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老骥秘书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儒学与宗教辨

儒学与宗教辨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3-11-22 15:06:01 推荐访问: 儒学 宗教 宗教歌曲在西方声乐发展中作用

丰晓流

在我国的历史文献中,出现过儒家、儒学、儒教(孔教)的记述。至西汉后期、东汉初期,佛教传入中国,中国道教创立后,人们将儒道佛合称“三教”。其实儒学(儒教)与宗教有实质上的区别。人们也许会问:司马迁著《史记·游侠列传》说:“鲁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侠闻。”又怎么解释呢?这或许与中国当时还没有出现真正的宗教组织有关,或在词语表达上取模糊态度。如“汉代儒家宣扬夏尚忠,商尚敬,周尚文为三教”。[1]随着社会进步、科学文化的发展,语言表述也随着发生变化,如中国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某些概念、语法使用上出现差别一样。儒学是否应属于宗教,并称“三教”?值得探讨。

一、儒家(儒学)源流

儒者,是从古代巫、史、祝中分化出来的人。《周礼·天官·家宰》[2]:“四曰儒,以道得民。”后人解释说:儒以掌养国子以道德,故云以道得民。指从事国子道德教育为业的学者或专家,孔子应属这一阶层的人。然孔子未走这条路,而是创办私学,行“有教无类”,成为我国古代教育家,后被封建王朝封为“至圣先师”。儒学与原始宗教或后来的宗教派系及其信仰者、神职人员是有区别的。

儒家学说的理论构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意指他爱好周代文化。《庄子·天运》[3]载:“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后因《乐》佚,称“五经”),但也不能因此说他没有作。如作《春秋》、删《诗》经等编辑工作,应是有作的。二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后人,将孔子的学术言论和本人的学习心得,创作集结成书或新著,继承并发展儒家理论,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从此“五经”、“四书”成为儒学的基本理论。

在儒学理论中,有诸多方面与宗教理论显著不同:一是遵循了孔子的“子不语怪、力、乱、神”[4]的思想;二是联系社会实际,把教育人作为要务,即以仁义道德为本,治国平天下。期望受教者成为社会合格公民,共担责任,共享幸福的“大同世界”。

我们再考证一下宗教理论的构成(主要以中国道教为例),大体也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以他们的信奉的尊神论著或托书(言),集结成本教派经书(理论)。如将《老子》称为《道德真经》,其人尊为“太上老君”。《庄子》称为《南华真经》,其人尊为“南华真人”,如此等等。二是道家(道人)自己的著作(包括神授或神的托言)。他们把当时人们的不理解或无法证明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中的某些事物加以神化、玄化(如《老子》的哲学论述,医学中的病理及用药治病),借以宣传神道、神功、神境,诱导信众脱离社会实际,追求未来(来世)成佛成仙,进入“天堂”,过着神仙般生活的“极乐世界”。有群众称这种理论为“玄”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身的普及与发展。

二、学校下移,教育开放

在孔子所处时代及以前之社会,教育权被奴隶主或封建领主(贵族)垄断,即“学在官府”。学校为贵族子弟而设,平民无学可上,没有受教育权利。孔子的功绩之一,是他打破了这一传统,首创私学,把学校设在民间,并提出“有教无类”,学校向平民开放。据考证,孔子从教始于“三十而立”至七十三岁离世,其中除间断从政计四年外,实际专业从教约四十年左右,先后收学生三千余人,其中学习优秀者——贤人七十二人(有说达百人)。孔子在教育目的、教材选编、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作了有益探索并作出贡献,人称“孔圣人”。

孔子施教持开放态度。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诸侯相互兼并,社会动荡。孔子为推行儒家学说,广收学子,实行“有教无类”。人不分贵贱,域不分城邦,还带领学生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走到那里,教学到那里。他的学说在当时虽不被统治者接受而且面临学无定所等困境,仍坚持教学为先的理念,并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教学内容。后人提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学习方法,可能受到孔子这种行为影响。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有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思想。特别是后来私学的兴起,为开民智、育人才起到积极作用。他的学生来自不同的阶层,不同行业,无疑这些人后来大多数回到社会就业,为社会提供了有文化素养的人材。如中国道教创始人张陵(张道陵),本大儒,博通“五经”

[5],佛教名僧道安(释道安)“自幼读儒家经书”[6]。至于其他各业也不乏曾受儒家教育而成长为行家、学者。如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贡,他经商成为当时巨富。“(子贡)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7](意为平等相待)。如此等等。

儒学(家)具有兼容并蓄的包容性。“子入太庙,每事问”,“问礼于老聃”,继承各家学说的合理著述等。

相较之下,中国道教、佛教,他们也收徒传道,但他们将寺庙宫观设在郊外,乃至深山僻壤,行封闭式的“修身养性”。以诵经、礼拜、持戒为功课“脱离凡俗”,实际脱离了社会人群、经济、政治、人伦等活动,从精神上异化了人的本质。影响了自身的发展进步。

三、务实的教育目的

儒学与宗教在教育目的上有根本性区别,表现在务实与务虚上。儒学之所以成为中国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与其务实的教育目的相关。特别是汉武帝提出“独尊儒术”,影响此后各代封建王朝,因为它适应了皇权的需要。教育与政治同属上层建筑,然教育总是受政治制度制约的,古今中外莫不如是。孔子(儒家)之設教,“以仁义道德为本,治国平天下为用。”(《新国文》[8]),说明它把教育与人民、国家联系在一起,讲求务实。孔子生活的“春秋是从领主制向地主制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9],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剧,领主(贵族)兼并激烈,社会动荡,造成“礼崩乐坏”、“天下无道”,这对孔子希望的“仁政德治”理想是极大冲击。他怀念尊崇尧舜禹周公,“郁郁乎文哉!吾从周”。[10]他倡导克己复礼作为人的言行指向。孔子办教育,继承了周礼“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增加《诗》《易》《春秋》,以培养有道德、有文化、适应(封建)时代需要的人才,最理想的士、君子。子路问怎样算君子?孔子回答三句话:“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11]。在孔子弟子中被认定的“七十二贤人”,可能就是指士或君子说的。他们是稳定和发展封建社会制度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促进人向着较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提高人的自主性和社会责任感的榜样。

再看中国的宗教活动目的,除了劝善戒恶好的方面外,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人际社会的生产、政治、文化活动,“脱离凡俗”,行诵经、礼拜、戒律,实行禁欲,限制人的个性发展,意图成佛、成仙,来世进入“极乐世界”,最终什么也没做到、得到,一切“空了”,使不少人感到困惑。

四、至圣先师,不同封神

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宋真宗加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清两代改“王”为“师”,封孔子为“至圣先师”[12],民间则称孔子为“孔圣人”,都是人世间称呼,用现代话说,是一种荣誉称号,不属“封神”。其实孔子本人是早有言在先,他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13]他是以一个教师的地位评价自己,不像某个宗教教主,在“修身”过程中,常自称某“大师”、“活佛”,死后禅位,信徒奉为“神主”。如佛教中的“佛”,道教中的“天尊”、“天师”等等。

从理论著作方面看。“子不语怪、力、乱、神。”换句话说,儒家不信神、怪,或持保留态度。从学校教育角度看,这是很了不得的认知和取向。

儒家以“六经”、“四书”作为学校教育内容,学校下移,有教无类,开放式办学,因材施教等,酷似中国古代“教育学”理论。“鲁人皆以儒教”,应理解为他们受这种教育。它与后来的宗教教育不能混同。在春秋时期,中国并未形成公认的有神主、有神理论、有组织的宗教,至于儒、道、佛简称“三教”,则是东汉以后的事。

“三教”提法虽常见于史籍,但国人从未把儒学列为宗教教义,而是作为中国学校教育选用的教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典籍而继承之。封孔子为“至圣先师”,为广大群众接受。从辛亥革命胜利到新中国成立至今,在“五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有過“批孔”,但未说批“孔教”或批孔子的“神学”理论,而是批判那些不适合当今社会潮流的封建主义理论,并非有神论或无神论之争。儒学既然不属神学,儒教说就不能成立。这一点,百年前《新国文》的编者们就注意到这一点。《新国文》的论述说:

“佛耶回三教,我国人杂奉之。然人人尊崇孔子……。孔子盖我国大圣人也。

孔子之设教也,以仁义道德为本,治国平天下为用,其宗旨与各教不同。宗教家以未来祸福,范围一世之人心。故有轮回之说,有天堂地狱之说。而孔子则不语怪,不语神。此其异一也。宗教家排斥外道,耶言一神,佛言不二法门,至回教且以兵力诛锄异己。而孔子则问礼老聃、问官郯子,未尝以异端、夷狄而拒绝之。此其异又一也。

我国自汉以来,国人无不崇祀孔子。内而京师,外而郡县,皆建立孔庙……其所以若是者,非籍礼拜祈祷,以求福利。实以孔子之圣,足为万世师表故耳。”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没有孔教(儒教),可能与孔子不语怪、神有关,中国道教也未列其中。有资料说,因外国人信奉一神教,称中国道教属自然宗教(多神教)。它间接说明,儒学不属宗教,孔子不是神主。

[参考文献]

[1]《辞源·三教》.

[2]《周礼·天官冢宰》.

[3]《庄子·天运》.

[4][10][11][13]《论语》(依序:述而·八佾·宪河·述而).

[5]《中国道教》,第220页.

[6]《中国佛教基础知识》第33页.

[7]《史记·货殖》.

[8]《新国文·孔子》(北京)新星出版社.

[9][12]《孔子评传》第132页、第36页.

(作者单位: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襄阳 441021)

猜你喜欢儒学儒家孔子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青年文学家(2022年9期)2022-04-23孔子的一生家教世界·创新阅读(2021年6期)2021-08-23孔子的一生家教世界·创新阅读(2021年5期)2021-06-24知命意林(2020年10期)2020-06-01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江淮论坛(2017年2期)2017-03-30茶道国学(2016年4期)2016-05-062015 年新儒学“一体两翼”发展格局人民论坛(2016年3期)2016-01-22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聪明语文(2013年4期)2013-05-20谈儒学的“复兴”银行家(2006年8期)2006-08-16舜帝——儒家道德理想的人格化身船山学刊(2004年3期)2004-11-05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