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电子舞曲是电子音乐的子流派,其创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计算机音频软件以及各式电子乐器软硬件。电子音色千变万化,却容易使听众产生距离感、陌生感,进而造成美感上的缺失,而且直接在数字音频工作站中录制的乐器往往缺少现场演奏所具有的真实感。这些问题都反映出了在电子舞曲创作中“人性化”缺失的特点,这进而导致了音乐受众有时难以和作品形成有效共鸣。本文以“人性化”为切入点,结合创作实践,简要分析在创作过程中的软音源选择、乐器轨道的编配处理以及虚拟声场的构建等方面的制作处理手法,以期增加电子音乐的“人性化”因素,提升作品质量,促进电子舞曲更好更广泛地传播。
〔关键词〕“人性化”;
电子舞曲创作;
混音
电子舞曲(Electronic Dance Music,简称EDM)是在现代电子音乐技术的发展中诞生的一种音乐流派。经过数十年的蓬勃发展,如今,流行音乐电子舞曲化已是欧美以及日韩等音乐产业发达地区的创作趋势。电子舞曲也由此成为当今人们收听的主要音乐体裁之一。电子舞曲在听觉感受上与其他音乐体裁最鲜明的区别之一就是其通过各个段落的发展和对比而呈现出来的爆发性和持续性能量,从而使得舞池里的舞客和听众能够随乐而动。而使听众能够舞动身姿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舞曲所营造出来的动态氛围以及内含的“人性化”特征,使得舞曲能够在不断输出能量的同时,打动听众。
“人性化”在计算机音乐创作领域,可以理解为音乐作品具有人类在真实情境下演唱演奏的表现特点,如具有明显的动态、强弱对比,乐句间的过渡自然柔顺,演奏技法丰富多彩等等。这些特点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人类真情实感的体现。
现代音乐科技和电声技术在极大丰富创作手法、扩充音乐语言的同时,也给作曲家们带来了新的问题。其中,在计算机音乐领域,“人性化”问题是一个长久以来探讨较为激烈的问题。一些人认为在这些冷冰冰、毫无人性情感的机器上创作出来的音乐会是僵硬冰冷、毫无情感可言的“一潭死水”。的确,在早期的电子音乐创作中,碍于技术条件等限制,这些生成自电脑的音乐元素的确存在机械、僵滞的问题。但是,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音乐科技的不断完善,今天,在数字音频工作站(Digital Audio Workshop)所创作出的音乐已经有了不断接近与现场录音同样的真实性和“人性化”表现。
对于电子舞曲这种完全诞生于现代电声技术的音乐体裁而言,创作过程大多在音乐制作软件中完成。为了能够打动听众,制作人就必须比其他的音乐体裁创作更加关注“人性化”的问题。在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几个阶段无外乎软音源的选择、乐器轨道的编配与处理、虚拟声场的构建等。下文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得益于音乐科技的迅猛发展,当前我们所接触到的大部分现代音乐作品都经过计算机音频软件的编排或者处理。“尤其是影视音乐的配乐、音效和环境音效等大多是通过计算机制作的。而计算机音乐的核心组成部分就是软音源。”
软音源又称采样音源,其工作原理简单来说就是通过采样器对采集(录音)来的真实乐器的声音样本进行编辑整理, 并将整理过的声音素材储存成音色文件。如今绝大多数的传统乐器都能在市场上找到对应的软音源。从音质上講,现代的软音源是传统的硬音源、硬件合成器以及传统硬件采样器望尘莫及的。而且,其易于储存传播,性价比高,便于使用,在某些演奏表现方面甚至能够超过人类乐手。因此,今天的电子音乐制作领域早已是软音源的天下。
不同公司出品的软音源会有不同的采样标准和采样方式,而且采样空间、地点也千差万别,导致不同的采样会呈现出不同的混响效果,因而也就产生了音质不同的音源。如果忽略了音乐需要的空间表达效果,盲目地将各种音源拼接在一起,就会产生一种杂糅的空间感,各种乐器像是在不同的空间进行演奏,会使得歌曲质量大打折扣。
优质的音源容量可能高达上百GB,但是其采样音质和内置控制器、效果器却是一般的音源所难以企及的,因而其呈现出来的音响效果也具有更高的仿真度和更佳的听觉体验。比如,在真实演奏的过程中,会有乐器摩擦声等许多环境噪声,这些声音纯粹是演奏过程中自然发生的,是真实演奏的特性之一。所以,选用优质音源,相当于给作品品质奠定了坚实基础。不过,再优质的音源如果缺失了合理的编配处理,那么作品最终的呈现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键盘乐器、拨弦乐器、打击乐器等各式乐器在数字音频工作站中都会占用独立的轨道进行录制。这些轨道是构成一部电子音乐的主题。但是,如何合理组合这些乐器并对它们进行适当的编排和处理,使得作品能够产生生命力是经久不衰的话题。
“传统乐器具有非常丰富的演奏法, 技术方法不尽相同, 但都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正是因为这些丰富的演奏技法, 使得电脑音乐在制作上模拟传统乐器演奏有着诸多不便, 如果在制作中不深入了解和掌握各乐器的演奏法, 没有按照演奏法进行细致的调整和修饰, 就会使电脑音乐作品听起来呆板、缺少生气, 也无法在最后乐曲回放时实现 ‘人性化 的表现。相反, 如果对乐器演奏法熟悉, 并加以适当合理的运用,则会使电脑音乐作品大放异彩。”
随着音乐科技的快速发展,当今优质的软音源和音频制作软件已经考虑到了拟真性、“人性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而,这些软件都内置了各式的控制器和插件来模拟真实演奏中运用到的演奏技法,制作人可以方便地使用某些键位实现一键触发某种演奏技法。钢琴是电子舞曲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乐器,对它们进行适当的处理有利于增加作品中的动态表现,继而使得作品具有更丰富的“人性化”表现。下面将简要探讨它的处理手法。
在编排钢琴轨道时,制作人可能会选择通过MIDI乐器在数字音频工作站内进行乐器实录,这样软件会记录下弹奏的力度、时值、节奏等各种元素,尽可能保留下真实演奏形成的“人性化”因素,而这些因素亦可以在随后的制作过程中因需要而随时更改。如果制作人选择用人工算法或是鼠标在软件中写出各种旋律和和弦等音符,他们往往会在弹奏的节奏上进行细微的改变,比如切分和抢拍,或者某几个和弦音的延迟弹奏。同时,改变一些音符的弹奏力度,形成前后对比。比如在Ableton Live这款数字音频工作站中就内置了Velocity插件(详见图1)。通过这款插件的各种参数,就可以通过人工算法自由地改变MIDI音符弹奏的力度值和力度值变化范围以及变化方式等。将该插件挂载到钢琴、吉他等实录乐器轨道上就能够营造出具有起伏的表演情绪。
总之,通过对以上电子舞曲常见乐器的合理编排以及处理,我们便能够在作品中创造出不亚于现场演奏的表现力。但是,电子音乐始终是在不存在于任何真实声场的电子元器件中诞生的,这就使得虚拟声场的构建成了作品“人性化”需要突破的重要壁垒。
“声场是指媒质中有声波存在的区域。”对于听众而言,声场更多是一种由听觉器官接收到各种音响信息后在脑中形成的一种感觉。不同声音的远近、轻重、左右与明暗等特性综合起来就形成了声场。
音乐声学专家韩宝强认为:“音乐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每种形式若想取得最佳音响效果,就必须考虑空间环境的匹配问题。”他还认为:“音乐制作人要懂得不同类别声场与音乐风格的关系:传统音乐厅的声场效果让人联想到古典和浪漫派音乐;
教堂的声场环境让人联想到宗教无伴奏合唱;
而左中右声道飘忽不定的声场马上会让人置身于电子音乐的氛围。”由此可见,声场成了表现作品真实性以及“人性化”的重要因素。
当今的计算机音乐制作方式主要是通过MIDI接口将电子乐器与计算机连接起来,进而将乐器传输的电子信号在音频软件和音响设备中转化为人耳能够听到的音响信息。这种音乐录制形式虽然比传统的现场录制优化了创作流程,但是这些经由电路传输的电子信号却是异常“纯净的”,不带有任何现场录制所具有的混响和环境噪声。因此,这种MIDI录制的原始音乐信号也就失去了现场音乐演奏所具有的真实感。但是,纯净的“干声”却也给后期混音利用音频插件去创造各式场景下的模拟声场提供了绝佳的有利条件。
对频率平衡、电平平衡、立體声平衡以及空间感的塑造这几方面进行探讨,将有助于我们创造极具真实感的虚拟声场,从而使得作品的“人性化”因素能够在声场里充分发挥。
人类普遍能够收听到的频段为2 0 H z—20000Hz。这个频段因为传统的模拟调音台上拥有的4段式均衡器而大致分为4个细分频段:低频、中低频、中高频以及高频。目前业内并无对这些细分频段的起始频率以及终点频率有明确的划分。这些频段相互之间也有重叠频率。但是,它们产生的听觉效果差异却是实实在在的。比如130Hz以下的频率能够带来若隐若现的律动感,而接近20000Hz的频率则能产生明显的“空气感”。
对于一个良好的虚拟声场,取得整体频率的动态平衡是重中之重。因为某个频段的弱势或者强势,都必然会导致听觉上的失衡。电子音乐混音中常见的问题便是如何在底鼓与低音贝斯这两种低频乐器之间取得动态平衡。对于电子舞曲这种非常依赖底鼓的音乐而言,如果不能充分释放底鼓的低频能量,那么将很难带动现场氛围。
我们通常会在音频轨道上挂载电平监测插件来判断该轨道的响度。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将电平的峰值控制在0刻度之下,因为当电平信号过高或者超过0刻度就会出现声音的失真,这对于乐器轨道的表现力是毁灭性打击。有经验的混音师通常关注的不是“绝对电平”,而是每个音轨的“相对电平”,即不是关注该轨的绝对音量有多大,而是它对于其他轨道而言有多响。就像一个交响乐团一般,只有其中每个乐器的音量都能相互映衬、强弱互补时,音乐的表现力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一个均衡的声场,每个音轨的电平也应该是相互均衡的,否则,某个响度过强或者过弱的音轨必然会破坏声场整体的和谐性。
不同音轨需要的响度通常根据其在歌曲中发挥的作用和在混音中的重要性来决定。而且,响度的数值在一首歌曲中并不是固定的。在不同的阶段,会因表现需要而进行动态变化。比如在电子舞曲中,有时会在主歌部分对底鼓做音量淡入或淡出的处理,以拉升或释放情绪。“因此,在进行电平平衡的时候,我们应当经常提醒自己,每样乐器所具有的情感作用是什么,这些乐器是如何加强和削弱歌曲情绪的,然后根据答案去调整电平。”
立体声平衡是构建平衡声场的必要条件。在调整立体声时,我们主要会遇到左右声道的电平不平衡、频率的不平衡、声像分布的不平衡等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使用立体声检测插件,观察作品的每个部分是否都能够拥有正常且丰满的声像。在对某些乐器轨道进行立体声参数修改时,更要考虑到这种修改是否符合音乐表现的需要,是否会影响声场的整体表现。空间感是构成虚拟声场的核心要素。“其指的是各个乐器之间摆位的远近、高低、位置,是否体现了一种演奏的立体空间感。”这种空间感将有助于提升虚拟声场的拟真性,消除纯粹的MIDI信号产生的扁平感和机械感。
通常情况下,在一个空间内传达到人耳的有3种声音:直达声、早期反射声以及混响声。“直达声是指从声源不经过任何反射而以直线的形式直接传播到接受者的声音。”其直接决定了人们感知声源的方位以及音色。早期反射声是指声波除了直接到达人耳,还会在空间内的各个表面进行反射,这些反射声便是早期反射声。它们通常在直达声到达人耳的50ms内便相继为人耳所接收。混响声是指“在声源发声的50ms之后,听者能够感受到的密集且无固定方向的反射声。这种反射在强度上逐渐衰落,使人感受到声音的温暖。经过多次反射的声音会与直达声大相径庭,最明显的就是高频的缺失以及低频的加重。”
由于这三种声音能够直接决定人耳对空间感的感知,因而对相关参数的调制就显得异常重要。
电子舞曲作为“年轻”的电子音乐子流派,在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科技加持下,在创作形式、创作理念等方面更加前卫和激进。虽然电子乐器硬件一直在更新迭代,功能不断强大,各式音频制作软件也日趋完善,进一步方便了创作,但是电子舞曲这种在数字世界里完成大部分制作的音乐却始终受到机械性、虚假性的桎梏,在千变万化的音色中,总是缺少了一种“人性化”的温暖和来自真实演奏的感动。
本文以“人性化”为立足点,从软音源的选择、乐器轨道的编配和处理以及虚拟声场的构建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今为作品增加“人性化”特点的创作手法。虽然以上几方面不足以完全赋予电子舞曲传统音乐那般鲜活的生命力和情感表现力,但是它们却着实赐予了这种音乐流派极具动态的表现力和丰富的“人性化”特点,有助于解决电子音乐作品缺失生命力的问题。随着电声乐器软、硬件以及音乐制作技术的不断发展革新,我们可以大胆预测,未来更加发达的音乐科技能够使得在电子芯片、电子管以及二极管生成的虚拟世界中诞生的电子舞曲拥有完全不亚于现场乐器演奏的真实表现力以及动人情感。
参考文献
①徐宁:《论怎么使用软音源制作出逼真的音乐》,《艺术科技》,2014年,第27期。
②富全伟:《“人性化”问题在电脑音乐制作中的应用》,《当代音乐》,2017年,第21期。
③康和:《电脑音乐制作中的虚拟声场》,《乐器》,1999年,第2期。
④韩宝强:《音的历程——现代音乐声学导论》,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
⑤邵建平:《计算机音乐的“人性化”及其实践研究》,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⑥李凯:《音乐制作中的虚拟声场设计研究》,中央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⑦〔英〕罗伊·伊扎吉:《混音指南》,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年。
作者简介
潘哲煜,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电子音乐制作。
责任编辑 任丽姝
猜你喜欢混音人性化人间烟火金山(2021年4期)2021-04-20论如何提升博物馆人性化公共服务质量收藏界(2019年2期)2019-10-12人性化幽默大师(2019年6期)2019-06-06包装色彩人性化设计观流行色(2017年12期)2017-10-26加入人性化考量令体验更佳 TDG Audio IWLCR-66 & IWS-210家庭影院技术(2017年8期)2017-10-13一种多路音频混音算法的实现与应用电子世界(2017年15期)2017-08-30Allen&Heath dLive数字调音台新成员C Class演艺科技(2017年2期)2017-03-30“扶不扶”的人性化选择公民与法治(2016年2期)2016-05-17浅谈人性化设计工业设计(2016年1期)2016-05-04基于DSP的多方会议系统的混音方案通信技术(2011年3期)2011-03-06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老骥秘书网 https://www.round-online.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老骥秘书网 版权所有