球之外的未知文明‘三体世界,并随全人类一道与即将入侵的‘三体人展开博弈。

“在这样的剧情架构下,悬念丛生:杨冬未完成的粒子实验,却有人更早得到了实验数据;
研究纳米技术的科学家汪淼,偶然发现自己的眼前惊现不断跳动的‘幽灵倒计时;
学术组织‘科学边界里的申玉菲,竟然可以在特定时间让‘宇宙闪烁……

“一连串匪夷所思的事件,引导着人们跟着剧中人追寻着答案。随着剧情的推进,这一切诡异事件的始作俑者也将浮出水面。

“环环相扣的剧情,将所有线索汇集在‘三体游戏中,在红岸时代、游戏时空、现实社会三个不同时代的不断穿梭中,一场似乎离人类很远的战争,也近在眼前。

“疑问,扣人心弦;
危机,惊心动魄。

“这是剧版《三体》为重塑书中盛景所填充的与原著大体相同的骨与肉。而其灵魂,则是最能打动人的人性!

“剧版《三体》是以《三体》第一部为创作蓝本的,故事中,著名科学家叶文洁是中国开展的红岸项目中的一员,在试图接受外太空信号的过程中,她的个人选择,开启了‘三体世界与地球文明产生碰撞的序幕。

“《三体》最吸引人的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与逻辑严密的推演,用平淡的笔触描绘出一个人们脑洞以外的‘新世界,但科幻作品的精髓,并非只是科幻元素的神奇感和疏离感,而是整个故事所构建的世界观,以及能够带给人们的哲学思考。剧版《三体》将原著想表达的思考和课题完整地表达了出来。”[2]

离奇自杀的科学家,近乎神迹的倒计时,行事隐秘的科学边界,神秘莫测的《三体》游戏……

纳米科学家汪淼被刑警史强带到联合作战中心,并潜入“科学边界”组织协助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汪淼和史强接触到一个名为ETO的组织,并发现《三体》游戏的秘密,竟是两个文明为了生存空间,孤注一掷地生死相逐。在得知三体人真实存在、两颗小智子就能锁死地球的科技后,同为科学家的汪淼和丁仪(杨冬的未婚夫)崩溃了。他俩疯狂借酒消愁,疯狂砸瓶子,砸书。

史强骂他们是怂货,决定带他们去一个地方,让他们重新燃起信心。带他们去哪里呢?史强把他们带到了老家的一片稻田里,一个满是蝗虫的稻田,然后发表了一篇鼓舞人心、无法辩驳的演讲。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汪淼、史强等人坚定信念、重燃希望,带领大家准备一起面对即将来临的人类危机。

在《三体》中,三体人出于对人类的蔑视,称人类为“虫子”。是我们跟三体人的科技水平差距大呢,还是地球上的这些虫子跟我们的差距大?史强说了句著名的台词:“虫子从来就没有被战胜过!”

有必要说说虫子。昆虫是动物界中最大的类群,现存的种类超过100万种,其中约有90万种已被描述,而且每年以约7000 种的速度递增。

古人相见,常会寒暄一句“别来无恙”,这句问候语至今仍被广泛使用。所谓的恙起初并非指病,而是指虫,“恙,毒虫也,喜伤人。古人草居露宿,相劳问曰:无恙。”也就是说,在逐水草而居的上古时期,古人通过互相询问“无恙”来传达对别人身体的关怀。先秦时期,赵威后曾问齐使:“岁无恙耶?王亦无恙耶?”

在我国传统医学理论资源中,人与虫是相伴相生的关系,以“三尸九虫”说为代表,只是当虫与邪气发生关系的时候才会致病。我们今天所说的“身外之虫”,既指博物学意义上的分类概念,也专指蛊毒或者由外侵入人体的毒虫。总之,由虫致病,是古人认识人身、疾病与环境三者关系的重要路径。

虽然关于“蟲”何时简化为“虫”,以及“虫”的古今音义变化问题均难以精确考证,但从《尔雅》目录来看,虫与天、地、丘、山、水、木、鱼、鸟、兽、畜等诸大类并存,这表明虫是分别芸芸众生的重要名目,而这种认识也就构成了中国古代博物学中虫类得以存在的文本依据。

古人对于“虫”的理解,当分置在不同历史时期知识和文化之下,含义则是千差万别,可以粗略分成作为博物学意义上的虫、作为巫术的虫、作为病原的虫几种类型。早在《山海经》中就有多处提及虫,例如“又北三百里,曰神囷之山,其上有文石,其下有白蛇,有飞虫。”又如“又东二百三十里,曰荣余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银,其木多柳、芑,其虫多怪蛇、怪虫。”由此可见,蛇与虫同时出现在文本中,虫与蛇的形象从一开始便被置放在一起论述。

虫古音同虺,“一名蝮,博三寸,首大如擘指。象其卧形,物之微细,或行,或飞,或毛,或蠃,或介,或鳞,以虫为象,凡虫之所属皆从虫。”从许慎所指可知,虫作虬,形似蛇,含行、飞、毛、蠃、介、鳞等物,即《尔雅》所释,“《说文》虫者,裸毛羽鳞介之总称也。”

在《说文解字》中,“虫”与“蟲”是音义不同的两个字,“虫”,专指一种蛇,即“蝮蛇”;
“蟲”,指有足的昆虫。而《尔雅》释虫篇则论道:“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有无足肢成为分别虫、蟲、豸的标准。

宋代是中国古代博物学的繁荣时期,此时既有将万物分立二门之举,即草木花果门和虫鱼鸟兽门,也有将昆虫分为七类的做法,还有将虫分别为鳞介与虫豸二部,与疾病部并立。此外,还有飞鸟、走兽、虫、鱼之分,亦有以“杂虫”之名简而论之,甚至有虫门独列,不与其它类目相合或相分,分列蚁穴、壁鱼、白蝙蝠、濡需、埳井蛙、守宫、水蚕等子目。

明清时期以《本草纲目》为代表的著作,对于虫的分类更加系统,虫与疾病的关系也更加明确。该书收药品1892种,其中昆虫类占有106种,称为“虫部”。李时珍认为:虫具有“微”与“繁”两个特点,故虫与蟲可以通用。他提出虫分三类,即卵生、化生、湿生。

如果说肉眼可见的毒虫很早开始便是古人解释疾病的重要根据,那么作为实体和概念的虫则是古代宗教、医学、巫术等领域解释疾病的重要理论资源。中国古代即有虫积胀、虫入耳、虫痫、虫疰痢、虫斑、虫积、虫瘕、虫兽伤、虫心痛、虫病、虫积腹痛、虫疥、虫兽螫伤、虫牙痛、虫病似痫、虫积腹胀、虫渴、虫痛、虫胀、虫齿、虫积经闭、虫瘤、虫吐、虫痔等病名或病证名。此外还有大量以虫字为偏旁部首且与疾病相关联的汉字,如虫与“痋”。

虫病在《内经》里已有“胃中有热则虫动”等记载,此后,《诸病源候论》又有三虫候、九虫候的论述,其中常见的,有蛔虫、蛲虫、寸白虫三种。古人有一个著名的治疗肾病的处方,叫六虫汤,用的就是蝎子、水蛭、地龙、白僵蚕、土鳖虫、九香虫等。

人们一提到蜈蚣、全蝎,便觉得这些虫子是毒虫,令人不悦。然而,诸如蜈蚣、全蝎之类的虫子,却是很好的中药材。比如国医大师朱良春就对虫类药物情有独钟,用之临床,每获良效。

朱良春用的蜈蚣,为蜈蚣科蜈蚣的全虫。辛温有毒,入肝经。性善走窜,辛能发散,温能疗结,善搜风解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其性最猛,止痛作用强于其他虫类药。《中药大辞典》谓:“蜈蚣,辛、温、有毒,有祛风、定惊、攻毒、散结之功,治中风、惊痫、破伤风、癥积瘤块、疮疡肿毒等。能治下肢慢性溃疡。”《儒门事亲》:“蜈蚣散,以蜈蚣配全蝎、乌头、附子,攻毒拔毒,息风止痉。”张锡纯认为:蜈蚣“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一切疮疡诸毒皆能消之。其性尤善搜风,内治肝风萌动、癫痫眩晕、小儿脐风,外治经络中风、口眼歪斜、手足麻木。”如《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逐风汤,方药以蜈蚣、全蝎配伍黄芪、当归、羌活、独活,治中风抽搐重症患者。蜈蚣、全蝎合用,息风止痉、通痹活络效果更著。陈宝贵教授用蜈蚣治疗脑梗死后遗症、颈椎腰椎病、风湿及类风湿关节炎等伴有肢體麻木、舌尖麻木、关节痛、偏头痛等有风痰瘀阻经络者,收效颇丰。

全蝎,又名全虫。《神农本草经》曰:“味甘辛,有毒,然察其用,应是辛多甘少,气温,入足厥阴经。”《本草求真》云:“全蝎专入肝祛风,凡小儿胎风发搐,大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手足搐掣……皆为外风内客,无不用之。”《玉楸药解》云:“蝎,穿筋透节,逐湿除风。”

《医学衷中参西录》云:“蝎子……善入肝经……其性虽毒,专善解毒。”因其具有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效,故临床常用于治疗惊风抽搐、中风之半身不遂和口眼歪斜、偏头痛、风湿痹痛、风疹疮肿等疾病。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全蝎具有抗肿瘤、抗癫痫、镇痛、抗凝、抗血栓等多种作用。目前,临床常用盐全蝎和淡全蝎两种。据不完全统计,含全蝎的中药成方超过300多个、中成药不少于70种,如“再造丸”“大活络丸”“七珍丹”“牵正散”“跌打丸”“救心丸”“止疼散”“中风回春丸”等,均以全蝎为主要成分。

以全蝎为君药的方剂中,其炮制方法变化较多,应用剂型以散剂为多用,还有汤剂、丸剂。用法、用量则因病、因人而异。陈宝贵教授将其归为风药、动药,多入汤剂使用,并常配伍僵蚕、水蛭等一同入药。除用于治疗肝风所致诸疾外,还扩展了全蝎的临床使用范围,如用全蝎止痛。陈宝贵教授曾用全蝎治疗数例患带状疱疹的患者,以其入汤剂或研成粉剂外敷患处,使用后患者疼痛均明显减轻,并能入睡,数日后皮疹红肿逐渐减退,水疮开始吸收。此外,对于偏头痛、坐骨神经痛、痛经、心痛亦有较好的疗效。

《医学衷中参西录》云:“蝎子……消除一切疮疡。”说明全蝎是治疗痈疽恶疮的要药。陈宝贵教授将其推而广之:全蝎对某些恶性肿瘤亦有一定的缓解和顿挫作用,可用于治疗食道癌、胃癌等,取其以毒攻毒、消坚散结之功。中医学善用取象比类的方法解释生理、病理的诸多问题。对于全蝎,亦可用此理论浅释:全蝎为虫类药物,有坚硬之外壳,其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痹皆能开之,故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瘀毒尽去,经气畅达,脉络通利,坚块逐消。

僵蚕,味辛、咸,性平。辛能发散,咸能软坚,故功善祛风化痰,散结通络。此药气味俱薄,能升能降。升则可入肺,降则可入肝,故能宣降肺气,平肝息风。《本草纲目》云:“散风痰结核、瘰疬……痰疟癥结。”“肺为贮痰之器。”故僵蚕还可用于肺系疾患之伴有痰涎壅肺、咳喘不宁的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多配以半夏、枳壳、冬瓜仁、杏仁、全瓜蒌、陈皮等化痰药。肺主皮毛,对于一些久治不愈的顽固性皮肤病,可配伍白鲜皮、地肤子、车前子、赤芍、牡丹皮等祛风活血通络。

蜈蚣、全蝎和僵蚕同为平肝息风药,均用以祛风和凉血解毒,不同的是三者性能有异,且蜈蚣、全蝎有毒,故多需辨证施治。僵蚕最善祛风镇风,亦可作表散风热的引药。僵蚕因风而僵,故与风同类。蜈蚣性平,最善搜风,对于频繁抽搐、角弓反张、手足震颤者疗效卓著。全蝎疏络止痛之效强于蜈蚣,故治疗痹证所致的关节变形、拘挛不利,方中配伍全蝎疗效更彰。

水蛭,为水蛭科蚂蟥的干燥全体。味咸苦,性平,有小毒,入肝经。生于阴湿之处,善食人血,咸能走血,苦能降泄,入肝经血分,功善破血逐瘀,通利水道,为化瘀通络、消癥祛积之要药。《神农本草经》云:“水蛭味咸平。主逐恶血、瘀血,破血瘕积聚……生池澤。”

《本草拾遗》:“人患赤白游疹及痈肿毒肿,取十余枚令啖病处,取皮皱肉白,无不差也。”张锡纯经验:水蛭生用有效,炙用无效,其善入血分因其味咸,善破血因其是噬血之物,破瘀血不伤新血乃其气腐与瘀血相感召,可以消瘀。

地龙,味咸,性寒,归肝、肺、肾经。为化瘀通络之要药。《本草纲目》载其“性寒而下行,性寒故能解诸热疾,下行故能利小便、治足疾而通经络也”。陈宝贵言:“地龙居湿洼之处,有钻土之能,性喜下行降泄,味咸而主下,处湿则以入湿为功,钻土而有化血之力,故善化瘀通络,利尿平喘,清热止痉。”临床常取其化瘀通络、利尿平喘之功,用于治疗半身不遂、肢体不仁、关节痹痛、喘嗽顿咳、热结尿闭、石淋等症。由于地龙性善走窜,故可祛风通络,通痹止痛,无论是寒证热证还是疼痛剧烈者,皆可使用。地龙入肺经,亦常应用于哮喘、咳喘等病症,常配伍浙贝母、胆南星、竹茹、枳壳、鱼腥草、丹参、郁金、全瓜蒌等宣肺平喘祛痰。动物试验证实,地龙的提取物有抗癌作用,能舒张动物支气管及对抗组胺而有平喘作用,可增加免疫力,有兴奋肠道、子宫平滑肌的作用,还有一定的镇静、解热作用。

虫类药具钻剔之性,性善走窜,由于它是“血肉有情”“虫蚁飞走”之品,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所以历代医家都较为重视。虫类药对于久病瘀甚、癥瘕积聚之疾尤为适宜。久病久瘀入络,或久瘀形成癥瘕,单凭草木之品活血化瘀难以奏效,必当假借虫性之走窜,虫以动其瘀,通以去其闭,搜剔络中之邪。在使用虫类药时,辨证要明确,又要注意患者体质、性别、病情轻重缓急、正气盛衰、脾胃功能正常与否来选择用药,还要注意配伍、剂量、疗程。对毒性较大的虫类药,使用应谨慎,掌握“邪去不伤正,效捷不猛悍”的原则,以防产生不良反应。此外,息风搜风之药,其性多燥,宜配伍养血滋阴之品,如与地黄或石斛同用;
攻坚破积之药多为咸寒,应伍以辛温养血之品,如当归、桂枝等,方能制其偏而增强疗效。

寄生虫,想必大家都听说过,体内常见的有蛔虫、蛲虫、钩虫,体表常见的有虱子、跳蚤等。古代对于寄生虫病的集中论述很多,例如佛教有“八万户虫”“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之说,道教持“三尸九虫”(道教对人体内部寄生虫的称谓)之论。寄生虫,不仅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还能将疾病四处传播,造成传染。

大家知道,蛔虫病是小儿最常见的寄生虫病之一,临床以食欲缺乏、面色萎黄、脐周疼痛时作时止、大便下虫或粪检有虫卵为主要特征。男女老幼都可感染,但以儿童发病率最高,在农村尤为多见。由于成虫寄生于小肠,出现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故对小儿的生长发育有较大的影响。若蛔虫误入邻近器官,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甚则危及生命。

我们都听说过一个病名,叫滴虫性阴道炎。那么,滴虫长什么样子呢?事实上,阴道毛滴虫很小,肉眼根本看不见,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它是头上长着长长的鞭毛,类似天线宝宝那样的一种虫子。阴道毛滴虫,此虫主要寄生在女性阴道后穹窿,也可寄生在尿道。男性可寄生在前列腺和尿道内。女性感染阴道毛滴虫后,白带多呈白色或灰黄色泡沫状、水状。当伴有细菌感染时,白带呈脓液状或粉红色。

影响人体健康的,还有一种常见的虫,叫蛲虫,又名蠕形住肠线虫,寄生于人体肠道回盲部,小儿及成人均可患病。按蛲虫的生活习性来分析,蛲虫雌雄虫交配后,雄虫很快死亡,妊娠雌虫晚间移向直肠爬到人体肛门外皱襞处产卵。

产卵后往往在肛门外枯萎死亡,但亦有的能爬回直肠,个别雌虫亦可误入阴道、膀胱等处。肛门周围的虫卵约经6小时,卵内幼虫发育成熟,变成感染性虫卵。这种虫卵污染手和食物,被人吞食后,幼虫在人体小肠内孵出,逐步移行到回盲部发育为成虫。

在电视剧《三体》中,史强说“虫子从来就没有被战胜过!”果然如此。

比如说蝗虫,俗称“蚂蚱”,体长不过几十毫米,整个生命周期也不过两三个月。然而就是这样一种看似柔弱的小虫子,却给整个人类世界带来了长期的噩梦,直到现在。千百年来,人类对它们可谓恨之入骨,竭尽全力地想消灭它们。用尽各种毒剂,引进培养它们的天敌,搜寻并毁掉它们的卵,用基因改造使它们绝育;
用火烧它们,用水淹它们。蝗虫为了应对人类的抗虫转基因技术,进化出了可怕的新型食肉亚种……这场漫长战争伴随整个人类文明,但直到今天这种小虫子照样翱翔于天地之间,它们的数量也并不比人类出现前少。

又比如,夏季最为活跃的蜱虫,这是一种身形像黄豆粒大小的黑色虫子,属于暂时性的寄生虫,不但自身带有病毒,而且还携带曾经寄生的人畜身上的病毒。蜱虫常寄生于皮肤较薄、不易被发现的部位,如动物或人的脖子、耳朵后面、腋窝、大腿内侧等地方。蜱虫的吸血量很大,吸饱血之后,它可以胀大几倍至几十倍,而雌蜱虫甚至可以胀大到100多倍。

人若不小心被蜱虫寄生,它体内的病毒会快速侵入人体,然后直接影响到人的全身的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导致人体组织或器官的水肿,从而出现全身皮肤黏膜的充血或出血。

人类一直想消灭虫子,几乎每个家庭都有特制杀虫剂……这场漫长的战争,伴随了整个人类文明,到现在仍然胜负未定。我们这样拼命地折腾,却忘却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虫子从来没有被真正地战胜过,“人类永远战胜不了虫子”。人类在未来因为科技所经历的一切,将成为下一辈人的记忆,一切都会成为历史。

在自然界中,所有的生物都有其自身的天敌。大自然总是维持着微妙的平衡,有害虫,便有能克制它的天敌。如果把这些天敌巧妙地加以运用,它们就能成为病虫害防治的“精兵强将”,从而形成生物防治的一种方式——天敌昆虫。科学家们利用这些天敌,去防控那些农业生产中的重大害虫,包括防控外来入侵的害虫。

在漫长的农业史中,害虫天敌一直默默地帮人类维护着农田的生态平衡。然而,20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化工行业快速发展,化学防治因为成本低廉、使用简便、快速见效等原因被广泛使用,生物防治一度被忽视。当时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化学农药的滥用会带来严重的副作用。长期大量使用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会杀死天敌。天敌减少甚至消失,害虫才会经常暴发成灾。比如,红蜘蛛(叶螨)本身不是非常厉害的害虫,因为自然界有很多天敌可以吃它。但不斷使用农药,杀死大部分敏感个体的同时,总有少数的抗性个体存活下来,这些个体繁殖产生的后代也具有较高的抗性,整个群体的抗性越来越强,化学防治的效果也就越来越差。况且红蜘蛛等小型害虫繁殖特别快,一周之内就能扩增近百倍。除了红蜘蛛,还有蓟马、粉虱等,这些个体小、繁殖快、抗性生成快的小型害虫害螨,危害非常大,易造成“小虫闹大灾”。1962年,美国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描写了因过度使用化学药品和肥料而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多样性丧失等问题,引起全球轰动。

史强真的很冷静,很强悍。在这个万念俱灰、消极等死的时刻,他站了出来,告诉大家,即使是虫子,也可以抗争到底,最后发扬壮大。人类文明与外星文明之间的战争,即使力量悬殊,人类也从未放弃。

当人类见到前所未见的生命物种,会同时激发起两种情绪:好奇和恐惧。二者交织着影响人类的反应。前者引领我们去接近,进行研究和分析,后者则让我们感到危险,驱使我们远离。人类就在这种矛盾之中不断成长,认识和适应世界。

科幻中诞生的新生命,无论是外星生物还是基因变异的新物种,都是恐怖和灾难故事最为偏爱的主题。

史强在剧中还有下面这些大家比较熟知的台词:时间的尽头能是什么?“能”是什么?地球毁灭?人类灭亡?或者说什么物理学不存在了?人类科学不存在了?那又怎么啦?人类回到农耕社会,大不了像人类在原始社会那样,钻木取火耕田打猎,怎么了?老祖宗能那么过,我们也能那么过,对吧?

人往往就是这样,在一个领域太深入,就容易钻牛角尖,一旦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不断自我怀疑,认为自己活着毫无意义,进而做出出格的事情。

那些自杀的科学家不就是把研究看成自己的全部吗?完全忽视了生活本该有的色彩,殊不知只有活在当下才是最好的存在。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完成自己的任务,剩下的就交给时间。生命不在于长度,而在于质量;
活着不一定要多好,走时要没有痛苦。罗曼·罗兰曾在《米开朗基罗》中写道:“人最大的勇气莫过于看透生活的残酷之后,却依然热爱她。”

表面上是三体人通过智子锁死了人类的科学,实则是人类自己断了希望,那些自杀的科学家忘了几百年积累的理论数据依然可用。

每个人都会有一段黑暗无助的日子,每个人都曾在内心呐喊挣扎,虽然我们不能准确衡量它背后的力量,但都应该拿出勇气,挺起胸膛。因为,宇宙很大,生活更大。

“给岁月以文明,而非给文明以岁月。”生命或者文明的意义,是人所赋予的,而不是只为了时光和岁月的流逝而延续。不必为了只是让生命活得更久,文明延续更长而丢失一切。

《三体》系列作为华语科幻文学的代表作,影视改编面临极大的压力和挑战。从播出的《三体》剧集来看,它以对科学理论深入浅出的通俗展现,将庞大故事抽丝剥茧地娓娓道来,在写实与创新并重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一条现实主义新科幻的道路。剧版《三体》口碑也超出预期,得到许多原著粉的盛赞,不仅在故事情节上高度还原《三体》小说,甚至对话都基本是高度还原,这对《三体》原著粉来说是最大的惊喜啊,堪称“抠书式还原”。看完电视剧《三体》后,整个人都感觉太震撼了,这简直就把笔者之前看小说时脑海里想的都还原了出来。

就在笔者为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自己看完电视剧《三体》后的激动心情时,意外看到了一条评论,这条评论就四个字:“颅内取景。”这个词实在太贴切了。

也有人挠头表示:“门槛太高,看不懂!”确实,没看过原著的朋友,第一次看剧版《三体》还觉得有点儿懵圈。在剧版《三体》中,各种晦涩的物理学知识与一些抽象的科幻概念都得到了解构,在悬疑式剧情的引导下,他们成为服务于故事的背景。比如,汪淼跟史强体验完“三体游戏”后,“物理小白”史强的提问,像极了屏幕前懵圈的你我,在俩人的一问一答中,很多晦涩的物理问题,反而变得很好理解。

影视作品是给所有的观众看的,科幻片如果只有科幻迷的欢呼肯定不够。

科幻小说兼具科学的逻辑与文学的浪漫。在刘慈欣的科幻小说里,除了科幻的极致想象以外,还对人性有着透彻的洞见。翻开《三体》这本书,整个宇宙将为你闪烁,这是许多原著粉的评价。

走近大众,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近些年,中国科幻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现象级科幻小说《三体》连续多年位居国内畅销图书排行榜前列,作家刘慈欣在2015年获得雨果奖后,中国科幻更开启了它的世界之旅。

中国科幻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引发了阅读热潮,科幻成为中国文学“走出去”、中国图书“走出去”的一面旗帜。

“截至目前,《三体》三部曲在全球范围内出版19种语言版本,销量突破2100万册,其中海外销量超过150万册,仅英文版就超过100万册。对于一部翻译文学作品,尤其是偏小众的科幻作品,这种‘火爆在全球出版市场都是现象级的。

“传播‘火爆自然建基在《三体》作品分量之上,甚至有评论者称,刘慈欣单枪匹马将中国科幻提升到世界级水平,《三体》跻身当代科幻经典当之无愧。与此同时,应该看到,一系列自觉开展的海内外交流合作为《三体》走红海外打通道路。‘银河奖‘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科幻世界》杂志、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等奖项和国内机构组织与刘宇昆、立原透耶等一批优秀的海外译者、学者、出版人同心协力,克服語言文化和市场机制上的种种障碍,组织一系列‘走出去与‘请进来的交流活动与合作。这些交流合作充分发动世界范围内关注、支持、热爱中国科幻的力量,为中国科幻走向世界打下坚实根基。科幻文学这种有计划、成规模的海内外交流合作可资借鉴和推广。

“这些交流合作之所以较快取得显著成效,更深层的原因则是海外读者、出版界、学术界对当代中国的浓厚兴趣。他们关注、喜爱中国科幻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科幻可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当代中国与中国人。如今,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不容忽视的位置,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如何想象未来、中国人如何看待科技与人类的关系,深受世界读者关注。以《三体》三部曲为例,其与中国历史、中国精神深刻结合,展现中国人对于人类未来的忧患意识与历史担当,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品鲜明的中国元素是其吸引海外读者的重要原因。”[3]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科幻题材影视改编创作的难度,不只是难在技术层面,更是难在将科幻作品的独有世界观和观众喜爱的故事实现有机融合。唯有用心用情,而不是一味地炫技、叠加特效,才能讲好中国科幻故事,实现作品与观众的‘双向奔赴。”[4]

2015年,小说《三体》第一部经翻译后获得被誉为科幻界诺贝尔的国际奖项“雨果奖”,将中国科幻文学作品水平带到了世界顶级高度。《人民日报》的评论说得好,海外读者关注、喜爱中国科幻,深层原因在于他们对当代中国的浓厚兴趣,对中国人如何想象未来、如何看待科技与人类关系的浓厚兴趣。

这部现象级作品仿佛一个多棱镜,透过它,人们可以看到不同的镜像:科幻既是文学的,也是科学的,它思考人类未来,更关系中国当下。

“物理学不存在了”“整个宇宙将为你闪烁”,这是电视剧《三体》的经典台词。无论是原著粉还是普通观众,对这部带有悬疑性质的科幻作品都给出了肯定的评价。观看剧版《三体》,也是个人见宇宙、见世界、见众生、见人性、见自我的过程。一边看,一边在心里对自己说:在滚滚红尘里认真生活,不依附,不攀比,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珍惜应该珍惜的人。坚持你所热爱的,热爱你所坚持的,剩下的,交给时间就好。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得好:活着不是目的,好好活着才是。

从拍摄手法来看,为了能让观众感受和书中描述的游戏世界更加接近,剧组选择用扫描动捕的方式来做,动捕技术在电视剧《三体》中被大规模地使用,要求也更加严格,这是技术层面上的一个挑战,也是非常大胆的一次尝试。

科幻作品的改编难点除了真实还原,还在于如何准确表达、展示相关科学原理和科学技术。在片尾的致谢中滚动了一串长长的科学顾问名单。“原著中包括宇宙闪烁在内的许多现象是未在现实世界真实发生过的,为了展现好这些科幻场景,我们先后召开了多场研讨会,各科学顾问专家都给予了很好的指导。”电视剧《三体》制片人蔡佳说。

“电视剧《三体》把原著中一些比较单薄的人物形象丰富了起来,例如汪淼在对物理学的信仰濒临崩溃之际,通过家庭生活以及与妻子女儿的亲情重新建立起生活的希望;
并且汪淼在眼前闪烁着倒计时的压力下给孩子上物理科普课程,宣告人类绝不会放弃;
而史强为了从精神上鼓励汪淼,在胸口也挂上了倒计时电子钟:‘你归零,我也归零。这些电视剧里新增的原创内容不仅符合原著的人设,更是让角色更有‘人味儿,受到观众普遍好评。”[5]

刘慈欣说:想象力是人类所拥有的一种似乎只应属于神的能力,它存在的意义也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有历史学家说过,人类之所以能够超越地球上的其他物种建立文明,主要是因为我们能够在自己的大脑中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

“张鲁一饰演的汪淼,儒雅倔强、高冷傲娇,神情与气质给人的感觉是——这就是科学家汪淼本尊的模样;
于和伟塑造的史强,粗中有细、铁汉柔情,外形和原著中尽管有所区别,但他以演技突破了自己总在演成功人士的固有印象;
陈瑾精准地抓住了老年叶文洁的深沉与不动声色的冷漠;
王子文演绎的青年叶文洁,冷静沉稳,与陈瑾饰演的老年叶文洁形成了时空上的角色呼应……”[6]

史强作为一名刑警,每天操心的事情太多了,房子要供,孩子还没找到工作,还有没完没了的案子,但在面对汪淼问及哲学问题的时候,却显得那么的从容淡定。他说自己认定了一个终极道理:邪乎到家必有鬼,皮裤套棉裤,必定有缘故,不是皮裤太薄就是棉裤没毛。

话虽然粗糙,但道理却不糙。

知乎上一名医学硕士说:在医院这么多年,他发现,现代男性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女性。也许,男人到了中年压力更大,他们正在与痛苦和睦共处。所以,在压力大的时候,你劝一个急躁的男人改改性格,他可能会发牢骚:难道我会为了没有生活交集、没有任何关系的你改变性格?为什么要读书?有人这样说,如果你问高中时的我,我会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如果你问大学时的我,我会回答:“为了买车买房而读书。”如果你问工作后的我,我会回答:“为了混口饭吃,不至于拖累父母而读书。”

“哪个爱做梦,一觉醒来,床畔蝴蝶飞走了。”这是香港词作名家林夕在《四季歌》中的歌词。这首《四季歌》听上去很有“民谣”的感觉,淡淡的忧伤怀旧,入脑入心,“庄周梦蝶”的高古意境一下子提升了作品的格局。对于林夕,大家熟悉的还有《十年》《约定》《红颜白发》等。这个暂且按下不表。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王尔德说,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人在很多时候成功是因为努力,但是在更多的时候失败也是因为努力,因为在败运的时候越努力越倒霉,就像深陷泥潭,越是折腾陷得越深。时运不济的时候,不妨静下来,清空焦虑,活在今天;
清空纠结,活在当下,这也许是比较好的选择。

一个人不快乐的根源是:想的太多。很多时候,我们时常感到痛苦,往往是因为我们在遇到事情时,总在盲目较劲,不肯服输。不跟他人较劲,不跟生活较劲,不跟自己较劲。遇事而不怕事,自会相安无事。有时候,说,是一种能力;
不说,是一种智慧。嚎叫无法解决,学会收住脾气,也是一种能力,好好沟通才能及时解决问题,还能积攒福气。

接着说电视剧《三体》。三体游戏是ETO组织精心制作的,其中一个玩家评价它“简单的画面之下包含了巨量的信息”。这个游戏是ETO向玩家展示三体文明,进而引诱他们加入ETO的工具,可以说ETO里所有人都是借着这个游戏认识了三体文明。“剧版《三体》以科学幻想为背景,将‘三体世界与地球人类的交集一一道来——这是一个以巨大悬念为引开启的科幻故事……《三体》中,相当一部分内容取自实际生活,我们看到,科学家叶文洁向地外三体文明发出求援信息,引来三体人的远征,初始动机源于家庭在‘文革中遭到的不幸……。当然,还有其他,如目睹人类彼此之间无休止地争夺、地球生态遭到毁灭性破坏等原因,促使她背叛了地球。当三体舰队向地球出发时,地球上也有对人类失望的人们成立‘三体教,里应外合迎接入侵者的到来。这些内容,构成了开展想象的基础和前提,赋予作品以鲜明的现实性品格,只不过,作品是将镜头焦距大大拉开,将人类的处境视为浩瀚宇宙中一个星球上出现的危机,它无法靠自身化解,导致来自星际的干预和惩罚,引起全球的末日恐慌。《三体》击溃了傲慢的人类中心主义,给地球人类以警醒。它的成功,说明科幻作品同样可以是严肃的和富于深度的,有它的厚重感。与之对应,浅薄和炫技的科幻写作则难以成气候。”[7]

剧版《三体》充分展现了平凡人内心多样且真实的情绪,力求在更加充盈的人物群像中挖掘人性弧光。例如,科学家汪淼面对未知的“幽灵倒计时”“宇宙闪烁”,自然产生了正常人会有的慌张与恐惧,并问及史强对星空是否也会产生好奇心和敬畏感。一心踏实生活的史强却直言,并不会想这些哲学问题。“我操心的事太多了,房子要供,孩子也没找着工作……”汪淼因无法解释奇异现象而濒临崩溃,史强鼓励他:“你现在首先要站直了,别趴下,咱才能聊别的。”

人生啊,谁没有愁呢。无忧无虑,那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看看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她说,深秋时节,天气一阵冷一阵热,一只大雁飞来,还是去年孤单的样子。菊花败落一地,梧桐树任凭雨滴一下一下地敲打。黄昏了,太阳渐渐地暗下来,一个人站在窗前想着:这一天啥时候才能过去,这樣的一辈子可怎么熬到头呢!既愁又苦。

比愁苦还惨的是走投无路。看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曲好似一幅水墨画,将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天涯游子骑着一匹快要散架的瘦马,出现在深秋破败凄凉的背景中,漫无目标地游荡,不知去哪里投宿,不知希望在哪里。

最无奈的是,那些日子不再来,永远失去了。再看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被北宋灭国而被俘。皓月当空,看花赏月,东风吹过,原来的亭台楼阁已经漆色剥落。原来国家的一切都随风而散,随波而逝,只留下绵绵无尽的哀伤。

人生苦短,何必为难自己。活在当下,不好吗?一个人的强大,从停止精神“内耗”开始。

鬼谷子说:“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思不达则事不成。”人活一世,大多数的焦虑都来自对昨日的执念和对明天的奢望。如果总活在昨天,就会感觉懊恼、后悔;
如果总活在明天,则会感觉焦虑、恐惧。事实上,过去你留不住,明天,你也抓不到。唯一能把握的,就是今天;
而今天能把握的,就是每一个当下。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过多地胡思乱想,会产生严重的精神内耗,反而没有能量去做好事情,做对事情。从当下每一刻做起,遏制住精神内耗的思想源头,该吃就吃,该睡就睡。不经意间,一个人强大的序幕就已悄然拉开,人生悠长,未来可期。借用网友的一句话:“如果你是出色的,不需要证明你是出色的,别人自然会看到;
如果你是平庸的,不需要证明你是平庸的,别人还是同样会看到。”

人生苦短,不较劲,不纠缠。拿得起,处处是生机;
放得下,处处是快乐。生活这场短暂的旅行,要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并热爱的事情,像刘慈欣当初埋头写《三体》那样,然后,坚持下去,活在当下,过好每一天。踏踏实实地做好眼前的事,剩下的交给时间就好。

以上也是笔者在读《三体》原著、看《三体》电视剧中的一些零星思考。

“作为小说《三体》的第一部,其内容与其说是科幻,不如说更加偏重悬疑,为了揭秘三体文明这个概念,故事进行了层层叠叠的铺垫。从角色塑造上来说,第一部中的男主角汪淼更像是一个负责推进剧情、代入读者视角的‘工具人。相比之下,在剧版《三体》中,汪淼显得更为丰富立体有成长。

“剧中的汪淼,在经历倒计时与宇宙闪烁时,更多地展现出一个科学家的敏感、脆弱与单纯,科学信仰的动摇甚至让他的世界观产生了动摇。在警察史强帮助汪淼摆脱内心恐慌之后,不论是汪淼为学生们普及物理知识,还是他作为卧底前往‘科学边界组织探寻真相,人物显示出的都是对自己学术研究的笃信。一个曾经有些不谙世事的知识分子,开始变得勇敢坚强,而观众也随着人物一起成长,时而忧心忡忡,时而激情澎湃。

“剧中史强不仅成了笑点担当,相比原著也增加了更加丰富的个性。剧中的史强则更加善于反思自己,也更善于改进自己的不足。经过几次互动,史强了解了汪淼的为人,就很快纠正了自己对科学家的偏见,改掉了手机备注上汪淼的外号,并开始暗中恶补物理知识,对于剧中这些人物的刻画,体现出史强对知识的尊敬和对未知的敬畏。

“为了鼓励和宽慰困扰中的汪淼,史强还做了一个倒计时器挂在身上与汪淼共进退,表现出超乎常人的共情能力。在办案过程中,史强的直觉与经验让他的猜测往往‘八九不离十,他与女记者斗智斗勇,与同僚一起对案件抽丝剥茧,加上演员于和伟对角色出彩的设计和诙谐的台词,让一个充满烟火气的智慧警察形象跃然眼前。

“游戏中,出现在每个文明中的人物都被赋予独特鲜明的特质,每个文明毁灭时的场景,也都具备末日的冲击感。”[8]

“作为一部科幻剧,能够用最吸睛最通俗易懂的方式来叙事,无疑是留住观众的重要方式,剧情开篇便用科学家自杀案给观众带来一个悬念,正在做最新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们为何会纷纷放弃自己的实验而选择自杀?

“背后隐藏的势力必然不简单,随后主人公登场,汪淼受邀参加指挥中心会议,结识了死者的男朋友丁仪,同为科学家,丁仪提出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猜想。

“他以台球为例子来说明物理学也许并不存在,人类所验证过的理论都是更高文明的有意为之,神秘组织‘科学边界也讲解了农场主与火鸡的猜想,彻底打开了观众的思路,脑海里只剩一句话‘居然还能这样?。

“之后汪淼眼中突然出现的倒计时也超出了人类认知的范畴,非自然想象勾起观众的好奇心,忍不住去猜测到底是什么原因。

“毫无疑问,《三体》在叙事方式和镜头语言的运用方面都堪称一绝,就连《人民日报》也亲自发文对这部剧进行高度的评价。

“总而言之,《三体》这部剧整体质感是观众有目共睹的,能够获得官方的好评更体现出该剧的优点强悍,剧情不会故作玄虚,立足现实去进行科学内容的呈现,科幻却不玄幻。”[9]

《三体》小说的故事背景是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叶文洁在目睹父亲遭迫害后,对人性万念俱灰,因而寄希望于文明程度更高的三体人,向他们发出信号,希望他们前来占领地球。此后几百年间,尽管双方实力悬殊,人类还是想出各种对策,与三体人展开了漫长的搏斗,其中涉及三体运动、N维空间、黑暗森林理论等大量科学知识,也激发了大家学习的兴趣。

《三体》是一部很特殊的作品。其特殊之处在于:其他作品的粉丝群体比较单一,但《三体》经历了爆发式出圈之后,其粉丝构成极大地复杂化了。从一开始的对科学知识有深度了解的小众圈子,扩大到对科幻理论并不怎么了解的普通读者圈,甚至没看过《三体》的人,也能通过出圈的“金句”,知道《三体》的大概模样。

归根结底,《三体》系列小说本身很复杂。“三体”这个名字就比较复杂。小众科幻圈会认为是以“三体问题”而命名的,但是在大众读者眼里,會有另外一层解读。《三体》故事的脉络是地球文明跟三体文明的对抗。

何为“三体”?即使没有《三体》这部小说,三体问题也是一个著名的疑难问题。“三体”指三个物体(或者三个天体),因为万有引力而互相围绕旋转,而计算“三体”们运动的轨迹和规律,就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三体问题,至今是数学界和物理学界的难题,相当复杂,还没有明确的进展。

小说《三体》描述的三体文明,正好是距离地球4光年的恒星系。这个恒星系就是比邻星所在的星系,这个星系有三个恒星,互相围绕旋转,所以叫做三体文明。因为三个恒星围绕旋转没有规律,或者说规律相当复杂,才会存在恒纪元和乱纪元完全没有规律的交叠更换。《三体》系列小说都是围绕和三体文明相关的事展开,三体文明是推动故事起因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和线索。

“三”在中国文化中意味着变化无穷。三六九是极数,二四八是平衡点,一五七是另一个极。二意味着对折对称。太极八卦图可被认为三六九居阳极,一五七居阴极,二四八居无极。三居于阳极之阴,九居于阳极之阳。莱布尼茨吸收了中国的八卦思想,即提出二进制。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

刘慈欣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我认为,科幻文学有一个最本质、最明显的特点,科幻关注的是跨越文明、跨越种族的全人类的问题。在科幻文学中,人类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这是科幻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最本质的区别。

“宏大设定的科幻文学肯定是将人类看作一个整体的,即使是一些很细微、题材很小的科幻文学——比如在一些超短篇或者短篇的科幻作品之中,去描写一个小的技术发明和技术创造,描写未来生活与未来生活中的细节——都有一个最本质的设定,那就是作品描写的技术想象与技术奇迹,所影响的绝不仅仅只是一个种族的人,而是全世界与全人类。这正是科幻文学的一个特点。

“我个人认为,吸引读者的除了科幻本身的魅力之外,中国的科幻作品能够在西方、在英语世界、在海外产生重大的影响力,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这与科幻文学的某些特质是相关联的——科幻文学和别的文学形式不同,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可能在落后国家中诞生经典的文学作品,比如说从前的苏联、现在的南美洲。但是想创作出得到承认的好的科幻文学作品,并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个作品必须是诞生在一个先进的、高速发展的、充满未来感的国家。而目前中国就是这样一个国家,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之中,是一个充满未来感的国家。

“一定要明确的是科幻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创作读者乐于阅读的、受读者欢迎的、真正好的作品。只有具备这个前提,以大量的读者和大量的受众作为基础,科幻才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科幻小说从其自身的体裁性质而言,确实具有这样一些功能。科幻可以开发人们的想象力,活跃人们的思想。同时,科幻文学是一个具有强烈的创新色彩的东西,对我们建设一个创新型大国也有一定的意义。尤其是对青少年读者来说,能够引发他们对科学技术、对未知世界的兴趣。

“科幻首先是一种文学,那么就要用文学创作的规律去创作科幻作品。只有产生好的文学作品,作为文学作品的科幻,才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10]

“《三体》在处理星球大战题材的方式上颇有寓意。在《三体2》中,地球被三体派遣的智子全面监控,基础物理学研究彻底停滞,无法对抗科技水平远高于人类的三体能量,最终,解救地球的居然主要不是科学家,而是一位名叫罗辑的中国社会学家。罗辑被赋予重任看似荒唐,他自己也搞不清能做些什么,四处胡混,形成作品里长久的悬念。结局是出人意料的,罗辑从叶文洁处受到启示,领悟了宇宙的‘黑暗森林法则——宇宙像一个黑暗的森林,隐藏着大量文明,彼此构成生存的威胁。在罗辑的要求下,人类向三体舰队发出信号,告之与地球的决战将同时暴露他们自己,招致其他文明对三体的毁灭性打击,终使三体舰队为自保暂时放过了地球——作为科幻小说,《三体》克服了技术中心主义,没有将推进情节诉诸对高新科技手段的无节制构想,而是将宇宙文明整体视为与人类社会同构的社会共同体,以社会性规则发生作用终结全篇,是十分高明的,也说明作者深谙文学性。联想一下,书中残酷的‘黑暗森林法则,实际上也是对人类社会现存秩序的隐喻。

“当然,对未来科技发展面貌的大胆推测与描摹,是作者从事科幻写作的一个重心,构成了作品的特色。科幻文学是科学与文学的综合价值体,其趣味也来自科学。尽管刘慈欣不是科学家,作品中会存在某些经不起专业检验的成分,但他的创作仍然显示了他所积累的科技素养,它们与想象力相混杂,形成令众多科学爱好者着迷的写作内容,特别在《三体3》中,科技想象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如使飞船达到光速的曲率驱动技术、神秘的二向箔武器、三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跌落的理论等,都有力地扩张了读者的视域,激发起他们对未来世界的探究欲望。

“但科学想象仍不能代替文学想象。科幻小说是呈现作家想象力的独特领域,科幻小说中的文学想象建立在科学想象的基础上,而文学想象需要超越科学想象才能成为审美对象。令人欣慰的是,刘慈欣的想象是全面的。在《三體3》中,我们能读到这样的情节:患癌症的男孩云天明决定接受安乐死,并同意联合国情报局的请求,将自己的大脑发射向三体舰队。他暗恋着一个女孩程心,离世前又用一笔意外之财为她购买了一颗距太阳系286.5光年的恒星。程心也爱上了他,在三体舰队克隆出他的身体后含泪与他视频,约定未来在他为她购买的恒星上见面。这次见面跨越了几个世纪,程心来到恒星时,只见到了云天明为她刻在石头上的留言——这是一个爱情故事,与古往今来无数作品写过的故事相似,但读到它,我们仍不能不为这种建立在科学想象之上的文学想象格外感动,它给读者带来的新鲜体验前所未有,也使爱情故事骤然生辉。可以说,刘慈欣确是写科幻小说的高手,不仅在于他善写科技,也在于他善于凭借科技放大文学的魅力。”[11]

近十年来,国内好像都没有一部IP比《三体》更“现象级”。《三体》的故事好过《星际迷航》。

电视剧《三体》的豆瓣评分在播出时一直在上涨。看过最后10集的观众普遍认为是“超神”,“只要全系列维持这部水准,《三体》赢了。”

“作为当下最具全球影响力的中国科幻作品之一,《三体》号称国产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其影视化之难,似乎是业内外人士都已达成的共识,其复杂的主题和宏大的世界观,无论从深度、体量都具有很高的改编难度。众所周知,任何科幻作品的迷人之处在于幻想,而同样的描述每个人的幻想都是不同的。因此对于《三体》IP,影视化的期待值必然更高,如何呈现每个人心中的《三体》便难上加难,剧版《三体》回归原著本身,力所能及地将书中的‘三体世界搬到荧屏,已是难得,遵循原著之余,进行合理化改编,从时空的立体维度穿插呈现不同年代、不同环境的故事,让历史有了厚重的质感。

“没有‘魔改,尊重原著的现实主义内核,有一众演技派演员加持的剧版《三体》,重塑了书中那个宏大世界观里的人性故事。纵然无法让所有人满意,但仍然以饱满的人物形象、曲折的叙事情节给予观众一场科幻盛宴,剧中的故事,既有最表层的视觉震撼,也有更深层的内涵哲思。”[12]

《三体》其实是讲了一个“控制欲”和“控制的终点”的故事:地球人想控制一切,最后发现自己什么也控制不了,因为地球人只是宇宙的蚂蚁;
三体人想控制地球,但最后发现他们消灭不了人类;
高维文明弹星者以为自己能维护宇宙秩序,但最后宇宙大爆炸了,让一切高维文明归于零。这个道理,可以回归为中国的释道哲学: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像刘慈欣这样的作品包含现实色彩,从生活中微小细节着手,很有魅力。

在剧版《三体》里,导演设置的悬疑情节包括:杨冬为什么自杀?汪淼为什么能看见倒计时?申玉菲在为谁效力?答案都是“农场主”或者高维文明。自大的人类绝不会想到:在三体人眼里,人类的科学可笑得就像“迷信”。把三体人、地球人、宇宙放进火鸡故事里:三体人是农场主,地球人是火鸡,而宇宙是农场主之外的世界。当你是一只“二维蚂蚁”或者“火鸡”时,你笃信的真相,能是真的吗?不是迷信是什么?这就是老年叶文洁所说的:“物理学没有不存在,只是我们认为的物理学可能不存在。”

时空的交汇处,也是命运的抉择点。两个文明一段故事,究竟会给未来带来怎样的改变?除了刘慈欣,好像本世纪尚无人给出如此大胆的假设。这种假设“破了次元”,相信很多“三体迷”都认为:《三体》可能是某种真理的“冰山一角”或预言。但是,刘慈欣并不想让读者绝望。剧版《三体》有一集结尾是一只火鸡成功出走了,这是在影射“汪淼在史强的鼓励下,重新开始纳米研究”,也是在暗示刘慈欣的一个信仰:虽然我们是虫子,但虫子从未被战胜过。

勇敢,但不要自大,刘慈欣告诉我们,绝不要笃信地球文明为宇宙的最高文明。

电视剧《三体》汇聚了一众实力派演员,为观众献上精彩的表演。汪淼的严谨,史强的草莽,被张鲁一、于和伟精准拿捏,处事风格截然相反的俩人,在携手破局的过程中接触到科学认知之外的宇宙力量,走入神秘莫测的外星文明,面临更大的谜团与危机。

饰演汪淼的张鲁一演得很到位。因为汪淼是一位物理学教授,而张鲁一看上去就有一种学霸气质,他还曾在《嫌疑人X的献身》中饰演过数学天才。张鲁一出道以来虽然没有大红大紫过,但是演技却一直备受称赞,各种类型的角色都能拿捏得十分到位。

电视剧《三体》的总制片人白一骢说,大家看多了“这个男人叫小帅,这个女人叫小美”之后,再去看一个节奏不快甚至可以压慢节奏带来沉浸感的电视剧,接受起来肯定有点儿困难。但这就是现实,快消费是时代造就的结果,我们不能去怪观众没有耐心,要去慢慢品味才行。“从一开始,我就说这部剧不应该是那种让大家看完之后特别嗨的类型,而是需要大家沉浸在节奏里、在思考中获得精神快感的作品。”

“科幻虽属幻想性文学,却是颇能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学类型之一,它探索并深刻揭示当前人类与科技共生并进的复杂图景,先天具有跨语言跨文化的全球性视野。这是科幻文学能够顺利‘出海的天然优势。在《三体》带动下,韩松、夏笳等一批中国科幻作家也相继受到海外关注。一部作品热销带动一种文学类型的传播,类型传播的规模效益反过来又进一步助推热门作品的火爆输出。以一部或几部标杆作品作为“突破口”,或可作为类型文艺走出去的一种可行路径。

“应该看到的是科幻要想形成更大的国际影响力,必须突破‘小圈子心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与来自影视、科技、艺术、教育等诸多领域的资源力量进行跨界碰撞,拓展类型边界。比如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热映就再次提升中国科幻影响力。我们可以借助不同的媒介形态,让更多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受众能够接触、认可并喜爱中国科幻,进而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与价值。

“任何一种文艺类型要想成功走向海外,必须自身具备足够实力。只有一部《三体》还不够,我们期待中国科幻文学创作水平的整体提高。尤其是在这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深刻改变社会生活的时代,科幻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对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以科幻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还有很多探索的可能。期待更多有生力量加入创作、开发、推广中国科幻的朝阳事业,为振兴中国科幻添砖加瓦,为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贡献力量。”[13]

電视剧《三体》播出,无疑开启了中国科幻剧的新时代。“《三体》以自身独有的影响力,点亮了一束前行的希望之光。让我们看到了国人对科幻作品的期待和热情。”CCTV电视剧官方微博引述《人民日报》的文章如此评价《三体》。

“一个故事是否精彩,当然更离不开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对不同角色的再塑造,将书中看似单薄的人物构建得栩栩如生,是剧版《三体》对原著成功的改动与扩充。”[14]

曹操说,吾梦中好杀人,在当时也就骗骗底层兵士,杨修他都骗不了,如果放在今天,有几个人会相信曹孟德?

有人说:“一个人具备思考的能力,就拥有了内在的自由。”在喧嚣中保持思考,看清自己、守住自己,才能远离无谓的焦虑和困扰。

叶文洁说对伊文斯与三体人的联系以及三体组织的很多事,自己都不是很清楚。如果你是作战中心的上层领导,你敢完全相信吗?你会完全相信吗?

在电视剧《三体》第28集中,当常伟思谈到杨冬的死时说道:既然如此,您为什么不告诉她真相呢?

叶文洁喝了口水,缓慢回答:难道,我所知道的,就是真相吗?

听到叶文洁的话后,杨冬的未婚夫丁仪愤怒地出走。

纵观《三体》第一部,叶文洁是灵魂人物,也是全剧受争议最多的一个人。女儿的离开对叶文洁的打击很大,此时她的心境常人已无法理会。或许她对年轻时候的做法产生了动摇,或许她产生了新的想法,也或许她已经参透宇宙。

罗辑在给已故的同学杨冬扫墓时,遇到了同样前来为女儿扫墓的叶文洁。叶文洁告诉他宇宙社会学的两条基本公理:第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第二,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并且,还告诉了罗辑两个推论:猜疑链和技术爆炸。

叶文洁帮助了罗辑,使其后来在此基础上推导出黑暗森林法则。

叶文洁这个人物真是一言难尽,她是一位少年天才(14岁时就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也是一位优秀的物理学家。青年时期,生活遭遇重大变故,对人类绝望,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把三体人招来了,让人类置于险境。但她也启迪了罗辑,让罗辑有机会发现黑暗森林法则,震慑了三体人,为人类留下希望的火种。叶文洁大概是天使和魔鬼的复合体吧。

认同叶文洁的人说:“不经她人苦,莫劝她人善。”不认同她的人,说她是一个偏执自私的理想主义者、一个挟私报复的毁灭派。事实上,她是太阳能量镜面增益反射效应的发现者,也是黑暗森林理论的创始人;
她是地球三体组织的最高统帅,也是人类文明最终落幕的罪魁祸首;
她是《三体》系列故事的幕后推手,也是刘慈欣所塑造出的最为丰满的人物。

叶文洁的一生,基本是在被欺骗与背叛中度过的。其实叶文洁从青年到老年,都有一种超乎常人的冷静和沉着。她人生中仅有三次和年龄相符的热情和天真,遗憾的是,这三次她由于热情和天真而热情拥抱的对象都背叛了她。第一次,她信任白记者却遭到白记者背叛。叶文洁的父亲叶哲泰,是一名大学物理教授,因为在教学内容中加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宇宙大爆炸等理论,而被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进行批斗。在那个年代,爱因斯坦也是反动的,因为他去了美国,搞了原子弹。1922年,爱因斯坦到中国访问,叶文洁的外公因为德语好陪同做翻译。叶文洁的母亲叫绍琳,智商极高。叶文洁的外公对绍琳的评价极为准确,说绍琳太聪明了,但不适合理论物理,理论物理需要笨功夫。当叶哲泰被批判的时候,没想到的是,绍琳也在场,更为过分的是,母亲绍琳是批判父亲叶哲泰的主力。

更为让叶文洁寒心的是,她的妹妹叶文雪也倒戈相向。父亲坚持不肯向非理性的狂热低头,叶文洁眼睁睁地看着父亲叶哲泰被一群疯癫的青年人用皮带抽死,却无能为力。这对叶文洁的心灵是怎样的一种摧残!

目睹这一切的叶文洁,经历了人生第一次至暗时刻。母亲因此精神崩溃,随后改嫁他人。叶文洁对家庭彻底失去希望,与母亲之间产生了无法逾越的隔阂,这一年,叶文雪死在了一场武斗之中,叶文洁最喜欢的一名老师也在家中自杀。叶文洁在风华正茂的年龄家破人亡,失去了她尊敬的父亲、老师,失去了母女亲情,失去了手足之情。举目无亲的叶文洁,因为家庭成分的关系,被下放到大兴安岭齐家屯农场,成为伐木工人。在这里,她结识了记者白沐霖。他们都对那些大树被伐倒感到担忧,这些大树,有的生长了几百年,却在十分钟内就被伐倒了。因此他们在环保这件事情上产生了共鸣。

白记者给了她一本当时的禁书《寂静的春天》。这本书讲的是杀虫剂的滥用导致寂静村庄死去的故事。

年轻的叶文洁,被白记者吸引,被这本书吸引,也被其中的思想所吸引。

《寂静的春天》这本书使她对人类之恶第一次进行了理性思考。也许,人类和邪恶的关系,就是大洋与漂浮于其上的冰山的关系,它们其实是同一种物质组成的巨大水体,冰山之所以太醒目而被认出来,只是由于其形态不同而已,而它实质上只不过是这整个巨大水体中极小一部分,人类真正的道德自觉是不可能的,就像他们不可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借助于人类之外的力量!

这个想法决定了叶文洁的一生。她替白沐霖誊抄了一封寄给上级的信,反映当下垦荒砍伐、毁坏大自然的情况。结果这封信在当年触动了大家敏感的神经。恐惧之下,白沐霖为求自保,将一切的一切都归咎于叶文洁,嫁祸给了叶文洁,说她有危险的思想。再结合叶文洁不好的出身,于是,无辜、无助的她面临审判。

第二次,她信任三体文明却遭到三体文明背叛。红岸基地总工程师杨卫宁,作为父亲曾经的学生,也许是因为恻隐之心,及时出现并拯救了叶文洁,叶文洁被调往红岸基地。叶文洁了解到红岸基地是为了监听外星人的存在,以便获得外星人的技术,实现我们技术的突进。在红岸基地里,叶文洁研究发现,原来太阳还是一个电波放大器,能让电磁波放大上亿倍。

叶文洁宁愿选择放弃余生自由,这也意味着叶文洁对人类已经彻底死心。用她自己的话说:“夜深人静的时候,从耳机中听着来自宇宙没有生命的噪音,这噪音隐隐约约的,好像比那些星星还永恒,有时又觉得那声音像大兴安岭的冬天里没完没了的寒风,让人感觉寒冷啊,那种孤独真是没法形容。有时候下夜班,仰望星空,觉得群星就像发光的沙漠,我自己就是一个被丢弃在沙漠上可怜的孩子。”

叶文洁怀着报恩心理与杨卫宁结婚,组建了家庭。结婚的目的只是出于报恩,她已经心如死灰,对杨卫宁没有爱。女儿杨冬出生后,叶文洁过了一段平静的生活,在基地周边的一个屯子里生活,那里的人都很善良,后来为了女儿杨冬的教育问题,叶文洁决定回母校清华教书,那时候已经恢复高考了。叶文洁的母亲绍琳很聪明,嫁给了一个还在牛棚中落魄的干部,后来这个落魄的干部被平反后,升了官,绍琳成功在一所高校当了副校长。叶文洁带着孩子去看望绍琳,本来一切挺好的,两个人都选择性地回避叶哲泰的话题,但绍琳却通过自己的丈夫警告叶文洁不要再提叶哲泰的事情,让叶文洁对母亲绝望了。

如果说人性邪恶让叶文洁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念,那么人性的贪婪和无知才是对叶文洁最沉重的打击。叶文洁后来也找到了当年打死她父亲的女学生,本来有四个人,有一个已经死了,其他三个人也过得比较惨。面对历史,叶文洁痛彻骨髓,而这三个人则毫无悔意,她们将一切的错误归结为那个年代的政治,她们对于自己所犯下的错误自有一套说辞,她们把死去的同伴当作开脱的借口,她们说在这段历史中没有加害者,所有人都是受害者。这三个人都在诉苦,但却无人对当年的事情道歉。脱离了政治的引导和桎梏,人类的本质仍然是这么恶劣。

叶文洁对这个世界彻底失去了信任。哪怕对救她性命、爱她护她的丈夫杨卫宁,她也是冷静、客观、理智的。除了工作,她不再对任何事情有热情。直到她发现了三体文明。叶文洁偶然发现了太阳能量镜面增益反射效应,并运用太阳放大功率的方式向宇宙发送了信息。

此时的叶文洁,对人类早已失去希望,她想让外星人降临地球,并借助外星人的力量拯救人类世界。三体接线员说:“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叶文洁激动万分,给三体文明发出了邀请。三体世界收到叶文洁的信息后,三体文明,这个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世界,发现了距离自身如此之近的地方居然有宜居星球,于是开始了进军地球的前期準备工作。

“到这里来吧,一个环境适宜、四季分明的永远恒纪元的星球。”叶文洁对陌生的三体文明又产生了信任,认为这就是她愿意为之付出一切的伟大事业,不管付出任何代价也要达成的成就。

而事实证明,三体文明又一次背叛了她。三体文明拥有更高的技术,却并不拥有更高的道德,那是一个为生存而切割掉一切情感的星球,一个光明正大人吃人的星球,一个随意杀人烧人的星球。

第三次,她信任伊文斯却遭到伊文斯背叛。自上次发射信号的8年之后,叶文洁终于收到来自三体世界的回信,而回信的内容却是警告叶文洁:“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叶文洁在西北山区遇到了环保主义者伊文斯。伊文斯是美国的富二代,爸爸是一家跨国石油公司的总裁,资产丰厚。13岁生日那天,伊文斯发了宏愿,要保护世界上的环境,成为一个纯粹的环保主义者。伊文斯在全世界践行自己的环保事业,但却频频受阻。也因此,伊文斯对世界的看法在某种意义上与叶文洁相似。

伊文斯是一个在中国垦荒种树的外国人,他种树是为了保护一种稀有的鸟。几年之后,叶文洁故地重游,发现伊文斯种的树被大片大片地砍伐了,伊文斯的心血遭到了破坏。人类贪婪地疯狂地索取着大自然的一切。就像那本《寂静的春天》中描述在杀虫剂的毒害下正在死去的寂静的村庄。

伊文斯向叶文洁求救,不知自己该怎么活下去。叶文洁那颗许久没有相信过人的心又动摇了。最终,她还是告诉了伊文斯三体文明的事迹,一个她埋藏在心底从未告诉过别人的事迹。然而伊文斯骗了他,他背着她偷偷地搞自己的人类灭绝纲领。伊文斯主导的降临派,一心企图借助外星人的力量消灭人类。

杨冬本来是一位非常杰出的物理学家,有一天她发现物理学理论走向了死路,引起了她精神上的错乱。而更为致命的是,她发现她的母亲叶文洁竟然是人类背叛组织ETO的首领。

杨冬彻底绝望了,她选择了自杀。

叶文洁不是一个寻常的女人,普通的情爱根本打动不了她。她只有在面对一些全新的思潮、文明时,才会被吸引,重新焕发对生活的热情。而盲目地信任,换来的只有一次又一次的利用和背叛。本来,她的理想只是试图通过更高级的文明来改造地球,其初衷并非要毁灭人类、毁灭地球。但是后面所发生的事情,远远超出了她的预料和她能够控制的程度。正如她自己所感叹的那样:我点燃了火,却无法控制它。

如果说三体人的到来是由叶文洁人性中的恶导致的,那么黑暗森林法则就是她人性的善的一面的象征。

这也是最后人类政府释放叶文洁的原因。这是人类政府的善。

电视剧《三体》的最后,叶文洁举起手,缓缓看向夕阳,说:这是人类的落日。终于,叶文洁在雷达峰走到了人生的终点。

在雷达峰上,叶文洁走到悬崖边上,她曾在这里亲手结束了两个人的生命。她并没有像其他同行的人那样眺望云海,而是把目光集中到一个方向,在一片云层下面,有一个叫齐家屯的小村庄。或许就如刘慈欣所言,最令叶文洁难忘的是在齐家屯的夜晚,在那时她才真正感受到对生活的眷恋……

叶文洁的一生就这么结束了,出生于1947,死于2007年,终年64岁。她在《三体》中是一个很矛盾的人,是反派无疑,但是这个反派,却让人恨不起来甚至会让人对她有几分同情。她的一生充满了争议与悲剧色彩。有人说她是“带路党”;
有人说她是“球奸”;
有人说她坏到极致,可谓受千夫所指;
也有人说,即便这样,站在她的角度,我却说不出哪怕一句指责的话来,因为在她的身上有着每个普通人的影子,充斥着理智与冲动的碰撞,萦绕着善与恶的人性纠缠,她是人性的缩影,矛盾的载体。

《三体》中有一句话: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禽兽之性不能善,亦不可恶;
人之性可引为善,亦可引为恶。

这个世界,不是因为你善良而美好,而是因为你遇到的人都善良。

“除了改编优秀之外,电视剧《三体》在配乐、镜头语言、服化道场景等方面也获得观众相当多的好评,足以说明中国科幻电视剧的工业制作水准稳稳地跨升了一个台阶。但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是:电视剧《三体》能否把原先极为小众、狭窄的国产科幻电视剧赛道拓宽?一些科技创新大国往往也有着成熟发达的科幻题材文学影视作品市场,一方面让更多的科研工作者以及科研成果走入大众视线,另一方面也激励着更多的孩子从小培养对科研的兴趣,例如国外的SYFY频道就以集中播放科幻题材剧集而著称。而中国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等电影票房与口碑双丰收,但是科幻题材电视剧创作已长久没有发出强音。因此,尽管无法确定收获了良好口碑的《三体》电视剧是否能激活国产科幻电视剧的‘工业革命,但其表现和影响却受到业内人士的期待。”[15]

在《三体》世界中,刘慈欣虚构了一群外星人,在他们生活的世界有3个太阳,没有人知道下一秒是春、夏、秋或冬——那是来自数学家庞加莱的一个结论:三体问题不可解。那是个灾难毫无征兆的世界,有一天,居民们终于醒悟,他们决定移民到地球。

刘慈欣原著之所以用《三体》这个名字,一定有他深刻的用意。“三体”的“体”是什么?答案很明显,“体”就是太阳,至少表面上是。三体星系因为有三个太阳,所以叫三体。但是ETO玩的游戏明明是以地球历史为背景,地球上根本没有三个太阳,他们不会很出戏吗?而且在“三体游戏”里,经常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混搭,商纣王对应战国文明,汉代不分东汉西汉,秦始皇却对应现代。

史强说,邪门到家必有鬼。在《三体》里,越是邪门的地方,越是埋藏着作者隐喻的东西。因此,“体”表面上是太阳,但本质上不是,是隐喻的另外一种东西。隐喻什么,我们需要从太阳这个事物本身来分析。太阳,他的光照虽然养育了万物,但如果真的把万物无遮无拦地放在太阳眼前,一定会热到连渣都不剩。而且,太阳表面时不时会爆发太阳风暴,产生的强烈辐射会把所有东西摧残一遍。地球有地磁场,能隔绝风暴,这才养育了生命。没有保护的月球,被太阳辐射反复摧残,表面连块大石头都无法保留,都给热成渣了。就算没有太阳风暴,生命如果持续受到太阳光照,会被灼伤乃至脱水。还好地球有自转,产生了白天黑夜,生命自己又找到了遮挡的办法,这才活了下来。太阳虽然非常热,没有了太阳却万万不行。太阳播撒的太阳光是一切生命物质转化的基础。低级生物和植物吸收了光能,才能给动物和人类源源不断地供能。太阳光产生的温度,也是生命活动的基础条件。

太阳这个事物,没它不行,离远了不行,离近了也不行。因此,在古代,很多文明用太阳来比喻部落首领,或者站在最高处那个人。绕了这么远,说结论吧:太阳,就是三体的“体”,隐喻着权力。三体的“三”,就是三种,合起来就是三种权力。

在《三體》的续集《死神永生》里,云天明为了传递信息,给程心讲了三个童话。这三个童话看似简单,其实里面包含了巨量的信息。刘慈欣的三部曲也是如此,看似表面简单,其实内里潜藏了巨量信息。第一部《三体》,很多人把它当作一部刑侦小说或者科幻小说,其实只是被表面的剧情迷惑了。《三体》里面隐藏了很多信息,隐藏的手段叫做隐喻。隐喻这种手段,一般是作者出于保护自己或者作品的目的,隐晦地表达自己真正想表达的东西。也许直接表达之后,作品就无法获奖或者无法被更多的人看到。隐喻虽然好,但也给我们这些普通读者带来了难度。因为如果作品表面的东西太过精彩的话,我们就会被表面吸引,反而把真正的东西忘了。不过,使用隐喻手法的作者,都不会放任自己真正的东西被埋没。他们是想要作品被解读的,所以他们一定会留下一把钥匙,用来解读自己的隐喻。像云天明的那三个童话一样,他留下的各种隐喻之所以能被解开,是因为里面的一个古怪地名:赫尔辛根默斯肯。这个名字成为解开隐喻的钥匙。隐喻都需要钥匙才能解开,否则只能是童话。

人性隐含着罪恶,世界常发生灾难,但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罗素仍然相信,人是值得活的。罗素的意义正在于此,他时刻提醒着人们要不断反思,要正视自己当下的生活,矢志不渝地去寻找真正的自己,做真正的人。

个人的寿命再长,在历史长河中,也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哲人的思想,却能超越时代而永驻。

导演李安曾在一档节目中说:“我是36岁才开张,属于很晚熟的人。”回望自己大半生的奋斗历程,他告诫青年人:“成长是很自然的事情,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抓住手里的一切,竭尽全力往前冲。”36岁才成名的刘慈欣恐怕对这段话再认同不过。

刘慈欣,祖籍河南,1963年出生,长于山西阳泉。

1999年,一个世纪的终章。你还记得那个经典的年份吗?那一年,刘慈欣是山西阳泉娘子关电厂的一名计算机工程师(近30年都没有换过单位),一个圆脸平头的中年人。他戴眼镜,出差用的旅行包中装着扁长的牛皮纸信封,信封里装着散装的茶叶,标准国企技术人员模样。在谈到自己的写作环境时刘慈欣表示:“相当大一部分写作时间都是在计算机工程师这个岗位上写的,因为在岗位上写作,有一种占便宜的感觉。”随着2009年娘子关火电厂被关停后,一直把科幻作为业余爱好的刘慈欣才终于成为一位全职科幻作家。

“刘慈欣曾说,正是阅读了科幻小说,才让他逐渐成为一名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的作品是最早进入中国的西方现代科幻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出版了他的《2001:太空漫游》《与罗摩相会》。‘这两本书第一次激活了我的想象力,思想豁然开阔许多,有小溪流入大海的感觉。”“读完《2001:太空漫游》的那天深夜,我走出家门仰望星空,在我的眼中,星空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了,我第一次对宇宙的宏大与神秘产生了敬畏感。”[16]

刘慈欣喜欢仰望星空,虽然他生活的那个山西小城里,看见星星并非易事。他说,那是个小山沟,没有影院,快递送不到。距那里最近的城市是太原,火车要走4个小时,硬座,10块钱。他说,曾经为了查一查某任教皇的资料,往返要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去北京。他不热爱旅行,不觉得在外与在家有太大区别,即使在生活了十几年的小城,他仍然会时时觉得,自己“像个陌生人”。这位计算机工程师对互联网上的新鲜事不怎么感冒,他曾经有个博客,觉得浪费时间,没继续更新;
开通过一个微博,不是为了写微博,只是为了“避免别人恶意抢注”。

许多人在大好的年纪里虚度着光阴,却从没试图认真叩问自己的内心。听过这样一段话:“越是困难的时候你越要行动,而不是过度地担心;
你要赶快去做,而不是反复猜测万一呢?是不是呢?会不会呢?”很多时候,我们一不小心就会想太多,想着想着,就变得焦虑、变得迷茫、变得消沉。

一份工作,如果只是为了解决温饱或满足口腹之欲,人就会被物化和机械化。在山西的一个小城里,刘慈欣认真叩问自己的内心。白天工作,晚上写作,是刘慈欣寻常的日子。

“虽然《西游记》《封神榜》《镜花缘》可以证明中国人原本并不缺乏想象力,但就‘思想血统而言,这些作品和当代科幻并无相通之处。当19世纪末西方科幻由威尔斯开启反思科学的传统时,中国的第一代科幻作家却在全力模仿凡尔纳,想象着未来一个又一个高科技盛世。上述传统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然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科幻作家迅速完成了与国际的接轨,在整体上汇入国际潮流之中。

“被誉为‘中国科幻第一人的刘慈欣,偏偏没有汇入这个潮流之中。他以孟子‘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坚持着他的科学主义创作纲领,突显出他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科幻中的反潮流地位。科学主义最基本的信念,是相信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问题,而这恰恰也是刘慈欣的信念,他在作品中反复表达和图解着这个信念。”[17]

刘慈欣说:中国目前三位最有成就的科幻作家,都不住在大都市,我在阳泉娘子关,王晋康在河南南阳,何宏伟(何夕)在四川自贡。再比如世界科幻三巨头,阿瑟·克拉克、羅伯特·海因莱因、艾萨克·阿西莫夫,虽然后两者在美国的大都市,但阿瑟·克拉克终身生活在斯里兰卡的一个小渔村里,他的小说视野也更为广阔,描写的场景更为宏大、壮丽。

不写作的日子,刘慈欣喜欢看电影,从网上下载来看。他喜欢的电影有两种,“一种是特别激烈的大片;
另一种是极其舒缓、没什么情节的散文电影。”他喜欢《盗梦空间》胜于《阿凡达》,因为后者“没灵气”。刘慈欣觉得,西方人很难拍好恐怖片,“他们一定要把恐怖具象化,可鬼这个东西,有了形状就不可怕了。”他也喜欢自己的山西老乡贾樟柯的电影,提到贾樟柯的电影《24城记》时他说:根本不用看,“简直就是我们那儿。”

一点儿也不科幻的日子,让他想方设法地钻空子、找空闲来写稿,这个安静的理工科直男,只有驰骋在自己构筑的科幻世界里时,才微微地发着光。面对国内的科幻漫长的低迷期和出版社无限期退稿的双重打击,许多人都选择了放弃,可刘慈欣依然保持着对科幻世界的热爱,就这样傻傻地坚持着。默默无闻的刘慈欣,给我们打开一扇通往宇宙的门,让我们在庸碌单调繁忙的生活之余,还有心情瞥一眼星空。那一年,《鲸歌》在《科幻世界》杂志上发表,这是他自1978年陆续创作以来,第一部正式印在纸上的作品。那一年,他获得第一个奖项——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流浪地球》这个充满想象力的故事,也是在那一年诞生的。

人生四然:来是偶然,去是必然,尽其当然,顺其自然。在博客中,刘慈欣感叹:我们这些科幻迷中“只有极少数最后能幸运地发表作品,大多数作品都只能在网上发表,我们在昏暗的网吧中一字一句地输入自己的科幻小说,它们中有些像《战争与和平》那么长……”

3卷本的《三体》写了5年。《三体3》完成那天,刘慈欣在博客里说:科幻是一种闲情逸致的文学,只有在安定的生活中,我们才可能对世界和宇宙的灾难产生兴趣和震撼,如果我们本身就生活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科幻不会再引起我们的兴趣。

一位铁杆科幻迷用科幻的方式评价了这部作品:《三体》后,世界上的人将分为3种:没看过《三体》的;
看过《三体1、2》而没看过《三体3》的;
看过《三体3》的。而另一位批判性的读者则指出:《三体》完成了其他科幻小说所不能完成的任务,“它,居然像一本小说了。”

刘慈欣红了。这和他、科幻文学并没有多大关系。只是因为一些互联网大佬,在他的作品中,发现了“黑暗森林”“降维打击”这些概念,觉得很符合他们自己的业界生态,就在很重要的场合不断引用,于是网民跟风,捧红了《三体》,书中很多话变成了网络金句,知道不知道的,都能说上几句。

“我国科幻在20世纪80年代的热潮中有‘四大天王之说,用以指代郑文光、叶永烈等老一代科幻作家中的杰出代表。始于1991年的最新一次科幻热潮中,也有类似的提法,指的是王晋康、刘慈欣、韩松和何夕四位最受读者欢迎的新一代科幻作家。在更新的一代中,也有陈楸帆、宝树、张冉等佳作不断。对于表现不俗者,有一个问题我们必须作出回答:为什么是刘慈欣取得了这样的成功?这个问题也许有很多答案,但笔者认为最核心的有三条:

“第一,刘慈欣的科幻特别是《三体》代表了中国人在幻想的世界里能走出的最远距离。1991年之前,我们的科幻多以技术发明为主;
1991年后,展现某项技术对现实的影响的作品大幅度增加,但从整体而言,中国科幻缺乏对全新未来世界的构造。刘慈欣的科幻大气磅礴、富有激情,奇绝的想象震撼人心,构建了中国式的未来或宇宙图景,其中更包含着中国关切。中国的读者对这样的图景充满期待,其他国家的读者同样对这样的图景充满期待。

“第二,刘慈欣的科幻不仅空灵奇绝,更有坚实的现实之根。他作品中的人物在宏大的宇宙事件面前所作出的抉择,超脱现实却又真实可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他的短篇科幻小说《中国太阳》。在这部短篇科幻小说中,作者描写了一个名叫水娃的农村娃,从向往城市的灯火到走进城市,再到成为太空清洁工,直到驾驶‘中国太阳驶向宇宙深处,谁能说这不是最现实的中国梦?

“第三,刘慈欣对科幻创作始终保持着虔诚的心态。他不习惯于自称作家,而总是称自己为科幻迷,称最幸福的事就是为科幻迷写作。当下中国,不仅仅限于科幻,整个文学界都能感受到一种浮躁之气。只有静下心来,保持纯净的梦想之心,才能创作出真正具有文学价值、能够留存后世的佳作。”[18]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缘分”这两个字,妙不可言。看过一段话说:“命运早晚会使我们和某些人相遇,从而让我们知道我们可以让自己,以及不该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三观不同,注定无法强融;
频率不同,注定无法同行。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磁场,它由一个人的性格、认知、意念等种种因素所决定。事因你而生,人因你而来。做最好的自己,才能和最好的一切相逢。

从1999年发表处女作开始,刘慈欣笔耕10年,连续8年获得中国科幻文学最高奖项银河奖,已经成为中国科幻重量级的作家,有人说他是“中国科幻文学第一人”。2015年,刘慈欣被誉为中国目前最有影响力的本土科幻小说家,他凭借《三体》获得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该奖是公认的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国际科幻大奖,堪称科幻界的诺贝尔奖。刘慈欣是该奖项自1953年设立以来的首位亚洲获奖者。

当时他已经42岁。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真正的人生从40岁开始,在那之前,都是“调研”。冬去春来、日出日落,每一个当下都是不可逆的,每一次想太多,都是在把生活的主动权交给虚无。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地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认识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弃的是什么。“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
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明白了这一点,人也就获得了自然与本真,洒脱与宁静。

其实《三体》刚出来的那两年没那么火,真正火是在得奖之后,很多人开始去看。

科幻文學有它的尴尬。刘慈欣说起与山西作协的人一起去国外,主流文学出身的老作家叮嘱他:“千万别跟人说你是写科幻的。”科幻的读者群也注定要比一般的大众文学更窄,“《盗墓笔记》那种流行读物,绝对不止十几万的销量。”

“刘慈欣《三体》的获奖,既靠实力,也靠一些偶然性。偶然性是说不清的,实力却应该得到足够重视。特别是在传统文学界,应该打破对科幻文学样式的沉默,对其进行认真评价与研究,促进中国当代文学的全面发展。

“传统文学与科幻文学的分野,一定程度上表现为现实精神与幻想精神的不同的文化内质;
纯文学以揭示真实为最高目的,现实主义要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再现世界,包括再现外部世界的真实,因此目前绝大部分传统文学作品都是‘写实的,又被称为严肃文学——倘若莫言主要致力于幻想小说,相信是不大可能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不过另一方面,人类的审美意识又从来不限于现实观照,人们在认清现实之外还需要做梦、幻想和超越现实,因而奇幻、科幻、玄幻、穿越等小说类别冲破写实主义的大一统天下另立山头,借助大众市场,也借助网络媒介畅行其道,声势显著,也是再合情理不过的事。在国内大量很有才华的传统作家中,倘若有1%不轻视这类写作并投身其中,还将大大提高今日幻想文学的整体水平。”[19]

一生很长,比回忆更有意义的事是从回忆里走出来,大胆地奔向你想要的未来。有句话说得很好:“一起一落是人生,亦喜亦忧是心情,一朝一夕是日子,亦苦亦甜是生活。”

世间原本没有过于圆满的人生,与其瞎想,不如让心归零,过好当下。

在80后、90后的读者中,刘慈欣这位60后作家被昵称作“大刘”。这个雨果奖,终于让“大刘”有了真正的知名度。他由此获得了巨大的名利,“能吃一辈子”。那之后,关于刘慈欣的动态不时能见诸各种媒体,他真正红了,“大刘”所至之处,无不人潮涌动。同时,也有人戏称他为“走穴刘”,出入红毯之上,镁光灯之前,粉丝之中。

2018年11月8日,刘慈欣被授予2018年克拉克想象力服务社会奖,以表彰其在科幻小说创作领域作出的貢献。获奖后刘慈欣感言:“作为科幻作家,我一直在努力延续着克拉克的想象,我相信,无垠的太空仍然是人类想象力最好的去向和归宿,我一直在描写宇宙的宏大神奇,描写星际探险,描写遥远世界中的生命和文明,尽管在现在的科幻作家中,这样会显得有些幼稚,甚至显得跟不上时代。”

路要一步步走,字要一笔笔写。只要你沉住性子,耐住寂寞,最坏的结果,不过是大器晚成。你要相信,心之所向,万水千山,终会抵达。伏久者,飞必高。当初你坚持着一些什么的时候,并不知道其中的意义所在。当暗无天日的时光终于终结,你会发现当时的一切,都化作日后的养料。凡为过往,皆为序章。下一个20年会发生什么,我们无从知道。但我们唯一确定的是无论个人命运如何跌宕起伏、无论世界局势如何变幻,时代的浪潮,只会也只能向前!

优秀的人,都度过了一段无人问津的岁月。莫泊桑说:生活不会如你想得那么好,也不会如你想得那般糟。《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有句话说:没有一颗心,会因为追求梦想而受伤。当你真心渴望某样东西时,整个宇宙都会来帮忙。人生,从来不惧努力太迟。当你行动起来就会发现,人生,从来没有太晚的开始。

生活,可以繁花似锦,也可以粗茶淡饭。以淡泊心对世事,以美好心过日子。轻拥岁月,笑对流年,携一缕阳光,微笑向暖。

“我国每年出版科幻图书约140种(不及美国的十分之一),其中美国、英国、日本和俄罗斯科幻占有相当的比例,而中国科幻却鲜少出现在美国或其他西方国家读者的视野中。即使在今天,仍有相当数量的美国人对中国人的想象世界的认识停留在《猫城记》(老舍著,我国最早被译成英文的科幻小说)的时代。

“在电影领域更是如此,美国科幻电影在中国大行其道,我们甚至已经习惯于美国英雄在幻想的世界一次次拯救世界,而我们至今仍未有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科幻片。

“好在这并非永远的定格,刘慈欣的出现,让一切都发生了转变。

“中国科幻的未来之路注定会非常漫长,获得一次雨果奖也许并不能一下子对现状有太多改变。但最起码,它提振了科幻创作者和相关产业工作者的信心。此外,《三体》获得雨果奖并在美国热销,有效地改变了中文科幻与英文科幻长期以来单向交流的局面,不仅增加了中国科幻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对我国的文化输出战略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20]

作家、读者、学者、出版人、媒体人……在人们数十年的合力之下,中国科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刘慈欣认为:随着中国的发展,科幻小说有可能迎来真正的黄金时代。

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正由于人的胸怀如此宽阔,才需要刘慈欣写出这样的小说。

电视剧《三体》的热播,已经让观众对于中国科幻片的未来充满了期待,期待向世界观众展现中国科幻的高度与深度,向世界传达中国对宇宙和未来的价值思索和审美理解。

参考文献:

[1][5][15]卫中.大IP翻拍,《三体》做对了什么?[N].文汇报,2023-01-29.

[2][6][12][14]钟玲.《三体》:当科幻剧回归原著本身[N].中国妇女报,2023-01-19.

[3][13] 陈楸帆.《三体》走红 中国科幻赢得世界目光[N].人民日报,2019-08-12.

[4] 张思毅.剧版《三体》能否开启科幻影视改编新篇章?[N].南方日报,2023-01-29.

[7] [11][19]胡平.从《三体》看科幻魅力[N].光明日报,2015-09-07.

[8] 邱伟.剧版《三体》人物塑造胜原著[N].北京晚报,2023-02-04.

[9]刘长欣.“一首中国电影人写给地球的情诗”[N].南方日报,2023-01-29.

[10] 祝力新,陈雪.《三体》英文剧集官宣[N].光明日报,2020-09-14.

[16] 陈雪.从《三体》眺望中国科幻出海远景[N].光明日报,2019-12-03.

[17] 江晓原.中国科幻 繁荣可期[N].光明日报,2019-12-03.

[18] [20]姚海军.为什么是刘慈欣?[N].光明日报,2015-09-07.

猜你喜欢刘慈欣三体科幻PL-01:科幻飙车党小哥白尼(军事科学)(2021年6期)2021-11-02到达科幻里的未来科学大众(2021年8期)2021-07-20刘慈欣文学院揭牌仪式娘子关(2020年6期)2020-12-09刘慈欣:如果有可能,我会不惜一切代价去未来文学少年(原创儿童文学)(2016年19期)2016-02-28基于遗传算法的三体船快速性仿真分析舰船科学技术(2016年1期)2016-02-27基于7.1 m三体高速船总强度有限元分析舰船科学技术(2015年9期)2015-12-23如何挑选100本科幻书中国科技信息(2015年1期)2015-11-16lIU CIXIN, CHINA’S SCI-FI MASTER汉语世界(2015年6期)2015-01-17“三体联动”构建应对反倾销的会计功能衔接机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年1期)2012-05-14
上一篇:草木的尖叫
下一篇:用罐头怀旧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