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经典与超越——近年上海博物馆特展的对比与思考

经典与超越——近年上海博物馆特展的对比与思考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3-11-22 14:24:02 推荐访问: 上海 上海(4篇) 上海个人房屋出租合同打印(3篇)

孙路遥

我们评价一个展览是否优秀,须综合考量策展视角、主题立意、展品遴选、布展动线、展陈设计、辅助手段、互动活动等多个维度,也体现主创团队对某一学术领域的研究底蕴。多年来,上博仅致力于传播和展示中国古代艺术和中华优秀文化,亦勤业于引进和推介来自世界等艺术精粹,在题材和呈现方式上不断超越经典,时刻寻求自我革新。

近十年来,盘点每一个展览从诞生到谢幕,从陌生到被传颂的过程,有惊艳,也有遗憾,更多的是难忘。从“鸿古余音—早期中国文明展”到“大英博物馆百物展”,上博开启了打破文物时代和门类的文明展范式,用文物对比生动阐释了文明的交流互鉴。“千文万华:中国历代漆器艺术展”和“灼烁重现:十五世纪中期景德镇瓷器大展”,全面展示了上博在专门研究领域的权威地位;
经历了疫情阻隔的“沧海之虹:唐招提寺鉴真文物与东山魁夷隔扇画展”,部分展品搭载着“新鉴真号”往返于中日港口,让人再次为“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而感怀;
乘风破浪的“宝历风物: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展”,首开跨国借展文物无人押运、线上点交之先河;
“熠熠千年:中国货币史中的白银”,“丝理丹青:明清缂绣书画特展”,小众门类的文物展亦可做得深入浅出,趣味盎然。“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以其超强展品阵容而技惊四座,“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则把一个观众熟知的地理概念加以重新演绎,可谓清丽脱俗。举办感念爱国人士捐赠义举的主题特展,更是上博长期秉持的传统,除了系列展“鼎盛千秋”“高山景行”“盛世芳华”,更有“莱溪华宝”“荷浦珠还”“仪象万千”等多个小而精的捐赠特展,长久留存于观众的记忆中。经过多年探索,上博展览的策展思路已不再局限于聚焦某一特定的文物门类或历史时段,而是试图呈现出多元融合的历史图景,或对不同文化进行综合考察,或将过去与当下进行联系探讨,引领当下文博界一股新风。

2017年年初,“鸿古余音—早期中国文明展”悄然登场,这场展览没有过于高调的宣传,但这个展览的真正的特别之处在于上博首次引入了文明对比的策展理念,在国宝展、精品展盛行的当时,打破文物时代和门类,以文化主题串联展品的展览在国内并不多见。

展览聚焦于“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不曾中断的古老文明”这一核心主题,围绕文字、统治、生活、信仰和葬仪五大主题,探求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内在动因。这个展览最初的设想基于上海博物馆与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建立的馆际交流合作,尝试将古代中国文物与古埃及文物进行对照展出,借助“文物组合”所构成的“故事链”,揭示出展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对文物历史与艺术价值的深度挖掘。

2017年7月到12月,“中国和埃及:世界的摇篮”在德国柏林的博物馆岛成功举办,展览为国外观众提供了一扇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窗口。如将古埃及木乃伊与西汉金缕玉衣并列展出,可让观众从中直观感受到中埃两大文明的古老哲学观,既有人性共通之处,也有显著文化差异—这种具有创新性和启迪性的展览观看方式,不仅带来了中埃两大古文明穿越时空的交响,更引发了不尽的回味,开创了文明对比展的经典范式。

2017年的互联网记忆中,有几个和博物馆有关的名词,一是“故宫跑”,飞奔入宫,只为一睹《千里江山图》;
而在上海,“大英展”成为了热门搜索词。上海博物馆是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全球巡展在中国的第二站(上一站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上博对其进行了“二次创作”,改名为“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并将100件展品合成的二维码作为第101件展品。这个展览创下了多项纪录,每天在博物馆外蜿蜒几百米的排队长龙被媒体称为“一道最美的文化风景线”。

通过全方位的媒体宣传报道,打卡“现象级展览”的做法,也是从“大英百物展”开始逐步走向正规,既然有“网红店”,文博艺术圈里也产生了“网红展”的概念—这个词起初被用在那种注重互动置景、满足拍照打卡和社交分享心理的商业展上,后来被用来形容观看人数多,引起轰动效应和受到广泛传播的展览,而在拍照、互动、分享、延迟满足等方面,博物馆举办的专业类展览也开始主动引入商业展中那些吸引观众的元素和手段。

“大英百物展”之所以成为初代“网红展”,具备了几个要素:首先是主题鲜明,用异域文物讲述全球故事,也着重展示在世界发展历程中的中国文化,这种既陌生又熟悉的叙事方式,在满足观众好奇心的同时,也完成了历史的普及。其次是世界知名博物馆的光环效应,对普通观众而言,也许短期内很难亲临大英博物馆,在家门口的上博看到大英藏品,便是当下的最优选择。其三,展期短、人数多、媒体话题发酵等引起的聚集效应,更促使一些原本不太关注博物馆的潜在观众迅速成为主力看展人群,让展览做到了面向最广大的受众群体。

襄阳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平原腹地是湖北省地级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已有2800多年建制历史,总面积1.97×104km2。规划2020年襄阳中心城区人口170万人,建设规模153km2。中心城区的布局结构可以概括为“一心四城、多中心发展”的沿江组团式结构,远景随着东津的发展将形成四城环洲的空间布局结构。

国际大馆强强联手,众多大师真迹、名作汇聚一堂,进一步提高了观众的审美意识和品位,对后续展览提出了更高期待和要求,但打造这类“网红”大展面临借展难度大、成本高昂、疫情反复等不确定因素,是否可持续成为了横亘在博物馆人面前的一道难题,关于特展可否收费的讨论逐渐被提上日程。

2019年开年第一大展,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展当之无愧。这一年的“跨国看展热”从年初持续到年尾,馆外长龙一般的队伍里,有将近一半的观众是“打飞的”前来的中国人。在提前半年公布的展品清单里,颜真卿传世唯一的不朽手迹《祭侄文稿》被局部放大,印在了展览海报最醒目的位置,而令资深书法爱好者们心驰神往的还有另几件“压箱底的宝贝”,包括销声匿迹了近80年的北宋李公麟《五马图》。

中国观众对于书画大展的持久热爱,在国内举办的一个规模不亚于东博的特展上再次得到认证,那就是上海博物馆的“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

作为明代书画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董其昌完成了中国文人书画的传承与超越。在董其昌家乡上海举办的这个展览中,为了对董其昌生平作品系统梳理和深度解读,上博不但将自有馆藏倾囊而出,还从故宫博物院、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等海内外15家收藏机构借展,遴选出相关代表作品154件(组)。董其昌大展创下了几个展览史上的“第一”,包括首次填补大陆董其昌展览空白,首次进行古代书画类“全球总动员”式策展,首次将书画真伪经典案例的鉴定步骤搬入展厅,首次建立董其昌数字人文配合展览,因而得到了海内外观众的热切关注,被称为这一年度“不容错过的艺术盛事”。

为了便于观众规划行程,上博在展览开幕之际便公布了全部展品清单,一些特别珍贵的展品只展一两周。想要刷完这个展览全部内容,至少要来四次才能看得完整,而这样乐于奔波往返的“追展人”为数不少。

从董其昌大展到颜真卿大展,“职业追展人”这样一个专业观众群体开始进入视野,相较于走马观花的普通观众,专业观众的目标指向性更明确,行动力更强,对特定展品的挑剔程度也更胜一筹—这其实让策展人有了一种觅得知音的内心满足感,但不意味着博物馆就此放弃公众美育的职能。一个优秀的展览不会追求曲高和寡,而是力求做到雅俗共赏,兼顾专业性和普及性,主动将学术成果转化成普罗大众能理解的艺术形式。

一个大型展览的展品规模通常需要几十件,乃至数百件文物才能形成完整的展线。也许有人会说,做好展览的前提是家底丰厚,有足够的藏品才能从中遴选出合适的展品,上博的馆藏超过百万件,这对上博来说不难做到。尽管大型综合型博物馆的馆藏数量庞大、门类丰富,但有时也会面临一种特殊情况—策划只有一件或几件展品的微型展览。

2021年7月,位于陆家嘴中心区域的浦东美术馆正式开馆,开幕展中就有一个特殊的展厅—偌大的展厅仅有一面墙,一幅作品—来自英国泰特美术馆的镇馆之宝,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的代表作《奥菲莉娅》。如果说寂寂无闻的拉斐尔前派画家只在艺术史上激起过一朵小小浪花,那么通过这幅画,观众得以看到那个时代的广阔海海洋。

无独有偶,早在2018年上海博物馆也尝试在博物馆一楼大堂制作一个微型展览,我们从希腊雅典卫城博物馆精选了两件文物:科拉雕像和舞乐图瓶画器盖。这个展览体量虽小,但在两件展品的挑选上却不是随意为之,两件展品都是古希腊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精神符号,也呼应了展览的主题—典雅与狂欢。

2021年12月,为了感谢美国友人苏珊娜·芙拉图斯女士向上博捐赠两件流失海外多年的明代陶俑,上博将这两件陶俑与馆藏的一套明代彩色釉仪仗俑队陶器共同展出,在大堂举办了“仪象万千—明代彩色釉陶俑特展”,这个展览从筹备立项到公开亮相仅有一个多月的准备时间。虽然只是两组展品,诉说了一段持续百年、跨越东西与古今的佳话。

仅有一两件(组)文物的微型展览对展陈空间的要求不高,一面墙或一个独立空间便可操作,适用于一些筹备时间短、内容精简的主题展示。展品数量虽然少之又少,但展览讲述的故事必须出彩,因此辅助展品和对比展品的选择不可或缺,并要求策划者对文物本身有着深刻了解,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和预算内,将展览内容扩充完备。相对于展品多、体系全的大型展览,策划一个小而精致、令人印象深刻的展览,绝非易事,但对一些中小型博物馆来说不失为一种策略和巧思,只要功夫下得深,小馆也能办出大展、好展。

2022年夏天,一场久违的展览“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在上海博物馆举行,展览聚焦距今数千年前的文明探源故事,由此掀起的热度丝毫不亚于夏日的热浪。每天限额4000人的线上预约名额要熬夜秒杀才能抢到,周末和节假日场场爆满,每个展柜前人潮涌动,尽管场外烈日炎炎,但排队入场观众对于看展的热情和期待依然不减。为了厘清展品和展线,有位“铁粉”“甚至创下了二十五刷”的看展纪录,“到博物馆去”成为了社会新风尚,上博展览的魅力可见一斑。

为了更好地回应时代之变、人民之需,上海博物馆应时推出“大博物馆计划”,作为“大博物馆计划”展陈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用5年到10年打造“何以中国”文物考古系列大展和“对话世界”文物艺术系列大展。“何以中国”文物考古系列大展旨在“让文物活起来”,传播展示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人文底蕴和时代风采,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讲好中国故事,“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正是“何以中国”系列的首展。“对话世界”文物艺术系列大展将联手世界知名博物馆,推动文明对话,促进交流互鉴,让上海成为“世界看中国、中国看世界”的重要窗口。2021年1月,上博克服了疫情下重重阻碍,成功举办“对话世界”文物艺术系列大展首展“东西汇融: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特展”,体现了上博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全球叙事能力。2023年1月,上博即将首度联手英国国家美术馆推出“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为观众讲述经典美妙的400年欧洲美术史。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终究需要文博从业者用行动来完成话语的“转述”。展览是许多人集体创造力的结晶,当记忆中的一个个展览浮现出来,如同瞬间照亮夜空中的烟火,灿烂而短暂,辛苦却值得,因为博物馆人对文博事业的探求、尝试和追索,永不会停止。

上海博物馆东馆将于2023年在浦东建成,未来我们将拥有更多的空间,丰富的展览、公众教育和观众参观体验。为了以全新面貌迎接新观众,上博东馆的开馆“首秀”必将备受瞩目,而正在砥砺前行中的上博人,身挑两副重担,既要保证本馆的展览精彩持续不断,同时也在精心筹备全新的东馆新展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崭新登场的上博东馆,定不负观众们的期许和支持。

猜你喜欢董其昌特展大展新春特展《笔筒文化耀古今》在客博开展客家文博(2022年1期)2022-08-22鲍勃·迪伦艺术大展现代装饰(2020年10期)2020-10-28战“疫”白河畔 人大展担当人大建设(2020年5期)2020-09-25“首届全国平面设计大展” 入会作品选登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20年6期)2020-04-10董其昌作品欣赏文化产业(2020年35期)2020-02-22万紫千红 中国古代花木文物特展艺术品鉴(2019年10期)2019-11-25与天久长——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艺术品鉴(2019年9期)2019-10-16现代化之路:共和国70年特展艺术品鉴(2019年7期)2019-09-02第九届CIT大展已圆满落幕 热切期待明年第十届CIT大展家庭影院技术(2019年7期)2019-08-27董其昌的面具中国收藏(2019年3期)2019-03-30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